首页 >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关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写菊花的隐逸的诗句

  • 菊花
  • 写菊花的隐逸的诗句

      深秋的早晨,大地屋顶树枝都洒满了寒霜,瑟瑟秋风吹来,黄叶纷飞,百话凋谢。可是菊花却挺立着干,伸长着枝,张开着叶,盛开着花,显示了它傲霜耐寒的性格。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袁崧 《菊》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白居易 《重阳*上赋白菊》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人少年场。

      蘅芜君(薛宝钗)《忆菊 》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怡红公子(贾宝玉)《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怡红公子《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枕霞旧友(史湘云)《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潇湘妃子(林黛玉)《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蘅芜君《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阅读全文]...
  •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 诗人
  •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欢迎大家参考!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朱熹曾经说过:“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居要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实际上,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在于,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魏晋人苦于政治的动荡与黑暗,却不得而发,转而向外发现了自然,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不为浮华荣辱所束缚,不为尘世俗务所羁绊,追求形、神的放旷与自然。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人士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象征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前期,陶渊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胸怀“猛志逸四海”的大志积极投身于尘嚣,追求着功业,以求获得成功后的自由;陶渊明所处的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表象紧张与颓废”。因此,怀抱着一颗济世救民之心而兴冲冲入世的陶渊明在实践其人生抱负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就不免要四处碰壁,矛盾和烦恼亦接踵而来。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壮志凌云的陶渊明感到心力不殆,无可适从。一心想施展抱负济世救民的陶渊明试图调和这一矛盾,期许着能有自己一酬壮志的一*之地,开始了他漫漫而痛苦的人生探索。入世为官,期盼有为的他却苦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而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无法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如此,不免英雄气短、愤世嫉俗,深有怀才不遇之感的陶渊明在失望之余便心生退避遁世之念。可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以及家族的使命感使得他在短暂的辞官之后又匆匆投入了喧嚣的尘世,结果又是因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愤然拂袖离去。就这样,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几度往返、徘徊并痛苦着。断断续续做了十三年官的陶渊明终于明白在官场并不能协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于是便辞官归田了。后期,则是追求自由与自然的陶渊明在历经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终于成功地实现了其人生的重要转换,在形体上和精神上都释然了,获得了退守后的个体自由。

      茫茫暗夜中,陶渊明独自一人在这“路漫漫何其修远”的人生沼泽地里匍匐前进,上下求索着。苦苦探寻着的陶渊明在经历一个漫长的黑夜后终于迎来黑暗中的第一线光明,完成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并选择了一条实现其人生价值的路径——归田。在陶渊明的思想体系中,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主导地位已逐渐被取代,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的道家思想,此时便入主他的灵魂之中了。

      看陶渊明的诗《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陶渊明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为极,而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中,以之乐为美。他确实不是一般的隐士,隐士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所谓的“隐居地”,更多的是为了给自己造一个“隐士”,更确切的说是“高士”的名声,根本动力还是能引起当朝皇帝的注意,进而谋得一官半职。历史上这样的人可谓不胜枚举,这种“隐士”一边“隐居”一边观察政治动向,适时而动,诸葛亮就是这种“隐士”中的一位,当他还高卧隆中之时,就已经看清时势发展,并且为刘皇叔制定出了详细的夺取天下的计划。而陶渊明不同,他只是生活在人有草庐,鸟有树枝,人欢鸟欣,酒香蔬美的艺术的情境中。一般的隐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渊明是使生活艺术化。陶渊明虽然仕途坎坷,但却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族中,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拿起了农具,和普通农民一样下田劳作,这在九品中正制发展到极端的东晋王朝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在紧张的农活后捧起自己喜欢的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他甚至在一边读书,一边听到了他耕种过的地方庄稼萌发拔节的声音。有春酒,有园蔬,微风来,好雨俱,而《周王传》,《山海图》又把灵魂带到那遥远而又神奇的地方,让他做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不乐复如何!

      陶渊明非神也,即使身在山林、躬耕于田园,也绝冲淡不了他心中的哀世之悲,徜徉于东篱之下的陶渊明心系着尘世,却并未再次出仕,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厌倦了政治也看透了政治。陶渊明在诗里一再地描写着隐居的快乐,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但也不能排除他以此作为坚定自己隐居决心的一种方式。在陶渊明的心中,他试图调和入世和出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且矢志不逾地努力着。

      陶渊明的探寻成功了,他的成功体现在文学、玄学和人生上。就玄学而言,他的思考解决了困绕魏晋士人数百年的精神困惑,结束了一个时代;就人生而言,他将玄学诗意化、人生化,是艺术化人生的大师,开创了知识分子新的人生理想、生存模式。陶渊明是魏晋玄学的终结者,代表了魏晋玄学的最高成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恪先生称陶渊明“革新旧义,孤明先发”,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罗宗强先生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也以陶渊明为魏晋玄学的终结。从“竹林七贤”到“金谷俊游”再到“兰亭玄思”,都停滞在寻觅自然途中的某个点上,只有陶渊明走完了全程。他是南山的主人,不需要像邺下或金谷文人那样依附于权贵,也无须像竹林或兰亭文人那样耽溺于某种玄思。他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体,他身后是自然温馨而神秘的拥抱,他的追求是自由和谐人生的象征,对当代人或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人生启示。

[阅读全文]...
  • 玄学与隐逸人生论文

  • 人生,哲学
  • 玄学与隐逸人生论文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玄学与隐逸人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玄学家们通过“六经注我”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本体以及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认识。在玄学所讨论的问题之中,名教与自然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有研究者将其定为魏晋玄学研究的中心。但在对待名教与自然的态度上,王弼、嵇康、裴頠、郭象等主要玄学人物都各有所异。此文将打破以时间贯穿观点的方式,从文献入手,论述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问题的概念范畴、各自的发展状况以及归宿、地位等问题,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把握名教与自然问题。

      关键词:

      魏晋玄学名教 自然 发展

      一、引言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1](P498)作为新兴思潮,魏晋玄学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中形成。

      对于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的时代,为了明哲保身,人们流于清谈,“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成为玄学的前身。时代动乱在很大程度上又意味着对意识形态束缚的减少,于是人们不再局限于汉代儒家经学研究,道家清淡无为思想因此而被重新发掘。同时,人们也不再迷信汉代那考证繁琐、甚于谶纬的经学,转而寻找另外一种可以作为精神寄托的思想。此外,何晏、王弼、阮籍、嵇康、裴頠、郭象等人,关注社会现实,希望通过论著提出提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或为政治原则寻找理论依据。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文学独立并进行自觉创造的时代中,产生了魏晋玄学这种后起于经学,具有高度思辨性的哲学。

      根据余敦康先生的《魏晋玄学史》,魏晋玄学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正始玄学为第一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贵无论玄学;竹林玄学为第二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自然论玄学;西晋元康玄学为第三期,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玄学和以郭象为代表的独化论玄学;第四个时期为东晋佛玄合流思潮,以张湛和僧肇为代表。至于魏晋玄学到底应该如何划分,目前学术界仍有不同见解。对于魏晋玄学所探讨的主题,更是有有无之辩、才性问题、名教与自然问题、圣人有情无情等多种类别。在不同的时期,玄学家们探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正始时期的何晏、王弼等人,多探讨有无这样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到竹林时期,阮籍、嵇康则更关注现实性强的名教与自然问题;到东晋时期,更是“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2](P114)

      本文对于魏晋玄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名教与自然问题。但不同的是,并不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论述名教与自然的发展脉络,即并不是从玄学史的角度论述王弼到嵇康再到郭象的名教与自然观。而是从具体成文文献入手,通过分析文献重新整合,看玄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哲学理论论著本身论述名教与自然的含义、发展以及归宿。因此选择了王弼的《老子指略》、《老子注》,嵇康的《释私论》,裴頠的《崇有论》以及郭象的《庄子注》等典型论著为代表来进行分析。

      二、魏晋玄学总论

      (一)魏晋玄学及其产生原因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思潮。从形式上说,是玄学家们通过对《老子》、《庄子》、《周易》进行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的研究阐发自己的玄学观。从内容上说,他们谈论的并不是现实社会政治,虽然也有“内圣外王”的主张,但主体是宇宙本体等抽象意义上的思辨。从时期上看,玄学家关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何晏、王弼多关注《老子》,到郭象时代却更关注《庄子》,之所以如此,还是看哪一方面更契合自己想要阐发的思想。总的来说,魏晋玄学是一种儒道融合的,通过对宇宙本体问题的辨名析理而对个体精神与社会产生指导意义的思辨哲学。

      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多元而复杂,既有时代因素,也有思想本身发展的结果。

      首先是因为汉魏易代之时经学衰落,人们思想领域动荡而急需他种学说或思想来填补精神空白。汉代时期阐释经学成为学术主流,但这种对经学的过度追捧本身存在很大问题。一是经学研究的古板化。汉代学者局限于儒家经典章句而不能从更广阔的领域中阐发,尤其忽略了经典本身传递出的内在思想性特征。一是经学作为一种思潮性学术研究,成为了统治者统治社会的思想外衣。周予同先生在《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中说“经学是历代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僚,披着‘经学’外衣,发挥自己思想进行斗争的一种形式”,甚至有了一种宗教性质。但是在汉末,随着统治阶层的混乱与崩溃,作为统治工具的经学也受到冲击并一蹶不振。其次是在动荡的社会中清谈风气的兴起。曹魏时代,用人举士唯才是用。这种选人标准在曹操的《求贤令》(《全三国文》)中可见一般: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采用刑名法术之学,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笼络人才,但直接后果便是社会道德支柱被破坏。到司马氏统治天下时,人物品评之风转向了谈玄论虚。清谈所讨论的问题,贺昌群先生认为“发引于新旧经解之问题”[3](P61),已经大致可以看出与后来玄学相关的宇宙本体、圣人之情等主题。第三是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的延续与发展。自先秦时代起,儒家与道家在思想领域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只是经历过动乱的春秋战国来到统一的大汉时,儒家获得独尊的地位。但大汉将尽之时,儒家的名教被统治阶级异化变成维护统治、残害人们的工具。于是,道家斗争之风再次兴起,只不过,此时的学者并不是对老庄道路的单纯复制,而是通过“六经注我”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与思考。

      (二)魏晋玄学的时期划分及主题

      对于魏晋玄学的时期划分,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出现了三分法、四分法等多种分类方法。如冯友兰先生以有无为标准的三分法和方立天先生以名教与自然问题为标准的三分法。康中乾先生在《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思想再解读》中将魏晋玄学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期的何晏、王弼贵无派;展开期自正始至元康年间,阮籍、嵇康放达派与裴頠崇有派;完成期为郭象独化派;后玄学期是张湛与僧肇。如果从有无之辩、名教与自然或圣人有情无情等角度进行划分,太过于单一局限,不如从最大的、包含内容最多的框架入手,以历史时间顺序为轴,将玄学家们串联起来,作为魏晋玄学分期的划分方式。至于他们在玄学主题方面的发展,可以另论。所以,笔者认为采用当今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正始、竹林、元康、东晋四个时期比较妥当。

      魏晋玄学的主题非常复杂,除了比较明显而公认的有无之辨、言意关系、名教与自然问题、圣人有情无情等方面,还有是否可以划入其中的体与用、名与实、养生等问题。由于魏晋玄学的产生有社会和思想本身的双重原因,因此在所讨论的主题方面也有精神和现实之分,精神又可分为社会性精神和个体性精神两个方面。有无之辨,重点探讨的是宇宙本体论问题,如王弼通过《老子注》、《老子指略》所表达的“无”为本的思想,以及裴頠感于世风的颓废而写的《崇有论》。他们并没有太多关切个体内在精神,而是对世界本源及社会进行思考,当属于社会性精神方面。自先秦时代起,言与意便成为了讨论的话题,《庄子·外物》的“得意忘言”,《易传·系辞》的“言不尽意”。到魏晋时期,欧阳建、王弼、嵇康、郭象都对此做了探讨。

      “言”指言语之类用来表达自己内在思考与体悟的实践性工具,很明显属于现实所用;“意”指内在的、抽象的所思考到的“道”或体悟出的“理”,划归精神意识领域。但是,言能否尽意的问题,并不是对“意”之本身的思考与探讨,而是对从“言”到“意”的过程进行关切,“言”能否尽“意”。这就不属于精神本身,更无法划入个体精神,又没有涉及社会领域的人事、物事,因此当属现实一派。名教与自然问题,也是贯穿魏晋玄学的一条主线,从何晏、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到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郭象的名教即自然。粗略地讲,“名教”代指了社会规则,而“自然”则代表了个体精神,对名教与自然问题的思考多是对个体对名教与自然选择的探讨,代表了一种个体内在的价值观、人生观、认识论的选择。因此,当属个体性精神一派。

      (三)魏晋玄学的地位与影响

      从思想上说,魏晋玄学家通过对宇宙本体等问题的探讨,将儒道相结合,为*哲学在本体问题上的思考做出了自己时代的贡献。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

      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按照*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4](P21)

      从价值观上说,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人们内心普遍充满了出世入世的矛盾,这种矛盾也在他们所思考的哲学问题中显现出来。如嵇康,用自己内心的矛盾诠释了时代给予的痛苦,并通过对名教与自然的探讨表现出来。所以,魏晋玄学深入到了人内心深处。不仅如此,还通过对如才性等问题的探讨,对个人修养产生了极大的指导意义。

      在社会方面,玄学虽为“三玄之学”,探讨的都是玄之又玄的形而上问题,但从实际上看,他们之所以探讨这些抽象的问题,正是在为现实政治寻找合理的方法,或为某种政治实践寻找理论依据。尤其是对“圣人”所为问题的探讨,如郭象“游外冥内”对内圣外王之道的指导作用。

      三、魏晋玄学文献中的名教与自然分析

      (一)名教与自然的理论概念范畴

      什么是名教与自然?李建中、高华*在《玄学与魏晋社会》中说:

      所谓”名教”,就是以”名”行”教”,也就是将正统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行为准则立为名分、号为名节,并施之于人格的教化。”

      所谓”自然”,就是顺乎自然,顺乎人的自然天性,其间既有反抗礼教张扬个性的一面,亦有狂放任诞利其纵恣的另一面。”

      而康中乾先生则认为:

      所谓”名教”,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等文化的总称。

      “自然”就是玄学家们所主张的”道”,它包括自然观、人生观等方面。[5](P489)

      由此看来,“名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以及人的‘名誉’等心理问题,指的是一种后天的人伦关系”[6](P727),“自然”代表的是人内心的本来天性。但在魏晋玄学家们眼中,“名教”与“自然”的概念范畴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王弼主张的“名教出于自然”、嵇康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和郭象主张的“名教即自然”呢?“名教”与“自然”概念到底是什么性质的?

      《老子注》等文献表明,王弼的名教与自然观是通过他的`“有无之辨”表现出来的。王弼是典型的“贵无论”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即“无”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那么这个“无”又是什么呢?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吗?不!王弼的“无”并不是具体的、现实的“没有”,而是哲学抽象意义上的概念性“无”。“无”是自然无为之性,正因为“无”是一切的本源,那么“自然”也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所以现实一切之物,包括“名教”在内都来自于“无”,来自于“自然”,所以“名教”是出于“自然”的。在王弼的论述中,“名教”并不是具体指现实中的施政方略与统治原则,而是整体意义上的、与“无”作为本体相对的哲学概念。自然也不是指现实的、具体的大自然,而是抽象意义上的、与“无”相对应的哲学性自然。因此,王弼的“名教”与“自然”的概念是哲学性的。虽然如此,但王弼眼中的“名教”与“自然”还是有现实概念范畴的。既然“无”是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说“自然”是“本”,那此“自然”必定指的是“真自然”,也就是王弼主张的“无为”状态。那“名教”呢?王弼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但他“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主张具有两面性,并没有明确表示出对“名教”的态度。因此,态度不明确的王弼的“名教”,便是一个中性概念,其中有他支持的“真名教”,也有他反对的“伪名教”。

      在嵇康眼中,名教并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就是他所处的社会展示给他的、司马氏所用的礼法政治。所以对于见过在名教的幌子下进行杀戮的嵇康来说,“名教”的内涵就是“伪名教”,也就是“名教”概念下束缚人性的部分,尤其是在司马氏把“名教”作为压制异己的工具之后,“名教”在内涵上就更有了现实政治性。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嵇康用“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来表达自己对礼法的不满,正是他对“伪名教”残害人心的*。而“自然”,则指顺应人的本性、本心的思想与行为,即所谓的“方达”。从概念范畴上讲,当属“真自然”,即人世间真正的自然之心。虽然元康放达派貌似模仿阮籍、嵇康,但他们已经没有了阮、嵇二人的顺应自然本性之心,更没有了他们在乱世所具有的时代忧郁感。

      裴頠之所以著《崇有论》,正是有感于元康放达派“伪自然”的作风。《晋书》卷十五《裴頠传》中记载:

      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

      虽说把浮虚放诞的风气归罪于何晏、阮籍实属不当,但在此之后形成的虚玄放诞之风的确为世人所疾。在裴頠眼中,“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无”是虚无无本的,根本不会是世界的本源,本身现实的“有”才是世界的本源。对于“名教”与“自然”的概念,“名教”正对应“有”,是现实中应该崇尚施行的,而“自然”是“无”,是虚无虚诞的,应该摒弃。裴頠之“名教”的概念范畴实为“真名教”,也就是“名教”所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中真的、人们需要遵守的仁义礼法的部分,因此才提倡作为反对虚诞的工具;“自然”的概念范畴则是“伪自然”,即任由心性的放纵虚诞,因此才用“有”之“名教”反对“无”之“自然”。

      郭象不认为“无”是世界的本源,但也不完全赞同“有”,而是主张物自“独化”。在《庄子·齐物论》注中郭象说:

      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

      即世间万物不是“无”所生的,也不是“有”,而是“自生”。由此可见,“名教”是自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自然而然的需要仁义礼法的名教来约束自己,所以自然而然而生;“自然”也是自生的,顺应人之本性,按照天然之规律行事。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崇有”、“贵无”的差别,“名教”与“自然”也就没有了差别,“名教”即“自然”。在郭象这里,虽然“名教”即“自然”,但实际上“名教”与“自然”还是有概念范畴上的意义的。此“名教”实指“真名教”,否则就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自然产生的“名教”。此“自然”实指“真自然”,否则也不会是顺应人性产生的自然了。因此郭象在努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综上所述,王弼、嵇康、裴頠、郭象眼中的“名教”与“自然”的概念范畴不同。使得在名教与自然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也正是因为沿着不同的概念范畴之路走下去,让他们在各自的思考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视角和闪光点。

      (二)“名教”的发展

      在魏晋玄学中,由于“名教”与“自然”的概念范畴不同,导致了玄学家们产生了对其或支持,或反对,或融合的发展观。

      裴頠是一位典型的“名教”支持者。在裴頠看来,“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无”是空虚的,什么都没有,不仅不能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更无法指导人们的现世行为。虽然在《崇有论》中,裴頠一再从批判“贵无”派的不足入手,如“若乃淫抗陵肆,则危害萌矣。故欲衍则速患,情佚则怨博,擅恣则兴攻,专利则延寇,可谓以厚生而失生者也。”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实践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劳而后飨。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忠信,行以敬让,志无盈求,事无过用,乃可济乎”。世间万事万物都为“有”所生,而此“有”在实际上又指代了现实的政治与礼法制度,也就是“名教”,且所指的是“名教”范畴中的“真名教”,因此,我们应该尊崇此“名教”下的规则,各司其职。所以,裴頠认为,当作为本源的“有”产生了万物之后,也就是我们应该在现实之中尊崇名教的时候。在名教的发展观上,裴頠是积极的支持者。

      嵇康是一位典型的“名教”反对者。在《释私论》一开始,嵇康就说: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正因为嵇康在自己的遭遇和周围人的境遇中看到了“伪名教”,也就是司马氏所利用的、被异化了的“名教”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所以在“名教”发展问题上激烈地主张“越名教”,也就是放弃人为的“措”,放弃非自然之性的“矜尚”。表现出自己真实的内心和性情。

[阅读全文]...
  • 孟浩然山水隐逸诗的艺术特征

  • 山水,艺术
  • 孟浩然山水隐逸诗的艺术特征

      导语: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隐逸诗人孟浩然,在继承和发扬前人诗歌创作风格基础上,在其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抑或风格意境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新的超越,开辟了唐代山水诗的清新之风,本文将从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孟浩然山水隐逸诗创作的艺术特色。

      *些年来随着隐逸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研究者们把更多的目光移向了开创盛唐山水诗派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作为王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在盛唐时代能够开宗立派,自然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有超人之处,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山水诗创作上孟浩然深受南朝诗人谢灵运山水风格的影响,并使山水诗得到了发展。同时因其所具有的隐逸经历和隐逸思想,使其自然山水诗、田园诗带有隐逸的情调。孟浩然现存诗歌二百五十多首,其中有不少作品表现他希望济世的抱负和决心以及不能济世的困惑和苦闷,而孟浩然最受人推崇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

      一、改变主客体审美关系,形成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李泽厚曾说过“六朝山水诗则是以自然作为人的思辨或观赏的外化或表现,主客体在这里仍然对峙着”(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主客体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山水诗中景是景、情是情,二者割裂互不相融,如诗中往往一半是写景,一半是抒情,这种形式就比较生硬和呆板,艺术性不是很高,不能形成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歌境界。而孟浩然则改变以往做法,把山水当成倾心相诉的对象,把自己求仕不得的苦闷愁情融入到写景之中。因此,诗人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其山水诗已达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孟浩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诗: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此诗为孟浩然登临汉江孤屿之作。王迥是孟浩然的好友,家住鹿门山,孟浩然在家乡时常去鹿门山看望他,写作此诗时,王迥已经离开了鹿门山,诗人在江中孤屿回想当年两人分手时的情景遂作了此诗。诗的前半部是描写眼前的山水情景,看上去纯是写景,但景中充满了作者的感慨,“忆与君别时”至“归来恨如失”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贴切。此诗先写清江悠悠,水落屿出的景色,“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以山岩翠竹共同勾画出溪山之景。幽幽的深潭,密密的绿竹使景物在清雅中多了几分曲折幽深的神秘感。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诗人把神秘的“鲛人”和自在放歌的渔人对举,就是一幅恬淡安详的渔舟唱晚图,由此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涟漪,自然唤起下文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山水是如此引人向往,但如今只能自己一个人欣赏,回想当年,鹿门山上的别宴是那样兴酣意畅,如今却只有自己孤单一人,怅然而归。孟浩然虽然在景物中没有显示出任何主观活动的痕迹,而通过描摹清旷、幽深的景色暗示和传达了对老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在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中感到作者隐逸生活之惆怅和若失。

      二、改变主客体审美关系,单纯形象提升为文学意象

      谢灵运把摹写物象的再现手法带入山水诗的创作中,是对山水诗的贡献,但我们从他的山水诗中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波澜,更难见出作者的性情与面容。他的山水诗还处于对山水的描摹与再现上,没有融入主观感情色彩,也只能看出景是景,情是情,二者的分离与独立是很明显的。而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的原形描摹,也不是在写景的基础上简单地摆放和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艺术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画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水诗中的简单形象提升为具有深刻艺术意蕴的形象。孟浩然山水诗中的山水形象,是融入了他个人性情气质的一种文学意象。如他的早期作品《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方识,浦树遥莫辨。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这首游览怀古诗先写乘船顺流赴“鹿门山”沿途所见,再写登山后遥想“庞德公”当年的行踪,缅怀他的高风亮节,表现了诗人早年对故乡前辈隐士高人的钦羡之情。全篇从清晨写到日暮,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程的转换而变化,对山水原形特征进行了描写,但我们通过诗中的形象,更多的却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诗人游山览水的勃勃兴致和向往隐逸之情。

      还有孟浩然著名的宿建德江一诗,描写了江边水烟迷蒙,触动了诗人的愁思,极目远望,那寂寥空旷的原野,似乎天比树低;再看*处,江水如镜,天上的明月,映照在澄清的江水之中,似乎距离诗人更*了,远景,云树接天;*景,月与人*;诗的意境,真是优美淡远极了。如果我们仅仅因为诗中曾经出现过“愁”字,便以为这首诗只是写羁旅之思,那就难免失之表面化了,这说明了孟浩然的诗既不是单纯地写景,也不是单纯写人,而是景情融为一体了。读孟浩然的山水诗,我们不仅领略了他笔下的山水风光,感受到了这位正直风雅的古代文士的思绪与隐逸的情怀,孟浩然这种在山水诗中表现人的存在的取向,同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创作手法上相比有很大的超越和创新。

      三、以奔放的笔势摹状雄伟壮观的山水胜景

      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他的故乡襄阳度过的,襄阳有许多名胜古迹。山水滋养了他的性情,开阔了他的视野,涤荡了他的心胸,激发了他豪放的思想感情。又曾在湘赣、吴越、蜀一带游览漫游,期间,他接触到了许多雄奇壮丽的景观,诗人于是用奔放的笔势传神地描绘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登望楚山最高顶》便是其中一首: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惟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第一、第二句指出襄阳山水景致的美超过会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第三、第四两句点明望楚山是襄阳境内最高的山,诗人以前未曾登临。第五、第六句描写登上望楚山最高顶俯视众山时的情形。“石壁疑削成”是写山势的险峻,“众山比全低”既是写众山,又是用比较来衬托望楚山的雄伟高峻。第七、八句是设想在晴朗的天气下登上望楚山眺望的情景,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景色。第九、十句还是设想,通过对比的写法突出望楚山的雄伟高拔。高耸的山峰使诗人不禁心旷神怡和浮想联翩。结尾两句写留连忘返,写月下银光潋滟的清溪,写往返时的感受。这就是雄壮的自然风景给诗人带来的无尽感受,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和飞动的逸兴。孟浩然描写雄伟壮丽景物的诗句如:“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大江分九脉,淼漫成水乡”(《自洵阳泛舟经明海》),“林开扬子异,山出润州城”渡扬子江,从大处、远处着笔,以雄伟壮阔的意象构成宏大的境界,有气象雄浑之感,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和想象空间,促使读者去回味,去想象,去感受诗的内在意韵。

      四、运用神似的描摹创造韵味悠远的意境

      孟浩然的山水诗以表意为主,重在展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因而他诗作中的形象特点是不对物象进行精细刻画,也就是说不对诗中的形象做细致的刻画,而是注重大方面的、形象的整体把握。他的.名作《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叙述了作者应邀至老朋友的农庄宴饮,表现了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真挚的宾主友情,并流露了诗人为此情此景陶醉的舒畅心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写了院外围的景色,*望写了绿树在村边环绕,远望是横斜着的青山,庭院中有青色有绿树,描绘出故人的家园是那么的清新怡然,那么的美妙和温馨。

      从屋内通过“开轩”望出去,给人以宽敞、舒展和心旷神怡之感,在同故人“把酒话桑麻”中外景映入了屋内,映入眼帘,别有一番滋味。“话桑麻”就更让人感受到是田园生活的趣味和特征。作者用简单的几笔,从大处着眼,抓住物象的特征,做了一个简单的粗线条的勾勒,诗人仅选取了“绿树”、“村边”、“青山”、“开轩”等几个具有农田风光的色彩鲜明的物象组成一幅村景图。

      这样写,首先让读者从整体上、概貌上形成一个印象的把握,接下来诗人并没有对其中的“树”、“村”、“山”、“桑麻”等特征形象再做更进一步的刻画,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去体味和感受*淡、怡然的农村风光。从诗人简简单单、**淡淡的勾勒中不仅能领略到强烈的农村风土人情,仿佛可以看到绿色的村庄和绿油油的麦苗。

      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只是追求那种意会上的相似,即神似,而不是非要将物象真实细致地刻画,即形似。因此,孟浩然的诗歌看重的是神似而非形似,是要通过这种神似达到诗歌所要达到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至高境界。

      隐逸诗宗孟浩然山水之思: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绿水青山,天朗气清,在隐逸山林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眼里,美好的自然风光似点滴流水荡漾心胸,给人清新愉悦之感。秀丽的田园景色总是像那快哉亭里的浩浩清风,以一股清爽的力量荡涤灰尘,扫除心神间的尘埃,不受过多的烦愁的困扰与纠缠。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往往在自然之中凝聚,而孟浩然也是在在这种正气的浸染下坦坦荡荡,内心毫无挂碍。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白昼渐渐随着夕阳西沉一点点消失,薄暮时分,幽静的古寺传来阵阵钟声,万籁俱寂之时,这一声钟鸣似乎更加肃穆悠远,令人内心也为之清净了很多。此时孟浩然隐居鹿门之地,面对着渔梁渡头喧闹嘈杂的人群,他的心却是万分宁静,因为他沉浸在这种远离尘寰的浓浓禅意之中,两相对比,一眼便知。诗人孟浩然清高自许,与世无争,淡泊高雅,不慕名利与富贵。

      鹿门的林木被浓重的烟雾围绕着,朦胧迷离,葱郁的树叶苍翠欲滴,映入眼帘的是这美好的景色,让人久久地为之神往不已。他以庞德公自况,其实想表达出自己这种状态也是迫不得已,出于一种深深的无可奈何,但是他彻底地理解并领悟了“遁世无闷”的横生妙趣和至深真谛,所以亲自不辞劳苦地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理念,以这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姿态,践行着庞德公的道路,绝不后悔,因为他始终以一种高度热爱的心情去拥抱大自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唐孟浩然《凉州词》

      隐居在山林时,孟浩然也不免有一些黍离之悲,感慨世事苍茫,往往美好的事物总敌不过时光的洗刷,因为时间是一把最无情的利刃。襄阳之地,曾经是,杨柳依依,桃花片片,干净的池水荡漾着缕缕清波,翻飞嬉戏的蝴蝶缠绵缱绻,姹紫嫣红的花朵争奇斗艳,袅袅娜娜的女子倩影依依,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可惜如今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烟消云散与弹指一挥间,繁华落幕,到处萧条冷落,空旷黯然,意气风发的名流也都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回了。

      这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越发使得孟浩然向往隐逸生活了,使他越发流连自然美景,眷恋山水间的奇松怪柏,飞瀑流泉,巨石虬枝。这里的赤松子,也是传说中一代隐逸的道宗。

      不过,一生隐居的孟浩然也常常被边塞之景所陶醉,毕竟身为男儿身,一腔热血时常澎湃沸腾。尽管胡地距此有着万里之遥,可望而不可即,可是他也想会挽雕弓如满月,劲射天狼,豪情万丈,气吞山河。他更加留恋的是边塞的威武雄壮的景象,剑戟森森,刀光闪闪,旌旗猎猎,虽然令人胆寒,可是一份豪情也不免流露出来。这种豪情其实也是一种柔情的反射,一种爱惜山水田园,更想要边塞将士更好地保护这片美好与芬芳的愿望。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孟浩然眷恋美好的田园,醉心于山水之间,可见其与世无争的禅意精神与不求名利的高洁情怀。

[阅读全文]...
  • 从《夜归鹿门歌》看孟浩然的隐逸

  • 从《夜归鹿门歌》看孟浩然的隐逸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通过诗歌表达隐性志向。《夜归鹿门歌》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但这其间也看出他的复杂心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夜归鹿门歌》看孟浩然的隐逸,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夜归鹿门歌》看孟浩然的隐逸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从其名作《夜归鹿门歌》一诗可窥探孟浩然在隐逸时期的复杂心态。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带给诗人山寺的超然和僻静世俗的杂乱和喧嚣的两种极致感触,这正是诗人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世人返家,我去鹿门,两样心情,殊途异志。“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朦胧的月色从天空中散落下来,铺展在地上,亦洒在了诗人的心头上,静静地、悄悄地,没有一丝嘈杂的声音,我独自漫步在这如烟的美景中,享受着月光的洗礼,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淡淡的月光从天空流转 而下,好像薄纱,又如薄雾,似轻烟,轻轻地笼罩在树林上,孟浩然陶醉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庞公归隐的地方。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诗人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其时,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隐居。

      *古代知识分子与归隐生活可谓有着不解之缘。隐逸之举生成魏晋风尚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这一特殊环境。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受*儒家思想浸染浓厚的古代知识分子们讲究的是大中小三隐,所谓大隐隐于朝,在朝为官,面对尘世的污浊、倾轧,钩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的生活;中隐隐于市,隐居在喧闹的市井中,视他人与嘈杂于不闻不见,从而求得心境的宁静;小隐隐于野,看破人生,过着真正山野生活。

      “士”者任官为“仕”,岂有原本就不求上进之“士”呢?归隐是古代知识分子失意之时的生存方式,以此获得精神解脱。归隐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种理想追求。传说王维诗人交情甚深,曾私邀孟浩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归隐是无奈之举,他并不是看破人生,四大皆空,只是渴望在尘世中保持心灵纯静的同时仍有所希冀。

      虽然孟浩然和林逋一样终身不仕,但是他是想做官而没有途经,40岁之前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开元十六年,如长安应举,却不幸落榜,随后,南下吴越,开元二十五年入张九龄荆州幕,三年后不达而卒。“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首诗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出来,而最后一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也就说明了自己希望像姜子牙遇到周文王一样,而自己生活中却没有一个像周文王这样的人,只有羡慕的份了,在《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也反映出了他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因此孟浩然虽然终身没有做官,却一心想有所作为,积极入世。《夜归鹿门歌》中“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诗人远去鹿门尚关心世人,难道不是对尘世的关注吗?最后一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是感慨清幽还是另有他感?

      隐逸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的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而孟浩然的隐逸,没有局限于小、中、大之隐。这种隐逸客观上说可以造成声誉,于进、于退都有利,跟求仕进的打算是不矛盾的。这种隐逸,心情幽雅,充满了幻想和期望……

      《夜归鹿门山歌》简介

      《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笔法顺畅,语调*和,语言质朴,结构自然,笔墨省净,点染疏豁,情感真挚。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阅读全文]...
  • 带逸字的古诗名句

  • 经典
  •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逸字有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意思。古代有哪些带逸字的诗句?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包含逸字的诗句,希望能帮到你。

      带有逸字的诗句

      1. 逸目骈甘华,羁心如荼蓼。

      2. 清谈如水玉,逸韵贯珠玑。

      3. 逸少集兰亭,季伦宴金谷。

      4. 逸足还同骥,奇毛自偶麟。

      5. 逸人归路远,弟子出山迎。

      6. 逸才岂凡兽,服猛愚人得。路茫茫东去遥。

      7. 逸翮暂时成落羽,将归太白赏灵踪。

      8. 逸人期宿石床中,遣我开扉对晚空。

      9. 逸足皆先路,穷郊独向隅。

      10. 不逢寒风子,谁采逸景孙。

      11. *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12. 长沙陈太守,逸气凌青松。

      13. 驽蹄顾挫秣,逸翮遗稻粱。

      14. 逸关岚气明,照渭空漪浮。

      15. 故人韩与李,逸翰双皎洁。

      1. 逸翮怜鸿翥,离心觉刃劖。

      2. 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3. 行襟海日曙,逸抱江风入。

      4. 更闻清净子,逸唱颇难俦。

      5. 逸格格难及,半先相遇稀。

      6. 逸少情有馀,东山境不啻。

      7. 郑公诗人秀,逸韵宏寥廓。

      8.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9. 是时霜飙寒,逸兴临华池。

      10. 逸僧戛碗为龙吟,世上未曾闻此音。

      11. 逸人生长在林泉,更筑亭皋名意在。

      12. 逸少池边有旧山,几年征泪染衣斑。

      13. 逸兴寄沧洲,高风落木秋。

      14. 逸步脱讥谗,高踪不混凡。

      15. 逸驾欢迎养,飞轩适所宜。

      1. 逸谚戏侮,博弈顽鄙。

      2. 逸气雄词昔自将,文场独立见轩昂。

      3. 逸气飘飘似欲仟,不论茅舍玉堂前。

      4. 逸气飘飘正妙年,纵横礼乐扫三千。

      5. 逸少池边发兴新,管城别作一家春。

      6. 逸兴犹鸥白,残驱异犊黄。

      7. 逸笔纵横意到成,烧香弄翰了余生。

      8. 逸少江州刺史归,鸾溪溪上穴方池。

      9. 逸兴常同造物游,驾巢不舆世人侔。

      10. 逸少兰亭六百年,别营楼阁奉金仙。

      11. 逸少池边有一丘,西山南浦惯曾游。

      12. 逸士幽居松竹林,小堂偃枕北山阴。

      13. 逸德狂情赖补苴,文君端合婿相如。

      14. 逸骥骞腾十二闲,追风那复驻辕间。

      15. 逸民古称避世士,不以功名累其意。

      16. 逸轨高标下可扳,风流人物晋唐还。

      17. 逸意閒云野鹤孤,药苗山叶缀衣裾。

      18. 逸少曾留玩,人因唤右军。

      19. 逸兴飘飘鹤九臯,凉州那得费蒲萄。

      20.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阅读全文]...
  • 夏天的古诗句子

  • 夏天
  • 夏天的古诗句子

      炎炎夏日,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碧绿的`荷叶与艳丽的荷花。荷是美丽的天使,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陈文述《夏日杂诗》

      2.老翁卖卜古城隅,兼写宜蚕保麦符。日日得钱惟买酒,不愁醉倒有儿扶。

      3.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4.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5.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李商隐《晚晴》

      6.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柳宗元《夏昼偶作》

      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8.楚狂身世恨情多,似病如忧正是魔。花萼败春多寂寞,叶阴迎夏已清和。鹂黄好鸟摇深树,细白佳人着紫罗。军旅阅诗裁不得,可怜风景遣如何。——钱起《早夏》

      9.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经·小雅·四月》

      10.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11.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1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3.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骈《山亭夏日》

      1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16.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1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8.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19.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杜甫《夏夜叹》

      20.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

      21.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2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3.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初夏》

      24.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25.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贾弇《孟夏》

      26.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2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29.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司马光《客中初夏》

      3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1.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2.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33.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水中鸥。——杜甫《江村》

      34.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35.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

      36.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唐·韩愈《送刘师服》

      37.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38.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3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40.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1.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42.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4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4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48.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49.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阅读全文]...
  • 李商隐古诗大全

  • 李商隐古诗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品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晚晴》

      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乐游原》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乐游原》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华清宫》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阅读全文]...
  • 蜂罗隐古诗翻译(罗隐野花古诗的意思)

  • 野花
  • 《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833—909)所作。是以蜜蜂为比喻,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唐代:罗隐

    不论*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尽:都。占:占其所有。甜:醇香的蜂蜜。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阅读全文]...
  • 隐藏爱意的古诗

  • 爱意,隐藏,爱情
  • 1、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

    2、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4、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关汉卿《大德歌·春》

    5、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煜《蝶恋花·春暮》

    6、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7、秋风嫋嫋入曲房,罗帐含月思心伤。蟋蟀夜鸣断人肠,长夜思君心飞扬。他人相思君相忘,锦衾瑶*为谁芳。——汤惠休《秋风》

    8、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晏几道《临江仙》

    9、洛阳城里风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其五》

    10、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11、我忆君最苦,知否?字字尽关心,红笺写寄表情深。吟么吟,吟么吟?——顾夐《荷叶杯·其六》

    12、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变,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铀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柳永《二郎神·七夕》

    13、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14、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皇甫松《采莲子》

    15、屏却相思,*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16、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17、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18、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李白《长干行·其一》

    19、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20、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乐府·七哀诗》

    21、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22、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23、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24、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25、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温庭筠《菩萨蛮·其十》

    26、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其六》

    27、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28、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

    29、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

    30、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3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晚春》

    32、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留别妻》

    3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34、*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3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6、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

    37、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38、愿得一心人,白头莫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39、天街曾醉美人畔,凉枝移插乌巾。——吴文英《夜飞鹊·蔡司户*上南花》

    40、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 句子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 语录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 说说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 名言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 诗词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 祝福

形容隐逸的古诗句子 - 心语

推荐词条

哪些是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古诗心字开头的诗 江雾的古诗词 和沚有关的古诗词 清明的古诗和*俗 描写夜晚雷雨的古诗 适合1-5岁宝宝学的古诗 女尊男尊的古诗 树的诗歌古诗大全300首 舟过安仁的古诗是上午还是下午 小孩子的古诗视频 山行标拼音的古诗 古诗中有写酒的古诗 很搞笑的古诗小学生自编 初中较短的古诗词都 代表骄傲自豪的古诗初中 白居易杨玉环的古诗 中国比较著名的古诗 形容男人豪情壮志的古诗 难过悲伤的古诗词 野望的古诗扩写300字 形容英雄的古诗文 24种雄浑的古诗 出名的古诗不出名的诗人 有关友谊的古诗小学 小学生古诗江南春米字格的练字 关于花语月的古诗 以追逐梦想为主题的古诗 英雄磨难的古诗 以情为题的古诗词 形容人出汗多的古文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