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关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春节的传统风俗

  • 传统,春节,智慧
  • 春节的传统风俗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yjbys小编下面为你整理了关于春节的传统风俗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二、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三、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五、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俗仍然盛行。

[阅读全文]...
  • 小年有什么传统风俗

  • 传统,小年,生活
  • 小年有什么传统风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关于小年这个节日的相关知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年有什么传统风俗相关内容,欢迎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年的传统风俗

      1、祭灶神:小年的时候就是祭拜灶王节的节日,灶王节是厨房之神,所以小年的时候,人们都会在灶王像前摆放一些瓜果贡品,祭拜灶王爷,图个大吉大利的好寓意。

      2、除尘:小年这天各地还有除尘的*俗,就是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将家里家外进行彻底清洁干净,有着除旧迎新的好寓意。

      小年的传统美食

      1、北方人在小年的时候会吃饺子,因为北方人一般在重大传统节日的时候都吃饺子,不仅好吃,也有很好的寓意,小年吃饺子是给灶王爷送行。

      2、山东人在过小年的时候还会吃粘糕,粘糕有着“年年高”的吉祥寓意,并且小年吃粘糕还有要粘住灶王爷的嘴的意思。

      小年有什么禁忌

      1、在湖北地区,小年的时候不能宰杀。

      2、在河南等地区,过小年的时候是不能捣蒜的,古时候的人认为捣蒜会将福气捣跑。

      3、还有一些地区的人们忌讳在小年这天借东西,认为有非常不好的寓意。

      小年,源起于古代*民间祭灶的风俗*惯。

      传说灶王爷原为*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为使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们以糖为祭品好让灶王“嘴甜”,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安和财运。

      小年的风俗介绍

      1、祭灶神

      灶神也叫灶王爷,神像常贴于灶台旁,小年这一天需要更换神像,供奉灶神,敬糖上香,祈求*安。

      2、扫尘除灰

      扫尘就是打扫卫生,清扫庭院,清除灰尘,扫地擦窗,把家里到处都清扫一下,角角落落打扫干净,除去过去一年的灰尘和不顺,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3、购年货

      小年一过,意味着离大年除夕就不远了,可以开始准备年货了,这时候集市上已经有浓浓的年味了,到处喜气洋洋的。春联,福字,各种年货都可以着手准备了。

      4、吃灶糖

      俗话说“二十三,灶糖粘”,这一天小孩可以吃灶糖,大人用灶糖敬奉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以保来年*安和顺。

      5、吃饺子

      二十三,小团圆。既然是团圆,很多地方也有小年吃饺子的*俗,意味着团团圆圆。

      6、剃头沐浴

      小年剃头沐浴主要是洁身去除自身的灰尘,意思是去除旧年的不如意,用全新的自己迎接新的一年,保证来年的好运。

      可以知道,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小年祭灶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小年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小年剪窗花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种戏剧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小年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小年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小年理发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小年在佛教中的意义

      佛家认为,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小年的意义是护法安僧、清净内心、赞叹他人。

      护法安僧

      小年的`时候,民间都要祭灶,灶王在佛教里,指的是监斋菩萨紧那罗王。紧那罗王是“天龙八部之一”,据《河南府志》上说,元代末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不高,寺中无人知其姓名和法号。

      后来,刘福通带领红巾军突然围攻少林寺,危急关头,这位行者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红巾军惊恐万状,到处逃邃,少林寺免遭大劫,但这位行者也随后圆寂。从此监斋使者受到供奉,并建立了紧那罗殿。

      监斋菩萨一般供奉在“大寮”,又称“香积厨”,办造饮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维摩诘经·香积佛品》里提到,香积佛国的香气为十方三界第一,他们会用香饭供养诸佛菩萨,因此佛门的大寮又被称为“香积寮”。

      如今佛弟子纪念监斋菩萨,就是要学*他老人家不畏一切困难,护持寺院,护持常住,当寺院有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使灾难化解。护持三宝,是第一个佛弟子的责任。监斋使者,火部威神,调和百味荐唯馨;灾耗永无侵。护法安僧,清众永蒙恩。

      扫尘净心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阅读全文]...
  • 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

  • 端午,传统
  • 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端午传统风俗的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羸躯亦点丹。

      曰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日赐衣》

      杜甫·唐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乙卯重五诗》

      陆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同州端午》

      殷尧藩·唐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曰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圞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酒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圞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圞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和端午》 (张耒)

[阅读全文]...
  • 台州传统的过年风俗

  • 过年,传统,春节
  • 台州传统的过年风俗

      在这年味越来越淡的现在,台州人的春节常做的10件传统事,我们还记得多少,都做了几件呢?欢迎阅读台州传统的过年风俗,一起来看看!

      NO.1、压岁钱

      压岁钱,汉族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NO.2、闭门炮

      闭门炮是台州传统年俗。大年30,也就除夕夜晚上接*12点的时候,家家户户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打“闭门炮”,响炮连天,这宣告一年已经结束,更希望新的一年大吉大利。

      NO.3、开门炮

      开门炮是汉族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的五彩缤纷。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NO.4、拜坟岁

      台州人在正月初一,会在先祖的坟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

      N0.5、谢年

      谢年是一种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恭请的是福利神,目的是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年年*安、岁岁有余。这个台州人每年春节前一个必做的事。

      NO.6、点天灯

      古代汉族节日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旧时元旦夜晚,每家每户在屋楼上用长竿悬挂灯盏,通宵达旦,称“天灯”。现在都是除夕晚上家家户户挂灯笼,通宵达旦。

      NO.7、社火

      社火是*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我们台州一般是舞龙。

      NO.8、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民间春节传统*俗之一。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NO.9、点岁灯

      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举行。在此期间,夜间卧室里通宵燃灯,称“岁灯”。一般在屋柱脚、床下、桌下、灶下点灯。多用红萝卜切成段作盘,插上小蜡烛,也有用陶器盛油点灯的,是除夕守岁的一种活动,还要贴春联,放爆竹、唱辞岁歌、饮分岁酒、吃岁饭等。

      NO.10、拜年

      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拓展:

      春节*俗

      在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惯吃“菜头饭”。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初一这一天,临海过去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

      正月初八俗称“上八”,过去也是张家渡“开市”之日,各家各户初八早饭都要煮米饭吃,叫“上八饭”。过了上八,民间新年礼拜活动就算告一段落。但正月活动正式结束的,还应该是过了正月十四,因为人们十四夜“闹花灯”、“接财神”,财神出街后宣告结束。

      元宵*俗

      临海人元宵不吃汤圆,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过,而在十四过。

      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另有说法是方国珍(一说秦鸣雷)母亲每逢朔、望都吃素斋,方国珍为了让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把元宵改在十四过了。

      也有说因为方国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还有人说临海明代状元秦鸣雷因为十五斋戒食素而提前过元宵。

      甚至也有人说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而将计就计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传说归传说。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无从深挖这个“文化底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做羹,临海人称之为“搅”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搅成一锅羹,一般有芥菜叶、冬笋、猪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瓣、豆面、香菇、木耳、蛏子及其他小海鲜,煮熟后加入山粉,搅和搅和,调味出锅。由于原料丰富,这种羹往往一搅就是一大锅,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的。

      十五晚上会吃素羹,与十四的咸羹相区别,称为甜羹。

      元宵活动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间,十四夜为高潮。

      黄岩正月半风俗 正月十四间间亮

      旧时,每到正月十四晚上,黄岩城里家家户户点上灯火,挂上当地特色的橘篮灯、橘花灯、凤凰橘灯。而城外每片橘林都点上红烛,远远看去,整个黄岩万灯竞放。同时橘乡百姓还耍起舞狮、舞龙、花鼓、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这种风俗称为“间间亮”,据说起源于明朝,与戚继光抗倭有关。

      传说明朝嘉靖年间,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余下的倭寇如丧家之犬向内地逃窜。逃到黄岩时,天色已晚,他们有的躲进橘林,有的闯进民房。戚继光率军赶到,兵士和百姓一道,点灯燃烧,搜索残兵。顿时,整个县城内外,每间房屋,每片橘林都灯火辉煌。最终,倭寇被一网打尽。为了纪念戚家军的胜利,“间间亮”的风俗被流传下来。

      不过,自从家家户户有了电灯,这几年城市里推行亮化工程以后,“间间亮”的效果难以再显现出来,这种风俗也仅仅局限于一些零星的乡间舞狮、舞龙表演以及规模稍大的灯会了。

      正月十五“放橘灯”

      **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黄岩城外的澄江上都要举行“放橘灯”的活动。据《黄岩县志》记载,这种风俗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

      传说,南宋建炎年间,金人南侵,康王赵构从海上逃走,途经台州。那天刚好是正月十五,他晚上登金鏊山观海,忽然见到椒江(澄江入椒江而出海)上飘来无数灯火,感到十分奇怪。侍从告诉他,这是澄江上漂来的橘灯。赵构来到江边观看,并要侍从们跟着凑热闹,买了两船橘子,取出橘肉让大家吃了,留下橘壳制作橘灯,放在江上漂流。

      此后,每到正月十五,黄岩城里的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澄江*坐满了看“灯”人,临时摆的小摊聚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仙居花灯

      仙居花灯历史悠久,分布很广,种类繁多。如横溪、板桥的板龙灯,高迁上屋村的长旗灯,朱溪、下各的跳跳马灯,下塘村的鲤鱼跳龙门灯、田市镇水口山村的卷地龙灯,前王村的轿里狮子灯、推虾灯等等。每逢元宵佳节,仙居山乡各地花灯竞彩,热闹非凡。犹为奇妙的是仙居皤滩“针刺无骨花灯”,被人们誉为“灯海明珠”。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起源于唐朝,又称“唐灯”或“神灯”。传说唐开元年间,皤滩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盏“神灯”引路。此灯造型别致,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灯身没有骨架,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秀才返家后,依样画葫芦进行精工制作。制成后悬挂在自家门口,人见人爱。“神灯”在秀才家落户后,仙女即变作村姑与秀才结为夫妇,夜夜陪秀才诵读诗文。大考之年,秀才喜中状元。后来人们就把这盏无骨花灯称作“状元灯”。随后,状元又把这种灯进献到宫里,从此皇宫就有了“无骨小宫灯”。状元夫人山姑逐渐把这种“神灯”的制作技术传授给皤滩村的村民,从此,这种神灯的制作工艺就长期流传在仙居民间。

[阅读全文]...
  • 黎族传统风俗*惯

  • 传统,修养
  • 黎族传统风俗*惯

      风俗*惯,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黎族传统风俗*惯,欢迎大家阅览。

      黎族,现有1110900人,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他县市与当地民族杂居。

      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据考古研究,海南岛有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100多处,黎族先民是这里最早的居民。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跳竹竿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举行跳竹竿,而且往往通宵达旦。

      [宗教*俗]

      黎族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宗教。

      [饮食*惯]

      黎族饮食风俗的显著特点是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山风野味。

      黎族多居山林,山上的山鼠,田里的田鼠,树上的松鼠,都是黎家的美食。有种酸菜黎语叫“南沙”,酸味浓烈,消暑开胃,是黎族人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菜肴。黎族妇女自古就有嚼食槟榔的'爱好。还有竹筒饭,先砍一节较粗的嫩竹,装入当地特产的香糯米和适量的水,或者再拌入猎获物的瘦肉块及盐,架于火堆上熏烤。水沸后,以树叶或木塞封顶口,随时转动竹筒,使其受热均匀,待饭香溢出,取下稍候,以刀剖筒,便可食用。

      [服饰特色]

      黎族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民族禁忌]

      *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阅读全文]...
  • 苗族传统风俗*惯

  • 传统,修养
  • 苗族传统风俗*惯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苗族传统风俗*惯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简介]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宗教*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服饰特色]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阅读全文]...
  • 盘点藏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及风俗*惯

  • 传统节日,教育,历史
  • 盘点藏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及风俗*惯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地域与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延续经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现也是藏族节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藏族的节日,*俗及历史渊源。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卐”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馃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阅读全文]...
  •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 传统节日,文学
  •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火阑珊处。

      1、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2、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3、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4、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5、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6、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7、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8、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9、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10、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11、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12、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古诗句

  • 传统节日,文学
  • 传统节日古诗句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节日古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2、*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3、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5、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6、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7、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8、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9、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10、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1、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12、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刘镇《柳梢青七夕》

      13、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4、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15、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埜《夺锦标七夕》

      16、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17、回首西陵松柏路,肠断也,结同心。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8、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9、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20、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1、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2、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23、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24、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5、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26、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1、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2、南雁归时更寂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3、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李商隐《壬申七夕》

      4、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5、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6、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7、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8、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9、西园日日扫林亭。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0、尘香明日城南陌。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11、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12、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13、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5、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6、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17、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18、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9、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20、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熳》

      21、千里暮云*,南楼催上烛,晚来晴。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2、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23、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 节日
  • 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迎春歌》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2、《春节看花市》

      *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3、《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4、《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5、《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6、《卖痴呆词》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1、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 句子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 语录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 说说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 名言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 诗词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 祝福

提到了传统风俗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中有家书的意象吗 请写出含有芹字的古诗 关于红色的古诗读后感 怀念红楼的古诗 舟山最有名的古诗 含有筝字的古诗 草莓的有关古诗文 古诗词提取的2字昵称 赞家乡的古诗500首 许晋*说的50首古诗 形容蓬门外的古诗 教师爱国的古诗 寝室里的古诗 北宋初期的古诗 形容月出的古诗词 信手涂鸦的仿古诗 描写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古诗 古诗与英语结合的作品 赞美江南雨的古诗 仇字的古诗 淳的古诗词 早发白帝城古诗描写的是 让人泪奔的古诗 描写新年食物的古诗 跟爱情相关的中秋古诗 一首古诗词描写人的一生 关于可爱的小金鱼的古诗 反映唐代冶炼的古诗 带景的古诗名字 关于野马结局的古诗词 古诗朗诵节奏的训练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