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关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月日忆舍弟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月日忆舍弟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

  • 月夜,杜甫
  • 慧学的王《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杜甫《月夜忆舍弟》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题选自2021年山东临沂市初中学业水*考试试题】

    7. 前人评述此诗通篇不着一“忆”字,却“字字忆弟,句句有情”,请选择其中一联加以分析。(4分)

    示例一: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冷落的道路,沉重的戍鼓,凄凉的雁声,见之感物伤怀,闻之思忆兄弟。虽是写景,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解析】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更鼓和孤雁使得原本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孤雁”也体现了对亲人的思念。

    示例二:颔联写白露明月夜景。清露生寒,难忘兄弟;故乡月明,思乡情切。虽是写景,实乃景中寓情,思乡怀人。

    【解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以个人心理幻觉当做肯定,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示例三:颈联写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叙写家事中流露出不安、挂念以及无比的沉痛,无一字不是思亲忆乡。

    【解析】通过叙述与弟弟天隔一方,没有任何消息,具象了当时社会动乱,社会家庭分崩离析的场景,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示例四:尾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离散,书信难达;战事频仍,生死难料。空忆兄弟,*添家国愁思。

    【解析】由于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本题选自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8分)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4分)

    【解析】“戍鼓”“孤雁”均是通过声音来描写边塞的凄凉景象的,采用的“听觉”的角度,而“断人行”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由于战乱导致路上没有任何行人,通过“视觉”的角度,展现战乱导致荒凉。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入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即可)

    【解析】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参考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全诗赏析)

  • 月夜
  • 公元759年,安史叛军攻陷汴州、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陷入战乱之中。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分散在山东、河南一带。战乱阻隔了杜甫与诸弟们的联系,引起了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于是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一诗,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驻防军中的鼓角声阻断了行人,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声大雁的哀鸣。在这个秋天,形势危急,秦州地区的驻军高度警惕,时刻戒备着,即使是在夜里,诗人依旧能够听到军营里传出来的鼓角声。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人们都躲在家中,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此时,一声大雁的哀鸣,使秋夜显得寂寥空阔的同时,也触动了诗人的情感,在诗人看来,这只孤雁仿佛是自己的化身,离群独飞,孤独而惆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颔联承接首联,点明时序,从今夜开始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在这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肃杀之气越来越多,这更能触动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诗人更是如此,仰望着夜空中的明月,却认为还是家乡的月光更明亮。其实,月光无所谓哪里更明亮,诗人把不符合情理的事说得如此郑重,从中可见诗人心中难以抑制的乡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我虽然有兄弟,但都各自分散,天各一方,不知道他们现居何处,无法打听他们的消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人们为躲避战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就是在这种兵荒马乱的生活中,诗人与弟弟们失去了联系。此时,叛军已经攻陷中原地区,听闻这一战况,诗人更加为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弟弟们而担忧,但他们却生死未卜。在这一联中,“有”和“无”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心中的痛苦。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我寄出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因为得不到弟弟们的消息,诗人尝试着按照以前的地址给他们写信,虽然希望渺茫,但除此而外,诗人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但寄出的家书却因战乱的阻隔而迟迟地寄不到地方,真可谓“家书抵万金”了。诗人无法消解心中的乡愁,又想到目前战乱还没有结束,一时之间,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沉痛不已。

    在白露之夜,孤雁的哀鸣,他乡的月光触动了诗人的乡愁,但战乱使兄弟分散,并且阻隔了道路,亲人之间不通消息,一时之间家书抵万金。诗人知道,这种痛苦的根源是国家局势的动荡,只有国家恢复了和*安定,人民才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月夜忆舍弟翻译及注释)

  • 月夜
  •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图片来自花瓣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图片来自花瓣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图片来自花瓣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的诗意

  • 月夜,诗意
  •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无家:杜甫在洛阳附*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8、长:一直,老是。

      9、不达:收不到。

      10、况乃:何况是。

      11、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诗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

      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

      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

      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m.ju.51tietu.net)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 月夜
  •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xx年 :103页 .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7-18页 .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xx年 :20页 .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44-146页 .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注释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阅读全文]...
  •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 月夜,唐诗
  •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接下来小编为您带来了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⑴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2-3]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阅读全文]...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杜甫,月夜
  • 月夜忆舍弟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阅读全文]...
  • 月是故乡明上一句诗句是什么(月夜忆舍弟全文赏析及解释)

  • 故乡,月夜,解释
  • 古代诗人们对于月亮有很深的情感。尤其是诗歌发展到了唐朝,人们对于月亮已经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更加丰富了月亮的意象内涵,由此关于月亮的诗歌也越来越多。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或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月唐诗。相比而言,诗圣杜甫也有不少写月唐诗,尤其是下面这首唐诗,堪称是杜甫最著名的写月唐诗,其中10个字写出诗人颠沛流离之苦。且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唐诗的题目是《月夜忆舍弟》,显然是一首寄人诗。月明之夜,诗人在远方得不到家人的消息,看着是天上的月亮,想起一家人团聚,心中很是感慨,由此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年的唐诗。而其中最精彩的诗句,当属这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虽然题目写的是“月夜忆舍弟”,但是诗歌一开篇并没有直接呼应题目,而是勾勒出了一幅秋日萧瑟边塞的图景,也赋予了这首诗表达的现实基础。“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之上更鼓声声,路上已经没有行人,天空中传来一声雁鸣。

    这萧瑟的图景让诗人的内心不胜感慨,接下来咏出写月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天晚上开始就到了白露时分,再看天空月亮,虽然是又大又圆,但是还是故乡的月亮留给人的印象最深刻啊!

    现实的萧瑟在加上月圆之夜,诗人的思乡情油然而生,由此也更紧扣题目,写出“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现在兵荒马乱家里都已经分散了,亲人们沦落各处,甚至也不知道各人的生死。杜甫当时正在经历唐朝中期的战乱,他写出了自己的经历,也写出了那个时代最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两句是写家书,本来路途遥远寄往洛阳的家书就不能常常送到,更何况今天的战乱,家书、家人的消息更是难以得到及时的消息了。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47岁左右,年*半百遭遇战乱,只能是到处奔走以避战火。颠沛流离之后,对于故乡、亲人也更多了几分思念,一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虽然只有10个字,但是是诗人对颠沛流离之苦的最好回应了。

[阅读全文]...
  •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是一首七言律,作者是宋代非常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内容主要是歌咏竹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原文:

      作者: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翻译

      一条小路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这里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我自己认为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更加刚直不阿。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要乞求乐官学*凤凰。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注音:

      yī jìng sēn rán sì zuò liáng ,cán yīn yú yùn qù hé zhǎng 。

      rén lián zhí jiē shēng lái shòu ,zì xǔ gāo cái lǎo gèng gāng 。

      céng yǔ hāo lí tóng yǔ lù ,zhōng suí sōng bǎi dào bīng shuāng 。

      fán jun1 xī qǔ gēn zhū zài ,yù qǐ líng lún xué fèng huáng 。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赏析:

      古往今来,咏竹诗是祖国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林是诗歌的源泉,许多著名诗人均热爱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泽。写下丰富多彩的咏竹诗,流传我国诗坛。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注释

      ⑴森然:竹丛浓密貌。

      ⑵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徐夤《山阴故事》:“爱竹只应怜直节,书裙多是为奇童。”

      ⑶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音。制十二篇(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 句子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 语录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 说说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 名言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 诗词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 祝福

月日忆舍弟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人力口号 荣耀组的口号霸气点 队的口号 冲锋组口号 周杰伦地表最强口号 数学学院特色口号 七人小组名字以及口号 班级秋游口号 打击医闹口号 护理口号霸气的押韵的 第九小组口号 小仓鼠喊口号空白图 宿舍搞笑口号霸气押韵 中班运动会口号大全 红歌口号大全集 啦啦队搞笑口号 关于牛的队名和口号 我们的口号表情包大全 学校运动口号 运动会学生口号 销售大卖口号 运动会口号5字 学校队名及口号大全 文体部霸气口号 团结的口号和队名 啦啦队口号霸气 李云龙意大利炮口号 运动会口号9班王者荣耀 2017中考百日誓师口号 小学二一班口号 店面团队口号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