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关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介绍】

      《杂诗》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7卷第37首。

      【原文】

      杂诗

      作者:唐·王维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注释】

      1、折杨柳:古典诗文中言及折杨柳,多称欲以之送别,或欲以之寄托别后的思念之情。

      2、城:全诗原作“阳”。

      3、“秦家”句: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4、传玉碗:指男子用玉碗盛酒,递送给女子。“碗”全诗原作“腕”。

      5、竹:全诗原作“烛”。襦:短袄。

      6、“人见”二句:《陌上桑》叙罗敷盛夸其夫曰:“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7、“持谢”二句:辛延年《羽林郎》:“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持谢,犹言奉告。金吾子,胡姬对贵家豪奴的称呼。提玉壶,指提上玉壶离开。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雜詩】王維

      朝因折楊柳,相見洛陽隅。

      楚國無如妾,秦家自有夫。

      對人傳玉腕,映燭解羅襦。

      人見東方騎,皆言夫婿殊。

      持謝金吾子,煩君提玉壺。

[阅读全文]...
  • 古诗元日的注释

  • 文学
  • 古诗元日的注释

      《元日》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下是古诗元日的注释,欢迎阅读。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首古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古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古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阅读全文]...
  • 夏天的古诗 注释

  • 夏天
  •   夏天很美丽啊,承接着春的生机,蕴含着秋的成熟,展现了抖擞激荡着夏的精神。

      《送灵澈上人》作者为唐朝家刘长卿。其全文如下: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翻译】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翻译】

      山陵、原野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繁忙的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农活儿,村里没有一个闲人。他们刚刚完成了种桑养蚕,又去插秧了。

      《过故人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其诗句全文如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还在一起观赏菊花。

      《夏日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翻译】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翻译】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其诗句全文如下: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翻译】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采莲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诗句全文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翻译】

      绿罗裙融入荷叶仿佛一色裁剪,荷花与采莲女的面容相映争艳。那么多莲舟荡入池塘都看不见,听到歌声才觉察人在荷塘采莲。

      《山亭夏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骈。其诗句全文如下: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翻译】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幽居初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诗句全文如下: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翻译】

      那湖光山色的美丽地方,就是我放翁的家。槐柳树阴满满啊,小径幽幽,归途袅袅。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绽放。时光流逝人亦老,不见当年相识。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小池》是作者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其诗句全文如下:

[阅读全文]...
  • 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

  • 解释
  • 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夜书所见的解释及注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原文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第①萧萧:风声。

      第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第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第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第⑤篱落:篱笆。

      作品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文学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阅读全文]...
  • 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

  • 芒种,古诗文
  • 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律芒种古诗及注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芒种

      六月初旬小麦黄,轰鸣机器地中狂。

      炎炎烈日农田进,滚滚浓烟籽粒装。

      稻谷播深人默默,干畦浇透水汪汪。

      神州黎庶皆辛苦,夏种夏收三夏忙。

      注: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气象变化 

      芒种比起立夏时,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但如果遇到大风、冰雹等天气,往往会导致小麦无法及时收割、储藏,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芒种时节,除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而且进入6月份以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西北地区东部还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

      到了芒种节气后期,池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对农业有益的螳螂日渐增多,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进入漫漫梅雨期,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故称之为梅雨。苏东坡《船棹风》“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都对梅雨时节作过生动的描写。一般来说,武汉在6月16日、安徽安庆6月15日、南京和上海是6月17日进入梅雨时期。在湖南、江西、浙江大部,梅雨一般比长江流域来提前几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

      由于梅雨时节雨日多,雨量大,湿度大、日照少,家里存放的衣物,最容易长毛发霉,所以不少地方也把梅雨称为“霉雨”。“霉”、“梅”虽音同,但意思却大相径庭。

[阅读全文]...
  •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 清明,幼儿
  • 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清明古诗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 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词语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文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 迷乱,难以*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其他关于清明的古诗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译文】

      自古清明是亲*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阅读全文]...
  • 《赠范晔》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 文学
  • 《赠范晔》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范晔》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驿使:古代驿站传递公文、书信的使者。

      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姑且。

      一枝春:此处借代一枝花。春:梅。

      赏析: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

      翻译/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于是写下这首诗。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大概人陆凯赠诗开始,“一枝春”就成为梅花及赠别的代称了。可见影响的深远。唐宋以下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刘克庄写道:“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陆凯的意境;高启写道:“无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陆凯诗以寄托感情。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武林旧事》就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嬉戏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齐《一枝春》最为*世所称。”可见一首小诗也有传世的艺术魅力。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阅读全文]...
  • 《遣兴三首·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

  • 《遣兴三首·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遣兴·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遣兴·其二》古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遣兴三首·其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2首。

      【原文】

      遣兴三首·其二

      作者:唐·杜甫

      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

      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

      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

      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

      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

      【注释】

      ①塞:边塞。全诗校:“一作寒。”

      ②马邑州:在今甘肃天水市与成县之间。《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内有马邑州,隶秦州,开元十七年置。

      ③降虏:指居于秦州一带的少数民族。胡:安史叛军。

      ④穹庐:游牧民族的帐篷。牢落:稀疏貌。

      ⑤“邺中”二句:指邺城唐军溃败事。事反覆,全诗校:“一作何萧条。”

      ⑥诸将:指朝中得宠的大将军们。茅土:指受封为王侯。帝王社祭之坛以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所在方向取坛上一色土,用茅草包之,授于被封者。见蔡邕《独断》。

      ⑦载:发语词,犹乃。载驱:即驱驰。《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遣興三首】杜甫

      高秋登塞山,南望馬邑州。降虜東擊胡,壯健盡不留。

      穹廬莽牢落,上有行雲愁。老弱哭道路,願聞甲兵休。

      邺中事反覆,死人積如丘。諸將已茅土,載驅誰與謀。

      杜甫生*介绍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 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 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 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 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 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遗。

      杜甫在唐肃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 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 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 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 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 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 (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 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 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作品评论

[阅读全文]...
  • 古诗小池的诗意及注释(古诗小池的解释译文)

  • 诗意,解释
  • 南宋杨万里的《小池》是一首入选小学课本的诗,妇孺皆知。下面分别用普通话读音和客家话读音注释一下它的韵 ,比较一下,是不是客家话与宋朝读音更为接*?

    普通话读音:

    小池

    南宋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liú,

    树阴照水爱晴柔róu。

    小荷才露尖尖角jiǎo,

    早有蜻蜓立上头tóu。

    客家话读音:

    小池

    南宋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liū ,

    树阴照水爱晴柔yiū 。

    小荷才露尖尖角gɔ,

    早有蜻蜓立上头tiū 。

    注:客家话中“角”读英语音标的“gɔ”第三声,ɔ第三声即o的“阳入”音。

[阅读全文]...
  • 古诗江雪的意思及注释(江雪古诗赏析)

  • “雪”是一个美丽而孤独的意象,孤独的文人墨客们对它偏爱得紧,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言辞,但要说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代表作是谁,那我一定首推柳宗元在改革失败被贬后所写的那首《江雪》了。

    单以意境而言,在我心中,大概也只有张岱那篇《湖心亭看雪》能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了。

    用明代大才子顾璘的话来说,那就是: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有多绝呢?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几乎人人都知晓的千古名篇《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翻译: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当然这是官方翻译,你会发现寥寥几字便把周围的一切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要不说古人怎么厉害了,真的是短短几字,便把一切苦楚写得风轻云淡,其中内心的痛苦也只有他自己能懂,

    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要想深入了解这诗,还得看我给你娓娓道来:

    翻开柳宗元的人生履历,我只能说,这哥们是真的惨。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按道理说:这哥们吃得穿得都不愁的,但奈何他出生的时间不对,

    为什么说不对了。

    来让我们细细看看,这又得扯到另一件事情上面了,对于唐朝的历史,史学家一般从安史之乱开始划分,分为前期和后期,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763年嘛!而刚好柳宗元就出生于公元773年。

    柳宗元的一生挺传奇的,见证了大唐的万国来朝,也见证了唐朝慢慢的土崩瓦解。不过有一说一,在那个时代:诗人还保持自己的秉信!确实是很可以的,毕竟怎么说了,要恰饭得嘛,对吧!很多同行走着走着也都散了。

    但柳宗元是个人才,有文人风骨,不为五斗米折腰!小时候母亲的启蒙教育给柳宗元很大的帮助以及也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哥们幼年在长安度过,耳濡目染下他也能看得出朝廷的腐败无能,还有社会的危机。

    重点来了 他九岁的时候遭遇建忠之乱,十二岁的时候在父亲的住所夏口有见识到了潘镇割据的战火。

    对于小柳宗元来说,他没办法,他生活在这个朝廷慢慢衰落的时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

    你要想活下去就只能比别人厉害。

    公元785年也就是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公元792年开始,柳宗元的人生就要开始有了起色了!公元792年这哥们被选为乡贡,可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他逮住机会,公元793年二十一岁的他中了进士及第,直接名声大振。

    要不为什么说这哥们惨嘞,人在得意忘形的时候,就有可能出差错。不久!他爹柳镇去世。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对于他和对于他爹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对于柳镇来说,他终于可以看见直接的儿子在人生的路上一路启航的时候,自己的身体不行了。

    对于儿子来说,这一下打击可能来得有点深痛,二十几岁的年级失去父亲可能是一个很难受的年级,如果年岁小一点,忘却的可能性会大一点不会那么痛苦,如果年岁大一点,自己慢慢有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可能也会看得开一点,但在二十多岁这个尴尬的年纪,羽翼才渐渐丰满,很多事情也需要的父亲的帮助以及开导,你会反省,也有可能会想不开,这种失去至亲的感觉可能会折磨你很久很久。

    好处是也可以慢慢让一个人的变得更加成熟,会珍惜一切值得珍惜的事情,性格可能也会受到影响,各方面也可能也会有点点滴滴的影响吧!

    在柳宗元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没有子女不会想着说,不想让自己的父母看到自己骄傲的一面。

    悲伤归悲伤,但日子还是要好好过下去,公元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二十六岁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 后面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后面,经历了这些事情慢慢有了对于黑暗腐败的*有了更深的了解,心中渐渐开始有了改革的愿望!

    在这个改革期间,805年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继位,改元永贞,即顺宗。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后面在王叔文的掌管朝政之下积极施行改革推进,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当然到这改革还是没有成功,后面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拥护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改名李纯。后面顺宗被迫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这是“永贞内禅”这哥们上来一继位就不得了,毕竟他跟宦官一伙的,上来就打击以王叔文一伙的政治集团,到这基本差不多要结束了,前后一共持续了180多天。

    柳宗元这篇《江雪》创立于805年后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同时创作的还有《小石潭记》,但是在这里我们不细讲小石潭记,只说《江雪》。

    有一说一柳宗元挺难的!柳宗元早年和妻子杨氏生下一孩子,但是早早就夭折了,雪上加霜的是后面妻子也因病去世,后面来柳州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基本都去世了,不过还好的是母亲还在。

    但是没过多久他的母亲卢氏也去世了,到这里的话,柳宗元的亲人真的基本去世的都去世了,再到后面创作《江雪》。

    全篇看下来,你都可以发现都是在写雪,《江雪》是那种你浅进如画的作品,你远看你会发现千山之中没有飞鸟的痕迹,万径之内没有人的踪影,整个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而且最离谱的是后面他直接引出了孤舟和独钓,他直接对应了前面的千山和万径,前文柳宗元给出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世界,浩瀚无边,后文托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和茫茫白雪之中,一翁一舟独钓与寒江,何等的孤寂凄凉语境凄凉萧瑟,万物凋敝,看似感时伤怀,寄情于景。特别藏头的“千万孤独”好像更坐实了这一点,但在我看来,一切恰好相反。全诗最让人动容的是后两句,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一位老人如此无助。

    但我们要想一个问题,老人为什么要在这种情况下垂钓?只有两种可能:心甘情愿与身不由己。

    若是心甘情愿,全诗的基调就发生了反转,豁达开朗,笑对风霜,自不必提。若是身不由己那自然是为了谋生,也就是这种意向让人觉得凄凉。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绝望孤独的意向为什么不写作“独坐寒江雪”呢?仅仅是为了合理性吗,或是为了对仗工整?

    钓字在我看来有更深的含义,它代表了一种反抗,不屈服、或者说挣扎。即便在这种极端不利情况下,老人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展现出了一种*静的坚强,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如果将本诗剩余十九字比作一口断绝生机的棺,那这个“钓”字就是就是穿透寒冷,直击心灵的一团火。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本诗,列位会发现之前的寒意一扫而空,所谓的“绝、灭、孤、独”仿佛都被这把火点燃,剩余的十九个字都成了一位仁人志士不屈之心最强有力的搏动。千万孤独也就有了不同的意味,也许作者觉得藏头还不够,他还要做一些省略,也许补全之后,它会变成:虽千万人吾往矣,孤且独也何惧哉?

    如此看来,全诗要表达的也许并不是孤独,而是“不悔”。

    万籁俱寂,神情孤傲,在永州一带,一住就是十年,柳宗元一边是处境孤寂,心境凄凉,一边又是对自己的人格操守政治理想充分自信,这就形成了一种孤傲的性格。

    我觉得最升华的部分是最后两句,背后隐藏着作者的真实志向,前面两句借用自然景观其实突出的是作者的心境,回顾以往的人生选择,作者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且是令人佩服的路,但是那条路却很崎岖和孤独,很难得到认可,最后两句出现的孤舟和钓鱼的老翁似乎是在比喻自己,虽然这条路难走,但是还是无悔地选择走下去,如此寒冷的天气划着小舟,认真地钓鱼(比喻自己虽然有了一定年龄,但仍然选择继续做下去,不会因为天冷和道路崎岖而选择退缩),千古名句的背后这就是那个年代少数人才有的令人敬佩的气节。

    我感觉江雪是一篇藏头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开头每一字取出,千万孤独,因为在这几年里,柳宗元的亲人基本大多都去世了,自己的妻儿父母,都已去世,望着寒江、孤舟、老翁。

    可能也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自己的种种遭遇,便写下这篇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江雪》,

    独钓寒江雪,钓什么了? 悼念至亲?悼念故人?还是悼念人生这一切的种种!

    钓”字是*乎静止的画面里唯一的“动”。纵然鸟已飞绝、人踪已灭,可寒江的表面下依然有生命在呼吸,给予孤独的老翁一点星火般的希望。苍茫雪景里,生机并未断绝。

    请试想一下,有一老翁,孤舟蓑笠,独钓寒江。满目皆白,四周寂然,落雪声清晰可闻,鸟兽皆已走远,旁人也不会再来叨扰。江面成镜,小舟独立,老翁静默无言。江面忽然跳动起来,泛起一丝涟漪。这如何不叫人喜悦?老翁此刻便不觉得孤独了,因为他发觉自己并不是完全的茕茕孑立,冬天也并不死寂。

    老翁钓的不仅仅是鱼,他钓的还是希望,是孤独之人眼中渺茫的希望,是历经千般万种磨难,看惯亲朋生死离别,却依旧不愿意放弃寻找的希望。

    跨越千年的孤独与惆怅,总有*会理解柳宗元当时的处境与心情,会理解他的郁郁不得志,会理解他在面对梦想破灭后的悲怆,也会理解他在经历了人间冷暖生离死别之后的坚持。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 句子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 语录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 说说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 名言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 诗词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 祝福

韩湘子赞古诗的注释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人心态不好的句子 赞美夕阳美景的句子 赞美人在花中的句子 感慨感情无奈的句子 安徒生童话的好句子 描写心情美丽的句子 形容对不起父母的句子 离别思念的句子 爱情古文中惊艳的句子 形容没有希望的句子 孩子天真可爱的句子 爱情甜蜜的句子八个字 关于早晨阳光的句子 昆虫记好句子 发朋友圈很皮的句子 旅游后感想唯美句子 失败句子 搞笑的自动回复句子 世界那么大的句子 描写竹林清幽的句子 诡异句子 含拟声词的句子 关于日月星辰的句子 形容女人独立的句子 形容很困的搞笑句子 珍惜朋友重友谊的句子 损群主的句子 停电又下雨的经典句子 表示时间短暂的句子 周五早安句子 抖音最酷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