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关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诗歌的形象鉴赏

  • 诗歌
  •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次”:驻扎,停泊。“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阅读全文]...
  • 《鉴赏诗歌形象》教学设计

  • 诗歌
  • 《鉴赏诗歌形象》教学设计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形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诗歌形象鉴赏练*

      【教学重点】

      1.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⑴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形象可以是抒情主体即人物形象,包括①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②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理解此含义时应注意:准确地把握形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影”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友人直到“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和留恋。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离愁别绪、伤别情怀等等。

      二、技巧点拨:

      (一)景物形象(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

      1、景象。

      诗中的景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①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②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的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例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分析】作者看到之景有“海浪如云”“急雨欲来”,听到之声有“北风吹起”“雷声隆隆”,描述了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而这一切是诗人在“西楼”“卧”着看到和听到的,由此可见诗人的心胸。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例2:读唐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在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远洋在沙洲上静谁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的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品格节操。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基本思路:提炼所描写的物象的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理解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例3:早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4: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解答】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三、练*设计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题李凝幽

[阅读全文]...
  •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特征

  • 诗歌
  •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两类。小编整理了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特征,欢迎欣赏与借鉴。

      人物形象一般针对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或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诗人的形象设题。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如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罗敷美丽、智慧、不慕*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时诗歌描绘出来的形象不是诗人本人,而是某一类人的特征,如《诗经·蒹葭》中执着寻觅爱人的形象。诗人形象,即诗歌中体现出的诗人的性格特征,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针对事物的形象或意象来设题。物象,多为托物言志诗中描述的事物的形象,如王安石的《孤桐》中孤高、正直的桐树形象。意象,诗歌中蕴含诗人情感的景色、事物等,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中“雁”“落日”“羌管”“霜”“白发”等都表现了孤苦、韶光易逝的悲凉。

      一、理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特征,应在充分分析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与目的,来确定诗歌中刻画的形象特征。

      1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主人公通常是叙事诗中刻画的人物。试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情感的词语,留意环境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长干曲四首(其一)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

      《长干曲》刻画了一个家在横塘的天真、纯朴的姑娘形象。一、二两句写姑娘的语言,从姑娘的语言可以看出姑娘听到乡音或看到对方后,就询问对方家在哪里,为了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先说出籍贯。这是用语言描写表现姑娘的个性特征。三、四两句补充交代,说明姑娘说这些话的原因。

      诗歌用人物行为表现人物性格,声态并作,刻画出姑娘天真、纯朴的形象特征。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景物、场面等表现人物形象,但这个人物不一定就是诗人自己,而是某一类人的代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可以从分析诗歌描写的环境特点入手,然后根据诗人选取的景物特征来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相思令

      [北宋]张先

      蘋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回时陇月低。

      烟霏霏。风凄凄。重倚朱门听马嘶。寒鸥相对飞。

      诗歌刻画了一位因离别而悲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上阕描写离别情境。第一句描写了送行途中的景象,“蘋满溪”形容萋萋芳草,“柳绕堤”暗示送行之远。“陇月低”的“低”既表现出时间在黎明时分,又体现出抒情主人公的低回的心情、孤独的处境。下阕写别后情境。“烟霏霏”“风凄凄”描写景物,寓情于景,表现离别后凄凉的情感,“重”“听”表现出离别的感伤、对远行人的关心,结句“寒鸥相对飞”反衬抒情主人公的孤独、悲凉。

      诗歌通过描写满溪之蘋、绕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烟、凄凄之风、寂寒之鸥等景象,营造朦胧的境界,表现抒情主人公凄迷的心境,刻画出一位因离别而忧愁、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诗人形象。

      诗人的形象主要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来分析,可以结合写作背景及诗人的具体处境来分析。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淮阳:指西汉汲黯。汲黯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最后抱病死于淮阳。

      诗歌第一句使用典故,用西汉汲黯的故事表现诗人处境的悲凉。从诗歌题目分析,“欢”指饮酒,“多病”的状态还要饮酒,说明诗人只能借酒浇愁,表现出诗人郁积的愁思,只有靠饮酒排解。第二句“客”指作客他乡,“霜”照应题目“初冬”,“烛盘”照应题目“夜”,刻画出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孤寂苦闷的诗人形象。后两句写景,诗人凭栏远眺,看到大雪纷纷,积雪如梨花,寓情于景,表现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顺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诗歌通过描写诗人生活的处境、动作、心理以及自然环境,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思念家乡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景物形象

      (1)物象。

      在托物言志类诗中,诗人常通过描写事物的特征,体现物象的特点,从而表现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理解物象的特征,可以从诗歌描写的事物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使用的描写手法,分析诗人对事物的情感,然后概括事物与诗人情感或志向的相同点。

      咏风

      [唐]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首句*直轻快,直言**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都遍施恩惠。三、四句描写风为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情态。五、六句赞扬风的品格。自然地引出结句,描述风在宁静的傍晚,还吹响松涛,给人欢愉。诗歌以风喻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表现诗人学*风,努力做事、普济众生的志向。

      (2)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感的事物,多集中在自然风光、人类活动上。理解意象特征,可以从描写事物的特征、诗人的情感分析。*时应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所体现的情感、特征等。

      鹧鸪天

      [北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全文]...
  • 《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

  • 《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

      古体诗是与*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裴晋公林亭》古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题裴晋公林亭》作品介绍

      《题裴晋公林亭》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8卷。

      《题裴晋公林亭》原文

      题裴晋公林亭

      作者:唐·温庭筠

      谢傅林亭暑气微,山丘零落閟音徽。

      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

      池凤已传春水浴,渚禽犹带夕阳飞。

      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妨有万几。

      《题裴晋公林亭》注释

      ①裴晋公:裴度。度封晋国公。大和八年(834),裴度徙东都留守,时中官用事,国事目非,度不复以出处为意,于东都洛阳午桥庄创别墅,名绿野堂,花木万株,中立凉台暑馆,极园林之胜。白居易、刘禹锡等,皆从之游。见《旧唐书》本传。

      ②谢傅:谢安卒,赠太傅。此喻裴度。

      ③《晋书·谢安传》载,安卒,其甥羊昙经安居所西州门,以马策叩扉,诵曹子建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閟音徽:音容不存。

      ④谢安隐居东山,年四十馀,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中丞高裕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谢安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见《晋书》本传。

      ⑤魏晋南北朝时中书省设于禁苑,称凤凰池。唐代宰相称同中书门下*章事,故诗文中每以凤凰池指中书省或宰相。此池凤含有双关之意,隐指宰相。

      ⑥万几:亦作万机。指日常的纷繁政务。《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题裴晋公林亭》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题裴晋公林亭》繁体对照

      卷578—57題裴晉公林亭溫庭筠

      謝傅林亭暑氣微,山丘零落閟音徽。

      東山終為蒼生起,南浦虛言白首歸。

      池鳳已傳春水浴,諸禽猶帶夕陽飛。

      悠然到此忘情處,壹日何妨有萬幾。

[阅读全文]...
  • 水浒传人物形象鉴赏之燕青分析

  • 水浒传
  • 水浒传人物形象鉴赏之燕青分析

      无论在学*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浒传人物形象鉴赏之燕青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水浒传》中塑造了一百零八名梁山好汉,燕青作为梁山好汉中的一名,具有梁山好汉的气质和独立的人物形象特征,本文结合《水浒传》文本对燕青的形象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燕青自信 远见 忠主 感恩

      《水浒传》这部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的全过程,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塑造了一百零八个人物的不同性格,令人看不厌。正如金圣叹所说:“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①燕青是梁山好汉中的一员,虽然他出场在第六十一回,但他是一百零八名好汉中结果最好的一位。这与燕青自身的一些特点有关。

      燕青号称天巧星浪子,排梁山三十六名天罡星最后一位,在梁山十名步军头领中排第六位。燕青是北京土居人氏,从小父母双亡,卢俊义把他养大。由于卢俊义看见燕青一身白肉,便叫一个高手匠人给燕青刺了一身遍体花绣,似玉亭柱上铺着软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②燕青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欣赏。当然燕青除了外表让人不禁感叹,他的内在也是令人佩服的。

      燕青出场比较迟,在第六十一回才出场,而且也是作为卢俊义的家奴的身份出现。燕青的出场作者用了一篇《沁园春》词做介绍:“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驰名。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听鼓板喧云,笙声嘹亮,畅叙幽情。棍棒参差,揎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领袖,浪子燕青。”③

      这首词说的都是燕青优点。我看了水浒之后,燕青在我心里形成了这样一个形象。燕青是个自信、有远见、忠于主人懂得感恩、重大局轻儿女之情的梁山好汉。

      一、燕青是个自信的人。

      当燕青得知主人卢俊义听信了算命先生的话准备出去躲避灾难的时候,马上劝说卢俊义,让他不要相信,并自信的说:“小乙可惜夜来不在家里,若在家时,三言两句,盘倒那先生,倒敢有场好笑。”燕青虽然没见到算命先生,但他相信自己能盘倒那先生,可见燕青是很自信的。燕青自幼跟着卢俊义学得一身相扑,而且学得青出于蓝,江湖上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当燕青听说擎天柱任原摆擂相扑的时候,他立即向宋江禀报自愿去打擂给大家争光。宋江劝说时,燕青说道:“不怕他长大身材,只恐他不着圈套。常言道:相扑的有力使力,无力斗智。非是燕青敢说口,临机应变,看景生情,不到的输与他那呆汉。”④于是宋江应允了燕青的请求。燕青在打擂的路上面对店小二的嘲笑,他自信的说:“你休笑我,我自有法度教你们大笑一场,回来多把利物赏给你。”燕青在擂台上准备和任原决一雌雄的时候,知州和部署都劝他别打了,怕可惜燕青这人才。可是燕青却反问他们道,你们知道我会输?燕青最后和任原相扑,燕青得胜了。燕青通过这次打擂,打败了擎天柱,从此使燕青为更多的人知晓,名声也越来越大。燕青的自信给他赚来了好名声,也再次证实了他的相扑在江湖上没有对手。

      宋江在为招安的事伤脑筋的时候,燕青自信的提出了他的主意。燕青认为李师师是天子心爱的人,而且枕头上的关节最快也最容易。事实证明,燕青提出的主意是很好的,并且事情也在燕青的预想中发展着,最后燕青得到了皇帝的赦书,并完成了招安的大任。

      二、燕青是个很有远见的人。

      “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果然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⑤听起来好像夸张了点,但是燕青确实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在完成招安后,梁山好汉都离开了杭州往京师进发。但燕青私自劝主人卢俊义说,此次前去一定没有什么好结果,希望和主人一起隐姓埋名,找个僻静的地方以享天年。可是卢俊义没有听燕青的劝。面对卢俊义:“我不曾存半点异心,朝廷如何负我?”燕青举出了史实: “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前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主公,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⑥可是卢俊义最终还是没有听进燕青的劝,燕青最后也只能拜了八拜,辞别了主人。同时,燕青也给宋江留了张纸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挑着一担金银珠宝就离开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燕青是很有远见的人,他认为梁山好汉招安后,为朝廷效力并不一定就有好结果,燕青可谓知进退存亡之机。有一首诗证明了这点:略地攻城志已酬,陈辞欲伴赤松游。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⑦燕青不想在朝廷为官,除了看透了官场规则,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燕青他所追求的不同。燕青他应该是追求自由的,他不想被永远束缚在官场之中。他深信,自己离开官场一定会有好结果。我猜想燕青后来肯定过上了他的理想生活,行侠仗义,浪迹天涯。

      三、燕青是个忠于主人懂得感恩的人。

      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书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⑧水浒中许多忠义之士,燕青也是其中一个。燕青是卢俊义收养的,对于燕青来说卢俊义似父亲似主人似兄弟,燕青能为卢俊义牺牲自己。不管什么事,燕青都能为卢俊义着想,这使我很感动。卢俊义不听燕青的劝,执意要出门躲避灾祸的时候,燕青没办法,只得提出要跟从卢俊义同去,以便能在路上保护主人。但是卢俊义最终还是带了李固去。这也正为下文卢俊义的遭遇埋下伏笔。

      燕青被李固赶出家门,知道所有真相后,劝说卢俊义别回家,因为家里危险对卢俊义不利,可卢俊义不听劝执意要回家。这时燕青痛哭,拜倒在地上,拖住卢俊义的衣服。卢俊义最终还是没有听燕青的劝,回了家,结果被抓进了牢里。虽然燕青身无分文,每天靠乞讨过日子。但为了牢里的主人,燕青拿着乞讨来的半罐子饭,跪求狱卒放他进去送饭。看到这里,我感动了。燕青已经自顾不暇了,还惦记着自己的主人,为他去讨饭。

[阅读全文]...
  • 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 语文
  •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模板]

[阅读全文]...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 高考
  •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还记得古诗词鉴赏是怎样做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于郡守后园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8.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

      9. 三、四两句写出了海棠的什么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征?(6分)

      【答案】:8.“怯”字既描绘出漂泊异乡的诗人在春寒未尽时节,对料峭春寒难以忍受的畏惧。(2分)也写出了对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担忧。(3分)

      9.写出了海棠“不惜”损毁胭脂容色,不畏春寒独立于细雨之中的孤高绝俗的特点。(3分)体现了诗人在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勇于在这样艰难的世事中傲然挺立的性格特征。(3分)

      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1)《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________之凉,以华发、异乡写_______之凉。(2分)

      (2)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6分)

      【答案】:(1)天气 心情(心境) (2分)

      (2)情感相似之处有:(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1点2分,3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 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8.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5分)

      9.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8.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4分)

      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6题。(8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大约是在花敬定的饮宴*上闻乐有感而作。花敬定因*定叛乱有功,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寻欢作乐,肆无忌惮,用天子音乐。

      14.(2分)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

      15.(2分)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纷纷”本指事物多而乱的样子,这里用通感手法描摹音乐,形象描绘出弦管杂错而和谐的效果。

      B.颔联中,“半入”写出音乐悠扬动听而空灵活脱的感觉。

      C.该诗的弦外之音意味深长,既然“此曲只应天上有”,何故“锦城丝管日纷纷”呢?含蓄的讽刺尽在其中。

      D.从体裁上看,本首诗是*体诗;从题材上看,本首诗是咏怀诗。

[阅读全文]...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 教育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阅读全文]...
  • 古诗的鉴赏15篇

  • 古诗的鉴赏15篇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的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突破“读不懂”的障碍

      1.揣摩诗歌的题目。古诗的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或流露情感,如《西*怨》;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2.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就等于读懂了诗。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和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两首诗中的“归思”“乡心”和“雁”“楼”“渺”“悠”“寒”等关键词体现了诗人浓浓的乡愁情感。

      3.挖掘考题提供的信息。出卷人必须紧紧围绕所选诗的特定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来设计考题。因此,考题本身就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信息,例如下面一题: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陈焕《梅花》:“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仔细分析,可获取三个重要信息:①两首诗中“梅”的特征一样。②“这一特征是什么”间接告诉我们理解的关键。③“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间接告诉我们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些信息大大减小了理解及答题的难度。

      此外,诗歌的题材、细节、背景特点及诗歌注解也对“读懂”、理解主旨有很大的帮助。

      突破“不会表达”的障碍

      1.搜索鉴赏的对应术语。鉴赏术语内容庞杂,如果*时注意搜索,注意整理归纳,临场就能打开题目问题与对应术语的通道。如鉴赏语言特征:“典故语言”,就搜索委婉、含蓄、蕴藉等:“描写语言”,就搜索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蓄丰富、耐人寻味等:“动作语言”,就搜索生动、形象、简练等。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如果鉴赏“修辞手法”,就搜索对比、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如果鉴赏“内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如果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激愤憎恶、怀乡思亲、壮志未酬等。

      2.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题干如果明确提出了鉴赏某种艺术手法,其答题内容只要在诗句中引出印证性内容,并分析说明。如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题干中如果没有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先准确找出来,然后同上。

      3.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如:

      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读完后要求回答: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采取先观点后理由的格式答题:是写“游子思归乡”的。因为一、二句写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写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表现了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的愁苦之情。

      4.利用“三句到位法”。“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说出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

      2.描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表现的意境。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产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3.简述“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

      4.请体会“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的“锁”字的妙处。

      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5.请体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不堪回首,帝王江山亦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6.请体会“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也难能体会。

      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熞淮ㄑ滩荩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在考题中出现的典故应是大多数考生熟悉的。如19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此,“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渲染烘托 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一看题目明含义

      二看作者悟情志

      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

      五看典故解用意

      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

      诗经表现是现实

      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

[阅读全文]...
  • 解佩令·自题词集古诗词鉴赏

  • 解佩令·自题词集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

      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译文翻译

      十年磨砺宝剑,在豪杰聚集地区结交宾客,把*生的眼泪都飘落干尽。年华老去填写歌词,有一半是在虚空中传递愁恨。身边几时曾经围绕着头戴玉燕钗、鬓式如蝉翼的美人?

      不学*秦观词的婉约,不学*黄庭坚词的奇崛,依照新的声调填词和张炎所作风格大致相*。漫游江湖,放浪不羁,姑且吩咐筵*上红粉歌女演唱遣兴。料想自己直到头发全白,也没有封侯的缘分。

      注释解释

      解佩令:词牌名。始见北宋晏几道《小山乐府》。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五仄韵。亦有少叶二至三韵者。

      词集:指朱彝尊的词集《江湖载酒集》,凡三卷,编成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

      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五陵:指西汉五个皇帝陵墓,即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陵,均在今陕西咸阳市附*,渭水北岸。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豪富及外戚在此附*居住,令其供奉园陵。后因以五陵代指豪门大族。

      结客:结交宾客,多指结交豪侠之士。

      空中传恨:比喻虚浮的言情之作。

      燕钗蝉鬓(bìn):代指女子。燕钗:一种燕形的.钗;蝉鬓:古代妇女发式的一种。

      秦七:北宋词人秦观,排行第七。

      黄九:北宋词人黄庭坚,排行第九。

      倚新声:按新谱填词。

      玉田差*:谓词人所填词接*张玉田。或谓自己博采众长,达于新境,回视张炎,似与己差*。玉田:南宋词人张炎的号。

      落拓:放浪不羁。

      江湖:泛指四方各地。

      歌筵(yán):有歌伎唱曲劝酒的筵*。

      红粉:胭脂和铅粉,女子化妆品。

      创作背景

      词人少壮时曾与爱国志士结交,从事抗清复明斗争,后来事败出亡,飘零四方。于是词人将这时期所作的部分词篇编成《江湖载酒集》,并题了这首词。

      诗文赏析

      上片抒发壮志难酬,抛却浮名、填词传恨的苦衷。词的开端:“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生、涕泪都飘尽。”这是说,词人的性格,本来是豪爽刚毅的,与豪侠结友,佩剑自随,想建立一番事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洒尽涕泪而已。接着写“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在其词集中,虽有一些艳词,不过是空中传恨而已,并不曾在青楼歌馆,留连声色。但强调其空中恨的词只有“一半”,而另“一半”也许并非空中传恨,所以用词甚妙。

      下片揭示其词学宗旨和落拓失意的情怀。换头写“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词人认为秦少游之词,偏于柔婉;黄山谷之词,偏于奇崛。他对张玉田崇尚清空,乃奉为圭臬,认为己词之风格,与玉田接*。接着写“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这几句是照应开头,壮志未酬,垂暮之年,封侯无分,只好“老去填词”,落拓江湖而已。这与辛弃疾“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捏英雄泪”之句,用意相同。英雄失志的悲哀与无可奈何的愁绪,跃然纸上。这种结语,又与开端互相映照,显得结构谨严。

      这首词以自述式的描写,活画出一个失意丈夫形象,他因大志难酬而调怅唏嘘,只好舞弄文墨,借填词来写其怅恨,以声色来消其心中块垒。词人意兴颓丧,且又笔致冷隽,使全词笼罩着一片灰暗凄切的消极情调。然柔中有骨,字行间仍使人感受到作为一个词人的主人公不懈努力的精神。壮志既不成,干脆愤而填词,以遣情怀,这正是词中所着力表现的题旨。这首词尽管用典良多,却给读者以自然浑成感,毫无琐屑堆砌之病。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 句子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 语录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 说说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 名言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 诗词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 祝福

关于形象的古诗鉴赏题 - 心语

推荐词条

表示劳动生活的古诗词 与新芽有关的古诗 形容格局大的古诗词 描述婴儿的古诗 关于春天的惜时类古诗 带酒字的古诗完整的 女声唱的古诗词歌 含牛的古诗 含有纯字的古诗 古诗描述婚姻的 古诗的艺术效果 关于写父女泪光的古诗 与青年节有关的古诗词 有关高楼的古诗 柳笛的古诗 关于节水的法古诗 古诗朗诵的开场白300 关于苏轼的古诗和资料 仲夏赞美人的古诗 有思乡的古诗词 写雾形态的古诗 抒发友谊之情的古诗词 描写咏怀的古诗 狗眼看人的古诗 古诗中的四字成语 闲愁的古诗 关于形容月亮的古诗词 古诗词描写水的词语 夏天的爱情古诗 关于灵动的古诗 男儿志气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