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西林的古诗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西林的古诗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西林的古诗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西林的古诗的名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题西林壁》古诗
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它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原诗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苏轼题西林壁古诗范文,我们来看看。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意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古诗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欢迎大家分享。
题西林壁①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高低:指从远处、*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作品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被贬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时,在途中经过江西九江,游览庐山时所作。当时身处瑰丽壮美的庐山之中,山水环绕,绿树成荫,作者不由得兴致盎然,遂写下这篇佳作。
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壮美面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应该客观全面,不可局限于一隅,如若仅仅主观片面的看待问题,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诗人游览庐山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所看到丘壑纵横、峰峦叠嶂的庐山的不同景象,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庐山千姿百态,壮美秀丽的风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何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被庐山的峰峦所障目,看不到庐山的全部面貌。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告诫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译文】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古今诗人都有对庐山壮美奇景的赞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初游庐山 *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陂。
盘桓最好宜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丁西林及其创作
丁西林(1893-1974)*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燮林,字巽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丁西林及其创作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丁西林(1893-1974)*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抗战开始后,随研究所西迁昆明。1940年到香港。香港沦陷后,携眷逃出,在广州遭汪伪软禁。汪伪的*曾约请他去南京任职和中山大学任教,均遭拒绝。后化装逃出广州。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初辞去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赴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曾去台湾大学任理学院院长职务5个月。9月仍回山东大学执教。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第一、二、三届全国*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先后担任了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副部长,*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图书馆馆长、*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74年4月4日逝世。
剧作家的丁西林
[编辑本段]
丁西林自幼喜爱文艺,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欧洲戏剧、小说名著。归国后从事业余戏剧创作,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丁西林发表的剧作共10部:《一只马蜂》(1923)、《亲爱的丈夫》(1924)、《酒后》(根据叔本华同名小说改编,1925)、《压迫》(1926)、《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气》(1930)、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1939)、四幕喜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1939)、《妙峰山》(1940)、《孟丽君》(1961)。其中7部是独幕剧。丁西林生前未发表的《干杯》和《智取生辰纲》已一并收入1985年*戏剧出版杜出版的《丁西林戏剧集》。
丁西林的喜剧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一只马蜂》、《压迫》和《三块钱国币》中。
《一只马蜂》写的是有封建思想的吉母,干涉儿子的婚姻自由,又想把一位余小姐说与侄儿为妻。岂料儿子早已与余小姐相爱,当他们接吻被吉母撞见后,就戏弄地说:“喔,一只马蜂”,以蒙混吉母。此剧发表后,许多大学曾演出。1926年由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公演,赵太侔导演。
《压迫》反映的是大城市一些房东普遍不招单身房客的现象。剧中写一个男房客交了房钱之后,房东太太却以无家眷不租为由要赶走男房客。此时又来了一个单身女房客要租房,于是二人假称夫妻租下了房子。此剧于1926年6月5日由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首演于北京,余上沅导演。
《三块钱国币》的剧情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外省逃难来的吴太太,因女仆打破一只花瓶,强行索赔三块钱国币。此事激起流亡学生杨长雄的不*,争持不下。杨某愤而将吴的另一只花瓶掷碎,同时递上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的感受,必须经过思考,必须有味。喜剧的笑也不同于闹剧的哄堂、捧腹,而是“会心的微笑”。他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丁西林写喜剧,使用的是一种细腻的分析的笔法,而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性“种子”,形成核心情节,如《一只马蜂》写余小姐的谎言、《压迫》写房客的计谋、《三块钱国币》写吴太太的无理要求。丁西林喜剧所展现的是人物之间各种喜剧性矛盾关系和他们不同的喜剧性格。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还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每每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经结束了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丁西林喜剧的语言,也以幽默俏皮为人称道,对喜剧技巧的运用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丁西林的剧作绝大部分都曾被搬上舞台,尤其他的独幕喜剧,堪称喜剧领域中的上乘之作,代表了*“五四”以来话剧在喜剧创作方面的成果。
五笔软件中之所以把“木、丁、西”这三个放在S键这一并不符合字根规则的键上,就是软件研发者为了记念丁西林。
丁西林对汉字的难写、难认、字体混乱和查找不便等缺点深为关注,经常在业余时间从事改革的尝试。虽然简化汉字笔画和减少通行的汉字数量为汉字改革的主要课题,但改进汉字检字法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他创造了“笔形查字法”,依此可以“见字知号,按号找字”,现已被吸收进《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
物理学家的丁西林
[编辑本段]
丁西林曾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设计新的可逆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值;研究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及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对*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主持创办南京地磁台;晚年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在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央研究院及创建该院物理研究所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蔡元培由欧洲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办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有识之士到校执教。丁西林即于1919年回国,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尔后又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仿效蔡元培校长,极力延聘优秀人才到系执教,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丁西林入北京大学后即与系主任颜任光一起,大力提倡实验工作,建设物理实验室,亲自编写60多个实验讲义以为倡导,并亲自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10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之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研究员。当时研究院初创,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能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丁西林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蔡元培院长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先后被选为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和总干事,奔走于南京、上海、昆明、重庆、桂林之间,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为中央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国思想,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认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首先必须办好大专院校和加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为此,他特意将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车间扩充为设备精良的物理仪器厂,从事制造教学所需的分析天*、显微镜、经纬仪等。仅1935-1937年间,就生产600套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实验仪器,由教育部统购分发全国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学使用。这两类仪器的设计均由他亲自审定,并亲自主持编写实验讲义随仪器附送,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充实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丁西林长期担任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但他念念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过若干有一定水*的研究论文。1917年他在伯明翰大学时,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W.理查逊(Richardson)教授指导下,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了这个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既可排除测量转动惯量的困难,又不必测定摆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l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推广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电网络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规则,并依据行列式的一般性质,自然地推导出这些新规则以及基尔霍夫规则。他还研究了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在声学方面,他对*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鉴于当时国内的迫切需要,他积极推动地磁的研究及测量工作,主持创办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从1946年起,他从事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先后持续20余年,花费了不少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群众团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两个团体。丁西林被选为科普协会副*。1958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协会合并为*科学技术协会,他当选为副*。继又出任*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等职,曾先后率领各种文化代表团访问亚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为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4月4日,我们迎来“清明”。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三候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
二候田鼠化为鹌。鹌,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
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1.扫墓祭祀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俗由来已久。
2.踏春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3.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4.插柳
明素有折柳、插柳的*俗。“柳”与“留”同音,杨柳飘悠,表达了人们的依恋之情、挽留之意。
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这春日如许
你又在思念着谁?
1、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2、宁不知倾城与倾国。——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3、更持银盏起,为君寿。——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4、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汪遵《咏昭君》
5、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6、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7、春思远,谁叹赏、国香风味。——周密《绣鸾凤花犯·赋水仙》
8、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9、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11、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2、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13、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14、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15、不惜罗襟揾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6、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18、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
19、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李益《隋宫燕》
20、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21、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侯。——李商隐《富*少侯》
22、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柳宗元《咏三良》
23、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24、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25、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26、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2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28、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29、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1、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32、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
33、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34、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35、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36、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37、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3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9、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40、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41、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42、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43、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黄庭坚《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44、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文及翁《贺新郎·西湖》
45、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郑思肖《二砺》
46、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47、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地图》
4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49、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50、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51、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胡皓《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题西林壁赏析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有关西林的古诗的名言 西林的古诗 即西林壁的古诗 的西林壁的古诗 题西林的古诗 西林壁古诗中的名句 题西林壁的名句 题西林壁名句 古诗题西林壁的 题西林壁中的名句 题西林壁的古诗的 关于西林古诗的画 题西题西林壁的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以前的名字 林升写的题西林壁古诗 迪西林壁这样的古诗 林西林壁的古诗及诗意 题西林壁的诗的古诗 西林壁的古诗视频 西林壁的古诗词 西林寺壁上的古诗 古诗文题西林壁的地名是 题西林壁古诗的诗眼 题西林壁的千古名句 与题西林壁有关的古诗 题西林礕古诗的道理 题西林壁古诗的名句的道理 题西林邸古诗的历史 《题西林壁》的古诗配画 题西林壁古诗是谁的诗
古诗名言警句大全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及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丁西林及其创作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和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 拼音版 题西林壁全诗的意思 关于劳动的古诗名言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拼音版 关于学*的古诗名言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翻译(题西林壁的诗意和翻译) 题西林壁意思解释(题西林壁古诗意思简单)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苏轼古诗赏析(题西林壁诗文赏析及中心思想) 题西林壁的诗意 题西林壁古诗_题西林壁苏轼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的意思全解)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的全诗(雪梅古诗带拼音及注解) 古诗名言警句 关于读书的古诗名言 爱国诗句古诗名言 古诗名言名句 题西林壁赏析 关于劳动的古诗名言 苏轼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赏析,题西林壁全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词鉴赏
不要自寻烦恼的句子 描写小鸟筑巢的句子 原创句子 人生很苦的句子 描写秋天的早晨的句子 路过经典句子 一段优美的句子20字 团队聚餐的句子 祝福老婆的句子 秋风的唯美句子 夸人颜值高的搞笑句子 夫妻之间伤感的句子 对工作失望的句子 想宝宝的句子 陌生化的句子 彷徨的句子 甜甜的可爱的小句子 描写长安的古风句子 翻译句子汉译英在线 形容鸟多的句子 早起励志句子 感叹时光过得快的句子 谁也离不开谁的句子 描写四季风的句子 睡到自然醒的早安句子 古诗词优美句子 形容工作不认真的句子 描写桃花梨花的句子 形容爱情幸福的句子 说儿子的句子 一切会好起来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