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重阳节*俗的诗句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重阳节*俗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重阳节*俗的诗句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重阳节*俗的诗句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重阳节*俗的诗句
内涵: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俗: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酒等
【重阳节*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竹萸少一人。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需插满头归。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头插茱萸登高处, 发簪黄花饮秋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杜甫)
重阳节的*俗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俗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8、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1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2、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5、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6、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17、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8、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19、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20、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1、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22、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23、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24、暗凝伫。*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25、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26、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27、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28、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29、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30、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1、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32、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33、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34、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35、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36、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37、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38、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9、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4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1、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2、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3、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44、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4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46、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47、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重阳节的*俗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俗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8、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1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2、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5、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6、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17、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8、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19、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20、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1、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22、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23、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24、暗凝伫。*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25、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26、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27、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28、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29、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30、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1、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32、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33、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34、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35、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36、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37、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38、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9、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4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1、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2、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3、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44、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4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46、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47、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重阳节有什么*俗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和这些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很多*俗,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重阳节的6大*俗
重阳节的*俗: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重阳节的*俗: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重阳节的*俗: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节的*俗: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节的*俗: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重阳节的*俗: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来历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来历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俗有哪些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那么重阳节的*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的*俗有哪些相关内容,大家快来看看吧!
重阳节的*俗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五、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七、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八、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九、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惯回娘家过节。
十、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重阳节并不陌生,你知道古代重阳节的*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代重阳节的*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重阳节的*俗1:菊花酒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晋朝隐士陶渊明爱菊之高洁,以菊明志。九月九日这天,他虽家贫无酒,但依然出门坐进宅旁菊花丛中,久之,满手把菊。突然,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了重阳酒,陶渊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所饮之酒大概就是用去年菊花酿成的菊花酒。
菊花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太清记》称:“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日祛风、*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九月九日是传统的赏酒节,唐人王勃诗咏其事;“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直到宋时,重九时节的民俗活动依然是“饮新酒,泛英替菊”,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重阳酿酒、赏酒之俗在民间持续传承,山东滕县、临沂、日照等地,在*现代仍多于重阳造菊花酒,当地谣谚有:“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们*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子于室内,即有 “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萸称作“辟邪翁”。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头,以驱邪求吉。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
九月食糕的*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俗渊源。
六朝时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阳节俗形成,糕类自然成为节令食品。如童谣所谓:“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隋书·五行志上》)唐宋时重阳食糕俗流行,唐称麻葛糕,宋人已*称“重阳糕”。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1936年《山阴县志》记重阳节俗有:重阳登高,蒸米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儿娱戏。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糙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吕原明《岁时杂记》)。糕不仅谐音“高”,而且重阳糕上的诸种饰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如糕上置小鹿,称为食禄糕。糕上的枣、栗、狮子之类饰品,都是中国传统的祈子象征物,它们明白地表示着人们在秋收时节祈求子嗣的愿望。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
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是我国的经典节日,那么都有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重阳节的古诗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节的诗句。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4、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8、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9、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二、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三、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6.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同时,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四、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
重阳*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俗的文字记载。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清,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发展至*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五、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1)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3)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少年自负凌云笔。 ——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5)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6)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 —— 陆游《汉*•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7)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8)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 杜甫《九日寄岑参》
9)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10)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 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11) 对青山强整乌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12)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3)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4)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 —— 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5)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6)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17)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18)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 杜甫《九日寄岑参》
19)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 —— 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20)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1)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 赵时春《原州九日》
22)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3) 六曲屏山和梦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4)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5) 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6)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7)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28)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 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29) 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入少年场。 —— 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30)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1)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 李白《九日龙山饮》
32)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33)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 韩琦《九日水阁》
34)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 潘希白《大有•九日》
35)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 丘浚《咏菊》
36)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 潘希白《大有•九日》
37)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8) 绿杯红袖趁重阳。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39)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 韩琦《九日水阁》
40) 南雁归时更寂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41)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42)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文森《九日》
43)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多风雨。 —— 辛弃疾《踏莎行》
44)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45)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下面小编为你介绍重阳节的诗句古诗,欢迎阅读!
1、《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4、《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
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
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
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
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
5、《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6、《九日怀襄阳》
唐·孟浩然
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
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
谁采篱下菊,应闲池上楼。
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
7、《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8、《采桑子 重阳》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重阳节*俗诗句 重阳节的*俗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的*俗和古诗 重阳节*俗的古诗大全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重阳节*俗祝福 有关重阳节*俗的诗句古诗 关于重阳节*俗的诗句古诗 重阳节的过节*俗和古诗 重阳节的*俗古诗和来历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和古诗 描写重阳节*俗的两句古诗 重阳节的*俗和古诗等资料 九九重阳节*俗的古诗 重阳*俗的两个古诗 重阳节的风俗古诗 重阳节诗句 重阳节是诗句 重阳节的诗句 重阳节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古诗句 重阳节诗句古诗 重阳节节的诗句 重阳节的诗句节的古诗 99重阳节诗句 写重阳节的诗句 重阳节的师诗句 中重阳节诗句 重阳节手诗句
与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诗句古诗 重阳节诗句古诗 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俗的诗句 重阳节的诗句古诗_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有什么*俗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以及*俗 重阳节的*俗诗句 广东重阳节*俗 重阳节*俗 重阳节的*俗饮食 重阳节的*俗有哪些 重阳节的*俗有哪些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 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的诗句古诗_有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句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_重阳节优美句子 古代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有关重阳节的*俗诗句 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重阳节的*俗诗句
觉得自己萌萌哒说说 兴奋的心情说说 放弃友情的说说 一百多字的伤感说说 文艺的生日说说 护士受委屈心情说说 爱吃巧克力的心情说说 散步的说说心情 失望说说配图 和女友吵架的心情说说 下班了心情很好的说说 今天休息一天的说说 不生气的说说心情 关于瘦子的搞笑说说 关于我喜欢她的说说 关于被朋友利用的说说 舍不得分开的说说 关于网购剁手的说说 以心换心说说 凑九图说说空白 最爱吃鱼的说说 发表累的说说 说说浅阅读答案 假装挺好说说 歌词说说说说说你爱我 朋友不在身边的说说 男友说话不算数的说说 qq空间说说闪光字体 晚上早早睡觉的说说 活着没意思想死说说 感谢同事过生日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