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关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重阳节*俗

  • 重阳节,节日
  • 重阳节*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称“九九”、“重九”。重九亦叫“重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重阳节*俗,希望大家喜欢。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因九是阳数之极,双九之日便称“重阳”。又因这一天日数最大,所以又叫“老人节”。

      现在人们过重阳节,大都是买些礼品回家看望老人,和老人一起吃饭聊天,让老人尽享天伦之乐也就行了。但在过去,人们过重阳节可不是这么简单。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要在门上、窗上、墙上、房上插茱萸,插得越高越好,说是能辟邪。插完茱萸,街坊邻居、亲戚朋友还要互赠蒸糕和菊花酒,说是吃了喝了能祛百病。那么,这个风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有个叫汝河的地方。这地方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男人长得健壮,女人生得漂亮,而且汝河附*村落的人寿命都特别长,活到一百岁的人算是短命的。

      汝河边上有一个叫鱼头坝的村子,村里有一户姓恒的人家,祖祖辈辈都是长命人。到了恒景这辈上,恒家已经是六世同堂了,恒景是重重重孙子。恒景的老老太爷已经208岁了,仍然耳不聋,眼不花,声音如铜钟,走路一阵风。堪舆家说,鱼头坝风水好,整个村子就象一条鲤鱼,村口就是鱼头,扎在水里,村后就是鱼尾搭在山上,这样下接阴气,上接阳气,阴阳贯通,村里人自然长命。

      堪舆家在村里转了一圈就走了,他走后没几天,村里就出事了。最先出事的就是恒景家,恒景的老老太爷恒源泉第一个出现了异常反应。

      恒老爷子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人瑞寿星,本来身体倍儿棒,吃嘛儿嘛儿香,可自从堪舆家走了之后,恒老爷子就开始无精打采,脸色日渐苍白。没过几天,恒老爷子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最后,恒老爷子竟变得骨瘦如柴,躺在榻上成了一具干尸。恒家觉得奇怪,便请来巫医诊治。可巫医从上到下把恒老爷子看了个遍,也没看出什么病来。最后,巫医在恒老爷子榻前开坛作法,向天地鬼神打听恒老爷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谁知,巫医坐在坛前刚口诀念咒,法坛竟“轰”地一声炸了。巫医吓了一哆嗦,赶紧起身施礼:“在下医术不精,法力不够,实在看不了老爷子的病,告辞告辞。”说着,一溜烟就跑了。

      连巫医都看不了恒老爷子的病,说明那病实在是太怪了。恒老爷子就这么奇怪地死了,恒家人身着重孝把恒老爷子发丧了。谁知恒老爷子入土没几天,恒景的老太爷又得了恒老爷子一样的病,没几天也死了。

      不到一个月时间,恒家上下二十几口都得了怪病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下了恒景一人。恒景哭得死去活来,一家人好好的,怎么就遭此横祸呢?乡亲们都来劝,说生死有命,让恒景想开点。可恒景想不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本来身体好好的,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他一定要找个明白人问问清楚。

      这天,恒景来到汝河边,想摆渡过河去找访高人。正往渡口走,迎面来了一个手拿拂尘的道人。只见道人手搭凉棚向鱼头坝观看,看完之后,道人点了点头,自语道:“哎哟,好大的妖气呀,看来村中已经死了二十几口子人了。”说着,又转身看向汝河,闭目掐诀口中叨咕了一会儿,突然睁开眼睛惊道:“唔呀,河中妖气更重,用不了多久,这一带的人就要死光了!”恒景一听,眼睛当时就瞪大了,赶紧跑上前去,给道人深施一礼,说:“请问道长,您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道人手捻采须髯,说:“你问这个干什么?”恒景把家里的遭遇一说,道人点点头:“年轻人,你家的遭遇只是你们村大难的开始,以后家家都会死人,直到村里的'人都死光为止。”恒景问是怎么回事儿,道人说,他刚才掐算了,这汝河之中有一处是阴间和阳间都管不着的地方,叫做“阴阳界”,这阴阳界本是阴间和阳间的通道,阳死阴生皆通过此处。这里原本无人管辖,是个清幽之所,可是现在,这里却出现了一个瘟魔,专门吸人阳气。待人的阳气被他吸干,那人便会得“干尸瘟”而死。而这个瘟魔的功力也会随着阳气的增加而大长,他的道行也会因被吸食人的寿数而大增。现在,瘟魔已经吸了三十多人的阳气,道行已经超过千年,如果瘟魔的道行超过万年,他就成了瘟魔王,阴阳界就会被他控制,到那时,阴阳两界就会大乱,阳间的人死了无法转世,阴间的鬼魂无法投胎,天地又会变成一片混沌。恒景着急地问:“那怎么办呢?谁能治得了他?”道人摇摇头:“天地六道,瘟魔属阿修罗道,天道和地狱都离他甚远,只有人道与他最接*,因此,要想治服于他,必须找一个有仙缘之人,经得道高人点化后方可将他铲除。”

      恒景看看道人,说:“您不就是得道高人吗?快去找有仙缘的人吧!”道人摇摇头:“贫道道行甚浅,只能算出瘟魔在此,铲除他还没有办法。”说着,仔细打量一下恒景,突然眼睛一亮:“年轻人,把你的生辰八字报上来,让贫道算算。”恒景说出了自己的生辰八字,道人掐指一算,连说:“善哉,善哉,你五行缺土,可任意穿行阴阳两界,正是有仙缘之人。”恒景一指自己:“我,是有仙缘之人?那您快说,得道高人在哪里?我要为家人报仇,铲除瘟魔!”道人想了想说:“得道高人距此八百里,住在山之始祖泰山之上,你若真想为家人报仇,救天地阴阳于水火,就马上去吧,不过此程艰辛,你若半途而废,这方圆百里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恒景使劲点头:“我不会半途而废的,可是我去找得道高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回来的,瘟魔这个时候出来祸害人怎么办?”道人说:“这个你放心,我在河岸边压一道符,瘟魔就无法从阴阳界出来,但贫道法力有限,只能将他镇住一年,一年之后你若还不回来,他就会出来害人了。”恒景说:“我一年之内定会回来!”道人给恒景深施一礼:“贫道代阴阳众生在此谢过。”说着,便拿出一道符,压在了岸边的石头下。

      道人走了,恒景赶紧回家。这几天,又有几户人家死了人,村里已经人心惶惶了。恒景把他去找得道高人的想法一说,村里人全都支持,有的牵来马匹,有的拿来盆缠,让他赶紧去找高人,为百姓除害。

      恒景骑着快马出发了。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这一日来到泰山脚下。恒景在山下跟人打听,那位得道高人住在哪里,可没人知道,恒景只好上山去找。恒景在山里转了七天七夜,马被大蟒吃了,他也险些葬身蟒腹。但恒景没有退缩,继续在山上找。又过了七天七夜,恒景身上的盘缠用完了,干粮也吃光了,四下一看,周围一户人家都没有。恒景有点心恢意冷了,心说我都快把泰山转遍了,哪有什么高人啊?恒景想下山,又一想不能,那位道人说得道高人就在此山中,自己必须心诚,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恒景忍着饥饿继续往山上走。走着走着,就听头上传来“扑啦啦”一阵响,抬头一看,一只仙鹤落在了不远处。恒景高兴了,有仙鹤必有仙人,便向仙鹤落着的地方走去。仙鹤时飞时停,渐渐就上了山顶,落在了一片雾气之中,恒景也爬到了山顶,再看那仙鹤,翅膀一抖就没影了。恒景仔细一看,山顶雾气一片,山下群山起伏,哪有人啊?恒景实在是走不动了,身子一软就晕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恒景醒了过来。睁眼一看,见一个白眉老者站在他面前。恒景坐起来,问:“老人家,这是哪里?”老者一笑:“你要找哪里?”恒景说:“我要找得道高人。”老者哈哈一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贫道虽身居高处,但却不敢言高。”恒景听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但见老者生的仙风道骨,说话又高深莫测,便知他定是得道高人。于是,恒景跪倒磕头,把瘟魔祸害一方之一说了一遍,求老者指点,如何铲除瘟魔。老者点点头,说:“你不畏艰险来到此处,贫道就传你一套降妖伏魔剑法,你学成之后定要铲除瘟魔。”恒景一听,再次磕头谢恩。

      恒景学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学成了降妖伏魔剑法。老者掐指算了算,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说着,把一把降妖伏魔剑赠给恒景,让他就用这把剑斩杀瘟魔。然后,老者又拿出两样东西,一样是茱萸叶,一样是菊花酒。老者说,泰山乃众山鼻祖,茱萸生在山顶之上,乃至阳之物,其阳气可令妖魔鬼怪退避三舍。菊花生在山脚,乃至阴之物,用酒泡过,阴气最盛,可令妖魔鬼怪元神凝结无法动弹。老者把这两样东西交给恒景之后,说:“要想降服瘟魔,需在明日午时三刻,那时天地间阳气最盛,你可用降妖伏魔剑将温魔魂魄打散,令其永世不得轮回。”说完,老者传授了茱萸和菊花酒的使用方法,恒景牢记在心。

      背上宝剑,拿着茱萸叶和菊花酒,恒景发愁了:明天就要赶回去,这么远的路我怎么走啊?老者哈哈一笑,拂尘在空中一扬,一只仙鹤“扑啦啦”飞来,落在恒景身前。老者说:“骑上它,闭上眼睛,片刻便可回家。”说完,老者又一扬拂尘,若大一个道观不见了,山顶上还是恒景刚来时的模样。恒景向四周施礼,谢过老者,骑上仙鹤一闭眼,就觉耳边刮起一阵大风,只一会儿,风便停了。恒景感觉自己的脚已经落了地,睁眼一看,原来已经站在了汝河边。

      此时,那位道人正手持宝剑被困在一团黑雾之中,见恒景来了,道士大喊:“年轻人,贫道支持不住了,瘟魔出来了!”恒景怒目圆睁,抽出降妖伏魔剑,大喝一声刺向黑雾,就听黑雾之中传来一声惨叫,“哧”的一声,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汝河之中。道士喘着气走到恒景身边,说:“你来的正好,再晚一步,瘟魔就进村了。”恒景看一眼河水,说:“不怕,我已从得道高人那里学来了降魔之术,明日是九月初九,我要在午时三刻铲除瘟魔。”道人点点头:“好,贫道帮你。”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九月初九辰时。恒景和道人把村里人都集中到村后的山顶上,每人分给一片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然后让人们站成八卦阵,茱萸叶贴在额头,菊花酒端在胸前。只等瘟魔出现,恒景便念动咒语用宝剑将其除掉。

      午时三刻就要到了,可瘟魔却还没有出来。恒景有些着急了,错过午时三刻,再杀瘟魔可就难了,怎么办?道人走到恒景跟前,说:“他不出来,你就把他打出来,待贫道作法,把你送进阴阳界!”说着,道人在恒景后背画了一道符,口念咒语,猛地在恒景背后打了一掌,恒景“哧”的一声就飞进了汝河之中。

      此时的阴阳界里黑气一团,瘟魔被恒景刺了一剑,正在闭关疗伤。他已经好久没吸人的阳气了,又被恒景刺了一剑,功力大伤。瘟魔这个气呀,他本想在昨天干掉道人,到村里再吸几个人的阳气,没想到恒景半路杀出来,坏了他的好事。今天是九月初九,阳气最盛,他想过了午时三刻,再出去村里所有人的阳气都吸干。

      瘟魔疗好伤,正打坐运气,恒景就提着降妖伏魔剑杀了进来。瘟魔一见,亮出九阴魔钩就与恒景打到一处。可恒景手中的降妖伏魔剑是太上老君丹炉中所炼,再加上那位老者传他的剑法,温魔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只几个回合,恒景手中的剑气已将阴阳界中的魔气扫净。没有魔气护体,瘟魔无法在阴阳界容身,便化作一缕青烟从阴阳界冲了出去。恒景手持宝剑,大喝一声:“哪里走?!”便飞身追了出去。

      瘟魔从汝河里蹿出来,正好是午时三刻。抬头一看,见山顶上站满了人,便冲向山顶,一股脑把人们的阳气全吸尽,回头再与恒景打斗。就在他冲到山腰的时候,恒景从河里跳了上来。见瘟魔已接*村民,恒景立刻念动咒语。就见村民站成的八卦阵射出万道霞光,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也溢满山野。瘟魔被霞光一道,茱萸香气和菊花酒气一熏,立刻变得身形扭曲,痛苦不堪。趁此机会,恒景使出降妖伏魔剑法,口中默念“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三招五式便将瘟魔斩成碎片。恒景让村民赶紧把茱萸叶扔到还在蠕动的瘟魔碎片上,然后又用菊花酒浇。随着一阵惨叫,瘟魔化作一团青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瘟魔被铲除,汝河一带再没人得怪病而死。为了纪念除魔的日子,也为了防止别的妖魔再来,汝河一带的人每到九月初九,就把茱萸搜到高处,然后酒上菊花酒。这个*惯渐渐传开,很快就传遍了华夏大地。于是,九月初九登高避疫、插茱萸、喝菊花酒就成了一种风俗。这个风俗流传千年,也就成了节日。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俗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重阳节的*俗为登高,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下面来看看重阳节的*俗都有哪些吧。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的*俗在各地的发展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山西重阳节的*俗

      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惯回娘家过节。

      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阅读全文]...
  • 古代重阳节的*俗

  • 重阳节,古代,唯美
  •   相信大多数人对于重阳节并不陌生,你知道古代重阳节的*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古代重阳节的*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重阳节的*俗1:菊花酒

      菊是应时的花草,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并且由于菊之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独立寒秋的菊花,在古人眼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它在仙道方家眼中是“延寿客”、不老草。因此,赏菊与饮菊花酒成为重阳的主要节俗。晋朝隐士陶渊明爱菊之高洁,以菊明志。九月九日这天,他虽家贫无酒,但依然出门坐进宅旁菊花丛中,久之,满手把菊。突然,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了重阳酒,陶渊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所饮之酒大概就是用去年菊花酿成的菊花酒。

      菊花洒用菊花杂和黍米酿成,“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太清记》称:“九月九日探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虽然达不到“令人不老”的奇效,但它的确有清热解毒、明日祛风、*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九月九日是传统的赏酒节,唐人王勃诗咏其事;“九日重阳节,门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直到宋时,重九时节的民俗活动依然是“饮新酒,泛英替菊”,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重阳酿酒、赏酒之俗在民间持续传承,山东滕县、临沂、日照等地,在*现代仍多于重阳造菊花酒,当地谣谚有:“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们*惯在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够驱风逐邪、稍积祛寒的茱萸在民间成为驱病疗疾的巫术用品。《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而悬茱萸子于室内,即有 “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阳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驱邪效用,人们自然会对它另眼相看,将茱萸称作“辟邪翁”。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头,以驱邪求吉。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

      九月食糕的*俗起源很早,“糕”之名,虽然起于六朝之末,但糕类食品在汉朝时即已出现,当时称为“饵”。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俗渊源。

      六朝时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阳节俗形成,糕类自然成为节令食品。如童谣所谓:“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隋书·五行志上》)唐宋时重阳食糕俗流行,唐称麻葛糕,宋人已*称“重阳糕”。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订,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重阳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重阳花糕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1936年《山阴县志》记重阳节俗有:重阳登高,蒸米为五色糕,剪彩旗供小儿娱戏。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糙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糕在汉语中谐音“高”,糕是生长、向上、进步、高升的象征。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吕原明《岁时杂记》)。糕不仅谐音“高”,而且重阳糕上的诸种饰物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如糕上置小鹿,称为食禄糕。糕上的枣、栗、狮子之类饰品,都是中国传统的祈子象征物,它们明白地表示着人们在秋收时节祈求子嗣的愿望。重阳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儿回家吃重阳糕,是重阳的另一节俗,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所以重阳如端午一样,被称为“女儿节”。

[阅读全文]...
  • 重阳节有什么*俗

  • 重阳节
  • 重阳节有什么*俗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和这些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很多*俗,下面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重阳节的6大*俗

      重阳节的*俗: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重阳节的*俗: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重阳节的*俗: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节的*俗: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重阳节的*俗: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重阳节的*俗: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来历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来历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阅读全文]...
  • 广东重阳节*俗

  • 重阳节,节日
  • 广东重阳节*俗

      重阳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节日积淀下来的*俗可不是仅仅只有登山这么简单,在广东各地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重阳*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广东重阳节*俗,希望有所帮助。

      珠海:登高及敬老

      珠海重阳节历来有喜好登高祈福的传统*俗,每年这个时间,珠海景山公园、板樟山公园,将军山、野狸岛公园、海滨公园、白莲洞公园、香山公园、炮台山公园和石花山公园等地方都是人头满满,金秋十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想想就心旷神怡。

      *也会发放不同福利给独居老人,比如“送礼”。各个社区,不同机构组织会去敬老院表演,照顾,陪伴老人!

      清远连州:抬大神

      “抬大神”是清远连州民间流传的,大型的传统傩戏、傩祭活动,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至今已经有过千年的历史,主要节目就是在节日当天村民们簇拥着各种鬼神像环镇*,这种节目一来是为了登高助兴增添风采,二来是可以驱邪。

      阳江:风筝节

      “北有潍坊,南有阳江”,阳江是*风筝之乡,放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还有“*风筝之乡”称号。而如今阳江更是成为了国际性风筝赛事、风筝节的举办地。每年重阳节阳江都会在南国风筝场举办风筝文化节,邀请各地风筝代表队来比赛,每年都会吸引上百万群众前来观赏。

      广州番禺:登高

      重阳节当然少不了登高赏菊,番禺人把登高看做是一种免灾避祸的活动。在番禺周围有莲花山、白云山、大夫山、滴水岩、十八罗汉山等登山之处,很多人在重阳节前夜就开始登山,并准备好帐篷露营,等待第二天观赏日出。

      佛山:秋祭

      佛山的秋祭有上千年历史。在古代秋祭,人们会登山扫墓,祭奠祖先,如今佛山的秋祭是每年秋色欢乐节的一部分。活动当天,秋祭作为欢乐节的开场大戏,在佛山祖庙举行,届时会有仪仗入场、上祭品、敬香、切烧猪等传统重阳节祭祖*俗。除此以外,还会有钟鸣鼓、宣读祭文、祭祀舞蹈等表演。

      台山:牛肉墟

      牛肉墟本来只是台山水步镇山口墟的'一个特定的墟日,每逢重阳节开墟。后来*决定把开墟时间提早到九月初一,于是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大批珠三角游客前来牛肉墟买牛肉、吃牛肉。从2008年开始,牛肉墟每年都举办牛肉节,每年节日期间都会吸引超过10万的游客远道而来。

      韶关:浸菊花酒

      在粤北客家地区,客家乡民们成重阳节为“九月节”,每逢这一天,客家人都会全家老少一起出动,登高望远,其中最为独特的*俗是浸菊花酒。这是一个中原古俗,现在流传的地区已经很少。在节日当天,村民们会上山采摘野菊,掺和在酿酒的粮食中一起酝酿,直至第二年的重阳节再把酒拿出来全家一起畅饮。

      惠州: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人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惠州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本来放风筝一般在春天,但是由于当地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风力适中,所以成为了最佳风筝时节。每年重阳节期间,大批风筝爱好者都会到市内一些大型公园里放各式各样的风筝,展示自己的技能。现在比较受欢迎的公园有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隆安县:放牛羊

      重阳节这天,隆安县会举行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俗诗句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俗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你知道什么样的诗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的*俗诗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8、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1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2、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13、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1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5、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16、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17、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8、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19、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20、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1、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22、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23、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24、暗凝伫。*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25、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26、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27、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28、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29、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枝字》

      30、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31、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32、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杜甫《九日寄岑参》

      33、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34、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35、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36、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37、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38、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39、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40、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1、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42、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3、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44、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45、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46、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47、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秋瑾《九日感赋》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

  • 重阳节,写作,文学
  • 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重阳节的来历起源和*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并且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二、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三、重阳节的*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6.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同时,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四、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重阳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时南北各地风俗各异,先秦时期,各地*俗尚未融合流传,重阳节*俗活动鲜见于文字记载。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

      重阳*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重阳节:“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倍受文人墨客吟咏。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俗的文字记载。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清,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发展至*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我国*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2012年12月28日,**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五、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九九重阳,还有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_重阳节优美句子

  • 重阳节,优美,祝福
  • 祝福是内心对他人的一种好的祝愿,祝福语虽然简短,但在特殊的时间有着特殊的意蕴。我们不能忽略祝福语,礼多人不怪,同样,别人也不会嫌祝福语多,祝福语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励志的句子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重阳节的来历和*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俗有哪些?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俗。

    重阳节的来历和*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相信小编精心整理《重阳节的来历和*俗》能让您收藏!更多祝福语,请收藏“励志的句网”。小编还为您推荐了有关重阳节优美句子的更多内容,希望您喜欢!

[阅读全文]...
  • 重阳节的古诗

  • 重阳节
  • 重阳节的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阳节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病酒坚辞绮*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作者介绍】

      赵嘏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 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1、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鉴赏: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2、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鉴赏:满江红·喜遇重阳

      作者:宋江

      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

      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

      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3、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鉴赏: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作者: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4、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鉴赏:九日龙山饮

      作者: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5、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鉴赏:九日五首·其一

      作者: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6、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鉴赏: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鉴赏:汉*·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作者:陆游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8、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鉴赏:采桑子·九日

      作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一)

      丰收望,美景到农家。九九攀登邀老友,痴痴而侃赞芳华。陶醉满天霞。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 句子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 语录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 说说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 名言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 诗词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 祝福

有关重阳节的*俗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秋风诗句 菩提树诗句 友人好久不见名诗句 中国地图诗句 蜜桃诗句 形容深夜诗句 结婚纪念诗句 温泉诗句 龙虾美食诗句 驱瘟疫诗句 清冷孤傲古风诗句 勇立潮头诗句 老人辞世诗句 遇见爱情诗句 相聚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句 中秋中秋诗句 形容台儿庄夜景诗句 欲钱来料诗句 早出晚归诗句 端午最简短诗句 轮台诗句 樱桃花诗句 胜天半子诗句 口罩出诗句 燕子南飞去诗句 闲情逸致诗句 英语爱情诗句经典 秋天荷叶诗句 现代蝶恋花诗句 闹洞房诗句大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