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关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咸阳值雨翻译及赏析(咸阳值雨古诗赏析)

  • 咸阳值雨(作者: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晚云将入岳阳天。

    注释:

    值:恰逢,遇。空蒙:迷茫的样子。岳阳:岳阳城,在湖南省洞庭湖东。

    译文: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透明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见江上渔翁垂钓。这就像是南方洞庭湖上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空。

    解读:

    《咸阳值雨》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此诗写于咸阳,基于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春曾游洞庭湘中,有《次洞庭南》(今存佚句一联),《咸阳值雨》当在其后作。此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和联想的表现手法,描写了雨的形态及雨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闲适舒心的雨趣。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全诗风格明快,意象缥缈,在时空的跳跃中展现了一幅清旷迷离而富于动感的山水图景。

[阅读全文]...
  • 咸阳值雨温庭筠古诗(温庭筠咸阳值雨译文及赏析)

  • 咸阳值雨(作者: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晚云将入岳阳天。

    注释:

    值:恰逢,遇。空蒙:迷茫的样子。岳阳:岳阳城,在湖南省洞庭湖东。

    译文: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透明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见江上渔翁垂钓。这就像是南方洞庭湖上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空。

    解读:

    《咸阳值雨》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此诗写于咸阳,基于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春曾游洞庭湘中,有《次洞庭南》(今存佚句一联),《咸阳值雨》当在其后作。此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和联想的表现手法,描写了雨的形态及雨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闲适舒心的雨趣。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全诗风格明快,意象缥缈,在时空的跳跃中展现了一幅清旷迷离而富于动感的山水图景。

[阅读全文]...
  • 温庭筠《咸阳值雨》唐诗鉴赏

  • 唐诗
  •   【原文】

      咸阳值雨⑴

      咸阳桥上雨如悬⑵,万点空濛隔钓船⑶。

      还似洞庭春水色⑷,晓云将入岳阳天⑸。

      【注释】

      ⑴咸阳:唐京兆府属县,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值:遇到,逢着。

      ⑵咸阳桥:即西渭桥。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始建,因与长安城便门相对,也称便桥或便门桥。故址在今咸阳市南。唐代称咸阳桥,当时送人西行多于此相别。唐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⑶空濛:一作“空蒙”,指细雨迷茫的样子。唐杜甫《渼陂西南台》:“空濛辨渔艇。”钓船:渔船。宋黄庭坚《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我梦江湖去,钓船刺芦花。”“万点”全句谓大雨密集形成的空濛烟雾隔断视线,看不见渭河对岸的钓船。

      ⑷还:一作“绝”。洞庭:指洞庭湖。

      ⑸将:携带。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白话译文】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渭河对岸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还有那沉沉的暮霭,好像正驮载着水气缓缓地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真是美极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咸阳,但基于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春曾游洞庭湘中,有《次洞庭南》(今存佚句一联),《咸阳值雨》当在其后作。

      【赏析】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濛”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阅读全文]...
  • 温庭筠涉佛诗分析

  • 温庭筠涉佛诗分析

      唐代诗人温庭筠涉佛诗中的用典和意象,可以通过温庭筠诗歌思想的矛盾性的来揭示。

      一、温诗不受重视的原因探析

      人们往往更注重对温庭筠词的研究,而对他的诗歌的研究比较粗浅,有很多诗作都找不到较完整的注解、评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其原因有三:首先,少年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挥金不顾,此本是少年偶尔误为之事,并非长久放荡之行,不料却被恶之之辈,蓄意中伤,遂大肆渲染,加以传播,在世俗中竟成狎邪恶名。其次,温庭筠在833年(21)岁时,入太学,并从太子游。后来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从太子游也曾为人所诟病,认为温庭筠想走太子捷径。最后,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大为不满。因次便得罪了当朝权贵。

      以人品来否定诗品,本身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人们往往因为温庭筠行为的放荡不羁来评价他的诗歌,导致他的诗歌遭到人们的诟病。

      对此,《温飞卿诗集笺注》补中,作者郑文为温庭筠进行了大翻身,他说到:“不修边幅”,乃是生活细节,无关道德法度,而显其纯真任性。“能逐弦吹之音”乃艺术修养,对音乐有兴致,属于一己喜好,有何不可。就“为侧艳之词”言,当时民间创出新声,敦煌遗曲是其旧品,飞卿为之,加以改进,使词成为重要文体,此乃不朽贡献。

      二、温诗中的涉佛诗

      温庭筠的诗中涉及佛教的诗有40多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关佛寺、僧人的诗作,对于一个花间词人来说确实比较新奇。

      温诗中涉佛诗:一是与僧人交游唱和之作;二是咏佛寺、谈佛理的篇目。这些作品宗旨非一,或借前代大德比附与之交往的僧人,或以古代著名居士、旷达名士自比。这与诗人自身经历有较大关系。他一生未曾考中进士,壮年往来各地依附权要做幕僚,到中老年才得以跻身下僚。虽然仕途坎坷,但儒家的功名事业心却一直未曾消磨。然而由于仕途不顺,现实与理想产生了的巨大差距。因此游历佛寺、结交僧侣隐士、赠唱酬答便成了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而广交名僧,常居山门,浸染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谈禅论理,消解了温庭筠心中疲于羁旅的痛苦,使他暂且忘却了仕进的不偶,人生的潦倒零落。可以说佛教是温庭筠心灵的避难所、安慰地。当他既不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又不肯走隐居之路时,佛教便成了他疗救心灵创伤、抛却人生苦恼的憩息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温庭筠才写了这么多的涉及佛教的诗作。

      三、温诗中的典故、意象的考察

      (一)典故考察

      在温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下面几个典故: 谢安、范蠡、严子陵、白莲社。华东师范大学,宋立英的《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一文中对温庭筠诗中的常见典故作了一些论述,可以说分析的非常具体到位。

      谢安――理想中的政治人物。

      谢安是东晋名相, 初隐居东山,四十始出仕,曾以征讨大都督统军抗苻坚南下, 为东晋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在《题裴晋公林亭》中, 温庭筠直呼裴度为谢安,谢安出仕前曾隐居东山, 但面对混乱的时世, 他终于放弃隐居, 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且终其一生为国尽力。裴度也曾建立谢安一样的功业, 但却不能如谢安一样始终受到信任,委以重任, 对此诗人深致惋惜。

      严子陵――隐逸的向往。

      诗人在诗中多次用到严子陵的典故。《宿沣曲僧舍》“更想严家濑, 微风荡白苹”;《和友人题壁》“三台位缺严陵卧, 百战功高范蠡归”;《渭上题三首》“吕公荣达子陵归, 万古烟波绕钓矶。桥上一通名利迹, 至今江鸟背人飞”。当诗人倦于宦途的奔波, 向往隐居的情绪便时时袭上心头, 严子陵便代表了诗人对隐居的向往。

      范蠡――功成身退的典型。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不仕则隐,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选择。 温庭筠也常处在出处仕隐的矛盾之中, 但他却不肯作出传统的选择, 在仕与隐的矛盾中, 他执著地追求着“仕”。他希望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

      白莲社――诗人心灵的憩息处。

      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 与僧俗十八贤结社修行, 因寺池有白莲, 遂称白莲社。在温诗中有很多诗作都用了白莲社的典故,如《重游东峰宗密禅师精庐》“暂对山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寄清凉寺僧》“白莲会里如相问, 说与游人是姓雷”;《长安寺》“所嗟莲社客,轻荡不相从”;《赠越僧岳云二首》“应共白莲客,相期松桂前”。在温庭筠的诗中, 寺院是清净安宁的,石路、竹径、流水、青苔, 一片纤尘不染的景色, 古寺悠扬的钟声、僧人虔诚的颂经声, 也同样荡涤了人的心灵,使人心静如止水,空明澄澈。同样, 寺里的僧人在温庭筠的眼中也是潇洒出尘、一尘不染。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在世俗生活中备受打击的诗人, 不能隐遁避世以求解脱, 那么通过与僧人的交往, 谈禅说理, 以获得心灵的安宁,而白莲社安慰其心灵的良药。   (二)意象考察

      在温庭筠的涉佛诗中有几个意象特别常见,“尘”、“乌鸦”。

      “尘”意象

      在温诗中有很多“尘”的意象,《寄清凉寺僧》:“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来。”《赠越僧岳云二首》:“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题僧泰恭院二首》:“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宿沣曲僧(一作精)舍》:“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诗人所谓的“尘”,第一层意思是灰尘、尘土;而更深的一层意思是“俗尘、尘世”。在诗中,诗人对寺庙景色的描写往往都会用到尘字,用鲜明的对比把幽静的寺院环境与浮躁的世俗社会区别开来。

      “乌鸦”意象

      在唐以前的诗歌中“乌鸦”意象数量很少,即使偶尔有也只是一种辅助意象,唐朝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咏乌诗”。在*各代诗歌中乌鸦意象的基本基调是衰朽、渺茫、萧瑟乃至奸邪,情感是压抑、苍凉、愁郁、凄苦的。如《开圣寺》中“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题西明寺僧院》中“新雁参差云碧处,寒鸦辽乱叶红时”。诗人在诗中用“乌鸦”、“寒鸦”等意象来勾勒了一幅幅萧条的图景,借以抒发自己抑郁、愁苦的情感。

      四、温庭筠涉佛诗思想的矛盾性

      温庭筠在其涉佛诗中,一方面透露出对寺院环境的一种向往,希望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热衷于仕途之路,他一直在这两者之间犹豫徘徊。

      (一)表现隐逸思想的诗作

      在《开圣寺》中,“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再如《宿沣曲僧(一作精)舍》中“沃田桑景晚,*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O。”诗人在和煦明媚的春日里带着旅途的疲惫停住在僧舍, 僧舍周围的景色安祥、宁静, 桑叶茂密, *畴绿野中油菜花开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晚霞映衬下的原野,景色怡人。血色落日渲染的桑树,宛若梦幻一般。旷野上的油菜花随风轻舞,宛若跌宕起伏的金色花海。昭示着春日农家的生机与绚烂,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更想严家濑”一句更传达出了诗人对归隐田园、隐逸山林的向往。《题僧泰恭院二首》其二“爽气三秋*,浮生一笑稀。故山松菊在,终欲掩柴扉。”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与松菊为伴、隐居山林的愿望。

      (二)表现入仕思想的诗作

      在《题僧泰恭院二首》其一中“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虽然饱受忧患是温庭筠倾慕禅味的重要原因。但他认为世间诸事应该是直心自得, 任运自然,了无牵绊, 那么又何须对尘缘万象产生厌倦之意呢?本诗也传达出了温庭筠对禅的认识:他显然认为只要体认到了心灵一切具足, 不需要远离尘缨也可以体证禅味。又如《题西明寺僧院》“自知终有张华识,不向沧洲理钓丝。”《赠僧云栖》“开卷喜先悟,漱瓶知早寒。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这些诗句表现出诗人的自信和雄心壮志,更透露出他想积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三)表现出世与隐退的矛盾心理的诗作

      《和赵嘏题岳寺》“疏钟细响乱鸣泉,客省高临似水天。岚翠暗来空觉润,涧茶余爽不成眠。越僧寒立孤灯外,岳月秋当万木前。张邴宦情何太薄,远公窗外有池莲。”这首诗把温庭筠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归隐和入仕的矛盾表现出来。一方面他向往秀丽清幽的名山胜景,青灯疏钟的古寺氛围, 宁静清寂的禅光佛影;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像张良、邴汉一样功成身退。总之,他一直在这俩者之间犹豫徘徊。

      无论是温诗还是温词,也无论是其乐府诗还是*体诗,都有一个最基本或者说总体上的风格特征,即含蓄、婉约、朦胧。以前研究者只注重其婉约、浓艳绮丽的风格,而很少涉及其清逸淡雅的一面;此外,在研讨温庭筠的艺术风格成因的时候,则多从审美情趣以及温庭筠的为人品行、放浪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没有注意他诗中与佛教有关的思想。其实他的诗中既有个人身世的悲慨,也有对国事的关注,他以自己的独特意象抒发自己在隐逸与入世之间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并非只有绮艳之作,其人也并非是无行文人,对其人其诗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温庭筠生*介绍

      才华横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极为罕见,实在令人惊叹之至!

      考场救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政治之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李永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政治之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阅读全文]...
  • 唐代诗人温庭筠

  • 诗人
  • 唐代诗人温庭筠

      温庭筠的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温庭筠,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代诗人温庭筠

      温庭筠简介

      (约812—870),唐朝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恃才不羁,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温庭筠的诗代表作品: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燕满回塘。

      翻译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翻译

      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翻译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船过沙洲草丛群殴四处惊散,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心意,五湖烟波唯他能忘世俗心机。

      温庭筠生*介绍

      才华横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于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幼好学,苦心研*,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词有《握兰集》、《金荃集》,今不传。唯《花间集》中尚存有其词六十六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像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极为罕见,实在令人惊叹之至!

      考场救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今可考者,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温庭筠将*40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李永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斗争中,没受灾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士。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鄠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待在家里,不得而知。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唐懿宗大中九年(855年),温庭筠又去应试。这次应试是沈询主春闱,温庭筠却由于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事件的起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扰乱了科场。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5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思,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绹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绹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绹的才学。唐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绹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绹无学。令狐绹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唐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隋州隋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大中十一年(857年),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45岁。在襄阳,温庭筠与段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待了几年时间后,唐僖宗咸通二年(861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49岁了,次年冬又回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博饮狎昵。当时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咸通四年(863年),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绹,令狐绹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51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才高累身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恨。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醁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 年)冬抑郁而死。《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死”。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死,还是未到方城便死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以他杰出的文学成就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阅读全文]...
  • 商山早行温庭翻译(商山早行温庭筠古诗的翻译)

  • 品读唐诗《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铎"指大铃。这里指悬在马身上的铃;"动征铎",指驾马车上路,铃铛发出响声。在这一联中,诗人用词不多,却写出了旅途早行时的凄清景象:清晨,天还没亮,诗人动身起程了,他怀着对故土的留恋赶车上路。马铃在幽寂的小路上叮当作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茅店",指客店。残月之下的茅店显得十分朦胧,几声鸡鸣从那里传来,诗人行至板桥,那落满白霜的板桥,早已留下了行人的痕迹。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槲",落叶乔木名;"枳",落叶灌木名。首联和二、三联,无一不是紧扣"早行"二字有感而发,寂静的山路上已落满了槲叶,天还没亮,驿墙上还有残月投下的花影。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人在清晨的马车中,静寂地行进,旅途中他想起了昨夜梦游长安的情景:在杜陵的池塘里,有许多凫雁在那里嬉戏,那情形至今想起来正如目前。尾联反映了诗人对长安的深深眷恋,和首联"悲故乡"遥相呼应。

[阅读全文]...
  • 菩萨蛮温庭筠赏析(菩萨蛮温庭筠诗词赏析)

  • 古人作诗填词,究竟有没有深刻的含义?我们来读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表面是写一个美女,写美女的相思,写美女的爱情,但在更深处,究竟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小山”有3种说法,一说是一种眉形,一说是女子的发髻,另一说是屏风,因为屏风是折叠的,所以“小山重叠”;“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说这个美女早上起床,十分慵懒地梳洗、化妆,蛾眉是古代女性妆容的一种眉形,像飞蛾的两个触角,说这个女子起床画眉,可她是懒懒地起来,慢慢地画眉。小山也是一种眉形,然后“弄状”,弄有欣赏、玩弄之意,张先词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想象这位女子早上起来之后的状态,是非常闲适的,她肯定不是打工人,否则急匆匆地去上班,生怕堵车迟到,哪里还能懒起?

    懒起、梳洗迟,也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才慢吞吞地梳洗好了,然后她又“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洗漱完了还要在头上插一朵花,为什么是照花前后镜呢,因为对着镜子只能看到前面,这时候就需要在头后面再放一面镜子来反照,看有没有把花插好。

    梳洗好,画好眉,戴上花,还要换件衣服,“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熨好的、绣着花的、丝罗制的短衣,上面绣的是金鹧鸪。鹧鸪和鸳鸯差不多,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代表爱情。她是在期待爱人的出现。

    清朝词人张惠言在《词选》中说,这首诗表达了温庭筠“感士不遇”的情感,温庭筠作为一个读书人,满腹才华,一腔热情,他一生都在期待,却永远等不到君王的重用,就像这个等不到爱人的姑娘一样,结果是寂寞孤寂的。

    张惠言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和昨天说李商隐《无题》诗一样,要弄清这首词背后的深意,只需着眼“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屈原《离骚》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离骚》是一首抒情自述诗,表达的都是屈原自己的理想,屈原当然不会真的画眉,他用蛾眉之美,来比喻自己的美好高洁,但却引来了旁人的嫉妒,最终得不到重用,投江而亡。

    在屈原之后,历代文人都开始用“蛾眉”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渐渐地,“蛾眉”一词就成了汉语中的一个符号,代表高洁的品质,或者美好的才能等,“画眉”自然也就成了对这种美好的追求。

    温庭筠“懒起画峨眉”,再往后的每一句词,都是在写这个女子的美,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美好,但为什么要突出一个“懒”字?词中女子等不到爱人,温庭筠也等不到欣赏自己的人,那我美给谁看呢,没有人看,所以“懒起”。但心里又实在希望那个人能突然出现,所以他又不得不一直美下去,这是一种非常矛盾且失落的心理。

    温庭筠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又才能出众,据说他作诗是叉手八次而成,故称“温八叉”,但他性格放浪,爱讥讽*,所以屡试不第,一生潦倒,还曾因给人当*而被贬。你想想,这样一个*不羁、才华横溢的人,却得不到重用,无处施展才华,只能整天填词度日,我们说他在词中有更深刻的寄托,否则他还能做啥呢?

[阅读全文]...
  • 温庭筠《商山早行》

  •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戏在圆而曲折的池塘。

      鉴赏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阅读全文]...
  • 温庭筠商山早行写作背景(商山早行古诗赏析)

  • 写作
  • 【原文】

    商山⑴早行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hú)叶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驿墙。

    因思杜陵⑸梦,凫(fú)雁满回塘。

    【白话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阅读全文]...
  • 温庭筠:利州南渡

  •   《利州南渡》

      作者: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

      1、澹然:水波动貌。

      2、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3、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桨,也指船。

      4、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5、范蠡:春秋楚人,曾助越灭吴,为上将军。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

      译文: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

      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

      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乃声惊散沙洲草丛的鸥鸟,

      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意义,

      飘泊五湖独自忘掉世俗心机。

      赏析:

      诗写日暮渡口的景色,抒发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诗的起句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层次清晰,色彩明朗。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 句子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 语录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 说说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 名言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 诗词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 祝福

咸阳值雨温庭筠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月亮的古诗并配图 描写盛宴的古诗词 悯农古诗词中的反义词 著名的西湖古诗词 雨中抒情的古诗 忆江南古诗带的作者 爱情无奈的诗古诗 夕阳荷花的古诗词 含有远大理想类的古诗 治水的古诗有 夏天雨季的古诗 古诗写月亮的古诗词 清明的古诗的视频 清明节的古诗大全两首 李白描写茶的古诗 兰溪棹歌古诗的拼音版 描述雪景的唯美古诗词 寒食古诗的作者的读音 含有日字的古诗词 有关冬天的古诗5 关于糖葫芦的古诗 表达兄弟情义的古诗 表百般无奈的古诗 祝福他人爱情的古诗词 含有梁字的古诗 古诗中的高频字 古诗词中的微感动 关于花美丽的古诗词 歌颂长安的古诗 今安在的古诗 关于头牙的相关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