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关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 夜雨
  • 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古诗是我们中学必背必学的,学好古诗有利于提高我们学*成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古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赏析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乍看之下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四川一带)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似乎更确切些。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阅读全文]...
  • 李商隐 《夜雨寄北》

  •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3、却话:重头谈起。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阅读全文]...
  •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 夜雨
  • 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简介: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复信。虽然归期难以约定,但诗人想象中的他日相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定会给“问归期”的友人或妻子以慰藉。

      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1:

      你问我回来的日期,我还没确定,今夜巴山正在下雨,秋水涨满了池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谈论巴山下雨的情景。

      译文2: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词语解释:

      1、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2、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3、却:还,再。

      4、何当:何时能够。

      5、池:水池。

      6、期:期限。

      7、君:指作者的妻子。

      8、巴山:指四川的山。

      9、秋池:秋天的池塘。

      10、何当:哪一天?

      11、却话:回溯。

      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

[阅读全文]...
  • 晚唐诗人李商隐所写夜雨寄北翻译

  • 诗人,夜雨
  • 晚唐诗人李商隐所写夜雨寄北翻译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晚唐诗人李商隐所写夜雨寄北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译文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译文一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文二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阅读全文]...
  •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赏析(夜雨寄北赏析和诗意)

  • 诗意
  •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注释

    ①选自《李义山集》。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1],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在河南沁阳)人。

    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妻子(或友人)的。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地

    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与妻子(或友

    人)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却:还,再。

    何当:何时能够。

    池:水池。

    期:期限。

    二,译文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三,赏析

      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集》,

    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

    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

    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

    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

    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

    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

    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

    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

    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

    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

    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

    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

    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

    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

    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

    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

    念之情。

    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

    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

    跌宕有致。

[阅读全文]...
  • 李商隐古诗《霜月》

  • 李商隐古诗《霜月》

      《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古诗《霜月》,欢迎大家阅读!

      《霜月》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注释:

      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霜月》白话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霜月》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霜月》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阅读全文]...
  • 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

  • 七夕,古诗文
  • 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

      《七夕》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夕

      唐代: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翻译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

      简析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鸾扇估计是指古装戏里,皇帝出来时,身后由宫女左右打着的长柄圆扇,上面绣着凤与鸾。凤幄是指绣有凤凰的'车蓬或曲柄黄伞一类遮阳的豪华工具。

      在校书郎的笔下,全是当时社会上名贵高级的行头,虽然他未必有机会享用,至少当时在朝中为官,这些帝王的豪华车配备设施,没少亲眼目睹。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看是反问,用商量的语气,其实仍然是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既可以认为是对七夕相逢的珍视,因为是如此长时间的离别才得以再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嘲讽,因为为了一年一度的相见就要忍受无限的分离。

      李商隐也写过很多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阅读全文]...
  • 夜雨寄北古诗赏析(夜雨寄北注释及翻译)

  • 慧学的王《中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6分)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析】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表现出对亲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另一说是写给友人)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分析】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 《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两次出现,韵律回环往复,营造了时空交错的意境,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B. 《秋思》开头的“见”字*淡却富有意蕴。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油然而生。

    C. 《夜雨寄北》中的“寄”和《秋思》中的“书”都表明他们身在异乡,两首诗都是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 《夜雨寄北》前两句由一问一答,写到眼前景色,寓情于景;而《秋思》前两句则紧承“见秋风”叙事,寓情于事。(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ACD.正确 B.有误,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无形的秋风使城内花木凋落,游子满目凄凉”错误。应选 B。

    14. 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

    《夜雨寄北》的后两句采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作者的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作者身在郁闷、孤寂的雨夜里憧憬着团聚的美好场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秋思》的后两句采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寓情于事的表现手法。“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写出诗人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又开封”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开封验看,写出了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无比珍视。诗人将对亲人的眷恋熔铸在了临行前因担心又开封的行为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的分析。《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实写当前景,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那么是虚写未来情,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秋思》诗人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感到刚刚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寄深情于浅淡,寓曲折于*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诵,却意味无穷。

    【《夜雨寄北》参考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秋思》参考译文】

    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若有谬误之处,还请条友指正!

[阅读全文]...
  • 唐代李商隐的诗有哪些(教科书必备的10首著名诗)

  • 著名
  •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着名诗人,祖籍河内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自唐·李商隐《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是一首爱情诗。我身上没有像彩凤那样的一双翅膀,因此不能飞到你的身边;但是我们相爱的两颗心却好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互相感应,彼此相通。

    2、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

    出自唐·李商隐《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诗句描写嘉陵江水在清雾明月的笼罩与映衬下与碧水青天融为一体的优美景色。

    3、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出自唐·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荷叶长成之时,便是“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春暮季节;荷叶枯萎之时,即是“西风萧瑟寒风起”的深秋节候。诗句描写春去秋至的感伤之情。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吐蚕丝,绵绵不断,直到死去丝才吐尽;蜡烛流烛泪,滴滴不停,只等燃尽泪才流干。

    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出自唐·李商隐《无题》。亦,也。东风,春风。诗句描写男女离别的悲苦之情。前句直言其意,后句以百花凋零、春风无力的景物描写,从意象上补足前句的意蕴,从而以景衬意,益显其离别的苦痛。

    6、石梁高泻月,樵路细侵云。

    出自唐·李商隐《题郑大有隐居》。石梁,指石桥。樵路,上山打柴的小路。前句写月光穿桥、清辉如泻之景,后句写小路细细、直上云天之状。

    7、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出自唐·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干戈,指代战争。此二句写人生分离之苦。“人生何处不离群”,以激问的方式,凌空起势,表现出一种对于离别的达观态度。但是,紧接着又以“世路干戈惜暂分”相承,以“欲擒故纵”之法,一下子就将离别朋友(杜甫)的忧伤之情推到了极点。因为这次离别不是一般的原因,而是因为战乱的缘故。一般的离别还有可能相见,而战乱情况下的分离,以后是否还能相见,就令人忧心了。

    8、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

    出自唐·李商隐《河清与赵氏昆仲宴集得拟杜工部》。嶂,高耸险峻如同屏障一样的山峰。没,消失。诗句描写雨后彩虹出、远山雾气收、鸟飞夕阳中的情景。

    9、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出自唐·李商隐《乐游原》。《乐游原》是一首登临遣怀之作,是诗人因心情不畅于傍晚时分登临乐游原游览解闷时触景生情而写的。

    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红霞满天,景色异常美好;只不过这个时候已经接*了黄昏,美好的景色就要很快消逝了。

    10、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出自唐·李商隐《楚吟》。楚天,此指古楚国地区。宋玉,战国时代楚国文学家。亦,也。此言楚地多雨,令人发愁。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 句子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 语录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 说说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 名言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 诗词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 祝福

古诗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 - 心语

推荐词条

早上好高情商句子 女人心态阳光的句子 人生最现实的句子 祝自己生日快乐的句子发朋友圈 适合所有情绪的句子 骂人超狠超难听的句子 高级有质感的句子 感恩母爱最朴实的句子 生活感悟经典句子 生活随心的句子 简单快乐的心态句子 人生感悟的句子 劳动的句子唯美简短 简单生活心态的句子 有深度有涵养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经典语句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短句 写给团队的短句 微信搞笑短句 浪荡野性短句 清晨正能量短句 开早会激励员工的短句 关于南墙的伤感短句 励志语录经典短句2018 软萌甜炸的短句情话 同事之间离别感言短句 霸气高冷的短句图片 深夜心累短句 小红书短句 鼓励的短句子 极度伤心的英语短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