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人教版课文上的古诗两首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小学人教版课文上的古诗两首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小学人教版课文上的古诗两首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小学人教版课文上的古诗两首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俩首》课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俩首》课文
1、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2、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整节课以朗读古诗为主线:先读准、读通古诗;再读懂诗意,利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的意境;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安排】
一、“赛诗”导入
1、激发兴趣:
老师听说,咱们班有一大批小诗人,今天可要好好赛一赛,看看究竟谁能称得上是小诗人。
⑴开始“赛诗”,评出小诗人。
⑵导入:
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的大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两位大诗人所写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古诗,将学生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二、初读古诗
1、活动板块一: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⑵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2、活动板块二: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一读两首古诗,注意正音。
(重点:擎、犹、景、径。)
设计意图:很多小朋友在上课前就已经将古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是仔细一听就会发现很多字都背错了,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他们借助拼音再读一读,同桌相互查一查,再指名读帮助正音。
二、读画结合,理解古诗
1、活动板块一:
想一想这两首古诗写的都是什么季节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重点抓住:橙黄橘绿、枫林。)
2、活动板块二:
找找画画,学*《赠刘景文》。
⑴介绍背景:
我国宋朝有位大诗人,名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的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你知道他写的是哪首诗吗?
⑵我们来当小画家:
现在我们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美丽的画,想一想:画中除了有橙子、橘子,还应该画上些什么呢?请小组合作,一起到古诗中去找一找。
⑶小组汇报,老师做画。
①指名汇报,根据汇报,完成整幅画。
②在画图的.过程中理解: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两位诗人思乡情感的体现:“我应该怎样吟诵这两首诗才能表达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后,老师仍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苏教版二下第1课《古诗两首》课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二下第1课《古诗两首》课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古诗两首
春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杜甫。
《春雨》片段赏析
师:这个句子写得多好啊,它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我这也有个好句子,请大家仿照它,展开想象说一说,春雨给“柳树、麦苗、青蛙”带来哪些变化。(出示句子:春雨飘呀飘,飘到桃树前,她轻轻地说:“挑花啊桃花,醒醒啊,春天来了!”桃花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她捧出火红的桃花。)
生:(学生同桌小声练*变换内容说一说,师请一生把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柳树前,她轻轻地说:“柳树弟弟,醒醒啊,春天来了!”柳树睁开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它露出嫩芽。
生:春雨飘啊飘,飘到田野,她轻轻地说:“麦苗啊麦苗,醒醒啊,春雨来了!:麦苗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他换上了新装。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池塘边,她轻轻地说:“青蛙啊青蛙,醒醒啊,春天来了!”青蛙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他放声歌唱。
师:真棒!春雨唤醒了他们,如果你就是他们,你会怎样感谢春雨?
生:如果我是桃花,我会这样感谢春雨:“春雨啊谢谢你,是你让我捧出了火红的桃花。”
生:如果我是柳树,我会这样感谢春雨:“春雨呀谢谢你,是你让我吐出了新芽。”……
师:说的真好,大家想象一下,除了桃花、柳树、青蛙以外,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
生:春雨中,花儿张开了笑脸。
师:(鼓励、评论、启发)
生:春雨过后,小鸟在晴朗的天空中飞翔。
生:春雨中,大象在河里洗澡。……
生:春雨让小溪汇成江河,让江河流向大海。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夸夸她吧!
生:(齐)verygood
师:好,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好吗?
生:好。
师:唱什么呢?
生:我们唱小雨沙沙吧!
(学生律动齐唱)
师:好。刚才同学们发言非常精彩,我这里有几个头饰,想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扮演头饰中的角色,在加进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春雨、青蛙、麦苗的对话表演出来,谁想来试一试?
生:(情景对话表演,师为配乐,如果时间充裕,再请一组同学表演。表演前,小组同学商量怎样表演?自己想怎样表演?)
师:他们表演的真精彩,我们为他们鼓掌!(鼓掌)下面请同学们读3、4、5句,看谁能把春雨带给大地的美读出来。
……
1古诗两首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孟浩然。
《春晓》鉴赏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味,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伏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活》引)写篇,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连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析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小学课文菊花诗句
花香,风醉,屏息撩人,人自醉。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香传万里,惆怅涌心头。
1、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3、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4、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5、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宋·苏轼《赵昌寒菊》
6、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
7、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8、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9、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唐·赵嘏《长安晚秋》
10、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宋·吕渭老《一落索》
11、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12、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13、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在《画菊与某官留别》
14、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宋·杨万里《咏菊》
15、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16、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明·沈周《菊》
17、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郑思肖《寒菊》
1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
1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0、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21、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明·唐寅《菊花》
22、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王如亭《菊城吟》
23、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24、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红楼梦》
2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26、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2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画菊》
28、涧松寒转直,山菊秋自香。——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29、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袁崧《菊》
30、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
3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陶渊明。——《过故人庄》
访菊
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种菊
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对菊
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4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背诵。
小学冀教版必背古诗词
小学的.时候学过哪些古诗词呢?哪些是必背的呢?下面小编收集了小学冀教版必背古诗词,供大家参考!
一 去 二 三 里, 烟 村 四 五 家。
亭 台 六 七 座, 八 九 十 枝 花。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作者不详)
远 看 山 有 色, * 听 水 无 声,
春 去 花 还 在, 人 来 鸟 不 惊。
唐 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袁 枚
牧 童 骑 黄 牛, 歌 声 振 林 樾。
意 欲 捕 鸣 蝉, 忽 然 闭 口 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白居易
离 离 原 上 草, 一 岁 一 枯 荣。
野 火 烧 不 尽, 春 风 吹 又 生。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课件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秋天的雨》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
【设计理念】
《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如诗如画,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展示一个美丽、丰收、快乐的秋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在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设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过程中学*方法的指导,力求使相互交融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播放课件,感受景色的美。
2、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动情朗读,体会秋雨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秋雨的美,激发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余韵的美。
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小喇叭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孩子们,我们上节课已学*生字词和初步感受了秋天的雨的神奇,你们回去有复*吗?(有)眼见为实,下面这些词语谁能响亮地读一读?(课件出示生词)
2、老师再考考你们,你还记得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吗?(课件出示每段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简单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重点,将一、二课时的教学贯穿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意识。
二、品析第二自然段,感受秋色
过渡:秋天的雨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它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现在你最想看什么?(秋天的色彩)
1、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闭上眼睛专心听,你眼前仿佛看到哪些颜色?
2、学生汇报。
3、这些漂亮的颜色分别给了谁呢?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
4、你瞧,秋天的雨把这么多的颜色给了这么多的花草树木,整个大地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全都变漂亮了。孩子们,请你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用“——”划下来并多读几遍。
5、学生汇报喜欢的句字,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感情。
(1)重点指导读好银杏叶的句子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①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因为这个句子写得很美,它把落下来的银杏叶写成了好像在扇动的扇子。下扇子把夏天的炎热扇走了)
师:你真厉害,会一边想象一边读,小扇子给你什么感觉?扇哪扇哪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让我感到很凉爽,很舒服。
②指名再读。
③师:(出示一片银杏叶)瞧,这就是银杏叶,它真的像(扇子)。
一片银杏叶就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两片银杏叶就像两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④(课件出示整棵银杏树)满树的银杏叶都黄了,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⑤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学生互评。
⑥全班齐读。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叶,把扇哪扇哪读好了,整个句子都读活了。
(2)、用同样的方法学*写枫叶的句子(出示描写枫叶的句子)。
【设计意图:这是朗读指导的一个示范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其实,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感悟过程,学生喜欢的理由,也就是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然后让学生用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仅理解了文本,而且学会了多种朗读方法。】
6、句子对比(出示句子)
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中的一些词去掉,(扇哪扇哪,飘哇飘哇)读读好不好,为什么?
小学四年级上册《白鹅》课文
《白鹅》又名《沙坪小屋的鹅》,是丰子恺的著名作品。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白鹅》课文,快来看看吧。
白鹅
作者:丰子恺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
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比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无定。为了找这些食物,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白鹅》知识点
一、课文理解:
1、作者:丰子恺
2、作者从三方面描写白鹅的高傲:叫声、步态、吃相
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用狗的“狂吠”做对比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做衬托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老爷派头,与狗“敏捷、窥伺的小偷样子”形成对比。
3、运用大量的对比方法来突出白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二、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吭:háng(引吭大叫)供:gōng(供养不周)
kēng(一声不吭)gòng(供奉、供词)
2、*义词:
高傲——傲慢严肃——严厉看守——看护倘若——如果
3、反义词:
高傲——谦卑从容——慌张奢侈——简朴敏捷——迟钝
赏析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示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实录
上课!
师:孩子们还记得儿时的那首古诗吗?
生:引背:鹅,鹅,鹅……
师:古往今来,喜欢鹅的人还真不少,著名的画家作家丰子恺老先生也喜欢鹅,(课件出示白鹅图),瞧,这就是这只白鹅,这个鹅字现在的写法是这样的,想写的孩子跟我一起写吧。
师:今天,我们就将跟随丰子恺老先生去认识他笔下的这只白鹅,齐读课题。
生:齐读《白鹅》。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呢?大家是不是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呢?
生:是。
师:那就赶快打开课本,美美去朗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由读文。(师相机板书部分字词)
师:四年级二班的孩子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读得真认真,不过老师还是发现有几个字词读音不够准确,请看黑板,请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
生:齐读字词。
师:相信这些字词待会回到课文中,你们一定也能读好。
生:是的
师:刚才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呢?
生:这是一只傲慢的白鹅。
生:一只高傲的白鹅。
师:板书:高傲,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十分直截了当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
生:齐答,“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你们真能干,一下子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子。
小学课文《观潮》说课稿(精选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课文《观潮》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的第22课《观潮》。
《观潮》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从远到*,写得有序。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惯。
二、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体会课后题3两处比喻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由于本组既是继第五组《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项目,又是第七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过渡,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本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效果很好。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经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五、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过程中发现学*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经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复*资料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复*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
“题”字在这里的意思是(书写、题写)。这是作者在游览
(庐山)的景色是写的,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诗人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诗人就在庐山中),诗人借此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客观冷静的观察分析。)
2、《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其中被千古传唱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用来形容(遇到困难时要增强信心,往往看似无望,经过努力,就会出现新的转机。)这两句是对仗工整,“山重”对(柳暗),“水复”对(花明),“疑无路”对(又一村)。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这首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既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又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感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情谊深厚。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名句)——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4、《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名句)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尽在其中。
5、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过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该诗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在农村生活的情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复*资料第二部分
(一)对联(有关自然景观的对联)
1、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2、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3、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4、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二)花名歌谣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
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三)成语故事
1、胸有成竹——也说“成竹在胸”,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该成语讲的是北宋画家文于可的故事)
2、杏林春满——也说“誉满杏林”,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其中“杏林”称颂医生。(该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医生董奉的故事)
(四)风景名胜区对联
1、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2、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4、清风明月本无价*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小学人教版课文上的古诗两首 小学课文上的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课文中的古诗古文 人教版小学课文内的古诗词 小学课文上的花古诗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教案 小学课文的古诗 小学朗诵课文+古诗的教案 风的小学课文古诗 小学必背的古诗及课文 小学课文风的古诗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小学课文立夏的古诗 小学课文里边的古诗 小学课文里的所有古诗 小学课文古诗的作者 小学课文下雨的古诗 小学课文化用古诗词的课文 辛疾弃的古诗小学课文 小学课文中的必背古诗 小学课文古诗里的风景 小学语文课文秋的古诗 小学写月亮的古诗课文 小学课文目录中的古诗 小学课文王维的古诗 小学语文课文外的古诗 小学课文里苏轼的古诗 王维写的古诗小学课文 苏教版小学课本上袁枚的古诗 小学课文古诗中的西湖
小学课文菊花诗句 小学课文秋雨的诗句有哪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文 小学课文凡卡原文 要下雨了小学课文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 小学语文上册金色的草地课文 人教版小学必背古诗词 小学课文白鹅的原文 小学课文猫原文 小学托物言志的课文 小学古诗《示儿》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复*资料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课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牛和鹅》课文原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白鹅》课文 小学课文《观潮》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原文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4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复*资料 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人教版思乡古诗 小学课文菊花诗句 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冀教版必背古诗词 小学人教版必背古诗词 苏教版二下第1课《古诗两首》课文
不约而同的句子 生活是自己的句子 描述丽江唯美句子 列车穿过山谷扩写句子 想家的说说句子伤感 探虚陵句子 关于原谅的句子 温馨的句子爱情 形容生活无聊的句子 励志路在前方的句子 关于纯洁的唯美句子 纠缠的句子 赞美老夫妻恩爱的句子 心灵物语句子 学*很累的句子 主句子 杀手无情的经典句子 同学互帮互助的句子 忘不了一个人经典句子 魏无羡的经典句子 赞美直发的句子 写小鱼的句子 抖音伤心句子 洒脱逍遥的句子 唯美温柔句子 生活不尽人意的句子 朋友圈暖心句子 古典唯美句子 慢慢写句子 霸气高冷句子 形容课程精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