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关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文学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曲》)

      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3、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南飞》)

      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8、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出自苏轼的《中秋月》

      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李贺的《马诗》

      10、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出自萨都刺的《上进即事五首》之三

      11、东门沽酒饮我曹,心情万事如鸿毛。出自李颀的《送陈章甫》

      12、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出自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3、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出自李煜的《望江南》

      14、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出自苏轼的《永遇乐》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阅读全文]...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 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喻修辞手法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这句诗是比喻胡地的雪有如春天到来后遍地的梨花一样白,诗人用梨花来衬托出胡地的边塞风光。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3、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 李白 《春思》

      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

      作者描写了人隔两地的不同景色,表达了互相相思之意。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表现了初春柳树的美态,精心刻画出其形、其色、其神,尤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比喻,新奇、灵动又自然贴切,令人叫绝。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用满江的春水比喻满腹的仇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仇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中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6、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8.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9.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

      10.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11.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1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阅读全文]...
  • 带修辞手法的诗句

  • 带修辞手法的诗句

      很多诗句都是带修辞手法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带修辞手法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偶

      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低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夏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杜甫《登高》

      霜落熊升树,林空路饮溪——梅尧臣《鲁山山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斛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春夏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乡村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由*及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塞外风光、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自然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潮**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哲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时光

      无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伤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山居之乐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自况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愁绪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环境

[阅读全文]...
  •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 古诗文
  •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例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拓展:

      比喻

      1.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 《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借代

      (一)全体代部分

      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个人。

      2. 《曹刿论战》:“肉食者”借“肉食者”代大官。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借“故人”代孟浩然。

      (二)部分代整体

      1.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借“鸡黍”代饭菜。

[阅读全文]...
  • 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

  • 古诗文
  • 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精选85句)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比喻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1、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0、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1、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1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

      1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5、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16、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9、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0、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3、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4、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5、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6、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7、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

      8、谁将*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9、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10、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11、梅须逊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2、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4、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1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6、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17、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18、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19、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20、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21、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22、满山遍野的雪,就像那仙女头上的白头巾,盖在了大地上。

      23、那雪,就如白玉,铺满了大地,让你感觉来到了天界。

      24、飞雪断道冰成梁,侯家炽炭雕玉房。

      25、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

      26、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27、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

      28、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29、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阅读全文]...
  •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 文学
  •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

      导语: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1、《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静。

      2、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渡”比作 “交情”、“水上风波”比 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3、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5、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1、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6、日照香炉生紫烟,摇看瀑布挂前川。

      7、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8、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1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

      1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6、问君能有几多愁,露似珍珠月似弓。

      1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9、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24、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阅读全文]...
  • 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

  • 阅读
  • 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诗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作者运用摹状、映衬、设问、顶真、排比、对偶、夸张、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热情地歌颂木兰勤劳、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赞扬了木兰不慕名利、热爱和*、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里的修辞手法,欢迎阅读。

      《木兰诗》共有62句,其中54句用了修辞格,修辞手法达14种之多,还有8处用了多重修辞格,堪称使用修辞格的典范。

      一、摹状

      诗的开篇描写木兰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唧唧”是描摹织布机的声音,这样写,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此外,本诗还有2处用了摹状的修辞手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鸣溅溅”是描摹黄河流水的声音,“鸣啾啾”是描摹战马嘶鸣的声音。

      二、映衬

      诗中有4处用了映衬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第一处以“不闻”和“惟闻”作对比,更显得木兰思虑之深。

      第二处和第三处的“不闻”和“但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木兰从军依依惜别的心情。

      第四处把“作官”和“回乡”两种事物加以比较,“不用”和“愿驰”作对比,突出了木兰不爱功名利禄,只盼重返家乡的可贵品格。

      三、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此处是两问两答,都是明知故问,自己作答,突出了木兰忧虑之深,同时有助于唤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顶真

      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以上3处,下一句的开端和上一句的结尾词语相同,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语句显得明快,富有节奏。

      五、排比

      《木兰诗》有3处用了排比的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户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3处都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3个或4个句子连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第一处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忙碌地准备行装的情景;第二处描写木兰回到家乡,家人迎接木兰的热烈场面;第三处则是描写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乡后,走进家门和重着女装时的欣喜心情。

      六、对偶

      诗中有5处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此5处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的.意思,内容互相补充,音节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其中,第5处是对偶中含对偶:“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与“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形成对偶;上述两句中的“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是对偶句,“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也是对偶句。

      七、夸张

      诗中有3处使用了夸张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在这里,对所述事物的形象、特征、程度都作了扩大的描写。“十二卷”、“十二转”、“万里”、“百千强”都非实指,而是采取“虚言多数”的手法。“十二卷”是夸张地说征兵文书下达的频繁,以突出军情的紧急;“十二转”是说木兰战功卓著,官爵越升越高;“万里”是极言征程之远;“百千强”是说木兰受到的赏赐之多;“飞”更是夸大地说明行军的快速。

      八、借代

      诗中有2处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2处均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句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是对偶兼用借代修辞手法。“金柝”是古代军队用作煮饭和打更的铜器,“铁衣”指古代战士穿的有铁片的衣甲,是用部分(金柝、铁衣)代替整体(军队),突出战争环境的艰苦。“千里足”实为“千里马”,用“千里马”的特征来代替本体,形象地表达了木兰急于返回家乡的心情。

[阅读全文]...
  • 11种修辞手法

  • 语文
  • 11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哦。

      11种修辞手法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推荐

      1、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2、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3、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4、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5、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

      6、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7、春天像位爱美的姑娘,让世界姹紫嫣红。

      8、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9、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10、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

      11、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12、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13、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14、*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15、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16、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17、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18、*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19、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20、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21、道旁的草地上长着一簇簇蒲公英,伞形的小白花球,随风散落。

      22、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空中飞飞扬扬地飘着,好像是在向秋天告别。

      23、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24、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

      25、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长江东流奔腾不息,那是在启示我们为理想奋斗。

      26、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27、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28、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

      29、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30、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是你的最好伴侣,与你共度美好时光。

      31、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32、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33、村子里一棵棵黑油油的广柑树,就像一把把巨大的伞,挺立在那里,满树都闪着细碎的银光。

      34、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

      35、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36、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阅读全文]...
  •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 语文
  •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 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的性状和情貌。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后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简介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修辞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历史记载

      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文选》)这样的通感是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杜预注:“论其声。”按在“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孔颖达正义:“季札或取于人,或取于物,以形见此德。每句皆下字破上字而美其能不然也。……物有曲者失于屈桡,此曲而能不屈也谓王者曲降情意,以尊接下,恒守尊严,不有屈桡。”此则听《大雅》之乐声,有类于王者以尊接下之形。《礼·乐记》:“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正义:“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矩也。勾中钩者,谓大屈也,言音声大屈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钩也。累累乎端如贯珠者,言音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音声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都是听声类形。

      “听声类形”,又如嵇康《琴赋》:“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水声汤汤。如山是听声类形,如水声是听声类声。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按《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钟子期说像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因此,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像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像“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

      这种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的,《文心雕龙·比兴》称:“王褒《洞箫(赋)》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心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赋)》云:‘繁缛络绎,范(雎)蔡(泽)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这里把箫声的柔和,比慈父畜子,笛声的繁响,比辩士游说,也是以声类声,但同时又唤起慈父畜子和辩士辩论的形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儿女语”是以声类声,又唤起儿女谈情。“勇士赴敌场”,是以声类形了。浮云柳絮的飞扬,既指琴音的纵横变态,更是以声类形。从百鸟的喧啾到忽见孤凤凰,是类声和类形的结合。“跻攀分寸不可上”到“失势一落千丈强”,可以和“上如抗,下如坠”印证,指肌肉通于肌肉运动觉:随着声音的上下高低,身体里起一种“抗”“坠”“攀”“落”的感觉。

      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这里的“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王琦注:“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又称:“蓉泣,状其声之惨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就是以声类形了。又注“融冷光”:“言其声能变易气候”,注“动紫皇”:“言其声能感动天神。”是听觉通于触觉与感觉了。

      通感还有曲喻的作用。曲喻是由一个比喻转到另一种感觉。韩愈《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香随翠笼擎初到,色映银盘写未停。”樱桃是红的,说它香,是视觉通于嗅觉。但樱桃并不香,这个香是从它象红花,由红花唤起的香。又韩愈《南山》诗:“或竦若惊雊(雉鸣)”,“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这就把眼中所看到的石头,由竦立象雉,由雉引出雉鸣来,即曲喻,也即视觉通于“惊雊”的听觉。有的石头相“背”或相“向”,由相背或相向引出“相恶”或“相佑”来,是曲喻,也即视觉通于“相恶”“相佑”的感觉。石头不会发声或相恶相佑,通过通感,打通了视觉与听觉感觉的界限。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窥词管见》七则:“此语殊难着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七:“‘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说“境界全出”表示写出了作者的感情,即感到春意的蓬勃。钱钟书在《通感》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要求的是全身心地去感知生活,或审美对象,从而捕捉到完整的艺术形象。

[阅读全文]...
  • 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范例

  •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词格”。在文学创作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达到化*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使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而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巅峰之一的唐诗,通过精炼的语言把深厚的内涵和出神入化的文学技法表现出来,既引人入胜,有震撼人心。唐诗中或咏物,或说理,或抒情。其间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和文字的锤炼,使得诗歌在朗朗上口的同时,又增添了艺术价值。而比喻手法的运用,则是诗人创作所运用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比喻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一、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通过文字就可以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唐诗中有很多咏物咏史的诗歌,这些诗歌的主体是被吟咏的事物或人物。这些主体一般都是客观实体,基本不允许主观臆造。所以,如何能让读者仅仅通过文字便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形象,是这一类诗歌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只有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开始随后的抒情和说理等情感表达。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人们在现实中能感知的、能在头脑中迅速形成印象的事物,把它们融入到诗歌创作中,这样便构成一系列的比喻。

      而比喻的成立,要具备“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在唐诗中,作者所吟咏的人或物常常离读者较远,而作者通过与之类似的,又能贴*读者的事物进行设喻,马上就让读者想到,作者描绘的这个形象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诗文。真正地达到“化*淡为生动”比如下面这首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是贺知章的《咏柳》,即描写春天返青的柳树在风中妖娆柔美的姿态、作者在前两句均采用了只出现喻体的借喻这一词格。将柳树的绿比作玉,将垂下的柳条比作丝带。形象地将刚刚返青不久的柳树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这两句描写的不是静止的柳树,运用比喻的手段就可以使柳树的形象活起来,即让读者在视觉上感知柳树的绿,又能让读者有触觉上感受到柳枝的轻柔。在最后一句用明喻的手段,既可以简单明了地将看不见的风以具体的形态让读者接受,又可以直接点出咏柳背后的内涵。作者所吟咏的不只是柳树,更使造就柳树形象的春风,是自然。即便是不处在春天里柳树旁的读者,也能在脑中形成那一组形象,更能顺着结尾的比喻,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类似的诗歌还有李贺的《马诗》(其四),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比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要阐释的较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具体明确。

      在唐诗中,还有一类说理的诗。即在诗中阐释人生的哲理。道理往往都是抽象的,如果以单纯的说教方式来告诉读者,则不免生涩,死板。这样就是诗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打了折扣。同时,有些深刻的人生哲理,要想通过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要做到浅显易懂。在诗歌的艺术性和说理的明确性、有效性之间,就需要用修辞手法架起一道桥梁。而比喻这种常用的辞格,便在此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使得诗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例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的颈联,意在说明新的事物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代旧的事物,不必为时光流逝和人的老去感到悲哀,要豁达乐观。而这种道理比较深刻,要通过诗人精妙的笔法来实现浅显明了。而作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在诗中只出现了“沉舟旁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这两个喻体,将这一道理形象地阐释出来。读者在读到这两句话的时候,马上就能在脑中形成千帆过境,万木欣欣的场面,更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哲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浅显易懂的文字背后,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其他诗歌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说是朱斌的《登楼》),虞世南的《蝉》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比喻的运用来阐述人生哲理。

      三、比喻的手法往往是和诗人情感相联系的,通过比喻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进而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常来讲,比喻的手法加上不同的情感类型和情感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人们通过一首诗的修辞方法的了解,就能很快地了解作者在作这首诗时的感情态度等心理活动,从而为整首诗奠定感情基调。这样就避免了单纯的抒情造成的矫揉造作。同时,也节约了抒*感的语言,即用一个比喻句代替了一组抒情的句子,可以达到“化冗长为简洁”。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最后两句借虽然无限美好灿烂的夕阳却已*黄昏来比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老去,表现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而对于不可超越的生命又有着无奈之情。这样,以自然物来比喻人和整个生命过程,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情感的相知,使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鉴赏更为容易,避免了艰深晦涩。同时简单的十个字阐述了深奥的人生道理,也是比喻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比喻虽然是一种普通常见的修辞方式,但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重要的。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高度锤炼的结果,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是精炼简短的文字更加丰满,表现力得到增强,人们通过对诗中比喻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中的形象,诗中的情感和哲理。比喻为诗歌的艺术魅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为其价值,使得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以至沿用。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 句子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 语录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 说说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 名言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 诗词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 祝福

有通感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销售三句半台词大全集 欢乐颂2赵医生台词 模特评委点评常用台词 lovelive最励志的台词 王者荣耀英雄台词彩蛋 疯狂动物城台词截图 玛丽苏经典台词 狮子王台词完整版 网聊开场白台词大全集 dota2幻影刺客中文台词 当幸福来敲门经典台词英文 新上海滩经典台词 赵吏经典台词 欢乐颂关雎尔台词独白 老神头不一般作诗台词 孙策策马扬鞭皮肤台词 sense8经典台词 x战警逆转未来台词 刘亮白鸽牛郎织女台词 药研藤四郎极化台词 经典单人快板台词 功夫经典台词看你骨骼 小黄人配音台词 新版兰陵王台词 幻影车神经典台词 小鬼当家1经典台词 青蛇电影台词 婚礼温馨提示台词 情深深雨蒙蒙雪姨敲门台词 女生说开心就好潜台词 李白千年之狐皮肤台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