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关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杜牧唐诗《赤壁》全诗鉴赏

  • 唐诗,文学
  • 杜牧唐诗《赤壁》全诗鉴赏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牧唐诗《赤壁》全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赤壁

      折戟⑴沉沙铁未销⑵,

      自将⑶磨洗⑷认前朝⑸。

      东风⑹不与周郎⑺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⑼。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白话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欺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名家评价

      许顗《彦周诗话》:“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纪昀等《四库提要》:“(许顗)讥杜牧《赤壁》诗为不说社稷存亡,惟说二乔,不知大乔乃孙策妇,小乔为周瑜妇,二人入魏,即吴亡可知。此诗人不欲质言,故变其词耳。”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阅读全文]...
  • 唐诗赏析:杜牧《赤壁》

  • 唐诗,文学
  • 唐诗赏析:杜牧《赤壁》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下面小编带来唐诗赏析:杜牧《赤壁》。

      《赤壁》唐·杜牧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在晚唐时代,杜牧是杰出的诗人。为了区别于杜甫,后人叫杜牧为“小杜”。他的七言绝句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意境清新,气势纵横,凝练而自然。同时代中,只有李商隐和他异曲同工,所以也并称“李杜”。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乘着割据荆州的军阀刘表死了,就出兵*定荆州。寄居在荆州的刘备进行抵挡,也被击溃。曹操收集荆州归附的部队,加上原有的人马,总共五十余万人,号称八十万,沿江东下,水陆并进,追击刘备,想要乘战胜的军威,削*孙权在东吴的势力。这时候,曹操是声势逼人,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孙权为了抵抗,就和刘备组成联军,但是只有几万人。两军在赤壁打了一仗,结果曹军大败,仓皇北逃。这一战役,奠定了*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的实际指挥者是吴国的大将军周瑜,这位年轻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将领,后人*惯称之为“周郎”。

      六百多年过去了,九世纪的诗人杜牧,来到赤壁,凭吊这个古代战场的遗址,写下了咏怀古迹的诗,自然有它的感慨和寄托。

      诗人在这个传说中的古战场徘徊,他在凭吊,在联想,然而,能见到什么呢?只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但是,总想找到一点战场的遗迹!汉末的兵器是戈、矛、戟、剑之类,大都是铁制的。经过一场大战,兵器折毁,掉在地上,再经过久远的年代,又被沙土埋掉了。这时候,诗人偶然拾到一片废铁。这能不能断定是那次战争中的遗物呢?这就先要磨掉铁锈洗净泥沙,才能够鉴定。这种工作,需要有相当的历史知识,所以只能“自将”——自己拿来磨洗了。经过鉴定,确认是赤壁大战的兵器,就更加证实了历史的传闻。于是对史事回忆,许多感慨,都涌上心头。

      “赤壁之战”,周瑜以少胜多,利用的是火攻。火攻能成功,关键在于东风,因为当时两军对峙,孙刘联军在东,曹军在西。有了东风,才能顺风放火,烧掉曹军的船只,取得胜利。诗人在这里出人意外地设问:假若东风不来,它不给周瑜这个方便,战局的发展会怎样呢?那样的话,曹操拥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完全有可能击溃联军的抵抗。“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这种假想的结果。

      原来吴国有个乔公,生了两个姑娘,都长得很漂亮:大姑娘人称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此时已经死去,所以大乔就成了遗孀。小姑娘人称小乔,就是周瑜的夫人。姊妹俩合称“二乔”。“铜雀”呢?曹操在他的根据地邺修建了一座铜雀台,楼顶立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铜雀,所以叫铜雀台。这里住着曹操的姬妾。“春深”两字,固然是指自然界的春光灿烂,同时也暗示妖娆的女人,轻柔的歌舞,封建统治者的腐朽的生活情趣。如果要把二乔也锁闭在铜雀台中,不彻底消灭孙刘联军是办不到的。反过来说,连二乔都为敌人所有了,那么,孙吴的事业也荡然无存,不可能再留下别的什么了。

      前两句诗写得那么深情关注,似乎很重视这场古代的战争。后两句却不那么一本正经了,写得有点诙谐,*于说俏皮话,又似乎在贬低周瑜,说他只是侥幸成功。其实不然,杜牧是在感叹建立一番事业,非得有一定的条件不可。如果这样的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这是婉转曲折地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悲哀。

      杜牧是唐代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在政治上有抱负,善于谈兵,希望做一番事业。可是一辈子受着顽固保守的大官僚的压抑,不得有所作为。所以,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

      文学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阅读全文]...
  • 杜牧:赤壁

  • 赤壁
  •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

      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

      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阅读全文]...
  • 赤壁杜牧翻译及赏析

  • 赤壁杜牧翻译及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杜牧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著 吴兆基 编.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20

      2、蘅塘退士 著 金性尧 编.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56-357

      3、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8-50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

      《赤壁》是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黄州赤壁矶所作。站在bai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阅读全文]...
  • 清明杜牧古诗带拼音版

  • 清明,写作
  • 清明杜牧古诗带拼音版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杜牧古诗带拼音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拼音版

      清明 杜牧

      qīng míng shí jié yǔ fēn fēn

      清 明 时 节 雨 纷 纷 ,

      lù shàng xíng rén yù duàn hún

      路 上 行 人 欲 断 魂 。

      jiè wèn jiǔ jiā hé chù yǒu

      借 问 酒 家 何 处 有 ,

      mù tóng yáo zhǐ xìng huā cūn

      牧 童 遥 指 杏 花 村 。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清明》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阅读全文]...
  • 赤壁古诗赏析(杜牧赤壁赏析翻译分享)

  • 赤壁,分享
  • 《赤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言】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阅读全文]...
  • 前赤壁赋拼音版原文及翻译

  • 阅读
  • 前赤壁赋拼音版原文及翻译

      引导语:《前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风”和“月”是为主,“山”和“水”辅之,是*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然而,此篇文章生僻字颇多,下面,请欣赏小编整理的《前赤壁赋》拼音版及全文翻译。

      前赤壁赋——苏轼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阅读全文]...
  •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拼音版

  •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拼音版

      杜牧(公元803-公元852年),字牧之,他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拼音版,欢迎阅读。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

      作者:杜牧

      朝代:唐朝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拼音解读:

      pīng pīng niǎo niǎo shí sān yú ,dòu kòu shāo tóu èr yuè chū 。

      chūn fēng shí lǐ yáng zhōu lù ,juà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bú rú

      译文及注释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注释 娉娉:同娉婷,美好貌。袅袅:纤长柔美貌。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故“二月初”尚未开*,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梢头:形容娇嫩。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鉴赏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诗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粹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拓展:

      杜牧赠别诗词鉴赏

      【原文】

      赠别二首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

      【鉴赏】

      第一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第二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作者简介】

[阅读全文]...
  • 山行杜牧拼音版

  • 山行杜牧拼音版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下面是关于山行杜牧拼音版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

      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作品介绍

      《山行》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4卷。《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bó qín huái

      泊 秦 淮

      dù mù

      杜 牧

      yān lǒng hán shuǐ yuè lǒng shā

      烟 笼 寒 水 月 笼 沙,

      yè bó qín huái jìn jiǔ jiā

      夜 泊 秦 淮 * 酒 家。

      shāng nǚ bù zhī wáng guó hèn

      商 女 不 知 亡 国 恨,

      gé jiāng yóu chàng hòu tíng huā

      隔 江 犹 唱 后 庭 花。

      古诗泊秦淮杜牧带拼音版

      注解

      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译文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古诗泊秦淮杜牧翻译

      古诗泊秦淮杜牧带拼音版,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一起来学*一下古诗泊秦淮杜牧带拼音版,古诗泊秦淮杜牧翻译,古诗泊秦淮杜牧赏析吧! 古诗泊秦淮杜牧赏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阅读全文]...
  • 《赤壁》杜牧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 八年级
  • 《赤壁》杜牧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杜牧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 折戟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2、 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周瑜 。诗人杜牧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3、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诗集》,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经不是本诗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表达的情感,本诗为怀古咏史之作,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也指使人成功的机遇,文中指 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5、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6、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兴感之由。

      7、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的抑郁不*之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赏析。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以两位美女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的政治军事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代表着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或者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9、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0、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1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哪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1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之气。

      13、杜牧作这首诗是为曹操叫屈吗?为什么?

      不是,作者其实是借赤壁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15、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 句子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 语录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 说说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 名言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 诗词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 祝福

赤壁唐代杜牧古诗的拼音 - 心语

推荐词条

女生酷的句子 疲惫句子 结识新朋友的句子 关于台风的搞笑句子 介词开头的句子 花枯萎的句子 神补刀句子大全 形容馒头美味的句子 结婚发的句子 感谢遇见的句子简短 公主的句子 星空浪漫句子 描写青岛的句子 有关霜降的句子 无奈人生的句子 描写祝福的句子 秋入冬的句子 亮亮从补充句子 时间磨练人的句子 描述人品好的句子 形容女人聪明的句子 跟女儿一起幸福的句子 何必强求的句子 形容锻炼的句子 雨下的心烦的句子 男人一生的责任的句子 关于牛排的优美句子 写竹林的句子 秋天天气的句子 形容女人如玉的句子 夸豪车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