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关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唐诗赏析:杜牧《赤壁》

  • 唐诗,文学
  • 唐诗赏析:杜牧《赤壁》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下面小编带来唐诗赏析:杜牧《赤壁》。

      《赤壁》唐·杜牧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在晚唐时代,杜牧是杰出的诗人。为了区别于杜甫,后人叫杜牧为“小杜”。他的七言绝句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意境清新,气势纵横,凝练而自然。同时代中,只有李商隐和他异曲同工,所以也并称“李杜”。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乘着割据荆州的军阀刘表死了,就出兵*定荆州。寄居在荆州的刘备进行抵挡,也被击溃。曹操收集荆州归附的部队,加上原有的人马,总共五十余万人,号称八十万,沿江东下,水陆并进,追击刘备,想要乘战胜的军威,削*孙权在东吴的势力。这时候,曹操是声势逼人,有不可一世的气概。

      孙权为了抵抗,就和刘备组成联军,但是只有几万人。两军在赤壁打了一仗,结果曹军大败,仓皇北逃。这一战役,奠定了*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的实际指挥者是吴国的大将军周瑜,这位年轻而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将领,后人*惯称之为“周郎”。

      六百多年过去了,九世纪的诗人杜牧,来到赤壁,凭吊这个古代战场的遗址,写下了咏怀古迹的诗,自然有它的感慨和寄托。

      诗人在这个传说中的古战场徘徊,他在凭吊,在联想,然而,能见到什么呢?只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但是,总想找到一点战场的遗迹!汉末的兵器是戈、矛、戟、剑之类,大都是铁制的。经过一场大战,兵器折毁,掉在地上,再经过久远的年代,又被沙土埋掉了。这时候,诗人偶然拾到一片废铁。这能不能断定是那次战争中的遗物呢?这就先要磨掉铁锈洗净泥沙,才能够鉴定。这种工作,需要有相当的历史知识,所以只能“自将”——自己拿来磨洗了。经过鉴定,确认是赤壁大战的兵器,就更加证实了历史的传闻。于是对史事回忆,许多感慨,都涌上心头。

      “赤壁之战”,周瑜以少胜多,利用的是火攻。火攻能成功,关键在于东风,因为当时两军对峙,孙刘联军在东,曹军在西。有了东风,才能顺风放火,烧掉曹军的船只,取得胜利。诗人在这里出人意外地设问:假若东风不来,它不给周瑜这个方便,战局的发展会怎样呢?那样的话,曹操拥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完全有可能击溃联军的抵抗。“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这种假想的结果。

      原来吴国有个乔公,生了两个姑娘,都长得很漂亮:大姑娘人称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此时已经死去,所以大乔就成了遗孀。小姑娘人称小乔,就是周瑜的夫人。姊妹俩合称“二乔”。“铜雀”呢?曹操在他的根据地邺修建了一座铜雀台,楼顶立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铜雀,所以叫铜雀台。这里住着曹操的姬妾。“春深”两字,固然是指自然界的春光灿烂,同时也暗示妖娆的女人,轻柔的歌舞,封建统治者的腐朽的生活情趣。如果要把二乔也锁闭在铜雀台中,不彻底消灭孙刘联军是办不到的。反过来说,连二乔都为敌人所有了,那么,孙吴的事业也荡然无存,不可能再留下别的什么了。

      前两句诗写得那么深情关注,似乎很重视这场古代的战争。后两句却不那么一本正经了,写得有点诙谐,*于说俏皮话,又似乎在贬低周瑜,说他只是侥幸成功。其实不然,杜牧是在感叹建立一番事业,非得有一定的条件不可。如果这样的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这是婉转曲折地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悲哀。

      杜牧是唐代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在政治上有抱负,善于谈兵,希望做一番事业。可是一辈子受着顽固保守的大官僚的压抑,不得有所作为。所以,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

      文学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阅读全文]...
  • 赤壁古诗的赏析(赤壁杜牧翻译及赏析)

  • 赤壁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一首诗。虽然这首诗是名诗,但也有一些错误之处和争议之处。

    魔法士小乔(桥)图片

    错误一:弄错了“二桥”的“桥”字

    史书《三国志·周瑜传》中是这么写的:“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也就是说大桥和小桥的“桥”字是带有木字旁的,而杜牧看书不认真,写错了“桥”字。当然,犯这种低级错误的人不止杜牧一个人,比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小乔初嫁了”,也把“桥”字写错了,而且小桥嫁给周瑜时,周瑜24岁,赤壁之战时,周瑜34岁,那时小桥已经嫁给周瑜10年了,不是“初嫁”。可见,即便是古代名人,也有看书不认真,“桥”“乔”不分,以讹传讹的时候。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人搞错了“桥”字。

    错误二:弄错了风向

    史书《三国志·周瑜传》中对于赤壁之战的风的记载只是写“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没有点明风向。《江表传》中关于风向的记载是这么写的:“时东南风急”。给《三国志》写注解的裴松之则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没有史*载“东风”。而曹操的前线军队与周瑜的军队在赤壁交锋时,周瑜打败曹军,曹军“引次江北”,周瑜的军队“在南岸”。按照常理,把周瑜的战船放到长江中,若是东南风,则吹向西北方,利于进攻北岸曹军;若是南风,则吹向北方,也利于进攻北岸曹军;若是东风,则吹向西方,利于周瑜把战船驶向长江西侧,并不利于进攻北岸曹军。所以,杜牧把风向搞错了。

    老三国小乔(桥)

    争议一:若无东南风,周瑜是否必败无疑?

    其实,按照魏国这边曾经参与过曹操“*荆州”之战的王粲的《英雄记》的记载来看,早在“浦口”,周瑜就已经打败过曹军了。王粲比陈寿活得早,属于当时人写当时事。“周瑜镇江夏。曹操欲从赤壁渡江南,无船,乘簰从汉水下,住浦口,未即渡。瑜夜密使轻船走舸百数艘,艘有五十人移棹,人持炬火。持火者数千人,立于船上,以萃于簰,至乃放火。火然,则回船走去,去复还烧者,须臾烧数千簰。火大起,光上照天,操乃夜走。”也就是说,在没有东南风及黄盖诈降的时候,周瑜依旧能够愉快地纵火,曹军也只能在北岸气得干瞪眼,然后开溜。而曹军不熟悉水战,感染疫病的弊端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得到优质的解决。此外,还有一点容易被人忽视,按照《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当时曹军“士卒饥疫,死者大半”,根据“饥”字来看,当时的曹军除了感染疫病外,还要忍饥挨饿,吃不饱饭,这样一来,曹军战斗力更低下了。至于若无东南风时,最后的大战到底谁会赢,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即便没有东南风,曹操依旧赢不了周瑜。

    新三国二乔(桥)

    争议二:二桥被捉是否等同于周瑜完蛋,东吴灭亡?

    *赏析这首诗时,常常把二桥被捉等同于东吴灭亡,从而称赞这首诗写得好。那么,果真如此吗?其实也不一定。刘备就是一个反例。刘备的“妻子”被吕布俘虏过,被高顺俘虏过,被曹操俘虏过等等,但刘备依旧百折不挠,闯出一片天地。至于到了关键时刻,周瑜是否会像刘备那样打了败仗却不投降意图东山再起而使大桥小桥被俘虏,自己先溜了,就说不准了。

    大家觉得这首诗还有哪些错误之处及争议之处呢?

    欢迎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关注,留言。

[阅读全文]...
  • 赤壁古诗赏析(杜牧赤壁赏析翻译分享)

  • 赤壁,分享
  • 《赤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前言】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翻译】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阅读全文]...
  • 杜牧《赤壁》的原文及其翻译

  • 杜牧《赤壁》的原文及其翻译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赤壁》的原文及其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

      折断的戟沉在泥沙中,铁还没有完全生锈,

      我把它又磨又洗,认出是赤壁大战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

      那么春天里乔家两姐妹就会被关压在铜雀台了。

      注释: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作者生*: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怀才不遇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牧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相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风流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阅读全文]...
  •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思维独到,见解新颖,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今天,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一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就必然为曹操所灭。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这篇杜牧《赤壁》赏析是来自于语文网小编的分享,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进步!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阅读全文]...
  • 杜牧:赤壁

  • 赤壁
  •   《赤壁》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

      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

      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阅读全文]...
  • 杜牧《清明》古诗赏析

  • 清明,文学
  • 杜牧《清明》古诗赏析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下面是关于杜牧《清明》古诗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鉴赏: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翻译:

      也许是三月,也许是四月,在江南。

      雨像位喋喋不休的老者,把一些纷纷扬扬的语言,洒进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乡间小路上,撑油纸伞的诗人,沉思的诗人,被几朵落花打醒。

      披蓑戴笠的人们,在闲闷了一个冬季后,又满脚泥泞地开始了行色匆匆的耕耘。他们忧郁的神情,是被这场潇潇不息的雨搅得无可奈何,还是担心又一季没有把握的收成呢?活着真的不易啊!望着渐渐模糊的背影,诗人不觉轻轻喟叹。

      远处的树荫下,避雨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响了柳笛。断断续续的音符轻轻滴落在绿叶上,草丛中,宛如一些透明的、纯真的梦。

      诗人连忙凑上去,慈爱地问:“孩子,这附*有酒家吗?”

      少年抬起握着牧鞭的手,指向了前方。黄昏中,村廓朦胧,一家茅屋上有一面小旗在风雨中悄悄摇曳:杏花村。

      这时候,酒店的灯突然亮了,像爱人温柔的眼睛。看着看着,诗人就有点醉了。

[阅读全文]...
  • 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山行》古诗的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关于杜牧生卒年,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判官等职。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尤喜议政谈兵。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

      文学创作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余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情事委曲尽致,亦称名篇。他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等,都能用质朴的口语、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历来传诵人口。而象《赤壁》、《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类咏史绝句,则又叙议结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读来一新耳目。当然,他也写了一些放浪不羁、流于颓唐轻薄的作品如《遣怀》、《赠别》,属于消极的部分。

      杜牧的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与刘司徒书》、《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尤其是《罪言》一篇,为宋祁写《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并得到欧阳修的赞许,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辟佛思想。文章语言方面,杜牧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象《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尊前集》中录有题杜牧撰的《八六子》词,全首长达90字。有人据此认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里的长调作词的人。但据后人考证,其风格不类唐人所作,此事尚无定论。

      本集和校注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外,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

      杜牧的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今人缪钺著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秋时节美丽的山林景色

[阅读全文]...
  • 杜牧的江南春古诗赏析

  • 古诗文
  • 杜牧的江南春古诗赏析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所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言绝句,既表现出了江南风光的丰富多彩,也表现出了江南的广阔,表现出了杜牧对江南景色的向往。

      江南春古诗原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诗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

      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只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晚唐时期的文学家、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阅读全文]...
  • 赤壁古诗的赏析(赤壁袁枚赏析原文及翻译)

  • 赤壁
  • 唐诗欣赏:《赤壁》杜牧

    文/余长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白话译文:

    一支折戟沉埋沙中它的钢铁还没被销蚀掉,我亲自拿起它反复麿洗,认出这是三国时赤壁之战遗留之物。

    假使不是因为天时地利,东风帮助周瑜打败了曹操,那么铜雀台的春天就会深深地把大乔小乔锁在其中。

    创作背景:

    杜牧于唐会昌二年(842)至会昌四年(844)曾任黄州刺史,在黄州任上有两年多的时间。一般认为《赤壁》一诗作于其任黄州刺史期间。无独有偶,宋代苏轼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也游过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今湖北黄州赤壁公园有赤壁矶,为杜牧、苏轼游览之处。

    长江沿岸的赤壁地名共有7个地方,但真正的赤壁之战只能发生在其中一处,今人考证后大都认为发生在蒲圻赤壁。赤壁并不是因为被战火烧红而成为赤壁,而是因为汉高祖刘邦传说乃赤帝之子下凡,故汉代许多地方以赤字命名。又因为赤壁之战的缘故,衍生出许多个赤壁。杜牧创作此诗时,距赤壁之战已过去了600多年,到底哪一个赤壁是三国时古战场,唐宋时谁也分不清。

    作品赏析:

    “折戟沉沙”,现在已经是一个成语,即来源于此诗。*常用“折戟”来比喻失败或形容损失惨重。“铁未消”,一是因为兵器打造精良,二是因为深埋于河沙而不朽。在我的家乡信阳,目前共发现6艘淮河独木舟,其中有2条是夏代独木舟,距今*4千年,仍不朽。

    开篇即从武器说起,仿佛使人又看到了那场战争,而一个“折”字点明了戟沉于沙的原因。中国最古老的青铜武器是“干(盾)戈”(干不一定都是铜的),后来铜戈演变为铁制的矛与戟。三国时期步兵的主要进攻武器就是矛或戟,*身防卫武器是盾与环首刀,骑兵的主要进攻武器是搠(即短矛)与刀。《三国志》记载关羽作战将敌人刺死,使用的应该就是搠,而不是刀,更不是青龙偃月刀。长刀在三国时期的战场上不是没有,而是很少有骑兵用,其远没有搠那么方便。汉代的“丈八蛇矛”相当于现在的4米左右,即一丈二尺。另外,战场上根本不可能用剑。

    古代的戟皆为木柄,故有折戟。杜牧作为黄州地方最高长官,得到别人献上的一支折戟,自是爱不释手,亲自打磨,并将它收藏起来,相当于现在的文物收藏。

    首句从折戟引出凭吊久远的战争,以沉沙表达漫长的时间跨度,而末句则写对于战争的评价。正是这一句评价使全诗成为千古名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认为,周郎成功的关键是天时。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占据着同样的地利,但是周瑜把握住了天时——腊月刮东风之时。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主要记载于《三国志》中的《周瑜传》和《诸葛亮传》。时曹操有二十几万军队,但真正的水军也并不多,而周瑜统率的是三万水军精兵。曹操的水军,一部分是先前自己在玄武池操练的,但大部分是荆州刘琮率众投降过来的,水军人数比东吴多不了太多,所以周瑜敢于以三万水军硬拚曹军,且在首次江战中击败了曹操的水军。事实上,刘备的一万军队及刘琦的一万军队根本没有参与赤壁火攻之战,只在后来曹操撤军时追击过曹军。曹操撤军也很从容,先将剩下的战船烧毁不留给东吴,然后才撤。

    这里再讲到天时、人和。时曹军中瘟疫流行,可谓失去天时;人和方面,双方差不多。曹操军队中的青州降军和荆州降军,心不齐;东吴阵营中有部分投降派,人心也不齐——是故曹操才会相信黄盖的诈降(并无苦肉计)。虽然在总兵力上曹军远多于东吴军队,但江面上施展不开,而曹操水军的战斗力不及东吴。

    如此,在地利和人和两项因素上,双方差距不大,那么东吴军队就胜在天时,这就是杜牧在诗中所表达的。也许有人把这种天时归于侥幸,但极有可能是因为周瑜懂得气候变化,借助于天时。周瑜一生都在江东,对长江沿岸的季风性气候比较了解,虽然是腊月,但也有刮东南风的时候。

    “周郎”是江东人对于周瑜的敬称。郎,是古代男子的美称。“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权长兄孙策和周瑜的妻子。周瑜与孙策同岁,一直追随“江东小霸王”孙策,二十四岁时同娶乔氏之女。可惜孙策二十六岁即病死了,死后由孙权接班。赤壁大战时,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但是在前一年灭江夏黄祖之战中,周瑜曾为“前部大督”,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演义》称周瑜为“大都督”的缘故。

    “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别馆,或可称之为行宫。曹操墓即在铜雀台西二十里。铜雀台是曹操“对酒当歌”、宴会文人武将之处,著名的“建安七子”就常在此聚会、赋诗。

    总之,对咏史怀古之诗的阅读,必须要了解历史。但《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把历史搞得半真半假,又因为《演义》比史书流传更广,致使今之中学生读者很难了解历史真相。另外,《演义》中说东吴有“六郡八十一州”是错误的,应该是六郡八十一县。汉代州比郡大,东汉末年全国只有十三个州,东吴六郡只是扬州的一大半。

    杜牧的《赤壁》是赤壁怀古中的名篇。在此之前,李白、杜甫都写过赤壁怀古的诗作,但是都没有杜牧这一篇好,自然也没有这一篇流传得这么广。直到苏轼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宋词,才可与该篇名作媲美。杜牧善于评价历史,如《阿房宫赋》也因为在结尾有相当深刻的评价才使之成为名篇。

    大约是在1982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学到陆游的《示儿》一诗,语文老师是一位临时代课的老私塾先生。他在讲完课文后,在黑板上另抄了陆游的一首《书愤》,以及杜牧的这一篇《赤壁》。老先生教我们唱诗,可惜现在已不记得如何唱了。古诗都是可以唱的,从《诗经》到《乐府》,诗一直都是用来唱的。只是后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诗歌的内涵,以“诗言志”,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美学意境的重要性超过了它的韵律。再到宋词、元曲流行,唱诗就走向末路了,诗歌的韵律也仅仅是使读起来朗朗上口。元曲的流行,再加上舞台上真人的动作表演,终于使戏剧成为独立于诗词之外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流传和影响更加广泛,最终使唐诗成为一种更加高雅的纯文学了。但诗歌仍叫诗歌。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 句子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 语录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 说说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 名言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 诗词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 祝福

杜牧的赤壁古诗解析 - 心语

推荐词条

适应幼儿背诵的古诗 加注音注解的古诗 写小男孩的古诗 四局的古诗 助的古诗 三国24名将名字的古诗 敢于担责的古诗 孝亲敬老的古诗短 描写视野开阔的古诗 栀子的古诗 元日古诗押的韵是 艰难前进的古诗 描写5月风景的古诗 古诗中表意境的词汇 天蝎座的古诗 关于返老还童的古诗 鸟送信的古诗 81个字的古诗文 关于柳树的古诗抒情 写给女友的古诗文 高中古诗中的意象及出处 古诗中雨的 古诗词出现最多的地名 有艾字的古诗 江的古诗意思 儿童节的古诗是李白写的 写崂山的古诗 5岁幼儿的古诗词 6下古诗词的题目 体现财务的古诗词 写江南小镇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