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了解诗人生*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了解诗人生*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了解诗人生*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了解诗人生*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代诗人林逋生*简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溢和靖先生。
生*
林逋(bu一声)被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家谱载,自五代始,世居福建长乐,传至11世,钘、钏、镮、釴兄弟4人迁居奉化、象山,林逋父釴定居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逋系林氏第12世孙,故宅在奉化大脉岙口(今大茅岙)。一说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
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仕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宋史》卷四五七有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
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成就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谓其书法高绝胜人。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古代诗人陆游生*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大家*时会关注古代诗人陆游吗?关于古代诗人陆游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人陆游,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代诗人陆游人物生*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古代诗人陆游历史评价
杨慎:(陆游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
朱熹: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
杨万里: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
叶绍翁: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
陈訏: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
袁宗道:(陆诗)模写事情俱透脱,品题花鸟亦清奇。
刘克庄:《三百篇》寂寂久,九千首句句新。譬宗门中初祖,自过江后一人。
赵翼: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陆游诗)少工藻绘,中务宏肆,晚造*淡。朝廷之上,无不已划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
吴宽:以六经、左氏、庄、骚、班、马、韩、曾为师匠,而天资工力,自得尤深。
蒋一葵: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及陆放翁为巨擘。
冯煦:剑南屏除纤绝,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
梁启超: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钱钟书:除掉陆游的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套板。
张爱萍:怀壮志统一国土,含悲愤宿愿未酬。
罗哲文:祠前唯见楠柏高,剑南诗兴尚依稀。
*: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古代诗人陆游逸事典故
名字来源
《山阴陆氏族谱》载:“游字务观,小字延憎,号放翁,晚号龟堂老人”,关于陆游的名字,宋人叶绍翁曾说,陆游母亲唐氏于临产前梦见了秦观(字少游),于是取名为“游”,字“务观”,并注说或许是因为陆游倾慕秦少游,提出陆游名字来历的两种说法。 元人韦居安在《梅磵诗话》卷中亦载梦生之说,后人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亦多遵从这两种说法。但这两种说法并不可信。
1、陆宰(1088年—1148年)小秦观(1049年—1100年)四十岁,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秦观到越州时(1079年),陆宰尚未出生,陆游母亲跟秦观更不可能有什么交往。且陆游母亲唐夫人为名门之后,即使真的梦见了秦观,也决不会将此事张扬出去,故而“梦少游而生”,纯属想象之词。
2、所谓陆游倾慕秦少游,多依据其诗作推断。陆游在《出游归卧得杂诗》曾说“一联新句少游诗” ,在《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亦说“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但陆诗只是抒发对秦观的敬仰之情,“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
3、清人查慎行认为陆游之名出于《列子》,此说较为可信。《列子·仲尼》有“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一语,观、游二字常连文,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 古人取名,要求字与名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陆家为江南名门,家风又有浓郁的道家*气 ,陆宰为儿子命名时想到《列子》,是不足为怪的。或许,这也正是秦观名字的出处,二人同据此书命名起字, 所以才有这样的巧合。
古代诗人陆游代表诗句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卜算子·咏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冬夜读书示子聿》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钗头凤·红酥手》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除夜雪》
文学成就
诗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1、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临安春雨初霁》,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韵十足。
④爱情诗。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2、艺术特点
①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有*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②语言*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其诗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陆游重视锻炼字句,他的对偶,新奇、工整,而不落于雕章琢句之嫌。赵翼曾评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刘克庄亦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陆游的七言古诗《长歌行》,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寓恢宏雄放的气势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3、陆诗的地位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也颇为振作;随着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也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他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人(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振作诗风,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大诗人李贺的生*
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但从文学概念上讲,则应是在诗歌(诗词)创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写诗的人和诗作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诗人李贺的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生于公元791年,卒于817年,字长吉,他与李白、李商隐被称为"唐代三李"。因为李贺是唐代河南福昌昌谷人(属今天的河南洛阳宜阳县),后世称他李昌谷。李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
李贺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唐朝宗室。然而岁月浮沉、沧海桑田,到了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时,早已世远名微,家道中落,隐沦昌谷,已没落到与一般读书人的家庭无甚二致了,李晋肃也必得读书应举方能入仕为官。李晋肃早年被雇为"边上从事",他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去蜀任职,曾与表兄杜甫相遇于*。李晋肃漂泊了一生,到了李贺出生的贞元年间,他才稍得升迁,被任命为陕县令,但不久李晋肃就病老而死。李贺的母亲郑氏,生一女二子,一直住在昌谷。李贺的姐姐出嫁之后,他的家境愈加贫寒。李贺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欲饱肌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凄凉之状,于此可见一斑。
李贺才思聪颖,七岁就能作诗,又擅长"疾书"。 开始听说这件事的时候,韩愈和皇甫湜还不大相信真有这样一位七岁能作诗的神童,他们就一起去拜访李贺,让他当场写诗。李贺提笔一挥就写成了《高轩过》,就像预先构思、打过草稿一样,韩愈和皇甫湜两个人大吃一惊,对李贺刮目相看,并且时常在同僚中夸赞李贺,从此李贺出了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鼻头较大,手指很长,可以说长相很是出众。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的时候,李贺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一个破烂不堪的锦囊在路上行走,他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他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他人牵强附和旧章法一样。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有些诗作就被他的好友拿走了。若非大醉或吊丧的日子李贺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郑夫人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地嗔怪道"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尽管李贺的家族只为他留下了一个"王孙"的虚名,但李贺对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贵血统这一点十分自豪,在他的作品里一再提起:"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渴皇孙请曹植"。但实际上,他这个"宗室王孙"恐怕连大郑王一支的嫡脉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但作为唐王朝的同宗,李贺对李氏王朝怀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体现在他或自认为是王孙的自夸自矜上,或欲建功立业、治理国家的理想上,或在王朝危难之时表现出的强烈的忧国忧民精神上。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此诗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个十分具体而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调浓丽而壮烈。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写这首诗的时候,李贺才十七岁。与皇族无法抹去的情结对他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李贺竟然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不知道这究竟应该算是李贺的幸运还是不幸。
李贺十八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又最先为当时名公巨卿韩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他因"年未弱冠",即遭父丧,而在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01年)的时候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这一年,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了河南府试,在洛阳考场上,他凭着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了府试,取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当时河南府出的应试诗是《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这是一道很难的"高考题",要求考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一年中一至十二月的不同风光全写出来,既要切合题意,又要合于格式,还要自出机枢,不落窠臼,一时难倒了许多考生。但这对于李贺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他信手拈来,一会儿便写到了第三首,即《三月》:"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曲水漂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一九九二年*南巡时,有一篇长篇通讯就以"东方风来满眼春"为标题报道他的南方之行。)
李贺在写出一年中十二个月的不同风光后,忽然又想起还有一个闰月,于是大笔一挥,又写了一首《闰月》,使题目变成了《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考官们看了,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年的冬天,李贺被顺利选拨至都城长安应进士举,韩愈和洛阳的文士都预见,李贺这次一定会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因为这个小伙子的才华实在是太高了。
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李贺在即将走进考场的时候,却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原来,有人嫉妒他的才华,故意在"政审"上卡李贺。九泉之下的李贺的祖父万万不会想到,他给儿子(李贺的父亲)取为"晋肃",却为孙子考取进士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晋"与"进"同音,倘若李贺登第,成了进士,不就触犯了父亲的名字吗?所以当时有不少人认为李贺为避讳而不应参加进士科考试。一时间舆论压力很大,议论纷纷,对于李贺这样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无法承受"避讳"之重。韩愈这时候挺身而出,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讳辨》,由避讳的规定和例证的阐释,说明李贺并未犯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他们的儿子如何避讳,难道要改姓吗?韩愈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世一些人任意引申讳法,实质上是在借机压制人才,是在以宦官、宫妾为榜样。韩愈更是辛辣地抨击说,如果一个人名"仁",他的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但最终的结果,李贺还是被迫退出了考试。这首《出城》诗可以看出李贺当时的心情:"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一只鸟儿,还没有机会飞上蓝天,就被坏人用*打落了下来,李贺只有郁郁而归。
《唐语林》记载:"李贺为韩文公(韩愈)所知,名闻缙绅。时元相稹(元稹)以明经擢第,亦善诗,愿与贺交,诣贺。贺还刺,曰:"明经及第,何事看李贺?"元恨之。制策登第,及为礼部郎中,因议贺父名晋肃,不和应进士,竟以轻薄为众所排。文公惜之,为著《讳辩》,竟不能上。"大意是说,李贺受韩愈看重,在上流社会大有名气。元稹在科举考试中通过明经而考中,他也擅长作诗,很愿与李贺结交,并主动登门拜访李贺。可是李贺竟然闭门不见,还把元稹的名片退还回来,说什么"你是明经及第的,有什么必要来看我?"遭受一位幼童的如此羞辱,元稹自然怀恨在心。后来元稹当上了礼部郎中,正巧碰上李贺科举考试的事,于是他就提出,李贺应当避父讳绝不能参加科举,并且得到了很多同僚的支持,从而把李贺排斥在考场之外。元稹也就狠狠地报了闭门羹之仇。李贺恃才傲物,年轻气盛,藐视来客,当然是不对的。但元稹却怀恨在心,小肚鸡肠,拿着他人的锦绣前程来乘机报复,官报私仇,也未免太过分了。说他是心胸狭窄,虐杀天才,并不过分。
半年后,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李贺是"王孙"的身份吧,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奉礼郎的职位。奉礼郎为大常寺属官,职责是掌执朝会、祭祀和巡陵的活动仪式调排,在百官跪拜时充任赞导。这样的职位,对心比天高的诗人而言不是机遇而是折磨。从此,李贺"牢落长安"长达三年,虽然此间李贺的心情"瞧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扩充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丰收。李贺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应该说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六十首作品奠定的。
箜篌是*一种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李凭是一位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从顾况的这句诗可以看出李凭身价之高,绝对不亚于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因工作的关系,便与李凭有了接触,后来就写下了《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马诗二十三首》是李贺的一组著名咏物诗。古人咏物多是为了言志。咏物即是一种自成一格的抒情诗,如骆宾王笔下的蝉,杜甫笔下的鹰,都是借物抒情。《其五》这样写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首诗的前两句饱含深意地、又十分朴素地展示了一幅辽阔广袤而又不无带点苍凉意味的沙场景象:在宽阔无边的大沙漠上,燕山在远处绵延峙立,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山顶上,月影照临沙漠,整个沙漠如同覆盖着一层皑皑白雪。高山、大漠本来是十分雄浑的,可是作者在画面上以凄冷的月色、白雪这样的冷色调涂抹上去,就显得苍莽而带着寒意了。这里的景色似乎诗人只是写实,但是选取了燕山作背景,却又暗指着另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在这里,汉代大将军窦宪曾演出过一幕多么令人神往的雄壮话剧:追逐敌人匈奴,然后登上高高的燕然山,刻石记功,凯旋而还。以上两句的沙场景象是骏马神驰沙场而见到的,这广袤辽阔而苍凉的战场,正吸引着马,它期待着:"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什么时候才能佩上那金光闪闪的络脑,在清爽的秋天里驰骋沙场!它需要被人欣赏,它需要被识才的主人重用,它需要在疆场上拼搏,它需要为主人立功!此处用"何当、快走"两个词,把马的迫切建功立业的志向,很真切地传达了出来。而这匹"马"就是作者李贺本人啊!
李贺的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李贺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他*天河、游月宫;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李贺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他的笔下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的语言。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早熟、敏感,但这早熟敏感却令他比常人加倍地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在现实的重压下,他呈现出种种早衰的症状和心态:"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咏怀二首》其二)、"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人生的短暂倏忽,引起李贺的无比惊惧,而怀才不遇的苦痛,又时时冲击着他多病的身心。在《秋来》一诗中,他这样写道:"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李贺曾写下一首《苏小小墓》。"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首《苏小小墓》通过对苏小小墓地景色所发挥的一系列奇特幻想,塑造了一个美丽而森寒的女鬼想象。"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全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写得绮丽浓艳,然而又空灵缥渺,"鬼气森森",令人不忍卒读。
李贺在长安度过三年,又回到了昌谷。他在家乡呆了一年多的时间以后,又因为生计原因出门了。这次他投奔的是韩愈的门人兼侄婿张彻,张彻在潞州任职。他生命中最后的灿烂也在这里绽放。李贺由于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然后长眠于此。在李贺死前,他曾把诗分为四编,交给了他的好友沈子明。李贺死后十五年,沈子明嘱托另一位大诗人杜牧为李贺的诗集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昌谷集》。
据说,在李贺将要死的时候,大白天看见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驾着赤虬,拿着一封又像上古时期的篆文又像石鼓文的一封信,笑着说李贺:"长吉,恭喜你了,天帝召见你。"李贺从病榻上滚将下来,在地上边磕头边苦苦哀求,说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又多病,需要自己来照顾她。这为穿红衣服的"天使"说道:"天帝建造了一座白玉楼,要你前去写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天上的生活其实很悠闲的,你不用担心。"李贺听后,在一边号啕大哭,一顿饭的工夫,他就与世长辞了,据说李贺的寝室马上冒出一股青烟,在场的人们还听见了行车与音乐的声音。后世常常用"人间未遂凌云志,天上已成白玉楼"这副挽联来哀悼那些英年早逝的人。
《幽闲鼓吹》记载说,李藩侍郎非常喜欢李贺的诗歌,因此就四处收集,准备整理成集,然后为之写序。他听说李贺有位表兄还在世,两人还曾经通过信,于是便将此人召来,托付他收集李贺散失的诗篇。这位表兄说:"我将尽力把李贺的诗篇都收集过来,不过我看到许多诗篇有修改的痕迹,请您把所收集的诗篇给我去校正一下。"李藩侍郎很高兴,就把自己辛苦收集而来的诗篇都交给了他。过了一年,李贺的这位表兄还没来回复。李侍郎很生气,派人把他寻来质问。这位表兄慢悠悠地说:我与李贺从小在一起长大,他处处显得比我聪明能干,一点也看不起我,对我很傲慢,我一直没有机会报复他。现在,机会终于来临,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扔进厕所里去了。李侍郎听后,气得无言以对,将他驱赶出去。李贺传世的作品很少,也就是这个缘故。
天妒英才,李贺只活了短短的二十七年,但在千年以后,他的姓名和诗作仍然被后人传颂,这对一个人来说就足以为傲了!
诗人朱熹生*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朱熹生*简介,欢迎参考。
诗人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诗人成就: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人物评价: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凤凰网(《理学大师:朱熹》):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宋人黄震《黄氏日抄》云:晦庵为《集注》,复祖诂训,先明字义,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后……发其指要。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清人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
英国现代生物学家李约瑟:
①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②至少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是不可能有疑问的。
③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王维的生*及诗歌世界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维的生*及诗歌世界,一起来看看吧。
开元盛世与王维的少年得志
开元年间,唐帝国的强盛达到了顶点,王维少年得志,创作了大量的游侠诗、政治感遇诗和边塞诗。盛唐时期,建功立业成了知识分子最热烈的人生追求,诗人们怀着宏伟的理想和抱负,以蓬勃的生气和热烈的感情,表现着那个时代激动人心的生活。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这种激情燃烧的杰出代表。同处这个时代的王维同样是有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王维幼年聪明过人,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开元九年,21岁的王维就考中了进士。关于王维考状元的故事载于《集异记》《太*广记》以及明代传奇《郁轮袍》,当代学者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一文里也津津有味地讲了此故事。王维可谓少年得志,盛唐的时代精神滋养了他,激发了他追求立功扬名的理想: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一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其二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少年行》其三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少年行》其四
第一首写长安城里游侠少年意气风发的风貌和豪迈气概;第二首写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第三首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借五单于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的战绩。第四首反映了诗人追求的目标“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真正的“汉家儿郎”本应如此:诗中的他们就像汉家少年的成长史,从一个意气风发满腔热血的少年游侠,成长为抗击外族侵略的汉军战士。
王维的山水诗有“覆盖古今”之盛誉,但他的边塞诗却没有被公正地对待,其实王维的边塞诗的成就很高,他在盛唐边塞诗派中应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政治大变动与王维的明哲保身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罢相,朝政大权落到李林甫手中,政治大变动,王维“既寡遂性欢,恐遭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从此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也日趋消极,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过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时期王维写下的山水诗,有极高的成就,但也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王维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
安史之乱后王维意志消沉
王维其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自幼生活在佛教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里他受到很深的佛教影响。王维官场受到冷遇,自感失节,意志消沉,从此便摒弃世事,一心奉佛,以求精神上的解脱。他在《谢除太子中允表》中感慨陈词说:“朝容罪人食禄,必招屈法之嫌;臣得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过着“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的生活。诗歌创作也是去表现“空”“寂”的禅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一切寂静无为,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一切又不朽、永恒,如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拓展】王维简介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 高中学*方法,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诗人屈原的生*简介
屈原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人屈原的生*简介相关内容。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是*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生*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史记》中一篇传记。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他的生*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俗。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人物生*
早年经历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一说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初七日,屈原生于楚国丹阳。次年,居乐*里。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屈原居乐*里。屈原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的时间。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居乐*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初露才华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仲春三月,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
任职高位
三闾大夫屈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者,名*,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识(zhi,四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属草稿未定。
关于屈原所任楚怀王左徒一职,古今学者多有解释,现择其要者而举之:
1、张守节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屈原列传》说:“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但据*现代学者褚斌杰、赵逵夫等人考证,认为后世的拾遗实为言官,可以上书言事而无实权,唐代的拾遗官阶只是“从八品上”,同《史记》中的所述屈原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不相称。陆侃如《屈原评传》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仅次于令尹。”
2、林庚说:左徒是太傅之类的官。林庚《民族诗人屈原传》所附《四注·说左徒》一文中,在引《史记》关于春申君为楚之亲信,任左徒再升令尹的记述后说:“左徒所以说是宫廷的亲信,因为是亲信,所以侍从太子,其情形大约如贾谊之为‘长沙王傅’,秦因此也称黄歇为‘太子之傅’。”
3、游国恩说:左徒是令尹的副职。游国恩在《屈原》一书中说,据《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封以吴,号春申君。”因此认为左徒之职似乎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也许就是令尹的副职。
4、赵逵夫说:左徒是行人。赵逵夫在《屈原与他的时代》中有《左徒·征尹·行人·辞赋》一文。在该文中,他从出土的文物及相关资料进行考证,认为“徒”、“尹”二字是双声假借。并举《离骚》“济沅湘以南征”,《九歌》“驾飞龙兮北征”,又引《尔雅·释者》:“征,行也。”说“征尹”之取义,同于中原国家所谓“行人”,是指负责外交的官员。
5、汤炳正说:左徒是左登徒。汤炳正在《屈赋新探·左徒与登徒》一文中认为,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上记载的官职有“左登徒”、“右登徒”字是古代典籍中“升”字的通假字,“升”字古音跟“登”字完全相同,并且互相通假,因此,“左徒”是“左登徒”的省称,在楚国朝廷上属于大夫级别。同时,汤炳正也对“左徒”的职掌进行了说明,认为“左徒”虽兼管内政、外交,但从《屈原列传》,尤其是《春申君列传》的记述来看,他们的主要活动都在外交方面。如屈原的几次使齐及其与张仪的斗争等方面都可以证实。
6、聂石樵说: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聂石樵《屈原论稿》说:“令尹就是宰相,可见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詹安泰在《屈原》一书中认为:“我们根据后来春申君、黄歇以左徒为令尹,就可以看出,左徒在当时是一个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并说:“左徒升级就可以做令尹。”
7、姚小鸥说:左徒是太仆之类的官。姚小鸥在《〈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一文中,考证《离骚》“来吾道夫先路”的“路”就是“辂”,是楚王的乘舆,与下文“恐皇舆之败绩”相合。进而考证了“左徒”的职掌,认为“左徒”是相当于后世“太仆”一类的官职。姚小鸥所说的“太仆”,据《周礼·太仆》载:“太仆,掌王正之服位,出入王之大命。掌诸侯之复逆。”为此,姚小鸥说:“《周礼》中‘太仆’一职为下大夫,其爵位并不高,但职掌甚为重要。”并认为“左徒之职约与《周礼》中的‘太仆’相当”。
8、王一军说:左徒即楚怀王左司徒。王一军在《屈原左徒即左司徒考》(《现代语文》2010年第8期)中指出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即左司徒之略写。根据《屈*列传》中的相关记述,屈原所任职务即起草宪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与《周官书》所规定的大小司徒职守相*。楚人尚右,故右司徒为正,左司徒为副,所以楚君以左右司徒以取代《周官书》的大小司徒之名称。
变法改革
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
谗而见疏
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今河南西峡、淅川、内乡一带)。为了打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贿赂楚*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屈原极力劝谏,但是楚王不听,楚怀王听信张仪的,就把相印授予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以为张仪怪他和齐国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广袤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回来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于汉北楚古都丹阳(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沦陷,史称“丹阳之战”。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楚国发兵反击,在蓝田(今陕西蓝田一带)大败。韩、魏趁机偷袭楚国至邓(今河南邓州),楚国军队兵畏惧,从秦国回归。韩宣王死,在位二十一年。子襄王仓立。孟轲议定在周赧王三年离开齐国。孟轲主张“性善”,劝齐宣王行仁政,劝滕文公行“井田”,均因为迂阔难行,不受两国采纳。怀王重新启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目的是让齐楚两国缔结新的联盟。
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攻取楚召陵。惠文王愿分汉中之半给楚,与楚结盟。楚怀王比起汉中的土地,更想要获得张仪。张仪来到楚国,由于重金贿赂了靳尚,并得到楚怀王宠姬郑袖进言,得到释放回到秦国。秦惠文王死,在位共二十七年。子武王荡立。屈原出使齐国,回来楚国的时候张仪已经离开,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张仪没有追到。
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张仪由于不被武王满意,离开秦国赶赴魏国。屈原仍事怀王为三闾大夫。怀王领悟到被张仪欺骗,出于一时权宜之计起用屈原为齐使,当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马上便被楚怀王疏远。
周赧王六年(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齐宣王欲为纵长,恶楚之与秦合,遣使遗楚王书,怀王犹豫不决,昭睢力谏,遂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屈原不能参与朝政,极可能通过昭睢等大臣敦怀王合齐。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三年,甘茂取韩宜阳。屈原居住在郢都,设坛教学。
周郝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斩首5万,取析(今河南淅川)及左右15城而去。
初次流放
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汉江以上,今河南南阳西峡、淅川一带)。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避地汉北,当有不得已之情在,故《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
流放背景:战国时代,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斡弃周鼎,宝康瓢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贾谊笔下,屈原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罐被当成宝物;疲牛跛驴骖驾着马车,千里马却拉着沉重的盐车;帽子本应戴在头上,却被垫在脚下,被汗水湿透。这就是楚国的时局。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张卫*搞笑解说,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1、我们常说的aggressive,就是打的要有侵略性。2、有姚明和大郅,谁都能带*打进16强。
3、易建联,你看,跟过木桩子似的。
4、陈江华这是瞎打乱打。
5、highlow,就是我们说的高低位。
6、易建联还是只会抢几个篮板。
7、这球要不是孙悦就扣篮啦!
8、在坎比完成一次补篮后,坎比今天得分也上双了吧让我看看噢,4分
9、今天姚明的表现真不错,已经投中了好几个球,这也和火箭队中锋实力太弱有关。
10、要坚持内线,姚明要进去。你看,又跑外头来了。
11、科比就是科比啊,面对对方两名防守队员的夹击。还是失误了。
12、你看,上来就是一个失误。
13、张:哎呀,加索尔呀,真是身高臂长哎呀,普林斯呀,真是身高臂长!
14、诺维斯基不是一个很出色的投手,但是他拿球还就真敢投,投了还真敢进。
15、姚明得到篮板,哎呀!失误了,火箭的小个后卫把球从姚明手里偷走了。
16、凡是其他队员没进:唉,你看,这球就非常不合理,这时候应该把球传给姚明呀!
17、这球越来越有意思了啊。
18、霍霍,还真敢投。哎呦。要坏。还进了。
19、就是孙悦的三个大帽。让德国队必进的三个球没了。
20、易建联这时候就不应该在外面接球。
21、凡是姚明进球:这球打得很合理,体现了姚明作为一个国际巨星及队内核心的作用。
22、凡是不给姚明传球的:姚明在篮下要位,我们看,还是不传,再倒过来,还是不传。火箭的后卫们太缺少传球意识了。
23、孙:卢比奥突破基德,基德犯规,这个犯规是非常不值得的,卢比奥速度奇快,基德跟不上,而且卢比奥身高还占优势。
24、孙悦玩他好象加内特上场了,好象没上。又好象上了,上了!对,肯定是。好象上了。
25、在一场尼克斯的转播中,摄像机突然转向了一个陌生的面孔。这应该是某位好莱坞的影星。(其实他是尼克斯的总经理)
26、火箭与灰熊的比赛中,麦迪不在场上的这段时间,火箭的进攻很流畅啊(麦迪一直都没下啊?刚才犯规的那个就是。
27、姚明在篮下要位,我们看,还是不传,再倒过来,还是不传。火箭的后卫们太缺少传球意识了。
28、当年在森林狼的比赛中,加内特要上场了不,还没有好像上了(汗到底上没上)
29、凡是火箭领先时:火箭今天应该来说打得不错,特别是姚明,火箭应该继续这么打下去,要多给姚明球,多打内线,巩固防守,控制节奏。
30、你看掘金的观众多好,落后那么多还没人离场,知道这说明什么吗?(沉默片刻)说明当地的交通状况很好。
31、在骑士与奇才的比赛中骑士大比分领先。骑士陆续换上了一些垃圾球员。(这么说好像不太好吧?)
32、哎,给姚明!给姚明!给啊!对了,哎,这球给晚了。早传呀!对方又打了一个反击,所以说呀。
33、凡是给姚明传球的:好球,这球传的意识非常好!火箭后卫们就应该多些这样的传球,多给姚明。
34、勇士队换上了一个新秀,叫艾利斯今天30岁(过了一会儿)艾利斯这个队员是一个高中生球员。
35、巴里出来做挡拆,巴里突进去了(我们知道叫巴里的多,但应该不会分身术吧?)
36、凡是火箭赢球后:这场比赛火箭打得不错,尤其是姚明,在攻防两端都体现出了他作为一名国际巨星的价值。
37、凡是传球给姚明而姚明没接住的:唉,又一个失误。这球就传得极不合理,球速太快,传得又太高了,姚明怎么能接得住。应该直接把球传到姚明手里。
38、某场活塞的比赛中,又一次失误,今天汉密尔顿的失误比全队的总和还多一次。(这句话好像与6投9中之类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39、莫宁上篮得手后,这是一次来自新秀的精彩表演。(汗!莫宁是新秀?难道换一次肾就等于重生了一次?)
40、凡是火箭落后时:火箭的外线今天发挥的太差了,根本给不了姚明有力的支持,导致姚明被包夹,命中率下降。火箭要想追回来,还得看姚明,必须多打姚明这个点。
41、xx(忘记是谁了。)是一名31岁的老将,这是他征战NBA的第15个赛季(kao!16岁就打NBA!原来还有这种天才!)
42、比赛接*尾声,张指导开始报数据,姚明今天3分球暂时还没有。(姚明啥时学会了此等绝技?)
43、凡是姚明进攻犯规的:新赛季刚开始,姚明还不太适应新规则,而且裁判对姚明也盯得很严。
44、凡是姚明防守犯规的:火箭的球员太没有协防意识了,这时候应该有人去给姚明补防一下。
45、凡是其他队员进球:我们看,这就是姚明的作用!姚明在篮下牵制住了对方2到3名防守队员,让火箭的其他队员得到了轻松的空档出手机会。
46、张:我们看这球,纳瓦罗又是一记抛传,哎呀,被断了,唉,纳瓦罗1米如果他有孙悦2米多这个身高,视野肯定更加广阔,肯定会传的很到位!
47、张经典的解说:要丢要丢哎,给姚明!给姚明!给啊!对了,哎,这球给晚了。早传呀!对方又打了一个反击,所以说呀。
48、凡是火箭输球后:火箭这场球虽然输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姚明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主要是其他的角色球员发挥的太差了,没有给予姚明足够的帮助。
49、凡是姚明没进:好球!(哐~~~打铁声)唉呀,没进。这球稍微大了点,虽然没进,但是这种球就很合理,火箭应该继续坚持这么打下去。
50、某节,李楠和姚明做了一个挡拆,李楠三分出手张指导:有了!结果是个三不粘过一会,朱芳雨故技重施,三分出手张指导:有了!结果又是个三不粘。现在请张指导给一下火箭队意见目前火箭已经落后20分啦。张指导说火箭要赢只要2点第一自己多进球第二不让对手进球孙政*说好,张指导一针见血。
51、我靠,卡特跳这么高啊!(解说扣篮大赛)孙正*:好球!美国队的十号科比一个妙传,底线的布莱恩特接球就是一个上篮,配合的很有默契!张卫*:对!张卫*:美国队就是靠个人能力。你看,JAMES拿球就往里打孙正*半天不言语:好球,(这时JAMES分给了波什)。张指导:哎哟。这球分的。不错啊。好看了啊。
古诗《悯农》及解释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
1、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诗人李白生*简介
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人李白生*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生*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主要成就
诗歌
综述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风格
唐代诗人卢纶生*经历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卢纶生*经历,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经历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一个大诗人,却多次考试不中,天宝末年,信心十足地去考试,但是遇上了安史之乱,皇帝都逃了,谁还来给你主持科举。等到代宗朝的时候,又去考试,但这时候的官场不是宰相把持就是宦官*,于是又没考中。
少年时代的卢纶,由于家境并不很好,世道不宁,父亲可能去世较早,他本人又多病,生活并不美好,可能有好些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他在《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诗中自称:“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又在《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诗中说:“孤贱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过了几年后,卢纶走举试之途,又多不顺利。上文谈到《极玄集》、《旧唐书》都记载卢纶天宝末举进士不第。卢纶有《落第后归终南别业》诗,道:“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纶与吉侍郎中孚……》中说:“方逢粟比金,未识公与卿。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由这些诗可知,卢纶天宝未落第后,曾在终南山居住读书,又几次应举,但均未能及第。后来他“奉亲避地于鄱阳”,是几次应举都未能及第后,大概为生活所迫,或家遭变故,远赴鄱阳。可能他舅舅家其时在鄱阳一带居住,他又去投靠舅家了。大历初,卢纶又由邵阳赴长安应举,《新唐书》本传说他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在举试之途,是彻底失败了。
经由宰相元载推荐,做了一个小官儿,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但是元载是谁啊,这个*的奸臣,元载、王缙获罪之后,被两人共同举荐过得卢纶,自然也就被牵连了,甚至还被拘禁。
其实,他能得到元载的推荐,也是偶然,当时他仕途不顺,大历年间,在长安与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李瑞等交游唱酬,所以被称为大历十才子,而且是其中文才最好的一个。元载虽然是一个奸相,但是对于这种诗坛文才,说白了就是拿来看,拿来陶冶情操的人才,还是很欣赏的,而且这种人才历来受皇帝喜爱,于是元载将他的诗举荐给皇上,一来皇帝高兴了,自己也有好处,二来一个诗人也做不了多大的官儿,在政治上构不成威胁。
元载获罪,他被牵连,直到德宗上位,才继续被任用,朱泚之乱发生后,任卢纶为元帅府判官。一段时期的军营生活,使卢纶诗风变得较为粗犷雄放,关于军旅边塞诗,写得极有生气,为大历十才子其他诗人所难及。比如说典型的《塞下曲四首》,
【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这些风格豪放,颇为英姿飒爽的诗歌受到德宗重视,他因此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正当他在官场将要青云直上的时候,生命却终结了。关于他的死亡原因,历史完全没有记载,只知道有这么一句话:“贞元中,舅韦渠牟表其才,驿召之,会卒。”
关于他的妻子,其实也不知道是不是确实确有其事,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 所以说,卢纶的妻子大概是河中赵家的.人,而且还是赵橹的姑姑。
卢纶的成就是他的诗歌,他所写的诗,以五七言*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是唱和赠答的作品其实文学艺术成就并不高,他的诗歌主要是他那独具一格的边塞风土诗更值得欣赏,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愈,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后世对他的边塞诗评价很高,他虽然是一个社交家,结交各种权贵,在政坛上颇为活跃,但是他结交权贵却并不看人品行,这点小编并不是很赞同,作为一个诗人,如此频繁地活跃在政坛之上,不避品行,直接凭借诗歌结交大官,早已失去了写诗的本心,所以他的唱和赠答作成就并不高。
拓展:卢纶的诗句
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题兴善寺后池
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
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了解诗人生*的古诗 生*好的古诗 古诗的作者生* 感叹生*的古诗 岳云鹏生*的古诗 生*最悲壮的古诗 诸葛亮生*的古诗 古诗王安石的生* 画鸡的古诗到底是生*还是*生 生*古诗的写作背景 一生*安的古诗句 写范成大生*的古诗 愿你余生*安的古诗 用一首古诗写苏轼的生* 王叔远的生*古诗文网 一生*安的诗句 形容一生*凡的古诗 人生*淡的诗句 古诗十九首的生*简介 概括苏东坡生*的古诗 祝君一生*安的古诗 王绩的古诗和生*事迹 写人生*淡的古诗词 陆游的生*和代表古诗 张志和的生*事迹和古诗 范仲淹的生*和有名的古诗 古诗人李白的生*简介 人生*凡的句子 1位古代诗人的生*和古诗 王维的生*简介及古诗感想
张卫*搞笑解说_绝句古诗解说 古诗草的解释_古诗句 诗人孟浩然的生*经历 ‘诗鬼’李贺生*简介 诗人李贺的生*及作品介绍 诗王白居易的生*介绍 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生*经历 诗人朱熹生*简介 诗人庞德公生*的简介 古诗《悯农》及解释 诗人屈原的生*经历 诗人王翰的生*资料 古代诗人林逋生*简介 诗人李白生*简介 唐代诗人卢纶生*经历 诗人嵇康生*的作品有哪些? 王维的生*及诗歌世界 古代诗人陆游生*简介 简述诗人李白的生*简介 大诗人李贺的生* 诗人庞德公生*的简介 诗人李贺生*简介 诗人李白的生*经历 诗人屈原的生*简介 张卫*搞笑解说_绝句古诗解说 张卫*搞笑解说_绝句古诗解说 草古诗意思解释(草古诗解析) 古诗草的解释 古诗草的解释_古诗句 张若虚诗人的生*资料
出门打工的句子 简单的日语句子 发朋友圈的美容句子 描写幸运的唯美句子 风华正茂的句子 比喻月亮的句子 主动学*的句子 想念一个人的句子图片 形容想死的句子 教育的句子唯美 口德的哲理句子 西游记的句子赏析 写塔的优美句子 关于告白的唯美句子 关于理想句子 耐人寻味的古文句子 姐妹同心的句子 描写日出或日落的句子 写北京的句子 对他失望的句子 生活琐碎的句子 形容流浪狗的句子 墨香铜臭句子 烦心事多的句子 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励志的排比句子大全 形容男人懒惰的句子 表达心情差的句子 形容轻松的句子 *常心态的句子 形容自己很生气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