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蒹葭的划分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蒹葭的划分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蒹葭的划分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蒹葭的划分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翻译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简介:
《蒹葭》这首诗出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于此诗所表达的主题历代皆有争议。《毛诗正义》认为是讥刺秦襄公不修礼仪;今人高亨认为是恋者情歌;《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则认为此诗是秦穆公求贤诗,伊人指大周功臣姜太公。
注释:
1、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3、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
4、阻:险阻,难走。
5、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6、宛:仿佛。
7、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8、晞(xī):晒干。
9、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10、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11、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12、采采:茂盛的样子。
13、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14、涘(sì):水边。
15、右:迂回曲折。
16、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蒹葭》古诗词6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蒹葭》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
[先秦]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1]。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3]。
注释:
【1】蒹葭:芦苇。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伊人:那个人。
【4】溯洄:逆流而上。洄:弯曲的水道。
【5】从:追寻。
【6】溯游:顺流而下。
【7】凄凄:茂盛的样子。
【8】晞:干。
【9】湄:岸边。
【10】跻:高,升高。
【11】坻:水中的小沙洲。
【12】采采:茂盛的样子。
【13】已:止,干。
【14】涘:(si)水边。
【15】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16】沚:同“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赏析: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更无根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已的诗,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也许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古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我读《秦风·蒹葭》
《蒹葭》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斗的尚武之邦,竟有这等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实乃一大奇事。作品文字很简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如此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所谓“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先说说含蓄美。以少少许表现多多许,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这一点颇有《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她)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会有几个反复呢?陈启源说:“夫说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毛诗稽古篇》)惟其“慕悦益至”,而可见不可求,则失望怅惘愈甚。
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同时,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下文就不再表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和迫切的心情。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或“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了。
再说说意境美。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她)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她)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伊人宛在,觅之无踪”,但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此情此景又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欲罢不能。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深入品味,反复吟诵,就能发觉该诗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汇的架构,显示出繁富绚丽的色彩。
第一重,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神情恍惚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痴醉的梦幻化生而成,情景相生,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若隐若现的境界浑然为一。如果不是“宛在”,则诗人不复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缥缈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溯洄”、“溯游”的匆忙连续相从,全出于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情由境生,境带情韵。颇有“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别离》)的味道。
第四重,主人公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心情与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浑然为一。自古以来,“秋景肃杀,令人伤悲”,诗人追求不获的失意、烦恼和痛苦与秋霜、秋风、秋景的悲凉之境相交融,此时萧索的秋境正是此时诗人凄苦心绪的流露与外化。
第五重,“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又和烘托他(她)的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给予读者以更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再次,谈谈朦胧美。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最令人不可捉摸的还是主题的多义性。《蒹葭》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是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吗?真有那么一位男子或女子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在苇边河畔彷徨踯躅,神魂颠倒,去追求一个幻影吗?那么,是写一个梦境么?也许是一个青年追求情人,日思夜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后进入梦境,醒后以诗记之。也可能是在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模式。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种体验,某人或某物好像在那儿,具体找去又不见踪影。不找时,又总觉得他(它)还在那儿。还有可能是以描绘的方法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常常遇到。这是我们今天就诗论诗,不妨从多方面进行的诠释。至于古人的见解更令我们惊诧莫名。
《蒹葭》古诗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早晨,天空刚刚有一点熹微的白色。
深秋的晨露在瑟索的冷风中凝成了严霜,白茫茫的一片,分外萧条。
湖上,芦花飘荡,时而扬在秋风里,时而跌落水面上,激不起丝丝涟漪,却无奈地染白了秋水。
岸边,有一男子,独自立于严霜中,望着芦花掩映的湖水,神情漠然,无一丝流动的气息,只是孤独的站着,好似在守候着什么。
对岸,芦花丛外,隐隐约约有一座房屋,浅浅的瓦,淡淡的墙,在纷飞的芦花映衬下,也有了些许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或许这座房屋里住着一个风姿绰约娉婷玉立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而她,或许不知此刻在芦花飞舞,银霜凝成一片惨淡的时节,对岸有一个愿倾其一生来守护她的痴心人。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呵......
芦苇依旧那么多,优雅地随风飘,舒展着纤细的腰肢。大片大片的白霜渐渐融成了浅露,雾气生起,他依旧是站在哪儿,没有别的神情,也无别的动作,眉宇之间,刻画着——坚定。
对岸的房屋,在一片朦胧中变得更加隐约,恍若是海市蜃楼一般,是真实的梦境。她在梦里,可是她是否知道呢?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坻,*了,但是仍然隔着一片湖。秋天,芦花飘荡,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太阳已然露出了脸,芦苇在阳光下享受着温暖的抚摸,雾气渐散,晨露微干,水面上还氤氲着一片朦胧,他仍旧是那样站着,透亮澄澈的眼睛依旧是注视着对岸,那芦花掩映下娉婷的身影,似是闪过一丝黯然。
而她,立于秋风中,乌黑的长发和芦花一样飘荡,望着湖上宛如飞扬的雪海的芦花,那逐渐消散的水雾,却始终未看到那双眼睛,和那些许遗憾…… 他和她,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沚,相隔不远,却始终错过……
晚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仍就是站在哪儿,对岸的影子却消失不见。
“夜了,看风景也该回了。”淡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蓦然回头,她转身,他未来得及倾诉自己的爱慕,她离开了……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他怅然……
他与她,始终隔着一片湖啊!
他木然离去。
可是,他忘记带走他的心了,他的心始终在岸的那边啊。
她是他心头最美的景,芦花飞舞的季节,一颗心,破碎了.
蒹葭
唐代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译文
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注释
蒹葭:植物名,即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一般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湿地。
摧折:摧残折断。
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
若何:怎么办。《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
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贾岛《过唐校书书斋》诗“江湖心自切,未可挂头巾。”
原文
蒹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文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溯洄(sù huí ):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萋萋:同凄凄,茂盛状.
晞: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ī):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高地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 水中小沙滩, 比坻稍大些.
蒹葭原文翻译: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岸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原文赏析: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首诗和《诗经》中多数篇章一样,都采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咏的表现手法,转换视角,深化主题,本诗也不例外。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得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原文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二是“招贤”说;三是“爱情”说。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种说法均难以最终定论。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评论: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后世影响:
《秦风·蒹葭》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明显。宋玉在《九辩》中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了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或是受了《秦风·蒹葭》的影响,由此可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秦风·蒹葭》的笔法。其后的曹丕,从此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二首》)的诗句。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秦风·蒹葭》所表现主题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甚至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当代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作《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个人。
3、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
4、溯游:顺流而下。
5、凄凄:茂盛的样子。
6、曦:干。
7、湄:岸边。
8、跻:登高。
9、坻: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翻译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诗经蒹葭全文
《国风·秦风·蒹葭》是*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诗经蒹葭全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创作背景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当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以下是诗经《蒹葭》详解,欢迎阅读。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这些主要出自国风中的美妙诗篇,或者以轻松欢快的笔调表现爱情的甜美,或者以生动写实的笔法描绘周代婚恋的*俗,有的以缠绵悱恻的情致表现男女自由恋爱受阻后的复杂心理,有的则吐露弃妇在夫妻离异后的种种哀怨。这些作品,往往以美妙的文字与和谐的音律,将劳动生活与男女爱情的悲欢离合,委屈尽情地表现出来,成为艺术精品。
这里,我就*时的学*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祖先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王东迁时,秦襄王因出兵护送有功,有得到*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在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在借怀友讽刺秦襄王不能礼贤下士,致使闲士隐居,不愿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于判定。断定为讽刺诗则更无根据。于是,索性把伊人幻化为作者所中意并热爱的人,且不论及男女之别。
在难得一见的涉及《蒹葭》的研究文字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它的形式手法。但这是把它打入《诗经》其他作品中进行泛化、单一的研究,用这样的研究成果来概括《蒹葭》的艺术特色就未免过于狭隘。比如不少书籍以其引领《诗经》中“兴”的手法兼有写景叙事功能的一类作品,最典型的一例是这样的①:“《蒹葭》第一章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作者在一个深秋的早晨,看见河滨芦苇上的露珠凝结为霜,触动了他思念伊人的情绪。‘苍苍’是状物的叠词,《释文》解为‘物老之状’,正说明霜落草上斑驳苍老的形态。第二章‘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未晞’二字表现作者追寻伊人从清早到日出;《说文》训‘凄凄’为‘云雨起貌’,说明诗的‘凄凄’为旭日下霜露渐渐融化沾湿的形态。第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曹风》传:‘采采,众多也。’说明这时阳光普照,白露尚未退尽,而芦苇的上面已不被霜露覆盖,显出众多的形态。可见诗的三章兴句,都兼刻划了诗人追寻伊人的时地,为全诗渲染出三幅深秋早上河滨不同的背景;即景生情,描写了作者等待伊人,由于时间推移越发迫切的心情。”由此得出后文结论:“正是兴的使用创造出如此美仑美奂的艺术境界,并使之得以充分展现。”假若我先前从未读过《蒹葭》,定会被如此繁琐机械的“剖析”搅扰得意兴全无;而若读过此诗,复观此论又不免倒吸一口冷气。当真如此吗?我不禁要为作品同作者鸣冤叫屈了:“赋比兴”的确是《诗经》中运用广泛、非常值得注意的表现手法,但显然不能以此一言蔽之地概括《蒹葭》的艺术特色。这无异于把诗歌创作降格为一种匠砌——只需选择适当的材质,再施诸技艺予以串联加工便大功告成。那么,作品的生命力又从何而来?对于文学创作,先人早有“剪裁非刀尺”的灼见,其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文字“像花朵一样开放”时,真正的美感来自作品本身,因为作者的灵感、情思、心智已被它完全吸收,幻化成纯粹自然的色泽和芬芳了。
选择引文的立足点也无法铺陈出《蒹葭》的旨境。诗的创作,“笔法”与“意境”当是同时并进,二者的界限很难分清。在感受诗歌艺术性的问题上“存其形而遗其神”,就无异于从一幅画面中抽取线条。对于《蒹葭》这样意境空灵蕴藉、清超渺远的诗作,作者的用心似有迹可寻,欲诉诸笔端,却是“心行道断,言语路绝”。好在,它的意境充满了感知的具体性:丛郁的芦苇上露凝如星,水波清泠。水中小渚似有绰约人影,素纱白裳,遗世独立。岸边,一男子时而涉水疾行,时而驻足怅然遥望,却怎奈终是盈盈水间,亦真亦幻。看着看着,视野中心的人影模糊了,追随者模糊了,就连自己的心,也渐渐模糊在一片淡淡的烟水雾愁里……直到眼前出现一片纤尘不染的空明,思绪又回到现实。仿佛刚才是藉草而眠的一翩幽梦,醒了,空气里却分明还有蒹葭的清新味道。不知这算不算是对作品的一种“悟”,但我想至少是一种“思想交流”,阅读品评时,何不顺其自然地把握住这“交流”给我们的启示呢?《蒹葭》情景交融的意境本已虚实难明,更兼兴与境谐,可谓达到了“法极无道,神完气合”②的层次,赏析诗作,领略此般至境,若应用“神游象外,意到圜中”③“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④诸般法则,该是比较适用的吧。
也有一些书籍在内容中专门剖析了《蒹葭》的旨意。如《毛传》首章《传》云:“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岁事成;国家待礼然后兴。”魏源《古诗微》云:“刺秦襄公也。以戎俗变周民,而不以周礼变戎俗,故诗人叹之。”他认为此诗是“望襄公求贤尚德之作。”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评论,对历史背景叙述更详:“秦人收周土,用周民,面关以临东国,屏周而拥以令天下。先乎齐桓为霸,霸宛在矣。如其周不可戴也,反周之旧,循周之迹,去幽、厉之所伤,沿文、武之所纪。……典章之在故府;献老之在田间,交臂失之,而孰与为理乎?无已,则逆以取之,四百余年而后得,尤不审,而逆以守之,二世而遂亡。天下怨秦之不仁,恶秦之不义,贱秦之无礼,而孰知其一,不智也。《蒹葭》刺之早矣。”今人也同样有从古之说⑤:“用蒹葭茂盛,霜降渐黄的景物象征秦襄公以好战的戎俗得国。初时虽然强盛,但治国用威不用德将来必如蒹葭遇霜而黄;景色描绘烘托出清凄萧瑟的境界,和诗人求之不得的失望心情相应,对表现主题起到重要作用。”似此种种,都是先陈说周代历史,然后从作品内容的千头万绪中发其一端与之相系。这样的'解析往往给人一种“索隐”的感觉。客观地说,《诗经》中许多诗篇的确表明了做诗的目的——赞美抑或讽谏(如《小雅·节南山》《小雅·苍伯》《大雅·崧高》等),但美刺绝非诗歌旨意的惟一方面。从风格、意境判断,《蒹葭》几可肯定不在此列。
【拓展内容】
《蒹葭》教案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木兰诗的节奏划分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核参考者的知识才能。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的节奏划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诗的节奏划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诗经·蒹葭注音
诗经·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诗经·蒹葭注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jiān jiā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 葭 苍 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yī fāng
所 谓 伊人,在 水 一方。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cháng
溯 洄 从 之,道 阻且 长;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
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
蒹 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méi
所 谓 伊人,在 水 之 湄。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jī
溯 洄从 之,道 阻且 跻;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
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坻。
jiān jiā 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
蒹 葭 采采,白露未 已,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sì
所 谓 伊人,在水 之 涘。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yòu
溯 洄从 之,道 阻且右;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溯 游 从 之,宛 在水 中 沚。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思念的那人啊,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伊人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古诗蒹葭的划分 古诗的句划分题 闵农古诗的划分 蒹葭是古诗的吗 古诗划分的方法 古诗江南的划分 划分古诗的斜线 出塞古诗的划分 赠花卿古诗的划分 村居古诗的划分 句子划分 古诗四联的划分 古诗的段落划分 古诗的节奏划分 古诗划分的时间点 古诗画的节奏划分 《画》古诗的节奏划分 古诗《画》的停顿划分 古诗蝉的节奏划分 三字尾的古诗划分 古诗音节的划分 古诗节奏的划分 古诗风的节奏划分 五言古诗的节奏划分 古诗竹石节奏的划分 蒹葭诗句 古诗山行节奏的划分 关雎这首古诗的划分 古诗示儿的节奏划分 古诗采薇的节奏划分
诗经蒹葭全文 诗经蒹葭的翻译 木兰诗的划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文赏析 诗经中蒹葭意思 诗经《蒹葭 》的理解 诗经《蒹葭》详解 蒹葭赏析 木兰诗停顿划分 诗经蒹葭的拼音版 木兰诗的节奏划分 《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古诗原文及翻译 诗经蒹葭的原文 木兰诗节奏划分 诗经·蒹葭注音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翻译赏析 诗经蒹葭的赏析(蒹葭之美赏析论文) 诗经蒹葭原文带拼音(诗经蒹葭全文朗读) 诗经蒹葭 诗经蒹葭_蒹葭翻译_蒹葭赏析 蒹葭在古诗里象征意义128句 木兰诗停顿划分 蒹葭诗经赏析 木兰诗的划分 诗经赏析蒹葭 诗经《蒹葭》赏析 木兰诗朗节奏划分 《蒹葭》古诗词6篇 《蒹葭》古诗词
赞美水鸥的句子 11月好的句子 女生提分手的句子 祝福美好的一天句子 找不到归属感的句子 祝贺新婚的句子 工作中励志的句子简短 没人懂自己的句子 改掉坏毛病的句子 形容蜗牛的句子 分析句子的方法 感觉时间不够用的句子 莫管闲事的句子 最感人的句子说说心情 关于水晶球的唯美句子 形容*淡的句子 眼泪不停的流的句子 形容枪的句子 描述手好看的句子 描写秋日银杏的句子 怀旧的老上海句子 潮起潮落的句子 描写秋雨的词语和句子 赞美月牙泉的句子 初中语文仿写句子 形容小气的句子 赞美秦淮河夜景的句子 教师节祝贺老师的句子 表达人情冷暖的句子 形容楼房高大的句子 祝愿美好前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