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关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刘方*的月夜诗歌鉴赏

  • 诗歌,月夜
  • 刘方*的月夜诗歌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刘方*的月夜诗歌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月 夜

      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

      刘方*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几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据皇甫冉说,刘方*善画,“墨妙无前,性生笔先”(《刘方*壁画山水》),这首诗的前两句就颇有画意。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这不仅进一步从视觉上点出了“更深”,而且把读者的视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让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笼罩着一片夜的静寂,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无言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这两句在描绘月夜的静谧方面是成功的,但它所显示的只是月夜的一般特点。如果诗人的.笔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诗的意境、手法便不见得有多少新鲜感。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作者另辟蹊径,在三、四句展示出了一个独特的、很少为人写过的境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三、四两句写的自然还是月夜的一角,但它实际上所蕴含的却是月夜中透露的春意。这构思非常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春天是生命的象征,它总是充满了缤纷的色彩、喧闹的声响、生命的活力。如果以“春来了”为题,人们总是选择在艳阳之下呈现出活力的事物来加以表现,而诗人却撇开花开鸟鸣、冰消雪融等一切*见的春的标志,独独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这不仅表现出诗人艺术上的独创精神,而且显示了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谁“偏知”呢?看来应该是正在试鸣新声的虫儿。尽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虫儿却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而诗人则又在“新透绿窗纱”的“虫声”中感觉到春天的来临。前者实写,后者则意寓言外,而又都用“偏知”一语加以绾结,使读者简直分不清什么是生命的欢乐,什么是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虫声新透绿窗纱”,“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这些地方,都可见诗人用笔的细腻。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他的这点诗意体验,刘方*几百年前就在《月夜》诗中成功地表现过了。刘诗不及苏诗流传,可能和刘诗无句可摘、没有有意识地表现某种“理趣”有关。但宋人*惯于将自己的发现、认识明白告诉读者,而唐人则往往只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诗意感受,不*惯于言理,这之间是本无轩轾之分的。

[阅读全文]...
  • 《月夜》刘方*唐诗鉴赏

  • 月夜,唐诗
  • 《月夜》刘方*唐诗鉴赏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夜》刘方*唐诗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月夜

      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诗鉴赏

      《月夜》又题《夜月》,写的是诗人刘方*在一个初春之夜的感受,堪称一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这开篇二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初春的月夜之美,而两句的着眼点又各自不同。首句为*景,是从空间的下方落笔,写出早春夜深时分皓月普照的景色。夜深人静,皓月西斜,将如水的清辉洒向大地,照到了地上人家的半边庭院。一个“半”字,用得精确传神,使画面明暗相间,错落有致。次句则写的是远景,是从宇宙空间的上端摹景的。在这迷人的夜晚,天空月朗星稀,只有北斗、南斗等晶莹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与明月交辉,令人感到宇庙广袤,视野开阔。这一句是写景,同时也透露出月斜星横,夜阑更深时诗人难寐的信息,为下文作了铺垫。

      三、四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是用倒叙手法从心灵和听觉感受的侧面描写春夜的静谧风光。夜深更阑,诗人却毫无睡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只知道—— 惊蛰后的虫声突然在庭院的墙根下鸣起,奏响这一年的第一首春曲,将春的信息带到人间,使诗人蓦地因季节物候的变迁而惊心。在这春夜里,对春意有特殊敏感的小虫,成了报春的使者,从而使人感到“虫声”的可亲,可爱,悦耳,动听,而无声无形的“春气”也在“虫声”鸣唱中变得可触,可感,牵人情愫!“偏知”二字说明诗人*素对自然界物候变化不注意,只有今夜才感觉颇深的典型感受。

      “新透”二字显示了虫声的巨大魅力,状出了“春气”不可阻御的`伟力,将融融春意、盎然生机,一下子融“透”到读者心中。

      这首诗,景中仍然深寓着诗人深沉的情思。特别是后两句,诗人见月色难寐,闻虫声更是辗转反侧,正所谓“春色恼人眠不得”,“偏知”二字也向我们提供了一些的信息—— 不知,还罢;一知,就深深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至于这“情”的内涵,可能是诗人怀人伤春的恋情,也可能是感世伤时的积郁;可能是思念故乡的乡愁,也可能是感叹时光飞逝。这些都无确指,写得极其含蕴,而其惆怅的情绪,却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造境方面,清丽淡雅,静中有动,以动显静,意韵流长。

      《月夜 / 夜月》

      唐代: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 / 夜月》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月夜 / 夜月》注释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月夜 / 夜月》鉴赏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月夜 / 夜月》作者介绍

      刘方*(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阅读全文]...
  • 刘方*《春雪·飞雪带春风》赏析

  • 春风,文学,唐诗
  • 刘方*《春雪·飞雪带春风》赏析

      《春雪·飞雪带春风》是唐代诗人刘方*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借写雪景而发泄出诗人对社会上贫富悬殊的不*和不满,是一首讽刺诗。

      《春雪·飞雪带春风》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

      注释

      ①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②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

      ③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

      ④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翻译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赏析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

      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创作背景

      刘方*生于洛阳,于天宝(742年—756年)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于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且刘方*不是定居一地的隐者,而是顺着汝颍河流动的一个隐者。《春雪》即是诗人离开故土洛阳而东南迁移时所作。

      作者简介

      刘方*(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事迹不详。约公元七五八年前后在世,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一作夜月)》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他的作品。

[阅读全文]...
  • 《春雪》古诗鉴赏

  • 《春雪》古诗鉴赏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雪》古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雪》作品介绍

      《春雪》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27首。

      《春雪》原文

      春雪

      作者:唐·白居易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春雪》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六年(811)辛卯。

      ②上林:上林苑,秦时所建,汉武帝时扩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

      ③曲江:曲江池,在唐长安城东南角,以其流水屈曲,故称。

      ④枝:全诗校:“一作柳。”

      ⑤四序:春、夏、秋、冬四季。

      ⑥生:全诗校:“一作性。”夭阏:受阻塞而中断。

      ⑦圣人:指孔子。

      ⑧鲁史:指《春秋》。

      ⑨《春秋·桓公十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

      ⑩《春秋·偿公三十三年》:“十有二月……陨霜,不杀草。”

      《春雪》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春雪》繁体对照

      卷424_27春雪白居易

      元和歲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陰夜飛雪。

      連宵複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鵝毛,密如飄玉屑。

      寒銷春茫蒼,氣變風凜冽。

      上林草盡沒,曲江水複結。

      紅乾杏花死,綠凍楊枝折。

      所憐物性傷,非惜年芳絕。

      上天有時令,四序*分別。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觀聖人意,魯史有其說。

      或記水不冰,或書霜不殺。

      上將儆政教,下以防災孽。

      茲雪今如何,信美非時節。

[阅读全文]...
  • 刘方*:春怨

  •   《春怨》

      作者:刘方*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释:

      1、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译文:

      纱窗外的阳光淡去,

      黄昏渐渐降临;

      锁闭华屋,

      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庭院空旷寂寞,

      春天景色行将逝尽;

      梨花飘落满地,

      无情无绪把门关紧。

      赏析:

      这首宫怨诗,意在写宫人色衰失宠而生怨思的。起句写时间:黄昏,渲染凄凉气氛;二句写人物:宫人,幽闭金屋伤心落泪;三句写环境:满庭空寂,春色迟暮,衬托衰落难堪;四句写心情:以落花映心境,凄凄惨惨戚戚。重叠渲染,反复勾勒,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阅读全文]...
  • 刘方*月夜赏析

  • 月夜
  • 《月夜》作者: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解】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偏知:才知。

      新:初。

      【注音】

      北斗阑干(gān)南斗斜(xiá)。

      【韵译】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

      【讲解】

      本诗写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静,月光斜照着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着,天将亮了。低微唧唧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春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

      诗的前两句写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以“虫声新透绿窗纱”来表达春回大地的信息,“透”字传神,读来亲切有味,境界全出。

      《月夜》一诗,诗人写得极其细腻,将季节的瞬时微妙变化表现出来。这一首描写月夜春色的小诗,它犹如一首小夜曲,可以让人听得似痴如醉;又好像是一幅水彩画,可以让人看得似乎要沉浸于画意之中而又不能自拔。诗作写得有声有色,恬静雅淡,令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二句应该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更深了。三四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加强春色迷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右爱的感觉。因为这虫声本来已是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似乎将它过滤了一遍,将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清除掉,剩下的当然全是乐音了。然后再为这乐音加上点“绿色”,这样弄得这虫声似乎又好听,又好看,岂不美哉?因此末句中还暗用了通感手法,其目的是在声音美之上再饰以色彩美,于是便美不胜收了。本诗由于形象声音色彩俱佳,所以对*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般说来,春虫的鸣声并不过于吸引人的注意,倒是唧唧的秋虫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常见之物。再说秋季降临时北斗、南斗的斗柄也会发生横斜变化。又,三四句也能解释成:因秋色初降,虫声悦耳,景色宜人,所以反过来对春色之温暖才有更深的体会。这样描写月夜,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非常敏锐,因此不落俗套,富于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句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具新意。

      【评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阅读全文]...
  • 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

  • 唐诗,韩愈,文学
  • 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

      《春雪》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下面小编整理了韩愈《春雪》唐诗翻译及鉴赏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解释】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词语解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故:故意。

      1.芳华:芬芳的鲜花。

      2.初:刚刚。

      3.庭树:花园里的树木。

      4.故:因此,所以。

      5.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长期在洛阳任职。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的文人。韩愈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题柳柳州集后》),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

      创作背景

      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

      【鉴赏一】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腾挪,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 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 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鉴赏二】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n别开生面。

      第一句“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芳华”即发出香气的花儿,这里泛指花。这一句的意思是,新年都来了,却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里表明了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冬天去得晚。这是诗人初到北方的感受。一个“都”字,流露出诗人那种盼望春天到来的焦急心情。这一句不但表现出盼春的心理,而且落脚在春的表征物——花上。

      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承上句而来,说二月虽然无花,但有草芽生出了。“惊”即惊讶、惊喜。诗句中一个“惊”字,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突然见到“春色”时所产生的惊喜。“ 初”字,即开始。在诗人的心中,北方二月开始才有草芽,南方也许这就是春色满园了。这里自然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之感。“草芽”不但透出春的信息,也暗示诗人盼春时的喜悦。这一句重点写了初春的又一表征物——草芽上。

      第三句“白雪却嫌春色晚”。这一句一转,不去写草芽,而进入写白雪。白雪是全诗所要表现的`对象,是全诗的重点。而白雪是在“新年都未有芳华”和“二月初惊见草芽”的背景下引出的,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嫌”即不满意的意思。“春色晚”说明了这一年比较寒冷。联系上句来看,二月还在降雪。这里,诗人转换了视角,不是从人的角度来写,而是从雪的角度入手,借说白雪嫌春天来得晚了来表明自己对春的盼望心情。同时,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这样很自然地把人与物联系起来,实现借物抒情的审美效果。特别要注意诗中“却”字的妙处,虽然是一个副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诗意,它说明北方的春并非来得晚,好像是雪“嫌”春来晚了,这样强化了白雪对春的渴望之情。

      第四句“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一句是全诗的收束,是诗人情感的最集中表现。“故”即故意的意思。这里赋予白雪以人的意识和情感。“作”即化作,当成。诗句中一个“故”字,一个“作”字,把春雪表现得灵性十足。白雪“嫌春色晚”,自己也就按捺不住了,自己穿过庭院中的树,化作漫天飘洒的飞花,把初春的美丽景色妆扮出来。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雪喻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盼春的急切心情。

      总之,这首咏雪诗是很有特色的,在借物抒情中把雪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和人的意识情感,再通过其行为动作表现了对春的渴望之情。这样,物与人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春天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鉴赏三】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阅读全文]...
  • 《玉楼春》古诗鉴赏

  • 《玉楼春》古诗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玉楼春》古诗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玉楼春?戏赋云山【注】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本词作于作者受南宋“和谈”派排挤,闲居江西铅山期间。

      8.请分别简要概述词作上下阕描述的内容和作者的心情。(5分)

      9.词的开篇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加以简析。(6分)

      8.上阕写对青山被浮云遮盖的忧虑(遗憾);下阕写重睹青山的喜悦。本词通过描写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变化,寄寓了作者坚定的信念。 .

      9.设问和拟人手法。上句设问,下句作答。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拟人手法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赏析

      【鉴赏】: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由于上饶(今属江西)带湖寓所毁于火,遂徙居位于铅山(今属江西)东北境的期思渡别墅。那里有一汩清泉,其形如瓢,词人因名之为“瓢泉”。这首词就是作者居住在瓢泉寓所期间写成的。内容如题,乃吟咏云山之作。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所着力描述的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的瞬息万端的变化,但字里行间似乎寄寓着词人这样一个信念:虽然坚持抗金北伐的力量,多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但是,就象大雪压不垮青松一样,这股抗金力量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逐渐强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开首两句点题。上句设问,下句作答,这比直说青山被浮云所遮盖,更耐人寻味。而且,由于用了拟人手法,还大大密切了物我关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用典,《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这段话是为抒发他有藏必亡的虚无观点立论的。后来黄庭坚《次韵东坡壶中九华》诗曾用其字面,句云:“有人夜半持山去,顿觉浮岚暖翠空。”以作者的词句同黄氏的诗句相比较,黄氏的“持”字径从《庄子》语中“负之而走”的“负”字而来,稍显得拘泥朴实;而词人的“推”字,则显得空灵巧妙,更切合青山被浮云所笼罩的景象。可见,用典的巧拙,不在于能否师其字面,而在于能否即景会心,缘事而变化。而“四面浮云猜是汝”句,何以用“猜”而不用“知”?盖“知”字判断的意味太浓,和起句的诘问语气不相搭配,且使本句也显得呆滞;而著一“猜”字,不仅和起句的诘问语气相吻合,而且还使全韵灵动活泼,声情若掬。歇拍一韵紧承前韵,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词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寻觅“常时相对”的青山?因为青山是他闲居瓢泉期间的知音,也是他光明磊落的人格的真实写照。“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虞美人·邑中园亭……》)你看,词人对青山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啊!怪不得他要殷勤寻觅呢。

      词的上片写青山被浮云遮覆的忧虑,下片则写重睹青山的喜悦。下片两句笔锋一转,景象突然一变:西风乍起,浮云飘散,忽然看见*时与之相亲相爱的青山象擎天巨柱一样,岿然耸立在东南天际。说写词人重睹青山的喜悦,可又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上句的“瞥起”和下句的“忽见”,来表现作者在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如果说下片一韵着重写浮云散而青山见的自然景观须臾间的变化的话,那么结拍一韵还不该直接抒写重睹青山的喜悦心情吗?作者偏不这样,而是宕开笔墨,描写了一个老僧看到青山依然挺立东南天际时的欢快举止和情态,通过老僧之喜来映衬词人之喜。这样写不仅多一层曲折,而且还丰富了词境,说明热爱青山、关心青山是否依旧的,正大有人在,那老僧即其一例也。

      这首词虽然题为“戏赋云山”,但词人对他吟咏的对象并未作十分精细的描绘和刻划,而是抓住自然界客观景物的倾刻变化,以轻快明朗的.笔调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寓意深刻,并非*淡之叹。这首小词的格调明快疏朗,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落职闲居期间积极乐观的一面。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词中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两句,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声形兼备、富于动感地描绘春景,勾勒出一幅城头上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使读者隐然感觉到主人公的伤春愁绪,从而为下文的遣怀抒情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末两句转而抒情,言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词人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极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词意陡转,波澜突起。

      过片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感叹老之已至,抒写了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怀。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结拍两句将借酒浇愁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赋予新意,敏锐而恰切地扣住词人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一细节,形成强烈反差,由景入情,画龙点睛,传神地抒发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云:“侍儿小名録云:”钱恩公谪汉东日(指钱惟演晚年谪随州),撰《玉楼春》词曰:“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往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每酒阑歌之,则泣下。后阁有白发姬,乃邓王歌鬟惊鸿也。遽言:“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亦将亡乎。果薨于随州。”可为此词注脚。

      古诗原文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译文翻译

      洛阳春浓花满城,姹紫嫣红香正浓。游丝有意,苦留游客丝萦绕。杨柳无情,争相送别为那般。

      杏花红处,遮去青山一片青。山路远,行人山下歇驿站。相去远,今宵谁能与我伴,唯有寂寞、孤馆与明月。

      注释解释

      芳菲节: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

      相间(jiàn)发:先后连续不断地开花。

      游丝:蜘蛛和青虫之类的昆虫所吐之丝,被风吹到空中,成为游丝。

      垂柳句:古有折柳送别之俗,故云。

      馆:驿馆。

      创作背景

      此篇述离情,作于景佑元年(1034)春天离开洛阳之时。

      诗文赏析

      用“洛阳正值芳菲节”开头,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离人所的满城春色的地方。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他又用“秾艳清香相间发”来进一步渲染“芳菲节”,使洛阳的春色变得更为具体可感。“秾艳”一句不仅使人想见花木繁盛、姹紫嫣红的景象,而且还使人仿佛感受到了阵阵春风吹送过来的阵阵花香。接下去两句“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既是写景,又已暗含眷恋送别者的感情。“游丝”是蜘蛛所吐的丝,春天飘荡空中,随处可见。庾信的《春赋》就曾用“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来点染春景。游丝和垂柳原是无情之物,但惜别者眼中,它们却仿佛变得有情了。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游丝苦苦地缠绕着人不让离去,又埋怨杨柳怎么没来由地争着把人送走,即景抒情,把笔锋转入抒写别离。

      下片继续写旅途的春光和离愁,使人感到春色无边无际,愁思也无边无际,始终苦恼着离人。作者只写旅途一瞥,用富有特征的形象描绘产生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全词传神之笔。上句描写旅途中的春山:只见山口处有红杏傍路而开,而红艳艳的杏花林遮住了一大片青山。下句写那位离人的活动:他绕山而行,群山连绵,路途遥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中途停宿有杏花开放的驿舍里。这儿人烟稀少,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感到寂寞,他夜不成眠,望月思人,终于迸发出了“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的叹息,使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词至此戛然而止。

      上片写洛阳春季花柳盛开的洛阳这之春,并以柳丝萦牵喻难舍之情。离别的时候正值花草芳香的洛阳之春,浓艳的、清香的,相继开花争妍。接下来写忍离别之情。词人拈出两个象征依恋和离别的意向,“游丝”、“垂柳”,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思,用一“苦”一“争”,写离别之人对洛阳及送行者依依不舍的深情。

      下片设想离开洛阳所经之处的风景及旅途之状,进一步渲染离情。“杏花”二句为远望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离开洛阳要经过的青山缺口之处,红杏似火,一路行人或行或歇。词人也即将加入这行人的队伍,他不由得想象着离开满是好友和知交的洛阳后的寂寞旅程,那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一路之上,又会有谁相随呢?陪伴自己的,恐怕只有寂寥孤馆的那一轮明月吧。

[阅读全文]...
  • 古诗春雪赏析

  • 春雪
  • 古诗春雪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春雪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雪》

      韩愈(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诗文赏析」

      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来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久盼春天的烦恼顿时化成一片欣喜.全诗构思精巧,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春雪》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春雪》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春雪》赏析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出自现代诗人*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阅读全文]...
  • 春雪古诗

  • 春雪
  •   《春雪》是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时所作,描述的是春的气息。

      唐代: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

      初:刚刚。

      惊:新奇,惊讶。

      嫌:嫌怨;怨恨。

      故:故意。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先秦两汉的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赏析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 句子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 语录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 说说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 名言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 诗词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 祝福

春雪的古诗和鉴赏刘方* - 心语

推荐词条

提醒自己少说话的诗句 悦字开头的七言诗句 赞美龙井茶叶的诗句 有关太极的诗句 赞美游泳的诗句 挚友离别的诗句 思母亲的诗句 关于荷花的经典诗句 表达不孝顺父母的诗句 表达暗恋一个人的诗句 飞花令带秋字的诗句 赞美花城广州的诗句 感谢老婆生孩子的诗句 连年有余的诗句 白了头的诗句 有理的诗句 长白山天池美景的诗句 默默等待的诗句 关于科研的诗句 邹字开头的诗句 关于天气热的诗句 浩瀚的诗句 赞美金婚的诗句 形容山穷水尽的诗句 讽刺忘恩负义的诗句 淡然面对人生的诗句 龚自珍献身精神的诗句 早发白帝城的诗句意思 约客的诗句 形容秋天银杏的诗句 形容离乡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