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菊花唐黄巢这首古诗的注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菊花唐黄巢这首古诗的注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菊花唐黄巢这首古诗的注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菊花唐黄巢这首古诗的注音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黄巢《题菊花》唐诗赏析
《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巢《题菊花》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⑴,蕊寒香冷蝶难来⑵。
他年我若为青帝⑶, 报与桃花一处开⑷。
【注释】
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白话译文】
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风里孤芳自赏。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创作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
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作者介绍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大齐开国皇帝。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喜任侠,粗通笔墨,少有诗才。。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关东大旱时,积极收拢难民。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响应王仙芝起义。次年,在蕲州阻止王仙芝降唐,与仙芝分兵,独立作战。乾符四年(877年),攻陷郓州,杀死天*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后,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置官属,众至十余万。北攻中原不利,遂南渡长江,经江西、浙西、浙东,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乾符六年(879年),围攻广州。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不久长安为唐军包围,物资供应困难。中和三年(883)退出长安。东进先克蔡州(今河南汝南),进围陈州(今河南淮阳)三百天,不下,兵力疲敝,致为李克用等部所破,主力瓦解。
中和四年(884年),退至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一说为其甥林言所杀。时年六十五岁。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黄巢在起义中提出并实践了“均*”的口号,在*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黄巢《菊花》是如何描写菊花的,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菊 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 《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 待到秋来九月八 ”,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 到 ,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 ”,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 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 奔腾的湍流来考察 ,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 九月八 ”,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 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中 的“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 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 ,这些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的,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这首诗的题目,《全》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⑴,蕊寒香冷蝶难来⑵。
他年我若为青帝⑶, 报与桃花一处开⑷。
【注释】
⑴飒飒:形容风声。
⑵蕊:花心儿。
⑶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⑷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白话译文】
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风里孤芳自赏。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
【创作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
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者:
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县)人,举进士不第,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乾符二年(875)领导农民起义。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建大齐国,登皇帝位,年号金统,四年后战败,不屈自杀。后灭于泰山狼虎谷。诗三首。
题菊花创作背景
飒飒西风满院栽,[1] 蕊寒香冷蝶难来。[2] 他年我若为青帝,[3] 报与桃花一处开。[4]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注释:
题解: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
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
犹言:他年我若当上皇帝,定将改天换地。
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赏析:
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正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
整理:zhl201608
关于菊花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菊花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1、寒菊 / 画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4、不第后赋菊
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5、题菊花
唐代: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代: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7、菊花
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8、菊花
明代: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9、饮酒·其四
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0、《咏菊》
清·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1、《赵昌寒菊》
宋·苏轼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是古代文人雅士以物喻志,寄寓闲情逸致的雅玩之花。因而,历代以来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其中,“咏菊”诗词也颇多传世佳作。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给菊花取了一个十分优雅的名字:花之隐逸者也。在周敦颐的眼中,菊花如一个逃避世俗的隐者,悄然生长,悄然开放,不与百花争艳,不与世俗同流。
周敦颐把菊花称之为隐者,是因为“陶渊明独爱菊”。陶令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隐之大者。
然而,菊花因陶渊明而隐逸,却不因陶渊明而永久沉默,终老于南山。在陶潜身后,“花之隐逸者”终于迎来了两次大爆发,两个皇帝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咏菊”诗。
那么,这两个皇帝是谁,他们又是如何“咏菊”的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说起“咏菊”诗词,最先想到的,不一定是李商隐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苏轼的“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抑或是“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反倒是把菊花写得十分强势,甚至饱含杀气的《不第后赋菊》。
这首一反文人雅士风月无边的“咏菊”诗,应当是传诵最广,最令人提气借菊花抒发壮志豪情的“咏菊”诗。因此,提到“咏菊”,自然就让人想起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豪迈的诗句,令人耳目一新。与黄巢的“咏菊”诗相比,李商隐等人的作品就要甘拜下风了。
《全唐诗》中,总共收录了黄巢三首七绝,其中有两首是“咏菊”诗。除了这首《不第后赋菊》,还有一首是《题菊花》。以下,抄录黄巢两首“咏菊”诗: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诗中所隐含的时令看,《题菊花》似乎要晚于《不第后赋菊》。第一首诗,应当是菊花盛开之时所写,虽然没有点明是“九月八”,也就是重阳节的前一天,但至少也是仲秋季节了。第二首诗中“待到秋来九月八”,岂不就是等到了“飒飒西风满园栽”的时候了吗?
然而,从诗的意境来解读,《题菊花》应当在先,《不第后赋菊》却是要稍晚一点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就交代清楚了黄巢此时尚未起兵造反,只是胸怀壮志,借“咏菊”抒*怀而已。《不第后赋菊》则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带领义军杀进长安,让菊花栽满长安城,以此实现自己的“青帝”理想,不但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放在春天,而且要压倒百花,满城都是如同金色战甲的盛开金菊。
黄巢起义
青帝,是五天帝之一,位居东方,掌春天时令,是司春之神。《晋书·艺文志》说,五天帝中,“中央黄帝,玄灵黄老,天君。”因此,东方青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都只是神,中央黄帝才是“君”。
黄巢在《题菊花》之中只是想做一个天神,让菊花与桃花一齐开放就心满意足了。到了写《不第后赋菊》时,才立志杀向长安,自己做皇帝,主宰天下,主宰四时。
黄巢姓黄,《旧唐书·黄巢传》记载,打下长安之后,黄巢贴出安民告示:”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黄巢自称“黄王”,不久称帝,自然就是“黄皇”,他当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由青帝变成了黄帝。“不第后赋菊”恐怕不是“不第”后的冲天牢骚,而是黄巢萌生了由“青帝”做“黄帝”的强烈愿望。
这两首“咏菊”诗表达的是黄巢不同时期以菊花喻志的作品,由小心翼翼到大鸣大放,由“青帝”之梦到成为主宰天下的“黄王”,两重意境确实是黄巢一生的精准描述。
但是,问题来了:《不第后赋菊》中,已经言明了黄巢准备杀向长安,称帝野心昭然若揭,当真是他在科举落第之后,失意之中激发自己豪情壮志的作品吗?黄巢为什么对菊花情有独钟,喜欢写“咏菊”诗呢?
据说,黄巢年少时就能作诗,五岁时曾为父亲续诗:“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这两句,竟然也是“咏菊”,与后来的《不第后赋菊》如出一辙。黄巢的父亲便夸赞便责骂,说小孩子不知轻重,命他重写一首。于是,黄巢便写了《题菊花》。
这则故事,显然是*杜撰的,没有任何史料支持。《题菊花》是何时所作,已无从可考。然而,明代郎瑛却在《七类修稿》中引用《清暇录》中的记载,断定“待到秋来九月八”这首“咏菊”诗是黄巢科举落第之后的作品。。
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也引用郎瑛之说,给这首诗加了一个标题,叫做《不第后赋菊》。其实,这则史料引用有误,黄巢未必参加过唐朝的科举考试。
《唐六典》中说:“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也就是说,非官办工商业个体工商户一律不能入仕(做官)。《旧唐书·职官志》中则说得更加明确:“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
仅这两则史料就否定了郎瑛之说,黄巢家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他自己也是“本以贩盐为事”。说白了,黄巢是个盐商,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怎么可能以《不第后赋菊》为题写“咏菊”诗呢?
既然如此,黄巢这首压卷“咏菊”诗的大作又是什么时候写的呢?这个疑问,就隐藏在黄巢的这两句诗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八月,王仙芝兵败被杀,其部将尚君长的弟弟尚让收集残部,与黄巢合兵于亳州。《旧唐书》记载:“尚让乃与群盗推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冲天香阵透长安”之“冲天”,就是指的黄巢自己。
王仙芝、黄巢战败,但经历分裂之后,两支义军都归于黄巢。为了重聚人心,振奋士气,黄巢立下誓言,要杀向长安,为王仙芝等阵亡的义军报仇。此时,正是“九月八”之前,与诗中的“待到秋来九月八”在时令上是相吻合的。其中的寓意,表达了黄巢以迅速攻占帝都以振奋士气,让所有义军都身披黄金战甲,成为长安的主宰的迫切心情。同时,也是一种鼓舞士气的方式和诗言志的一种表现手法。此时的黄巢,已经准备冲进长安,建立“王霸”之业。
因此,黄巢的这首“咏菊”极有可能是在这个时期,也就是乾符五年秋天写的。
史书中说黄巢生于820年,没有记载具体月份日期,从他喜欢以菊花为题寄托志向来看,黄巢恐怕就是重阳节前后生人。这一点,后来的一个“真龙天子”可以佐证。
冲天香阵透长安
黄巢实现了自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志向,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五日,冲天大将军攻陷长安。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称帝,建国号大齐,年号金统。称帝后,黄巢效仿所有皇帝,大谈天命论:“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王,宜改年为金统”。
黄巢这番话,实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大唐是“金木水火土”五德之中的“土”,黄巢则自称自己的“黄”姓五德属“金”。
其实,黄巢这番“天命论”正好印证了“咏菊”诗绝非《不第后赋菊》,而是在做了冲天大将军之后,自以为“天意”所归,大唐何当灭亡,“土德”就要让位与“金德”了。因此,黄巢两番“咏菊”,其实是在以“天命”鼓舞自己的斗志。
菊花,是金电影的,正与黄巢之“黄”暗合。“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的就是“乃黄家日月也”。此时,黄巢已经不再满足于做“青帝”,他要做“黄帝”了。“不第后赋菊”,其实暗藏了黄巢的“天命论”,这应当是他总是以菊花为题,留下两首“咏菊”诗的原因所在。
“日月”为“明”,巧合的是,五百年以后,又有一个皇帝写了一首与黄巢《不第后赋菊》(行文方便,故依旧题)相仿的“咏菊”诗。这个皇帝不是别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的这首诗,题目却是正儿八经的《咏菊》。朱元璋的《咏菊》是这样写的: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元璋涉嫌洗稿黄巢的“咏菊”诗,但是,无论从文采上,还是意境、气势上都远远不及黄巢的原创。假如黄巢的“咏菊”是菊花诗的上品,那么,朱元璋的《咏菊》当列下下品。那么,朱元璋为何拾人牙慧、东施效颦,写了这样一首《咏菊》诗呢?
究其原因,还是“天命论”在作怪。朱元璋认为,大明王朝是火德运,因而,以立孙子做皇帝的方式“应天承命”。朱元璋的孙子叫做朱允炆,是“火字辈”的。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则是“木字辈”的,朱标死后,尚有“九大塞王”等木字辈的叔叔拱卫大明,正是“木德”生“火德”的格局。因此,朱元璋给子孙们确定了“金木水火土”五德辈分,希望朱家王朝循环不已。
朱元璋名字中不带辈分,但因为他的下一代是“木德”,所以,他就是“金德”。与黄巢相似的是,朱元璋也是凭借“草军”争天下,“金德”恰与黄巢的“黄金军”是一个意思。因而,朱元璋的这首《咏菊》应当是他尚未争得天下时所做,他要效仿黄巢打入帝都,建立王朝,也来他一个“满城尽带黄金甲”。
《明实录》记载,朱元璋生于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公元1328年10月21日),与“待到秋来九月八”只差十天时间。朱元璋东施效颦,效仿黄巢“咏菊”,难道真的是巧合吗?
敢笑黄巢不丈夫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借宋江题反诗,隐藏了朱元璋《菊花诗》。原来,“敢笑黄巢不丈夫”的不是别人,就是朱元璋。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从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在自家门口悠悠然吟出此句,菊花在文学史上的形象陡然光辉起来,从一无足轻重的观赏花,变成最能体现隐者气节的“花之隐逸者”。
同一篇文章中,言道“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这一点倒不假。但无论世人怎样,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确乎对唐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的几个著名诗人几乎无一例外赋过菊花诗。
有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有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有赵嘏的“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有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有李商隐的“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御筵。”
此外,还有“落第诗人”黄巢最为著名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虽然诗人写菊花有诸多诗歌文章,但是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看待菊花的角度不同,故此总能写出不重样的菊花诗。
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中唐诗人元稹的一首《菊花》。这首诗立意新颖,独出心裁,是唐代菊花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篇】
菊花元稹 〔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诵析】
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创作背景,大概只是元稹在长安做官时,在宫中或者长安大街上看到了盛开的菊花勾起诗兴,遂有这样一篇小诗传世。
诗歌从题材上看属于咏物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情感寄托,所以对其背景倒也无需苛求。
第一句起笔便耐人寻味。“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这里指一丛一丛的秋菊;菊花绕着人家的屋子,令诗人一瞬间有些恍惚,“我这是在哪里,是来到陶渊明的住所了吗?”
这片刻的恍惚正是妙处,本来只是写赏菊之实景,加入“陶家”二字,场景就变得有虚有实,也在时间上拉出一条长线,诗歌的内容就丰富许多。
首句写初见,次句便是赏完菊花之后。“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当然不肯放过这样一个赏菊的机会,围绕着篱笆转了一大圈,等他回到原点的时候,却发现本来高高的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遍绕”二字体现出元稹对赏菊的沉醉其中,“日渐斜”则反映时间之久,从一个侧面证明元稹对菊花的喜爱。
前面两句都属于对赏菊实景的描写,从第三句开始,则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吐露。
“并不是在所有花中我更喜欢菊花,为什么会沉醉赏菊呢,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后面就再没有可以赏玩的奇花了呀。”
这最后一句,其实很像“我花开后百花杀”句意,不过一句强调菊花之后无花,一句强调菊花开时无花,着眼的时间点并不相同。
整体看这首诗,一二句对赏菊场景的描写便有新意,诗人并不直接描写菊花绕屋的盛况和颜色、花瓣等细节,而是通过写自己沉浸其中,不觉白日将斜的恍惚感侧面衬托菊花之美;三四句的抒情,更不从人们赋予菊花的种种气节起笔,而是着眼于她开放时间之晚,描写她不与百花争艳,却在寂寥深秋为世人送上一缕芬芳的美好品质,更令人觉得闻所未闻,新颖而自然。
诗歌语言*似白话、通俗好懂,但却丝毫没有掩盖作者布置其中的巧妙构思与安排,整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悠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自题像
朝代:唐代
作者:黄巢
原文: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鉴赏
黄巢遗留下来的诗一共三首,其中《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流传程度较广。这首《自题像》与两首菊花诗相比,名气就小得多了。甚至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诗究竟是不是黄巢本人的作品。
据说黄巢本人后来战死疆场了,但也有传说黄巢起义失败后在洛阳做了和尚。从这首诗来看,他没有战死,后来削发为僧了。如果真像民间传说那样,这些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遁入空门,其人生感触一定非寻常人所能及。比如像这首诗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凡的戎马倥偬岁月,又显示了他后来静如止水的僧侣生涯,其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一句,生动地描述了英雄迟暮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和悲哀,令人叹息。但笔锋一转,“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刻画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原题注:陶毅《五代乱离纪》云:巢败后为僧,依张全义于洛阳。曾绘像题诗,人见像,识其为巢云。
菊花唐黄巢这首古诗的注音 菊花注音版的古诗黄巢 菊花古诗唐黄巢带拼音的 菊花的古诗黄巢写的 黄巢的菊花的古诗 黄巢的菊花古诗配画 黄巢的古诗菊花的诗意 黄巢古诗菊花的诗句 古诗黄巢的菊花的诗意 描写菊花的古诗黄巢 菊花黄巢古诗的大意 菊花黄巢的古诗大意 菊花古诗作者黄巢的全部拼音 描写菊花的绝美古诗黄巢 菊花的诗句古诗大全黄巢 注音版的古诗菊花 菊花是谁写的古诗注音 菊花注音版的古诗 李商隐的菊花古诗注音 题菊黄巢的古诗全 黄巢的咏菊古诗原文 黄巢写的古诗 乾隆的黄巢古诗 黄巢的诗句 黄巢名言 黄巢诗句 描写黄巢的古诗 黄巢诗句三首 关于黄巢的诗句 唐朝古诗菊花的拼音
菊花的诗句古诗 菊花的诗句 古诗 菊花的古诗句 菊花的诗句古诗 菊花的古诗句 古诗菊花的诗句拼音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全诗赏析 黄巢《题菊花》唐诗赏析 不第后赋菊黄巢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关于菊花的古诗 关于菊花的古诗 菊花古诗元稹加拼音 黄巢咏菊诗赏析(咏菊最好的诗句) 菊花元稹古诗赏析(古诗菊花唐元稹拼音版) 元稹菊花的古诗及赏析(古诗菊花唐元稹诗意) 古诗菊花唐元稹诗意(菊花唐元稹原文及赏析 ) 黄巢《题菊花》原文及翻译 黄巢咏菊诗赏析 黄巢《不第后赋菊》扩展阅读 黄巢《自题像》 黄巢《不第后赋菊》 黄巢《题菊花》 菊花黄巢的诗意 菊花的古诗句 黄巢《菊花》唐诗 黄巢《题菊花》唐诗赏析 菊花的古诗
道德的古诗大全 随心而定的古诗 古诗三首七夕的故事 感叹错过的爱情的古诗 关于关于清廉的词语或古诗 淡泊名利的古诗词语 讽刺滥办酒*的古诗 形容事情不能强求的古诗词 云浮的古诗视频 小桥流水飞红的古诗 石头玉石的古诗 讽刺他人鼠目寸光的古诗 带洲文的古诗 鹿寨古诗王维描写的中心意境 形容人朴实的古诗词 十里春光的古诗 描写安徽宣酒的古诗 长期学古诗的好处 惋惜春天的古诗 古诗中有树的 边读边舞的古诗诵读 形容十三岁的古诗词 一湾的古诗 学国学的人没背过的古诗 惊艳到骨子里的古诗李白 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古诗 至真至纯的古诗 国庆的古诗文 浪漫抒情的古诗词 总结阅读古诗词的方法 古诗对应的山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