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关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阅读,文学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 《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

  • 《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译文]

      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出自]

      苏轼《西江月·*山堂》

      三过*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注释:

      *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壁上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欧阳修《朝中措》:“*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译文1:

      我第三次经过*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时苏轼已四十二岁;“弹指”比喻时间短暂)。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在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最后见欧阳修于汝阳,次年欧阳修即去世。到写此词时整八年,词中说十年是约举整数)。我在*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译文2:

      仕途坎坷三过*山堂,弹指之间已过大半生。十年不见恩师老仙翁,看墙上龙蛇遗墨泪纵横。

      要想凭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诉衷肠。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赏析:

      *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第三次经过*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熙宁四年(1071)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山栏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作者由过*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

      赏析二:

      此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丰二年(1079)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三过*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下片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然深想一层,欧公已去,而树犹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万事转头空”的叹息。而苏轼还更进一步,谓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阅读全文]...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 梅花
  •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阅读全文]...
  • 西江月苏轼原文及翻译(西江月诗意解读)

  • 苏轼,诗意
  • 苏轼《西江月》*山堂

    三过*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简注:

    *山堂,庆历八年(1044),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在扬州蜀冈上。弹指,言时间极短,语见《法苑珠林》。十年句,欧阳修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说十年是举其成数。龙蛇飞动,堂上还留有欧阳修的墨迹,写得遒劲有力。文章太守二句,化用欧阳修词《朝中措》: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万事转头空,反用白居易诗: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词意散绎:

    三次经过这座*山堂之下,

    半辈子光阴刹那间过去了。

    十来年时间没见到老先生风貌,

    堂上还留有老先生的墨迹精妙。

    很怀念挥毫万字的文章太守,

    忘不了他笔下名句杨柳春风。

    不要说人间万事转头空,

    没转头时它也就是一场梦!

    品读:

    据孔凡礼《苏轼年谱》及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等书考证,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时苏轼已离开黄州贬所,赴汝州,途中游庐山,过金陵,经扬州,第三次游*山堂,怀欧阳修,作此词。

    欧阳修与苏轼,情谊非同一般。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欧阳修是主考官。苏轼次子苏迨又娶了欧阳修的孙女为妻。此次三游欧公亲建的*山堂,深情缅怀欧公,是他必然要做的事情。

    上片从自己三游*山堂说起,慨叹人生十年,弹指之间。接着说虽然欧公虽然去世十余年,但堂上龙飞凤舞的墨迹却宛然如新,对斯人不朽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则巧妙地化用欧公旧作对逝者进行凭吊,强调文章对于士子的重要性。末二句反用白居易的名句,并做了更深入的诠解: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真正重要的不是当时的名利地位,而是文章,“文章千古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今天,我们诵读此词,欧阳修与苏轼这两位“文章太守”的文彩风流恍如目前,而在“弹指”之间,一千余年已经过去了,不能不让人心中默诵:“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附图九幅:扬州*山堂(五幅)以及

    欧阳修像和苏轼像(各两幅)。

[阅读全文]...
  • 西江月六首

  •   西江月·江梅开晚    正是江梅开晚,  又逢蜡雪轮番。  竹窗时听野鸡喧,  更有鹿鸣柳畔。  日月交辉离坎,  阴阳相变尘寰。  长生妙药在田园,  风雨春秋参伴。    西江月·峥嵘    皎皎银河夜冷,  悠悠玉宇风清。  晚风入梦晓窗明,  淡月闲云宁静。  烽火五关秋色,  人生十载峥嵘。  山斋好了入长亭,  推盏往来人影。    西江月·梨花带雨    菡萏载池羞涩,  长虹跨水连天。  梨花带雨淡寒烟,  鸭戏啄粼波浅。  霜竹偶传秋信,  红蕖难换春妍。  推窗惊起柳鸣蝉,  门外东风似箭。    西江月·桑麻迷雾    点点枝头细雨,  重重柳下*湖。  玉虹饮水润如初,  向晚桑麻迷雾。  且喜堤前花好,  又见塘中金鲈。  夜阑人静月轮孤,  俯仰人间几步。    西江月·田园    渺渺长汀香桂,  潇潇暮雨风枝。  尖尖竹笋露青迟,  坝上芭蕉滴泪。  野渡群峰苍翠,  舟横几度涟漪。  绿茵深处鹭双飞,  细品田园滋味。    西江月·梦想    绿浸晓云冉冉,  红酣朝雾蒙蒙。  推窗熄烛锦苍穹,  翠柳风中拨弄。  雨后残阳如火,  燕来点水鸣虫。  争名放下贯长虹,  说与三年美梦。

      编辑点评:

      六首西江月。江梅一首,妙药在田园,吟咏出了田园悠然自得,休养生息;峥嵘一首,将峥嵘岁月与山斋相和既有艰苦奋斗又有淡泊之志;梨花一首,吟咏了群芳之美艳;桑麻一首,吟咏了夜阑人静,俯仰人生的静逸;田园吟咏了笋,芭蕉等田园美景;梦想,寄情与景,吟咏了寄情山水之志。全词音韵流畅,词藻功力极佳,推荐共赏!

[阅读全文]...
  • 西江月组词诗词

  • 西江月组词诗词

      西江月人生如梦

      岁月偷偷流逝,春秋默默频临。风霜雪满身侵,苦辣酸甜尽饮。

      半世光阴虚度,一生经历浮沉。红尘万事梦难寻,生活如茶细品。

      西江月学词作业

      雨打紫薇飘落,风吹燕语停欢。窗前团扇弄章篇。无奈言词难选。

      讲义拿来翻阅,诗书搬出钻研。潜心思索寝难安。凑得谬句敷衍。

      西江月网恋

      痴盼泰山再聚,换来寂夜无眠。屏前常忆手相牵,恩缠绵无限。

      红烛不堪凄泪,瑶琴难抚憔颜。此情无恨月长圆,怎忍人间遗憾?

      西江月自勉

      一不徇私枉法,二遵道德仙经。三存力气养精灵。四把疲劳拂净。

      五戒无名之火,六除俗礼之情。七寻康健得安宁。八保*安万幸。

[阅读全文]...
  •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著名的西江月诗词大全)

  • 著名
  • 宋代词作家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两人都曾为官,都曾遭到贬谪,都曾写下无数好词。表面上看,二人的词作都以豪放取胜,但事实上风格却迥异。

    下面提到的这两首《西江月》,是二人在罢官闲居,野外郊游时写下的作品。让我们试析这两首作品,看一看两位大家在词作境界到底有何差别。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北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一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使时所作。在一个春天的晚上,他到一个酒家喝醉了出门。路经蕲水河,上了一座小桥,便在桥上睡了一觉。

    天亮时醒了过来,感觉群山环绕,绿水中流,仿佛进入一个仙境。于是词兴大发,写了一首《西江月》,然后题在了桥柱子上。

    这首词首句中的“弥弥”,是形容溪水盛大的样子,而“琼瑶”则是指美玉。

    词作大意是:明月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广阔的天空中还隐约能见到淡淡的云层。我来不及解下马鞍,便想躺在桥上睡一觉。

    这一溪的水与月,实在太迷人。马儿啊,你莫要用蹄子踏碎了水中的琼瑶。我解下马鞍当枕头,在绿柳桥边入眠,听到杜鹃鸟儿叫,才知道天亮了。

    苏轼是豪放一派词作的创始人,他的词作大多意气风发,洒脱豪迈。隐约有一种世外高人,放浪形骸的感觉。

    比如这一首词,写在他酒醉之后路过一座小桥,看到溪水和水中明月太可爱,竟然就不想回家,就地入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唐朝王维曾有诗云: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这一首《西江月》即实践了这种洒脱旷达之境。

    它将明月、淡云、溪水、芳草的杜鹃啼声作为自身的陪衬,把自己醉时、醒后看到的景物和“我”连为一体,打造成了一幅图画,其实体现的是他个人的性情。

    苏轼信仰老庄道家,追求神仙的境界。词作中动不动就感叹“世事一场大梦”、“半生弹指声中”,又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是梦”。所以,他一喝高了,就说“我欲乘风归去”,做一个快活的神仙。

    从这些词中不难看出,苏轼十分注重个人情绪的表达,以及精神层面上的享乐。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官时,苏轼也会填词表达失意孤独之情。愁自己鬓生白发,“酒贱”而“客少”。

    但是,短暂的伤感过后,他又独自跑到酒家大醉了一场。然后填词来劝慰自己,把周遭的事物都看淡了。正所谓:天大地大我最大。心情不痛快的时候就痛饮,醉后再来看世界,世界已经大不同。

    因此,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非得写成他那样,才显得有意境。否则野草闲花,四时明月,吹皱了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从这一方面来看,苏轼是宋代书写性灵的第一人。

    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罢官闲住上饶时所作。词作描写江西上饶县以西四十里外的黄沙岭风光,在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辛弃疾徐行在黄沙道中。

    当时明月冉冉升起,惊醒了栖息在树枝上的喜鹊。一阵清风徐来,远方传来了蝉的鸣叫声。田野里稻花飘香,看起来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正陶醉于眼前的景色,高兴着呢。抬头看到天空中点缀了七八颗疏星,转瞬间,山前却飘来三四点细雨。急匆匆赶路回家,茅屋还在村落的树林边上。本以为很远,但没想到过了小桥,看见了家。

    这首词写得特别轻快,上阙写作者见到田园风光,用稻花香带出对丰收的期盼和喜悦之情。下阙风云突变,天空中下起了小雨。

    作者想要避雨,又担心离家太远。没想到,转过一条小桥就看见了家门。实际上是因为他的心情太好了,步履特别轻快,所以两三步就走了回去。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当中风格最为多变的一位大家,他与苏轼最大的不同就是,苏轼即使在抒情的时候,也会显得比常人更加豪迈,洒脱。

    苏词表面上不言志,词作中总是体现出一种出世的思想,而辛弃疾则是与他完全相反的。辛弃疾的词作,不但有“醉里挑灯看剑”、“长剑倚天问谁”的剑侠豪情,即使在他的婉约词作中,描写忧思之时,放眼的也是家国大事和天下黎民。

    辛弃疾除了是一位大词人,更曾是一名义军领袖,后来入朝为官,是真正出类拔萃的高人。他豪放词写得好,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可是,他的婉约词也不输豪放词。

    不论谈文论武,辛弃疾都堪称奇才。借词“言志”本是辛弃疾词作的特色,即使在这一首不言志的词作中,他也透露出一种对黎民生计的深切关怀。

    苏轼的《西江月》写风景,却处处在写“我”,而辛弃疾的《西江月》写的是“我”,着眼点却是在世间的风景。他之所以会写下“稻花香里说丰年”,这说明他和百姓的心意其实是相通的,他是真正地关怀着天下黎民。

    因此,他是用一种“入世”的心态来创作的。叶嘉莹先生谈辛弃疾,认为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词作家,因为他是用他的生命来写词。

    辛弃疾把自己一生的志向都铸入词魄,以碧血丹心来进行创作。他的精神是杜甫所谓的那种“葵藿向阳”的精神,永远青春焕发。

    “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心境。苏轼的词作多半表现出一种“出世”的心态,而辛弃疾则是“入世”的。普通人往往认为,“出世”超脱,把功名利禄,王图霸业都看淡了才是正理。事实上,心系家国、踌躇满志,我看也不错。

    “出世”和“入世”就是人生中的两条道路,分别指向不一样的方向。但是走到末端,它们又会再度交汇到一起。此即所谓:殊途而同归。在人生到达终点前,应该选择走哪一条路,只问自己本心。所以苏词固然充满了性情,辛词亦然。

    苏轼的这一首《西江月》,描写月照清溪的景色,以及杜鹃报晓的场景,以自己身心入画,浑然天成。而辛词中的明月、惊鹊、清风、鸣蝉,以及稻花飘香的田野组成的画面,同样美不胜收。

    辛弃疾自回归南宋后,尽管壮士难酬,但他活了六十八岁,却始终固守着一片赤子之心。志向宛如填海之精卫,尤为难得。

[阅读全文]...
  • 司马光《西江月》

  •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赏析

      作者:佚名

      司马光不以词作着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阅读全文]...
  • *:西江月·井冈山

  •   《西江月·井冈山》

      作者:*

      原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1、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2、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3、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4、岿(kuī)然: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5、森严壁垒: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

      6、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7、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8、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章昭注:“众心所好,莫能败之,其固若城也。”。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翻译:

      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全词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词首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展现了红军民战备的气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我方早已严阵以待。“敌军围困万千重”,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然而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岿然不动”。而“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下阕开头“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m.ju.51tietu.net)“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红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西江月是极少数*仄韵混押的词之一,*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包围中,小块红色*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 句子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 语录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 说说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 名言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 诗词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 祝福

西江月池面风翻弱絮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熬夜学*的说说 亏欠的说说 看书学*的说说 不得不认命的说说 地震了说说 人傻的说说 做饭说说感言 半夜的说说 孩子爱学*的说说 不想挽留的说说 日常朋友圈说说 下雪了冷的说说 感叹生活的说说 发qq的说说 怕冷的说说 最*很火的说说 渐渐长大的说说 关于妈妈生病的说说 自己吃饭的说说 被孩子气到情绪失控的说说 宝宝感冒说说 情人之间的说说 爱情励志说说 say说说 臭美说说 天真的孩子说说 想出家当尼姑的说说 年假说说 保温杯的说说 无可救药的说说 最*很累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