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关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世说新语中的诗句名言

  • 名言
  •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世说新语·容止》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世说新语》又名《世语》[1],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3卷。全书原8卷,刘峻注本分为10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阅读全文]...
  • 学*新语言 寻找新世界

  • 语言,寻找,语录
  •   新诗自诞生之日起,就如朱自清所言,一直行进在“学*新语言,寻找新世界”的途中。这使它一方面背靠2000多年古典诗歌的伟大传统,一方面又始终呈现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少年气象。回顾当代新诗走过的70年历程,它当之无愧是最贴*中国人心灵,也是最能体现时代气质和民族精神追求的文学形式之一。梳理总结新诗在实践与反思中的成长之路,为的是更好汲取经验,产生更多优秀诗人与诗作。

      时代颂歌,诗歌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乎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涌现过一些令人难忘的诗潮、诗作和诗人。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和新中国宣布成立之际,无论是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还是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诗人都为站起来的中国和成为国家的主人感到自豪,并且以新中国主人的身份投入创作,把写诗当作参与新的生活与斗争的方式。

      其中最为动人的篇章,是一批热情拥抱新生活、建设新生活、赞美新生活的时代颂歌。诗中投身时代的真诚与执着,晴空一样透明的诗意,以及没有杂质的心灵感受与折射出来的生活情趣,象征了年轻共和国的蓬勃朝气。郭小川总题为“致青年公民”的组诗,以鼓点一样的诗句呼吁“投入火热的斗争”,邵燕祥诗集《到远方去》体现了一代青年奔向“远方”、实现远大人生价值的梦想。以公刘诗集《边地短歌》、闻捷组诗《天山牧歌》为代表,一大批充满新生活情趣的诗篇,既见证了新生活的光明美好,也见证了新中国诗人的澄怀味象。这是他们诗中的城市:“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公刘:《上海夜歌》);这是他们笔下的笑声:“当她在笑/人感到是风在水上跑/浪在海面跳”(蔡其矫:《船家姑娘》)。而贺敬之,则将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联系起来,写出《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气势恢弘的长诗。

      改革开放以来,诗歌既受惠于也见证了蓬勃发展的时代,以对时代激情与梦想的表现,成为时代心史的忠实记录者。三代诗人(新中国成立之前成名的现代诗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当代诗人,以及诞生于新中国的青年诗人)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重新集结所形成的诗歌繁荣和多元格局,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象征,《相信未来》《致橡树》等无数名篇名句伴随着当时的诗歌朗诵会,成为一代人的动人记忆。许多被读者广泛传诵的诗作,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化见证,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见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歌作为民族历史文化记忆和情感的信物,在凝聚民族文化共识和精神情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诗歌中国”具有强大向心力,无论是港澳台地区,还是海外华人世界,各具特色的优秀诗篇用汉语想象世界、传达情感,跃动着“中国心”的节拍和旋律。其中,以余光中、洛夫为代表,对乡愁的表达和对文化中国的追寻,尤为感人,见证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感情。许多诗歌选集、理论评论也都秉持汉语诗歌的共同体意识。“诗歌中国”的形成,本身也体现了当代中国诗歌创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化古”与“化欧”

      70年诗歌成就的另一个侧面,是新诗这种文体的进步与成长。所谓“新诗”,开创之初是以中国古典诗歌(旧诗)为革命对象,使用白话,不遵循传统形式秩序的现代诗歌写作。在2000多年伟大诗歌传统中,它就像是一个叛逆的少年,充满理想,充满活力,也充满成长的烦恼。其中最大的烦恼是形式与趣味缺少基本共识,资源与参照意见不一,产生了一些诗学观念上的“迷思”,误以为“新”就是新奇时髦,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或者相反,认为“中国性”就是古典诗歌和民歌。观念迷思带来的教训正在为新诗所吸取,围绕这些观念的讨论和辨析为新诗实践提供养分,当代诗歌已经走出“新”与“旧”、中国与西方的二元对立,重新认识和汲取传统价值,在立足本土中不断出新。

      比如,《诗刊》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新体诗为主的刊物上开设旧体诗词栏目,并在*年将栏目名称更改为“当代诗词”。再如,“中国诗词大会”“为你读诗”等公共阅读与传播活动,不分新旧而从“好”的立场出发推举优秀诗篇,已经形成一种基本共识:能够不断引起心灵共鸣的诗篇,是永远不会变“旧”的,它会在一代又一代的阅读中,一次又一次地获得重生。而创造这些诗篇的经验与技巧,也会作为一种资源,为后来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这种认识改变了新诗的激进立场,回到了诗歌的初心:诗歌的转型与创新,不是简单地求新求异,显示与传统的不同,而是要通过凝聚不同时代的精神记忆和情感经验,让文化价值和生命情趣在不断延伸的时间中熠熠发光。同时,这种认识也使当代诗人意识到:中国诗歌既无法在自我封闭中发展,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文化定力,而是要把不同文化范式转化为自己成长发展的资源,如诗人卞之琳所说到的那样,在“化古”“化欧”中成长。

[阅读全文]...
  •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所有文言文)

  •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宋*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刘道邻)次子刘义庆组织一班文人,集体创作的一本笔记体小说,主要记载东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

    德行 第一

    【原文】

    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③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④”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不暇暖。⑤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168):陈蕃,字仲举。汝南*舆(今河南*舆北)人,曾为豫章太守(今南昌地区),是东汉桓帝时期名臣,官至太尉。汉灵帝时与外戚合谋诛杀宦官,结果事情败露被杀。

    ②登车揽辔:登上公车,手执缰绳,指赴任做官。辔:驾驭牲口的缰绳。

    ③徐孺子(97—168):徐稚(zhì),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时期名士,世称“南州高士”。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

    ④府君:汉朝对太守的称呼。廨(xiè):官署。

    ⑤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式商容之闾:表示敬意,引申为登门拜访。式:通“轼”,古代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商容:殷商末年的大夫,著名贤者,传为老子的老师;周武王战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他没有接受。闾,指里巷。

    【翻译】

    东汉时期的名臣陈蕃,言行举止可谓天下之典范。当初登上公车,手持缰绳,第一次赴任当官之时,就心怀澄清天下的志向。他去豫章做太守,一到赴任之处,就问旁人:“徐稚在哪儿?”想要去拜访这位“南州高士”。掌管文书的主簿回应:“众人希望太守大人先到官署视察工作。”陈蕃说:“想当年周武王刚战胜殷商,马上就去拜访贤者商容,连休息都顾不上。我礼贤下士,有何不可?”

    【点评】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陈蕃所处的年代,正是天下即将大乱的前夕。朝廷内宦官为患,民不聊生,黄巾军蠢蠢欲动。陈蕃有扫除奸佞,*定天下之心,故而与周武王类比,且对一向反感宦官乱政的名士徐稚非常尊重,昭显了其雄心壮志。

    【原文】

    2.周子居①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③已复生矣。”

    【注释】

    ①周子居(生卒年不详):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是前文所说的陈蕃的好友,此人甚是聪明能干,陈蕃曾经感慨说:“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也。”②黄叔度:黄宪(75—122),字叔度,号征君,慎阳(今河南正阳)人。东汉著名贤士。③鄙吝之心:贪婪卑劣的心思。

    【翻译】

    东汉时的周乘常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宪,贪婪卑劣之心就会重新滋长。”

    【原文】

    3.郭林宗①至汝南②,造袁奉高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④;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⑤。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⑥,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

    ①郭林宗:郭泰(128—169),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今属山西)人。东汉名士,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②汝南: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下辖县。

    ③造:到……去,造访。袁奉高:名阆(làng),字奉高,和黄叔度同为汝南郡慎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人,多次辞谢官府任命,在当地颇有名望。

    ④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指车子不停留,这里形容下车时间短暂。轨,车轴的两头,这里指车轮。鸾,装饰在车上的铃子,这里指车子。轭,架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⑤弥日:终日,整天。信宿:连宿两夜。

    ⑥陂(bēi):湖泊。

    【翻译】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阆,没有怎么停留就走了;之后去拜访黄宪,却留宿了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黄宪其人,气度内涵犹如万顷湖泊,不仅宽阔而且深邃,不受外界干扰,水清且静,无法搅浑。其器量之深广,不可估量呀!”

    【原文】

    4.李元礼①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②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③。

    【注释】

    ①李元礼:李膺(110—169),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人。东汉时期名士。太尉李修之孙、赵国相李益之子。这个人之后还会经常出现,请记住他。

    ②明教:封建礼教。

    ③登龙门:喻指名望得到提高。

    【翻译】

    东汉末年的李膺风度翩翩,品行端正,对自我要求很严格。他把天下的礼仪规范、是非正义都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有许多后辈之人对其敬仰不已,能够有幸听到他教诲的,都觉得自己是登了龙门一般。

    【原文】

    5.李元礼尝叹荀淑①、钟皓②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注释】

    ①荀淑(83—149):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子的第十一世孙,朗陵侯相,品行高洁。他的孙子很有名,就是曹操的著名谋士荀彧(yù)。

    ②钟皓(87—155):字季明,东汉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市)人。隐居密山讲学。前后九次被公府征召,都不应征。去世时,年六十九。其后代钟繇、钟毓、钟会等在曹魏*中也是重要人物。

    【翻译】

    李膺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说:“荀君那种高明的见识很难被超越,钟君那种美好的德行则值得大家学*。”

    【点评】

    当时名士之间流行互相点评,称赞和批评都很直接。很多人的名声,就是这样流传起来的,相当于现在的大V转发点赞了。

    【原文】

    6.陈太丘①诣荀朗陵②,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③将车,季方④持杖后从。长文⑤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⑥应门,慈明⑦行酒,余六龙⑧下食,文若⑨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⑩奏:“真人东行。”

    【注释】

[阅读全文]...
  • 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

  • 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

      诗歌语言具有精炼、含蓄、跳跃性等特点。诗歌语言从内容的角度可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情景交融

      释义: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例: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对比衬托

      释义: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

      例1: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写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

      例2: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析: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3、借助修辞

      释义: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

      例: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解析: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

      4、托物言志

      释义: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

      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解析: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5、虚实结合

      释义: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6、使用典故

      释义: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理解古诗词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7、渲染烘托

      释义: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

      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阅读全文]...
  •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文言文原文)

  • 无论是雅量的隐忍,还是深情的恣肆,《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所表现出的,都是一种迷人的个性,自我的觉醒。正如殷浩回答桓温所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记者/艾江涛

    《世说新语》明刻本。《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视觉中国)

    从清议到清谈

    作家宗璞到晚年,仍能清晰记得父亲冯友兰1944年在西南*一次演讲的题目。在那篇名为《论风流》的演讲中,冯友兰举了《世说新语》中的许多例子,说明“真名士自风流”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我不知道,冯友兰为何在那时做一次那样的演讲,但在抗战的硝烟中,谈论魏晋那个乱世之中士人的风度,倒是十分切题。

    诞生于南朝刘宋时代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到东晋上层社会名士的言行,可谓一时代士族的精神图卷。《世说新语》的成书并非偶然,在它之前,当时社会已流传同样记载人物逸事的《语林》和《郭子》。后来学者根据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辑录的条目,发现《语林》存世的185条内容,有64条被《世说新语》采纳;《郭子》的84条,有74条被《世说新语》采用。

    魏晋之际,何以会出现这么多记录士人言谈的书?在鲁迅看来,这类“志人小说”的流行,与普通士人需要模仿高级士族的谈吐举止有很大关系,整部《世说新语》差不多是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崇拜和效仿名士风流,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世说新语·企羡》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孟昶还没有显贵时,家住京口。有一次看见王恭坐着高车,穿着鹤氅裘。当时下着零星小雪,孟昶在竹篱后偷看他,赞叹道:“这真是神仙中人!”《后汉书》中对东汉末年太*郭泰的一则记录,读起来更夸张。郭泰一次在路上遇雨,把头巾折下一角,世人纷纷效仿,故意折巾一角,号为“林宗巾”。

    冯友兰和宗璞父女,上世纪40年代,冯友兰在西南*以魏晋士人风度为题材的演讲《论风流》曾引起广泛影响

    要理解整个社会对名士的效仿之风,似乎还得回到汉末的清议。历史学家贺昌群认为,“名士之名,起于桓帝时宦官政治高压下的党锢之禁”。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集团在激烈的抗争中,产生了褒扬同道、抨击敌党的强大舆论,是所谓“清议”。被对手抨击为“结党”的清议,是结盟一方的自我命名。正是清议带来了“名士”称谓的流行。

    这场清议运动中,最有名的便是许劭兄弟定期举办的人物品评活动,由于这场品评朝野上层人物诗人风采、品行风貌的活动在每月初一举行,被人们称为“月旦评”。据说,无论是谁,一经许劭品评,便会身价倍增,就连曹操也拉着许劭评论,并得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著名评语。

    只是,这类人物品评的“月旦评”何以成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方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向我解释:“实际上它是士大夫阶层用民间舆论的方式,对政治的一种影响力量。只是这种表达形式,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比我们看到戏剧性的文献记载,远为复杂,组合成分更多。”

    在人物品评活动中,名士们同时也可能以仪表之美凸显个人风采,求得社会声誉。骆玉明引用*的观点,认为背后的关键在于士大夫阶层的自觉与个性的自觉:“士大夫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社会阶层,最典型的是东晋高级门阀贵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以自身优越性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分开来。很高的政治地位,强大的经济基础,或者更直接一点的军事力量,经学传统后来表现为玄学的文化优越性。所有优越性有一个更外在化的表达:风度、仪表。”

    一部《世说新语》,也往往被人们视为“记录魏晋清谈之书”。从清议到清谈,一字之差,背后却蕴含了时代的变迁。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在那篇著名的《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的论文中,便指出了这种变迁的缘由:“大抵清谈之兴起由于东汉末世党锢诸名士遭政治暴力之摧压,一变其指实之人物品题,而为抽象玄理之讨论,启自郭林宗,而成于阮嗣宗,皆避祸远嫌,消极不与其时政治当局合作者也。”

    在魏晋南北朝,这种已演变为玄学清谈的内容,在陈寅恪看来,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当魏末西晋时代即清谈之前期,其清谈乃当日政治上之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盖借此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者,非若东晋一朝即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之玄言,已失去政治上之实际性质,仅作名士身份之装饰品者也。”

    《世说新语·文学》中记录了很多清谈的具体场景。吏部尚书何晏家的一次清谈,主人何晏先陈述自己的论点,然后由王弼逐条反驳,谈兴正浓的王弼后来干脆自问自答。从中人们可以看到,清谈最基本的方式是客主论辩。另一次王濛家举行的清谈,谢安邀请大家逐一讲解《庄子·渔父》篇的义理,然后提出疑问,发表见解,形式颇像今天的学术探讨会。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参与者高贵的身份与高雅的情趣,仅凭才思敏捷还不够,还需要优美的谈吐及艺术化的装饰。《世说新语·品藻》中记录了一则故事,丹阳尹刘惔一次到长史王濛那里清谈,在他走后,王濛13岁的儿子问父亲:“刘尹的谈论和父亲相比怎么样?”王濛答:“要论音调的抑扬顿挫,言辞的优美,他不如我,至于一谈就能切中玄理,这点却比我强。”不仅如此,清谈中还要用到一种标志性的道具:麈尾。据民国学人傅芸子上世纪40年代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看到的唐代实物,发现魏晋人清谈所挥的麈尾,形状如同羽扇,扇柄的左右傅以鹿尾上的毛,并非人们误传的拂尘。

    《高逸图》(局部),描绘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视觉中国供图)

    玄学带来的精神*

    清谈与玄学往往联系在一起,被称为“玄学清谈”。王弼少年天才,能言善辩,吏部尚书何晏见而称奇,曾评价他:“后生可畏,这样的人,可以一起谈论天人之际了。”这则引自刘孝标《世说新语·文学》注解的材料,似乎很好地说明,以何晏、王弼为领袖,竹林七贤继而倡之,被*称为“正始之风”的玄学清谈,所谈题目大致不出《老子》《庄子》《易经》(所谓“三玄”)的范围。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玄学清谈绕不开的重大命题。《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一则故事: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见到他问道:“老子、庄子和儒家有什么异同?”阮宣子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赞赏他的回答,调他来做下属。世人称他为“三语椽”。这一提问,在《晋书·阮籍传》中,被进一步明确为“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乎?”按照晋人解释,名教所以为名教,是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是入世求仕的人应该奉行的东西,与主张崇尚自然、避世不仕,刚好相反,如何能说相同?陈寅恪的解释是,这不过是那些早年崇尚自然、栖隐不仕的人,后来变节,身居高位,不得不利用一已有旧说或发明一种新说,为自己的立场辩护罢了。

    不仅如此,陈寅恪还详细考察了玄学清谈的另外一个重要话题:《四本论》。《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有一条关于这一话题的有趣记录。钟会想把自己著的《四本论》送给当时玄学领域最负声望的嵇康读一下,因担心他辩难而无法应付,竟将书从门外远远扔进去,转身跑走。刘孝标在此条注中引用《魏志》的话,告诉我们所谓“四本”,讨论的是“才”(才能)与“性”(品质、操行)的关系,有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四种论点,故称“四本”。陈寅恪发现,主张才性异与离的李丰和王广,是与曹操*的人,才性同与合的傅嘏、钟会则属于与曹氏为敌的司马氏的死党,时人的玄学清谈,有服务于政治论点的需要。

    蔡邕,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视觉中国供图)

    对陈寅恪以纯政治性观点解释玄学清谈的内容,一些学者并不认同。骆玉明便认为,“陈先生讨论思想史、文化史问题,特别重视从政治立场谈论问题,因为他本来便出生于一个政治性大家族,特别关心政治。但玄学清谈有其自身价值,体现为人们对更为普遍性问题、更具超越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倒也不是说玄学自身提供了一个多么伟大的思维系统,而在于形成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当中,人可以选择更多不同看待世界的维度和方法。从这个角度说,就是一个思想*的过程”。

    魏晋时期,人们对庄子《逍遥游》的新解释,似乎最能说明玄学清谈,如何真正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精神*。《世说新语·文学》篇记录了一则这样的故事,东晋高僧支遁注解《逍遥游》,卓然标新理于之前向秀、郭象的注解,士大夫们为之倾倒。王羲之原本不认识支遁,孙绰介绍他认识时,还颇为轻视,后因听支遁论《逍遥游》,“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灿映发。王遂披襟解带,流连不能已”。余嘉锡在这条记录中,引刘孝标注,将向、郭和支遁的注解并列出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发现,二者主要差别在于,“郭象仍拘守庄子的‘无待于物’,而支遁则认为圣人‘物物而不物于物’。因为实际上,完全无待于物是连圣人也做不到的,更何况凭借特权,不能舍弃一切物质享受的士大夫们?所以支遁将无待和有待等同起来,首先强调要‘物物’,即凭借于物,有待于物;其次是在心理上不以物为物,把‘物物’和‘不物于物’等同起来”。

    简单来说,支遁理解的逍遥或自由,首先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但又要求士人们不要为这些物质满足所羁绊。王羲之后来在《兰亭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正是对支遁新理的进一步发挥。如此一来,士人们可以随遇而足,随地而游,欣于所遇,足于所足,重要的是在一切物色景态中发现超越庸俗的一面,其精神境界之自由,可见一斑。

    这种观念,反映到外部世界,就是晋人对自然的发现,人们第一次开始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山水。

    郭泰,又作郭太,东汉末年名士、太*,以品评人物而著称(FOTOE供图)

    《世说新语·言语》篇多有时人对自然景致的妙评。顾恺之有次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景色,他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段出自著名画家之口的景语,完全就是后世文人山水画的意趣。书法家王献之下面的一段话:“从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同样出名。

    晋人对山水的清赏,与他们在其间发现的玄理妙悟不可分割。用骆玉明的话说,“人们在自然山水中体会到一种超越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与世界的永恒本真相关联。一旦感受到这种力量,人们就超越了原有的鄙俗、污秽、局促不安”。

    正因如此,书法家王徽之即使租住房屋,也要请家人在院子里种上竹子,并对人言:“何可一日无此君?”在另一则更有意味的材料中,诗人孙绰讽刺一位叫卫承的人说:“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怎么能写好文章?”为何不关山水,便不能作文,孙绰的着眼点仍在于人身上那种超越性的气质。这种气质,经由玄学清谈与自然的发现,在魏晋人那里,更多和山水联系在了一起。

    魏晋人的玄学清谈,有时颇类似于希腊爱智者的思辩。有时,为了辩清一个问题,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甚至送了性命,此时的玄谈自然不再是陈寅恪所谓的名士修饰。《世说新语·文学》篇记录了一则故事,支遁去拜访谢安,谢安年幼的侄子谢朗也在一旁,和支遁一起辩论玄理,异常激烈。谢朗的母亲听到了,担心病体初愈的儿子不堪劳累,派人叫他进去,结果来人被谢安留下了。不久,王夫人只好亲自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只在这孩子身上。”说完流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而在另一则记录中,名士卫玠,由于通宵与人辩论,导致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

    名士的雅量与深情

    在西南*上过闻一多课的学生,对他浓厚的名士派头无不印象深刻。据说,他讲楚辞一开头总要说:“痛饮酒,熟读《离骚》,方称名士。”这句话正出自《世说新语·任诞》篇。东晋大臣王恭曾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常说的一句话“是真名士自风流”,便顺王恭这句话意思而来:名士风流,缘乎天性洒脱,情思高远,不必以学问为前提。

    只是,成为名士真的那么简单吗?或者说,在当时人眼中,成为名士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哲学家汤用彤1940年在《读〈人物志〉》一文中说:“汉魏之际,在社会中据有位势者有二。一为名士,蔡邕、王粲、夏侯玄、何晏等是也。一为英雄,刘备、曹操等是矣。”骆玉明在《〈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列专章讲述“英雄与名士”,他发现不同于英雄,名士的概念很难界定,更多时候,人们只能分析那个时代被称为名士的人,来探寻名士的特征。

    这些特征中,雅量颇为时人所重,《世说新语》中便专辟了一个门类谈“雅量”。所谓“雅量”,是指宽宏的气量,要求人们做到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唯此才不失名士风度。

    最有名的例子,是关于谢安的一条记录。话说谢安正与客人下棋,一会儿谢玄在淝水战场上派出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信后,默不作声,继续与人下棋。反倒是客人坐不住了,问战场胜负情况,谢安这才神情淡然地回答:“孩子们大破贼兵。”

    另一个故事中,顾雍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儿子死于任上,虽然心里痛苦不堪,以至“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可始终控制住而在言谈神色上没有露出痕迹。

    今人读到这些故事时,多少有些难以理解,甚至觉得多少有些造作。情之为物,发乎天性,何故隐忍至此?况且,正如宗白华在《〈世说新语〉与晋人之美》中所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深情”,一部《世说》中,不也有大量任诞纵情的例子吗?《世说新语·伤逝》篇便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王戎的儿子死了,山简去探望他,王戎悲痛难抑。山简说:“一个怀抱中的婴儿罢了,怎么能悲痛到这个地步!”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山简很敬佩他的话,更加为他悲痛。

    晋人究竟如何调整雅量与深情这两个看似颇为冲突的气度,似乎还要回到那个时代对“情”的理解。原来在古人的传统观念中,“情”并非值得赞美,在儒道两家那里,尽管论述角度有所不同,“圣人无情”论却是主流观点。至魏晋时,王弼提出“圣人有情”论,试图使“圣人”这样的理想化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人情有所沟通。另一方面,汉末魏晋的战乱频仍,也让他们看到生命的无常短促,时常发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感慨,也让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的力量。

    也就是说,在魏晋士人那里,原本就存在着两种对待情感的观念:一方面,传统礼教、名士风度要求他们恪守雅量,隐忍过于放纵的情感;另一方面,乱世无常,新的思想,也让他们在一些时候更愿意放纵自己的一往情深。

    骆玉明特别举了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对《世说新语·任诞》中关于阮籍一则故事的分析,来说明魏晋士人如何解决这种冲突。这则记录是这样说的,阮籍的嫂子有一次回娘家,阮籍去看她,跟她道别,有人责怪阮籍。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们这类人制定的吗?”吉川幸次郎解释:在阮籍这种人看来,礼虽然是一种社会性的必要,但并不为这种最优秀的人设置。某种程度上,这与前面王戎所谓“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在这些时代的精英分子或超精英分子眼中,无论纵情还是狂放,都在表明,他们理当享受更多的自由。

    无论是雅量的隐忍,还是深情的恣肆,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迷人的个性,自我的觉醒,这也正是《世说新语·品藻》篇中,殷浩回答桓温所言:“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只是,骆玉明提醒我,文学故事中的名士形象,有时并不真实。“因此我讲起《世说新语》中名士的概念,首先强调,名士是有尊严的,并且准备为这种尊严付出最高代价。如果没有这种准备,就没有资格成为名士。祢衡也许是个很可笑的人,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却通过对他人,尤其是曹操这样人物的不屑,表现他的孤傲,终究成为名士。为什么?因为他能够为所作一切付出代价。这种不可屈,来自人的本质。就像《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但她最后是高贵的,她告诉那些人,你有钱也罢,有势也罢,我可以陪你玩,那是我乐意玩,如果有一天不乐意和你玩了,你就没有资格。”

    也许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为嵇康在临刑前的神色自若、抚琴一曲,感到那份高贵的生命尊严。那才是我们不可追慕的魏晋风度。

[阅读全文]...
  • 古诗悯农语言教案

  • 语言
  • 古诗悯农语言教案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悯农语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目标】

      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

      【教案准备】

      ppt课件

      【教案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

      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

      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

      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

      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二、学*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

      2、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

      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

      (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

      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

      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

      (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

      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

      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

      (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育儿天堂 )。

      4、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

      5、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

      6、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

      7、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

      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

      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老师示范唱)

      2、幼儿学*歌唱《悯农》。

      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

      五、结束。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听听。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阅读全文]...
  • 世说新语的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世说新语的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下面是世说新语的原文及翻译,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陈仲举礼贤

      1.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②,登车揽辔③,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④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⑦。" 陈曰:" 武王式商容之闾⑧,*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陈蕃,字仲举,东汉末年人。与窦武等人谋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言行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

      ③登车揽辔:指为官上任。辔(p i ):马缰绳。

      ④豫章:汉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隐士。

      ⑥主薄:掌管文书的官吏。

      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闾:武王,周武王。式,同" 轼" ,车前作扶手的横木,此为动词,意思是乘车时双手扶轼,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时期的贤哲,老子的老师。闾:里巷的门。

      「译文」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二鄙吝复生

      周子居①常云:" 吾时月不见黄叔度②,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③!"

      「注释」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末年贤人。

      ②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末年贤人。

      ③鄙吝:粗鄙贪婪。已复:竟然。

      「译文」

      周子居(周乘)经常说:" 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黄宪),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万顷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③;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④。人问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⑤,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⑥,难测量也。"

      「注释」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末年太学生的领袖。

      ②造:拜访。袁奉高:袁阆,字奉高,东汉末年贤人。

      ③车不停轨,鸾不辍轭:比喻停留的时间短暂。轨:车辙。鸾:鸾铃,此指马车。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弥日:整日。信宿:连住两夜。

      ⑤汪汪:水深广的样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气度。

      「译文」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访袁奉高(袁阆),车不停驶,马不驻足,就告辞了;到黄叔度(黄宪)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委,郭林宗说:" 叔度犹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四身登龙门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②。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③。

      「注释」

      ①李元礼:李膺,字元礼,东汉名臣,被宦官杀害。风格秀整:风度品德高雅正派。高自标持:指在道德操守方面对自己期许很高。

      ②名教:儒家礼教。

      ③登龙门:喻身价提高。龙门:即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黄河流此地,*峭壁耸立,水位落差大。传说鱼游到此处,能跳过去即可成龙。

      「译文」

      李元礼(李膺)风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视甚高。以弘扬儒教,正定天下是非为己任。后辈的读书人到了李元礼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认为自己登龙门了。

      五李元礼赞贤

      李元礼(李鹰)尝叹荀淑、钟浩①曰:" 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②。"

      「注释」

      ①荀淑:字季和,东*。钟皓:字季明,东*,归隐后收徒达千人。

      ②清识:高明的见识。尚:超越。至德:大德,高尚的品德。师:动词,指可为人师表。

      「译文」

      李元礼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 荀淑见识卓越,别人很难超过。钟浩道德高尚,足以为人师表。"

      六真人东行

      陈太丘诣荀朗陵①,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②,长文尚小③,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④,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 真人东行。"

[阅读全文]...
  • 世说新语翻译及原文(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

  • 【出处】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六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内容大多记载东汉至东晋间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闻趣事,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三十六类(门),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1130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有的很长,由此可见志人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作者】刘义庆:(403年-444年2月26日),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刘宋宗室,武帝刘裕之侄,为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本是长沙王刘道邻之子,过继给刘裕另一弟弟刘道规,世袭临川王。曾集士人门客作《世说新语》、《幽明录》等书,文笔简洁,为世人所推崇。

    【正文翻译】

[阅读全文]...
  • 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教案

  • 语言,活动
  • 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教案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诵读的兴趣。

      2、初步学*有节拍地诵读古诗,感悟古诗的优美韵律。

      3、引导幼儿能够边模仿动作边诵读古诗。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录音机。

      2、图片“咏鹅”。

      3、用绿色纸围成一个小“池塘”。

      4、动画幻灯片“咏鹅”。

      活动过程:

      (一)通过鹅妈妈带着鹅宝宝去游泳的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鹅宝宝们,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妈妈带你们到池塘里去游泳吧!

      2、听音乐做戏水的动作。(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

      4、游累了,我们来休息一下。(幼儿找位子坐下)你们看这里也有小白鹅,(出示图片)。

      5、教师:我们来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呀?(引导幼儿讲述图片上的内容,并将幼儿讲述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

      (二)结合多媒体,初步欣赏古诗《咏鹅》。

      1、教师:小朋友讲的真好,你们喜欢鹅吗?在我们古代唐朝有一个小朋友叫骆宾王,他也很喜欢鹅,在他7岁的时候,他就写了一首关于鹅的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2、幼儿初步欣赏古诗。

      3、幼儿随动画一起念古诗。

      (三)、感悟古诗韵律。

      教师:有的小朋友对这首诗可能很熟悉,谁来读一下?(2-3位)大家觉得小朋友念的好听还是动画里阿姨念的好听?为什么呀?因为阿姨念的时候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节拍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的诗才更好听。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四)和着音乐边表演边诵读古诗。

      1、教师:我们现在听着音乐轻轻的来学学小白鹅,一边表演动作一边诵读古诗,好吗?

      2、教师:今天我们玩的真高兴,让我们回家休息一会吧!

      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学唱歌曲的旋律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大有好处。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阅读全文]...
  • 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清明》教案

  • 语言,活动,清明
  • 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清明》教案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语言活动古诗《清明》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活动目标:

      1、让他们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清明节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幼儿园都会组织小朋友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悼念我们那些未曾谋面的'英雄前辈,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他们的珍贵付出,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的重大意义,让孩子们记住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图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再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呢?他们在干什么呢?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看图片,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 句子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 语录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 说说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 名言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 诗词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 祝福

关于世说新语言语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七夕情话英文大全 暖心的土味情话 情人节简短情话 用姓造情话 给女友留言的简单情话 厉致诚说的情话 古风情话霸气 邓伦土味情话 土味情话生病 德云社情话 司凤情话 情话贺卡 特别隐晦的情话 撩女朋友的污情话 黑夜思念情话 刑法情话 早上和女朋友说的情话 天热的情话 二十字以内的情话 你*视吗套路情话 超皮的情话 NPC土味情话 撩女朋友情话套路 大厂土味情话 相信真爱的情话 土味情话你知道 扩列情话 旭凤说的情话 甜的腻人的情话 每一岁的的情话 情话分手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