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关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

  • 诗人
  • 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饮酒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阅读全文]...
  • 饮酒陶渊明古诗

  • 诗人
  • 饮酒陶渊明古诗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酒陶渊明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诗、诗意】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一作考证《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结庐:建造简单的房子。

      问君:诗中是指问自己。

      何能尔:怎么能如此。

      心远:心境高远,超脱世俗。

      地自偏:住的地方自然显得偏僻、清静。

      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山气:山中景色。

      相与还:结伴归来。

      此中:这里面。真意:指从大自然中所领会到的真实淳朴的意趣。

      欲辨:要想说明白。

      忘言:意思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陶渊明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然后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陶渊明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陶渊明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然后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然后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然后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然后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然后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然后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然后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然后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

      陶渊明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陶渊明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写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鼓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陶渊明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

      《传》中说陶渊明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喝醉,就心满意足了!陶渊明的妻子坚持要种大米。于是,将二顷五十亩田种糯米,五十亩田种大米。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陶渊明,县吏就叫陶渊明穿好衣冠迎接。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十三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陶渊明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写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

      陶渊明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这就是萧统所说的寄酒为迹。

      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陶渊明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经月不灭。

[阅读全文]...
  • 陶渊明饮酒诗句

  • 陶渊明饮酒诗句

      大家读过陶渊明饮酒诗句吗?下面小编整理了陶渊明饮酒诗句,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喧嚣。

      你问我如何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是因为我的)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南山。(傍晚南山)山气氤氲。

      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优美,更有飞鸟,结伴而归。

      这其中蕴含着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说出来,却忘记了该如何用语言表达。

      赏析

      本诗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饮酒 十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释]

      (1)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

      布也,布荆坐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4)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5)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6)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

      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

      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

      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

      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

      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

      酒中自有深意味。

      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3] ”,有《陶渊明集》。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致仕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阅读全文]...
  • 陶渊明《饮酒·其二》原文

  • 诗人
  • 陶渊明《饮酒·其二》原文

      《饮酒·其二》,是魏晋陶渊明做的一篇诗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饮酒·其二》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饮酒·其二》原文: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其二》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表现出诗人愤激不*的情绪。

      (2)云有报:说是有报应。这里指的是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见《史记·伯夷列传》)西山:即首阳山。

      (3)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

      (4)九十行带索:《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况:甚,意思是指更加。当年:指壮年。

      (5)固穷节:指固守穷困的节操。《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饮酒·其二》译文: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饮酒·其二》赏析:

      《饮酒其二》全诗以*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阅读全文]...
  • 陶渊明饮酒诗代表作(最著名的二十首饮酒诗)

  • 《饮酒二十首》,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一组五言古诗。陶渊明辞官隐退后,他时常醉酒后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一共得到二十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饮酒二十首》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其十二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

    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

    其十三

[阅读全文]...
  •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 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饮酒》(其五),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30课《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其五》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对教材的理解

      1.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的传统文学博大精深,诗歌犹如其中的一泓清泉 ,常常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清凉的慰藉。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宋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的确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而对诗词的学*,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于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3.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真意”“悠然”等词句的含义以及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并不陌生,前面已经学过了陶渊明的多篇古诗文,其中有古诗《归园田居》,古文《桃花源记》,传记《五柳先生传》,对其人其诗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达到“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

      三、教学理念:出于对教材以及作者陶渊明这样的理解以及学生实际,加之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能启发思维,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为了将这首诗讲出味道来,让学生能从多方面收获。在教学理念上我遵循以下两点: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2.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及手段实施教学。

      1.朗读欣赏法

      2.讨论探究法

      3.情境设置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以便探求诗歌的言外之味,寻求适合学生解读经典古诗词的赏读途径,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教师先出示一副对联,学生很容易就能猜出这位独爱菊花的田园诗人就是陶渊明。顺势请学生交流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并且结合他作品中的一些语句来评价陶渊明。为了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我给学生作如下示范并出示句式。

      这样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导入本课的学*。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走*这位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新世界。

      (我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情境,又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实现本节课“以诗解诗,以文解文”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当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自学生疑

      (新课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敢于怀疑的精神,我引导学生注意题目和诗文的联系。相信善于观察的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并且提出这样的疑问:题目虽为《饮酒》,但诗文为何没有提到酒?如果学生之间能结合自己读书所得解答这一解惑更好,如果不能我会给予这样的解答:陶渊明共写《饮酒》诗20首,诗前有小序,序中说,这些诗是其“闲居寡欢”,“既醉之后”所作。《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这首诗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为了深入了解关于古人的“酒文化”,我还补充这些材料:在古代酒与人关系甚密,可解忧可增兴。

      曹操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斗酒诗百篇。

      杜甫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陶亦自云: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俗语:酒后吐真言,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的真言。

[阅读全文]...
  •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 诗人
  •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是*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下文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阅读全文]...
  •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阅读全文]...
  • 陶渊明:饮酒·秋菊有佳色

  •   《饮酒·秋菊有佳色》

      作者:陶渊明

      原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

      1、这首诗主要写赏菊与饮酒,诗人完全沉醉其中,忘却了尘世,摆脱了忧愁,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2、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多):采摘。英:花。

      3、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4、壶自倾:谓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5、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趋:归向。

      6、啸傲:谓言动自在,无拘无束。轩: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翻译:

      秋菊花盛正鲜艳,含露润泽采花英。

      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浓。

      一挥而尽杯中酒,再执酒壶注杯中。

      日落众生皆息止,归鸟向林欢快鸣。

      纵情欢歌东窗下,姑且逍遥度此生。

      赏析:

      此诗写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惟其如此,作者非常爱菊,诗中屡次写到,而且常常把它同松联系在一起,如《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诗首句“秋菊有佳色”,亦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如果换成其他秾丽字眼,比如“丽”、“粲”、“绚”之类,反倒恶俗不堪。前人称此句“洗尽古今尘俗气”(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艮斋语),并非虚誉“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采菊是为了服食,菊可延年益寿。作者《九日闲居》就有“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之旬。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云:“辅体延年,莫斯(指菊)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可见服食菊花,是六朝的风气。屈原《离骚》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故服食菊花不仅在强身,还有志趣高洁的喻意,而通篇之高远寓意,亦皆由菊引发。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这里写的是独醉。他既没有孔融“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后汉书·郑孔荀列传》载孔融语)那样的豪华气派,也不像竹林名士那样“纵酒昏酣”,而是一个人对菊自酌。独饮本来容易使人感到寂寞,但五、六两句各着一“虽”字、“自”字,就洗去孤寂冷落之感,“自”字显得那壶儿似也颇解人意,为诗人手中的酒杯殷勤地添注不已。“倾”字不仅指向杯中斟酒,还有酒壶倾尽之意,见出他自酌的时间之长,兴致之高,饮酒之多。所以从这两句到“日入”两句,不仅描写的方面不同,还包含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饮酒增多,作者的感触也多了起来。

      再下二句,“日入群动息”是总论,“归鸟趋林鸣”是于群动中特取一物以证之;也可以说,因见归鸟趋林,所以悟出日入之时正是群动止息之际。“趋”是动态,“鸣”是声音,但惟有在特别空旷静寂的环境中,才能更加显出飞鸟趋林,更加清晰地听到鸟儿的声音,这是以动写静、以声写寂的表现手法。而环境的宁静优美,又衬托出作者的闲适心情。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渊明此时志趣的寄托。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除此诗外,他如“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及归栖”(《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矰缴奚施,已卷(倦)安劳”(《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还有“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结庐在人境》),“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m.ju.51tietu.net)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

      末尾写所以归隐之故,表达了隐居终身的决心。“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啸傲”谓歌咏自得,无拘无束。《饮酒》第五首《饮酒·结庐在人境》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东轩即在此东篱内,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得此生”是说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东坡题跋·题渊明诗》)“得此生”和“失此生”实指归隐和做官。啸傲东轩,是隐居悠闲之乐的形象描绘,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 句子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 语录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 说说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 名言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 诗词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 祝福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四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感恩生日说说心情说说 想留却留不住的说说 男生伤感说说带图片 大爱正能量说说 婚纱说说图片大全 伤害说说图片 无名之火的说说 想念高中同学的说说 唱歌解压的说说 朋友圈说说不发图片 关于想念一个人的说说 流年说说 别人诬陷自己的说说 网恋说说 形容自己不开心的说说 关于恐怖的说说 逗比朋友圈说说大全 两个宝宝的说说 关于超级英雄的说说 狮子座说说 轻生的说说 喝醉的搞笑说说 坚持自己的梦想说说 励志的女人说说 你会失去我的说说 写给朋友过生日的说说 形容晚霞优美的说说 事事无常的说说 嘲笑爱情的说说 拔罐的心情说说 明白却要装糊涂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