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关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赠刘景文古诗

  • 古诗文
  •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 古诗赠刘景文

  •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下面是古诗赠刘景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

      如今,荷叶都已经枯败了,再也看不到夏天那样碧绿的,好像举着一把遮雨大伞似的荷叶,亭亭玉立在那里繁茂的样子了。傲霜耐寒的菊花,虽然还有挺拔的菊枝依然生机勃勃,但美丽的花朵早已残败。不过,在这一年中仍然有值得你记住的最美景致,橙黄橘绿满眼收获正是初冬最美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赏析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古诗

  •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古诗翻译和赏析)

  •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人,即题目所写赠刘景文。如果这首诗题目为初冬,从下面的诗文中绝看不出来与人物有着任何关连。即是赠人,那么人与诗文有着什么联络呢?

    先了解此诗写作背景与刘景文资料。此诗苏轼写于1190年,苏轼54岁,刘景文58岁,苏轼任杭州知府(应该是从三品),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应该是从七品)。两人在杭州相遇而成朋友,苏轼认可刘景文,称之为:慷慨奇士。并向朝廷举荐他。

    58岁在当时算是老年了,所以诗中以菊残犹有傲霜枝来形容刘景文。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雪呢!夸奖刘景文,也是鼓励刘景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算是鼓励的话。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有些争议。橘子不绿,绿色的是枳。有成语橘化为枳,出自于《晏子春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化为枳是贬义,因环境而变坏。这里可以理解成,年老的刘景文因环境改变或许可以建立更大的功勋。暗喻着苏轼举荐刘景文后,相信他可以做出成就来。

    诗中不提刘景文,仅题目中提了,但诗文中句句可以体现出刘景文的存在。这即是苏轼诗文的奥妙所在。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赠刘景文的意思注释)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起句“荷尽已无擎雨盖”,*仄为“*仄仄**仄仄”,是首字、三字不论的“仄仄***仄仄”仄起仄收律句。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关键位置*仄为“*、仄、*”,符合相对规则,第三句“年、景、须”为“*、仄、*”,符合相粘规则,第四句“是、黄、绿”*仄为“仄、*、仄”,符合与第三句相对的规则。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四支”部的七绝,*仄正确,格律严谨。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但是从标题和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来断,这更是一首勉励好友而且自勉的作品。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目之所及,残荷败菊,虽然一片荒凉,老枝却挺立寒霜,另有一些风度。

    残荷叶败菊花残,只剩下了寒霜中挺立的老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是具体描写秋末的气象,后两句则话锋一转。和大多数人看到秋冬就感觉萧瑟不一样,苏轼反而觉得,这样的季节才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因为这正是收获的季节,橙子黄了,橘子还未成熟,带有勃勃生机的绿色。

    朋友,你要记住,这橙黄橘绿的日子,才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啊。

    这是描写秋末冬初的景色,荷尽菊残,看似萧萧瑟瑟,却橙黄橘绿,另有一番风情。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为了鼓励有国士之才的刘景文。此人有才,却仕途不达,六十多岁了依旧潦倒。苏轼极为推崇他,两人成为知己。苏轼一边向上面举荐他,一边安慰、鼓励他,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其时苏轼在杭州任上,也已经过了半百,正是年富力强,人生阅历积累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所以这里的“一年好景君须记”,其实暗中比喻自己和刘景文都走到了人生的金秋季节,阅历丰富,却又年富力强,正是“橙黄橘绿”最好的人生阶段。

    苏轼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被流放海南,他一向旷达乐观,不因逆境而悲愁困苦,亦不以年老而颓唐消沉。他一生坎坷挫折,可谓多矣,却并没有被逆境吓倒,而是积极面对人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苏轼的“橙黄橘绿”,不仅在生前,更在身后。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古诗拼音版(赠刘景文古诗全解)

  •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阅读流程】

    一、 导入新课,解读诗题:

    今天,我们阅读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赠刘景文》,这首诗生字比较多,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生字。

    请用“赠”组词或说一句话,汇报交流。

    总结:是呀,别人赠送我们一本本子或一本相册,上面还会写上赠言,勉励我们,激励我们。古代文人经常会写诗赠送给别人表达心意,如李白写的《赠孟浩然》,主要表达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再如李白写的《赠汪伦》,则是表达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刘景文是苏轼的好朋友,他们交谊颇深,诗酒往还,那么苏轼以诗相赠刘景文有什么深意呢?我们通过学*深入体会。

    二、自主学*,说出大意:

    1、出示生字词,认读:

    赠(zèng) 刘景文(liú) 宋(sòng) 苏轼(sūshì) 擎(qíng)

    雨盖(gài) 菊残(júcán) 犹有(yóu) 傲(ào) 君(jūn)

    橙(chéng)黄橘(jú)绿

    2、读《赠刘景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注释:

    ①[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②[擎]举,向上托。

    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4、看课文插图,描述图意。

    5、“查字典,查词典”汇报:

    (1)、查字典 擎qíng向上托,举:擎天柱,众擎易举。

    (2)、查字典 盖gài②伞: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查《现代汉语词典》 盖gài③古时把伞叫盖(现在方言还有把伞叫雨盖的):华盖(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

    强调:“雨盖”的解读这里要明确是指“遮挡风雨的伞”,而不是“遮挡风雨的盖子”,不能闹笑话,这也表明查字典、查词典的重要,不能想当然。

    思考:诗中的“雨盖”指什么?指荷叶,荷叶像伞一样遮风挡雨。

    想象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

    散文《往事(一)之七》中,冰心用清新、绢丽的笔墨细致描写了荷叶保护红莲的场景“这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慢慢的倾倒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6、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解读,想象描绘:

    (一)、想象“荷尽菊残”:

    (1)、品读“尽”:

    “荷尽”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深秋季节,荷花落尽,荷叶枯萎,已经没有向上托起的一片片莲叶,请看教材的插图,仔细观察。

    想象“荷盛”的情景:荷叶像伞,荷叶圆圆的,叶柄向上托举着,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诗句就是描写水面上盖着一片片青青的荷叶,荷叶上盛开着一朵朵粉红鲜嫩的荷花。荷叶茂盛时像能遮风挡雨的绿伞,叶柄向上托举着,就是“擎”的意思,所以诗中称“擎雨盖”,这是荷叶盛夏长得茂盛时。

    可是现在深秋寒冷季节,叶子已经枯萎了,再无盛夏时的盛景!

    (2)、品读“残”:

    “菊残”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随着深秋初冬季节的来临,菊花也由茂盛走向暗淡,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解读“傲”:“傲”字凸显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精神品格,“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傲”字凸显还有菊花敢于斗风傲霜,在百花中最后凋谢。

    在这百花凋零时,诗人指点关注“橙黄橘绿”这一胜景,自然引出下文。

    (二)、想象“橙黄橘绿”:

    “橙黄橘绿”你想象到的是什么情景?秋天生机勃勃,瓜果飘香,果实累累,黄的橙绿的橘挂满枝头,沉甸甸的,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

    补充阅读想象:苏轼的词《咏橘》

    浣溪沙 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xùn*)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qiè胆小,没勇气)初尝。吴姬(jī古代对妇女的美称)三日手犹香。

    “菊暗荷枯“和”菊残荷尽“意思一样。“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新橘是青的以后慢慢变黄,橘树常绿,叶子绿得发亮,整个橘林郁郁葱葱,富于生机。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

    (三)、体会诗人写诗用意:

    诗人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用意是什么?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然后汇报交流。也许是借物赞人,赞扬刘景文像菊花一样傲立风霜中,像橙橘那样点亮深秋初冬。也许是勉励刘景文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看到力量!……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

  • 诗意
  •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躁释的美的感受。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的诗意

  • 诗意
  •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躁释的美的感受。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m.ju.51tietu.net)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阅读全文]...
  • 很美很冷门的古诗句两句

  •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很美很冷门的古诗句两句希望大家喜欢。

    1、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4、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李玉《贺新郎·春情》

    5、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6、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辛弃疾《汉*·立春日》

    7、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8、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9、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罗隐《魏城逢故人》

    10、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1、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王元鼎《醉太*·寒食》

    12、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

    13、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韩翃《宿石邑山中》

    14、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15、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 句子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 语录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 说说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 名言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 诗词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 祝福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的后两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花的古诗你能想起多少 带有启发性的古诗 夏风的古诗 诗城奉节的古诗 古诗雪有拼音的 形容天天很忙的古诗词 关于月的古诗加主旨 中国捐给韩国口罩时的古诗 一身傲骨不认输的古诗 古诗江南的歌 赠花柳的古诗朗读 让对方知道你心寒失望的古诗 大江歌罢掉头的古诗 伤心的雪花的古诗词 听古诗入睡的孩子 语文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出师不利的古诗 年井下字的古诗三首 描写家国破碎的古诗 古诗词中的张夏 劝人笑口常开的古诗 带白和老的古诗 很短的秋天古诗 关于位的古诗词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生查子元夕 最需要背诵的古诗 咏老马的古诗意思 分手又复合的古诗词 自创天体的古诗 会继续努力的古诗词 思乡的古诗带有月亮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