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蜂罗隐罗隐写的蜂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蜂罗隐罗隐写的蜂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蜂罗隐罗隐写的蜂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蜂罗隐罗隐写的蜂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诗罗隐《蜂》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罗隐《蜂》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罗隐生当变乱时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经历,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
他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表现出一些怀才不遇之感,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狭窄,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与其杂文相似。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语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炼民间口语,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
罗隐《蜂》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隐《蜂》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翻译
无论是*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蜂》注释
山尖:山峰
占:占其所有
尽:都
甜:醇香的蜂蜜
《蜂》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有蜜蜂的出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蜂》
作者:罗隐
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1、山尖:山峰。
2、占:占其所有。
3、尽:都。
4、甜:醇香的蜂蜜。
翻译:
无论是*地还是山峰,
无限花开的风光,
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
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
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着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m.ju.51tietu.net)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罗隐唐诗《蜂》全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隐唐诗《蜂》全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蜂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白话译文】
无论是*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雪
朝代:唐 代 ‖ 作者:罗 隐
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注释:
⑴尽:全。道:讲,说。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⑵若何:如何,怎么样。
⑶宜:应该。
赏析: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了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作者简介:
罗 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1、《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2、《蜂》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3、《雪》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
撅冻野蔬和粉重,扫庭松叶带酥烧。
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4、《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5、《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6、《柳》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7、《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8、《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9、《七夕》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10、《宫词》
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经年不见君王面,落日黄昏空掩门。
11、《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
12、《梅花》
吴王醉处十馀里,照野拂衣今正繁。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
愁怜粉艳飘歌*,静爱寒香扑酒樽。
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
13、《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4、《竹》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
蜂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蜂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罗隐 蜂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及注释】
无论是*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这首诗通过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不辞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并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1、山尖:山峰的顶端。
2、尽:全部。
3、占:占其所有。
4、甜:醇香的蜂蜜
5、采:采摘。
6、为【wèi】替。还读wéi,如“敢作敢为”
【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诗人借引用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与不满。
罗隐的唐诗《鹦鹉》赏析
罗隐《鹦鹉》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罗隐《鹦鹉》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
语得分明出转难。
赏析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 》,是托物 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赋篇,假借鹦鹉以抒发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 ,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 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 ,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 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抚它:且莫感慨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可惜。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鏐,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的 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晰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
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惹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鏐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宠幸,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鏐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 ,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 却耐人寻味。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与来鹄《鹦鹉》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鹦鹉
【唐】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唐】来鹄
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仍奇。
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似陇山闲处飞。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 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1)两首诗中的`鹦鹉有哪些相似的特点?(3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3分)①羽毛翠绿(外表美丽);②能学人言 ; ③被锁笼中。(每点1分)
(2)(4分)对比。(2分)罗诗将陇西的寒冷与江南的温暖作对比(1分);来诗将现在的被锁金笼与在陇山的自由作对比(1分)。
(3)(4分)①罗诗以鹦鹉自比(1分),表达了诗人寄人篱下,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1分); ②来诗托物言志(1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1分)
《金陵夜泊》是唐代家罗隐的七言律诗,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情境呢?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金陵夜泊》
冷烟轻霭傍衰丛,此夕秦淮驻断蓬。
栖雁远惊沽酒火,乱鸦高避落帆风。
地销王气波声急,山带秋阴树影空。
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
【注释】
⑴金陵:古邑名。今江苏省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唐《金陵歌送别范宣》:“金陵昔时何壮哉,*卷英豪天下来。”
⑵轻澹:即轻淡。澹:一作“霭”,一作“雨”。衰丛:衰败的树丛。
⑶秦淮: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断蓬:犹飞蓬,比喻漂泊无定。此指船。唐《九日送别》诗:“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⑷雁:一作“鸟”。沽酒:卖酒。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而已。”
⑸王气: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望气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
⑹六代:指东吴、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建康(即金陵)建都,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六:一作“数”。精灵:精灵之气。指显贵人物。唐高适《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荆衡气偏秀,江汉流不歇;此地多精灵,有时生才杰。”
⑺思量:考虑;忖度。《晋书·王豹传》:“得前后白事,具意,辄别思量也。”
【翻译】
清冷的烟雾笼罩着衰败的树丛,今夜漂泊的船只行至秦淮河岸边停靠。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栖雁;风帆下落,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山上那摇落的树干仿佛正在倾听那挟带着三百年金陵王气的涛声,消逝在远方的夜空。那些曾经在秦淮河身边风流一世的六代人物,如今都在哪里?想来应在这清冷的月光中。
【鉴赏】
金陵,是六朝帝王之都,这里曾演出过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穿城流过的秦淮河是目睹这些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历史迈入晚唐,天荒地老,昔日擅六代豪华的秦淮河,在兵火余劫之后,呈现出寒水烟笼,萧瑟冷落的衰败景象。在一个秋色迷离的傍晚,十上不第、传食诸侯、因人成事的诗人罗隐,泊舟秦淮,目击眼前衰景,白云苍狗的尘寰之感涌上心头,他写下这首吊古悲今的伤心之诗。
冷烟、薄霭、衰丛,诗一开始就以愁惨之墨,描绘出一幅惨淡的秦淮秋暝图。在这令人惆怅的伤心之夜,一只旅船缓缓地向河岸靠去。首联在写景叙事中点出“夜泊金陵”诗题。其中“断蓬”二字用得极巧妙,秋蓬根断,随风飘荡,来去无所,正喻诗人身不由己的飘泊生涯 ,而“蓬”音与船篷之“篷”相同, 驻蓬,犹言驻篷,即泊船,故“蓬”字用,在一石二鸟,既叙事,又写情,富于形象。
中间两联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夜色初临,河岸上刚点燃的几处酒店夜火,惊起了水边草丛中栖息的征雁,传来阵阵凄唳的鸣叫和鸟翅扑打声。旅船靠岸,风帆下落,盘旋在桅杆四周的昏鸦纷纷惊叫着高飞躲避。在这阒寂的秋夜中,远处大江的涛声显得格外清楚、格外急促。秋阴遮盖下的山上,那摇落的树干一枝枝孤零零地伸向朦胧的夜空,仿佛正在倾听那急促的涛声挟带着三百年金陵王气,消逝在远方的夜空。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啊,昔日歌吹动地,灯火彻夜的秦淮河,如今竟成了征雁寒鸦的世界!秦淮河啊!秦淮河,自古以来,你伴着这虎踞龙蹯的金陵,审视着人间的沧桑变化,那些曾经在你身边风流一世的六代人物,如今都在哪里?在白日喧嚣的阳光下,人们难以寻找他们的踪迹,想来在这清冷的月光下,他们的精灵正和你一起,静听着寂寞的潮水拍打眼前这座空城,凝视着月色朦朦的大地吧。
在金陵这块土地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怀古之作,刘禹锡的《金陵怀古》、杜牧的《夜泊秦淮》等诗,千古为人咏唱不衰,这些作品将诗人心中那一股故国萧条悲叹之感融入金陵山水,它们与金陵同在。罗隐这首《金陵夜泊》,受前辈诗人风格熏染,但它能够在被称为“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的刘禹锡《石头城》之后,跻身金陵怀精英之列,这不仅得力于为人激赏的“六代精灵人不见,思量应在月明中”的名句,更在“ 罗隐一生身 ”的个性特色,即“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而终不离乎一身”(《桐江诗话》)。正因为罗隐身当末世,所以他有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意识;正因为他处于军阀混战,兵火遍地的乱世,所以他的生命价值感更加激烈;又因为他一生坎坷、感遇辄发,为人忌恨,所以他对人生的凄凉体会更深。这些充满人世忧愁的情感熔铸在意象中,使全诗意境悲凉凄清。
诗人选择了若干与自己悲凉身世可能建立同构关系的意象,来表现其潦倒落魄之情,在这样一种创作思想支配下,昔日繁华富贵的金陵,在诗中就以冷月寒烟、空山急浪围绕笼盖的面目出现,充斥其中的是枯树衰草,征雁暮鸦,升腾在夜空中的是那些为悲剧命运哀泣的六朝亡灵。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幻想意象交织反射出诗人凄苦的心态。
罗隐诗固多讥刺,但在辛辣尖刻的讽刺和强烈的抨击中,也处处流露出乱世中不得志的伤感和种种忧患,说他是讽刺诗人固然可以,也可以说他是感伤诗人,此诗即可证明。
《金钱花》是唐代家罗隐的诗作。此诗通过吟咏金钱花,揭示了唐末豪门贵族贪婪残酷的本性。
金钱花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
【注释】
⑴金钱花:即旋覆花,夏秋开花,花色金黄,花朵圆而覆下,中央呈筒状,形如铜钱,因而得名。
⑵佳名:好名字。唐陆龟蒙《华阳巾》诗:“莲华峰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
⑶依依:形容花开朵朵,相亲相随的样子。
⑷教:一作“交”。堪:可,能。一作“也”。收贮:收藏。
⑸劚(zhú):掘,砍。将:语气词。
【白话译文】
拥有佳名的金钱花围绕着大树吐露芬芳,相依相伴地依偎在一起向着明丽的秋光。
如果它们真像金钱那样可以被收藏起来,应该早就被那些豪门贵族之家挖尽砍光。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他对当时考试制度非常失望,对当时豪门贵族贪得无厌的本性非常厌恶,因此写下很多讽喻诗,这首《金钱花》就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寄意的诗。诗题“金钱花”,然而其主旨并不在咏花,是借金钱花抨击了豪门贵族贪得无厌、残酷无情的本性。
起句“占得佳名绕树芳”,一开头,诗人就极口称赞花的名字起得好。“占得佳名”,用字遣词,值得细细玩味。“绕树芳”三字则不仅传神地描绘出金钱花柔弱美丽的身姿,而且告诉人们,它还有沁人心脾的芳香。这一句,作者以极为赞赏的口吻,写出了金钱花的名称、形态、香气,引人瞩目。
“依依相伴向秋光”,与上一句意脉相通。金钱花一朵挨着一朵,丛丛簇簇,就像情投意合的伴侣,卿卿我我,亲密无间,给人以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之感。金*的花朵又总是迎着阳光开放,色泽鲜丽,娇美动人。作者把金钱花写得楚楚动人,可亲可爱,诗人笔下的金钱花是十分美丽的。
光就上两句看,诗人似乎只在欣赏花草。然一读下文,便知作者匠心独运,旨意全在引起后边两句议论:“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笔锋一转,突发奇想:金钱花如此娇柔迷人,如果它真的是金钱可以收藏的话,那些豪门*就会毫不怜惜地把它全部掘尽砍光了!这二句,出言冷隽,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一下戳穿了剥削者残酷无情、贪得无厌的本性,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他们的丑恶本质。诗人的态度由充满热情转为一脸冷峻。由此可见,作者越是渲染金钱花的姿色和芳香,越能反衬出议论的力量。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罗隐的诗,笔锋犀利泼辣,善于把冷隽的讽刺与深沉的愤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堪称别具一格。这首诗像一把匕首将豪门贵族的假面具剥得精光,具有很强的讽刺和批判力量,充分表现出了这个特色。
蜂罗隐蜂罗隐的古诗 古诗蜂罗隐罗隐写的蜂 罗隐的蜂古诗 罗隐的蜂的古诗 古诗蜂罗隐的 蜂罗隐的古诗 古诗罗隐的蜂的诗 在新的蜂罗隐的古诗 蜂罗隐的古诗ppt 蜂和罗隐的古诗 蜂是罗隐写的古诗 蜂唐罗隐的古诗 蜂的古诗罗隐全诗 古诗蜂唐罗隐的诗 罗隐的蜂古诗100首 蜂罗隐古诗蜂的形象 古诗蜂罗隐中的罗隐语音 蜂罗隐的古诗串词 蜂的古诗罗隐楷书 蜂的古诗诗意罗隐 罗隐蜂的古诗诗意 蜂的古诗罗隐寓意 古诗蜂罗隐的英文 蜂的古诗罗隐读音 《蜂》古诗罗隐的感受 蜂的古诗罗隐背景 蜂的古诗罗隐意思 蜂罗隐古诗的诗意 蜂的古诗罗隐之类的诗 蜂的古诗罗隐注音
罗隐名言 罗隐的诗 古诗罗隐《蜂》赏析 罗隐《蜂》古诗赏析 《蜂》的诗人罗隐简介 《柳》罗隐诗词赏析 罗隐唐诗《蜂》全诗赏析 罗隐的诗 罗隐的唐诗《鹦鹉》赏析 蜂的古诗罗隐译文(古诗蜂的意思和解析) 罗隐的诗有哪些(罗隐的文集名分享) 蜂罗隐古诗翻译(罗隐野花古诗的意思) 雪古诗罗隐带拼音(关于描写雪的古诗名句) 七夕罗隐原文与翻译(七夕古诗原文李商隐) 罗隐的诗句有哪些(最具代表作的8首古诗词) 雪古诗罗隐带拼音(《雪》古诗罗隐赏析) 罗隐的诗 蜂罗隐 罗隐的诗 罗隐名言 罗隐《鹦鹉》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罗隐的诗 罗隐的唐诗《鹦鹉》赏析 罗隐《赠妓云英》唐诗鉴赏 罗隐《西施》唐诗赏析 罗隐《自遣》唐诗鉴赏 罗隐唐诗《金陵夜泊》赏析 罗隐《金钱花》唐诗鉴赏 罗隐《雪》唐诗鉴赏 罗隐唐诗《蜂》全诗赏析
漫画吟不出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词自创 描写农历十月的古诗词 江雨的古诗 了解中国古诗词的意义 有祝福生日的古诗词吗 描写岁寒三友的古诗大全 带有春的通俗古诗 特别长的古诗及意思 有关帽的古诗 配音乐的古诗视频 古诗中的意象春蚕 描写野狐岭的古诗 描写孤独人心情的古诗 含春花秋月的古诗词 适合钢笔字比赛的古诗文 古诗词带柳字的 风和雨的古诗文 关于赞美康乃馨的古诗 古诗我的座位在哪里 古诗文中的天狼星 形容不负此生的古诗词 以坚持为主题的古诗 写墙头草的古诗 古诗词母爱的力量 有父爱的古诗词 盛赞老师廉洁的的古诗 杨万里在普陀山写的古诗 带座字的古诗 讲蜕变的古诗词 描写人生境界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