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关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观田家古诗赏析

  • 观田家古诗赏析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的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该诗语言*实,绝少雕饰,是诗人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与抨击,客观真实地展示了田家生活的凄楚与悲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观田家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②劬(qú):过分劳苦,勤劳。

      1.这首诗叙写了农人的三种苦: ▲ , ▲ , ▲ 。(3分)

      2.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对比艺术。(4分)

      参考答案

      1.劳作之苦 贫饥之苦 徭役之苦(3分)

      2.①将农人终年劳作与生活饥贫作对比,揭示了赋税徭役的繁重。②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③层层铺陈的前十四句与深化主旨的尾句,用笔繁简对比鲜明,突出了作者的爱憎情感。(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赏析

      《观田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作的一首田园诗歌。这是一首描写农家生活的五言古诗,是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真实写照。抒写了诗人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

      词句注释

      ⑴田家:农民。

      ⑵卉(huì):草的总称。

      ⑶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⑷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⑸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⑹景:日光。

      ⑺晏(yàn):晚。

      ⑻犊(dú):小牛。

      ⑼劬(qú):过分劳苦。

      ⑽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⑾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⑿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⒀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⒁惭(cán):羞愧。

      ⒂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⒃禄食(lù shí):俸禄。

      ⒄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白话译文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作品鉴赏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阅读全文]...
  • 田家古诗词鉴赏

  • 田家古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田家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翻译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解释

      田家:农民。

      卉(huì):草的总称。

      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犊(dú):小牛。

      劬(qú):过分劳苦。

      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惭(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禄食(lù shí):俸禄。

      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诗文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田家杂兴(其八)

      储光羲①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

      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

      夏来菰米②饭,秋至菊花酒。

[阅读全文]...
  • 聂夷中《伤田家》唐诗全诗欣赏

  •   聂夷中《伤田家》主要描写什么情景?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

      译文

      二月里蚕儿刚刚出子,就早早的卖掉了一年的新丝,

      五月里秧苗还在地里,又早早的卖去了一年的新谷。

      只顾医治眼下的毒疮,也只有剜去自己心上的肉。

      我但愿君王的心啊,能够变成一支光明的蜡烛。

      不要再去照亮那穿着绫罗绸缎的富贵人家的筵*,

      而只是来照看照看这无衣无食的逃亡庄户的茅屋。

      鉴赏一

      《咏田家》是聂夷中的代表作,也是晚唐创作中的艺术佳品。诗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农民的深厚同情。此诗问世后,深受唐末统治者重视。据《资治通鉴》卷载,宰相冯道向后唐皇帝李嗣源述说农民痛苦之时,就在朝堂上诵读了这首诗。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这就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鉴赏二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伤田家》。有人甚至将此诗与《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文”(《别裁集》)。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蚕种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丝卖?哪有谷粜(出卖粮食)?居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乃是“卖青”──将尚未产出的农产品预先贱价抵押。正用血汗喂养、栽培的东西,是一年衣食,是心头肉呵,但被挖去了。两言卖“新”,令人悲酸。卖青是迫于生计,而首先是迫于赋敛。一本将“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四句与此诗合并,就透露出个中消息。这使人联想到民谣:“新禾不入箱,新麦不登场。殆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高宗永淳中童谣》)明年衣食将何如,已在不言之中。紧接二句用一个形象比喻:“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它通俗、*易、恰切。“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形象!唯其能入骨三分地揭示那血淋淋的现实,叫人一读就铭刻在心,永志不忘。诚然,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愿君王心”以下是诗人陈情,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的精神。这里寄希望于君主开明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作者用意主要是讽刺与谲谏。“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即委婉指出当时君王之心还不是“光明烛”;望其“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可谓“言简意足”。

      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阅读全文]...
  • 描写牧童的古诗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 优美
  •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的作品。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全诗语言朴素,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渭川田家》原文: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描写牧童的古诗王维《渭川田家》赏析

      《渭川田家》翻译: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渭川田家》赏析:

      诗中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虽都是*常事物,却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孙儿的归来。在野鸡声声鸣叫中,小麦已经秀穗,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丰年在望,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的志趣。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阅读全文]...
  • 古诗田家元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注释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

      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

      靠*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

      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⑤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⑥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耕父:农人。

      ⑦荷:扛,担。

      ⑧占(zhān):推测[2] 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赏析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田家元日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阅读全文]...
  • 古诗春夜喜雨杜甫视频

  • 杜甫,视频
  •   《》是一首对春雨的描述,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

      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阅读全文]...
  • 聂夷中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聂夷中《田家》

    在暖须在桑,在饱须在耕。——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君子贵弘道,道弘无不亨。——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太阳垂好光,毛发悉见形。——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精卫一微物,犹恐填海*。——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燕台累黄金,上欲招儒雅。——聂夷中《燕台二首》

    贵得贤士来,更下于隗者。——聂夷中《燕台二首》

    自然乐毅徒,趋风走天下。——聂夷中《燕台二首》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聂夷中《咏田家》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聂夷中《公子家》

    劝尔无伐桑,减尔身上服。——聂夷中《赠农》

    青春如不耕,何以自拘束。——聂夷中《赠农》

    金刀翦轻云,盘用黄金缕。——聂夷中《大垂手》

    鱼网不在天,鸟网不在水。——聂夷中《空城雀》

    饮啄要自然,何必空城里。——聂夷中《空城雀》

    一雀入官仓,所食能损几。——聂夷中《空城雀》

    所虑往损频,官仓乃害尔。——聂夷中《空城雀》

    君看构大厦,何曾一日成。——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

    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聂夷中《燕台二首》

    聂夷中[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阅读全文]...
  • 渭川田家翻译及赏析(古诗赏析及翻译注释)

  • 【题解】

    西斜的夕阳射在偏僻的村落里,这一起句就已给人静谧之感。接着“穷巷牛羊归”,虽是动态,却显得那么悠闲,那么安宁;夕照下,归家的牛羊三五成群地朝着里巷间缓缓走来。

    接着两联,“野老念牧童,依仗候荆扉。雉雎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由*至远,一口气写了三个场面,朴素简洁,飘出一股浓重的乡土气息。田埂上,几个农夫依锄而立,任风吹干汗珠,暂作小憩。这已经是静了,却又“相见依依”,有话语声可闻。“依依”两字,则不但表现出农人间的亲切,而且语柔声细,因场面开阔,配有微音响起,更觉得自然,静得出脱。

    末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既是诗人的感叹,也是诗画的理性的总括,有着诗人的别致的“顿悟”。“净”、“静”浑成,以禅入诗。既富有牧歌情调,朴素、亲切、自如,又呈现出外静内净,诗、禅、画三者和谐统一的美的个性。

    【原文】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译文】

    夕阳映照着安静村庄,深巷里归来成群牛羊。

    老人惦念着放牧小儿,倚着杖棍在门口眺望。

    麦苗开花野鸡啾啾啼,春蚕休眠桑叶已采光。

    田夫们扛着锄头回家,相见时依依说短道长。

    我多么羡慕农家安闲,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赏析一】

    诗的一开头“斜阳照墟落”,就描绘出夕阳西下,夜幕将临,夕阳斜照村舍的萧疏景色。这里既交代了时间,有点名了地点,并拉开了全诗背景的帷幕。接下来诗人饱蘸生动和亲切的笔墨,满怀激情的写下了“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这种景象,在乡村来说是极为*常的。但是,正是这种极为*常之事,才感染了诗人:慈祥的老人,心中惦念着孙儿,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倚门而望,迎候孙儿的归来。这种爷孙之间的深情深深地感动了诗人。使人仿佛从中看到了这种野老候归、爷孙相见那欢快的情趣。诗人从这幅恬静、静谧的图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另一幅田园山水画“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前两句是描写的静景:在麦子吐华之际,野鸡鸣叫,召唤家人快快回归;桑叶稀疏,桑蚕休眠。后两句是描写的动景:夕阳下的农夫们扛着锄头,踏着暮色,带着一身泥土的芬香,走在归家的途中,遇见乡亲,亲切絮语,相互问候,显得非常亲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显得那么的自然、协调,仿佛这天然成趣、不假雕饰的田园山村的风光情趣就在眼前,使人倍感亲切!

    农村的生活是美好而充实的,农夫的心底是善良而淳朴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诚挚而纯真的。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坎坷不*的政治生涯,联系到当朝之间尔虞我诈而感慨万分,心中不免顿生羡慕与惆怅之情。诗人写此诗时,正是自己官场不得志、希望破灭之时。当眼前看到田园山川这一幅幅美景与自己身处在险恶官场生活一对比,不免发出了“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感慨。诗人在最后用《诗经·邶风·式微》中的“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一反复咏叹的诗句,正是表达自己想摆脱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归隐田园的愿望。所以,这最后两句不仅在意境上与“斜阳照墟落”相照应,而且在内容上也点明了诗的主旨所在。

    全诗从内容上紧扣一个“归”字,如牛羊归圈、牧童牧归、野鸡归鸣、桑蚕作茧、农夫归家等,都在写“归”。诗人写他(它)们的有“归”,实际上反村自己的无“归”。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优美、怡静、安宁、闲逸的山村农家晚归图,而且借此抒发了内心的惆怅之情与摆脱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

    王维此首《渭川人家》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与愿望,以农村斜阳西下做背景,描绘出农夫(牲畜)们“归”的情形和“归”后的“语依依”情景,来反衬自己的痛苦、苦闷和孤单的心情与归隐田园的愿望。整首诗结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首句交代背景,中间写“归”的各种情景,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使得整首诗意境完整,首尾照应,读来分外亲切。

    【赏析二】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阅读全文]...
  • 《田家行》全诗翻译赏析

  • 《田家行》全诗翻译赏析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这两句揭露了苛重的赋税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农家的衣食本来就谈不到好,再苦的生活也能忍受着过去;一年辛苦得到的成果,几乎全部要交给官家,如果见不到衙门的人来催粮催赋,那对农民才是乐事,然而,这怎能办得到呢?不言苛政,苛政自见,讽刺之语,入木三分。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域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注

      ①无厚薄:谈不到好坏,再苦的生活也能忍受。

      ②县门:即县衙门。

      参考译文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男人们的话语里充满了喜悦,女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家家户户再也没有怨言,说的话也和往常不一样了。

      虽然五月天气炎热,此时的麦风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在村中的屋檐下,妇女们正忙着用缲车缫丝,缲车上发出一阵阵倾细的声音。

      家蚕丰收,野蚕做的茧再也没有人来收取,于是这些茧在树上就变成了秋蛾,在树叶间扑扑地飞舞着。

      麦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麦场上,绢布织成后一匹一匹地缠在轴上,农民们可以确认今年的`收成已足够缴纳官府的赋税了。

      不指望还有入口的粮食,也不指望还有绢布剩下来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暂且可以免除去前往城中卖掉自己的小黄牛了。

      农民家庭的衣食实在谈不上什么好与坏,只要家里人不被捉进县衙门,便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了。

      简析

      《田家行》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乐府诗。这是一首讽刺赋税苛重的新乐府。前八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四幅丰收年景图,描述了农民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作者渲染农民欣喜的心情和劳作场面,实为衬托农民可怜的处境和悲苦的心情。后四句看似写乐,实像自嘲,是作者倾诉农民的悲苦辛酸,表现封建剥削的残酷,也见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乐府诗中的佳作。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这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但这种揭露,不是出自声泪俱下的直接的声讨,而是通过*淡的甚至略带幽默的语言,让读者思而得之。农民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这种以不因横征暴敛而吃官司为幸福的幸福观,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

[阅读全文]...
  • 渭川田家王维的诗词

  • 渭川田家王维的诗词

      渭川田家

      王维 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①墟落:村落。

      ②穷巷:深巷。

      ③野老:村野老人。

      ④倚杖:靠着拐杖。

      ⑤荆扉:柴门。

      ⑥雉:野鸡。

      ⑦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⑧荷:扛着。

      ⑨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⑩式微:用《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语,有归隐田园之意。

      【译文】:

      夕阳照着村落,深深的巷子里牛羊已经回来。老人惦念着牧童,拄着拐杖在柴门前等候。野鸡在鸣叫,田里麦苗已经吐穗,蚕开始休眠吐丝,桑叶已经稀少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相遇时亲切地聊起了天。多么羡慕这悠闲的农家生活啊,不由得怅然吟唱起《式微》。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归图,虽都是*常事物,却是诗意盎然,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写景技巧。

      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 句子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 语录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 说说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 名言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 诗词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 祝福

田家唐聂夷中古诗的视频 - 心语

推荐词条

清晨一杯水的诗句 带冬风的诗句 送给朋友励志的诗句 和狗相关的诗句 形容茁壮成长的诗句 有关星星的古代诗句 赞美兰州的诗句 缺憾美的诗句 湖边柳树的诗句 想见又不敢见的诗句 恭喜生男孩子的诗句 想念父亲的诗句 童年的回忆的诗句 不负春日好时光的诗句 古诗中含有愁的诗句 中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形容树叶茂盛的诗句 步的诗句 夜色撩人的诗句 形容诀别的诗句 有关听雨的诗句 有意义的古诗句 对自由向往的诗句 表示欢喜的诗句 形容秋天花的诗句 关于童话的诗句 关于雕塑的诗句 美女与风景的诗句 希望一切安好的诗句 伤心流泪的诗句 写两句咏梅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