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关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阅读全文]...
  • 出师表朗读停顿备课资料

  • 出师表朗读停顿备课资料

      大家都读过出师表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师表朗读停顿备课资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师表(朗读节奏划分)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温馨提示】

      1、 主谓之间要停顿。

      2、 谓宾之间要停顿。

      3、 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 “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 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 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阅读全文]...
  • 山村咏怀古诗朗读停顿技巧(山村咏怀朗诵带动作)

  • 动作
  •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明朝的时候,徐州有位大才子叫徐文长。一年冬天,他去爬雪山,走到山上的放鹤亭中,看见一群年轻人正在亭子里边喝酒边欣赏梅花。

    放鹤亭在江苏省徐州市的云龙山上,它是北宋时候在山里隐居的一位叫张天骥的人修建的。张天骥养了两只仙鹤,他每天清晨都会到这个亭子来放仙鹤,于是就给这个亭子取了个名字叫放鹤亭。大文学家苏轼在徐州当官的时候和张天骥结交成了好朋友,俩人常常一起在放鹤亭里喝酒聊天,苏轼还为这个亭子写了一篇文章叫《放鹤亭记》。

    因为大文学家苏轼都曾来过这里,还写下了文章,所以这里很快就出名了。明朝的文人们常常来这里聚会,他们还私下规定说,不会写诗的人就不能来这里喝酒。

    所以当那些年轻人看见徐文长走过来想与他们一起喝酒聊天时,便对徐文长说:“你要先作一首诗才行。”

    徐文长看着漫天大雪,开口就说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准备写一首咏雪的诗来,他接着说:“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这前三句诗还没有念完,旁边的人全都笑出声来了,纷纷嘲笑他说:“这哪里叫作诗啊!”“你是不是就只认得数字和‘片’这个字啊?”

    徐文长不以为然地接着说道:“飞入梅花都不见。”当这最后一句诗一念出来,大家却都不笑了。白色的雪花飞入孤山的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最后一句精妙的构思把前面简单的数字联系在了一起,化*淡为神奇。

    这只是这首有名的《咏雪》诗流传下来的故事之一,至于他的作者究竟是谁,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定论。有人说是徐文长写的,有人说是郑板桥写的,还有人说这是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合写的戏作。因为这首诗巧妙地把*淡无奇的数字与其他文字融合在了一起,趣味十足,于是就被*改编出了好几个版本,人们依据自己的喜好把作诗者拟到各种人物的身上,来说明自己喜欢的文人多么机趣、有才智。

    历史上有一首最有名而且流传最广的数字诗。这首诗是宋朝的邵雍写的,邵雍是什么人啊?他是一个特别有名的数学家,他自己创造了一种算命方法叫作“梅花易数”。相传,有一次他去梅花园里赏花,结果看见两只小鸟为了争一只花枝争吵,后来两只鸟全都摔到了地上。邵雍觉得这件事很奇怪,就开始算命,他算出第二天肯定会有一个小姑娘来赏花,看见美丽的梅花想上去摘一枝下来,但是被看守梅花园的园丁发现了,小姑娘一害怕就从梅花树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结果,第二天像邵雍预测的一样,这件事情果真发生了。他就给自己的这种算命方法起了个名字叫“梅花易数”。

    他有一次去乡下看朋友,路上就碰见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也去乡下看亲戚。他就跟着母子俩一同走路,小孩子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一走就走了两三里的路程。沿途他们路过了村庄,还看到了很多小亭子,还有路边开着的漂亮的花朵,邵雍就写了一首《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他在短短的四句诗中,依次嵌入了从“一”到“十”十个数字,巧妙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在诗里填入从一到十十个数字的数字诗叫作“十字令”,很多文人都写过这样风趣的十字令。因为邵雍这首朗朗上口,尤为出名,就被古代人当成了教小孩子学*数数、数字时候的启蒙诗。

[阅读全文]...
  • 王者荣耀诸葛亮黄金台词

  • 王者,荣耀,台词
  • 一条线分为两段,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这 就是黄金分割

    选人画面:你们是我最差的一届讲完这就下课耽误大分钟游戏中我在这里放了塔。

    你给我解这个阳尔法又是一道送分题上次我就是在黑板这块位置讲的这题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阻桃衅:你看你。

    刚开学的时候是钻三,现在怎么成就是白银了呢你看着我看什么。

    来。

    你上来把这题解了你数学体育老师教的吧?彩蛋跟刘禅: 把你爸给我叫过来跟刘备: 你看看你孩子这次考的这个分数,再这样以后上不上得了高中都不一定跟周瑜: 周老师,这次我们班数学*均分又比你们班 高啊跟赵云: 赵老师啊,你这节体育课不行就让给我吧。

    一条线分为两段,其中一部分对于全部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于该部分之比,这 就是黄金分割

    智商太低会传染,离我远点你命数已尽东风破起风了(死亡)鞠躬尽瘁,好让你死而后已制造炮灰而不是污染(对黄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胜率如此低下,队友知道吗(挑衅)天下如棋,一步三算不做没有绝对胜算的事计算天时地利人和之后,推导出对面的战斗力只有5

    智商太低会传染,离我远点你命数已尽东风破起风了(死亡)鞠躬尽瘁,好让你死而后已制造炮灰而不是污染(对黄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胜率如此低下,队友知道吗(挑衅)天下如棋,一步三算不做没有绝对胜算的事计算天时地利人和之后,推导出对面的战斗力只有5

    选人画面:你们是我最差的一届讲完这就下课耽误大分钟游戏中我在这里放了塔。

    你给我解这个阳尔法又是一道送分题上次我就是在黑板这块位置讲的这题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阻桃衅:你看你。

    刚开学的时候是钻三,现在怎么成就是白银了呢你看着我看什么。

    来。

    你上来把这题解了你数学体育老师教的吧?彩蛋跟刘禅: 把你爸给我叫过来跟刘备: 你看看你孩子这次考的这个分数,再这样以后上不上得了高中都不一定跟周瑜: 周老师,这次我们班数学*均分又比你们班 高啊跟赵云: 赵老师啊,你这节体育课不行就让给我吧。

[阅读全文]...
  • 黄金台的诗词典故

  • 语文
  • 黄金台的诗词典故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成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台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史记·燕召公世家》亦载。《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 《文选·鲍照〈放歌行〉 诗》注引 《上谷郡图经》:“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邹衍)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释义用法

      战国时燕昭王欲兴国复仇,招纳贤者,去向郭隗请教,郭隗对他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然后说,要招贤致士,可以先从我开始,像我这样的都被重视,何况比我强的呢? 天下贤士自然会来了。于是昭王“筑宫而 师之。”后来记载遂有筑黄金台之说。后以此典指帝王招贤纳士,任用人才。参见“燕昭市骏”。

      用典形式

      【拥彗】 唐·李商隐:“式闾真道在,拥彗信谦光。”唐·李白:“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金台】 唐·杜牧:“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清·夏孙桐:“夕照淡金台,消沉几霸才。”清·顾炎武:“相逢不见金台侣,但说荆轲是酒人。”

      【始隗】 唐·孟郊:“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

      【拜隗】 元·郝经:“费尽黄金台始成,一朝拜隗人尽惊。”

      【隗台】 唐·罗隐:“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隗始】 唐·杜牧:“礼数全优知隗始,讨论常见念回愚。”

      【尊隗】 唐·李商隐:“故事曾尊隗,前修有荐雄。”

      【燕台】 唐·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清·吴伟业:“赵氏只应完白璧,燕台今已重黄金。”

      【师郭隗】 清·查容:“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

      【延郭隗】 清·黄景仁:“台上何人延郭隗? 市中无处访荆卿。”

      【郭隗台】 唐·罗隐:“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清·黄鷟来:“秋风自老荆卿市,夜月空登郭隗台。”

      【郭隗宫】 清·顾炎武:“断霓夫人剑,残烟郭隗宫。”

      【黄金台】 南朝宋·鲍照:“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唐·柳宗元:“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唐·李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宋·范成大:“故人客馆中天开,非君谁上黄金台?”

      【黄金峻】 唐·杜牧:“郭隗黄金峻,虞卿白璧鲜。”

      【隗在燕】 唐·刘禹锡:“兴伴王寻戴,荣同隗在燕。”

      【燕王台】 唐·高适:“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

      【燕昭台】 明·陈子龙:“秋风瑟瑟黄云堆,我亦振驾燕昭台。”

      【千金筑台】 唐·杨巨源:“六国唯求客,千金遂筑台。”

      【台上黄金】 清·黄景仁:“素衣缁,黑头白,台上黄金惨无色。何益,待重新整顿,看山双屐。”

      【恩从隗始】 宋·王安石:“功谢萧规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

      【高台黄金】 唐·罗隐:“浮世*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

      【郭隗见招】 清·王夫之:“北望黄金台,郭隗时见招。”

      【隆郭隗礼】 清·赵执信:“但隆郭隗礼,不洒田光血。”

      【筑台自隗】 唐·刘禹锡:“筑台先自隗,送客独留髡。”

      【燕昭筑台】 宋·汪元量:“燕昭筑台金满地,郭隗登台多意气。”

      【黄金独名台】 清·杜诏:“伯业销沉等劫灰,黄金照耀独名台。”

      【登台吊黄金】 清·元璟:“入梦几人飞白凤,登台终古吊黄金。”

[阅读全文]...
  • 燕昭王陈子昂原文及翻译(燕昭王黄金台的古诗)

  •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前言】

    《燕昭王》,是陈子昂随武攸宜东征契丹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注释】

    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

    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相传燕昭王于此台置于金以招贤纳士而得名。

    燕昭王.即燕昭氏(前311一前279在位),是古代有名的贤明君上,善于纳士。

    【翻译】

    从南面登上碣石宫,望向远处的黄金台。丘陵上已满是乔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图霸业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骑马归营。

    【赏析】

    《燕昭王》是一首怀古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宫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起伏不*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呢?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

    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屑一顾的地位,从而更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如此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阅读全文]...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 方法,古诗文
  • 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古诗朗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抓准韵脚,读好诗韵

      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首先要将*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音jia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正确理解,读准诗意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朗读才可能表情达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思后,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古诗的节奏、重音及语调,准确表现诗意。

      1、节奏:

      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

      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如《泊船瓜洲》一诗,可指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并用符号加以表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3、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读出诗境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因此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应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首先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经查证,该诗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功有成,在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功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如《泊船瓜洲》一诗,虽说课本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用简笔画形式,简单勾勒出长江、瓜洲、京口、钟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月亮的大致形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形象的凭借,然后可播放《春江花月夜》片段,并通过教师的诱导性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角色进行吟诵。这时的朗读,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 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日晚/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例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例2句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例3

      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4 故/克之。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例5 缘溪/行,忘/路之远*。

      宾语(加点字)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状语之间虽应有所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停顿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6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4、留心名词作状语现象有助于正确停顿,划分节奏。

      例7 其一/犬坐/于前/;

      例8 山行/六七里。

      为了突出名词性状语对谓语形象性修饰,必须把它与前面音节分开,使其直接修饰形容词谓语。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1、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9 夫/大国,难测也。

      例10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1l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例12 然则/何时而乐耶。

      2、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3 余闻之也/久。

      3、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4 可/以一战。“可以”虽形同现代词,但因文言多以单音节成句行文,一定要分开逐字朗读。

      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古代遗迹。

      例15 陈/康叔公/尧咨/善射。

      例16 《范/文正公/集》

      “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为谥号;“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范”是范仲淹之姓;“文正”,谥号;“公”世人对“范”尊称;“集”,著作汇编。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阅读全文]...
  • 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

  • 诗人
  • 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柳古诗北宋曾巩朗读,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咏柳》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丰人 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州司法参军,以明*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诗词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他不但善赋体,也有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第一,纪实诗。

      曾巩的纪实诗继承和发扬了唐代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文学传统,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间疾苦、揭弊政、评国事为主要内容,表现了他关注民生、济世兴邦的儒家思想。曾巩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巩以诗歌真实描写了民生疾苦的.状况。在《追租》这首诗中,一句“山下穷割剥”写出了饥荒之年农民还要被层层盘剥的悲惨境遇,由此抨击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并提出“浮费义可削”的政策主张。这首诗没有*古代诗歌传统的写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针砭时弊,体现了曾巩关注民生疾一脉相承。与《追租》的主题思想类似的还有:描写虫灾肆掠、揭批官忧国忧民忧时的《边将》《胡使》《嗟叹》等等。曾巩的纪实诗除了对民生疾苦毫无遮掩地写实之外,还对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献策,有力地增强了文学在*古代政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咏史诗。

      *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咏史来借古讽今和抒**怀。曾巩的诗歌也经常以缅怀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来表情达意。曾巩总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态与心态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与他理想抱负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缅怀先圣、宽慰自我、排解忧愁、坚定决心。例如在《扬颜》一诗中,曾巩敬慕扬雄的立言不朽和颜回的立德不朽,以两人执著求道精神激励自己进业修德。再比如曾巩的《读五代史》,诗文以历史讽喻现实,以史谏言北宋统治者革借管仲与鲍叔牙之交推崇诚信道德的《论交》;表达渴望明主、隐含壮志难酬之情的《隆中》;谏言选贤举能、反对排斥贤臣的《垓下》等等。曾巩的咏史诗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托物喻人的文笔都源于现实又立意高远,凸显了他恩泽天下、救民济世的儒家仁义思想。

      第三,离别诗。

      离别愁绪是古代诗人借诗所抒之情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情怀。在《曾巩集》中有100余首诗歌蕴含离别之情。例如诗合集《奉和滁州九咏九首》显示,曾巩看望身在滁州的欧阳修返回时,离愁别绪顿生,对欧阳修的才学与人品大加赞赏。再比如《上杜相公》中所言,曾巩前去拜访仰慕已久、刚刚去职宰相的杜衍,临别时曾巩表达了对两人友情的珍重和对杜衍的敬仰之情。曾巩的此类诗歌还有:怀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诗》《江上怀介甫》;惜别友人的《送陈商学士》;感伤人才离去、叮嘱学生的《送钱生》;送别、劝慰失意者的《酬吴仲庶龙图暮春感怀》《送孙颖贤》;怀念、惜别亲人的景交融。此外,离别诗也是曾巩本人各个重要人生阶段与思想状态的真实记录。

      教育贡献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以“仁”为怀。

      曾巩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他师承司马迁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强调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

      曾巩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他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 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

      校藏书籍

      曾巩一生用功读书,极嗜藏书,从政之便,广览博收。家里藏古籍二万余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为《金石录》。著作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集》和《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任职于史馆时,埋头整理《战国策》、《说苑》两书,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并校订《南齐书》、《梁书》、《陈书》三史。在编校古书时所作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烈女传·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

[阅读全文]...
  • 送梁六自洞庭山古诗朗读(古诗赏析及解释诗意)

  • 解释,诗意
  •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

    ⑴梁六:即梁知微,时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途径岳阳入朝。洞庭山:即君山,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风景秀丽。

    ⑵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⑶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⑷闻道:听说。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拾遗记》:“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

    ⑸湖:即洞庭湖。悠悠:悠长,自然。

    唐诗三百首·018

    《汾上惊秋》

    唐·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注释】

    ⑴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⑵河汾:黄河与汾水的并称。《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⑶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隋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心绪乱如麻,空怀畴昔时。”摇落:树叶凋零。

[阅读全文]...
  • 古诗乌衣巷朗读55句

  • 经典
  • 古诗词乌衣巷阅读鉴赏

      乌衣巷

      (唐诗)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赏析】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他还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注意反映民生疾苦和重大事件,风格刚健爽朗。他的一些怀古诗,也凝练含蓄,含不尽之意鉴于言外。有《刘梦得文集》。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各位愉快!

      相关推荐: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早春》(韩愈)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北来人二首》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金陵望汉江》

    《乌衣巷》教案

      《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和诗意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凄凉心情。

      3、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语言表达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常规部分

      1、儿歌律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师生问好

      二、导入部分

      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一说描写春天的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春晓

      (唐)孟浩然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它是怎样来展现春天的。(出示PPT课件)

      三、新授部分

      1、请幼儿翻开课本第7页,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些什么?

      生:诗人、燕子、房子、朱雀桥、树、野草花。

      2、师泛读《乌衣巷》(请幼儿注意听老师泛读的语气及诗句如何停顿)。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 句子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 语录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 说说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 名言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 诗词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 祝福

古诗报君黄金台上意的朗读停顿 - 心语

推荐词条

有四行六个字的古诗 饱含深意的古诗 含有良的古诗文 关于在秋季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寺塔高数学问题 古诗词不如别人的好 带浩然的古诗词 含有动物的古诗大全 关于珍惜时间的整首古诗 古诗词中的描写美人的 分别形容四大美女的古诗 唐代有关玉的古诗 赞美湛江的古诗 含三的古诗词 古诗写景时常用的技巧 夏意古诗中透字的妙处 与酒和月相关的古诗词 有关菊花和竹子的古诗 花景的古诗 关于蓝图已经绘就的古诗 关于环境日的古诗 古诗词的饮食文化大全 表达国家强大的古诗 不能忘记历史的古诗 表幽怨的古诗 带鸣字的古诗词 友谊天长地久的古诗 关于四季的四字古诗 75首带拼音的古诗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古诗 写面对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