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关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长歌行古诗意思

  • 写作
  • 长歌行古诗意思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歌行古诗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歌行

      作者: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好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好像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好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好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好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是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是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地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而奋斗。”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阅读全文]...
  • 长歌行的古诗意思

  • 长歌行的古诗意思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歌行的古诗意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歌行

      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注释

      ⑴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调曲。

      ⑵葵:“葵”作为蔬菜名,指*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这首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⑶朝露:清晨的露水。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⑷”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⑸秋节:秋季。

      ⑹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华(huā):同“花”。 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⑺百川:大河流。

      ⑻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⑼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好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作者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作者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好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好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好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全诗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作者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阅读全文]...
  • 古诗山行的诗意_古诗山行的意思

  • 诗意
  •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 诗意,文学,唐诗
  • 《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杨炯全诗意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②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③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④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⑤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⑥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白话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静。

      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简介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赏析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意思是说,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传递到长安,使我心中起伏不*。为什么心中起伏不*呢?因为自己只是一个书生,没有能力为国家御敌。于是第四联接下去说:“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以表示下级军官。

      第二联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第三联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此诗第二、三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增加。这正是律诗初形成时的风格,艺术手法还没有发展到高度。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西京,奋其不*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

      五、七言八句律诗,一共四个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尾。例如《野望》这首诗,“依”,“晖”、“归”、“薇”,是韵。“依”字是第一个韵,称为“起韵”。起韵一定,以后就得跟着用同韵的字。但《杜少府》的第一句“城阙辅三秦”,这个“秦”字已经是韵脚了。这首诗有五个韵:“秦”、“津”、“人”、“邻”、“巾”。现在,《从军行》第一句“京”字也是韵,这首诗也有五个韵。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律诗的两种协韵法。

[阅读全文]...
  • 从军北征古诗意思(古诗从军北征的朗读)

  • 从军北征

    李益 (唐)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l 第一句:天山雪后海风寒。

    把山放在上面,代表天山,放在雪花的后面,代表雪后,

    图上端放了一片海,代表海风,有雪,海风肯定是寒的。

    l 第二句:横笛偏吹行路难。

    右下角的图片,横着的笛子,偏着头在吹,是位姓陆的男子。

    l 第三句:碛里征人三十万。

    碛读音:qì,沙漠的意思,与“气”同音,

    出征的人听说为敌来扰,很生气。记住这个字,其他的应该很容易联想起来了。

    l 第四句:一时回向月明看。

    刀头比较像“1”,将军的头转了180度,表示回首,看的是月亮的中间,用紫色的线表示目光。

    l 最后整理一下顺序

[阅读全文]...
  • 从军行古诗意思解释(从军行赏析及注释分享)

  • 解释,分享
  • 话说在初唐时期,有个闪烁着熠熠光芒的男子天团,他们都是少年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以文才取胜,并在推动唐诗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这个天团由4人组成,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王勃和骆宾王,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都有所了解。今天要讲的是”初唐四杰“里排名老二的杨炯写的一首诗。

    (1)西京:指长安。

    (2)牙璋(zhāng):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3)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因此这里的凤阙是指皇宫。

    (4)百夫长(zhǎng):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关于五律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边塞敌军进犯的报警烽火已经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情自然不再*静。

    将帅辞别皇宫,领命率兵出征;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军的营寨。

    大雪弥漫,使得旌旗的图案都暗淡失色;风声呼啸中夹杂着进击的咚咚鼓声。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这首诗的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旧题,有不少诗人都用这个标题写过边塞诗,比如骆宾王、王昌龄、李白等。

    首句”烽火照西京“,表明边防的军情紧急。

    现代社会有移动通讯、卫星定位等一系列军事侦察联络方法。但在古代,跑的最快的只有马,一般通讯靠信使快马加鞭,遇到敌军进犯这种紧急情况怎么办呢?

    边疆离京城千里之远,等送信的骑着马跑到皇宫,估计城池早就被攻陷了。因此,古人发明了一种传递紧急军情的办法,那就是在高岗上隔一定的距离(一般是十里)建一座高台,如果白天敌人来犯,就燃起浓烟报警;如果是晚上敌军来犯,则点燃明火。

    其他烽火台看到烟火的信号,也赶紧燃烟点火,这样台台相连,情报就能很快的传递出去了。

    当得知敌军进犯边疆的消息后,诗人是什么样的反应呢?这就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心中自不*。“国家兴亡,匹夫有则,”自“字表达了诗人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和对敌军犯我边疆的愤慨之情。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的是将领率军出征的场景。这句用“牙璋”“凤阙”体现严肃、庄重的感觉。我们好像看到身披铠甲的将军从皇帝手中郑重地接过兵符,立下军状令,然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奔赴前线的场景。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场景一下子就移到了战场上。这句体现了我军将士的骁勇善战,直捣虎穴,战果辉煌,敌军成为了瓮中之鳖。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里是借用了西汉名将卫青破匈奴的故事。

    卫青原来是*阳公主府中的一个骑奴,负责保卫公主的出行安全。汉武帝因宠爱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爱屋及乌,就把卫青也带在身边,还给他封了官。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军南下,打到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汉武帝派了四路军队去攻打匈奴。其中两路都战败了,飞将军李广率领的一路也无功而返,

    只有卫青率领的那一路军队,直接深入敌军的腹地,包围了匈奴用来祭拜的圣地——龙城,杀敌*千人,取得了汉匈战争中第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这句也表达了诗人相信我军出征必胜的信心。

    第五、六句“雪暗调旗画,风多杂鼓声”,则是描写战争环境的残酷和艰难。大雪遮天蔽日,北风呼啸而过,将士们就是在这样的艰难险阻中与敌作战。

    战争如此残酷,环境如此恶劣,却动摇不了作者保疆卫国的决心和意志。最后一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就是抒发了诗人愿意投笔从戎、驰骋沙场、矢志不移的情感,也刻画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的形象。

    整首诗共四联,除了首联,其余三联都对仗工整,读起来很有气势和节奏感。短短40个字,用最有特色的景物完整地叙述了一幅从军情告急到战争结束的宏大篇章,场景跨度大而不乱。

    这首边塞诗写得如此雄浑刚健,那作者杨炯是不是曾经有过军队作战的经验呢?

    实际上,杨炯从来没有过军旅生涯。

    杨炯十岁的时候就中了弟子举,也就相当于进了北大天才班。十一岁时在弘文馆等待诏命。哪知弘文馆的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六年,杨炯的心情那叫一个郁闷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即便不满,也只能继续等下去。

    因此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文章如《幽兰赋》来表达怀才不遇的情绪。

    要当官就得主动出击啊。676年,杨炯参加了一场选拔人才的非常规考试后,被派到秘书监做校书郎,也就是在国家图书馆做做校正的工作。

    真的是才高而位微,换了别人,可能就辞职不干了,比如王勃的叔爷爷王绩就是不满才华得不到施展而三进三出。虽然心有不满,但杨炯还是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

    终于上天不负苦心人。杨炯的伯乐终于被他等到了。

    681年,中书侍郎薛元超,也就是当时的宰相,推荐他到崇文馆教书。崇文馆那是当朝太子主管的皇家贵族学校。杨炯的才华被太子李显看重,就让他做了太子府的主管。

    杨炯终于等到了他的高光时刻。

    可惜好景不长。杨炯有个堂兄杨神让,参与了徐敬业讨伐武后的起兵,叛乱失败后被杀。杨炯也因为和他是亲戚受到牵连,被贬官到四川。

    好不容易做到任期满了,杨炯回到洛阳,做了个教员,教导宫中的人认字算数。后来又被调到盈川做县令。

    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当地老百姓自觉给他打五星好评。他死后,还给他塑像建庙,供奉他。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当地百姓都要搞祭祀活动,以求杨炯在天有灵,保佑民众丰衣足食,四季*安。

    杨炯虽然没有实现投身军旅保疆护国的理想,但最终坚持本心,恪尽职守,护得一方百姓安居乐业,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精忠卫国吧!

[阅读全文]...
  • 凉州词古诗意思

  • 凉州词古诗意思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古诗意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王翰

      王翰,唐代边塞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著名诗人。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定王翰生卒年为公元687至726年,并未提出确切的材料依据。

      鉴赏评价

      其一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象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

      诗的三、四句是写筵*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

      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评价

      《唐诗绝句类选》:语意远,乃得隽永。

      《唐诗直解》:悲慨在“醉卧”二字。

      《艺苑卮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

      《增订唐诗摘钞》:诗意在末句,而以饮酒引之,沉痛语也。若以豪饮解之,则人人所知,非古人之意。

      《而庵说唐诗》:此诗妙绝,无人不知,若非细细寻其金针,其妙亦不可得而见。若论顿挫,“葡萄美酒”一顿,“夜光杯”一顿,“欲饮”一顿,“琵琶马上催”一顿,“醉卧沙场”一顿,“君莫笑”一顿,凡六顿,“古来征战几人回”则方挫去。夫顿处皆截,挫处皆连,顿多挫少,唐人得意乃在此。

      《唐诗别裁》: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杨仲弘论绝句,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盛唐多与此合。

      《诗法易简录》:“君莫笑”三字喝末句有力。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其二

      这首诗抒写的是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诗的前两句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后两句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阅读全文]...
  • 惊雪古诗意思(惊雪这首诗的意思)

  • 猜谜语:

    一扇玻璃窗,光线明晃晃,戏剧它会演,电影它能放。(打一日常用品)

    谜底在本文中。

    惊雪

    唐 陆畅

    怪得北风急,

    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

    剪水作花飞。

    译文:

    北风怎么刮得这么猛烈呀,

    屋前面的院子如同月光照射。

    天上的仙人难道这么灵巧,竟然能够把水剪成花,

    然后散向人间,弄得满天花飞。

    注释:

    1. 怪得:奇怪,怎么。

    2. 晖:阳光,这里指月光照射。

    3. 宁:难道。

    4. 许:如此,这样。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语出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旌阴宫铁树镇妖》。

    谜底:电视机。

[阅读全文]...
  •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翻译(从军行赏析及解释)

  • 解释
  • 9、古诗三首

    《从军行》学*要点解析

    一、背诵和默写原诗。(必考)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解题:

    从军行:是王昌龄一组诗歌的总题,多反映军中将士辛苦的军旅生活。

    二、理解诗句意思。(重点)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2)长云:层层浓云。(3)雪山:指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4)孤城: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与边塞古城玉门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破:攻破,战胜。(2)楼兰:汉时西域国名。(3)终不还:不返回家乡。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三、诗文简评: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诗的后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如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从“百战”和“穿金甲”中,更可预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预见在这漫长的征战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 句子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 语录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 说说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 名言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 诗词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 祝福

从军行的古诗意思其四 - 心语

推荐词条

领导孩子高考祝福语 亲戚女儿结婚祝福语 女宝宝一百天的祝福语 猴宝宝周岁生日祝福语 生日祝福红包语 地理老师特色祝福语 27岁生日祝福 古风祝福语友情 大厦封顶祝福语 满满的祝福满满的感动 婚礼祝福的圣经经文 祝福新婚图片 生日快乐祝福语老人的 小公主出生祝福语 写给女朋友的贺卡祝福 十一祝福动画 最文艺的结婚祝福 乔迁之喜简单的祝福话 对情侣的祝福语短点的 友谊祝福语唯美 感谢朋友对我生日祝福 友人去世祝福语 鹿晗没给热巴送祝福 祝福语儿童 学子祝福 给受洗人的祝福 祝福研究生毕业的话 教师节祝福老师的诗词 祝福公司语 张杰演唱会好友送祝福 放开那三国2金秋祝福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