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对采茶女的雅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对采茶女的雅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对采茶女的雅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对采茶女的雅称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代年龄的雅称
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年龄的雅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年龄雅称
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古代各种雅称
古代各种雅称,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其实古代的雅称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以下是古代各种雅称。
1、汤饼: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2、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说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3、初度:周岁。
《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4、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5、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6、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7、豆寇:本指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木,诗人常以之比喻少女,言其年少而美。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寇梢头二月初。”后常以“豆寇年华”称十三四岁的少女。
8、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戴上簪子,以示成年。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9、弱冠: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0、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11、而立:指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12、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3、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4、耳顺、花甲: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花甲:指人六十岁。“花甲”即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纪年,顺次组合从“甲子”到“癸亥”为六十年。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15、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16、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17、喜寿:指77岁。
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称对方的女儿;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古人对钱的九个雅称
金钱这个东西,人人都喜欢,和它有仇的不多。金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太*百钱”。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和轶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古代人对钱的九个雅称,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个称呼:“泉”。
战国时期称钱为“泉”。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钱与“泉”又是*音,直到现在,集币迷们仍以“泉友”相称,如今的钱学家也称泉学家。
第二个称呼:邓通。
邓通就是钱的'别称。《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故邓通成为钱的别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著名的明代小说《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邓通成”的诗句。
第三个称呼:货泉。
王莽称帝后,十分嫉恶刘氏。因为钱字有“金、刀”,而“刘”字正是由“卯、金、刀”组成(皆指繁体字),王莽便改称钱为“货泉”。货泉始铸于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钱文悬针篆书,“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布二品并行”(《汉书食货志》)。货泉传世最多,品类最杂。从现今发现的版别来看,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呈月、决纹、剪边、圆穿、花穿等*百种之多。
第四个称呼:白水真人。
刘秀建立东汉*以后,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如今发现的货泉,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刘秀为何喜欢货泉?这里还有一个典故。是因王莽货泉,钱文篆书,独具特色,“货泉”中的“泉”字,可以拆成“白水”两个字,“货”(货的繁体=貨,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真人”两个字。刘秀当初起兵白水乡,他把货泉视为他受命中兴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货泉也改称为“白水真人”钱。
第五个称呼:阿堵物。
典出《世说新语·规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远”,为人清高,从不提“钱”字。他的妻子想试试他,就趁他睡熟时让婢女拿钱把床围起来。王夷甫醒来后气得连叫婢女“举却阿堵物”。“举却”就是拿开的意思。“阿堵”为六朝人口语,意为“这,这个”。从此“阿堵物”就成了钱的别称。北宋大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在其诗《和春咎》之二中云:“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乃有主人家。”
第六个称呼:孔方兄。
“孔方”、“兄”,最早见于晋人鲁褒所著《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并说“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圆棍穿钱,修锉时来回转动,方棍穿钱,就避免了这些麻烦。于是,铜钱中间有了方孔。钱为何称“兄”?钱字由“金、戈、戈”组成,“戈”与“哥”音同,于是“称兄道弟”。刘继兴考证,关于这个还有一种说法是,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他很伤心,遂写了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两句: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诗意是我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孔方兄”就这样成了“钱”的代名词。
第七个称呼:青蚨。
此典故见于晋干宝的《*》。据说其虫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无论远*。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买东西,无论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青蚨飞去复飞来”,寄托了希望钱久用不减的心愿。
第八个称呼:“上清童子”。
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五铢”的童子。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第九个称呼:没奈何。
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记载:“俗云张循王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没奈何。”翻译成白话就是,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盗取,为此,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称为“没奈何”,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连窃贼也没法偷窃。
谷雨采茶的诗句
花香蝶自来,茶香人自品。关于谷雨采茶的诗句有哪些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谷雨采茶的诗句,一起来看看吧!
001.《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002.《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唐)李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003.《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
(唐)杜牧
笙歌登画船,十日清明前。
山秀白云腻,溪光红粉鲜。
欲开未开花,半阴半晴天。
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
004.《喜园中茶生》
(唐)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
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005.《即事》
(唐)白居易
见月连宵坐,闻风尽日眠。
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鹤啄新晴地,鸡栖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006.《寄赞上人》
(唐)杜甫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天的雅称
天有多高,天有多大,我们无从得知,但关于天,许多文人墨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天的雅称,希望对你有帮助。
天的`雅称:
苍 皇 空 乾 日 上 霄 虚 玄 阳 爷 圆
碧海 碧汉 碧空 碧寥 碧落 碧旻 碧翁 碧霄 碧虚 碧宇 碧宙 苍苍
苍昊 苍颢 苍极 苍流 苍窿 苍旻 苍冥 苍穹 苍天 苍玄 苍宇 层穹
长空 撑犁 撑里 大父 大高 大皇 大钧 大罗 大漠 大器 大区 大始
大素 大虚 大一 大员 大圆 大圜 丹霄 高碧 高盖 高空 高冥 高穹
高圆 规空 规天 昊苍 昊空 昊乾 昊穹 昊天 皓天 颢穹 洪覆 洪钧
洪陶 皇乾 皇穹 皇天 积气 九苍 九颢 九冥 九乾 九天 九霄 九重
空白 空碧 空苍 空翠 空浮 空际 空阔 空廓 空寥 空绿 空虚 蓝蔚
老天 灵空 灵虚 灵曜 灵耀 旻灵 旻穹 旻天 旻寓 闵天 冥极 穆清
祁连 乾穹 乾宇 乾元 青丙 青苍 青汉 青昊 青旷 青廓 青冥 青暝
青穹 青天 青霄 青虚 青玄 青圆 青云 轻霄 清汉 清穹 清玄 穷昊
穹碧 穹仓 穹苍 穹阊 穹盖 穹昊 穹极 穹跨 穹灵 穹隆 穹窿 穹庐
穹旻 穹冥 穹穹 穹天 穹庭 穹玄 穹仪 穹宇 穹圆 穹祗 日边 上苍
上高 上界 上空 上灵 上穹 上天 上玄 上圆 上宰 神皇 太浩 太皓
太皇 太空 太清 太虚 泰清 泰元 提婆 天边 天盖 天公 天际 天幕
天穹 天上 天翁 天宇 蔚兰 蔚蓝 霄汉 霄极 霄冥 霄上 霄元 虚碧
虚廓 虚亡 玄盖 玄浑 玄玄 璇盖 阳体 阳物 一大 幽圜 玉界 玉清
玉宇 元穹 元天 圆苍 圆盖 圆精 圆灵 圆穹 圆天 圆象 圆宰 圜焘
圜宰 云表 云汉 云天 云霄 真宰 中天 重苍 重霄 重玄 重阳 紫汉
紫冥 紫清 紫穹 紫霄 紫虚 紫宙
阿布喀 碧罗天 碧翁翁 老天爷 六点儿 腾格里 重霄九
天的别称:
1、穹昊:犹穹苍。
出自谢灵运《宋武帝诔》:“如何一旦,缅邈穹昊。”
2、穹苍:地球上空巨大的圆拱或穹窿,天空,苍穹。
3、穹旻:犹穹苍。
出自徐陵《陈文帝哀策》:“亿兆何衅,穹旻遽倾。”
4、穹极:天空。
出自张居正《贺冬至表二》:“珠星璧月,灿穹极以呈晖。”
5、穹冥:犹苍天。
出自前蜀·贯休《山居》:“一庵冥目在穹冥,菌枕松床藓阵青。”
6、穹圆:天。
出自刘基《甘露颂》:“天乳耀芒,烨于穹圆。”
7、穹窿:指天。
8、穹天:天。
出自陆云《九愍》:“范方地而式矩,仪穹天而承规。”
9、穹碧:犹穹苍。
出自赵蕃《月中桂树赋》:“转低影于穹碧,擢幽姿于颢初。”
10、穹玄:苍天。
出自《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宾朝荒夏,扬对穹玄。”
朋友的雅称
朋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情意相投的人。彼此有交情的人,后指交谊深厚的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朋友的雅称,欢迎大家分享。
1、半面之交:只见到一面的'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应奉的记忆力非常好,有个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看他,几十年后,在路上见到那个车匠,应奉还认得他并同他打招呼。也作“半面之旧”。
2、一面之交:相逢一面,交情很浅的朋友。《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注引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3、八拜之交:结为异姓兄弟的朋友。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十记李稷拜访文彦博事。
4、倾盖之交:萍水相逢却相交甚欢的朋友。《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浃洽。”
5、莫逆之交: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也作“莫逆交”。《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肺腑之交: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白居易曾有诗:“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7、刎颈之交:可共生死患难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金石之交:友情深厚如同金石坚固的朋友。也作“金石交”。《后汉书·韩信传》:项王使武涉劝说韩信曰:“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9、金兰之交:交谊深厚,心心相印的朋友。《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0、忘年之交:彼此忘记年岁的长幼,而以才能德行为主相交往的朋友。也作“亡年友”或“亡年交”(亡:同“忘”)。《南史·何逊传》:“南乡范云见逊对策,大相称赞,因结亡年交。”
11、尔汝之交:超越年龄、辈份的亲密朋友。《文士传》:三国时的祢衡才华横溢,少年得志。当时已名闻遐迩的大学者孔融十分喜爱祢衡的才气,后来两人结为密友。而此时祢衡尚未满二十,孔融却已年过半百了。
12、竹马之交:幼年结交的朋友。也作“竹马之好”或“竹马之友”。《世说新语》:“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13、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为深厚的朋友。也作“再世交”。《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指邵雍)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14、杵臼之交:贫贱相交的朋友。也作“杵臼交”。《后汉书·吴佑传》:“时公沙穆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佑凭舂。佑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舂米棒槌与石臼。舂米的事,古代是贱者所役)之间。”
15、患难之交:同在一起经历过忧患、困难的朋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
16、贫贱之交:穷困潦倒时结下的知心朋友。也作“贫贱之知”。《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对宋弘说:“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回答:“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7、青云之交:与仕宦(即权势者)交的朋友。《书言故事》记载:江淹一次喝酒后感慨地说:“袁明叔与我,有青云交,非直衔杯酒而已。”
18、君子之交:不计功名利禄,以声气相求,道德相期的朋友。《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9、文字交:以诗文相交的朋友。《宋史·陆游传》:“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
20、总角之好:指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也作“总角之交”。
21、鸡黍之约:真诚相待,一诺千金的朋友。《*》(卷十一):张劭、范式相友,两人春天在京城话别,范式对张劭说:秋天的某一天当到府上拜见你父母大人,到了那天,张劭让母亲杀鸡煮黍待客,其母说:事情已过了两年,且相距几千里,范式能来吗?话音未落,范式风尘仆仆地竟赶到了。
22、诤友:能直言谏过的朋友。也作“争友”。《荀子·子道》:“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23、亲如手足:比喻朋友之间的感情深厚,亲密得像兄弟一样。《元曲选·孟汉卿〈魔合罗〉四》:“想兄弟情亲如手足。”也作“情同手足”。
24、连璧:才华并美的朋友。《晋书·夏侯湛传》:“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师谓之连璧。”也作“联璧”。
“朋友”,也有贬义的,但比较少。如:
25、小人之交:过于亲热而态度不庄重的朋友。《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6、狐朋狗友:干不当事情的朋友、伙伴。《红楼梦》第十四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27、酒肉朋友:伙同着吃喝玩乐的朋友。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第二折:“鲁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识贫道,你要索取荆州,不来问我,关张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两只手送与你那荆州来。”
诗词歌赋里古人关于春天的雅称
春天来了,到了万物生长的季节,那么古人是怎么称呼春天的呢。下面就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词歌赋里古人关于春天的雅称,欢迎阅读。
春天的雅称诗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里的“三春”就是春天。 在古代,人们一般把农历正月称为孟春,把二月称为仲春,把三月称为季春,这就是合称的“三春”。
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唐李白《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元宋方壶《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刘大白《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这里的“三春”都是指春天,并不是春天的第三个月或者三年。
“悦怪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阮籍诗歌中的这个“九春”也是春天,古代把春季三个月的90天,按10天划为一春,这样整个春天就是“九春”了。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志怪篇》:“其花似杏,而绿蘂碧须,九春之时,万顷竞发,如鸾凤翼。”明·唐寅《金粉福地赋》:“瑶池疏润,演丽於九春;析木分辉,流光于千里。”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李白这句诗里的“阳春”依然是春天。《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泲水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于时。”唐酒肆布衣《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徐迟《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不仅这些诗文中的“阳春”是春天,连如今的广东省阳江市所辖的县级市阳春市,也是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之意。
其他还有天端、艳阳、芳春、阳节、昭节、淑节、韵节以及苍灵等,都是春天的雅称。它们不但丰富了春天的内涵,也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宝库,是后人不可多得的一笔文化财富。
拓展内容:春天的简介和雅称
春天,也称为春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在北半球,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公历。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始于11月。在气候学中,春季的开始是连续5天10℃的稳定*均温度。春天气候温暖温和,*内地大部分地区几乎没有降雨。所有生物都在发芽,气候多变,乍一看又暖又冷。
春阳得名于春天柔和明亮的阳光,让人陶醉。陈子昂的诗“每天没有回头,太阳会在春天落下”。这是一首描写春阳的诗。
春天的美名。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包括《阳春召我去饶燕京》。
方春得名于春天植被的萌芽,各种各样的草的出现,地上的绿草和繁花似锦。陆机的诗“李秋瑾有一颗坚强的心,李福有清新的'芬芳和春天”。把方春的特点写进风景里。
在古代,“春天”和“愚蠢”这两个词一致认为昆虫在春天活动,形态和声音可以结合在一起。
青春是以春天的绿色植物命名的。杜甫的诗:“在绿色的春日,让我回家,大声唱我的歌,喝我的酒”。
阳光明媚的太阳以春天明媚的阳光而闻名。清代华光生的流行歌曲集里有句谚语:“白雪公主送声音,阳光明媚的春天。”上面写着,“阳光明媚,微风**,柳树不愿离开。”
第三个春天被称为“第三个春天”,因为春天包括一月、二月和三月。孟郊的诗:“但有多少爱有一寸长的草,我就有三个春晖”。
根据民间*俗,九春在春天持续十天零九十天,所以也被称为“九春”。诗人阮籍有一首诗:“据说,如果责备是九春,石头就像秋霜一样破碎”。
此外,还有20多个优雅的名称,如“阳节”、“赵节”、“云节”、“蜀节”和“伶伦”,这些名称长度有限,不会详细描述。
李清照的雅称别号及其由来
一代词人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易安居士、藕花之神、婉约宗主、李三瘦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李清照的雅称别号及其由来,欢迎阅读!
李清照的雅称别号及其由来溯源
1.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兼散文作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好写文章。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俩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感情笃深,“夫如擅朋友之胜”,常投诗报词,时相唱和。而且,两人均喜欢收集金石,是当时著名的金石家。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兵攻破北宋都成汴京,徽、钦父子二皇帝连同3000余赵氏宗族同时被俘,北宋亡;在外勤王的康王赵构成漏网之鱼而得以仓皇南逃建立南宋,是为高宗。建炎元年,金兵渡过黄河,面对金兵,李清照只好和丈夫分别渡淮南奔。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但他在赴任途中中暑染病,死于建康(今南京)。夫妻二人收藏的金石字画也都流失,李清照只身奔波于临安(今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饱尝了国破家亡的凄苦生活。后来,她随胞弟迁到了陪都临安,才定居下来。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南逃颠沛和流离失所,备受逃亡之苦中又使李清照经历丈夫去世和他们苦心收藏的珍贵金石书画散失殆尽,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她盼望局势*稳、生活安定。因仰慕陶渊明,取其《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为“易安居士”, 并为自己的住处题名为“易安室”,故人又称她为李易安,后人把她独具一格的词体称作“易安体”。
易安:易天下乱为安定,不久是思安。这个号很有水*!
2. 婉约宗主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李清照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她在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文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由此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人徐士俊说到: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清人王士禛言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编者注:幼安即为南宋词人辛弃疾)。
李清照后被尊为婉约宗主,她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3. 藕花之神
“藕”即“偶”也!李清照在少女时代就有《如梦令》中的“误入藕花深处”词句。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即使不带有狎玩欣赏的心理,也未免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别有风致,如今日仍在传送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伊士珍《瑯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王灼《碧鸡漫志》: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自清代起,就将李清照封为藕神以祭祀。位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内有新旧两副对联。新的对联上写的是:是也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旧的对联上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4.李三瘦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清代文人陈廷焯评价为“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称“‘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
第二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清代文人黄蓼园在《寥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据说,李清照写好《醉花阴》一词后,寄给了两地分居的丈夫赵明诚,“明诚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便3天3夜闭门写作,得15阕,与李清照的词混在一起请友人陆德夫赏鉴。德夫把玩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阿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李清照一生经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生*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扩展:李清照名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日绝句》
英雄永远是英雄,不会因为任何不利的条件而改变。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五陵春》
时过境迁,万事皆休,想说还没说呢,眼泪就流下来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彷徨、无助、寂寞、无聊、无望。
1、百宜镇拐比村,春分时节采茶忙。
2、待到春暖花开,相携采茶可好。不负一世美景,醉倚山水逍遥。
3、又到一年一度的采茶季节了。我追赶着春天的脚步,撩开细雨斜风编织的珠帘,走进如泼墨山水画般美丽的达仁河,走进被春天浸润了的象园茶山。
4、今年采春茶的时候,住在革登山村*家了,可爱的彝族姐妹们为了欢迎我这个娘家人回家采茶,特意装扮一番,那时候的心情是开心里夹杂着内疚,毕竟为了我浪费半天的采茶时间。都是妈妈级的姐妹,孩儿们还等着呢!
5、采茶姑娘,下雨天和你在房间听歌。
6、春天对于爱茶人是个值得期待的季节,新的一轮采茶季又到,各个茶区各种绿,身边的茶虫们,你们准备好迎接新茶了吗?
7、想采茶,记得十一岁第一次去采茶的时候,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觉。到了采茶地儿,埋着头两只手不停地。
8、喝茶,是一种心情,放慢脚步,放下工作,品品四季,濛濛晨,叶戴珠,採茶妹,吆喝吆。
9、春暖花开的季节,爸妈又该忙着采茶炒茶啦。
10、去年的采茶,差不多又可以上山了,心情激动的啊。
11、踩着露水,摘蕨菜采茶包,这个季节里少时的模样,想念一些人想念一些事。
12、又到一年采茶时!记得小时候每年这个季节,我们都会背着干粮和竹篮,排着队去家乡的郊外采茶叶。
13、迎着朝阳去采茶,今日春分,露水好重呀,希望今天一切顺利。
14、又到採茶的季节,徐村家家採茶忙,村前村后弥漫着一片茶香。
15、今年的新茶终于喝到了,因为疫情茶农很多都找不到采茶工,同事大叔今天带来了自己家的茶叶,真的太香了!
16、空气里洋溢着茶香,亲手采茶、炒茶,煎一壶春水品味鲜醇。再以上帝视角俯瞰这片“新绿”,这便是*凡生活里的诗意,心寄自由的向往。
17、我把心思寄托在茶山,一路路茶行跳跃春天的舞曲,为我守候看,一芽一叶,一春一绿,一片片希望……伴随着歌声,我从你身边走过,叶叶传情,枝枝遥望,树树点头……云雾飘飘欲仙,心情遥不可及,心盼采茶的姑娘,采下春天的希望!
18、又到这货遍地飘香的季节,诱出多个采茶大盗。
19、采茶的感觉很舒服,听着鸟叫,闻着茶香,晒着太阳,请忽略我这采茶变黑的手。
20、又到明前采茶季节,黄老闲不住了严把各环节工艺质量、确保信阳毛尖之美名。
21、又到三月份,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又到了。中下旬,龙井一开采,就有的忙了。采茶,炒茶,卖茶。姐姐我万能的。
22、又到山上采茶的季节,一年一季,年年茶相似,岁岁香不同!
23、还是山上待着舒服,像度假一样,今天是采茶小姑娘。
24、又到采茶季节,该给老爸买茶叶了。老爸就喜欢喝绿茶。
25、明清时期,伴随“桐城派”的崛起,桐城小花被作为贡品,*朝廷。采茶时山崖上的兰花盛开,花香沁入茶中,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似沉醉山与杯之中。
26、雨过天晴,终于可以上山采茶了。
27、在茶海中走一走,美丽的茶室,恰到好处的凉亭,完美点缀在茶园之中。有机会还可以自己采茶,那小小的叶芽儿啊,如此柔嫩。
28、又到采茶的季节啦,总有太多想去的地方。
29、某天,心血来潮,急切的打电话给一同学,她家有茶,嘱咐她千万别把茶地卖了啊,再过这些年,等孩子大了,就可以回去种茶采茶,种菜种花了……
30、又到一年采茶时。这几天,奉化曲毫开始少量上市,与往年相比,时间提前一周。据介绍,今年茶叶开采时间较早,比常年至少提早一周。
31、左边是发小发来家乡的油菜花,又到采茶的季节。右边是我中午散步买来的花,无意识地选了黄玫瑰,是思念那春日里的一片金黄?
32、开始忙于采茶了,乡下的书桌与椅子总有些高度不适。
33、又到采茶的季节了,想念大山,想念茶地,想念老人家。
34、又到一年采茶季节,茶山风景独好,阵阵茶香四溢,茶农也要忙碌起来了!
1、又是一年春天到,漫山绿意,空气中充满了茶香的味道。花几分钟摘了一把嫩叶,体验一次采茶的乐趣。
2、今日是采茶的小姑娘田园乐趣,清新自然。
3、带孩子出去旅游,感受采茶的乐趣!
4、茶园,终于可以一尝采茶的滋味,一直喜欢喝茶,却没有去过茶园,没有亲身采茶滋味,现在一尝采茶的乐趣.
5、茶园里感觉好舒适呀!好想去体验采茶的乐趣,还有新茶喝.
6、绿意盎然的茶园 ,好想去感受一下采茶的乐趣。
7、采茶应该可以体验一把以前采茶女的乐趣吧!虽然对于我们是乐趣,但是对她们确是生活的支撑!
8、春天的山坡上,是一树树花开灿烂,一片片绿芽萌动。闲暇之余,可以找一片山间茶园,让自己置身在茶香弥漫里,体验一把采茶的乐趣。
9、我想牵着你的手,去茶山上走一走。一起享受采茶的乐趣,一起在山间享受着清爽的风。
10、好山好水才能出得好茶,上山转转踏踏春,感受一下采茶的乐趣.
11、好想去?春, 好想去感受采茶的乐趣 ,好想品个西湖龙井.
12、请你来苍南,去静谧清幽的茶园边漫步,品鉴满目绿意,体验一把采茶的乐趣。
13、春暖花开好时节,又是一年茶飘香。在重庆万盛,大家在千亩茶山中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感受浓浓春意。
14、蒙顶山的风景太美了 好想去感受采茶的乐趣.
15、暖暖的阳光,慢慢体会采茶的乐趣,样的生活挺好。
16、今日体验采茶的艰辛与乐趣,很Nice离开了城市的喧哗,看到了这一切的美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17、爬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感受采茶、炒茶的乐趣;吃着不知名的野菜、当地特色,,惬意无比。
18、苍山之上,采茶叶,享受的是春光,采茶的乐趣,当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的茶叶,也是优质品喔。
个性说说
古诗对采茶女的雅称 赞美采茶女的古诗 描写采茶女采茶的句子 古诗女子的雅称 描写采茶女的古诗 古诗中的女人雅称 描写采茶女的诗句 美女采茶的古诗词 采茶说说 采茶姑娘采茶的诗词 描写采茶女的句子 茶园采茶的古诗 成佳的采茶的古诗 采茶诗句 古诗里猪的雅称 采茶的诗句 古诗对女朋友的雅称 古诗墨的雅称 家在古诗里的雅称 古诗中的雅称 草在古诗里的雅称 古诗人的雅称 冰的古诗雅称 写采茶辛苦的古诗 关于采茶的诗词 描写采茶古诗 采茶句子 采茶的五律古诗 古诗词的雅称 太阳的雅称古诗
描写采茶的诗句 谷雨采茶的诗句 描写采茶的好句 诗词歌赋里古人关于春天的雅称 古代年龄的雅称 浅谈古代春天的各种雅称 说说笔的雅称 四季的雅称 天的雅称 谷雨采茶句子 父母的雅称 朋友的雅称 古代各种雅称 房屋的雅称 描写采茶的诗句 古人对钱的九个雅称 十二星座古代雅称 十二生肖的雅称 李清照的雅称别号及其由来 谷雨采茶的诗句 采茶发朋友圈的说说又到采茶的季节的句子 关于采茶发朋友圈的说说又到采茶的季节的说说 关于采茶的说说发朋友圈春天采茶的句子 采茶发朋友圈的说说 又到采茶的季节的说说 关于采茶叶的说说 采茶发朋友圈的说说 写采茶动作的唯美句子 采茶的乐趣心情说说 采茶文案短句 采茶的乐趣心情说说 采茶发朋友圈的说说 采茶短语 采茶发朋友圈的说说 采茶的乐趣心情说说收集18句
思乡的古诗明月 体会汉字谐音的古诗 红楼梦秋天的古诗 有隶书的古诗 清新明丽的古诗 维护世界和*的古诗 热血仗义兄弟情的古诗 古诗中的月亮ppt模板 群文教学古诗中的儿童 稻谷和米的古诗 赞美租国的古诗 不刻意讨好他人的古诗词 晷的古诗词 有带字的古诗 法与道德的古诗词 古诗中带有杨洁二字的 含摔字的古诗词 古诗为有暗香来为的读音 描写花生油的古诗 两百多字的古诗词 写高尚的人的古诗 西结尾的古诗 长相思的古诗集锦 关于十六岁十七岁的古诗 带有凭栏的古诗 唐代描写雨的古诗 小学新增的古诗文55篇 形容天灾的古诗文 有高楼二字的古诗词 关于爱情不回头的古诗 有关爱护花草树木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