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关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 年龄,古代,文学
  • 古诗文中古代年龄的代称

      阅读古诗文,经常会遇到总角豆蔻而立古稀等称代年龄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出处、称代的年龄及其含义,对增强我们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是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代年龄的代称。一起来看看吧!

      一、幼年、童年:孩提、总角、垂髫、成童、束发

      孩提指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赵岐(东汉经学家)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可抱也。也作孩抱。《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总角指童年。总,聚束;角,小髻。《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东汉经学家)注:总角,收发结之。也作总丱(guàn)总发(fà)。《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丱,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潘岳(西晋文学家)《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垂髫即小孩垂下来的头发,借指童年或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古时认为黄发是长寿的特征,因此指老人)垂髫并怡然自乐。

      成童古代一般称男子十五岁为成童。《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但成童究竟指多大,古代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东晋经学家)注:成童,八岁以上。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用束发指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青少年:豆蔻、及笄、弱冠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此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另外,《礼记·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因此,及笄也指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guàn)弱,年少;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又《礼记·内则》:二十而冠,始学礼。《后汉书·胡广传》:终、贾扬声,亦在弱冠。终军(人名)年十八请缨(指投军报国),贾谊十八岁为博士,都未满二十岁。

      三、青年、中年:而立、不惑、知命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代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

      而立立,本指站立、成立,这里是自立的意思,即在人生追求上开始获得自我,已经初步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惑指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见,不被外物所迷惑。

      知命上文中天命并不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及自然的`禀赋的意思,而是指人生应当履行的道义和职责,也即人生的价值。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中年,已经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老年:花甲、耳顺、耆艾、古稀、耄耋、期颐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在干支纪年法中,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错综参互,构成六十甲子,所以称为花甲。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挼(nuó,揉搓)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后世即称年满六十为花甲。

      耳顺即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郑玄语)也就是对外界五花八门、相反相异的现象、言论,不迷惑,不动摇,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明白其旨趣、根源及产生的必然性,从而听之泰然。因为六十而耳顺,所以,后以耳顺为六十岁的代称。

      耆艾古代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荀子》:耆艾而信,可以为师。也泛指老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出自杜甫《曲江》诗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dié)耄,指八九十岁的年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西晋名将、学者)注:七十曰耋。耄耋,指高龄、高寿,如耄耋之年,寿登耄耋等。

      期(jī)颐代指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意思是说,人活到百岁,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照顾抚养了。

      【拓展知识】

      古代年龄的代称礼仪

      古时候,人们总是以人的头发长短、发式及头发的颜色变化来称代人的年龄,例如:

      总角:婴幼儿时代。古人不剃头。他们视毛发为父母精血所成,不能任意丢弃。因此,古时候的儿童不分男女,都把头发扎成抓髻,像两个羊角一样。如今不同了,但还有些小姑娘喜欢扎羊角辫子,又叫“翘翘辫”。

      垂髫:少年时代。从婴幼儿到少年时代,人长高了,头发也长长了。把儿童与少年的长发扎成一束下垂的式样,称作“垂髫”。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 岁左右的少年,这时用发带把头发束扎起来。

      及笄:又称“待年”。指女孩长到15 岁时,可以待嫁了。这时女子一般把头发用簪子盘于头顶。(笄:即簪子)。

      弱冠:20 岁左右的男子,古代20

      岁的男子要行“冠礼”。自此之后外出要戴帽子或系头巾。因为才行冠礼,表示刚刚成年,但还不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即而立之年,指30 岁,此说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指人到了30 岁时应立身处世了。

      不惑:即不惑之年,指40 岁。此说应见于《论语—为政》中的“四十不惑”。指人到了40

      岁时各方面都有经验,性格稳定,办事精明能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了。

      半百:即50 岁,百岁的一半。又称“知命之年”。因活到50 岁的人命运大致定局了,该认命知命了。

      花甲:60 年为一甲子,且人到60 岁时头发也变得花白了。故称60 岁的老人为花甲老人。

      古稀:即70 岁。取自杜甫《曲江》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那种劳动生活环境条件下有人活到70岁或以上者,实属少见。

      耄耋:即指80,90 岁。《说文》里载有:“年八十曰耄”。“年九十曰耋”。

      期颐:指一百岁。“期”指一个完整的时间单位。“颐”即颐养天年的意思。

      皓首:指头上的头发全白了。用其特征来泛指“老年人”群体。

      黄发:乏指高寿老人。有特别寿长的老人,白发有返黄复青的现象。

      陶渊明在《桃花渊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的词句,词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是指老人与小孩子。

[阅读全文]...
  •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 年龄,古代,写作
  •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参阅,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有哪些?

      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命60花甲70古稀80耄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表示年龄的词语(含年龄大小)

      不满周岁——襁褓;

      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拓展内容:形容年龄的词语

      舞象之年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金钗之年

      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阅读全文]...
  • 比喻年龄的词语

  • 年龄,写作
  • 比喻年龄的词语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比喻年龄的词语,欢迎查看!

      舞象之年

      【解释】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出处】《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金钗之年

      【解释】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豆蔻年华

      【解释】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指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之年

      【解释】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碧玉年华

      【解释】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桃李年华

      【解释】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

      花信年华

      【解释】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半老徐娘

      【解释】人接*老年,泛指中年。

      【出处】《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而立之年

      【解释】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知命之年

      【解释】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杖国之年

      【解释】年龄的代称,指男子70岁,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行走在全国范围内。

      【出处】《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杖朝之年

      【解释】年龄的代称,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

      【出处】《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耄耋之年

      【解释】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出处】《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1、富于春秋:谓年少,年轻。

      2、弟男子侄:泛指晚辈男子

      3、血性男儿: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4、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指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5、含苞待放:是指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是指将成年的少女。

      6、痴儿呆女:指天真无知的少男少女。

[阅读全文]...
  • 形容年龄的词语

  • 年龄,写作
  • 形容年龄的词语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形容年龄的词语,欢迎大家分享。

      舞象之年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金钗之年

      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豆蔻年华

      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之年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碧玉年华

      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桃李年华

      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

      花信年华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半老徐娘

      人接*老年,泛指中年。

      《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而立之年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杖国之年

      年龄的代称,指男子70岁,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行走在全国范围内。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杖朝之年

      年龄的代称,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耄耋之年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宝刀未老】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白发红颜】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年人容光焕发的样子。

      【白发婆娑】婆娑:纷披的样子。形容满头白发的老年人的样子。

      【鬓丝禅榻】鬓丝:鬓发如丝;禅榻:僧床。本指老僧的生活。也指老年人所过的*似僧徒的清静生活。

      【白首相知】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白首之心】老年时的壮志。

[阅读全文]...
  • 古代表示颜色的词语

  • 颜色,古代,写作
  • 古代表示颜色的词语

      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波长范围很窄的电磁波产生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认是肉眼受到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视觉神经感觉。以下小编为你收集的古代表示颜色的词语,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1、 红,即浅红色。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

      2、 妃色 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3、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4、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5、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6、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7、 樱桃色:鲜红色

      8、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9、 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红,又称绛色

      10、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11、 绯红:艳丽的深红

      12、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

      13、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14、 彤:赤色

      15、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16、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17、 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

      18、 嫣红:鲜艳的红色

      19、 洋红:色橘红

      20、 炎:引申为红色。

      21、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2、 绾:绛色;浅绛色。

      23、 枣红:即深红(色相不变,是深浅变化)

      24、 檀:浅红色,浅绛色。

      25、 殷红:发黑的红色。

      26、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27、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28、 鹅黄:淡黄色 (鹅嘴的颜色,高明度微偏红黄色)

      29、 鸭黄:小鸭毛的黄色

      30、 樱草色:淡黄色

      31、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比较常用且有浓郁*味道)

      32、 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

      33、 橘黄:柑橘的黄色。

      34、 橙黄:同上。

      35、 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36、 姜黄:中药名。别名黄姜。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

      37、 缃色:浅黄色。

      38、 橙色: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39、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40、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41、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42、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43、 棕色:棕毛的颜色,即褐色。1、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任何一种颜色;2、适中的暗淡和适度的浅黑。

      44、 棕绿:绿中泛棕色的一种颜色。

      45、 棕黑:深棕色。

      46、 棕红:红褐色。

      47、 棕黄:浅褐色。

      48、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49、 赭色:红色、赤红色。

[阅读全文]...
  • 形容年龄的词语解释

  • 解释,年龄,写作
  • 形容年龄的词语解释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形容年龄的词语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舞象之年

      【解释】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出处】《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金钗之年

      【解释】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豆蔻年华

      【解释】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之年

      【解释】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碧玉年华

      【解释】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

      【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桃李年华

      【解释】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

      花信年华

      【解释】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半老徐娘

      【解释】人接*老年,泛指中年。

      【出处】 《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而立之年

      【解释】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出处】《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

      知命之年

      【解释】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出处】《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耳顺之年

      【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杖国之年

      【解释】年龄的代称,指男子70岁,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行走在全国范围内。

      【出处】《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杖朝之年

      【解释】年龄的代称,指男子80岁,意思是年过八十就可以允许撑着拐杖入朝。

      【出处】《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

      耄耋之年

      【解释】耄耋: 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

      【出处】《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老天拔地】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

      【年已及艾】艾:代指五十岁。老年头发花白如艾。指已到老年。

      【老妪能解】妪:老年妇女。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形容诗文明白易懂。

      【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好学不倦。

      【迟暮之年】迟暮:黄昏,比喻晚年。指人至老年。

      【垂暮之年】垂:将,快要;暮:晚,老年。快要到老年。

[阅读全文]...
  • 代表春天的词语

  • 春天,写作
  • 代表春天的词语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代表春天的词语,希望大家喜欢!

      1、草长莺飞:①江南暮春时节景象②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2、柳暗花明:①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暗:指树荫蔽日。明:丽。②也比喻突遇到新的境界或形式。

      3、莺歌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4、桃红柳绿:字面意思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绚烂的春景。

      5、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6、春意阑珊:春意,春天的气象;阑珊,将尽、将衰。形容春天就要过去了。出处: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7、春暖花香:来源于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8、绿肥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瘦:花渐凋谢。形容暮春时节花稀而叶盛的景象。

      9、春色恼人:恼:撩拔,挑逗。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10、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11、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12、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13、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14、燕语莺啼: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15、春意盎然: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16、百草权舆: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17、万物复苏:万物,各种各样的事物;复,又;苏,苏醒。指春天到来时,自然界各种生物都开始生长。

      18、落花流水:①落下的花随流水漂去。形容暮春景色衰败。②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19、燕语莺啼: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出处:唐皇甫冉《春思》诗: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绿树春深,声断续,蕙风飘荡入芳从丛。(五代蜀毛文锡《酒泉子》词)

      20、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也比喻事物繁荣兴旺、丰富多彩。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野,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1、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22、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

      23、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24、春雨如油:春雨贵如油。形容春雨可贵。

      25、芬芳馥郁:芬芳:指香气;馥:香气;馥郁:香气浓厚。形容香气非常浓。

      26、绿暗红稀:形容暮春时绿廕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

      27、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春风:春天的和风;风:吹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夏天的雨水滋养人。比喻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给予回报。

      28、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29、春风和煦:形容春天阳光温暖而舒适。

      30、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1、毛毛细雨:毛:小,细碎。描写雨下得很细。

      2、雨条烟叶:雨中柳条,烟雾中的柳叶。描写凄迷的景色。亦表达情意的缠绵。

      3、杏花春雨:初春的时候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景象。

      4、淅淅沥沥:象声词,描写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5、柔风甘雨:柔:温和。和煦的春风和及时的春雨。

      6、斜风细雨:斜风是指旁侧吹来的小风;细雨即小雨。描写小的风雨。

      7、春风化雨:本意指的时候适合于草木生长的风雨。表达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8、和风细雨:和风:指春天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表达方式和缓,不粗暴。

      9、春雨如油:春雨贵如油。描写春雨可贵。

      10、细雨斜风:细雨:小雨;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描写小的风雨。

      1、季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

      2、春汛:春天的潮汛。

      3、绿草:绿色的草。例:“山上绿草茵茵,野花飘香,真迷人啊!”

      4、阳春:泛指春天而言。例:“阳春三月好风光。”

      5、春光明媚:春天的景色鲜明可爱。例:“春光明媚,百花争艳。”

      6、大地回春:冬去春来。例:“大地回春,阳光普照,山河无限美好。”

      7、春风:开春后吹的风。如“春风解绿江南树”。

      8、青草:绿色的草。

      9、春光融融:春天的景色使人感到温暖、舒畅。例:“春光融融,杨柳依依,情意绵绵。”

[阅读全文]...
  • 王维的代表作古诗

  • 王维的代表作古诗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下面是小编的整理王维代表作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正是雨后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襟怀。

      鉴赏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自然美啊!王维《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水珠,那是顺流而下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人们。这纯洁美好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厌恶。这两句写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声音。

      落日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鉴赏

      这首诗描绘是鹿柴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幽静景色。诗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经验,本来很*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观察事物方法以诗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景物形势特点。对句“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明暗对比鲜明。*处,投在地面上蓊郁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诗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生长,是浓密树木遮住日光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修禅过程中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感悟,画家对光把握,诗人对语言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 年龄,古代,语文
  •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是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古代的年龄称谓,欢迎查看!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1.初度: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2.舞勺之年:男孩子十三到十五岁期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勺舞。

      13.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14.志学之年:十五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15.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6.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后也是成童的代名词。

      17.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8.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男子满二十岁。

      19.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20.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也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阅读全文]...
  • 代表清明节的古诗

  • 清明节
  • 代表清明节的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代表清明节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破阵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4、《清明》

      宋代、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5、《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6、《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代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7、鹊踏枝·清明

      五代:冯延巳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8、《青门引·春思》

      宋代、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9、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10、《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宋代、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11、《渔歌子·柳如眉》

      五代、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 句子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 语录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 说说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 名言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 诗词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 祝福

古诗中代表年龄的词语 - 心语

推荐词条

学*的格言 健康养生格言 爱国守信的格言 简短优美的人生格言 不奋斗的人生格言 有关集邮的格言 幼儿园教育格言 服务格言简短 教学理念八字格言 幼师教育格言 幼师格言 格言的英语 格言英语 廉洁格言警句 朱子治家格言全文正版 致自己的人生格言 8字人生格言励志 幼儿园教师格言简短 军旅格言 运动格言 战斗格言 小学生人生格言 格言杂志 人生格言励志简短 美剧冰与火之歌中兰尼斯特家族的格言是 曲筱绡绅士格言台词 教师工作格言 爱情格言 教师人生格言 英文格言 法律格言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