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刿论战重点句子翻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刿论战重点句子翻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刿论战重点句子翻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曹刿论战重点句子翻译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曹刿论战翻译和原文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曹刿论战翻译和原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编写,*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当权者。
9、间(jiàn):参与。
10、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皇公贵族和大臣们或身边的人。
15、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6、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18、加:虚报夸大,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赐福,保佑。
22、狱:诉讼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虽:①即使。
25、情:(以)实情判断。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分内的事。属,一类。
27、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30、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
31、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32、败绩:大败。
33、驰:驱车(追赶)。
34、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5、未可:还不可以。
36、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轼:名词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的横木。(此时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赶。逐,追赶、追击。
38、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
39、故:原因,缘故。
40、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下文“夫大国”同。
4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气)枯竭。
4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表现了曹刿的远谋,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曹刿论战》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左传》
【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原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陈必祥)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3)公:鲁庄公。(4)曹刿(guì贵):鲁国人。(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件):参与。(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8)专:独自亨有。(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10)徧:同“遍”,遍及,普遍。(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2)孚(fú浮):诚信感人。(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14)狱:诉讼案件。(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17)驰:驱车(追赶)。(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20)盈:充沛,旺盛。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分析: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鄙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间:参与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估计。伏:埋伏。
12、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13、望其旗靡靡:倒下
14、故逐之逐:追赶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4、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入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这种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一定按照实情相报。”曹刿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点去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从。”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等到)齐国的军队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了。”(于是)齐军大败。庄公将要下令追击,曹刿说:“不可以。”曹刿从车马上下来查看齐国军队车轮辗出的痕迹,登上车马扶着车厢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
已经战胜后,鲁庄公询问其中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敌方的勇气竭尽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军队。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预测的,(我)担心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辗出的痕迹混乱,看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1、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4、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5、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6、一剑*生恨,气短英雄胆。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9、要知兵器为凶器,圣人不得已用之。
10、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11、琴声动武林,剑在手中握。
12、沧海一声笑,滔滔*潮。
13、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1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5、十年磨一剑,霜寒未曾试。
16、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7、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18、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踏尽千山无人识,当初枉受成名牵。
21、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2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4、苍天旨意著书命,诸子虔诚扶道颠。
2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26、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2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8、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29、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30、难定纷纷甲子年,千魔荡荡白阳天。
31、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34、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35、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36、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37、有坚决信心者才能达到目的。
3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9、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40、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41、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42、羲和敲日琉璃声,劫灰飞尽古今*。
4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44、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4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6、世事如棋,乾坤莫测。
47、志以成道,言以宣志。
4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9、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50、醉卧美人膝,醒掌*权。
5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我既不是孙悟空,也不是贝吉塔,我是要打倒你的人。——《七龙珠》
2、这是一条不能回头,充满泪水与痛苦的道路,即使这样你也要走这条路吗?——《加油大魔王》
3、我只记得你是高贵公正的魔王,却忘记了你是我的爱人,我灵魂的另一半。——《加油大魔王》
4、我们都是好朋友吧,所以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我的东西还是我的东西。——《哆啦A梦》
5、刻意保持距离的人是你,虚拟世界里的区区两公尺,对你来说就真的如此遥不可及?——《加速世界》
6、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我们的想象之中无限延伸,而那些角色们也会继续活下去。——《文学少女》
7、我知道没有办法战胜你,可我就是要用行动证明:我是你的敌人!——《魁拔二大战元泱界》
8、今后我都会在你身边,不再让你孤单一人,我会尽量让我的视线不离开你。——《樱兰高校*部》
9、犬夜叉,别忘记了,吻你时的感情,不是假的,千万别忘记了。——《犬夜叉》
10、总觉得跟你在一起,不管多高的地方都可以到达。——《网球王子》
11、我才不要一直任那家伙的摆布,我是风,总有一天要得到自由。——《犬夜叉》
12、回忆着过去的时光,但是那已经变得遥远。——《吸血鬼骑士》
句子大全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师说重点句子加翻译,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韩愈针对魏晋以来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坏风气,以非凡的勇气和知识,抨击时弊,弘扬世道,奖掖后辈,发扬新风,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其对教师职责和择师原则的论述,至今广为流传。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的优秀散文传统。他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能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来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谓语句。师者是主语,以下的是名词性谓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是名词性结构。所以等于用之或以之,介词结构作状语。通常的格式是之在以的后面,所在以的前面。《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的用法同此。所在介词的前面,并不只是表现在以字上,所与、所自、所由、所从、所为等都是这样。《中学语文课本》注所以为用来的、的凭藉,不明确。如果把本句写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又怎么分析呢?受,《说文》相付也,可作授或给讲。甲骨文里,受象两人(手)推舟之形,就是既有授义又有受义。后人为分清授和受的不同,更造一个授字。本文受业用受、授之书用授,不一致。古人用词重在声音,如何写法却是比较随便的。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啊。师者的者,表示停顿并提示下文。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条件式复句。而表示转折,同如同若。从在本句是动词。金文从象二人相随之状,《说文》解作相听也,后来作听从一方讲,词义有了转移。从师是听从老师的指点。第二分句是被动句,其为惑也是主语。译文:(有了)疑难如果不(去)听从老师(的指点),那个成为疑难(的问题啊),(就)终究不会解决啦。这里把矣译成啦,具有强烈的夸张语气。啦等于了加啊。
①生乎吾前,‖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吾从而师之;丨④生乎吾后,‖⑤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⑥吾从而师之。
并列式复句。分号隔开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连贯句;第二部分也是连贯句。《中学语文课本》说生乎吾前后面省去者(的人)。这样,第一分句是主语,第二分句是谓语。(第四、第五分句情况相同。)其实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因泛指省,说全了可以是某也生乎吾前。乎就是于,于古音读如乎。于在喻纽三等亦即云纽虞韵,乎在匣纽模韵。曾运乾和罗常培都曾经指出喻三归匣。古音虞、模同部。下文先后生于吾、其皆出于此乎,就是用于。其,不是一个独立的代词,一般不能作主语,其闻道也等于彼之闻道也,主谓词组作主语,固先乎吾是谓语。但是,把其译成现代汉语可以是他,不必是他的。闻,《说文》知闻也,就是知道和听到,这里可以解释为知道。固作本来讲。译文:(某人)出生在我(出生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在我前面,我就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某人)出生在我(出生的)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前面,我也就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后一个吾从而师之的从的前面如果有个亦字,似觉语意更畅。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连贯式复句。第二分句对第一分句加以申说。吾师道也,《中学语文课本》]译为我(是向他们)学*道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译为我学*的是道理,都不是根据严格的词汇、语法结构。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师道就是以道为师,下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以为证。夫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庸,是疑问语气助词,作哪里或岂讲。知的宾语是主谓词组。先生于吾的先生是形容词性的偏正词组,就是长,于吾的于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后面,要译成比;后生就是少。译文:我是把道理当作老师啊,又哪里要知道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单句。谓语是惑矣。主语是转折式复句,两部分用分号隔开。分号介于句号和逗号之间,停顿时间大于逗号,小于句号。但在本句,它的停顿时间其实是大于第一、第二个逗号,小于第三个逗号的,因为第三个逗号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停顿。别以为分号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于逗号。转折式复句的各个分句的主语都因泛指省。焉是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这里兼有于之(即于人)的意思。古汉语没有于之的说法,于之的意思一般说成焉。译文: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但是)对他自己啊,却以向人学*为可耻,够糊涂啦!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并列式复句。第一分句说明是什么,第二分句说明不是什么。彼作定语,相当于那(那些)。授之书的之代童子。书指文字。《中学语文课本》注授之书为教给他书,似属未当。这个书作文字讲,而不是记载经义的书,也就不是六艺经传。下文*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以为证。吾所谓这个不独立的主谓词组作传其道解其惑者的限制性定语,这是所字在语法结构上独具的功能。译文: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他们(按:他们代儿童)文字并学*断句的人啊,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种道理、解决那些疑难的人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或师焉,或否焉,‖③小学而大遗,丨④吾未见其明也。
因果式复句。第一到第三分句是因,第四分句是果。因的部分又是连贯句,第三分句对一、二分句作一判断。第一、第二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意思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上句分明是把*其句读跟传道解惑分为两种情况的。下文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中学语文课本》注或师焉,或不焉为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也是从合叙应当分解这个角度出发的。(请参阅杨树达先生《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三章。)相同的句式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出师表》)侍中指郭攸之、费袆,侍郎指董允。(请参阅拙作《出师表的语言分析》,见江西师范学院所编《语文教学》80年第2期。)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请参阅拙作《文言难句例解补》,见《中学语文教学》80年第6期。)译文:语句不懂,有人倒去从师,疑难未明,有人却不从师,小的学了,大的却被遗漏掉,我不曾见过那是明白人啊。修辞上,最后一个分句是缓辞,实在意思是那是笨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是两种人(巫术者和医生),还是一种人(医生)?应该是一种人。巫在甲骨文象一人牵两马一彘之状,后转为巫马之官专管医马,医的异体作毉。(《国语越语》:将免者以告,公令毉守之。)相师是相互学*,耻是意动词。译文:巫医和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还有百种工匠,都不把相互学*作为可耻(的事儿)。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
南京大学等十三所高等学校所编《古代文学作品选》把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放在引号之外,跟《中学语文课本》的处理不一样。笔者赞同《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处理方式。后两句是否定或批评那些嘲笑或非难从师的人们,揭出普遍地不肯从师的社会心理,而为下文的慨叹提供了条件。再者,语气上也很不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是何等通俗、生动和口语化。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却是精辟、简炼、有极大概括力的论断句。因此,后两句当在引号之外。译文:某某跟某某年纪相当,学问也一样啊。(老师的)地位低下,就是够难为情的了,(老师的)官位高,却又*于奉承。语法上,位的前面有领属性定语师,可以意会得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语法上,这句有三种分析法:①孔子师是主语,郯子以下是名词性谓语,这是一个判断句。②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意动词,郯子以下是宾语。③孔子是主语,师是由名词转成的及物动词,作学*讲。郯子以下是对象补语,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以第一种分析为简为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包孕句。宾语是条件式复句。韩愈只是引其大意,原文见《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清朝汪中《述学〈释三九〉上》:一、二之所以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这个三是表多数,还是表实数,还是表数目小的概数作几讲?我以为是表实数,应当译成三。三是最起码的多数。一个人孤陋寡闻,两个人争持不下,三个人就有一定的客观性。很多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似乎可以不说;几个人同走必然有我的老师,十人以下都算几人;三个人同走,就一定有我的老师,饱含着深邃的哲理意义。
相关推荐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是汉王朝总结经验的成果。2.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而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6.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7.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捶拊以鞭笞天下。
8.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而报怨。
9.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兵而谁何?
10. 天下云集而响应,嬴粮而景从。
11. 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2.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13.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以为固。
14.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转而攻秦。
15. 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
16. 谪戍之众;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
17.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8.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19.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0.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2. 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 军 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在年少学*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翻译: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军队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军队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么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问一个文科生《原君》是谁写的,TA可能一脸懵地回你一句”你在说啥”。但你要问”‘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句是谁的”,TA保准给你翻个白眼,”能别考这个知识点吗?快背吐了。”
没错,”天下为主君为客”,这句话出自黄宗羲的文章《原君》。其原话是: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但凡背了书的文科生都知道,这篇《原君》有什么历史意义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诸如继承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民主思想的萌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宗羲的《原君》。
首先,我们得知道《原君》讲了什么。
从题目上看:”原”是个动词,意为”推究本原”,”君”是”君主”的意思。”原君“一词,意为探究君主的来源。
该文内容的道理逻辑都很清晰,一共五段,第一段讲的是上古人们为什么进行禅让,不仅有人不当君主,而且上了位的君主也是一个接一个走马灯似的换,这是因为君主在上古是一门苦差事。黄宗羲认为:上古的君主把脏活累活都揽在自己身上,“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这简直就是现代的雷锋。
第二段的内容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现在的君主,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们不仅没有发扬”我为人人”的精神,而且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剥削,让天下人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而这样的原因就是“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至于第三段,体现了他对孟子民本思想的推崇和对不懂得君主本职的愚者的批评。他提到“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这个典故是从《孟子·梁惠王》中化出来的。大意是: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这样的事存在吗?”孟子说:”有这样的记载。”于是齐宣王问:”臣可以弑君吗?”孟子答:”成汤、武王杀的是匹夫,不是君王。”
第四段讲朝代更迭的必然性。一家一姓的私利敌不过天下人的利益需求,因此王朝更迭成为必然。
第五段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君主要明白践行君主的职责。
总体上说,这篇文章从人皆有私的视角上写出了天下之私为公,为天下之私者为君,古代君主之所以圣明,在于其坚守职责。今朝君主昏庸,在于其忘记职责,以天下为私。
由于成文年代较*,《原君》很容易读懂,其中的字词并不像先秦书面语那样晦涩,接*于白话。
黄宗羲
①.重立论和论证而不重论据的真实性
《原君》的立论和论证都非常的出色,观点非常新颖,有一些甚至还很正确,但是它的论据却未必真实。用不正确的论据来推出正确的观点,总给人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
例如第1段中提到许由、务光之所以不当君主,是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实际上许由和务光的动机我们不得而知,尧舜当了一半的君主又不当了的动机,我们也不可而知。我们暂且不论这些远古人物的真实性,毕竟在古人眼中他们都是真实的,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任何的证据能够推论他们的心中所想,因此这里有一种”我注六经”的感觉。
更兼之《史记》中说道: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
也就是说,舜是在掌握*时候南巡打猎,最后死在了苍梧之野,而这句话又是《史记》中说到的,我想黄宗羲一定看到过这句话,然而他却认为尧舜当了一半的君主又不当了,是在推卸责任。我认为他是为了自己的论证而篡改了论据的真实性。
②正反论证,古今对照
这一点我觉得不必多说,古人的种种好处,今人的种种劣端,黄宗羲在文中一一进行了相互比较与对照。
③.文章的语言质朴,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读起来慷慨激昂,就像一篇演讲
这篇文章的语言说的好听是质朴,说的不好听的话,就是缺乏文采,好在它读起来很激昂,不至于让人感到过于乏味。同时这篇文章是以它的思想取胜,并不是以它的文采取胜。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地起高楼的,它发迹于西周时期。
在殷商时期,君权神授思想泛滥,武王伐纣之时,纣王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生不有命在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有天命的扶持,大权自然不会旁落于他人之手。然而武王依然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而在周武王打败了周朝之后,一方面人们发现天命是可以转移的,另一方面为了巩固*,自然要对殷商时期的天命观进行一些修改,于是出现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样的话语,所谓“德”,某种程度上就是指关注民生。
到了战国,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
战国末期的荀子也提出了“君舟民水”的理念,这句话发展到了唐代,便成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俗语。
宋朝人范仲淹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天下就指百姓,此话不仅是规劝臣子,当然也在警醒着君王。
到了黄宗羲,则出现了“天下为主,君为客”,一声高呼,此乃中国民本思想的顶峰。
我对该文的评价如题,”杠精“两个字足以概括全文。
说它“杠”,是因为它的观点言辞都很尖锐。说它“精”,是因为它的观点有些”精分”,故曰”杠精”。
不用细看,在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中,黄宗羲直接把现今君主制和君主说得狗屁不是,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只说君主,可能还可以以杀身成仁来”沽名钓誉”,要是说出了天下人是主人的话,估计就只有挨骂的份了。要知道孟子都因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差点被逐出孔庙。
可是黄宗羲不知道是对清朝怨言颇多,还是对明代遗恨颇深,宁可拼着自己的名声和脑袋不要,非得把当今君主骂的狗屁不是。不仅如此,人们通常推崇的圣明尧舜还有赞颂的隐者许由,通通都被他看不上。他看上的是谁呢?是孔子不推崇的大禹。理由是因为他扛把子扛到了底,一直把这个雷锋式的君主当到了头。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确算得上离经叛道。
横向观之,黄宗羲的观点与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有相似之处,至少都承认了人有私利,他也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将其推向了最高峰。
至于它的精分,主要表现在它的不彻底性:
虽然指出了天下人皆有私,天下人的私利组成了公利,需要一个人承担职责。但他将希望寄托于有私的天下人中能产生无私的君主,这是不切实际的。
既然天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为什么能指望君主没有自己的私心呢?还是说君主就不能算得上一个人?因此黄宗羲没有认识到所谓天下为公的基础是建立在天下有私的基础上,是各种利益协调之后产生的结果。他仅仅提到了天下要为主,君主只是客。却没有提出解决天下如何为主君主如何为客的正确方案。他所谓的解决方案,只不过是在之后的文章中提到恢复井田制、分封制,恢复丞相制度。于是这又将他的思想拉入了新一轮的崇古空想中。
同时他的思想严格来说就算不得民主思想,民主不是君主为民做主,而是人民当家作主,他充其量够到了封建社会的天花板,但并没有突破一层,使其产生民主思想的萌芽,而这也是他的思想与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区别。
九歌·国殇[1]
屈原
【原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2]。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3]。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4]。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5]。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6]。
出不入兮往不反,*原忽兮路迢远[7]。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8]。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9]。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0]。
【注释】
[1]国殇:祭祀为国牺牲的英雄。殇(shāng):未成年而死,或在外战死。
[2]操:持。吴戈:吴地所产的戈,以锋利著称,代指锋利的兵器。被:同“披”。犀甲:犀牛皮做的铠甲。车错毂:指敌我双方战车交错。错:交错。毂(gǔ):车轮中心内贯车轴、外承辐条的部位。短兵:尺寸较短的冷兵器,如短刀、剑等的统称。兵:兵器。接:接触。
[3]旌(jīng):旌旗。若云:形容众多,遮天蔽日。矢交坠:两军阵前对射,箭交相坠落。士争先:战士前仆后继,奋勇向前。
[4]凌:侵犯。阵:阵脚,队形。躐(liè):践踏。行:行列,队伍。骖(cān):古代四马驾车位于两侧的马。殪(yì):死。刃伤:被兵器砍伤。
[5]霾(mái):通“埋”。絷(zhí):缚住。古代作战,在即战将败时,军队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另一说法是,车轮陷进深深的污泥里,虽然战马竭尽全力但仍然不能将战车拉起来,就好像车轮被埋起、战马被拴住一样,形容战事激烈。援(yuán):拿起。玉枹(fú):用玉装饰的鼓槌。
[6]天时坠:指黄昏日落。坠:一说“怼(duì)”,怨恨,威灵怒:神灵震怒。这里指战争惨烈,直杀得天怨神怒。严杀:激战痛杀。尽:完,指全部战死。
[7]反:同“返”。忽:辽阔渺茫。迢远:遥远。
[8]秦弓:秦地所产的弓,指良弓。惩:后悔。
[9]诚:实在,确实。勇:精神英勇。武:身体有力量。终:毕竟,到底。
[10]毅:刚强。鬼雄:鬼中的英雄豪杰。
【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学识渊博,初辅佐楚怀王,任三闾大夫、左徒。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腐败,首都郢被秦攻破,既无力挽救,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等许多不朽诗篇。其诗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均见汉代刘向辑集的《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皆承袭屈赋的形式。
【赏析】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楚辞·九歌》中的经典名篇,是一首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祭祀乐歌。
当时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顷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
*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此诗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全诗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全诗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十句,主要描写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再现了楚国将士为夺取胜利而战死沙场的壮烈场景。第二节八句,以饱含情感的笔墨,讴歌了死难将士为国捐躯的高尚气节,表达了诗人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和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全诗节奏紧迫,读罢让人有一种气壮山河之感。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翻译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 过秦论重点句子翻译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氓重点句子翻译 活板重点句子翻译 赤壁之战重点句子翻译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离骚重点句子翻译 观潮重点句子翻译 三峡重点句子翻译 伤仲永重点句子翻译 张衡传重点句子翻译 苏武传重点句子翻译 项脊轩志重点句子翻译 爱莲说重点句子翻译 劝学重点句子翻译 滕王阁序重点句子翻译 关于曹刿论战的古诗 河中石兽重点句子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句子翻译 陈情表重点句子翻译 小石潭记重点句子翻译 鸿门宴重点句子及翻译 琵琶行重点句子翻译 赤壁赋重点句子翻译 项羽之死重点句子翻译 逍遥游重点句子翻译 出师表重点句子翻译 湖心亭看雪重点句子翻译
师说重点句子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翻译和原文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 《子鱼论战》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劝学》重点字词翻译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分析 兰亭集序重点句翻译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孙权劝学重点字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师说重点句子加翻译_心烦加心寒的句子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表示雄心壮志的名句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动漫热血句子 原君原文及翻译(原君重点句子翻译) 国殇赏析及翻译(国殇重点句子赏析) 兰亭集序翻译全文翻译(兰亭集序重点句子翻译) 五人墓碑记翻译全文(五人墓碑记重点句子翻译) 鸿门宴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鸿门宴重点常考句子翻译) 曹刿论战古诗文欣赏 木兰诗重点句子翻译 木兰诗重点字词翻译 关于曹刿论战战争的诗句
赞扬女强人的古诗 有卜算子的古诗 形容考试落榜的古诗 古诗男子的名字 古诗穿越时空的思念 关于友情思乡的三首古诗 全国低碳日的古诗 古诗中秋月的田字格格式 关于气运的古诗 云的古诗300首儿童版全集 我读古诗文的认识和感受 赞赏岳飞的古诗词 形容小女孩子聪明的古诗 人在山中遇知音的古诗 表示中秋之夜思乡的古诗 写新年的古诗王安石 山字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荷花的诗歌古诗大全 带酒的字古诗 警示学*的古诗词 周广峰的牡丹古诗 清明节配音乐的古诗 年轻人谦虚求学的古诗 古诗中常见的植物动物 读古诗等一个晴天的寓意 窗外的雨对应的古诗词 表达对领导关心的古诗 竹枝配画的古诗 表象和内在的古诗 努力向上的中长篇古诗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词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