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刿论战的古诗拼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曹刿论战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曹刿论战的古诗拼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曹刿论战的古诗拼音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古文观止》和《古文鉴赏辞典》等很多材料中都把句子中的“之”字理解为结构助词,意思是“的”,笔者认为不妥。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很多种,因其位置、作用的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不同。它的前面是动词时 ,常常用作代词,可代人或代事,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它在主谓语之间时,常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呼东西 ”(柳宗元《捕蛇乾说》);它后面涉及的对象表处所时,常常译作“到”“往”“去”等,如“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它做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词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时,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它的后面是名词时,常理解为结构助词“的”,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但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就是当“之”字后面是“属、徒、伦、族”等这些表示某一类或某一种人或事物的名词时,“之”必须做代词,复指前面列举的内容,不能再理解为一般的结构助词。像下面这些例句:
1、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2、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贾谊《过秦论》)
3、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班固《汉书酷吏列传》)
4、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司马光《资治通鉴》)
5、齐明、周最、陈轸……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6、郯子(苌虹、师襄等)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7、吾不能不为匈奴冒顿、 突厥颉利之徒悲也。(梁启超《正统论》)
8、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司马浅《史记孔子世家》)
9、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陈寿《三国志》)
10、吴起、孙膑、带佗……赵奢之伦制其兵。(贾谊《过秦论》)
11、至于王、谢之族,希、瘐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孙过庭《书谱序》))
12、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刘向《说苑》)
1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韩愈《师说》
以上例句中的“之”,因为后面跟着“属、徒、伦、类”等词,所以都要译为“这些”或“那些”。再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中的“之”,后面的“属”是“类”的意思,前面的“忠”是指代庄公说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些尽心尽意、尽力为人民的事情,因此,“之”应该是复指代词,代指庄公提到的事情,故本句话也就可以译为——“(您提到的这些)都是为百姓尽心做事这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文欣赏]
关于曹刿论战战争的诗句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曹刿论战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和鉴赏。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左丘明.
2.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一部有名的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又叫《左氏春秋》.
二.文章内容.
1.分段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第三段):写战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
2.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要取信于民、详察敌情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3.写作特色:
1)对比、对话突出人物.
2)内容详略得当.
三.要点.
1.人物形象:
1)曹刿-远谋.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鲁庄公-鄙.急躁冒进、鲁莽行事,但虚心求教、知人善任.
本文从三方面突出鲁庄公的“鄙”:战前,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同样鄙陋的“肉食者”和子虚乌有的神灵身上;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胜而不知何以胜.其目的在于和曹刿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谋.
2.本文对战争略写,“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便带过.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却写得很详尽,是因为:
1)本文重点在“论”战,对话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2)能够以次将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见形成对比,突出中心.
四、重点语句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
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bǐ),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为“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注释】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又名《左氏春秋》。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编写,*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sháo),故又称“长勺之战”。
2、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4、伐(fá):讨伐,攻打。
5、我:《左传》根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6、公:指鲁庄公,鲁庄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7、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8、肉食者:吃肉的大官。指当权者。
9、间(jiàn):参与。
10、鄙: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11、乃:副词,于是,就。见:拜见。
12、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人:这里指皇公贵族和大臣们或身边的人。
15、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16、徧(biàn):通“遍”,遍及,普遍。
17、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
18、加:虚报夸大,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9、必以信:一定凭借实情(向神禀报)。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赐福,保佑。
22、狱:诉讼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虽:①即使。
25、情:(以)实情判断。
2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分内的事。属,一类。
27、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则,连词,就。
2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30、于:在。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
31、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
32、败绩:大败。
33、驰:驱车(追赶)。
34、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35、未可:还不可以。
36、登轼而望之:①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②另一种解释为登上车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轼:名词活用为动词,扶着车前的横木。(此时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赶。逐,追赶、追击。
38、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
39、故:原因,缘故。
40、夫(fú)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下文“夫大国”同。
4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勇气。作,振作。鼓,击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气)枯竭。
4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表现了曹刿的远谋,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曹刿论战》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左传》
【作者小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对这书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战国初期的一位历史学家、散文家的作品。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闻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划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题解】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原文】
十年春(1),齐师伐我(2)。公将战(3)。曹刿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5)。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17)。刿曰:“未可。”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陈必祥)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3)公:鲁庄公。(4)曹刿(guì贵):鲁国人。(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件):参与。(6)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7)衣食所安: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8)专:独自亨有。(9)人:这里指一些臣子。(10)徧:同“遍”,遍及,普遍。(1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2)孚(fú浮):诚信感人。(13)福:作动词,赐福,保佑。(14)狱:诉讼案件。(15)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16)鼓:作动词,击鼓进军。(17)驰:驱车(追赶)。(18)辙(zhé哲):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19)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20)盈:充沛,旺盛。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课文分析: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1、十年春,齐师伐我。伐:攻打
2、肉食者鄙肉食者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间:参与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测:估计。伏:埋伏。
12、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13、望其旗靡靡:倒下
14、故逐之逐:追赶
二、翻译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
4、夫战,勇气也。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竹里馆拼音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里馆拼音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
zhú lǐ guǎn
竹里馆
wáng wéi
王维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独坐幽篁里,
dàn qín fù zhǎng xiào
弹琴复长啸。
shēn lín rén bú zhī
深林人不知,
míng yuè lái xiàng zhào
明月来相照。
2、古诗竹里馆王维翻译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3、古诗竹里馆王维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乞巧古诗拼音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乞巧古诗拼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拼音解读:
qī xī jīn xiāo kàn bì xiāo ,qiān niú zhī nǚ dù hé qiáo 。
jiā jiā qǐ qiǎo wàng qiū yuè ,chuān jìn hóng sī jǐ wàn tiáo 。
【题解】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
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③几万条:比喻多。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俗唐宋最盛。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古诗乞巧的诗意
《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乞巧》的诗意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乞巧》翻译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乞巧》赏析
这首诗的含义并不复杂,很像是诗人去民间采风,虽然谈及牛郎织女,但是丝毫不涉及作者自身的感情问题,全诗描写为主,抒情为辅,如果说有什么感情,那便是思家之情。古诗中表达思家之情时,往往是比较具象的,比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这类诗句虽然*实,但是一般都非常有画面感,就好像我们思家之时,想到的恐怕不是什么高深的名句,终究是想念家中的点滴罢。
林杰简介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人。福建人,自幼聪慧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死时年仅十六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其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鹊桥仙·乞巧楼空古诗词
古诗原文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译文翻译
闲步信足,不觉已到前院。彩楼已然搭好,和去年此时的一样:华丽的让人眩晕得手足无措。然而,时过境迁,佳人早已不在,茕茕孑立的我看谁在这样沉迷的夜乞巧!相必此情此景,就连汉宫秋月下夜夜笙歌的影娥池亦只能任凭一潭吹皱的池水空叹了吧!我的心生出还旋寂寞的藤,沿着彩楼蜿蜒,零零落落,缠缠绕绕,纠纠结结。当年你濯濯素手为我缝绽的锦衣华服始终不敢穿在身上——那都是满满的你笑颜如花的念想啊!我的侍从……!不关今日将如何忙乱,也一定要牢记我的叮咛,千万不要触碰那些早已沉压柜底的旧罗衫啊!
夜,无视我的抗拒,准时地来到了。纤云弄巧,今夜的美我不忍享用。也罢,众人皆沉迷于她锦袍缎裳不可企及的魅惑,那么就让我,独驾一叶扁舟,流淌在北海中央,许能寻回昨日你的倩影。我至亲至爱的人哪,你是否看到菱蔓交缠,扯出粉莲涩涩娇羞。它娉娉婷婷,多像你!试图握紧你的我的手落空了。抬头仰叹:璀璨的繁星啊,这良辰美景,亦不过你我想对!哦……那是你吗?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故人诚不欺我也——!天上人间,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注释解释
七夕:农厉七舟七日之夜、俗称七夕。《荆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缕彩,穿七孔针,或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瓜上,则以符应。”又,《东京华梦录·七夕》云:“至初六、初七日晚,贵家多结彩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阵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歹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故七夕是为古代一大节日,此日除乞巧外,民间还有曝晾经书,弄化生(用蜡作的婴儿),即乞子,同时亦有乞富、乞寿等风俗。
影娥池:池名。《三辅黄图》谓:汉武帝于望鹄台西建俯月台,台下穿池,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因名影娥池。唐上官仪《咏雪应诏》:“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丁宁:同叮咛。
罗衣:软而轻的丝制衣服。
莲粉:即莲花。
菱丝:菱蔓。
翳:遮掩之意。
钿合:金饰之盒。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下面小编整理了曹刿论战的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也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略写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5.鲁庄公是个*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
2.(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 (3)击鼓进军 (4)第二次
3.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 双方交战的过程
5.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竹里馆拼音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里馆拼音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古诗竹里馆王维带拼音版
zhú lǐ guǎn
竹里馆
wáng wéi
王维
dú zuò yōu huáng lǐ
独坐幽篁里,
dàn qín fù zhǎng xiào
弹琴复长啸。
shēn lín rén bú zhī
深林人不知,
míng yuè lái xiàng zhào
明月来相照。
2、古诗竹里馆王维翻译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3、古诗竹里馆王维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曹刿论战的古诗拼音 关于曹刿论战的古诗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 曹刿论战和古诗的对比 曹刿论战重点句子翻译 曹刿论战中能体现取信于民的句子 曹植的古诗拼音 曹植的古诗的拼音 曹植的古诗及其拼音 秋怀曹元用古诗的拼音 曹丕杂诗带拼音的古诗 房兵曹胡马的古诗和拼音 龟虽寿曹操的古诗拼音 师旷论学古诗的拼音 论语的古诗拼音读 古诗论语加拼音的 洞庭湖曹松带拼音的古诗 评论战狼2的说说 关于战争的古诗带拼音 爆竹古诗曹雪芹写的拼音 七古诗三国曹植全部的拼音 观沧海古诗东汉曹操的拼音 战国策古诗文的拼音 曹刿抗击军的古诗概括 论语12则的古诗意思和拼音 李白的论诗古诗拼音标注版 战城南唐卢照邻的古诗带拼音 古诗的拼音拼 竹石的拼音古诗拼音 赠从弟拼音的古诗的拼音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的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翻译和原文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课文中鲁庄公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的“之” 曹植的七步诗拼音版 七步诗曹植带拼音 竹里馆拼音古诗 文言文曹刿论战全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七步诗曹植拼音版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分析 七步诗带拼音曹植 乞巧古诗拼音 曹刿论战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表示雄心壮志的名句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动漫热血句子 蜂古诗带拼音 曹刿论战古诗文欣赏 鹿柴古诗加拼音 古诗春晓 带拼音 古诗竹里馆带拼音 春兴古诗拼音版 梅花古诗的拼音 梅花古诗拼音 竹里馆拼音古诗 关于曹刿论战战争的诗句
双旦晚会祝福词 夏至日祝福 矿山开业祝福语 婚嫁祝福语经典 季节问候祝福短信 祝福团代会的话 新婚唯美祝福语录简短 神祝福你 自己给自己的生日祝福图片 过年成语祝福 酒业开业祝福语 伴郎祝福词搞笑 回门宴祝福话语 *安夜是祝福语 夏的祝福语 生女宝的祝福语 研学旅行祝福语 问候客户的微信祝福语 中秋祝福自己 晚上好图片和祝福语 祝福gay的话 给5岁儿子的生日祝福语 祝90岁老人寿诞祝福词 重阳微信祝福 主内婚礼祝福 猪年祝福小视频 祝福老人*安 带字祝福相片 会动祝福图案 祝福孩子考试顺利的话 祝福商会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