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时期的古诗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秋时期的古诗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秋时期的古诗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春秋时期的古诗文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是*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一起来了解一下!
1、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诗经.氓》看春秋时期的婚恋*俗
《诗经》是*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其价值不仅仅在于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描述以及质朴自然的表达方式,更在于它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氓》看春秋时期的婚恋*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婚恋诗占了三分之一,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述:“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璧……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的《诗经》都金碧辉煌,光彩眩目起来”。[1](P45)这些婚姻爱情诗为我们描绘了关于婚恋的民情风俗图。其中,《卫风·氓》是非常著名的一篇。
围绕着这首诗,学者们大都专注于对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研究,①而对诗中表现出来的婚恋*俗的研究却不多。其实,这首诗包含着这方面的丰富内容。它通过一位弃妇对她和氓恋爱、结婚、被弃的过程的自述,不但深刻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受到的压迫和伤害,而且对当时的婚恋*俗也有深刻的反映。因此,它对研究春秋时期的婚姻生活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自由恋爱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婚姻受到极大地限制。在封建社会的大前提下,儒家伦理思想支配了一切,自由恋爱成为一种奢望。然而,在儒家伦理思想未成为正统的春秋时期,下层人民对婚姻仍有一定的自*,《氓》中所描述的情景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氓》中的男女主人公均为下层人民,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以后,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男主人公“抱布贸丝”、“来即我谋”,向女主人公求婚,最后女主人公私自答应了这门婚事,并“秋以为期”。约定婚期后,女主人公又恋恋不舍,送了心上人许久。婚期将至,女主人公盼望男主人公早点来迎娶她,以至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男女双方并肩行走,谈笑风生,这样的情景在以后的封建社会无法得见,从中便可窥见春秋时期下层人民在婚姻行为中的自由。这是诗的前半部分,男女双方从相识、相交直至步入婚姻,未受到太大的阻碍。可见在春秋时期,下层人民在婚恋方面确有不小的自由。
《诗经》中随处可见这样的画面,《邺风·静女》、《郑风·野有蔓草》、《陈风·东门之枌》、《郑风·溱洧》等诗篇也反映了当时下层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情景。这种事情在当今社会当然非常自然,但在两千多年前,却令人惊叹不已。
为什么春秋时期下层人民的婚姻可以有这样自由选择的空间?这需要从当时的具体环境来分析。当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再加上生产力比较落后,因此,必须大量增加劳动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想方设法促使青年男女结合,甚至以行政命令进行干涉,对再婚行为也不做过多限制。而下层人民是繁衍人口的主要群体,因此下层人民比上层贵族拥有更多的婚姻自由。
二、媒妁之言
春秋时期的婚姻为聘婚制,践行起来便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出现的时间很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这类人就已出现。媒人在当时的婚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2](P51)的说法。这一点在《氓》中有着充分的反映。
《氓》中的男女主人公虽然两情相悦,但苦于没有“良媒”,因此不得不“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实际上,周代就已设置专门官职管理百姓的婚姻大事。《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3](P360-P364)从中便可看出媒人在当时婚姻嫁娶中的作用与地位。在春秋时期,没有媒人的证明,这场婚姻便是非法的,不仅不受到保护,还为社会所不容。这正与“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4](P143)相符合。
《氓》中,这对青年男女虽然早已私下定情,但女主人公仍然暗示男主人公找位媒人来提亲。不仅是《氓》,《诗经》中的许多其它诗篇也反映了媒人的重要性。在《伐柯》的描述中,娶妻必须通过媒人,而这就如同砍取斧柄必须使用斧头一样。《齐风·南山》记载:“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也反映了媒人的地位与作用。当时,没有媒人,婚姻便难以成功,并且会遭到人们的'嘲讽与社会的指责。
三、婚姻六礼
婚姻对周人而言是一件大事,因而对婚姻礼仪极为讲究。即便是在婚姻中拥有较多自由的下层人民对婚姻礼仪也很重视。“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2](P1618) “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 [5](P308)这两段话形象地表达出周人对婚姻的重视。
周代的婚姻礼仪集中体现为聘婚礼。据《仪礼·士昏礼》所载,聘婚礼仪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六礼是婚礼的主体,把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践,婚礼才算是严肃的、正式的、合法的。” [6]纳彩,即男女双方进行议婚。问名,即请媒人询问女方情况。纳吉,即问名归来后进行占卜以定吉凶。若男方的卜兆为吉兆,便请媒人前去通知女方,决定正式缔结婚姻。若男方的卜兆为凶兆,那么此门婚事便不能进行。纳征,也称为纳成,即男方将财物聘礼送往女方家中。这是婚姻成立的标志,因而这项礼仪在婚姻礼仪中较为隆重。请期,即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并告知女方。亲迎,俗称为迎亲,即男方前往女方家迎娶女方。亲迎是在黄昏中进行的,这是婚姻礼仪中最为重要的程序。同时,亲迎的仪式也是相当重要的,不能有丝毫马虎。以上即为古代聘婚制的礼仪,极为繁琐。当时,婚礼是被人们看作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出发点的整个礼制的基石,因而婚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婚姻礼制在《氓》中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诗中第一章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句子,意思就是女主人公提醒男主人公赶快找个好媒人来自己家提亲,这便合了纳彩之礼。第二章写道“尔卜尔噬,体无疚言”,暗合婚姻六礼中的问名、纳吉之礼。诗中虽然只提到纳吉之礼,但问名与纳吉之礼密不可分,如若进行纳吉之礼,则问名之礼必已先行之。第一章最后一句说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合婚姻六礼中的请期之礼。第二章最后一句又说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便合了婚姻六礼中的纳征与亲迎之礼。在《诗经》众多婚姻诗中,《氓》应该是较为全面反映婚姻六礼的诗篇,这为后人了解婚姻六礼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四、婚期
春秋时期,婚期也有规定。《氓》中第一章最后一句写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明确指出了以秋天作为婚期。这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当时婚俗的一种体现。春秋时代婚嫁多在秋冬,这不仅在《诗经》中有所体现,后世的文献也有记载,“霜降逆女,冰泮杀内” [7](P496)就是极好的证明。
春秋时期,人们在秋冬季节嫁女迎娶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物质条件上都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吻合。董仲舒云:“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与阴俱进,与阳俱远也”[8](P450-P451)这是以阴阳观念来解释婚嫁之时。而从农业方面来解释春秋时期人们在秋冬季节进行婚嫁之事,则较为合理。众所周知,春秋处于生产大变革时期,人们已处于农业社会,因此,婚姻嫁娶等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农业行为的影响。在农业社会里,只有秋冬之季才适宜于嫁娶。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过着春散于野而秋聚一处的生活。春天无疑是一个异常繁忙的季节,“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男亩,田畯至喜。”“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瑾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9](P408)《豳风·七月》的这几句话形象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春季散居于各地,秋季迁往城邑内居住的情景。人们由于农耕的缘故,春耕之时,便全家搬往农田附*居住,以利于一年的耕作,这种散居的情况以及忙碌的生活使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人力、物力来进行婚嫁这种耗费精力以及财力的活动。只有到秋天收获作物,人们迁入城邑中居住以后,才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也由于收获了粮食,形成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进行这种耗费时间与财力的活动。由此看来,在秋冬农闲群居时进行婚嫁之事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吻合的。
当然,《诗经》中还有诗篇记载婚期为春季。但这些诗篇要么反映的是周朝早期的情况,要么反映的是王公贵族的情况。从周初到春秋时期已过了几百年,农业不断发展,在春季这个农忙季节进行婚嫁有许多不便之处,因此,婚礼也就自然而然的放在秋冬之季举行。同时,由于贵族不从事农耕活动,因而婚期仍然与几百年前的周初相同,几乎没有变化。而绝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由于不离农耕,与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婚嫁季节从以前的春天变为秋冬之季,这是社会的主流方向。这便能解释为何《诗经》中的婚期描述有矛盾之处。
五、结语
《氓》是《诗经》众多婚恋诗中的一首,是反映社会生活与民风的典范。它以简练的语言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相恋、结合直至婚变的事件。从两人交往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的许多婚恋*俗,如“媒妁之言”、“婚姻六礼”、婚期以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前下层人民的自由婚恋。只要稍加留意,便能从中大概了解当时的婚姻状况。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忠贞于爱情、又能勤劳持家的女子被负心的男人抛弃之后,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怨、悔恨之情的名篇。作品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位具有那个时代的代表性的普通妇女的艺术形象,但它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的末期,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支配下,广大妇女所遭受的欺凌和痛苦,更重要的是同时也表现了为人所歧视的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妇女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热爱劳动、不甘心受欺凌、不甘心受压迫的美好品德。
这是一首以叙事为主的兼有抒情的诗作,全篇以女主人公的语气,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身世遭遇为线索,展开了叙述,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人物性格,表现了女主人公可贵的思想品德。
第一章和第二章,作品集中笔墨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恋未婚时的情景:“氓”借“抱布贸丝”为因由,来找女子商量婚嫁之事。男子已经是急不可待而啧有烦言,甚至都要发怒了。女子深情地陪着他涉过淇水,直至送他到“顿丘”,耐心地向他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爽一快地答应他“秋以为期”。
迎娶的日子快到了,女子急切地盼望着男子的到来。你看她,“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从中看得出她的那颗真挚的心,早已完全交给了她所爱的男人。因而他们终于结成了夫妇。
第三章,写女子婚后的情况变化。作品的主人公女子婚后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章并没有交代,只是抒发了女子对婚后生活的感叹。当然,这感叹是有来由的,是针对她婚后生活的实际遭受而发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她的感叹,完全可以想象到她婚后生活的不如意。
她用鸠“无食桑葚”作比喻,告诫女子不要沉醉于对男人的爱恋,因为陷身于这种爱恋之中,其结果将使自己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痛苦。女子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这说明她婚后的生活给她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痛苦又来源于“与士耽”,这便明白地告诉人们,她的痛苦是由于她所爱恋的男人负了心。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耽”字。“耽”,解释为“迷恋” 或“欢爱”,是不够确切的,在迷恋或欢爱前面应加上“过于”两个字,应为“耽”所表现的迷恋或欢爱是超出一般的。从这个“耽”字我们可以想见,女子是深深地爱着男子,而男子也曾经深深地爱过女子。问题在于,女子“耽”为什么不可脱,男子“耽”为什么就可脱?这便表现了女子与男子在对待爱情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人格。女子之所以不可脱,是因为她对爱情真挚、专一。当她失去了爱情的时候,她痛苦万分而不可解脱。男子所以可脱,是因为他爱情不真也不专,当他追求女子时,他可以表现为“蚩蚩”之状,装得那么忠厚老实;他可以表现为情深义厚,是那么急不可待。然而当他的目的达到了,满足了私欲的时候,他变了心,背叛了初衷。而这一切他是做得那么轻松自如、毫不介意。对于一个爱情不真不专一的人,当他抛弃了爱情的时候,他只会感到得意随心,还有什么痛苦可言呢?
第四章和第五章写的是女子婚后的遭遇,同时也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人的怨愤之情。
婚后,女子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可她毫无怨言。想当初,她怀着对男子真挚的爱,度过汤汤的淇水嫁到他家;婚后,女子没有任何违背初衷的想法和表现,而男子却反复无常,变了初衷。女子出于对男人的爱,婚后,她“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而男子却一改初恋时的态度,对她非常粗一暴,甚至是虐一待。女子回家向兄弟们诉说,兄弟们不但不能理解她,反而嘲笑她,真是教她满怀心事无从诉说,也只好自思自虑,自我伤悼了。
最后一章写女子从怨到恨,以至于下决心与男子决裂的感情。想当初嫁与男子时是想要与他白头偕老的,谁想到到头来竟使人生怨。负心的男子完全忘掉了总角之时两小无猜的恋情,也完全忘掉了初恋时的山盟海誓,谁能想到他能如此反复无常呢?既然如此了,那我们的爱情也就到此为止吧!
作品巧妙地用女主人公的自述,刻划了女主人公鲜明的性格,她心地纯洁,品质善良;她勤劳俭朴,忠贞于爱情,但她却错误地爱上了一个“二三其德”的男人。她初时忍受,希望他能回心转意;不想他对自己竟然粗一暴起来。她痛苦,她悔恨,但是她没有苦苦哀求,乞人怜悯,当她觉察到事态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她立刻下定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显示出她绝不甘心忍受欺凌,绝不乞求爱怜的坚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作品还描写了一个负心男子的形象。他以假象骗得了女子的爱情,目的达到之后,又轻易地背弃女子的爱情。他“二三其德”,反复无常,自食其言。这样的男子在旧社会是屡见不鲜,不足为奇的。即使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男子(或女子)也并不少见。因此,作品塑造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今天的读者依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作品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就是写“氓”的行为表现,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物的形态——蚩蚩之状,而且也理会了他的内心——他是来打女子的主意的。再如第二章“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的都是女子盼望男子到来时的行为表现。这些描写生动地刻划出女主人公对她所爱的男子的深挚情谊,刻划出主人公女子那纯洁善良的心地,真挚诚笃的爱情。又如第五章“三岁为妇,一靡一室劳矣;夙兴夜寐,一靡一有朝矣”,这四句诗真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仅能勤俭持家,而且还经受得住贫困生活的考验,承担得起家庭主妇的全部责任,即使含辛茹苦,仍然忠贞于爱情的高贵品格。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9.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11.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1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7.人无远虑,必有*忧。(论语·卫灵公)
18.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19.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2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2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2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7.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2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9.学而时*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3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3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3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9.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4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4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4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4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4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4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8.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4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50.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51.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各家思想交融的时期,而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思想文明的进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天文历法方面:鲁国的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当时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学方面:《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其中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医学方面:著名的医生扁鹊发明望、闻、问、切四诊法,被称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断法,两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 突出的主要就这些,还有那时候的炼铁炼钢技术,只不过对现在来说,意义就不大了,只不过那时候比较强罢了,还有那时候鲁班传下的技术。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郑、晋、楚各国的立法概况
春秋初期,各诸侯国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叶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变革,阶级关系 的变化,从而引起法律制度的变革。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各 诸侯国公布了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简述郑国、晋国、楚国制定法律的 情况。
1.郑国
郑国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郑简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 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破坏,因而 “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 。这 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郑献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郑国执政驷歂杀邓析(公元前545 年 ~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为郑国邓析所作。他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所以史称竹 刑 。竹刑的出现,在法律发展史上又是一大进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则便于携带和 流传。
2.晋国
晋国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晋文公称霸时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 年), “ 作被庐之法 ” ; 第二次是赵盾(即赵宣子)为晋国执政时制定的《常法》; 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书; 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并予以公布的刑书。这是继郑国公布成文法之后,晋国开始正式公布 成文法。晋国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评。
3.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曾两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时作《仆区法》。仆区之法犹*世的窝藏法 。第二次是楚庄王时作《茆门法》(茆,同茅)。依照《茆门法》规定,诸侯、 大夫、公子入朝时,车不得进入宫门,以保障国君的安全。
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时期为战国时期。
(一)法制指导思想
1.厉行法治。 “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 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用以指导立法的思 想, 其 中心是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它打破了奴隶制 “ 刑不上大夫 ” 的壁垒。
2.法律公布。 “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 。 “ 布之于百姓 ” 向百姓公布法律,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从而否定了秘密法。
3.轻罪重刑。 “ 行刑,重其轻者 ” 。指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 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 。这一思想对后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各诸侯国的变法
各诸侯国中取得了*的地主阶级,运用*的力量先后在各国进行旨在发展、巩固封建 生产关系,建立封建政治的变法运动。
首先是魏国。魏文侯任李悝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 新政主要有三点:
(1) “ 尽地力之教 ” ,鼓励开荒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废除井田制,发展土地私有制。
(2) “ 善*籴 ” ,就是国家在丰收之年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用来备荒; 荒年由国家出售一 定的粮食,以*衡粮价,防止旧贵族和大商人囤积居奇。
(3)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所建立的统治秩序。
其次是楚国吴起。吴起变法主要有两方面:
(1)逐渐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针对楚国 “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 民 ” 的情况,吴起提出两条措施:第一项, “ 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第二项,用节 省下来的钱 “ 以抚养战斗之士 ” 。
(2) “ 明法审令 ” ,推行法治,整顿政治机构,裁减不必 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国商鞅所主持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先后两次发布变法令。第一次是孝公 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经》与 “ 改法为律 ”
魏文侯时李悝制定《法经》。《法经》分为盗、贼、网(或作囚)、捕、杂、具六篇。李 悝 认为 “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 ,因此将惩治盗、贼行为的《盗法》和《贼法》置于前面。古 代盗主要指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贼主要指伤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严重犯罪。盗贼需要缉 捕,所以又专列《囚法》、《捕法》。《杂法》用以概括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具法 》的内容为 “ 具其加减 ” ,即统一规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类似于*代刑法典中的总则,而 《具法》以外的五篇皆 “ 罪名之制 ” ,类似于*代刑法典中的分则。采用将法律的总原则、 通例专列一篇,而与其他篇章相对应的编制体例,说明《法经》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 ,可称为*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为以后历代法典的滥觞。
商鞅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携《法经》入秦,并在变法过程中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 “ 改法为律 ” 。律字最早的字义是指定音的竹笛,转指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具有稳定 、恒常、 “ 均布 ” 的含义。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 行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这对于秦国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此以后,中 国古代的法典都以 “ 律 ” 为名。
拓展阅读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名称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相传《春秋》为孔子修订,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此说尚有诸多质疑,并无统一观点。这部*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纠正: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以孔子去世那一年为界限,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由于周贞定王姬介于公元前476年继位,为了纪年方便,所以就以公元前476年为界,之前的为春秋,之后的为战国。
春秋时期,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公元前221年)
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描写秋天的古诗文
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语见赵缺《无咎诗三百序》)。*古诗可以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体诗两类。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描写秋天的'古诗文,欢迎阅读参考。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2、《秋风辞》【两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13、《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山行》【唐】杜牧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完全被绿化了,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整个春天都被绿色覆盖了。
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古诗文中的中秋节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文中的中秋节,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文里中秋和月的含义】
古人咏月,情感各异。恋人对月盟誓,思妇睹月怀人,游子见月思乡。其实,皆缘于诗人自身的情感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望月的心情亦各不相同。宋代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咏月诗,其中第二首说:
一年一见最堪惜,百岁百夕能几多。
纵有明年似今夕,明年同会复如何。
这首诗非常值得玩味。一年一见的八月十五之月,最值得珍惜。即使一个人一生能活到百岁,能见多少个中秋之月?等到明年中秋之夜,再有一如今年的明月,但今年相会的人中又有几位能在明年和我共同赏月呢?
此诗的惜月惜时之情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岁月长河中目睹中秋时不同的感受。
因此,咏月尽管均为咏月,但是,正是诗人不同的感受造就了不同的`咏月佳作,构成了*古典诗文中不同的咏月之作。
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月色(却怪枫人留不住,满溪月色老夫看),月光(丁丁漏永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月影(沉沉月影浸寒流,一雁初飞万国秋),月形(积水姑为半月形),都可成为咏月的题材。
以月形而言,有残月,弯月(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满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不一而足。宋代著名词人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就是残月。
以季节而言,有春月(绿萝春月营门*,知君对酒遥相思),夏月(僧房云濛濛,夏月寒飕飕),秋月(秋夜长,秋月明,愁人不成眠),冬月(沙暮冬月万里征)。
以时间而言,有晓月(明湖思晓月,叠嶂忆清猿),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以地点而言,有海上的海月(凉风净扫云无迹,海月未生星历历),江上的江月(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山中的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羌江水流),溪边的溪月(一弹松风来,再鼓溪月明)。
以诗人对月的感受而言,有凉月(忽筛凉月窗前破,却放烟梢雨后看),月本是无温度的,但是,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凉月"之"凉",完全是有温度的。还有"孤月"(南枝挂孤月,上有苍鸾鸣),月本无孤独,但是,诗人却感到了月之孤单。
至于文人和月的对话,更是丰富多彩。问月者如"我读太白问月诗,乃知太白心太痴",叹月者如"桃李容华犹叹月,风流才器亦悲秋",惜月者如"昼惜日易沉,夜惜月亦晓";不胜枚举。
可见,*古代文人的咏月诗多么丰富多彩!
【古诗文欣赏】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待月》
【唐】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夜不见月》(唐罗隐)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
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
《中秋》(唐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初春小雨》古诗文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春小雨》古诗文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春小雨》古诗文赏析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字词解释:
⑴呈:恭敬地送给。
⑵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⑶天街:京城街道。
⑷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⑸最是:正是。
⑹处:时。
⑺绝胜:远远胜过。
⑻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作品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最美不过杨柳满城的长安。
初春小雨背景:
此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初春小雨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韩愈(人物简介)
历程
朱啸宇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现在已经得到考证,韩愈祖籍河北昌黎县。
生*
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重要诗文有《*淮西碑》、《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泷吏》等。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庸诗风。
韩愈的优秀作品介绍
韩愈其代表作品是《师说》。
其优秀的文章有:《杂说》、《原毁》、《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续》等。 此外,他还写有《柳子厚墓志铭》、《寄柳子厚文》、《画记》、《答李翔书》、《原道》、《原毁》、《原性》、《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送穷文》、《*淮西碑》等。 其诗主要有:《山石》、《汴州乱》、《南山》、《石鼓歌》、《陆浑山火》、《日食》、《题汴梁》、《题驿梁》、《题楚王庙》、《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饮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
韩诗
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 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实顺畅。他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似盛唐人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发展,大致始于贞元中后期,至元和中期已经定型。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巨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他在这一时期写的《宿龙宫滩》、《郴口又赠二首》、《龙移》、《岳阳楼别窦司直》、《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诗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些激荡、惊怖、幽险、凶怪的词语,诸如“激电”、“惊雷”、 “怒涛”、“**”、出没的“蛟龙”、悲号的“猩鼯”、森然可怖的“妖怪”、 “鬼物”,都辐凑笔端,构成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意象。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也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用写赋的方法作诗,铺张罗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力尽而后止。《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再如那首著名的《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极写一场山火的强猛酷烈。这是一种超乎常情的创造,惟其超常,所以生新,惟其生新,所以怪奇。怪怪奇奇,戛戛独造,乃是韩愈在诗歌艺术上的主要追求目标。
但韩愈为诗的新的特点,还不是表现于这类作品,而在于他那“以文为诗”的一些篇什。如《山石》、《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对于这样的作品,前人多所评论,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前篇乃“古文手笔”,后篇亦“古文笔法”。这样的“手笔”和“笔法”,和初唐、盛唐的前辈诗人相比,显然有不同者。因此,叶燮《原诗》认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所谓“大变”,正是韩愈之诗新的特点。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咏雪的古诗文》,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咏雪的古诗文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5、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6、送卢员外
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7、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9、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10、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1、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12、村雪夜坐
唐·白居易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13、子夜四时歌
南北朝·南朝民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14、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
唐·刘禹锡
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
15、寒梅词
唐·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16、长安冬日
唐·杜荀鹤
*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
17、独酌
古诗文名句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文名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20xx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被人们广为传颂。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20xx湖北宜昌市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处。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受惩罚也不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20xx山东淄博市高三摸底)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现作者为了心所向往的美德,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李白用“白发”“青丝”慨叹人生短暂,时光匆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的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3.(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20xx湖南省东部六校高三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体衰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20xx江西省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的《虞美人》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感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5.(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20xx陕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一模)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自己经过秦汉的故都,看到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焦土,引起感伤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两句紧承“照无眠”,表面上写自己恼月照人,骨子里却是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6.(1)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7.(20xx课标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答案】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浩瀚的古诗文海洋,蕴含着无数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这些名句有的语言精美,有的意义深刻,被现代人大量引用,更是中学生丰富语文底蕴、提高文学素养的好内容。
1.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3.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4.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5. 有志者事竟成。 南朝?范晔《后汉书?耿龠传》
6.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7.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吟》
8.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0.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1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3.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春秋时期的古诗文 春秋时期写的古诗 春秋时期创作的古诗 春秋时期关于美食的古诗词 写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词 春秋战国时期的爱国古诗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诗词家具 学生时期要求背的古诗文 初中学过的秦汉时期的古诗文 奋斗的古诗文春秋战国的 逢春时期的古诗 秋山暮雪时期的古诗 早春时期的古诗意思 秦时期的古诗 韩隆时期的古诗 辽金时期的古诗 立秋时节的古诗文 周朝时期的古诗 初唐时期的古诗 魏晋时期的古诗 战斗时期的古诗 秦国时期的古诗 扬州时期的古诗 谷雨时期的古诗 大清时期的古诗 初中时期的古诗 战争时期的古诗 古诗时期的排序 芒种时期的古诗
中学课外唐宋时期古诗文名句及出处 春秋战国时期名言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名言38条 咏雪的古诗文_古诗文 文学常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和名著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 描写秋天的古诗文 殷周至春秋时期神人关系之演进论文 古诗文中的中秋节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国庆的古诗文 《诗经.氓》看春秋时期的婚恋*俗 有关中秋节的古诗文 《初春小雨》古诗文赏析 春秋时期的名言(春秋战国的30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名言38条 咏雪的古诗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名句 咏雪的古诗文_古诗文 我爱古诗文 小学古诗文 古诗文注解 春节的古诗文欣赏 爱情的古诗文 有关春天的古诗文 关于雪的古诗文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古诗文名句 我爱古诗文 小满的古诗文
四字短句丧 暖心短句小清新12字 说说心里话短句 赞美女人的短句 日落短句 精致短句 丧系英文短句 长短句作用 离别伤心的句子短句 最装b的英文短句 时间的短句 送给朋友的话短句 相思短句 伤感句子短句心痛 日总结短句 骂人毒句不带脏字短句 十字短句虐心 短句说说七个字以内的 十字励志短句 唯美幸福的短句子 运动句子短句 离别的短句 留言板情话留言短句 工作励志语录经典短句 污短句 三句伤感短句 同事情谊的短句 多余的说说短句 形容一个人孤单的短句 关于雨天悲凉短句 形容夏天的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