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关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传统春节的资料

  • 春节,传统,学*
  • 传统春节的资料(通用5篇)

      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春节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春节其乐融融

      如果单从过春节来看*的文化,那么,*的文化是再细致不过了,每年一进入腊月,就掐着指头算过年。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好不容易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老灶爷的嘴,送老灶爷上天。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到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可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要贴啥,墙上、树上、牛槽上、米面瓦罐上要贴啥,祖宗牌位边、土地爷、老天爷边要贴啥,全都乱来不得,规矩可是多了。年前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做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等等等;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玉",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可不少,有素的,有猪肉的,有羊肉的,有把里面包上硬币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俗称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东家长,西家短,直熬到小孩子们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包括老天爷、土地爷、灶王爷、还有老关爷、观音菩萨等等,凡是与人生命运沾点边的,都要照顾周到,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己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公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五,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般往来于山青水秀之间。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的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开始祈盼来年会更好。

      春节的来历: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秦始皇统一*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正”,本来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为什么现在人们*惯地将“正”念作“征”呢?这便是从秦始皇称帝时开始的。因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两音相同,为了避讳,就下令全国将正月的“正”读作“征”。从此人们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征月”。以后念熟了,一直沿传后世。到汉武帝时,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月。自汉朝到清未,一直采用夏朝的历法。所以,人们至今还把阴历称作夏历,也称它为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据史*载,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仪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这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新年*俗的起源。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乃原自汉武帝定下的历法。<<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传说夏朝的春节,是在相当于现在的的二月。西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

      春节的确定及变迁,也反映了我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和成熟。

      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春节的传说:

      很久以前在定阳山下,住着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他家境贫寒,终日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候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拿不准种田的节气,常误了时令。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他决心把节令定准。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时,看到树影的移动,受到了启发。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来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遇上雨、雪阴天,就无法计算了。他又琢磨做一个记时器具,以弥补日晷的不足。一天,他进深山挖药,看到山上泉水有节奏的“滴哒、滴哒”地响着,他开了窍。回家后,反复试验,最后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观漏水,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终于发现每隔360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长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当时的天子“祖己”也为节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议论此事。朝廷节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运行规律,又不潜心钻研,见天子问起事故,就说是因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祷上天宽恕才行。祖乙听信了,斋素沐浴,率领百官去祭天,并传谕全国各地设台祭天。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帮忙探查。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1:饺子

      饺子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饮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必定成为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

      2:年糕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年糕最早是用来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的,后来才发展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3:元宵

      元宵,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而南北方对其称呼也各不相同。各地制作的种种元宵,虽然风味各异,但均带有团圆的寓意和象征,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已经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日美食。

      4:腊八粥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5:春饼

      汉族立春饮食风俗。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口水了呢?赶紧回家问问长辈们还有什么春节的特色美食吧!

      春节传统*俗:

      1、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愿望和辞旧迎新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欢乐气氛。

      3、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晦气,准备迎接来年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4、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5、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6、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俗。 守岁*俗,既有对如水逝去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7、放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气氛,是节日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9、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有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一年里学*长进,好好做人。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

      10、拜年

[阅读全文]...
  • 我国传统春节资料

  • 春节,传统,放假
  • 我国传统春节资料

      春节是*人最重视的节日,美食是*人过年的重头戏,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和祝福。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我国传统春节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春节的*俗有哪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一幅大红春

      对联

      对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拜年的来源

      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春节的祝福语

      1、我的祝福跨过重重高山,掠过条条小溪,跳过大马路,窜过小胡同,闪过卖冰糖葫芦的老太太,钻进你耳朵里—新年快乐!

      2、新年祝福无限,发财跨越201x!恭喜发财,财源广进!

      3、变撒哈拉之沙为财、太*洋之水为福、喜马拉雅之颠为寿,送作新年礼物,祝你新的一年财广、福多、身体健康!

      4、朋友,你知道我以前失恋时喜欢做什么吗:我是每当失一次恋的时候,我就在山上放一块砖头,于是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横夸万里的长城。朋友,我可怜吧!祝新年快乐!

      5、新年快乐!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正当午,身体壮如虎,金钱不胜数,干活不辛苦,悠闲像猴子,浪漫似乐谱,快乐非你莫属!新年到了,我托空气为邮差,把热腾腾的问候装订成包裹,印上真心为邮戳,37度恒温快递,收件人是你,真心祝你:新年好!

      6、值此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之良辰,敬祝您福、禄、寿三星高照,阖府康乐,如意吉祥!祝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7、别说我无情无义,好歹我也传了条一角钱的短信,不惜浪费电池的电力,顶着被电磁波辐射的生命危险,这样不考虑后果就是要给你拜个年!新年好!

      8、堆积365天的想念,凝聚千丝万缕的柔情,拼却春夏秋冬的痴恋,采撷夜空的璀璨的星宿,淘尽碧千年的珠玑,只为传帝给你最精髓的祝愿,201x春节快乐!

      9、 清晨曙光初现,幸福在你身边;中午艳阳高照,微笑在你心间;傍晚日落西山,欢乐随你365天。新年快乐!新年吉祥!好运齐来!

      10、如果缘分是一片汪洋,朋友便是那乘风的船;如果想念是一座高山,祝福便是那如茵的草本。除夕之夜祝亲爱得朋友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11、新年快乐!祝你财源滚滚,发得像肥猪;身体棒棒,壮得像狗熊;爱情甜甜,美得像蜜蜂;好运连连,多得像牛毛!

      12、夜幕有星星显得迷人,大海有涛声显得渊博,冬季有雪花倍感浪漫,朋友中有你我深感幸福!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你,新年快乐!

      13、冬雪未飘渝已寒,夏日酷暑夜难眠;春光灿烂洒满园,秋高气爽却没闲;矢志不渝坚如磐,同窗共度又一年;春节快乐勿忘玩,新年好运乐团圆。

      14、大年三十,欢声不断;电话打搅,多有不便;短信拜年,了我心愿;祝你全家,身体康健;生活幸福,来年多赚;提早拜年,免得占线!

      15、祝福短信阻塞网络,有理想、有远见、且智慧过人的宇宙无敌超级大天才—我,提前恭祝:新年快乐!

      传统春节故事

      一:驱赶年兽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快过春节了,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二:贴春联和门神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惯。

[阅读全文]...
  • 传统春节的资料

  • 春节,传统,放假
  • 传统春节的资料

      导语:*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传统春节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秦始皇统一*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正”,本来当念成正大光明的“正”,为什么现在人们*惯地将“正”念作“征”呢?这便是从秦始皇称帝时开始的。因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两音相同,为了避讳,就下令全国将正月的“正”读作“征”。从此人们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征月”。以后念熟了,一直沿传后世。到汉武帝时,司马迁以夏历为基础编写《太阳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个月为正月。自汉朝到清未,一直采用夏朝的历法。所以,人们至今还把阴历称作夏历,也称它为农历或旧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夏历,*开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人们就只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不再别称元旦了。

      据史*载,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仪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这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新年*俗的起源。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乃原自汉武帝定下的历法。《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传说夏朝的春节,是在相当于现在的的二月。西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

      春节的确定及变迁,也反映了我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和成熟。

      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春节是指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传统春节其乐融融

      如果单从过春节来看*的文化,那么,*的文化是再细致不过了,每年一进入腊月,就掐着指头算过年。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好不容易到了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老灶爷的嘴,送老灶爷上天。接下来就是杀猪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到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可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要贴啥,墙上、树上、牛槽上、米面瓦罐上要贴啥,祖宗牌位边、土地爷、老天爷边要贴啥,全都乱来不得,规矩可是多了。年前几天,大人们就忙着做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等等等;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玉",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可不少,有素的,有猪肉的,有羊肉的,有把里面包上硬币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俗称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东家长,西家短,直熬到小孩子们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更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包括老天爷、土地爷、灶王爷、还有老关爷、观音菩萨等等,凡是与人生命运沾点边的,都要照顾周到,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己家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公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几毛钱的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五,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般往来于山青水秀之间。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的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开始祈盼来年会更好。

      春节简介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结的*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结的*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的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历史发展

      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 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的。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时间演变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北洋*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内容发展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俗也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期,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期,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礼仪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春节历法

      春节时间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闰春节的过法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详细资料

  • 传统节日,修养
  • *传统节日详细资料

      *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重阳节有登高的*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节

[阅读全文]...
  • 传统文化春节的资料

  • 春节,放假
  • 传统文化春节的资料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传统文化春节的资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的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历史发展

      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的。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时间演变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北洋*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内容发展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俗也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期,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期,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礼仪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春节历法

      春节时间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的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

[阅读全文]...
  • 关于传统中秋节的资料

  • 传统,中秋节
  • 关于传统中秋节的资料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下面是关于传统中秋节的资料,欢迎大家借鉴。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俗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祝福语

      1、圆圆月亮照着圆圆餐桌,圆圆餐桌放着圆圆盘子,圆圆盘子里放着圆圆月饼,圆圆月饼圆着圆圆的梦,圆圆的梦想就要圆圆满满的实现。预祝中秋节快乐!

      2、圆圆的月亮,圆圆的饼,中秋佳节等着你!美丽的星空,美丽的景,愉快心情陪伴你!美好的祝福,美好的心,美好情意滋润你!提前预祝你中秋节快乐!

      3、圆圆的月饼甜甜的馅,圆圆的祝福满满的情。好日子里送问候,愿你天天好似中乐透,快乐没尽头;中秋节快到了,关怀却没有停止:祝你好运,幸福团圆!

      4、圆圆的笑脸,写满了喜庆;圆圆的月亮,洒满了吉祥;圆圆的饭桌,张罗着团圆;圆圆的月饼,包裹甜蜜馅;圆圆的祝福,祝心圆梦圆。预祝中秋节快乐!

      5、鱼在游,鸟在叫,愿你天天哈哈笑;月很圆,花更香,保重身体要健康;手中书,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预祝中秋节快乐!

      6、又是一年团圆日,祝你中秋节愉快,身体安康。月圆年年相似,你我岁岁相盼。那满天的清辉,遍地水银,便是我们互倾的思念。

      7、有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一是中秋节就要到了,我提前祝你节日快乐;二是中秋节的月亮又亮又圆,可以免费欣赏;三是你如果送我礼物,我一定不会拒绝。

      8、有句话存在心里很久,怕暴雨把它淋湿,怕狂风把它吹走,怕寒气把它冰冻,怕烈日把它晒透,终于盼到中秋佳节,我想对你说出口:祝福你中秋节快乐!

      9、用幸福的皮,包裹一年等待,一季祈祷,一月祝福,一日快乐,一时开心,一分甜蜜,一秒成就,制成一个团团圆圆饼,借着手机短信,提前祝你中秋节快乐!

      10、用牵挂当水和面,用思念搅拌成馅,用关怀挤压成圆,用真诚火候提炼,新鲜月饼一枚,马上出炉相见,送你中秋品尝,了我心中惦念,中秋节记得多吃点哦!

      、

[阅读全文]...
  • 端午传统古诗词

  • 传统,端午,文学
  • 端午传统古诗词(精选19首)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传统古诗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1、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2、端午三首

      宋·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3、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4、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5、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表夏十首(其十)

      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3、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

      唐·杨巨源

      彩缕纤仍丽,凌风卷复开。

      方应五日至,应自九天来。

      在笥清光发,当轩暑气回。

      遥知及时节,刀尺火云催。

      4、端午日恩赐百索

      唐·窦叔向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 传统节日
  • 1、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3、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4、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6、途中甘弃日,江上苦伤春。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7、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9、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0、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1、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12、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13、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14、笑摘双杏子,连枝戴。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5、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16、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17、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1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9、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0、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21、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22、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23、满堂惟有烛花红。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2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5、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26、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27、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8、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9、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30、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31、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欧阳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32、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3、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34、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35、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36、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37、指点牡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38、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9、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0、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1、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4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43、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44、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45、风轻惟响珮,日薄不嫣花。李商隐《壬申七夕》

    46、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47、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8、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49、五更风雨断遥岑。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50、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51、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阅读全文]...
  • 父亲节资料古诗

  • 父亲节
  •   父爱它会在我困难时给我力量,它会在我迷茫时给我方向,它会在我失落时给我信心,它会在我成功时给我祝贺和警醒。

      1、《》【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阅读全文]...
  •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 传统节日
  • 古人作诗通常都是寓情于景,因此,他们在特殊的传统节日的氛围中,更是“诗性大发”,写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欢迎阅读!

    1、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3、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4、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6、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温庭筠《清明日》

    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8、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9、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10、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11、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12、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3、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4、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5、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7、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张镃《寒食》

    19、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20、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李商隐《辛未七夕》

    21、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2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23、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2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25、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2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27、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28、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0、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1、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32、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33、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34、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5、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36、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37、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38、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39、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40、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 句子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 语录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 说说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 名言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 诗词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 祝福

传统古诗的资料200字 - 心语

推荐词条

默默的想你的句子 形容天冷的唯美句子 分类别说明方法的句子 描写城隍庙的句子 夸员工的好句子 形容路上车多的句子 关于青春的美好句子 人在做天在看的句子 父母安康的句子 四史句子 人活着太累了的句子 关于生活的美好句子 遇见真爱的句子 表达一个人变心的句子 知道错了的句子 形容人景合一的句子 古代经典句子 形容辣椒的美味句子 分开句子 喜欢鲜花的句子 形容山楂的句子 形容山里风景好的句子 男人喝酒的句子 写给七个月宝宝的句子 宝宝多大会说句子 200句赞美别人的句子 绿皮书句子 描写时间过的慢的句子 感谢充话费的人的句子 形容心口不一的句子 喝酒快乐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