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李清照的绝美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赞美李清照的绝美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赞美李清照的绝美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赞美李清照的绝美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李清照赞美桂花的诗句
桂花,你盛开的时间是多么短暂,而在盛开的时候,你却不能显示婀娜多姿,默默地把你的芳香奉献给了我们,你是多么伟大啊!下面是有关李清照的一些赞美桂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咏桂
--唐·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
杨万里
《咏桂》
不是人间种,
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
吹得满山开。
苏轼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衣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李白《咏桂》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倪瓒
《桂花》
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靡靡风还落,菲菲夜未央。
玉绳低缺月,金鸭罢焚香。
忽起故园想,冷然归梦长
十五夜望月
唐朝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 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4.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5.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6.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7.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8.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9.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10.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下面是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古绝句最美句子李清照希望大家喜欢。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3、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4、不恋尘世浮华,不写红尘纷扰,不叹世道苍凉,不惹情思哀怨。闲看花开,静待花落,冷暖自知,干净如始。
5、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6、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8、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1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4、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5、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夏日绝句》原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译文:
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东。
《夏日绝句》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4、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夏日绝句》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夏日绝句》鉴赏:
这首诗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开头两句破空而起,势如千钧,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这两句诗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因其崇高的境界与非凡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点出其原因所在。项羽最壮烈的举动当属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弃暂避江东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杀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来这种失败中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在宋廷南渡时尤显可贵。诗人盛赞“不肯过江东”的精神,实因感慨时事,借史实来抒写满腔爱国热情。“至今”两字从时间与空间上将古与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勾联起来,透发出借怀古以讽今的'深刻用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借项羽的壮举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正气凛然。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字词解释
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②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歌鉴赏赏析
这首诗的一、二句,是议论,阐明诗人的生死观,读之使人感到振奋、悲壮,故后世的仁人志士常常引用,借以表达自己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忘死的豪情壮志。
三、四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直到今天还怀念项羽,就是因为他兵败乌江时,没有过江东(即江南)去苟且偷生。对项羽之死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如xxx就有“不可沽名学霸王”之句,诗人在这里对项羽之死是肯定的,承认他是英灵永存的英雄。以此印证一、二句的观点,并且暗示北宋王朝的南逃,是可悲的、可耻的。这首绝句,语言朴素,含义深刻。它辛辣地讽刺和抨击了北宋王朝所奉行的逃跑主义政策,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气节。这首诗起词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扛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李清照的优美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李清照的优美诗词,欢迎大家参考。
1、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一剪梅——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诉衷情——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7、菩萨蛮——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8、好事*——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9、忆秦娥——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0、小重山——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11、玉楼春·红梅——李清照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12、鹧鸪天——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3、忆秦娥——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14、添字采桑子——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5、南歌子——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李清照的争渡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出自宋代大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下面是相关的知识,我们一起阅读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简评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贪玩活泼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65+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一词的理解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争渡”一词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以及古典诗词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广为流传的错误解释有两种。第一种,将“争渡”一词解释为相互比赛划船渡过;第二种,将“争渡”一词解释为奋力划船渡过。
我们常说,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一首诗、一首词的理解可以没有固定的解读,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对之进行独立的阐释。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诗无达诂”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诗的主旨、意境、情绪、感悟和哲思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而不是指对诗中字词所要表达的基本概念的初始解读。这一点,不仅对诗如此,对词曲也是适用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首小词所描述的情景。词人描写了自己到溪亭游玩,玩得十分尽兴,由于喝了不少美酒,以致醉醺醺地忘记了回家的水路了。作者划着一叶孤舟,在沉醉迷离中,误入了荷花深处。这该怎么办呢?词人在荷花丛中焦急地寻找着归家的路径。忽然,河滩上栖息的一群鸥鹭被桨声惊吓得扑剌剌飞上了天空。
细揣词意,我们不难看出,词人是一个人驾船而去,然后又驾船而归的`。她既没有带着女伴也没有带着丫鬟婢女。不然的话,就不会说“沉醉不知归路”了。因为在这种主人出去赴宴的场合下,丫鬟婢女是不可能被允许喝得酩酊大醉的。既然如此,就绝不可能存在着比赛划船的情形了。因为比赛的话,总是要有一个竞争的对手的。再说,词人本已沉醉了,又来得哪门子力气和兴致,要和一个莫须有的人比赛划船呢?这可不是端午节,要搞什么龙舟竞赛!即使真的是龙舟竞赛,在*古代社会,也断无女子参赛的道理。
那么,将“争渡”解释为“奋力划船渡过”又有什么不妥呢?我要说,这种解释之所以是不准确、不恰当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作者本已沉醉,身体自然是软咍咍绵软无力的,怎么可能奋力划船呢?作者虽已沉醉,但绝没有到烂醉如泥的境地。她误入藕花深处以后,仍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是在那种“态恹恹轻云软四肢,影蒙蒙空花乱双眼,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困沉沉强抬娇腕”的情况下,她能够做的只能是东划几下,西划几下,尝试着尽快驶出这藕花深处的。因此,这种情景下,将“争渡”一词翻译成奋力划船是不符合词人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生经验的。
第二,“争”这个字的本意是“引也。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廣韻》競也。"也就是竞争、争夺的意思。“争”字没有“奋力”的意思。就治学而言,我们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祖国的文字,绝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阐发。如果将“争渡”一词中的“争”字解释为“奋力”,若要使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你必须能够从古代典籍中找出相同的例证作为支撑,否则,就是毫无根据的妄言。
那么,“争渡”中的“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明确地说,这里的“争”字,是“怎么、如何”的意思,对应的英文就是how,因此“争渡”就是“怎么渡、如何渡”的意思。词人连着用两个“争渡”,便将少女在醉意朦胧中因迷路而产生的那种迷茫惶恐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切动人。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在《诗词札丛》中曾经说过下面一段话,我以为是至理名言。
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那有人一定会质问了,你刚才说,”争“字的本意是”竞争、争夺“,怎么这里却解释成“怎么、如何”呢?这个不难理解。我刚才说过,“争”字的本意的确是竞争、争夺。除了对物化产品存在着竞争以外,我们的思想中、内心深处,不是也经常存在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选择的对抗和胶着么?在“知”与“不知”之间,在何去何从之间,这种思考就是一种“争”的状态。只要争的结果没有水落石出,争的状态就会延续。
应当指出的是,将“争”字解释为“怎么、如何”,我们可以在古代的诗词曲赋中,找到大量的例证。例如:
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采莲令》:“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
欧阳修《青玉案》:“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
晁端礼《绿头鸭》:“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描写李清照的美文(精选30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李清照的作文精选,欢迎大家分享。
传承至今,她的诗词是千古美谈,构思精妙,小小年纪便是广为人称赞的才女,嫁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作词数首,句句笔锋凝练,才华横溢。
一首如梦令,藏着多少胸中感怀,似有万千情恨,借词一首,畅快淋漓地诉说。一首醉花阴,讲着多少至情思念,若非刻骨铭心,又怎会有如此真挚的情思?一首点绛唇,隐着多少深闺孤寂,倘无精思妙想,未必能有这般风骨。一首武陵春,叙着多少晚年忧愁。一首菩萨蛮,记着多少悠悠往事。一首怨王孙,含着多少触景之情。一首鹧鸪天,唱着多少凄凉秋意。一首声声慢,说着多少国仇家恨、凄惨处境……
芳华年龄,她是人人赞赏的才女,文思如泉涌,下笔如神。轻柔温婉,她是安静端庄的淑女,却思绪万千,妙笔生花。她不是绝美倾城的脱俗女子,却有着享誉南北的名气。她不是腰缠万贯的富家之女,却有着无数人顶级膜拜。她集生活愁苦于笔下,一词一句,如诗如画,生动体现。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酒言欢,隔着空座对饮,言出的尽是思夫之情。皎皎月下,谁的双眸在清冷月光之中苦寄思念?千古佳话,五十一首愁词,唯此三句最精妙绝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个身段纤纤的女子,有着当世才子都难以比拟的文思。一世清名,词风婉约,她的故事千古绝唱。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字字珠玑,将相思愁情刻画地惟妙惟肖。
易安,易安,容易安定,若非关心国家大事,又怎会在战乱年代打出如此名号?
她在宋朝赫赫有名,谁不知晓她?
恬淡一生,不慕繁华名利……
一方残阳斜铺成诗笺,暮色柔风中摇曳着风铃,想象你写诗的模样。
沐浴秋色,落叶喃喃向树告别,如你脚步声零零碎碎,踩不迭你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你沉静似月的身影,流水浮舟却在深夜的那一边,你婉约凄美的词,是你惟一坚持的任性。
人生反反复复,夕晖来去匆匆,岁月枯枯荣荣。
你*在窗前,夜太漫长,朱红色的窗,道尽了卷帘人的寂寞。你没有了风花雪月的日子,错过了轰轰烈烈的青春,于是,词成了你唯一的寄托,你只有从中缅怀抹不去的回忆~甜蜜而苦涩。多少次在月光下寻找你的花影去多少次在清风中倾听你的声音,却只见你那紧闭的门扉,却听不见你那透明的笑声,而你蹙眉深闺徒留胭脂味。
不过江东也罢,红肥绿瘦也好,但你坚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满地堆积的黄花是你幸福的碎片,你轻轻捡起,遍成了你词中纷飞的美丽章节。从寻寻觅觅到冷冷清清,走到花白漂零水自流的岸边,走到风疏雨骤的回归路,却走不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个“愁”字。人雁南飞,转身一笔你噙泪,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突然,你又回眸一笑,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词香幽幽与你共留余味。
月满西楼,有人楼上愁。月光拉长了你那等待的身影,也暮淹没了你的希望,零乱的落英淋湿了你的双眸。
诗意的日子你很清瘦,你执笔挥泪点血,造就了一篇篇永垂青史的诗词。
相聚,在你心中是最美最美,别离,在你词中独树一枝。你蹙着眉儿,心中到底恨了谁,绵绵恨意如东流之水,流出了女儿的细腻柔情。
琴声幽幽,你的等候依旧,而你的叹、你的泪、你的美却已经搬进了千万人心中。
将你放在心中,似有一丝愁绪溢上心头,又溢出心头…原来,这竟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愉感。读你,我读到了一章传世心曲,我读到了一位千古奇女子。
清照,我曾无数次在你的世界徘徊,你不寂寞了…
她生于北宋年间,在一个开明家庭和官宦门第浸濡下,自小受诗词典籍和文学活动的熏陶。少女时的她便拥有高贵气质,视野开阔,那过人的才气和才情就像春日的阳光,就像百花园中暗香浮动的桂花,绽放在自然的山水之间,藏匿在青梅的心事里。
初识李清照,世人大多数是从她的《如梦令》开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落日斜阳,余晖掩映。一群少女置身溪亭,饮酒赏词,轻歌高呤,然后撑着小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静谧与喧笑,清雅与浓丽,宛若水墨风景。泛舟流连忘返,酒醉迷路的李清照,用寥寥几笔便定格了这幅《日暮晚归图》。
而我却是极爱她的——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小的时候,最爱看粤剧,锣鼓叮铛声中,穿着古典衣饰,衩珏环佩的一群女子中,李清照娉娉婷婷地走来。就像在一个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的春日里,一个江南素洁的女子,轻纱澜梦,莲步轻移,从烟波浩渺的水影中款款而来……就这样,我小小的心灵不经意的便把这位奇女子烙印在心中。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古代的女子从小就三步不出闺门,深闺中的佳人纵是情深几许也不能像蝴蝶般自由自在。只能在飘荡的秋千架上暂时忘却心中的烦忧,只能在高高的秋千架上越过高墙看一眼墙外的风景,墙外的人间。当李清照蹴罢秋千,香汗淋漓时,客人却不期而至。当匆忙躲避来客的女子,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含羞疾走。走便走了,又按奈不住心头的好奇,回头偷窥,不巧正撞上来客的视线,只好以嗅青梅的动作掩饰自己的脸红心跳。
好一个娇俏含羞又天真大胆的女子,这当是个待守闺中的少女,若是足够乖巧就应该赶紧进屋掩门,一个“回首”把她对来客的好奇暴露无遗。欲留不能留,想见又怕见,何其微妙的心思!
古代女子身如浮萍,一般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后,一顶花桥就把女子的一生交给了素不相识之人,所以自古红颜多薄命,命运之手又怎么会时时眷顾那些薄命的女子啊!但活泼俏丽,开朗机敏的李清照却是不为世俗礼教所拘束,她不仅博览群书,还时常外出泛舟游湖,赏花饮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母的开明和环境的影响。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中年得女,自小就让爱女浸在书香词赋之中,当李清照的文学天赋渐渐显露时,李格非让她与当时叱咤北宋文坛的才子诗人相互来往交流。就因为这些特殊的经历开阔了她的眼界,丰富了她的生活,使她在当时的大家闺秀的女子中显得与众不同,以至在初遇爱情时,却是别样的调皮。
闺阁庭院,秋千架旁,美人如画,爱情来了,莫问是劫是缘!迎着春末夏初的旖旎风景,露正浓,花正瘦,恰是情窦初开时。这位才情并茂的女子,当她十八岁时遇到太学生赵明诚,就像在爱情中有人送来一捧红豆,整个春天便绽放在她眼前,直把红豆编成诗串成词。
昨夜笺疏倦浓,千娇不消残红,是谁触动生命的流年,帘卷西风,瘦西窗。
历史上才女的不幸,常常是一颗真心无所寄托,远的如蔡文姬,谢道韫,朱淑真,*的如张爱玲,萧红。芸芸女子中,或一份痴情被命运玩弄于股掌,或一番痴心付之流水。那些生活重负都压不垮的女子,面对命运中的爱情却像蝴蝶般被折断。与她们相比,李清照得到并享受过爱情,投入而且彻底,自由而且坚定。在盛世末的欢歌里,她遇到赵明诚,邂逅爱情,在乱世初的风声鹤唳中,丈夫暴卒,她失去了曾经拥有过的一切的美好:赌书泼茶,把酒言欢的幸福,典衣当物购置古玩的乐趣,锦衣玉食的安定生活,阳光温淡的青州十年……所有这一切,都随着金兵的到来戛然而止。 此后的她便流离失所,无所依靠。他们的爱情历尽悲欢离合,但李清照对爱情的执着如此坚定,一往相思,偶有伤感,也掩不住一袭风流,不卑不亢,也让人唏唬感慨不已。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一个未能团圆的重阳节,赵明诚远游在外,李清照无心过节,心事重重。天气也仿佛感知她的百无聊赖,薄雾浓云,一派慵懒。若此时赵明诚突然还家,会不会像一束阳光将云雾劈开呢?看着香料一星一点地在金兽香炉里燃烧殆尽,在白玉瓷枕,轻纱罗帐中,时间一点一滴地从指间流走,夜凉如水,阵阵寒意,直透心背。相思无奈,那就借酒浇愁吧,东蓠下,对菊孤饮,这一饮就到了黄昏,暮霭渐渐压下来,天地好像就要缝合在一起,花香越加浓郁,愁思也更上心头。
黯然销魂的模样,莫过于西风卷帘,人比黄花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念是藏在烟雨背后的那些欲说还休的轻愁,也许,它就像轻纱帐里的一朵千年的水草,在湖光山色的水波里独自开落,思也悠悠,念也幽幽。人解花语,花通人性,难怪清代谭莹有诗云: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三言两句道出了了李清照的多情而略有自负,婉约却不失真,爱得自然,愁得真挚,一腔柔情极尽缠绵却能花开不艳。婉丽清新的语言一经她的拔弄,就成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寒来暑往,千年过去,词中原有的美丽风华渐渐被时光的尘埃遮盖起来。江梅已过,春已黄昏,李清照的词里行间衬得她就像百花园里的一株桂树,窕窃娴静,馥郁芳香,雅静淡泊,让人砰然心动,清风拂过,清香怡人。
伊人已走,风骨犹存,李清照的词婉约中含有风骨,有丈夫气,这首词里就可见一斑:新新荷叶(薄雾初零)
薄雾初零,常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相,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不须起,要苏天下江山。
这是李清照写的一首祝寿词,词旨深远豪迈,语音清扬,风格典雅。因当时的北宋,政治混乱,金兵南下,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词中的寿主宁愿隐居山野,几出不仕。而此首《新荷叶》上阙,聊聊几笔写出盛筵的地点,场景氛围:庭台楼阁耸立,绿水环绕,宾客来来往往,簪笏辉映,花柔玉洁的侍女手捧美酒佳肴,穿梭宾客之中。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像先闻其声,未见其人般,让人对寿主的声望,地位凭添好奇之意。
下阙,词人一致改变上阙中的委婉含蓄,开始直接颂扬,愿你的风骨如鹤之劲瘦,松之长青,愿你的精神矍铄与秋月争辉,愿你的德行文章一如以往地扬名京都,就像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谢安,惟愿你能出任,救助天下的黎民百姓!“安石须起,要苏天下江山”,尽显李清照心里婉约之外的豪情!
李清照若为男儿,定会在沙场秣兵厉马,保家卫国,无奈她身为女子,只能以笔代刀,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召唤英雄,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用那满腔才情抒发心怀苍生的志向,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天地乾坤中,难掩那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的风范!巾国不让须眉,李清照的词中柔情万种,却不失士大夫的风骨,叫人们怎么能不爱!
那份内心的柔韧和清冽,如兰,如梅,如桂花,活得洒脱,爱得缠绵,痛就痛得淋漓尽致,愁就愁得黄花失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的一生经历过少女时烂漫花开般的自由,洒脱,经历过爱情的甜酸苦辣,经历过国破,家亡,夫丧,物尽……几多离愁,儿多坎坷!她的词里婉约,清新,典雅,才华横溢,又不失大丈夫的风骨,侠气,雅静淡泊,情疏意远。真是一代女词人,成就千古绝唱啊!
拥有“千古第一才女”美称的李清照,她的词可说是不错的!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崇尚典雅,语言清丽。后期的词表达了她孤独生活的惆怅之情。
李清照的最美梅花词
作者:薛有庆
在宋词或婉约缠绵,或大气磅礴的文学天地里,盛开着一朵女儿花。她以女性天生的细腻温婉,以诗人独有的敏锐触觉,以大家闺秀特有的优雅知性,感受着缤纷多彩的自然世界。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日升日没,天地间的一缕柔风,一片枯叶,一抹残烟,都能触动她的情思,拨动她的心弦,成为她创作的灵感来源, 变成她生命情感的载体, 人生际遇的折射。她就是宋代杰出女词人-- 李清照。
清水出芙蓉,灵光照尘寰。李清照堪称是宋词里的一位司花美神,她的咏物赏花词多达几十首。易安以一颗追求美的心灵,感知着不同季节,不同花朵的芬芳与风姿,从中寄寓词人对生命与生活的独特感受,创作出多篇物我合一的不朽佳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时期即使同一种咏物词,也饱含着不同的人生况味。
咏梅花
易安咏物赏花词中,最多的是梅花词。梅花词多达十七首。梅花品性高洁,坚贞耐寒,格高韵胜,看来是易安居士的最爱。
早期的咏梅词: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解读:梅花在易安笔下是一位迎春的使者,不与群花等同,梅花又像一位刚洗浴新梳妆半遮娇面的美人,在明月和白雪的映照下,更加光鲜亮丽。梅花与白雪,梅虽输雪 三分白,雪却输梅几分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共饮金樽沉绿蚁。梅花的高洁,何尝不是作者的写照?易安居士何尝不是一枝凌寒傲雪,特立独行的寒梅!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解读:晨起春光明媚,空气清新,露水还未干透。绿肥红瘦,时至暮春时节。碧绿的叶子,无比硕大,花儿开始凋零,满地红消香断。青春洋溢的美少女,香汗淋漓,正在院中荡秋千。荡秋千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秋千荡呀荡,我的心飞呀飞,我对青春生命,对爱情都充满着美好的梦想,这是多么珍贵的年华。我有些累了,慵懒地揉搓着被秋千绳磨红的手指。薄汗湿透了我的纱衣,青春的气息无处不在,全身散发着迷人的美少女的气息!忽闻那位翩翩少年赵公子前来求亲,羞涩难当的女子,仓皇逃脱,竟然连鞋子都跑掉了。躲进闺房,却倚门回首,装作嗅青梅,羞涩又好奇的眼神,又偷偷地瞄一眼那个翩翩少年。青梅何尝不是我那颗酸酸甜甜的少女心呢?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她凝神地望着香炉袅袅升起的残烟,斜倚山枕又是一场美梦,头上的花钿被压扁了,都浑然不觉。梦醒时分,看到室外春天的美景。窗外,姑娘们在玩斗草的游戏,窗内的词人有几分落寞。她以善感的心思,体味着季节的变化,江梅已落,柳生绵絮,海燕未归,饱含了对于自然的春天和生命里青春的留恋。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解读:梅花是美轮美奂的,色泽鲜红,美到让人酥醉。形状别致,琼苞破碎,梅心绽放。含蓄蕴藉的梅花,它总是在明月夜里,暗香浮动。不知一枝红梅中饱含了多少清香,萦绕在心头,久久难以挥去。更不知这一朵朵火红的梅花,又饱含了多少深远的意味?陆游是一位孤高的文人雅士,他笔下的梅花是孤傲的:意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他笔下的梅花是豪放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看来境遇不同,梅心不同,对于易安,梅花更是让人百感交集!如今几分憔悴,在闺房的窗底,窥探着春的气息。不敢凭栏远望,更不敢独自赏梅花。只有小酌一杯,方解心头之思。在梅花树下,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梦境中赏梅!梅下小酌,享受生命的欢愉与惬意!这是最快意的时刻,如此赏梅,方得梅心。有花堪折直须折,趁美景当前,尽情观赏,也许明朝东风一起,梅花就会凋谢。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暖雨晴风,春回大地,梅心初放,柳梢吐绿,万物复苏,春心萌动。美丽的女子在这明艳的季节里怎能无动于衷?她给自己戴上花钿,抹上香粉,穿上金缕线缝制的夹衫,在这春光里,做个明媚的女子,就要美美哒!她享受着大好的春光和美妙的青春年华, 然而丈夫德甫远赴他乡为宦,怎奈一人的寂寥,诗情酒意谁与共?酒意微醺,斜倚山枕,慵懒不已,钗头凤被压损,竟浑然不觉。可是酒意诗情谁与共,深宵不寐,谁陪伴她剪烛西窗?灯花,开花了,心花能否怒放?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与上首《蝶恋花》主题相同,词人以长门的阿娇来自喻。此首我认为用语更为奇绝。我这深闺的居所,好似阿娇长门宫般幽僻。房门外春草青青,江梅的花蕾微微舒卷开来,还还未完全怒放,春的脚步,悄然初至。碧云碾玉,一杯香茗,惊破春梦。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美妙春景,值得用心度过。
赞美李清照的绝美句子 赞美李清照的句子 赞美李清照的诗句 赞美李清照的古诗 李清照赞美项羽的诗句 李清照赞美爱情的诗句 李清照赞美海棠的诗词 李清照赞美荷花的古诗 李清照优美诗句 李清照唯美诗句 绝句李清照的诗句 李清照美丽的古诗 形容李清照的句子 李清照的古诗四言绝句 李清照名句 李清照的名句 李清照诗句 李清照的诗句 李清照的古诗五言绝句 李清照愁的诗句 李清照的词名句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古诗 李清照的名言 李李清照的诗词 李清照的诗词 李清照古诗的有 李清照名言 李清照三瘦名句 李清照名句大全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古诗画
李清照赞美桂花的诗句 李清照 多丽·咏白菊_咏菊绝句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李清照《夏日绝句》赏析 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 李清照的优美诗词 李清照的争渡 李清照最美的诗词 描写李清照的美文 李清照的诗 李清照的词 夏日绝句李清照翻译(李清照夏日绝句的诗意) 李清照夏日绝句的诗意(夏日绝句李清照的古诗赏析) 李清照诗句大全唯美(赞美李清照的优美句子) 李清照《夏日绝句》 李清照千古绝句最美句子(气吞山河的千古绝诗) 李清照:南歌子 李清照的诗 李清照:钓台 李清照:行香子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李清照 千古绝句最美句子李清照 李清照最美的词 李清照情诗绝句 李清照最唯美的诗 李清照词集有什么 李清照的优美诗词
关于飞将军李广的古诗 现代人的古诗 形容大海朝阳的古诗 陪伴和珍惜的古诗词 带逍逸的古文古诗词 有时光一词的古诗 四大名楼的古诗-百度 树和小孩的古诗 表示想太多的古诗 和橙有关的古诗 学会包容的古诗 形容医术高的古诗 形容哺乳的古诗 夫妻双方包容的古诗词 描写洪水的古诗 描写夏天和地名的古诗 关于清明古诗的英文 古诗词中经典的情话 古诗寓意的网名 草的古诗有拼音图片 适合写给老师的诗古诗 描写心很累的古诗 关于师徒情的古诗 关于清明的古诗拼音版 青藏高原的古诗 清明节思念的古诗 形容心情很激动的古诗 哪些用了比喻的古诗词 说孤独的古诗 和月光有关的古诗 传承文化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