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关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大海石头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大海石头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大海的诗句古诗词

  • 大海
  • 大海的诗句古诗词

      从书上领略过许多大海的美丽,在电视上听见过大海的吼啸。现在让我们从诗中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3、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柳永《煮海歌》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6、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7、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10、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1、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14、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1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7、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8、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韩愈《精卫填海》

      19、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20、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洋舟中望月作歌》

      2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2、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2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24、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洋遇雨》

      2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扩展阅读

      描写大海的片段

      1、坐在海边,海浪拍打着我的前胸、后背,就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这时,我觉得这海和小说、电影里的海完全不一样。它并不凶猛,也不可怕。我躺在沙滩上,就像躺在摇篮里,又像躺在妈妈的怀里。

      2、你看,*处的海鸥在自由自在的飞翔,好像在跟海洋说着悄悄话,你看,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沙滩,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玩耍。太阳公公也累得慢慢的走回家,只在蓝蓝的天空中留下一片晚霞。

      3、看看远处的海,一片蓝。好深啊,不过我可以看到里面夹杂着的深绿,那肯定是水藻的颜色。抬头望望,一只只海鸥在自由翱翔。咦?远处怎么都是蓝色的呢?原来水和天相接,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周围绿树怀抱,一片绿油油,使人心旷神怡。

      4、走上沙滩,感觉软绵绵的,好像踩着了棉花一样。沙滩上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贝壳:有的像冰淇凌,有的像爱心,有的像扇子,还有的像蜗牛壳。大的`简直和扇子一样,小的犹如粒粒扣子。沙滩边有一些礁石,有的像乌龟,有的像大象,还有的像巨鸟,真是千奇百怪,有趣极了!

      5、面向大海,我仿佛看到了地球的勃勃生机:渔夫们正在海上忙碌的捕鱼,巨大的渔网中,满载着渔夫们的喜悦和幸福。浪花不时地涌上岸边来,一会儿冲到了沙滩上,又迅速的往回退到海里,就好像一群群小孩,顽皮地蹦上了岸,看到了人,又害羞地退了回去。在*如明镜的海面上,一些海豚正在嬉戏,有的时候再水里面转圈,有时则像跳高运动员那样,摆动着强健有力的尾巴,高高地跃出了水面,在高空中展现他美丽的舞姿,然后又回到了茫茫海水中畅游着。

      6、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大海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得,远处的渔船,就像是在不断摇摆的大海中的一片小小的叶子,任由巨浪的摆布,乘着风浪摆来摆去的,好像要翻船似得,让人感到担心。巨浪猛地拍打着岸边,发出的轰鸣声,宛如千千万万个人在打鼓,又好像千万头暴怒的雄狮发出的吼叫声。巨浪一个一个地撞向堤坝,溅起有三四丈的水花,有的人不怕弄湿自己的衣服,冒着巨浪,站到岸边上,以遮天蔽日的浪花为背景,记录下大海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7、真正到了海边,才能体会到大海的辽阔与磅礴。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句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青岛属于山东,黄河入了海,青岛的海不是那么清澈,而是有些发黄。走到沙滩边,可以闻到大海独有的味道,有些咸,也有些腥味。但,从岸滩上往远处望去,海似乎与天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线。两三只渡轮行驶在海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8、海浪涌上来,又悄悄退回去,在沙滩上留下了许多贝壳,我和玥玥蹲下身子,拾起贝壳来,贝壳有大的有小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挑了许多漂亮的贝壳放入篮子里,忽然,玥玥叫道:“媛媛姐,快过来看,这贝壳多漂亮。“我跑过去一看,玥玥说的真不假,那贝克又小碗那么大,身上印着一条条彩色花纹,五颜六色,我连忙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入篮中。

      9、站在海边,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静、温和,海鸥在海面上盘旋着,发出阵阵叫声往水中乱窜的鱼儿们飞去,一只只海鸥就像是火箭般往水里面直冲。凉爽的海风在海岸边围绕着,把我身上的暑气吹散了,整个人舒服多了。

      10、海底三五成群的鱼在水中欢快的畅游,天空中有三五只海鸥在空中翻飞盘旋。而海上那层层激起的小浪花,宛如白莲一般,天上那悠然自得的云朵咋空中漫无目地的飘着。大海中的一切,天空中的一切,大地上的一切,才造就了这个祥和而美丽的世界。

[阅读全文]...
  • 描写大海的古诗词

  • 大海
  •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5、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8、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柳永《煮海歌》

    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0、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1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城阙天中*,蓬瀛海上遥。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13、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5、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洋舟中望月作歌》

    16、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17、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李适《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18、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19、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20、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洋遇雨》

    21、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2、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李世民《咏风》

    23、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苏轼《望海楼观景》

    24、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李世民《春日望海》

    25、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26、海岳宴咸通。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李忱《句》

    27、口衔山石细句子大全,心望海波*。韩愈《精卫填海》

    28、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

    30、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春江花月夜》

    3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3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望月怀远》

    3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5、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阅读全文]...
  • 描写大海的古诗词

  • 大海,文学
  • 描写大海的古诗词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大海的古诗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洋舟中望月作歌》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3、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柳永《煮海歌》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5、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8、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望月怀远》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1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15、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李适《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16、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韩愈《精卫填海》

      17、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李世民《咏风》

      18、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苏轼《望海楼观景》

      19、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0、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21、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李世民《春日望海》

      22、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23、城阙天中*,蓬瀛海上遥。——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24、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25、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7、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

      28、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9、海岳宴咸通。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李忱《句》

      3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2、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3、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5、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3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37、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洋遇雨》

[阅读全文]...
  • 赞美大海的诗句古诗词

  • 赞美,大海
  • 赞美大海的诗句古诗词

      古代中就有不少赞美大海的诗句,这些古诗把大海的景象放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它的壮阔。

      1、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5、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韩愈《精卫填海》

      6、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7、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洋舟中望月作歌》

      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10、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11、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洋遇雨》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14、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柳永《煮海歌》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16、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17、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8、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20、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2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扩展阅读--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关于大海的诗句古诗词

  • 大海
  •   从书上领略过许多大海的美丽,在电视上听见过大海的吼啸。现在让我们从诗中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3、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柳永《煮海歌》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5、东临碣石,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6、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7、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鹊楼》

      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10、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1、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14、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题海图屏风》

      1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

      1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17、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8、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韩愈《精卫填海》

      19、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20、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洋舟中望月作歌》

      2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2、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2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

      24、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梁启超《太*洋遇雨》

      2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任蜀州》

      扩展阅读

      描写大海的片段

      1、坐在海边,海浪拍打着我的前胸、后背,就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这时,我觉得这海和、里的海完全不一样。它并不凶猛,也不可怕。我躺在沙滩上,就像躺在摇篮里,又像躺在妈妈的怀里。

      2、你看,*处的海鸥在自由自在的飞翔,好像在跟海洋说着悄悄话,你看,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沙滩,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玩耍。太阳公公也累得慢慢的走回家,只在蓝蓝的天空中留下一片晚霞。

      3、看看远处的海,一片蓝。好深啊,不过我可以看到里面夹杂着的深绿,那肯定是水藻的颜色。抬头望望,一只只海鸥在自由翱翔。咦?远处怎么都是蓝色的呢?原来水和天相接,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周围绿树怀抱,一片绿油油,使人心旷神怡。

      4、走上沙滩,感觉软绵绵的,好像踩着了棉花一样。沙滩上有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贝壳:有的像冰淇凌,有的像爱心,有的像扇子,还有的像蜗牛壳。大的简直和扇子一样,小的犹如粒粒扣子。沙滩边有一些礁石,有的像乌龟,有的像大象,还有的像巨鸟,真是千奇百怪,有趣极了!

      5、面向大海,我仿佛看到了地球的勃勃生机:渔夫们正在海上忙碌的捕鱼,巨大的渔网中,满载着渔夫们的喜悦和幸福。浪花不时地涌上岸边来,一会儿冲到了沙滩上,又迅速的往回退到海里,就好像一群群小孩,顽皮地蹦上了岸,看到了人,又害羞地退了回去。在*如明镜的海面上,一些海豚正在嬉戏,有的时候再水里面转圈,有时则像跳高运动员那样,摆动着强健有力的尾巴,高高地跃出了水面,在高空中展现他美丽的舞姿,然后又回到了茫茫海水中畅游着。

      6、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大海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得,远处的渔船,就像是在不断摇摆的大海中的一片小小的叶子,任由巨浪的摆布,乘着风浪摆来摆去的,好像要翻船似得,让人感到担心。巨浪猛地拍打着岸边,发出的轰鸣声,宛如千千万万个人在打鼓,又好像千万头暴怒的雄狮发出的吼叫声。巨浪一个一个地撞向堤坝,溅起有三四丈的水花,有的人不怕弄湿自己的衣服,冒着巨浪,站到岸边上,以遮天蔽日的浪花为背景,记录下大海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7、真正到了海边,才能体会到大海的辽阔与磅礴。王之涣的《》中有句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青岛属于山东,黄河入了海,青岛的海不是那么清澈,而是有些发黄。走到沙滩边,可以闻到大海独有的味道,有些咸,也有些腥味。但,从岸滩上往远处望去,海似乎与天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条线。两三只渡轮行驶在海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8、海浪涌上来,又悄悄退回去,在沙滩上留下了许多贝壳,我和玥玥蹲下身子,拾起贝壳来,贝壳有大的有小的,形状各种各样,有的贝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我挑了许多漂亮的贝壳放入篮子里,忽然,玥玥叫道:“媛媛姐,快过来看,这贝壳多漂亮。“我跑过去一看,玥玥说的真不假,那贝克又小碗那么大,身上印着一条条彩色花纹,五颜六色,我连忙接过来,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入篮中。

      9、站在海边,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静、温和,海鸥在海面上盘旋着,发出阵阵叫声往水中乱窜的鱼儿们飞去,一只只海鸥就像是火箭般往水里面直冲。凉爽的海风在海岸边围绕着,把我身上的暑气吹散了,整个人舒服多了。

      10、海底三五成群的鱼在水中欢快的畅游,天空中有三五只海鸥在空中翻飞盘旋。而海上那层层激起的小浪花,宛如白莲一般,天上那悠然自得的云朵咋空中漫无目地的飘着。大海中的一切,天空中的一切,大地上的一切,才造就了这个祥和而美丽的世界。

[阅读全文]...
  • 关于石头的诗词

  • 关于石头的诗词

      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石头的诗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答人》

      年代: 唐 作者: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注释](1)答人:此诗是太上隐者回答别人的问话。此隐者居终南山。(2)历日:日历。(3)不知年:不知道是那年那月。

      [译文]我偶然来到这深山的松树下游玩,累了就用石头当枕头无忧无虑地睡上一觉。山中没有记载年月时令的历书,冬去春来,也不知道是那年那月。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象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多么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太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西塞山怀古》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王濬:晋武帝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楼船,直取吴都,吴帝孙皓奉表请降。

      【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东面的长江边。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评这首诗说:“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繁简得宜,此法甚妙。”(《唐诗成法》)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那么前面所写,是不是离题了呢?没有。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象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翻一翻历史,便知道在唐宪宗时期曾经取得了几次*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公元八二一年到八二二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花》”(《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阅读全文]...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 阅读,文学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渠记》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渠记》

      唐朝: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记》古诗简介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石渠记》翻译/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石渠记》注释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⑵桥:架桥。

      ⑶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⑷乍:连词,或者。

      ⑸或:有时。

      ⑹咫(zhǐ)尺:比喻很*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过。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⑽被:通“披”,覆盖。

      ⑾藓:苔藓。

      ⑿堕:落,流。

      ⒀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⒁卒:最终

      ⒂箭:小竹。

      ⒃庥(xiū):同“休”,休息。

      ⒄酾(shī):分流,疏导。

      ⒅遗:留给

      ⒆蠲(juān):古同“涓”,清洁。

      《石渠记》赏析/鉴赏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借写景抒发作者仕途不得志的忧郁之情。

      作者所写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石渠记》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阅读全文]...
  • 石头城古诗翻译赏析(石头城原文翻译注释)

  •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此诗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全诗着眼于石头城,凸显古城的荒凉和寂寞,格调莽苍,境界阔大,感慨深沉。此时大唐帝国是日趋衰败,朝廷大臣相互排挤,藩割势力有所抬头。此诗不只是抒发思古的幽情,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望君主以前车之覆为鉴,用内在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

    作者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朝廷昏庸无能,*荒淫腐败,宦官专权干政,藩镇割据混战,百姓流离失所。这首七绝借慨叹六朝之兴亡,提醒当权者引古鉴今。

    “山围故国周遭在”——写山。石头城如旧,六国豪华已失,人事不修,地形之险不足依。

    “潮打空城寂寞回”——写水。赋予“潮”以人的情思,因感知拍打的是一座空城而寂寞,江潮犹有今昔盛衰的感慨,何况人呢?用“故”和“空”,使空间和时间结合,给人以荒芜悲凉、物是人非之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写月照空城。用万古不变的明月作为古今治乱存亡的见证人,抒发了更深沉的感叹。石头城上的女墙仍在,却无人守护;只有曾照旧时的繁华月,在深夜人静的时候从淮水东边升起可是富贵风流,转眼成空,昔日秦淮河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此情景是多么寂寞啊!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诗人用深邃独到的眼光透视出自然现象和沧桑变化间的关系。描写石头城,却不描写城内的人、事、物,而放眼寂寞的群山,凄凉的潮水和朦胧的月光,这样石头城更显没落荒凉,扩大了意境,更显雄浑莽苍、深邃幽远的山水长卷的气魄。

[阅读全文]...
  • 海的诗词唯美(描写大海美丽的古诗)

  • 唯美,大海,美丽
  • 钱塘江大潮,天下名闻,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潮水汹涌,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千百年来,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涛来势转雄 猎猎驾长风,十二首观潮的诗词,你认为谁写的最有气势?

    观潮

    宋-徐瑞

    海门乍见一线白,江下涛头十丈黄。

    数点红旗争出没,千艘飞橹下沧浪。

    浙江观潮

    宋-韩元吉

    江翻海涌势难*,鳌掷鹏鶱自不停。

    端为君王洗兵马,参旗井鉞万雷霆。

    月下观潮

    宋-陈师道

    隔江灯火见西兴,江水清*雾雨轻。

    风送潮来云四散,水光月色斗分明。

    观潮

    宋-王琮

    旗彩斜飞一命轻,舟人却立万舟迎。

    不应当日将军事,犹到如今气未*。

    观潮

    宋-黄裳

    密窥神化自阴阳,云御雷车不可当。

    吹倒玉山风信恶,蛟龙回首也须忙。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观潮

    宋-俞德邻

    彊弩驱潮水为东,昔年此地识英雄。

    素车白马空明上,青盖红旗灭没中。

    十万军声西塞月,三千鲲浪北溟风。

    乘槎有约终须去,见说银潢与海通。

    观潮

    宋-周密

    一线微茫远未分,鼓行渐出海山门。

    六鳌玉界移天柱,万骑冰河渡夜军。

    天上亏盈随月魄,人间忠愤感胥魂。

    吴儿不怕蛟龙怒,踏浪翻旗入阵云。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宋-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

    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

    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

[阅读全文]...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渠记》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渠记》

      唐朝: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记》古诗简介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石渠记》翻译/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石渠记》注释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⑵桥:架桥。

      ⑶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⑷乍:连词,或者。

      ⑸或:有时。

      ⑹咫(zhǐ)尺:比喻很*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过。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⑽被:通“披”,覆盖。

      ⑾藓:苔藓。

      ⑿堕:落,流。

      ⒀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⒁卒:最终

      ⒂箭:小竹。

      ⒃庥(xiū):同“休”,休息。

      ⒄酾(shī):分流,疏导。

      ⒅遗:留给

      ⒆蠲(juān):古同“涓”,清洁。

      《石渠记》赏析/鉴赏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借写景抒发作者仕途不得志的忧郁之情。

      作者所写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石渠记》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 句子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 语录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 说说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 名言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 诗词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 祝福

大海石头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人鬼情未了的古诗 63个字的短文或古诗 古诗中的地点意象 关于农行的古诗 庭中有奇树的古诗诗意 古诗中最壮观的登顶 兄弟笑的古诗 描写花的古诗50首 古今关于爱情的古诗 小学生经典古诗背后的故事 人和亭的古诗 7月15盂兰会的古诗 《池上》古诗的读音 感到高兴的古诗词 写生病的古诗词 描写秋天树叶落下的古诗 形容女子贤惠美丽的古诗 说明男子优秀的古诗文 描写大槐树的古诗 初中重要的35首古诗词 对友人学业进步的古诗 万能的开头古诗优美 空杯待酒的古诗词 写杜鹃花的古诗词 适合小升初面试的古诗 妈妈见孩子长大的古诗 十首关于生活的古诗 形容润滑的古诗 李白的古诗王俊凯 含有秋言的古诗 教导读书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