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杜甫传冯至摘抄 >

杜甫传冯至摘抄

关于杜甫传冯至摘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杜甫传冯至摘抄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杜甫传冯至摘抄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杜甫的名言名句摘抄

  • 杜甫,名言
  • 杜甫的名言名句摘抄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综合浓缩,简短的一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的.名言名句摘抄,欢迎大家分享。

      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2、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

      5、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9、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0、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13、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14、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15、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17、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18、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9、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2、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2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27、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2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9、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0、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3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3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3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3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8、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3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40、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4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43、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4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4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4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4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4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49、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阅读全文]...
  • 杜甫的诗句摘抄大全

  • 杜甫
  • 杜甫的诗句摘抄大全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诗句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的诗句摘抄大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1、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1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1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1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8、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20、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2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2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2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5、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26、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27、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8、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29、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30、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3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3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5、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

      37、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8、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3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4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2、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4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4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47、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4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9、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阅读全文]...
  • 杜甫:客至

  • 杜甫
  •   《客至》

      作者: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离呼取尽余杯。

      注释:

      1、盘飧:泛指菜肴。

      2、旧醅:隔年的陈酒。

      3、取:助词。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

      家底大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赏析:

      这首诗是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写的。全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诗好在自大然浑成,一线相接,如话家常。

[阅读全文]...
  • 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

  • 杜甫
  • 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杜甫《至后》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至后》原文: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后》译文:

      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至后》注释:

      1、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

      2、剑南:这里指蜀地。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3、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庾信《哀江南赋》:“青袍如草,白马如练。”东汉《张湛传》:帝见湛,辄言白马生且又谏矣。

      4、金谷、铜驼:邵注,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石崇《金谷诗序》:“余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陆机《洛阳记》: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头,夹路相对。

      5、非故乡:金谷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6、棣萼:《诗》:“棠棣之华,萼不韡韡。”棣萼,以比喻兄弟。

      7、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至后》赏析:

      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第二句中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最后两句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阅读全文]...
  • 冬至古诗杜甫的意思(杜甫冬至阅读答案)

  • 杜甫,冬至,阅读
  •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杜甫这首《冬至》从题材上看属羁旅诗,抒发了对流离异乡与仕途无望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首联,“年年”对“忽忽”,对偶、叠词妙用,表现时间飞逝,又是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诗人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

    依据《诗源辨体》的点评:“年年”(按指《冬至》)一篇,虽通体对偶,而淋漓骀[dài]荡,遂入小变(和以前不同)。一般律诗,首联尾联并不要求对偶,可是诗人却有意为之,八句皆对,何故?只因一气呵成,舒畅淋漓,故脱口而出,并无违和感。所谓“情到深处句便工”,读来感同身受。

    首句“长为客”三字,可为一诗纲领。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至日”,即冬至。呼应标题“冬至”。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不得不说,全诗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莫过于“泥”。泥,表示沾着、黏着,让人无法摆脱又苦于其中。准确表达了诗人多年来作客他乡,生活穷困而愁苦不堪的情态。同时,这个“泥”还会让人联想到冬至日的雨雪天,诗人经常行走在真实泥泞的道路上。这个泥,既有本体的表述,又有深层的寓意。所谓一字难改,就是说的杜诗吧。

    颔联,“江上”二字,点明写作地点。唐代,已有以“冬至”为节的风俗。这样的节日本应在家,摆上好菜,温壶好酒。可是诗人却做不到,他们一家人正在江上四处漂泊,生活没着没落,归途无期,仕途无望。也许,正是在江上,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节日,才引发了诗人堆积如山的感叹与忧愁。诗人的容颜,早已在漂泊中形容枯槁。为什么用一个“独”呢?真的是只有诗人一个人老去么?当然不是,这一个“独”,是为了与下文天边风物呼应。山河未变,而人先老。“自相亲”三字,也是用得非常老练,呼应首句“长为客”,正因长时间他乡作客,才能与这些异地风俗相互亲*。

    颈联,“杖藜雪后”对“鸣玉朝来”,“临丹壑”对“散紫宸”,通过写诗人在雪后拄着杖藜面对山沟,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往事,表现了诗人在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与回忆曾经出仕入朝的得意形成鲜明对比。

    通读中间二联,不难发现“江上”句为实,“天边”句为虚;“杖藜”句为实,“鸣玉”句为虚,诗人采取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给人一种强烈的时空穿越感。

    尾联,“心折”意为伤感到极点,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一寸,指心为方寸之地。这一句,纪晓岚认为是凑字数,为全诗之败笔,亦有人认为过于苛责。实际上“无一寸”,正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特殊日子感伤的程度。路迷,标明诗人找不到出路,也预示着战乱又起,切断了诗人回乡的路。可即便诗人过得如此落魄,仍然心忧天下,寄希望于朝廷,能够*定战乱,收复河山。

    “三秦”借指位于陕西西安的朝廷,表现了诗人对盛唐时代的无限思念。何处,说明诗人内心对于未来,十分迷茫。

    这首诗,明显是作者写于晚年,当是靠山严武去世之后五年内所写。与此诗沉郁大不同的,诗人之前还写有一首轻快的《小至》,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此时阴气开始收敛,阳气开始回升,诗人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说明了冬去春来的交汇景象。

    “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在在这首诗歌的感情全无《冬至》的低沉,昂然向上,想必是在成都草堂所作。对于杜甫而言,那是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

    “我虽身处异乡,但这里景物与故乡的并无不同,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醉方休吧。”这也是作者对于“天边风俗自相亲”的另一种诠释吧。

    作者简介:严勇,文学硕士,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学员。现任泰州晚报副刊编辑,《稻河》编辑。已出版散文集《读书旅行》,文史集《泰州史话:运盐河边的城市》,随笔集《风韵泰州》。公开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阅读全文]...
  • 杜甫《宾至》赏析

  • 杜甫
  •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

      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

      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

      乘兴还来看药栏。

      杜甫诗鉴赏

      这处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草堂,诗题一作“有客”。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从选辞上,是“各见用意所在”(陈秋田)的。诗中未确指“宾”之姓名,全诗表现出傲岸语气,且含嘲讽之意,可见此客为诗人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

      一、二句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

      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三、四句写惊讶之情。“江干”,江边。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为此诗人说,我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五、六句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仄协调。这句说: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供给”指酒肴。“药栏”,花药之栏,“看药栏”,即看花。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

      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

      “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生的深刻写照。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 《杜甫传》读书笔记

  • 杜甫
  • 《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

      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书写得*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凡之处,也从这*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看来杜甫是懂医的。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不仅指诗的功能,其对人生创痛的抚摸,对生命孤独的体贴,对受难灵魂的安妥,这大约都是诗的药效吧。而且,你打开诗经一直读到唐宋元明清,你不仅嗅到了几千年诗的苦香,也会同时嗅到几千年药的苦香,诗里面所写的那些数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来就是药草啊。诗经里的车前子、木瓜、艾,以及后来诗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菊、芍药、莲子、灵芝等等,都是清凉*和,消火解毒的良药。有时读到一首咏物抒怀的古诗,其中所写的植物大都是药。这首诗就可以当做药方了。

      我发现诗人在情怀比较*和、冲淡、宁静时写的诗里,其所写的植物也就是*和、冲淡、苦中带甘的那类,*似于温补的那种药。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写的诗,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树、古柏、落叶、残枝,透出一派寒凉、孤弱的苦况,令人感到诗人病得不轻,需要好好温补一下。而那些激愤、悲烈的诗,让人感到无论是诗人或者是当时的众生与社会,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里俱实,阴阳不调,急需去寒解火,综合调理,这就需要良医良药,当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调养。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在多数情况下,诗人和他的诗并不能改变社会的命运,甚至诗也并不能改变诗人的命运,或许是诗不如药的地方,但诗是另一种药。至少,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诗抚慰了他孤寂的灵魂,他笼罩在诗的情绪里,如同病人笼罩在药的气息和烟雾里,在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灵和万物之气的灌注和补充,随诗降临的精神支持了一个为某种精神活着的人。诗不像药那么及时和有效,但伟大的诗可以穿越时空,进入很多人的灵魂,使之感动并获得滋养。

      1998年夏天,我到甘肃成县(即古代同谷县),拜谒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临河,山仍是当年的山,是杜甫采过药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树木已显得稀疏,望着山上的小径,我想象着杜甫当年拖着老迈之躯冒雨上山挖药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脸上泛着菜色的,据说当时的同谷县令对杜甫一家逃难流落此地,非但没有给予同情和帮助。

      相反,这个庸俗浅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连间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栖身于临时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个月,就靠每日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艰难地维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个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诗人在*于乞讨的艰难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锻打着诗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长的时间,却写了一百多首咏同谷的诗。

      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将一杯杯酒祭洒于诗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着一条小径走到柏树林中,小径上长满了车前草、灯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药,我想,这些药或许都被杜甫当年采过,它们的种子一代代延续下来,我闻到了苦涩芳香的气息,正是杜甫当年闻到过的那种气息。

      是的,一千多年了,或者再过几千年几万年,药的气息不会改变,它缭绕人世的疾病和痛苦,它使短暂的人生与无穷的自然久远的历史发生深刻的联系。我采了一枝薄荷夹进随身携带的杜甫诗选里,杜甫采过的药和杜甫写下的`诗又在一起了,诗与药见面了,它们彼此呼吸着对方的苦香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杜甫传(图文本)》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祖国第八世纪一个伟大的诗人介绍给读者,让他和我们接*,让我们认识他在他的时代里是怎样生活、怎样奋斗、怎样发展、怎样创作,并且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些什么事物。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关于一些个别问题,有的采用了过去的和现代的杜甫研究者所下的结论,有的是作者自己给以初步的分析或解决。为了使读者不被烦琐的考证和论据所累,不曾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写在里边,附注也尽量减少。作者使用的杜集,主要是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仇氏注杜,虽然有许多牵强迂阔的地方,但他丰富地搜集了十七世纪以前关于杜甫的评论和注释,给作者许多方便。

[阅读全文]...
  • 《宾至》杜甫唐诗鉴赏

  • 杜甫,唐诗
  • 《宾至》杜甫唐诗鉴赏

      《宾至》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宾至》杜甫唐诗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

      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

      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

      乘兴还来看药栏。

      杜甫诗鉴赏

      这处诗作于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草堂,诗题一作“有客”。诗题里的“宾”,当指事先通报“车马”而至的“贵介之宾”,有别于“花径”不扫,“不速”而来的`“相知之客”,从选辞上,是“各见用意所在”(陈秋田)的。诗中未确指“宾”之姓名,全诗表现出傲岸语气,且含嘲讽之意,可见此客为诗人尊而不亲甚或不喜见之人。

      一、二句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

      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三、四句写惊讶之情。“江干”,江边。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为此诗人说,我初到成都,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

      五、六句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仄协调。这句说: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

      七、八句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供给”指酒肴。“药栏”,花药之栏,“看药栏”,即看花。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

      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

      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

      “岂有文章惊海内”,“ 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生的深刻写照。

[阅读全文]...
  • 杜甫《狂夫》

  • 杜甫
  •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 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

      1.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2.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3.筱: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4.浥: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5.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6.恒饥:长时间挨饿。

      7.填沟壑:把*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8.狂夫:自称狂夫是自我解嘲之意,也有不屈品节,乐道安贫之意。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着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阅读全文]...
  • 30首杜甫诗词 经典咏流传

  • 杜甫,经典
  •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许多诗真实的反映了唐代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杜甫的名句,体会杜甫和大唐的悲欢离合。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二首》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4、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二首》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11、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1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1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15、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

    16、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二首》

    1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1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0、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杜甫《赠卫八处士》

    2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二首》

    2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2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2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25、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26、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杜甫《小至》

    27、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2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30、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杜甫传冯至摘抄 - 句子

杜甫传冯至摘抄 - 语录

杜甫传冯至摘抄 - 说说

杜甫传冯至摘抄 - 名言

杜甫传冯至摘抄 - 诗词

杜甫传冯至摘抄 - 祝福

杜甫传冯至摘抄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长征的诗词长一点 类似乡愁的诗词 君子的诗词 赏花的古诗词 气愤的诗词 百日祭奠的诗词 儿童的诗词 关于愁的诗词 形容爱情甜蜜的古诗词 有关故宫的诗词 悲秋的诗词 形容多管闲事的古诗词 四季的古诗词 最洒脱的诗词 痴情的诗词 关于阅读的古诗词 形容人生坎坷的古诗词 有关诗词的知识 悼念好朋友去世的诗词 歌颂父亲的古诗词 夜里失眠的诗词 形容考试的诗词 写令狐冲的诗词 激励自己的诗词 对孩子期望的诗词 关于过客的诗词 苦恋的诗词 诗词大会的宣传语 关于鸡的诗词 含有柠的诗词 外字开头的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