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关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

  • 鲁迅,祝福
  • 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

      在学*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形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祥林嫂:

      生活在旧*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二)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骂祥林嫂是个“谬种”,这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接着,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三)“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四)柳妈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同祥林嫂一样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是一个“善女人”,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完全出于善意,从主观上讲,她想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救祥林嫂出苦海,这是她作为女性善良的一面。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极深,她把地狱、天堂、灵魂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当作挽救祥林嫂的灵丹妙药,从而给祥林嫂造成无法支撑的精神负担,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在向“我”询问有关“灵魂的有无”之后,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柳妈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说明用封建迷信来挽救祥林嫂是行不通的,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是可悲的,而她又将这些思想灌输给祥林嫂,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就更加增强了。另外,柳妈对祥林嫂被卖改嫁反抗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讥讽、奚落的态度,讥讽、奚落中还带有几分诡秘,把玩味别人的苦痛作为自己的享乐。这是当时*农村妇女令人极其生厌的一面,而在柳妈的身上却表现得琳漓尽致。而且因为她发现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好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使“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从这里看,柳妈是一个罪魁祸首。“别人的笑容和声调”使祥林嫂“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祥林嫂在别人的讥讽、嘲笑中,内心有无法言表的痛苦。由此可以看出,柳妈给祥林嫂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双重的。

      (五)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因为她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所缚,不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勾当,她认为自己在鲁镇能左右逢源,能说会道,且会挣钱,是一个能人。实际上,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六)四婶

      四婶是一位备受歧视而又剥削、歧视别人的女性形象。她作为鲁镇大户人家的女主人,沾了富人家的光,又有一种自得其乐的优越感。她雇用打工人,剥削自己的同胞,自己享受,看来过得逍遥自在。实际上,她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她作为虚伪、保守的鲁四老爷的妻子,除生活在鲁四老爷的歧视之下外,她作为当时*女性仅有的一点同情心、善良、耐劳的一面也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吞噬了。如果说第一次雇用祥林嫂还有她一点虚假的同情心的话,第二次雇用祥林嫂连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了,因为她常常提起祥林嫂只是“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只有祥林嫂是她最满意的雇工。祥林嫂又一次送上门来,从她心理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的表现,使她大失所望,祥林嫂的劳动不能带给她轻松自在,她在鲁四老爷的指使下,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的事,自己要在祝福时忙碌。最后,她对祥林嫂表现出她的极大不满,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再也不能使她的“眼圈有些发红”,再也唤不起她的同情心,因为祥林嫂没有能力充当劳动的工具了。四婶认为祥林嫂在她家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最终将她赶出家门。即使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之后,她还和鲁四老爷异口同声大骂祥林嫂为“谬种”。四婶所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是最深的。作者描写她与祥林嫂之间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一旦这种关系不存在,祥林嫂在她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她是当时*农村妇女中剥削意识浓厚者的化身,同时又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即使是鲁镇大户人家的女主人也难逃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吞噬的命运,那区区祥林嫂又怎能逃脱封建礼教的魔掌呢?

      (七)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婆婆由于婆婆要把她嫁到深山野林里去和大伯收屋使她不能生活下去,如果不是这种人身的迫害和生活的威胁,祥林嫂或许不致得到这么悲惨的结局。可是*的封建社会存在那么长,统治阶级的思想弥漫整个社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一种成见,他们有意无意地为封建宗法思想散布影响,织成了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罗网。

      附:鲁迅祝福柳妈形象分享

      一、同是女性,身份命运相同,但缺乏女性的同情心

      查柳妈的来历,籍贯未介绍,婚否不清,可能结过婚,家庭成员未做介绍,年龄应该比祥林嫂大。文中只告诉我们,她只是个女帮工,还是临时工。只在过年腊月二十以后来四叔家做帮工。从她的不肯杀鸡宰鹅只肯洗器皿猜测,柳妈可能*时做人比较计较、挑剔。但不管怎样,柳妈是个女善人,作为工友,又比祥林嫂大(从后文打皱的脸猜测),理应有同情之心。但她没有,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极富嘲讽意味。比如文中一段对话:“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看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这一句话是在新年将*,只有祥林嫂和她两个人在的时候,祥林嫂无聊地想把在丧子后所受到的打击和内心无限痛苦独自咀嚼,无限忏悔。这样一个如此不幸的女人,此时此刻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怀呀!但是柳妈,我想也就只有她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地看着她的脸。一个“又”字充分表达出柳妈内心的不耐烦,无同情。祥林嫂“独语似的”说,说明此时虽有两个人,但那个人又好像不知心,不能向她倾诉,只好自言自语。作为一个善人,说话又不费本钱,宽慰一下,安抚一番,使人解脱痛苦,岂不是胜造七级浮屠?一贯念得什么佛?行的什么善?

      二、善于猎奇,以揭人短处为快的长舌妇

      *人一贯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但这位吃斋行善的女人专门打脸揭短。听了别人的悲催故事,不但不同情,反而看出了新奇:

      1。“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从问话看柳妈已经知道伤疤的来历,属于明知故问,揭人短处,使人难堪,果然祥林嫂陷入窘境,只会“唔唔”地含糊回答,使几年前的痛苦再次被提出来。此时的祥林嫂显然处于被欺负的地位,难堪痛苦,无言以对。柳妈胜利了。

      2。“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我不信……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在获得第一次胜利后,柳妈不依不饶、乘胜追击,一问到底。在柳妈的这些问话中我们找不到半点宽容、同情,相反只是看到她以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质问的语气在猎奇。她反复强调“我”。比如“我问你”“我想”“我不信”,把个人的思想强加于人,表现出语言的强势,盛气凌人。这种连珠炮似的问话使祥林嫂只会吱吱呜呜、断断续续地应声,而无其他表现。

      从内容上来看,柳妈关心的应该是祥林嫂的私房事,这样的事情,如果对于现代幸福的女性来说,或许可以算得上关心,但对于一直家庭屡遭不幸备受折磨的祥林嫂来说,柳妈肯定把她当做真的傻子,现在叫神经病人,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这是两人的谈天内容,严格说不是谈天,是精神审判,是调侃嘲弄。不管怎样事关别人隐私,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自己知道,满足一下“猎奇”心理也就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后文“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可以知道柳妈把祥林嫂的痛处已经到处宣扬,炫耀自己是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者。柳妈没像慈善家那样号召大家安抚帮助祥林嫂解脱痛苦,而是使祥林嫂面对鲁镇无休止地受到嘲笑讽刺和打击。*民间对此种人有个最为恰当的称呼:长舌妇。

      三、心胸狭窄,小肚鸡肠

      祥林嫂在柳妈不停地逼问下,语无伦次,不知该说什么才能堵住柳妈的问话,窘迫无奈之下,言辞不济之时,突然想起强势的柳妈“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这一句话果真灵验,说自己的男人力气大,柳妈偏不信,那你就试试看,这一回答祥林嫂好像胜利了,因为这句话使柳妈立刻陷入两难境地,一时接不上来,无趣地不再追问了。三个女人一台戏,其实两个女人也可以是一台戏。开个玩笑,你打趣了她,反过来她也打趣一下你,公*合理,输赢各半,没有什么,心*气和就行了。但是柳妈不是一般的善人,虽然在无趣时也笑了,但这笑里有文章,她哪里是能吃亏的人(现在看,上文的分析的只做洗器皿的活是计较挑剔是正确的),岂能吃这样的哑巴亏?她肯定会报复的,祥林嫂不会胜利的,在柳妈眼里,自己就得高出她一等。果然如此。

      很快柳妈就用“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现在写作盯)住他的眼”,实施报复,搜肠刮肚硬要找话柄,盯得祥林嫂再次局促不安,“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拿眼盯别人,迫使别人目光不得不离开看它处。可以看出柳妈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眼里揉不进砂子,不能吃半点亏。

      四、性格诡秘,危言耸听,恐吓工友,吃斋念佛,不杀生,却唆使人死

      柳妈盯住祥林嫂后还不放过她。虽然年龄比祥林嫂大,但她的思维要比祥林嫂敏捷,转换话题继续实施报复。“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个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只好把你锯开,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这一句话非同小可,简直五雷轰顶,甚至陨石直接砸在祥林嫂头上,因为“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于是祥林嫂“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就好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祥林嫂刚才无奈之下说的让她试试的话使柳妈无趣难堪了,所以才要吓一吓她,照死的吓。

      可见其心胸多么狭窄,性格多么诡秘,心理多么冷漠无情。柳妈又用阴间的惩罚,这就更让祥林嫂感到极大的恐怖。这个消息不是来自社会传闻,也不是来自上层人物,而是来自跟他同命运的柳妈,这使祥林嫂非常恐惧。谁见过如此歹毒的同事工友?很多人替柳妈辩护,说她是无恶意的,有局限,不是故意吓人,笔者姑且承认她有局限,但从前后对话逻辑能够看出来,诡秘之中的别有用心。柳妈进过阴间么?她体验过嫁了两个丈夫死后就要被锯成两半的事实么?肯定没有,自己不知道就别拿这话吓人。可以用友爱之心安抚祥林嫂呀。柳妈之所以这样说是别有用心的歹毒。

      五、乱出诡计,使人上当受骗

      人一生一世总得做点善事吧?前面讲了柳妈一堆不是,但毕竟她是吃斋念佛的善人,怎么也得做点善事吧?确实,她不负重望,还算真心地给祥林嫂出了一个主意,指出一条大道:“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不管怎么说这也是柳妈第一次关心祥林嫂,为她找办法解脱苦难。但是不能出了主意就说她是好人。祥林嫂死了两个丈夫和一个孩子是很不幸的。可是柳妈却把这种不幸当作罪名,祥林嫂在柳妈眼里是个罪人。看,上文说她审判,现在开始宣判了,定罪了!愚昧无知的祥林嫂最终还是相信了柳妈,把自己历来的所有积存、用血汗换来的十二块银元捐了门槛,然后获得短暂的轻松,在四婶面前神气舒畅,眼光也有了神,满以为可以获得一个正常的女人祝福权,可是很快祥林嫂的梦被现实打得粉碎,并且在人们将要祝福的时候身无分文。进而走入绝境。笔者认为,如果祥林嫂不被骗,十二文银元至少也能支撑她活过新年吧?

      但无论如何说,祥林嫂还是死了,她含着悲带着痛,拥着贫穷和孤独,离开让她悲催恐怖的人世。虽然柳妈不是直接凶手和罪魁祸首,但笔者以为祥林嫂可能最信任柳妈,柳妈所言祥林嫂都照做,所以柳妈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应该拉出来痛批一番。

      一个社会,不管你身份贵贱地位多高,当别人身处不幸之时,还要伸出友爱之手,去抚*别人的伤痛,帮一把力,“积善成德,神明自得。”但千万不能墙倒众人推,落井下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献出一点爱。

      分析鲁迅《祝福》一文中柳妈的形象。: 在鲁迅小说《祝福》中,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阅读全文]...
  • 史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史记中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记中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它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感染力最强的又是悲剧英雄人物。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他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英雄豪杰,也曾经显赫一时,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司马迁在描写这些人物的同时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也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是:他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但又有着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跟软容易相信别人,刚愎自用,同时还有高傲的一面,他爱面子,要的是尊严,缺少政治头脑,没有远见,没有进步的政治思想,他是站在复仇的角度上去反秦的,所以在推翻秦王朝以后,并没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同时,项羽有是一个破坏有余,建设不足的人,他不知道反省,知道灭亡时,仍然怨天尤人。太史公评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为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刘邦,因为他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严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又允许“善待”刘邦。项羽自持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戒心,在刘邦委曲求全时不下狠心,不听劝告,终于放他回去。也因为项羽出身名门比刘邦更讲信誉,给了刘邦可乘之机,而项羽的最大弱点又是缺乏战略,刚愎自用,虽然称雄一时,但最终给刘邦灭了而失去天下。与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相比教而言,《史记》中刘邦人物形象是市井之徒,贪财好色,在攻取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夺天下,错误的采取“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冲突。但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面对有用的人就巴结,面对劲敌就机智的办法解决,不是硬拼。司马迁在《史记》中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对本朝的开过皇帝刘邦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能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做全面表现,使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百个。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就算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在描写人物一生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而写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地不可一世的情形。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横。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弱点。如刘邦微贱时嫂子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形象更加丰满。在叙述时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在最后表现出自己的看法,为充分叙述提供广阔空间。而在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在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活动中的对比,寄托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在《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里,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来写这个失败的英雄,即赞扬项羽勇猛无比,摧毁秦皇朝暴-力统治的功绩和精神;也指责他沽名钓誉,头脑庸俗,胸无大志;批评他以粗豪自恃,无比残暴。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项羽本人的事迹来表现的。在本传里,司马迁没有发议论,但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于叙事之中又是有显明的表示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历史人物时也非常注重运用历史环境来刻画人物,

      他最善于从历史人物陈迹旧事材料中略取数事,甚至一二事,就恰到好处地概见其人。如在《项羽本纪》中写到的: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背景材料写出了项羽自小就胸怀大志,心比天高却浮躁自负,为表现项羽个性提供了资料和宽泛的角度,也为后来项羽落败的.下场埋下了伏笔。又如垓下之战中对项羽的描写,垓下之战一段描写的是项羽的失败,在这一段中,司马迁仍然对项羽报有爱惜之情。突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项羽的爱戴,同时对项羽的怨天尤人也充分的表现

      《史记中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是知恩图报,以德报 德,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的。尽管对她们的描写着墨不多,且大多是只述其事而不记名,但在这众多的女性中却有几个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民女性,指出身于*民的女性,其中包括帝王、诸侯、大臣家为人作奴仆杂役者,和没有封地的小官的女儿。《史记》*民人数不多,约有25人。因*民女性和政治事件关联较少(医官女儿缇萦除外),不宜按政治分类。按个性精神风貌可划分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等。太史公塑造的*民女性个性突出,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小市民妇媪形象分析

      《史记》中有很多小市民特色的*民女性。她们为《史记》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滑稽和幽默的亮色。所谓小市民特色,从《史记》人物看,比较倾向于指势利、实利、虚伪、狭隘自私的一类市民风格。《史记》涉及的小市民妇媪很多,有王媪、武负、刘邦嫂、淮阴亭长妻、苏秦嫂等。

      著名的势利人物是苏秦嫂。苏秦落魄而归,其嫂挖苦嘲笑;苏秦衣锦还乡,富贵而来,嫂子恭敬侍侯,不敢仰视。当苏秦打趣地问她为何前倨而后躬时,嫂子回答:“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话语单纯、直率、粗俗得可爱。俗话说:丑到极点就是美。苏秦嫂可谓美。

      还有一种势利是小气中带着实利。以刘邦嫂、淮阴亭长妻为代表。当刘邦未发迹时,游手好闲,时常带人来大嫂家吃饭。时间一长,大嫂就不耐烦了。当刘邦再次带人来时,大嫂用勺子故意将锅底刮得啵啵响,刘邦只得走开。他记恨大嫂,后来当了皇帝,故意不为大嫂的儿子封侯,经太公请求,才特意封为羹颉侯。无独有偶,淮阴亭长妻对前来白吃饭的韩信颇不耐烦,故意一大早就吃饭。当韩信赶来,锅里已经没有饭了。刘邦嫂和亭长妻的小心眼举动,充满了山野村妇的朴实可笑。这种实利的乡土女性,太史公写得素朴可爱。

      刘邦故里小酒店主王媪和武负的势利,则透出一股趋炎附势的世故气息。

      (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王媪和武负是两个小酒店主。太史公虽然写刘邦为真龙附体而生,但决然不会相信刘邦当真是真龙天子转世。但太史公用一本正经的语言,不经意间揭穿了刘邦自己刻意编织的神话。武负、王媪“见”刘邦头上“常有龙,怪之。”奇怪的方式当然就是大呼小叫,逢人便说。刘邦为真龙天子的神话便广为传播,于是“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也就是说,自从“见怪”以来,高祖每次喝酒,都给武负、王媪酒酬数倍。两人年末虽“折券弃责”,实际上得到了很多好处。在这部小小的戏法里面,刘邦是个导演者,王媪武负二人便是演员。

      二、高义母形象分析

      在*民女性里面,还有一组光辉感人的*民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义母。有春秋时期介子推母,战国吴起卒母、和秦末汉初的漂母。

      《史记中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首先是大义从子志的介子推母。介子推追随保护晋文公有功,晋文公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有怨言。《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他们母-子的一段对话: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俗话说,母以子贵。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富贵的。然而介子推母为了儿子高洁的志向,慨然提出入山隐居,直至烧死,也不肯出来见晋文公。正是因为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才有介子推如此狷洁之士。

      吴起卒母,战国魏文侯时人,军事家吴起士卒之母。吴起在为将带兵时,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争为其效命,万死不辞。吴起为一个皮肤生疽的士卒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哭了起来。请看太史公的感人记载: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别人以为:名将吴起为一个小小的士卒吮疽,这应该是士卒和其母的荣幸。为何卒母还要哭呢?卒母的回答让人感叹不已:“往年吴公为丈夫吮疽,结果丈夫拼命战死沙场。而今吴公又为儿子吮疽,不知儿子又将死于何方?!所以大哭。”对此,台湾蔡师信评论说:“卒母前有丧夫之痛,后有失子之忧,也都毫不怨尤,而连称‘吴公’两次,以示衷心尊崇,该多不易。”卒母深明大义,明白吴起爱兵是报国,而士卒拼死是报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吴起卒母能够从大义出发,忍痛割爱,夫死子继,可谓高义。

      秦末漂母,慈善仁爱。当韩信面有饥色,钓于城下。漂母见而怜惜,一连几十天都来河边漂洗,次次给韩信带来饭食。韩信表示将重报。漂母却大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施之不图报,这就是朴素而真挚的*民女性。明钟惺对此评论说:“信喜而言报,母怒。此一怒,何其有品也。”漂母之怒,怒在韩信把她同一般施恩图报之人那样看待。何其高义和高洁的村媪、再者,或许漂母慧眼识人,看出韩信不是等闲之辈,便极力相助。漂母的关爱给了韩信极大的奋斗勇气,当韩信被封为楚王之时,最先想起的是回报漂母、后人记住了漂母的慧眼识人,和那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当寒门士子怀才不遇,倍感孤独和苦闷时,禁不住怀念漂母。唐人崔国辅有一首专门吟咏漂母的五言排律*体诗《漂母岸》: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古地多圮,时哉不敢言。向夕泪沾裳,遂宿芦洲村。

      体现了一种对漂母的缅怀和怀才不遇的孤寂。李白更是大声直呼:“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他深念漂母,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贈新*少年》《猛虎行》等七首诗中都用了漂母饭信的典故,呼唤一种温情和相知。漂母的形象已成了深邃识人、和智慧慈祥的母亲代名词。

      三、贤明妻形象分析

      *民女性中,司马迁还塑造了一位贤明睿智的妻子形象,那就是《管晏列传》中晏子御之妻。《史记》记载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御之妻是一位贤明的女性。首先,她有一双慧眼,能够从丈夫的驾车姿态表现能看出其浅薄和洋洋自得,能从晏子的谦卑*凡看出其志念深邃。其次,身为人妻,她能当机立断,请求离去,激夫励志上进。使丈夫不断自新,提升人格,从一个*凡的车夫成长为一名大夫。晏御之妻,其贤明胜过男儿。《史记》中这样的*民妻虽只此一人,但光彩夺目。

      四、孝顺女形象分析

      *民女性中,还有一个孝顺而勇敢的才女,就是缇萦。缇萦,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医之女,事迹见于《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文帝十三年五月,淳于医因行为不慎,触犯法律,按规要去长安处以肉刑。汉代肉刑断损肢体,轻者致残,重者会死。五个女儿在后边嘤嘤哭泣。太仓公将行,骂其女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小女缇萦自伤泣,于是随父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陈述肉刑之过,甘愿入官府当婢女,替父赎罪,求让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情、理俱在,感动孝文,从而使肉刑废除,父刑得免,并为一朝百姓造福。缇萦可谓一位急智勇敢的孝顺才女。正如太史公所称赞:“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司马迁还塑造了一批极有个性*民女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大胆当炉卖酒,可谓勇敢叛逆;聂荣为了扬弟大名,义奔韩市辨认聂政,铿锵有力,高呼苍天,悲恸而死,可谓勇敢刚烈。

      太史公还怀着赞叹和敬意,记载了两位能干的女性商业家。四川寡妇清,经营祖传丹砂矿业,得秦始皇尊重,为其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被太史公称为素封。妇人陈君夫,以相马闻名天下,可称女中伯乐。

      太史公还满怀同情,记载了为贵族做杂役而饱受压榨的女性,如汉济北王府中侍者韩女,和高级技工女子竖。女子竖是汉济北王买来的高级技工,被剥削压榨,日夜辛苦劳作,最后累得吐血而死。

      除了以上贵族、*民两大类外,还有的女性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归入他类女性,共有三人:白帝子母,黑夜田野哭子。西王母,周缪王见之而“乐之忘归”,应该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美貌妇人,而到了司马相如的笔下,西王母已“皬然白首”而穴处,是一个能够使唤三足乌的白发老妇。素女,神秘而幽怨。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素女鼓瑟,音悲而幽怨,太帝不忍闻,禁令停止,素女不听,太帝将其瑟断为二十五弦。后世李商隐的《无题》诗,就以素女之幽怨和叛逆而起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总之,《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贵族女性形象复杂多变,*民女性个性突出,充满了社会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史记》伟大而成就的一部分。

      特点:《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长,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这是和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相对应的一种行为,伍子胥之于楚*王,李广之于霸陵尉、主父偃之于昆弟宾客,采取的都是这种做法。

      事迹:如在《项羽本纪》中主要突出项羽的喑呜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而与这一主要特征相矛盾的其他方面,则放在别人传记中补充叙述,既突出主导的性格特征,又免得顾此失彼,达到了性格的完整化。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

[阅读全文]...
  •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

  • 祝福,鲁迅
  •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人物通过外貌、言谈、行为举止等具体元素向他人所展示的有关此人物性格、内质等抽象元素在他人内心中的具体反映。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祝福》人物形象,欢迎阅读与收藏。

      1、柳妈的形象

      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 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因此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柳妈于祝福时到鲁四叔家,她也是前来帮工的,她的到来原本对于祥林嫂就是一种威胁和伤害。往日的祝福是祥林嫂最繁忙的时刻,而现在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再嫁、再寡,祭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她闲得只有烧火和看柳妈洗器皿的份了。对于祥林嫂而言. 生活中已经蒙受了巨大不幸——新寡、再嫁、再寡、丧子、大伯收屋,此时在精神上又进一步遭受迫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她需要人们的帮助、安慰、那怕是 廉价的同情。而此时的柳妈——这样一个“吃素” “不杀生”的“善女人”,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极富嘲 讽的意味。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这一话语无疑反映祥林嫂在丧子后所受到的严重打击,也流露出一个丧子的母亲内心的无限痛苦,这样一个不幸的女人,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怀)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

      “我问你:你额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竞依了呢?”

      “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跟光,自去看雪花。

      这是她可恶可恨的第一个方面:她有着当时处于底层的*人的最阴暗心理,不仅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而且她还把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 东西。她的调侃和嘲弄使祥林嫂甚至不想再说一句话。对祥林嫂的不幸和痛苦,她不仅自个儿咀嚼,又广为传播.将祥林嫂的不幸和痛苦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她的可恶可恨还表现在:她对祥林嫂讲有关阴司的故事使祥林嫂陷入了极端恐惧的深渊。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可见其无情与冷漠。当祥林嫂被心灵的创伤痛苦地折磨时,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问的惩罚,这 就更让祥林嫂感到极大的恐怖。“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圏……”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这使祥林嫂陷入了更深的悲剧命运之中。祥林嫂本来是社会罪恶 的受害者,正是柳妈使祥林嫂把社会的罪过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罪过,从而最终使祥林嫂完全失去了对社会的反抗精神,这可以说是“诛心”。“哀莫大于心死”, 柳妈就这样把祥林嫂推向了更恐怖的深渊之中,使祥林嫂虽死而灵魂难以安息,她死前对“我”的有关灵魂的有无问题的追问,就证实了这一点。更可怕的是柳妈自 己却全然不知自己就是一个“刽子手”——正是她的迷信思想在精神上严重摧残着祥林嫂这位极其不幸的下层妇女,使她的精神倍受折磨——还自以为是祥林嫂的 “救世主”。这种不懂的“有为”比“无为”更可恨。

      2、“我”的形象

      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犀利,社会性强,看问题、分析问题无不入木三分。他的人物刻画更有特色,三言两语,看似闲庭信步,寥寥几笔,便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下面我们欣赏一下《祝福》中的“我”。

      我们摘取《祝福》中几句有关“我”的语句,进行一下分析,来明确一下“我”的形象与作用。

      ①“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屋里”

      与封建思想、封建宗法制度的捍卫者——鲁四老爷话不投机,以及祥林嫂的话“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条的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

      ②“我在极短期的踌躕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吧”从而吞吞吐吐回答了“也许有”,听到祥林嫂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引起我的吃惊,只得支梧着“也未必”,在祥林嫂的紧逼下“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我即刻胆怯起来了“我也说不清楚”

      我们仔细品来,不难发现“我”是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回答她的。第一句“也许有”是“我”为了减轻她的苦恼,在安慰她,但这给祥林嫂似疑实断的答案,对其“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若有的话,她就的接受“宣判”,免不了遭受更大的苦痛与恐怖了。在“我”意识到前面的回答给祥林嫂增添了苦恼时,赶紧含混其辞说“也未必……谁来管这事”,希望减轻她的苦恼。可“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我”又不得以改口,还是含混其辞“我也说不清楚”,从而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这无法解答的问题,更成为祥林嫂无法解脱的沉重包袱,可以说这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在“我”善意的动机下,体现的是“我”的软弱无力。

      ③“我”回答了祥林嫂关于灵魂的有无的问话之后“心里很是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祥林嫂的惨死着实使“我”惊慌与紧张,或者说是为此而痛苦了一番。

      ④“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预料中而又不愿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但“我”的惊慌、紧张、同情或者说是痛苦,“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决计要离开鲁镇了。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上同情弱者,但思想上迷茫无助、精神上软若动摇、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的现实矛盾。

      ⑤“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光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欣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我”,一个知识分子,亲眼目睹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内心充满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无限愤懑之情,作者运用了反语,在“我”之“懒散”且“舒适”的背后,隐藏的是深深的悲伤与内疚,是“我”无力改变现实的自我嘲讽。

      从以上内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同情弱者,但面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残酷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上还有麻痹,思想上还有软弱逃避的一面。

      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我”——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或是短工呢?总结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祥林嫂悲惨的一生中,“我”是关心祥林嫂的,同情她的悲惨遭遇的,而除“我”以外的人没有一个真正关心与同情祥林嫂的,这些冷酷、愚昧、麻木的灵魂,是感觉不到人情的冷漠、世态的炎凉和社会的黑暗的,是蒙着眼睛生活无法洞知旧制度、观念的残酷的,所以他们担当不了故事叙述人的角色。只有远离了鲁镇,见过世面,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才能看到现实的冷漠、祥林嫂命运的悲惨、社会的黑暗、封建礼教的残酷,并且,“我”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关心和同情祥林嫂的人,一个亲眼目睹了祥林嫂的不幸的人,尚且时时表现出对现实的冷漠和无动于衷,更能突现出祥林嫂的不幸和社会的无情,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知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深藏着的吃人的本质。同时也寄托了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与呼唤。

      鲁迅祝福我的人物形象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我是个连接故事情节的线索。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祥林嫂的婆婆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的婆婆由于婆婆要把她嫁到深山野林里去和大伯收屋使她不能生活下去,如果不是这种人身的迫害和生活的威胁,祥林嫂或许不致得到这么悲惨的结局。可是*的封建社会存在那么长,统治阶级的思想弥漫整个社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一种成见,他们有意无意地为封建宗法思想散布影响,织成了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罗网。

      祥林嫂婆婆虽然能干,但头脑中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自私自利,虽然儿子死了,但是祥林嫂嫁到他家来便成了他家的私有物品。自己是可以随意安排她的命运的,因此为了自己另一个儿子的婚事,就可以根本不问祥林嫂的意愿,可以把她牺牲掉的,在她眼里,祥林嫂是跟一头牛、一口羊没什么区别的。

      她代表着封建家长,强迫祥林嫂“违背”“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将她推入封建文化的罗网。

      而祥林嫂夫家的堂伯帮助祥林嫂的婆婆捉走祥林嫂,而且在贺老六后抢夺屋子,是个冷酷自私、封建制度的卫道士。

      扩展资料: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一)祥林嫂:

      生活在旧*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阅读全文]...
  •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

  • 祝福,鲁迅
  •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虽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但是也是当时社会典型的形象,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欢迎查看。

      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

      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

      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在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的时候,两次丧夫,一次失子,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浑身上下沾满了晦气,是一个不祥的女人。这给祥林嫂以沉重的精神打击。最后她花费了两年的工钱为自己在庙里捐了份门槛来寻求解脱。这表现了她还有强烈的抗争意识,不甘任由命运摆布,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祥林嫂人物性格

      生活在旧*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祥林嫂的形象简介

      祥林嫂是旧*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拓展:鲁迅祝福梗概

      《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深刻揭示*妇女悲剧命运的小说,笔者对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做了深入浅出分析.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致死。作品通过最富有表现力的三次打击,塑造了她的悲剧性格.

      当时封建礼教仍在吞噬着人们,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嫁给了十六七岁的祥林,这是一种落后而残酷的畸形婚俗,江浙一带称之为等郎媳,正象当时民谣所说的那样: “二十岁大姐十岁郎,夜夜困觉抱上床。说他夫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可以看出等郎媳是多么的尴尬和辛酸,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得也不多”,只能用无尽劳动为自己透一口气。当时的人们冷漠、麻木、自私、愚昧。祥林嫂不被鲁镇所接纳,也是由于当时被封建礼教严重毒害的人们的存在,“夫为妻纲,好女不嫁二男”的夫权思想,可容忍贞洁的寡妇,但却不能容忍再嫁的女人。足以看出当时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酿造了祥林嫂的悲剧。这就是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母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她的一生是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阅读全文]...
  • 《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

  • 阅读
  • 《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

      有人说,《边城》是一曲哀歌,不仅仅是人物最后的结局和命运,但同时《边城》是寂静与孤独交织的美丽之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翠翠是一个“美”女!

      这种“美”,有别于*传统审美*俗中的“肤如凝脂,腮如新荔”,翠翠的肤色是“黑黑的”,是健康的;翠翠的眼睛也有别于《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顾盼生辉,而是“清明如水晶”,是纯净的。疏朗几笔的肖像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立着这样一个美女:璞玉浑金、玲珑剔透、健康明丽,你由衷地赞叹:真美啊!然而,这种“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请看接下来的两个比喻:“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如山头黄麂一样”,前一个比喻,意在突出翠翠的天真活泼,后一处比喻意在彰显翠翠的善良纯真。仔细思考,作者为什么青睐于动物作比?读到“小兽物”三个字,你可曾联想起*古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当然,不仅仅如此,还因为“小兽物”“山头黄麂”喻示着原始的,未经开化的朴质,因为这里是湘西边境,是茶峒古城,古风犹存。当然,翠翠的纯净自然、健康明丽,最根本的成因还在于作者两次强调的“长养”,因为自然的养护,才有了翠翠的健康成长。

      翠翠生活的世界是简单的,是纯粹的,她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呢?“*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这一句和前面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相映成趣,是一个单纯自然的人在面对外部陌生的世界时本能的反应:犹疑、谨慎、提防,这是人之本初的自然属性。翠翠的母亲是湘西苗族,翠翠的父亲是汉族屯戍士兵,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此交锋融合,“各人应有一份哀乐”,然而,“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边城》题记)。

      总之,翠翠是作者倾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乎于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神形象,在她身上,折射着湘西淳朴的人性美、自然美,也凝聚着作者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温爱之情和其生存方式的深沉思考。

      还要补充一点,本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原作是“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而教材选文却是“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窃以为,教材的处理似有不妥,“玩耍”呼应前文“小兽物”的比喻,共同凸显翠翠的灵动活泼,而“完成任务”则未免太过现实,失去了自然轻快之意。

      这是湘西小城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日常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可以拆分成两部分:闲暇时和摆渡时,却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这种生活——岁月静好。

      无论是闲暇时还是摆渡时,围绕的一个核心词语是“寂静”。闲暇时,不管是“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还是“嗾使黄狗衔取抛出的木头”,都没有人物的画外音,也无需有;即便是爷爷絮絮地说些久远以前的战争故事,也因为听众的寥寥(只有翠翠和黄狗)和内容的古旧,而*添了一份沉静;同样,祖孙两人吹起的迎亲送女的曲子,在这安静和*的小城和终日潺湲的溪水前,也宛如空谷回音般静谧。至于摆渡时,爷爷的歌声和翠翠吹奏的竹管声,作者则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和“仿佛”一词的不确定,来强调“寂静”。人物的生存环境为什么如此“寂静”?在《边城》中,作者如是说:“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因了“寂静”,人才可以思索,才会有梦,这和我们今天忙碌喧嚣的生活构成了多么大的反差!那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今天的人已经匮乏思索,鲜少有梦了!

      那么,作者为什么钟情于笔下的人物这样的生存方式呢?关于这点,沈从文在《阿黑小史》序中说:“若把心沉静下来,则我能清清楚楚的看一切世界。”而在另一篇小说《如蕤》中作者借助女主人公之口说道:“寂寞也有寂寞的好处,它使人明白许多*常所不明白的事情,但不是年轻人需要的,人年纪轻轻的时节,只要得是热闹生活,不会在寂寞中发现什么的。”

      作者用一份寂静的心去关照现实生活,这就是作者构设简单寂静生活的初衷。

      在这段文字中,祖孙俩的闲暇生活,被作者运用画面组接的方式定格、放大,在这里,作者将生存的现状(嗾使黄狗衔取抛出的木头)与沧桑的历史(爷爷说的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真实的存在(吹曲子)与留白的想象(晒太阳时人物的期待与想象)交织在一起,在娓娓的叙述中,让读者感知到时光的流转、人事的代谢。

      在作者淡淡的叙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祖孙二人寂静的生存方式,只是,我们分明还咀嚼出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悲凉。不是吗?那份空旷的寂静,那份日复一日的单调,对于爷爷来说,意味着来日无多;对于翠翠来说,意味着青春女性的孤独,这从下文翠翠“争着送新娘子的花轿,独自装扮新娘子”可以得到印证。所以,有人说,《边城》是一曲哀歌,不仅仅是人物最后的结局和命运,也有诸如上面选文看似不经意的叙述。《边城》是寂静与孤独交织的美丽之作!

      拓展知识: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拓展:漫谈《边城》

      《边城》,是诞生在沈从文的笔下,而沈从文则是从边城中正正的走了出来的。在这个世上,有着一颗真心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初识沈从文是行走在《边城》小巷中体会着淳朴的湘西风情,美好羞涩的爱情。

      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闪烁着异样风情的光芒,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着那份淳朴。沈从文先生一生致力于写作,而他的'作品中环绕着乡土气息,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就像《萧萧》、《丈夫》和《边城》这类带着湘西原始民风的乡土小说。而事实上,我并没有到过边城的任何地方。

      可以说,沈从文先生一生致力于写作,而他的作品中环绕着乡土气息,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所以,他在《边城》中塑造了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承载了他所有的灵魂空间。

      在我看来,每一位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是作家心理某个层面的外在折射,它或多或少的表现着某些信息,如诗歌一般,有了暗示性的特点,但这种暗示性除却作者之外,在文字的历史长河中,要经过多少大浪的淘炼,方能被别人知道吧,或许也不知道,大部分人写作的目的只把它当做一则心情日记吧,至于后来被人们所理解出来的意思,或许是,也或许不是原来的意思了。

      有人曾说,沈从文的笔墨酷似老舍,虽经历不同,生活各异,但叙写人性,丝丝入扣。只不过后者纵情所欲,比老舍露骨得多,大胆的多,往往具有挑逗性,而我,则深深赞成这种说法。

      先生的一生曲折丰富,造就了他丰富多彩的诗意生活,喜欢他这个人,品着他的味道,与他的作品,仿佛与他的生活紧密相连。但我,却永远参不透悟这位老先生。

[阅读全文]...
  •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

  • 阅读
  •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浅析《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希望有所帮助!

      沈从文的《边城》是*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作品。《边城》赞美了“人性美的至美”,让人感受到美是人类的杰作,是一篇赞美人性之美的诗歌。《边城》中的人物翠翠是沈从文刻画的最成功也是最偏爱人物之一。她率真、美丽,充满活力,是沈从文心中的理想化人物,翠翠以其独特的艺术之美在小说中闪耀着不同的光芒。

      1.人物形象之美

      《边城》的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风景,那清澈见底的河流,山水间的小镇,吊脚楼,渡船。一切自然而美丽,一切如画,仿佛在一个梦里,给人以美的享受。翠翠就是在这个美丽、和*、和谐的成长环境中。因此,这也注定她温柔、诚实、率真的个性。

      翠翠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山村小姑娘,聪明可爱,温柔大方,是悬挂着的露芽,是青山下的一只白色小羊,一只令人怜爱的小猫。她来自青山翠竹之间,这使得她身上散发着山野的纯净与秀气。她人虽小却很懂事,每天都会帮助祖父去拉渡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皮肤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学上的独特之美。

      湘西的清风秀水从小就陶冶了翠翠的情操,纯朴的民风净化她的心灵。因此,翠翠有着像水晶一样干净的性情。翠翠的成长与形象之美的塑造无法脱离边城的环境影响,更加受到了朴实的民风熏陶,同时,也受到了有着古道热肠的爷爷为人处事的启发。如小说所提,翠翠的爷爷是渡船能手,其忠厚老实,重义轻利。而书中写道“翠翠抱膝在月光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黄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虫声繁密如落”。这时的翠翠形象是美丽而温柔的。再加上边城的清新空气、柔和的月光、四周的景物,更是将翠翠之美推进一层,使读者沉醉在边城的.氛围纯美中。

      2.人物人性之美

      在一个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乡村世界中,收获了对自然风光、人事最基本的感知。沈从文以最纯净的形式来看待这些并保存在心底,避免受到现代文化知识、新思想和各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因此,在沈从文描绘的和谐、宁静、简单的湘西边地所拍风景的情节是简单、纯粹、自然的人性美。

      走进《边城》,读者肯定会被小说中的人性之美与纯朴的自然之美深深感动,由此交融成一个和谐的人性美。翠翠就是在这片灵山秀水中长大的,受到了淳朴的民风关怀。所以她是自然的化身,是沈从文理想的人物,是人性之美,是融入当地的生命的赞歌。《边城》所展现世界是简单,健康、淳朴、醇厚。小说用美丽的人性感动着读者,同样也在用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守护着翠翠的人性美。

      翠翠的爱情世界是纯洁、美丽的,超越一切世俗的利益,但同时也是隐约而朦胧的,时有时无。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长大了,感受到爱情的她也会将野花戴在头上,当是新娘礼服。当看见王团总家小姐手上戴一幅麻花铰的银手镯,翠翠心中也会产生艳羡之情,然而属于她的爱情却终归是一串美丽而又漫长的梦。同样,她在爱情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翠翠人性美的重要体现。当翠翠和傩送初次相见时,她心底的爱情火花就被点亮了,但这依然是朦胧的、不清不楚、后知后觉的体会。当翠翠知道来做媒的是大佬时,他失望而错愕。她掩饰了心中的不满,而是依然期待着梦境中那份幸福的到来。翠翠的爱情为傩送而敞开,傩送一句“大鱼会吃掉你”,是二人爱情发展的隐喻。在翠翠想起傩送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句误骂他的话,对她而言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天保来求亲时,翠翠表现出了一种对爱情的绝对忠贞。说到底,翠翠对傩送的爱情是少女心中一直有的梦境状态。当傩送在月夜之中为她唱歌时,翠翠已经被歌声所俘获。

      3.人物爱情之美

      当翠翠与傩送被分离后,读书心中最不愿看到的场景就是担心翠翠会上演其母亲的悲剧。令人欣慰的是,翠翠和傩送并未像母亲和军人一樣殉情而死,同样,翠翠所爱之人也并未放弃他和翠翠的爱情。

      傩送拒绝了眼前的物质诱惑,翠翠更是表现出了一种比她母亲更加勇敢和坚强的爱情毅力。翠翠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家中的好意,“以为名分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接着,她始终怀着希望和其波折的命运做着持久战争。翠翠面对各方面的磨难,等待着傩送归来,并坚定地选择去接受坎坷路上的各种挑战。毫无疑问,在爱情中,翠翠的性格展现出了对待爱情的柔中有刚的人物之美。

      综上所述,翠翠是倾注了沈从文关于“爱”与“美”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成长与大自然的纯美中,并深受湘西边城中的淳朴之美、自然之美、受到喜乐的民风民情的熏陶。固然,她有着秀水青山一般的性情,可以说,翠翠是沈从文基于自身乡恋情感所孕育出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阅读全文]...
  •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人物形象分析,希望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一文一直是初中课本的传统篇目,是初中文言文经典作品之一。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只用222个字就完整地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深深烙在了读者的心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亲临战场,从容指挥。正是由于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弱小的鲁国才战胜了强大的齐国,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的确,在国家面临外强侵犯之时,作为一介草民的曹刿敢于挺身而出,拯救了国家,拯救了人民,此行此举可歌可泣。也正缘于此,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祖国、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直到今天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掩卷而思,我总觉得对《曹刿论战》一文的人物分析不够全面,那就是淡化了主要人物背后的次要人物──鲁庄公。

      按传统的分析和*惯的概括,《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未能远谋”。正是这样的特点,一直以来鲁庄公成为了愚昧、无能的代名词。

      然而,分析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用*面镜来反射,因为*面镜的反射原理,让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人物形象其中的一面。我们要学会用多棱镜折射的原理来观察历史人物的形象,还原历史,要让人物回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之中。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客观地来评价历史人物了。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曹刿论战》中有关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几个闪光点。

      1、放下尊严,虚心纳谏:

      《曹刿论战》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那时君主专制,帝王惟我独尊。朝纲上下,惟圣旨是从。国家大小事情,皇帝一个人说了算。鲁庄公面对“齐师伐我”,已经“公将战”。也就是说鲁庄公对这场战争何去何从,已经有了安排和布置。偏偏这个时候,曹刿,一介武夫(书本中注释为武士),执意进见。此时的鲁庄公于情于理上都不会接见曹刿,原因有二:一是战事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二是鲁庄公已经“将战”,迎战是铁定的了。但鲁庄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不因曹刿是一个*民百姓而拒绝接见。不仅接见,而且有问必答。面对曹刿提出的“何以战”,鲁庄公能以实回答,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两个迎战条件连遭否定后,鲁庄公并没有气恼。经过一番思索后,提出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终于得到了曹刿的肯定。鲁庄公能放下尊严,虚心纳谏,最终使得鲁国奠定了取胜的基础:战前政治上取信于民。

      2、尽职尽责,知人善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了鲁庄公尽职尽责,*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身为一国之君,鲁庄公当然懂得江山社稷靠的是老百姓,所以即使日理万机,也不忘体恤民情,为老百姓做实事。君有爱民之心,民则有拥君之举。面对外强的入侵,鲁国人民绝不会袖手旁观,坐以待毙。只要鲁庄公一声令下,鲁国定会全民皆兵,那么再强大的敌人也只能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再看看战争过程中的鲁庄公。“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我们看到鲁庄公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同时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也就是告诉我们,鲁庄公和曹刿并肩作战。这还不是因为曹刿战前的建议让鲁庄公刮目相看,他才有参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争的资格,可见鲁庄公知人善用。打仗时鲁庄公的指令又连遭制止,但鲁庄公能从谏如流。我们不能不佩服鲁庄公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可以说,没有鲁庄公的宽容与支持,曹刿无论怎样有才有志,也得不到施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呀!

      3、不耻下问,取长补短: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正确指挥下,酣畅淋漓地结束了这场卫国战争。鲁国上下是一片欢腾,惟独鲁庄公仍在回忆整个战争过程:为什么曹刿要在“齐人三鼓”之后,曰:“可矣(击鼓)”?为什么曹刿要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曰:“可矣(追击)”?为什么……无数个疑团,实在让鲁庄公不解。是不懂装懂,与民同庆呢,还是不耻下问,弄个水落石出呢?聪明的鲁庄公选择了后者。曹刿一番“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使鲁庄公幡然醒悟,原来是这样,战争真是太深奥了。退一步想,鲁国已经取得了胜利,鲁庄公有这个必要去追问取胜的原因吗?大可不必。又有谁去询问鲁庄公知不知道鲁国取胜的原因?谁也不敢。但鲁庄公认真求实,不怕暴露自己的短处,通过曹刿的分析,鲁庄公无疑获益匪浅。假使他日又有敌人侵犯,那么曹刿的这些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不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吗?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鲁庄公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实践之中完善自我。

      长勺之战早已过去。每当人们谈及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时,每当人们津津乐道于曹刿时,每当人们以“鄙”和“未能远谋”来武断地评判鲁庄公时,我总想为一代明君鸣不*。学会用多棱镜看历史人物,还原历史,让人物在当时当地的环境中活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鲁庄公非“鄙”非“未能远谋”。相反,统帅弱鲁战胜强齐,创造*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鲁庄公才是真正的缔造者。

      拓展阅读

      鲁庄公(前706年10月5日―前662年8月11日),姬姓,名同,为*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六任君主,鲁桓公与其正妻文姜所生嫡长子。

      前694年,鲁桓公携文姜出访齐国,鲁桓公发现妻子文姜与其兄长齐襄公私通而斥责文姜,最终齐襄公派人将妹夫鲁桓公杀死,鲁桓公长子姬同继任鲁国国君,是为鲁庄公,在位时间为前693年—前662年。

      前686年,弑君自立的公孙无知(齐前废公)被国人杀死,鲁庄公因支持流亡在鲁国的公子纠继任齐国国君,从而与在莒国流亡而抢先回国即位的公子小白(齐桓公)结怨,次年,齐、鲁干时之战,鲁国战败,鲁庄公被迫处死公子纠,并将管仲押回齐国。

      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从而带领鲁军击败齐国。左传经典篇目《曹刿论战》即记载此事。

      前681年,齐、鲁柯之会,多次战败而失地的鲁国将军曹沫(疑是曹刿)在盟会上挟持齐桓公,迫使其归还所占鲁国土地,齐鲁签订盟约,自此,鲁庄公在位时期,齐鲁关系相对和睦。

      鲁庄公有三位兄弟*、叔牙、季友,他们的后代在鲁国政坛世代承袭执政之位,势力逐渐大过国君,控制鲁国,被称作三桓(即三支为鲁桓公后代的家族)。

[阅读全文]...
  •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

      貂蝉(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是民间传说中人物,原名任红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认为吕布部将秦宜禄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貂蝉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回、第九回所描写的“连环计”故事中,貂蝉被浓墨重彩的刻画出来。她美丽,王允为董卓的专权数日愁眉不展,而一见貂蝉立刻想出了非美人不能实施的“连环计”;她有情有义,为报答王允的“优礼相待”而主动请求“倘有用妾处,万死不辞”;她聪明勇敢,一面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装出两副面孔,巧妙周旋,最终达到了使吕布杀董卓的目的。至此,在罗贯中生花妙笔之下,一个集忠义、美貌、聪明一身的女子形象崭然而立,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她的美貌与才智,甚至让整个三国时代的天下英雄失魂落魄。貂蝉是这部以男性为人物主体的《三国演义》之中,出场的少数几位女子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一、闭月之貌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妩媚窈窕,妖冶动人,是天下最善解男人心思的狐媚娘,她生就了闭月之貌的千古美女。她一双乌黑发亮的眸子,似喜非喜,淡淡一转,摄人魂魄。

      首先,王允被美艳迷人的貂蝉惊呆了,于是锦云堂拜貂蝉。当貂蝉轻舒广袖,像月宫飘然而至的仙女那样起舞时,吕布看得如痴如醉,色眼圆睁。而后时董卓,他在酒阑*散之时,拥着貂蝉笑逐颜开,打道回府。从此以后,貂蝉周旋在这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貂蝉以自己为诱饵,使董卓、吕布父子色迷心窍,自相残杀。其实在罗贯中的笔下,对于貂蝉的美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描写,但从董卓与吕布见了貂蝉以后如何神魂颠倒来看,董卓是一介匹夫,而吕布可是风流倜傥的,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连这等人物都会为了貂蝉而杀掉董卓,可见这貂蝉的美貌是非常诱人了。

      二、相关情节:

      貂蝉本姓任,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王允得知后其身世后心生一计,设家宴款待太师董卓,让貂蝉与董卓见面。王允又设宴招待吕布赴会,让他与原配妻子相会,并承诺改日让他们正式团聚。

      之后王允便送貂蝉到董卓家,董卓误以为是王献给自己的厚礼,喜出望外,当晚便共赴云雨之好。吕布得知董卓的行为后,勃然大怒,提剑入堂杀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则是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在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恰巧为王允瞧见。于是,王允便将貂蝉收为义女,定下连环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养子吕布的关系。

      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配给吕布,再明着把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貂蝉嫁给董卓之后对吕布暧昧送情,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

      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望貂蝉,貂蝉和吕布相约来到凤仪亭相会。貂蝉假意对吕布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正巧被董卓回府撞见,发怒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扩展资料

      连环计真正的实施者是貂蝉。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武功盖世吕布的白门楼上的殒命。貂蝉也与王昭君、西施、杨玉环一起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

      貂蝉的生*简介

      貂蝉,*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古籍上虽没有记载,但文学作品中多有描述,为汉末三国纷争中重要人物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貂蝉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和刻划,影响颇大,民间传说尤为动人,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中杰”、“女中英”。小说人物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

      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产木耳,故名木耳村,后因村中槐树下发现一株千年灵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传闻,早在貂蝉出生前三年村里的桃杏就不开花了,至今桃杏树依然难以成活,是说貂蝉有羞花之貌的缘故。村中原有过街牌楼、前殿、后殿、王允街、貂蝉戏台和貂蝉墓。时过境迁,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为*地。遗址中常有古代砖、石构件、铜币、陶瓷残件出土,据说都与貂蝉有关。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金文机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貂蝉的谜团

      原型之谜

      正史《后汉书》中,从未提及貂婵之名,它仅以很短的篇幅记录董吕之间的私人恩怨。当年董卓曾为区区小事怒杀吕布,被吕布敏捷地躲过,后来两人重修于好,董卓又派吕布去看守自己的内宅,不料吕布竟乘主人不在,与董卓的贴身婢女暗中相恋。因畏惧被董卓发现,吕布求见王允,和盘托出与董卓不和的真相,指望得到他的援助,结果反过来被王允所利用,指使他将赴宫廷开会的董卓一举杀死。这里出现的婢女,应该就是貂婵原型,但她本是相国董卓的婢妾,与司徒王允并无干系。

      出身之谜

      貂蝉生于何方?一说永年,一说临洮,一说米脂,一说忻州。临洮之说源于《三国志*话》,貂蝉向王允自我介绍:贱妾本姓任,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关相失……米脂故里说则是在当地石沟镇艾好湾村,至今还留有所谓「貂婵洞」。在元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貂蝉对王允说“您孩儿又是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

      死因之谜

      曾经耗费大量笔墨渲染貂蝉义举的罗贯中,对貂蝉“长安兵变”后的描述,始终着墨不多,三国演义上最后一次提到貂蝉的时候还是跟吕布一起在白门楼被曹操围困时,后来吕布兵败身死就没有说明了。在历史价值被榨干之后,她遭到了主流文人的抛弃。但仍有一些作者在孜孜不倦地追问她的下落,继而任意虚构故事,以致其结局形成了“惨死”和“善终”两大类型。

      貂蝉的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又诗曰:“红牙摧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貂蝉素有“闭月”之称,意为连月亮见了她都比不过和遮挡在云后面。

      蔡东藩在《后汉演义》:“司徒王允累谋无成,乃遣一无拳无勇之貂蝉,以声色为戈矛,反能致元凶之死命,粉红英雄真可畏哉。”并说:“庸讵知为一身计,则道在守贞,为一国计,则道在通变,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蝉独能除之,此岂尚得以迂拘之见,蔑视彼姝乎,貂蝉,貂蝉,吾爱之重之!”

[阅读全文]...
  • 花荣人物形象分析

  • 生活
  • 花荣人物形象分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水浒传吧。相信很多朋友都对里面的人物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花荣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荣,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之首。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长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如西汉“飞将”李广,人称“小李广”。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其挚友宋江,花荣得知后造反,大战黄信、秦明,解救宋江。花荣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人赞“神臂将军”。英姿飒爽,眉目如画,是梁山第一美将军。受招安征方腊,箭射方腊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后花荣被封应天府兵马统制。后来他和吴用痛感奸臣当道,一起缢死在宋江墓前。 姓名:花荣

      梁山排名:九天罡:天英星

      职业:清风寨副知寨 (一文一武,他是武知寨)

      武器:雪山飞龙枪,天地日月弓,北斗七星箭(以弓为主)

      技能:冻神之刺,花吹雪之舞,星光四射

      性格:万夫不当之勇,正直、自信、儒雅、文秀、嫉恶如仇、忠心,重情重义。

      原著出场回目:第33回 (第22回第一次出现名字,32回再次出现名字,33回真人亮相)

      出身及 绰号:花荣,上梁山前为清风寨武知寨,少年将军,宋江的旧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劣马,能开硬弓,掌中一条银枪,有着一身惊人的好武艺,射得一手好箭,能够百步穿杨,人们爱其武艺,把他比做汉朝的名将李广,因此,江湖上人送美誉“小李广”。

      结局:花荣自上梁山后屡立战功,被称为“神臂将”“银*”,梁山好汉受招安后,花荣随宋江*定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其间,多次大显神威,枪挑箭射,威风八面。他曾在盖州城下,连射田虎部下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被称为“神箭将军”,敌军闻之丧胆;大战睦州时,阵前一箭射死方腊手下国师邓元觉立下大功。*南归京后被授予应天府兵马都统制。宋江受蔡、高、童、杨四奸陷害饮鸩而亡后,花荣、吴用闻讯赶至蓼儿洼,在宋江墓前大哭一场,双双自缢,赴义而亡。

      有关的章回:

      033 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

      035 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

      “小李广”花荣花荣是“及时雨”宋江的好友,清风寨副知寨,射得一手好箭。宋江怒杀阎婆惜后来投奔花荣,于路在清风山救了被“矮脚虎”王英掳上山的清风寨知寨刘高之妻。不料刘高妻恩将仇报,在元夜观灯时唆使其夫将宋江抓住拷打;花荣大怒,抢回宋江并显神箭风威吓跑刘高军士;刘高告上青州,知府派都监“镇三山”黄信来假做调解,将花荣擒拿,与宋江一并押解青州,路上为清风山好汉燕顺、王英、郑天寿救下,并杀了刘高。黄信逃回清风寨写信求救,知府命本州兵马总管“霹雳火”秦明带兵征剿清风山,花荣出阵与秦明大战,箭射秦明盔缨,后宋江设计收降秦明,花荣、黄信与清风山人马一同投奔了梁山。

      众人路过对影山,恰逢吕方、郭盛比武,两枝画戟上的豹尾彩绦纠结不开,花荣一箭射去分开两戟,艺惊众人;上梁山后晁盖闻之不信,恰好天边有雁群飞过,花荣说要射第三只雁的雁头,弓开之处,弦响雁落,从此,满山之人无一不敬佩花荣。花荣上梁山后为多次用神箭建立奇功,人赞“神臂将军”、“银*”。他英姿飒爽,眉目如画,是梁山第一美将军。

      梁山受招安后,花荣随宋江*定了辽国、田虎、王庆、方腊。他曾在盖州城下,连射田虎部下大将方琼、张翔、杨端等数人,敌军闻之丧胆;大战睦州时,阵前一箭射死方腊国师“宝光如来”邓元觉。花荣因功被封为应天府兵马统制。后来他和吴用得知宋江、李逵死讯,痛感奸臣当道,一起缢死在宋江墓前。

      花荣外貌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

      由此可见,齿白唇红,面如冠玉的花荣,论相貌堪比潘安宋玉,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用现代审美标准来说,真是要脸蛋有脸蛋,要身材有身材。

      小李广花荣不仅相貌出色,身手也相当了得!作为将门虎子,名门之后,官拜清风寨副知寨,枪法出神入化,罕有匹敌。当然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神箭绝学,弓开满月,箭去流星,乱军之中取敌首级如探囊取物,己方“花荣施射”,敌方“花容失色”! 花荣的神箭绝学应该是水浒中最出色的武学技术了,很多人都对他“梁山泊射雁”、“祝家庄灭灯”两番经典出手念念不忘。“梁山泊射雁”一举奠定花荣在梁山排位上的座次,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由此一战成名,人送外号“神臂将军”!而在奠定宋老大梁山地位的关键一战“攻打祝家庄”战役中,要不是花荣将敌方侦察红灯一箭射落,梁山好汉早已全军覆没,哪里轮到后来宋黑厮这般耀武扬威?

      在梁山大大小小*百战中,小李广就是一面旗帜,一种无形的震慑力量。两军相遇,双方主将倘若势均力敌,如果其中一方突施冷箭,往往能够做到一击必杀!小李广大名满江湖,绝非浪得虚名之辈!所以我们看到,方腊手下大将“小养由基”庞万春(也是个神箭手),对于梁山好汉向来以“草寇”冠之,然而对于花荣,却也不敢大意“我听得你这厮伙里,有个甚么小李广花荣,着他出来,和我比箭。”这正是一种高手寂寞、英雄相惜的心理在作怪。

      宋江最贴心的心腹除了李逵,便是他花荣。李逵是在江州以十两银子收购的死士,花荣为何和宋江交情这般铁杆,小说中却未曾详细交代,只是简略说两人一直是朋友。

      清风寨里走出的那个少年军官,拖住宋江便拜。 那人生得如何?但见:

      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将种是花荣。

      通过这段描写,可以想象出一位容貌俊朗、身材矫健的英姿少年。金圣叹水浒批语:“看他写花荣,文秀之极”,因称花荣为“翩翩儒将”。花荣的第一次出场乃是出自宋江之口,宋江杀了阎婆惜,要找个地方避难,宋江考虑了三个去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上;二乃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此是宋江随口提及清风寨小李广花荣。“清风寨”“小李广”“花荣”三词组合,气象不同。“清风寨”给人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之感,如沐好风,如临好水。寨名包含深意。“小李广”之号更是别具威风,“花荣”之名亦露生机蓬勃富贵之气。

      这样一位帅哥,和水浒头子宋江关系也不一般。不然,宋江避难之时,也不会把花荣处列在第二。再是,宋江到清风寨里,和花荣相见礼毕,花荣又“唤出浑家崔氏,来拜伯伯。拜罢,又叫妹子出来拜了哥哥”。

      花荣的容貌出众,谈吐也甚有学养。与宋江相见之时,一番告白便可见端的:“自从别了兄长,屈指又是五六年矣,常常会想今日天赐,幸得哥哥到此相见一面,大慰*生。”读到这里,忍不住便会想起李逵的“粗”,动不动一个“鸟”字不离口。花荣的谈吐毫无文人酸气。但若认为花荣只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知寨,那又大错特错了。

      清风寨正主刘高欲囚住宋江,解往京师问罪。大闹清风寨则又显示出了花荣英武豪爽的一面。花荣得知刘高囚了哥哥宋江,先是致书:

      花荣拜上僚兄相公座前:所有薄亲刘丈,*日从济州来,因看灯火,误犯尊威,万乞情怒放免,自当造谢。草字不恭,烦乞明察不宣。

      书信文辞典雅,可见花荣虽为武将,却也具有文人的儒雅之性。但作为清风寨正知寨,文官刘高却是个蛮横无礼的假斯文。

      刘高看过花荣的信后,一把将书扯得粉碎,并大骂“花荣这斯无礼”一文一武,对比鲜明。

      花荣与宋江感情之深,与其他好汉不同。在救宋江时,花荣曾失声叫道:“苦了哥哥!快备我的马来!”救出宋江后,花荣又向宋江致歉:“小弟误了哥哥,受此之苦!”几声“哥哥”,发自肺腑,令人感动。除了李逵外,花荣的赤胆忠心是无人可比的。

      花荣在大闹清风寨之时,也充分显露了他令人钦佩的一面。连-发两箭,一中左门神的骨朵头,一中右门神头盔上的朱缨,令对手胆颤心惊。这是花荣第一次施展他的神箭手。第二次是吕方和郭盛相争时,花荣一箭射断绒绦,化干戈为玉帛。第三次梁山射雁,这是最精彩的一幕。

      众人俱夸花荣神技,晁天王有不信之意。于是花荣扬言说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颅,结果此雁果然中箭而落,令众好汉又惊又喜。这一箭的功效可不小,对于花荣自己,奠定了在梁山好汉中的大头领地位,对于哥哥宋江来说,作为宋江的生死兄弟,有这般超人的本领,宋江的领导位子也会是越做越稳吧。

      他集勇气智慧于一身,讲义气对宋江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他身手不凡,且拥有“百步穿杨”的绝技。

      在《水浒传》中,花荣第一次出现,是在宋江来到清风寨时。当时,宋江见到花荣时看见的是“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身上战袍金翠绣,腰间玉带嵌山犀。渗青巾帻双环小,文武花靴披绿低”这么一副英俊潇洒的模样。从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花荣是一表人才。

      花荣可不只是个外形英俊的“绣花枕头”,他还拥有过人的'胆识。

      而说道花荣的“勇”,那就表现在他大闹清风寨这个故事上。当时的花荣作为清风镇的武知寨(即现在的副镇长),为了为大哥宋江报仇,竟杀了正知寨刘高,惹来了极大的罪名,但他却无所畏惧。这便显示出了他的勇敢。

      光有勇可不行,英雄好汉当然还要有“智”。

      而说道花荣的“智”,那便是他在清风山大战秦明的一仗。当时,花荣在白天与秦明大战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之后,想到了智取。于是他就抓住了秦明性急的弱点,把他引上清风山,并在半夜多次骚扰秦明军,造成秦明实在无法忍耐,结果一路追到山上一条河中,花荣便在上游放大水,最后把秦明军500多人淹死大半,而后又设陷阱生擒秦明。在这件事中,我们又看到了花荣的机智。

      在梁山好汉心中,“义气”是排第一位的。

      再说道了花荣讲义气,就是上文中所说的“大闹清风寨”,他为了报宋江被诬陷被捕的仇,竟不顾自身安危,到刘高府中劫人。而且正是因为救宋江而被朝廷逼上绝路,只好上梁山“落草”。还有在最后,他在受了宋江托梦之后,和吴用一起在宋江坟边上吊而死,一起陪伴“哥哥”。这可以看出了花容讲义气,而且为朋友奋不顾身。

      最后就是要说说他的身手不凡,首先是他具有超凡的武艺,这可以在上文中与秦明交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就看得出来。

      而我最喜欢他的也就是他百步穿杨的射箭绝技。书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有许多,这里我就说几个“经典”的:

      第一,就是他在家中,向追兵展示自己的箭术。在室内,他用两箭,一箭射在门神(门上的贴画)的骨朵(即门神的武器,有点像流星锤)上,而另一箭则射在门神的头盔上的朱缨上,结果是双双命中,吓得那些军士撒腿就跑。

      第二,就是他在投奔梁山路上的对影山,见到吕方正与郭盛在用戟打斗,结果两戟的绒绦缠在了一起,这是花荣拈弓搭箭,一箭将远处的绒绦给射断。

      第三,他在上了梁山后,向中将展示自己箭术。而这时正好有一队“八”字型的大雁从空中经过,他便说要射第三只大雁的头,于是“花荣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结果是“正中目标”,让众人大惊。作者是这样描述的“鹊画弓弯开秋月,雕翎箭发迸寒星。塞雁排空,八字纵横不乱;将军拈箭,一发端的不差。孤影向云中倒坠,数声在草内哀鸣。血模糊半涴绿梢翎,大寨下众人齐喝彩。”

      第四,他在祝家庄一战中,一箭射下了远处树上祝家军用来作攻击信号的灯笼,使得敌人乱了阵脚,也让自己得以脱身。

      看来他的箭术也和《魔戒》当中的那个精灵射手莱戈拉斯有的比啦。而且比《三国演义》中吕布的“辕门射戟”要强的多啊……

      总的来说,在《水浒传》中,作者对花荣的评价是很高的,不仅是他的外形和武艺,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和义气,这些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

[阅读全文]...
  • 木兰诗人物形象

  • 诗人
  • 木兰诗人物形象

      木兰诗里面有哪些人物形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木兰诗的人物形象,内容如下:

      人物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木兰诗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心理分析,替父从军的无奈、想家的苦恼、报国杀敌的雄心;

      2、动作分析:织布表现叹息,出征前后的匆忙急切、归来后的打扮喜悦;

      3、但求报国杀敌,不求立功封赏。

      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 句子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 语录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 说说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 名言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 诗词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 祝福

祝福中我的人物形象 - 心语

推荐词条

来源于古诗词的流行歌曲 妻子对丈夫的爱古诗 带皓天的古诗 夕阳月亮的古诗 水里的古诗 窗外细雨纷纷的古诗 朋友自远方来的古诗 关于青春的古诗的题目 生活中有趣的古诗词 吸引八方来客的古诗 描写皇后的古诗 有树叶的古诗词 中秋节送给老师很好听的古诗 写童年无拘无束的古诗 中秋节愉快的古诗 敕勒歌古诗的插图 李商隐送别友人的古诗 古诗中有对子的 取财有道的古诗词 原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的古诗 古诗里面有冬的诗 早上醒来刮风下雨的古诗 古诗词读的方法 古诗书法横着写的格式 雁雁雁的古诗 古诗中大江的意象 小学部编版上的古诗 岁月流水的古诗 回乡偶书的古诗一 中班教师节有关的古诗 小学写鸟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