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关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简单的古诗水彩画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简单的古诗水彩画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简单的元日古诗配画

  • 简单
  • 简单的元日古诗配画

      元日中的“元日”就是现在的春节。在这首诗里,大诗人王安石写到了宋朝人在庆祝春节时放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三种传统风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单的元日古诗配画,一起来了解下《元日》这首古诗。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元日屠苏酒

      放爆竹就是现在的放炮仗,换桃符就是现在的贴春联,这两种春节风俗一直沿用至今,但春节喝屠苏酒这一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的*俗,后来渐渐消失了。

      那么,宋人在春节盛行的喝屠苏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屠苏酒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传说屠苏是一种阔叶的药草的名字,用这种药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还有一种说法: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

      为什么要喝屠苏酒?

      我们的屠苏酒是由东汉的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它是用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在酒中浸制而成的。由于冬末春初的时候,老百姓最容易传染流感、瘟疫这样的`疾病,华佗就泡制了一种药酒,送给百姓,让他们在除夕的时候饮用,据说可以保一年*安。后来,这个药方由唐代名医孙思邈(miǎo)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总要分送给邻里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用这包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了过年的风俗。

      春节喝屠苏酒有哪些规矩?

      以前饮屠苏酒,规矩很特别。一般人饮酒,一直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年纪越大的越后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表示挽留,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屠苏酒的风俗流传了很多年。宋朝文学家苏辙所作的《除日》一诗里,有这样两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阅读全文]...
  • 水彩画和国画的区别

  • 画画
  • 水彩画和国画的区别

      水彩画和国画产生的地域不同,绘画的基本理念也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水彩画和国画的区别,欢迎阅读。

      一、国画和水彩画的概念

      (1)国画的概念。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是指*传统的水墨画[以墨为主,不施彩或少量施彩]和彩墨画[也用墨,但施有重彩,包括基本不用墨的无骨画]。它是以水为媒介,用毛笔、墨和矿物颜料、植物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国画”一词,是为了区别于西洋画而出现的一个“绘画类别”概念。按照艺术手法划分,国画又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画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故称“工笔”。工者,工整之义也。写意是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情感。写意画要求画家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创造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意到笔到。兼工带写则是综合运用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有的偏工,有的偏写,不一而足。此外,还有一种无骨画。无骨画也称为没骨画。在国画中,画家在画物象的轮廓、叶脉时,一般是先用墨勾皴出来的,这种画法属于有骨画法,这里的所谓“骨”就是墨线。无骨画法就是不用墨线,直接用色彩造型的一种国画画法。在无骨画中,还有一种与水彩画极为*似的画种,我们称之为写真画。由于这种画法与水彩画十分相似,故需要单独研究其异同。在此后的讨论中,我们暂不将无骨画特别是写真画单列出来进行特别说明,以减少本文篇幅。从艺术的分科来看,国画还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而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2)水彩画的概念。水彩画起源于西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它也是以水为媒介,运用艳丽且多为透明的水彩颜料,在白纸[是一种“硬白纸”,如我们*常说的白报纸,一般不用国画专用的“软白纸”—-宣纸]上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大概念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水彩画是以“彩”为原料,“水”为媒介[油画则是以油来调和颜料],在专用的“硬白纸”上作画,且十分注重光影效果的一种色彩艳丽的绘画形式。

      二、国画与水彩画在主要工具材料上的异同

      (3)画纸。水彩画和国画都是以白纸为主要载体。国画使用的是宣纸和绢,宣纸又有生、熟之分,但都很柔软,可以说是“软纸”。国画的工具和材料的性能,也决定着国画的特色。特别是运用绢和纸作画,更容易发挥了笔墨情趣。宣纸的渗化特性,加之毛笔柔中有刚的特性,使得笔墨变化无穷。而水彩画则使用具有一定硬度的白纸,如法国的ARCHES水彩纸。水彩纸与宣纸和绢相比,可以说它是“硬纸”。理想的水彩画纸,纸面白净,质地坚实,吸水性适度,着水后纸面比较*整,纸纹也有粗细之分。

      (4)墨与*。在国画中,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墨分五色”之说。而在水彩画中,只有黑色颜料。对于这种黑色颜料的使用,水彩画也不像国画那样,有那么多的讲究。

      (5)画笔。水彩画和国画都以毛笔为主。只是由于历史原因,两种毛笔在外形上存在一些差别,但其本质上并无明显差别。国画用的毛笔和水彩画用的画笔,都需有一定弹性和含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两种画笔也是可以互用的。比如国画中经常使用的狼毫笔、白云笔、山水笔等都可用来画水彩。

      (6)砚和调色盘。调色盘是水彩画家和国画家都不可缺少的绘画工具。砚台是国画家不可离开的绘画工具之一,而水彩画家则根本不需要砚台,有几个调色盘就够了。

      (7)颜料。从原料来源上看,水彩颜料和传统国画颜料是基本相同的,都是来源于动植物、矿物和化学合成[国画中的化学合成颜料是后来借用了水彩画颜料],但也有诸多不同。

      [7-1]国画使用的颜料有两在类:一类是矿物质的,如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白粉、金粉、银粉等;另一类是植物质的,如花青、藤黄、胭脂、洋红等。由于国画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可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如敦煌壁画以及汉墓壁画,至今仍保持着鲜艳的色彩。水彩颜料则有着容易褪色的弊端。水彩画作品经过一定的年月,总易于褪色,特别是在阳光和空气接触下,变化更快。这是因为水彩画使用了像玫瑰红、青莲、藤黄、草绿等易变的颜料。

      [7-2]颜料的种类不同。水彩的种类要远远多于国画颜料,色阶丰富,色彩艳丽。常用的水彩画颜料有柠檬黄、中黄、土黄、朱红、土红、深红、玫瑰红、草绿、翠绿、群青、普蓝、熟褐、煤黑等。

      [7-3]是两种颜料的在“硬白纸”上的晕散效果相差不大,即基本上都不晕散;但在宣纸上,国画颜料晕散效果极强,水彩颜料还是基本不晕散,好像是有一点儿“油性”。这是因为水彩颜料中含有少量的甘油。

      [7-4]国画颜料所用的原料,要通过研、炼、沉、汰等制作过程,分出深、浅、精、粗,然后选用,但总体上来说颗粒较粗。水彩颜料虽然也有从动植物、矿物中提取的,但其颗粒较国画颜料细得多,用水溶解后晶莹细腻,把它一层层涂在白纸上,同样也有晶莹剔透的效果。水彩颜料经水调和后,较多的颜色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其中尤以普蓝、柠檬黄、翠绿、玫瑰红等色最为透明,其次是群青、桔黄、朱红等。而土红、土黄、煤黑、褐色则不很透明,但若多加水调和,降低其浓度,也可以出现透明效果。水彩颜料中的群青、赭石、土红等属矿物性颜料,单独使用或与别的色相混都易出现沉淀现象。

      (8)调和剂。国画和水彩画都是用水作为颜料的调和剂。水在国画和水彩画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国画还是水彩画,对水的运用都有很多讲究。作画时,水分的多少要视绘画题材和画面效果而定,并且与所选纸张的吸水性有直接关系,气候的干湿也影响着水的运用。但总起来看,水的作用有三:一是用于调和颜料;二是用于打湿纸面;三是用于晕化色墨。比如水彩画,一般的绘画程序就是要先将画纸打湿,然后再加涂颜料。如果一次涂色深度不够,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涂色,其方法就是待上次涂层干透后,再将纸面打湿并在其上面继续涂色。国画中的工笔画法也需要分层涂色,也是要求上一层涂色干透后再继续下一层的.涂色。在国画中,特别是写意画中,恰当地使用水调和色墨,可以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其中的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覆盖液和矾。在水彩画作画过程中,画家经常使用覆盖液,以便达到某种绘画效果。而国画材料中则没有覆盖液一说。在国画中,也有一种特殊材料,是其它画种[当然包括水彩画]并不使用的,这就是矾。矾在国画中,一是可以用来熟纸[即将生宣纸变成熟宣纸];二是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色墨的阻挡液,有些覆盖液的效果;三是直接作为绘画颜料,如用于冰雪画。

      三、国画和水彩画在作画思路上的异同

      ( 10)绘画设计。国画讲究意在笔先、成竹在胸,水彩画多以写实主义为指导,重在写实和光色的运用。晋代画家顾恺之提出“巧密于精思”。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只有立意在先,画中才有奇意。清代的方薰在他的《山静居画论》中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的关系:“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庸者作画必*庸,俗气者作画必俗气,因为他们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意”从哪里来?来源于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和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来源于画家自身的修养。虽然在西方绘画家那里,也是重视绘画立意的,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就说过:“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但是,西方绘画中对于意境的要求,远没有国画那样,将其置于首位。总体上说,西方绘画[当然包括水彩画]更注重的是如何写实、如何造型和如何表现光色。

      (11)绘画意图。国画讲究绘画寓意[画外之音]、象征性,水彩画更强调的是唯美主义。国画的山水、花鸟往往含有象征意义,例如以梅花、松树象征不畏严寒,顶风冒雪,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莲、竹象征高洁等。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纲》中说:“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水彩风景画和水彩静物画主要是追求画面上的美观,讲究光和色的调和,绘画内容反而居于次要地位。

      (12)美学要求。国画讲究以形传神。水彩画靠光色取胜。“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在国画中,“神”高于“形”。在这种美学观的指导下,画人物不仅仅要外形上相似,而且要神似,要画出人的精神面貌,而后者比之于前者更为重要。水彩画的着眼点首先是外形的相像,“对于“画中神韵”的追求,远不如国画那样强烈。国画尤其是写意画,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水彩画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也不是一点儿不强调对“神”的表现],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种说法确有一定道理。*百年来,西方绘画界出现了抽象画派、印象画派,在他们的绘画中,已经开始多了一些对于绘画中意境、神韵的追求。

      四、构图法则上的差异

      (13)尺幅大小。水彩画用纸,篇幅一般较小,大多为半米见方,而且比较讲究长宽之间的比例,一般要符合黄金分割律。国画的用纸或长卷,或立轴,有很多作品的长宽比例根本不符合黄金律,但它却能够很好地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家者的主观情趣。

      (14)透视方法。水彩画遵照透视学、解剖学和彩色学的原理进行创作,基本手法是采用焦点透视法,在*面上创造出一个立体空间。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也用散点透视法,但应用最多的还是散点透视构图法。这样可以实现移山搬海、走马观花,即物象在画面出现时,可以按艺术需要伸长或缩短,可以变换位置,以求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这是*古代画家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能看到桥上的行人,又能看到桥下的船;既能看到*处的楼台树木,又能看到远处纵深的街巷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视法去画,许多地方就无法画出来。

      (15)画面空间。国画的构图法则中,还有一条也很重要,也是水彩画中一般不使用的,这就是计白当黑。在国画中,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景物和画面空白,也有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艺术化了的画面景物和画面留白。这种应有的或人为设计出来的画面空白,在国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将画面留白作为绘画一部分的做法,就是所谓的“计白当黑”。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即在没有画面的部位,也要象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地推敲和处理。水彩画也有“留空”之说。水彩画的“留空”是指一些浅亮色、白色部分,需在画深一些的色彩时先空出来。恰当而准确地空白或浅亮色,也会加强画面的表现力。

      五、国画和水彩画在绘画技法上的异同

      (16)造型手段不同。国画用线条造型,水彩画用光影造型。国画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线造型,以形传神;用皴法分出阴阳明暗,只画其形而不画其影。首先,国画家通过线条、皴法勾出轮廓、阴阳、质感和体积。同时,在国画家看来,线条还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国画家对山水、衣纹的勾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如“十八描”和披麻、斧劈、荷叶、米点等各种皴法。这些在水彩画中是没有的。水彩画也利用线条、飞白[类似国画的皴法]塑造形象,但水彩画的基本造型手段是光影。西洋画[包括水彩画在内]更侧重于通过光和色,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和空间感,离开要表现的形体、结构、明暗等具体内容,线条本身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17)色彩理念和色彩运用不同。国画是重视设色的,所以古代把图画叫做“丹青”。丹是朱砂,青是蓝靛,都是绘画上常用的颜色。设色是古代画家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法。但是总的来看,国画家对色彩的理解以及用色观念、着色方法,与水彩画家有着很大的差异。

      [17-1]国画的景物,不像西洋画那样重视物体的形似,以及物体上的光色变化和画面[设置是暗部]的明亮感,而是更注重景物的神韵、神似,注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17-2]随类赋彩色是国画着色的基本法则,随光赋彩是水彩画着色的基本法则。国画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一件物品,就赋予这一件物品以基本色。国画中的基本色,也只是一种*似色彩[是随类赋彩而不是随物赋彩,更不是随光赋彩]。虽然有时着色也有浓、淡、干、湿之别,但目的不是表现物体的光感而是为了破除板滞,以求得颜色本身有丰富的变化和生动的韵味。

      [17-3]国画设色常带有画家的主观色彩,甚至抛弃描绘对象本身的颜色,采用人为想象出来的色彩,如朱竹、墨竹、墨兰、墨梅等等。我们可将之称为“随情赋彩”。

      [17-4]喜用对比强烈的原色。*人*惯以红、黄、蓝、白、黑为“五原色”,其中以黑与白为主色。国画讲究“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比如大青绿山水,一般的画法是:用大片的石绿、石青画山石,用泥金勾勒轮廓,用白粉堆染山间云雾,用朱砂点出丹枫。这样一来,青山、白云、红树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7-5]国画的水和天一般不着色,而是借用纸的空白来表现。古人所谓“以素为云,借地为雪”,说是就是这种表现方法。虽然不画云和水,却能表现云水的存在。

      [17-6]在国画中,墨与色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对于用墨,国画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总的来看,宋代以前的国画设色十分讲究,但文人画兴起后,提倡“意足不求颜色似”,淡彩就逐渐成为国画的主流。在今天看来,淡彩已不能充分反映当代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需要在继承传统设色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的营养,创造新的着色理论和新的色彩世界。

      (18)着色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国画中的工笔画,以多层*涂为主,每次涂层,都要等上一层干透才行;写意画着色一般是一次到位。水彩画也是以*涂为主,也需要经过多次、分层[也要等上一层干透]涂色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但也有一些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绘画材料和绘画理念的差异所带来的。

      [18-1]水彩画的着色有干画法和湿画法之分。干画法也是一种多层画法。它是用层涂的方法,在干透了的底色上,一遍遍地着色,不求渗化效果,多用于表现肯定、明晣的形体结构和丰富的色彩层次。干画法可分层涂、罩色、接色等具体方法。层涂就是在上一层着色干透后,再涂下一层颜色,有的地方需两遍三遍。罩色也是一种干涂,当画面中几块颜色不够统一时,可通过罩色达到统一。比如某一块色彩过暖,罩一层冷色就可以改变其冷暖性质。在最后调整画面时常用此法。接色是在相邻的不同色块之间进行过渡性衔接,以增加色彩变化。 湿画法可分湿重叠和湿接色两种。湿重叠就是将画纸浸湿或部分刷湿,在画纸末干时着色,或在上一层着色末干时就进行下一层着色。这种方法多用于表现雨雾气氛和湿露润泽的情趣。湿接色就是在画面末干时,对相邻的不同色块之间进行过渡性衔接,通过水色流渗,表现色彩的渐变。

      [18-2]国画设色方法有重彩和淡彩之分。重彩法多用于在熟宣纸上画工笔画,它以青绿为主色,故称“青绿山水”。需要先用淡墨勾出轮廓,再分层着色,最后用浓墨勾边缘线、点苔。常用的着色方法有渲染、叠染、罩染、衬托等。渲染法是同时用两支笔,一支笔蘸颜色,一支笔蘸清水晕化颜色,解决色彩由浓到淡的过渡问题。叠染就是一层一层地将颜色染上去,使颜色逐渐加深到画面需要的程度。其要求是必须等上一层干透后才能进行下一层着色。罩染就是先铺底,后罩色。选择不同的底色和罩色,可产生丰富的色彩效果,如花青铺底罩石绿有浑厚凝重之感,赭石铺底罩石绿有鲜明温暖之感。衬托就是在纸的背面涂一层与正面景物相应的颜色,使正面颜色更浑厚或更鲜艳,如用石绿来衬汁绿,用石青来衬石绿等。淡彩法设色适用于写意画法或半工半写的画法,它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用淡彩法首先要画好墨骨,墨骨画得好,只要轻拂丹青即可。淡彩法以赭石为主色称为“浅绛山水”,以青绿为主色称为小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偏重热色,青绿山水偏重冷色,国画也讲究主色调,也讲究冷热色调相济,如所谓“万绿丛中红一点”。此外还有一种泼彩法,它以泼墨法为基础,借用工笔花鸟画的撞水、撞色二法,以取得水、墨、色交融的艺术效果。

      (19)用笔上都有一定的讲究,但国画对用笔的要求更为严格。国画讲究书法用笔,而水彩画对于用笔则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国画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中间气不可断,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笔墨二字被当做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笔触也是水彩画作品不可缺少的因素,用笔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笔触恰到好处可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使画面活泼、生动。水彩画要求*处的物体对比清晰,笔中所含的水分要少一些[干笔];远处的物体虚略、模糊,笔中所含水分要多一些[湿笔],从而产生空间感。无论干笔还是湿笔,运笔的速度都要果断有力。水彩画是加法,多数情况下也是落笔无悔,所以也要求用笔用色尽可能一步到位。

      (20)特殊技法上各有用武之地。水彩画的特殊技法包括刀刮法、蜡笔法、吸洗法,喷水法、撒盐法、对印法、油渍法等。刀刮法是用一般削铅笔的小刀刮划,是破坏纸面而造成特殊效果的一种方法。 蜡笔法是用蜡笔或油画棒,在着色前涂于某些位置,涂蜡之处在着色时自然空出。此画法可用来表现稀疏的树叶、夜晚的灯光、繁杂的人群等。吸洗法就是使用吸水纸,趁着色末干便吸去一部分画面的颜色。喷水法就是在着色前或在颜色末干时,对画面喷水,使画面出现被细雨淋湿的效果。撒盐法就是在颜色末干时,撒上细盐粒,使画面干后出现象雪花般的肌理效果。对印法就是在玻璃板或有塑料涂面的光滑纸上,先画出大体颜色,然后把画纸覆盖在上面,将其上面的颜色拓印下来[再稍作加工即可成为一幅水彩画]。油渍法是利用油与水不相溶合的特性,着色时蘸一点松节油,以使画面出现斑斓的油渍效果,使色块增加变化。特殊技法的形成与绘画材料直接相关,有些水彩画的特殊技法已经被国画所借用,有些则不能共用。比如水彩画用的是“硬纸”,画家可以用小刀、铅笔、木条在纸面上做出划痕,这在国画专用的宣纸上是不可想象的。而国画中,利用矾来控制色墨的技法,利用洗衣粉、洗涤剂、盐来扩散色墨的技法,都是利用了宣纸这一特殊绘画载体才得以更好的实现。

      六、国画和水彩画在后期处理上的异同

      (21)题跋、印章,是国画独有的,也是区别西洋画包括水彩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国画善于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通过题款、用印来提高或补充观赏者的鉴赏和理解,还可以丰富画面的变化,起到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点缀与*衡构图的作用。

      七、国画和水彩画在画面感觉上的异同

      (22)水彩画和国画因工具材料的特性、绘画技法有很多不同,所以最后给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影响也有所不同。一幅好的水彩画,给人的视觉印象,突出表现在色彩斑斓、晶莹透明、滋润流畅、灵活自然、淋漓痛快、轻松活泼这些方面。国画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意境,其次是画背后的寓意,第三才是构图、线条、色彩带来的美感。实际上,意境也是美感,不过它是一种宏观的、高层次的、模糊的美感。在国画中,最为讲究的莫过于所谓的“气韵生动”。气韵是国画家的艺术灵境。一幅上好的国画,应该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具有抒情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这种艺术境界,就没有达到国画的基本要求。

      总之,从大的方面看,国画与水彩画的主要区别是:国画善用线条,西洋画的线条并明显;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人物画不讲解剖学,水彩人物画很重解剖学;国画不注重背景,水彩画很注重背景。随着时代的前进,特别是“五四”之后,随着西洋画的传入,现代的国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吸收素描、油画、水彩画等多种技法,大大丰富了传统国画的表现技巧,有的画家在工具材料上也不断革新,把西洋画的技法巧妙地与国画的传统技法融会在一起,使国画出现了新的生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融合中西的绘画出现!

[阅读全文]...
  • 冬天简单的古诗配画

  • 冬天,简单
  •   冬天,它撒下了甜甜的白糖,吹出了淡淡的寒风。冬把它准备了一年的礼物送给了快乐的人们,那洁白无瑕的雪花宛如一个个降临人间的天使,轻轻地飘落到厚厚的“棉被”上。

      《风雪中作》

      唐·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塞下曲四首之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阅读全文]...
  • 颐和园长廊彩画导游词

  • 颐和园长廊彩画导游词(精选5篇)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以下是小编整理颐和园长廊彩画导游词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众所周知,颐和园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的皇家园林,是当时最尊贵的皇室家族们独享的避暑园林,规模不可谓不宏达、布局不可谓不精致。接下来,就随作文网一起来看看这座皇家园林的导游词吧!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阳光旅行社的导游,我姓成,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长廊。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使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我们要去的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画廊,有油漆彩画14000多幅,是*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273间画廊的梁枋上。本世纪60年代,**不仅保留了西湖风景画,还增绘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画14000多幅,使长廊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廊。

      好,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这座长廊,这座长廊是乾隆为他母亲观赏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为了让母亲游圆不受雨雪日晒之苦,又能饱揽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万寿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边设计修建了一条长长的游廊。乾隆皇帝的母亲喜欢听故事,经常一边在长廊中游览,一边让宫女给她讲各式各样的故事听。有些她特别喜欢的`故事,就让宫女们反复地讲。时间一长,宫女们肚子里的故事讲完了,以前讲过的故事也记不清了,这可难坏了宫女们。后来,她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故事的内容画在长廊两侧的梁枋上。故事越讲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画也越来越丰富。从此,宫女们再也不愁没有故事给太后讲了。太后呢?因为年迈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画,对此竟毫无察觉,这就是颐和园长廊人物故事彩画最初的来历。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长龙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张,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使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请大家在游览时注意事项:不要在墙上乱涂乱画乱刻,不要乱丢果皮纸屑,不要随地大小便!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由于长廊的地基是随着万寿山地势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的,在地势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上,还建有四个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遥,设计十分的巧妙。长廊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有画廊之称。这是因为在廊*有苏式彩绘1.4万多幅,而且很少重复。

      各位旅客,一天的游玩就要结束了,颐和园之行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愿大家记住这美好的一天。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美丽的颐和园长廊吧!

      颐和园的长廊东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由于长廊的地势随着万寿山的高低而起伏,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的。长廊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四座八角冲檐的亭子。

      长廊不仅是*园林中最长的游廊,而且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时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各位游客,我的介绍到此结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要想对颐和园的长廊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游览的过程中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尊敬的游客: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颐和园游玩,它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皇家园林,希望大家不要破坏园林内的建筑。这次旅游由我来当导游。我们先来到颇有名气的长廊参观一下。

      那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多搭配啊,多美啊!这条长廊长七百多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这么独特的风景,您一定没有见过吧!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现在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就可以看见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屋顶上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是排云殿。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万寿山,这里是观看颐和园美景的最佳地方。

      正前面,昆明湖真静啊!静的像一面镜子。这水真绿,绿的像一块碧玉。

      您一定也感受到了它的美了吧!那我们下山游览一番昆明湖吧!看,昆明湖旁围着长长地堤岸。想去那个岛上游玩吗?那就得经过这长长的石桥。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很精美的小狮子,没有哪俩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的美景太多了,介绍也介绍不完,还是您自己去细细品味那美景吧!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王导,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解颐和园的风景名胜。请大家随着我走。

      现在,我手指的这个是著名的长廊。这个长廊可不一般。它全长700多米,分成273间。

      大家可以看到,每间的横槛上都有许多五彩图画,画得各式各样,有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难怪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大家往前看,这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这片湖静得像一面镜子。游船经常从这里经过,大家可以听到船上游人们的欢歌笑语。昆明湖的上面,就是闻名遐迩的万寿山。

      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颐和园的全部风景。站在这里看,整个颐和园真可谓是无比壮观。郁郁葱葱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古香古色的佛香阁。

      大家快随我看看这美丽的石桥吧!这座石桥有17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姿态不一的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这座在历史上为帝王建造的古典园林,现已成为*最著名的旅游参观热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

      1986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听了我的介绍,也心动了吧!那就亲自到颐和园看看吧!

[阅读全文]...
  • 咏梅的古诗_简单的古诗

  • 简单,咏梅,经典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咏梅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咏梅的古诗

    1、《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2、《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3、《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4、《墨梅》

    宋张嵲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5、《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6、《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7、《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8、《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9、《杂诗君自故乡来》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10、《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11、《红梅》

    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12、《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13、《雪梅其二》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14、《题画梅》

    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15、《岭梅》

    宋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16、《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17、《临江仙梅》

[阅读全文]...
  • 谷雨的简单古诗

  • 谷雨,简单
  • 谷雨的简单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谷雨的简单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淡淡的日常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谷雨古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老圃堂》

      曹邺[唐]

      邵*瓜地接吾庐,

      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

      就床吹落读残书。

      2、《芍药》

      王贞白[唐]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3、《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周朴(唐)

      旅人游汲汲,春气又融融。

      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未变暖天风。

      子玉和予去,应怜恨不穷。

      4、《题伍彬屋壁》

      唐·廖融

      圆塘绿水*,鱼跃紫莼生。

      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

      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

      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

      5、《诉衷情(宫中牡丹)》

      曹勋[北宋]

      西都花市锦云同。谷雨贡黄封。天心故偏雨露,名品满深宫。

      开国艳,正春融。露香中。绮罗金殿,醉赏浓春,贵紫娇红。

      6、《谷雨》

      吴藕汀

      浮云富贵客心寒,故里空怀紫牡丹。

      谷雨毋须添国色,江南上巳杜鹃看。

      7、《谷雨》

      左河水

      雨频霜断气温和,柳绿茶香燕弄梭。

      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繁多。

      8、《牡丹图》

      作者:唐寅

      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

      *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

      9、《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作者:许浑

      酒阑横剑歌,日暮望关河。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木落洞庭波。莫尽远游兴,故园荒薜萝。

      10、《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

      崔国辅[唐]

      元巳秦中节,吾君灞上游。鸣銮通禁苑,别馆绕芳洲。

      鹓鹭千官列,鱼龙百戏浮。桃花春欲尽,谷雨夜来收。

      庆向尧樽祝,欢从楚棹讴。逸诗何足对,窅作掩东周。

      11、《尝茶次寄越僧灵皎》

[阅读全文]...
  • 关于寒露的简单古诗

  • 寒露,简单
  • 关于寒露的古诗简单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传统*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寒露的简单古诗(精选62首),欢迎阅读与收藏。

      1、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2、送槐广落第归扬州

      韦应物

      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

      拜亲归海畔,似舅得诗名。

      晚对青山别,遥寻芳草行。

      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3、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张九龄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4、送十五舅

      王昌龄

      深林秋水*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5、黄雀行

      李频

      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

      朱宫晚树侵莺语,画阁香帘夺燕窠。

      疏影暗栖寒露重,空城饥噪暮烟多。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

      6、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7、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

      杜甫

      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

      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

      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

      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

      8、败荷鹡鸰图

      唐寅

      飞唤行摇类急难,野田寒露欲成团。

      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

[阅读全文]...
  • 关于惊蛰简单的古诗

  • 简单,惊蛰,古诗文
  • 关于惊蛰简单的古诗(精选27首)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惊蛰简单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惊蛰

      麦苗葱绿日融融,柳醒桃萌吐煦风。

      细雨润滋虫蚓动,紫燕归返旧巢逢。

      始雷惊蛰催农事,田陌机声震碧空。

      筑梦小康新景象,人勤春早兆年丰。

      2.拟古·其三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3.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4.秦楼月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5.菩萨蛮·春雨宋·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6.闻雷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7.春雨早雷

      作者:张说 朝代:唐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8.观田家

      作者:韦应物

[阅读全文]...
  • 简单的思乡的古诗

  • 简单,思乡
  •   游子的是水滴,日复一日积成了清潭对影独酌;游子的乡愁是蚕丝,年复一年织成了乡衣以慰孤心。不论暴雨狂风,铁马金戈,都无法断绝游子与家乡的联系。

      《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杂诗》

      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渡荆门送别》

      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夜忆舍弟》

      唐·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竹枝》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阅读全文]...
  • 关于梅花简单的古诗

  • 梅花,简单
  • 关于梅花简单的古诗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得高洁、坚强、谦虚得品格,给入以立志奋发得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下面是关于梅花简单得古诗请参考!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入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杨万里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啊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宋·陆游

      幽谷那堪的北枝,年年自分着的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啊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南朝·谢燮

      迎春故啊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啊别意看。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是好,最奈是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 句子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 语录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 说说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 名言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 诗词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 祝福

简单的古诗水彩画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瀑布的古诗名 描述黄皮果的古诗 有关告别秋天的古诗 只表达乡愁的古诗 珍惜同窗情的古诗词 写初夏景色的古诗 适合搭配古诗的音乐 形容期待相见的古诗 远离消耗你情绪的人和事的古诗 适合七夕对老婆发的古诗 无奸不商的古诗 关于学*的古诗7言 端午的由来及*俗和相关古诗 3到4岁学的古诗 描写知错能改的古诗词 一人不成众的古诗 辛弃疾田园风光的古诗 描写红水河的古诗词 背古诗的三岁的那个小男孩 人与动物之间的古诗 笔画简单的古诗词 含季节的古诗 形容初冬阳光的古诗 祖国风险的古诗 诗人*静的古诗 带洛字的古诗 感恩的经典古诗词 清明这首古诗的表达技巧 3岁半适合学的古诗 夫妻恩爱长久的古诗词 古诗词里女人的特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