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关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诗经关于茶的描写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诗经关于茶的描写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诗经中关于茶叶的诗句(诗经中最唯美的茶名)

  • 诗经,茶叶,唯美
  •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诗经》中的茶。好奇地读完全文,小约不禁哑然失笑——作者将《诗经》与茶强行拉郎的行为,让小约读来觉得实在有趣,不如一同来品品。关于“茶”字的演变,小约在前文曾提到,如今的“茶”字,是从“荼”字演变而来的。

    既然“荼”与“茶”有这番渊源,那我们是否可以将《诗经》中的“荼”都解读为“茶”呢?真要这般理解的话,小约觉得,还真有些牵强。

    小约开篇说的那篇文,在提到《郑风·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时,文中的解释是“成群的美女如妩媚婆娑的茶花……”如果按照这个套路来解释出自《国语·吴语》中的“如火如荼”这个词,就应当解释为“像火一般,像茶花一样。”这个解释,岂不叫人莫名其妙?

    既然《诗经》中的“荼”字不能简单理解为“茶”,那该如何解释呢?

    《出其东门》这首诗下阙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这里的“如荼”与诗上阙“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中的“如云”相对应。

    “美女如云”一词就出自这首诗,指漂亮的女孩子多得像天上的云彩。“荼”指的是春季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有女如荼”则指美女众多,犹如漫山遍野的白茅花。只是这“如云”“如荼”的美女,一个都不是我所思念的姑娘。当然,这可不是小约瞎掰的。

    茶友们若有存疑,不妨翻翻朱熹为本诗所做的注解:“荼,茅华,轻白可爱者也。”(此处“华”通“花”)比起将美女们比作“云朵”和“苦茶”之说,以满天的云彩和漫山遍野的白茅花来形容美女众多,是不是感觉合理得多?

    那么,《诗经》中出现的七处“荼”字,可有表示茶的呢?小约的回答是:一处都没有!

    《诗经》中的“荼”,多指苦菜,要么就是地里的杂草。比如《邶风·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和《大雅·绵》中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所说的“荼”都是指苦菜。

    而《周颂·良耜》中的“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其中的“荼”则指野草。

    很显然,不管是白茅、苦菜还是野草,都属于草本,可茶树却是木本植物。古人同一个字现在虽可有多种解释,但是,对于草本木本,还是有一定区分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古人的词典《尔雅》是怎么解释的。

    在《尔雅》中,有种植物叫做“槚”的解释是:槚,苦荼。显然,这个“槚”字,才是古人对木属茶的解释。由此可印证,“荼”也确实可以解释为“茶”。

    所以,当你想当然地以为《诗经》里的“荼”都是“茶”时,细想想也能感觉不对劲:毕竟春秋战国时期的茶,还远没有现在这般流行。

[阅读全文]...
  • 诗经:还

  • 诗经
  •   《诗经:还》

      子之还兮,遭我乎狃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注释:

      1、还:身体轻捷的样子。

      2、遭:相遇。峱:山名。

      3、从:追赶。肩:三岁的兽。

      4、揖:相见时作拱手状的礼节。儇: 敏捷灵便。

      5、茂;美好。

      6、牡:雄兽。

      7、昌:强壮勇 武。

      8、阳:山的南面。

      译文:

      你真敏捷又矫健,咱们相遇在峱山。

      共同追赶两野兽,向我行礼夸我好。

      你真英俊又貌美,咱们相遇峱山道。

      共同追赶两雄兽,向我行礼今我好。

      你真强壮又勇武,咱们相遇峱山南。

      共同追赶两只狼,向我行札夸我好。

      赏析:

      女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美貌、服饰、气色之类。男人相见,互相夸赞的多半是勇武健壮、本领高强。这是天性使然。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应该闯荡天涯,建功立业,而不应 围着女人的石榴裙打转,不应泡在油盐柴米、锅碗瓢盆、婆婆妈妈之中。如果男人不长胡子,溜肩细腰,面皮白嫩,手无缚鸡之力,嗲声嗲气,应当算作是违背天性的悲剧。

      挽弓当挽强,擒兽要擒王,是男子汉的气度,是真正值得夸赞的力的美。这种力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容貌体态之上,也体现在作派和气度之上。气壮如牛,声如洪钟,膀粗腰圆,虎背熊腰,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泰山压顶不弯腰,刀山火海也敢闯,都体现了力之美的精神,体现了天地间的阳刚之气。

      血气方刚的汉子,纵然可以花前月下,儿女呢喃,卿卿我我, 柔情似水,却断不可因此失去刚毅勇猛的天性。天地间失去了阳刚之气,“如大地上没有了阳光,“体没有了骨架,万物失去了生命,地球的两极失去一极。

[阅读全文]...
  • 诗经

  • 诗经
  • 诗经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林,会伐*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粟。

      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糜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阅读全文]...
  • 诗经:荡

  • 诗经
  •   《诗经: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

      曾是强御?曾是掊克?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

      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而秉义类,强御多怼。

      流言以对。寇攘式内。

      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

      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

      既衍尔止。靡明靡晦。

      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小大*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

      虽无老*,尚有典刑。

      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

      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注释:

      1、荡荡:*不守法制的样子。

      2、辟:君王。

      3、疾威:暴虐。

      4、辟:邪僻。

      5、烝:众。

      6、谌:诚信。

      7、鲜:少。克:能。

      8、咨:感叹声。

      9、女:汝。

      10、曾是:怎么这样。强御:强横凶暴。

      11、掊克:聚敛,搜括。

      12、服:任。

      13、滔:通“慆”,放纵不法。

      14、兴:助长。力:勤,努力。

      15、而:尔,你。秉:把持,此指任用。义类:善类。

      16、怼:怨恨。

      17、寇攘:像盗寇一样掠取。式内:在朝廷内。

[阅读全文]...
  • 诗经:潜

  • 诗经
  •   《诗经:潜》

      猗与漆沮,潜有多鱼。

      有鳣有鲔,鲦鲿鰋鲤。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注释:

      1、猗与:赞美之词。漆沮:两条河流名,均在今陕西省。

      2、潜:通“槮”,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

      3、鳣:大鲤鱼。鲔:鲟鱼。

      4、鲦:白条鱼。鲿:黄颊鱼。鰋:鲇鱼。

      5、介:助。景:大。

      翻译:

      漆水和沮水景色秀美,蕴藏着富饶的渔业资源。

      鳣鱼鲔鱼不计其数,鲦鲿鰋鲤也群出波间。

      捕来鲜鱼恭敬奉祀,祈求祖先赐福绵延。

      赏析:

      漆、沮二水是周王朝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印记。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刘“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周颂中的作品很少提及具体地名,而提及具体地名即与祭祀对象有关,如《天作》言“天作高山”,高山即*,是大王(即古公亶父)率民迁居之所,《集传》认为“此祭大王之诗”(大王亦曾渡漆、沮,但在公刘之后,所以以*为标志)。与《潜》不同的是,《天作》点明了“大王荒之”。《潜》诗中没有写出公刘,但公刘是周道由之而兴的关键人物,他在漆沮的经历当是周人熟知的典故,《潜》的祭祀对象必然是公刘,无须点出而自明。由此亦可知,周人赞美漆沮,不仅是基于二水的美丽富饶,更是带着强烈自豪的主观色彩。

      《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照《毛诗序》的说法,《潜》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从字面看似乎可通,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总称鱼”的鱼是否包括鲔,就字面即颇难断定。其实,“春献鲔”是因为鲔在春夏间从海溯河而上产卵,其时方可捕得,冬天无法以“鲔”为荐,“总称鱼”的鱼自然不能包括了。

      从鱼的数量之多(“潜有多鱼”)、品种之繁(“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潜置于水底,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周本纪》中写及公刘“行地宜”,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

      “以(鱼)享以(鱼)祀,以介景福”是饮水思源、祈求福佑的祭祀行动。如果将鱼换成其他的祭品,祭祀的意蕴就会大受损害,而诗作一气呵成的效果也便丧失无遗。在这首诗中,鱼实在是必然贯穿到底的。最后_一句虽然没有写出鱼,但鱼依然存在。因为“鱼”与“余”谐音,《潜》诗所写的祭祀季冬一次,隔年之春又一次,均用鱼,这使读者有理由推断:时至今日仍然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年画,民间除夕*上对鱼不动筷而让它完整地留进新年的*俗,和《潜》所描写的祭祀是一脉相承的。《潜》应当被视为民俗史上一条重要资料,它的末句所祈之福就是“余”。

      《潜》篇幅简短,却罗列了六种鱼名;漆、沮二水具体写出,却让祭祀对象公刘隐名;写王室的祭祀活动,却也与民间风俗息息相关。这些,都显示了作者调动艺术手法的匠心,使本来在《诗经》里相对枯燥的颂诗中的一首能够进入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趣味盎然的作品行列。

[阅读全文]...
  • 诗经:那

  • 诗经
  •   《诗经:那》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依我磬声。

      于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1、猗与那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

      2、置:植,竖立。鞉鼓:一种立鼓。

      3、简简:象声词,鼓声。

      4、衎: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5、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

      6、绥: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

      7、渊渊:象声词,鼓声。

      8、嘒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9、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10、於:叹词。赫:显赫。

      11、穆穆:和美庄肃。

      12、庸:同“镛”,大钟。有斁: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13、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14、亦不夷怿: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

      15、作:指行止。

      16、执事:行事。有恪: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17、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18、将:佑助。

      译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赏析:

      《那》是《商颂》的第一篇,同《商颂》中的其他几篇一样,都是殷商后代祭祀先祖的颂歌。关于其成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成于商代,另一说则认为成于东周宋时。后一说以《史记》的记载最有代表性,其《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他的说法反映的是齐、鲁、韩三家诗的观点。而《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认为正考父只是得到殷商亡佚的十二篇颂诗,作了一番整理工作而已,后经孔子删定为今存的五篇。汉代商诗说、宋诗说两说并存,宋诗说占上风。其后欧阳修《诗本义》、朱熹《诗集传》等宋学名着均取商诗说。清代有代表性的《诗经》学着作,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方玉润《诗经原始》等都主商诗说,但*代今文经学家魏源、皮锡瑞、王先谦都持宋诗说。至王国维作《说商颂》,引殷墟甲骨卜辞为证,说明《商颂》非商代作品之后,宋诗说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有一批新的成果,商诗说重新得到重视。张松如先生《商颂研究》中也是持商诗说:“细详(《那》)诗义,似是一组祭歌的序曲,所谓《商颂》十二,以《那》为首。诗中设有专祀成汤的内容,却描述了商时祭祀的情形和场面,大约是祭祀包括成汤在内的烈祖时的迎神曲。”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说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画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此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读者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此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鞉鼓、管、磐、镛,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读者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伐鼓”,《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此篇的“奏鼓简简”、“鞉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画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鞉鼓,据文献记载,鞉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鞉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鞉,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虿”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此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

[阅读全文]...
  • 诗经:板

  • 诗经
  •   《诗经:板》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

      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圣管管。不实于亶。

      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

      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

      老夫灌灌,小子蹻々。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

      多将熇々,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

      威仪卒迷,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

      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

      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

      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注释:

      1、板板:反,指违背常道。

      2、卒瘅:劳累多病。卒通“瘁”。

      3、不然:不对。不合理。

      4、犹:通“猷”,谋划。

      5、靡圣:不把圣贤放在眼里。管管:任意放纵。

      6、亶:诚信。

      7、大谏:郑重劝戒。

      8、无然:不要这样。宪宪:欢欣喜悦的样子。

      9、蹶:动乱。

      10、泄泄:通“呭呭”,妄加议论。

      11、辞:指政令。辑:调和。

      12、洽:融洽,和睦。

      13、怿:败坏。

      14、莫:通“瘼”,疾苦。

      15、及:与。同寮:同事。寮,同“僚”。

      16、嚣嚣:同“聱聱”,不接受意见的样子。

      17、维:是。服:用。

[阅读全文]...
  • 诗经:桓

  • 诗经
  •   《诗经:桓》

      绥万邦,屡丰年。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于以四方,

      克定厥家。

      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注释:

      1、绥:和。万邦:指天下各诸侯国。

      2、娄:同“屡”。

      3、匪解:非懈,不懈怠。

      4、桓桓:威武的样子。

      5、保:拥有。士:指武士。

      6、于:往。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

      7、克:能。家:周室,周王宗室。

      8、於:叹词。昭:光明,显耀。

      9、皇:皇天。间:通“瞷”,监察。

      译文:

      万国和睦,连年丰收,

      全靠上天降福祥,

      威风凛凛的武王。

      拥有英勇的兵将,

      安抚了天下四方,

      周室安定兴旺。

      啊,功德昭着于上苍,

      请皇天监察我周室家邦。

      赏析: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可知《桓》是乐舞《大武》六成(第六场)的歌(关于《大武》的详细介绍,见《周颂-我将》一诗的作品赏析析字)。据《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按,旧读“崇”下断句,非)。”郑玄注解“六成”为“六奏象兵还振旅也”。而《毛诗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孔颖达疏云:“《桓》诗者,讲武类祃之乐歌也,武王将欲伐殷,陈列六军,讲*武事,又为类祭于上帝,为祃祭于所征之地,治兵祭神,然后克纣,至周公、成王大*之时,诗人追述其事,而为此歌焉。”则所述与《礼记》所引孔子之言不合。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则毛序孔疏谓此诗为武王伐殷讲武类祃之乐歌与原诗文本不合。今按:《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带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桓》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诗的前三句,是以“绥万邦,娄丰年”来证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娄丰年”在农耕社会对赢得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姓对能致物阜年丰的王朝总会表示拥护;而获得农业丰收,在上古时代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娄丰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天意的象征。中间四句歌颂英勇的武王和全体将士,并告诉全体诸侯,武王的将士有能力征服天下、保卫周室。叠字词“桓桓”领出整段文字,有威武雄壮的气势,而“于以四方”云云,与首句“绥万邦”上下绾合,一强调国泰民安,一强调征服统治,而都有周室君临天下的自豪感。最后两句是祷告上苍、让天帝来作证,以加强肯定,同时也是对第三句“天命匪解”的呼应。诗的核心就是扬军威以震慑诸侯,从而达到树立周天子崇高权威的目的,其内容正与《尚书-周书-多方》一致。诗名为《桓》,“桓”即威武之貌,正点明了主题。诗的语言雍容典雅,威严而出之以和*,呈现出一种欢乐的氛围,涌动着新王朝的蓬勃朝气。

[阅读全文]...
  • 诗经:有瞽

  • 诗经
  •   《诗经:有瞽》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々厥声,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注释:

      1、瞽: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2、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虡:悬挂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3、崇牙:业上用以挂乐器的木钉。树羽:用五彩羽毛做崇牙的装饰。

      4、应:小鼓。田:大鼓。县:“悬”的本字。

      5、鞉: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磬: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柷: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圉: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6、备:安排就绪。

      7、箫管:竹制吹奏乐器。

      8、喤喤:乐声大而和谐。

      9、肃雝:肃穆舒缓。

      10、戾:到达。

      11、永:长。成:一曲奏完。

      译文:

      双目失明的乐师组成乐队,

      王室祭祖时*来宗庙。

      摆设起悬挂钟鼓的乐架,

      上面装饰着五彩的羽毛。

      小鼓大鼓一律各就各位,

      鞉磬柷敔安放得井井有条。

      一切就绪便开始演奏,

      箫管齐鸣一片乐音缭绕。

      众乐交响发声洪亮,

      肃穆舒缓和谐美妙,

      先祖神灵听了兴致高。

      诸位宾客应邀光临,

      长久地欣赏这乐曲一套。

      赏析:

      在先秦时代的政治生活中,乐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往往与礼密切相关联。《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由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有瞽》是描写作乐的篇章,《毛序》认为是“始作乐而合乎祖”,郑笺以“王者治定制礼,功成作乐”释之,正反映了礼乐并重的传统观念。

      周代有选用先天性盲人担任乐官的制度,据《周礼-春官-序官》记载,其中的演奏人员有“瞽蒙,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计三百人;另有“眡了三百人”,贾公彦疏说“眡了,目明者,以其扶工”,即是在乐队中配备视力正常的人做盲人乐师的助手。可见,当时王室乐队的规模相当庞大。《有瞽》描写的正是王室乐队演奏的壮观场面。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说明在宗庙上奏乐的主体是瞽;而“设业设虡”、安置乐器的则当是担任瞽的辅佐的眡了。乐器则列举了应、田、鞉、磬、柷、圉、箫管,与《周礼-春官》所载“瞽蒙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基本相符,其中柷为起乐、圉(敔)为止乐之器,以首尾涵盖,表示这次演奏动用了全套乐器而“八音克谐”(《尚书-舜典》),“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其音乐自然十分美妙。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执竟》与此篇。《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点出其“听”与“观”,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便不是“三月”了。看来,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从《有瞽》这一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读者不仅得悉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对周人“乐由天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阅读全文]...
  • 《诗经》诗经--国风召南

  • 诗经
  • 《诗经》诗经--国风召南

      ○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 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 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 殷其靁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 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王之孙,齐侯之子。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句子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语录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说说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名言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诗词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祝福

诗经关于茶的描写 - 心语

推荐词条

与不化妆拜见君王有关的古诗 形容篮球的古诗词 细开头的古诗词 歌名中引用的古诗词 有云和雷的古诗 形容潮流的古诗 丰年留容足鸡豚的古诗 三年下册语文的古诗诗 古诗词春江花月夜的朗诵技巧 牧童的古诗书法 愿宝宝多读书的古诗 古诗中的五字成语 带远*的古诗词 小学古诗草的思想感情 巧虎细菌拜拜里的古诗 古代花园的古诗 职场受气的古诗 描写花的古诗词是一个 不打搅的古诗 与都昌有关的古诗 春天喜雨的古诗 春天描写夕阳的古诗 古诗词的合唱歌曲 古诗中景物的意向 带有伦字的古诗词 与友人离别悲伤的古诗词 关于寄情于山水的古诗 老年人背诵古诗的好处 五古诗词三首的音 天地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超甜的说说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