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蒿里行名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蒿里行名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蒿里行名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蒿里行名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⑴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⑵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⑶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⑷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⑸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⑹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⑺嗣还:随即。还,同旋。
⑻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
作者: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1、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2、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3、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4、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5、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6、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7、嗣还:随即。还,同旋。
8、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
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
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
力不齐一,互相观望,
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
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
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
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
铠甲上生满了虮虱,
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
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
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可是,这大好形势,却被袁绍等野心家给破坏了。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严厉的抨击。诗的结尾描绘出因战争而造成的凄凉悲惨的画面,连年战乱,士兵们不能解甲归田,人民死亡惨重,百不余一,使富饶的北方,变得满目痍瘦,哀鸿遍野。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呼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原文及译文
《蒿里行》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蒿里行》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蒿里行》原文:
曹操〔两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译文: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蒿里行》赏析:
这首诗被*称为汉末的实录,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史诗。它反映了自初*二年(190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直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淮南(今安徽寿县)称帝这几年间的重大纷繁的历史事变和社会面貌。重点写各路军阀以讨伐董卓为名而拥兵自重,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形成新的割据局面,从而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开篇由义而动到自相残杀的记叙,表现了诗人英明的政治洞察力,对上层军阀的内讧以及对下层将士、百姓痛苦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此诗前十句勾勒了这样的历史画卷:关东各郡的将领,公推势大兵强的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祸国殃民的董卓。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诫之不成便加之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称孤道寡之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并对因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悲愤。诗中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铠甲生虮虱”以下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其苦可知;“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曹操本人真正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还是从他随袁绍讨伐董卓始,故此诗中所写的事实都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较之《薤露行》中所述诸事,诗人更多直接感性的认识,故诗中反映的现实更为真切,感情更为强烈。如最后两句完全是诗人目睹兵连祸结之下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真实情境而产生的感时悯世之叹。刘勰评曹氏父子的诗曾说:“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文心雕龙·乐府》)锺嵘评曹操的诗也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下》)都指出了曹操的诗歌感情沉郁悲怆的特点。惟其有情,故曹操的诗读来有感人的力量;惟其悲怆,故造成了其诗沉郁顿挫、格高调响的悲壮气势。这首《蒿里行》即是极为典型的例子。故陈祚明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之词,数者而已。”(《采菽堂古诗选》)可见曹操诗歌抒忧写愤的特征已为前人所注重。
这首诗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创作背景:
公元1*(东汉中*六年),曹操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战败。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蒿里行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⑴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⑵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⑶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⑷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⑸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⑹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⑺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⑻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⑼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⑽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⑾万姓:百姓。以:因此。
⑿生民:百姓。遗:剩下。
创作背景
公元1*(东汉中*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公元190年(初*元年),袁术、韩馥、孔伷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造*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整理:zhl201608
蒿里行
朝代:两汉
作者:曹操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注释
⑴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⑵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⑶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⑷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⑸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⑹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ang):飞雁的行列,形容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此句倒装,正常语序当为“雁行而踌躇”。
⑺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⑻淮南句: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⑼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
⑽铠甲句: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铠甲,古代的护身战服。铠,就是甲。虮,虱卵。
⑾万姓:百姓。以:因此。
⑿生民:百姓。遗:剩下。
创作背景
公元1*(东汉中*六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帝(献帝),自己把持了*。公元190年(初*元年),袁术、韩馥、孔胄等东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造*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杰出的诗人曹操在《蒿里行》里不仅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做了客观的反映,还对经年征战士卒和社会底层黎民的悲惨生活做了如实的描写。既有对在战争中深受煎熬的普通百姓的怜悯,也有对将士远离故土,思乡心切之感同身受。韵得叶用,得句即佳,令人断肠、如泣如歌。曹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各地军阀割据,各怀异心、各自为政的上层社会之现实。
此诗歌中“乃心在咸阳”一句据考证,出自于《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读之令人断肠,其情窃窃乎。而且,操其对音乐之贡献,亦不容小觑,中国古代重要乐种清商乐,便创始于魏公。他今存的二十余首诗全是乐府歌辞,以旧题乐府写时事,曾配乐演唱,”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注引《魏书》)。
曹操
他的作品,有一部分直接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的现实和人民的不幸与苦难。如《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据说父亲曹嵩乃夏侯氏,被曹腾收为养子,后又隐晦地说他是”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蒿本姓夏侯。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其散文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并给*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艺术财富,史称建安风骨。操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也。
曹操乃世之枭雄,自治世以来,礼贤下士、唯才是举,内外兼修、赏罚分明,曾讥讽河北袁绍儿女情长,却一生英雄气短。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作曲家和诗人,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但他的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使得当时乃至后世之人都觉得他是一位极其残暴自私之人。而与他同时期的人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们对曹操的评价是贬多褒少,《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的反面印象。
操有经天纬地之才、惊世骇俗之谋,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开创乱世权臣篡权典范和先例。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发现生产,使其统治地区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他还整顿吏治,用人惟才、不计门第,加强中央集权。
《蒿里行》
这首诗描述了关东各郡的将领们一致推举势大兵强、外强中干的渤海太守袁绍为讨伐卓之盟主,准备兴兵讨伐焚宫、毁庙、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荒淫兀耻、祸国殃民、篡权乱政的董卓。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工旧事,各部会师于盟津,吊民以伐罪,万众一心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表面上看,形势可谓是一片大好。可是,袁绍一众心怀异心,干大事而无谋、做小事而息身,儿女情长、优柔寡断。当时各郡虽然大军云集,但却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怀鬼胎,为了争夺霸权,图谋一己之私利,进之互相掣肘、竞相残杀。
操诫之不成,以诗笔伐。诗人对袁绍兄弟阴谋称帝、铸印刻玺、借讨董卓为幌子,行争霸称孤之实给予了无情和铿锵有力地揭露和隐喻,并对以此造成的战乱,予以了严厉的抨击。在诗的末尾,操清晰得描绘出因战乱而间接造成的凄凉悲惨和悲壮的疾苦,连年战乱,士兵们却不能解甲归田、亲人团聚,人民死亡惨重,生民百不余一,使富饶的东汉末年的北方,变得一片满目痍瘦、哀鸿遍野之凄惨景象。到处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犬吠之声。面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图景,诗人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呐喊。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此诗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民疾苦之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讥讽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更是现实也。操虽居高位,从不以个人好恶和恩怨排挤、打击异己,心怀国殇,通过毕生努力,*定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北方,为其长子曹丕篡权、建立魏国买下了伏笔。操在世时对司马氏一干人没有斩草除根、一并杀之,是最大的政治败笔,进而导致后世司马师仿照曹丕篡汉而篡魏,建立了后期*——晋,令*叹息。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作曲家和诗人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品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的现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和诗歌才气。这首诗风格朴实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概和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为人民疾苦而呼与鼓,道出了诗人对人世间的苍凉和政治家对现实的悲叹,接地气、断人肠。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清初著名的诗人兼诗论家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里评价这首《蒿里行》说:“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来,始而忧贫,继而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亹亹(wěi mén)之词,数者而已。”
评价
1、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老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但是,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精熟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揭露和刻画了当时的社会颠沛流离的现状和百姓民不聊生的疾苦,抒发了当时诗人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时局动乱的无奈,作为诗人,操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接地气的诗歌,不失列为“建安风骨”之首,其情也戚戚、其诗也怯怯;
2、历史无法回溯、时间不可退却。我们无意贬谪和当时各派军阀各怀异心、各为其主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但是在东汉末年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欲立于世、先必存乎己,此人性之弱点具有先天之优势,无法岂止。曹公性情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在汉末时天下大乱、雄豪并起的时代,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操正是利用了袁绍的弱点,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溃了四世三公的袁绍,树立了曹公之地位;
3、曹操凭一己之力,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操可以说是非常之人,超过了当世之杰矣.人只有到了一定的地位,抑或才有心怀国是的忧患乎。民为生苦、操为尔呼,是为真实的社会写照,操抓住了一生难得的机会,登高一呼、一呼百应。历史成就了操,其当为*仰止、膜拜之。操在《蒿里行》中抑或违心地为下层为生计苦苦挣扎的黎民百姓厉声疾呼,实为自己笼络民心,兼有天地人和,为日后问鼎威权积聚力量?
关于品行的言行的名言名句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行的言行的名言名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邓肯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车尔尼雪夫斯基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路程品质。—*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斯宾诺莎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1:贫穷的人不学也会俭省,富有的人不泶也会奢侈。
2:不义之财,我是不会取的。
3:勤俭节约,可以使人更高尚、更美好。
4:关于品行修养的名人名言:奢侈浪费到了极点,就会招来祸患与灾难。
5:节俭就能常足,常足就快乐而且可以得到美好的名声,灾难,祸患也就离得远了;奢侈就常不足,常不足就忧愁而且被人非议,幸福也离得远了。
6:一日的费用,要节约,必须根据收入的多少做安排。
7:利所在的地方,天下人都向那里去。
8:宁可渴死也不赊邻居的酒来喝,尽管天气寒冷也不借别人的衣服穿。
9:努力学*不要忘记祖辈的勤俭,钱财积聚得太多,会使子孙愚蠢。
10:谦逊过分,愈觉得虚伪,亲密得过分,愈变得浮泛,愈加奢侈,愈变得悭吝。
11:君子生活在世上,能甘心穿不好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甘心艰苦劳动,这样就没有过失了。
12:不要贪图不应得到的财物,不要饮过量的酒。
13:看重财物,刻薄父母,不能成为人的子女。
14:嫁女儿要选择好女婿,不要索取很重的薄礼;迎娶媳妇求得品德好的女子,不要计较妆奁的厚薄。
15:君子是把当成快乐,这样就只看到了贪欲的苦处;小人把贪欲当成快乐,这样就只看到了道义的苦处。
1、管教孩子是必可少的,但管教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2、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3、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他们必须得爱的时候。
4、爱产生爱。
5、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
6、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7、言语是心灵的图画。
8、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词适当比恭维好。
9、人有两耳双目,只有一舌,因此应多听多看少说。
10、真懂的人不需大声叫。
11、凡你不愿写下来并且签字负责的事,就不要说。
12、情感本身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可以帮助解决情感表达的问题。
13、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1、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蒿里行名句 古诗曹操的蒿里行 村行名句 旅行名句 踏莎行名句 行香子名句 梁甫行的名句 梁浦行的名句 长干行名句 行行重行行名句 商山早行的名句 燕歌行名句 商山早行名句 苦寒行名句 梁甫行中的名句 东门行名句 流行名言名句 行善的名言名句 旅行名言名句 旅行的名言名句 琵琶行的名句 从军行名句 从军行的名句 陶行知名句 琵琶行名句 长歌行名句 骊歌行名句 行路难的名句 山行的经典名句 长歌行的名句
陶行知名言名句 《蒿里行》曹操带拼音版翻译及赏析 《蒿里行》曹操古诗赏析 关于行动的名言名句 关于品行的言行的名言名句 琵琶行名句赏析 关于蓬蒿的诗句 释行海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查慎行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冯时行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葛高行文的诗句名言名句 于慎行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廖行之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关于蒿的诗句 关于行动的名言名句,行动胜于语言 行为*惯的名人名句 关于行之有效名言名句 实干的名言名句(言与行的名言名句) 蒿里行原文翻译赏析 曹操《蒿里行》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注释(蒿里行重点字句解析) 曹操:蒿里行 曹操《蒿里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白夜行经典名句 关于德行的名言名句精选 《蒿里行》原文及译文 蒿里行写作背景及赏析 曹操蒿里行全文及译文 雪中悍刀行名句 雪中悍刀行中的名句 白夜行名句
钢炼语录 南风过境经典语录 东北一家人经典语录 胡歌高情商语录 经典搞笑语录太经典了霸气 客户服务语录 吕子乔泡妞经典语录 调侃加班的经典语录 陈奕迅的经典语录 女人追求美丽的语录 关于水的经典语录 金星经典语录说爱情 六一儿童节快乐语录 叶芝诗集经典语录 匆匆那年经典语录方茴 爬山感悟经典语录 海绵宝宝经典语录英文 王者荣耀鲁班七号语录 异地语录 剪刀手爱德华经典语录 劝人放弃的经典语录 每天早安语录 手机壳经典语录 生病励志语录 晒驾照语录 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语录 雾都孤儿原版经典语录 经典非主流杀马特语录 境界的彼方的经典语录 喝粥语录 佛法静心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