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举高中的诗句 >

科举高中的诗句

关于科举高中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科举高中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科举高中的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 考试,古代,语文
  • 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

      科举制度是古代*及受*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科举考试童生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生试(tong sheng shi):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以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

      生,亦作儒童、文童。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厅、州)试与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丑、未、辰、戌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分类

      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可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

      县试

      多在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贴诗、经论、律赋、策论等。县试要求有4名村庄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

      府试

      多在四月举行,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县试已录取的士子得以参加,连考三场。府试要求5名村里的人和一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府试通过者方可参加院试。

      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院试

      是童试的最高一级,它由学政主持。院试要求有6名村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举,方可参加考试。院试通过者才可进入官方学校,成为一个地方生员。

      清朝院试三年两试,一为岁试,一为科试。逢寅、审、巳、亥年举行“科试”,逢丑、未、戌、辰、年举行“岁试”。童生可在三年内参加一次科试和一次岁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

      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可自公家领取廪米津贴,谓之廪保,又称廪膳生。其定额甚严,每年都要考列三等,通过考试才能保有食廪资格,故为诸生之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童子应试,必须由该县的廪生保送,乃得入场。

      其次称“增生”,“增广生员”的简称,是指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故称增生、增广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三是“附生”,“附学生员”的简称,增生外再增名额,为诸生之末,故称附学生。凡生员初入学,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皆称附生。

[阅读全文]...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 考试
  • 清朝科举考试简介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清朝科举考试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鹜,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5年9月2日,*、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拓展:科举考试是哪个朝代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历史学家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进入80年代,有学者著文指出:要确定科举制度起源于何时,首先要把握住它区别于其他选举制度的特殊本质,也就是解决什么是科举的问题。何忠礼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个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这样三个特点:“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并通过多方面的论证,认为上述特点中的“投牒自进”和考试黜落法虽然在南北朝后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在唐代,隋代尽管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仍然是察举制。至于史书所载隋代已有进士科的说法,也查无实据。因此,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时间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科举考试的发展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创立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得到正式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制。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阅读全文]...
  •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 探讨诗词里的科举

      科举其实是作诗的好题材。考试本身当然比较枯燥,没有什么诗意,但科举给命运带来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则使人心潮涌动,情绪满怀,不禁挥毫赋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登科者洋溢的喜悦。科举是出好诗的,可惜现代的文学史家很少从这个角度着眼。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最后一卷辑录了不少吟咏科举的唐诗,细读中能体会当时科举的具体情形,堪作诗史。“诗”作为“史”的好处是不仅能纪事,还能保存当事人生动鲜活的情感。古人的情感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珍贵的史料,一种真切的史证。

      科举确实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充满奇迹,使人生骤然间根本改变,宛如童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古语颇传其神。方干的诗写道:“半日功夫举世名。”“半日”与“举世”的对比使这种戏剧性非常强烈。薛逢诗曰:“正怜日暖云飘路,何处宴风满衣。”失意的徘徊迷茫与得志的精神抖擞就在瞬间切换。这些诗句渲染功名、饮宴之类的虚荣浮华当然不太好,但所折射出的人生变迁的强度却真实可感。这种变迁充满刺激,甚至可以说很激动人心,给社会生活注入了相当的活力。或许这正是科举制度长具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语林》记载唐宣宗“羡进士”,见朝臣就问是不是科举出身,听见说是就高兴,会追问当时考的什么诗,考官是谁,并“尝于禁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连皇帝都“爱羡进士”,自己想当进士,说明科举实在是人生的一种高峰体验。

      科举不是简单的人生变迁,它还是一种社会流动。草根阶层能通过科举上升为政治精英,后来殿试常用的咨语“多士来自田间”并非虚言。岑参有送人擢第后回乡拜亲的诗:“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江村人事少,时作捕鱼郎。”这个擢第者大约就是个农家子。钱起也有送人及第还家的诗:“借问还家何处好,玉人含笑下机迎。”这说的也是耕织之家。刘驾《送人及第东归》中有句:“归程不淹留,指期到田园。香醪四邻熟,霜橘千株繁。肯忆长安夜,论诗风雪寒。”荒村与都城、务农与论诗、乡邻与宫殿可以相通达,科举制度带来的政治局面是惊人的。这种社会流动不仅使朝廷能在辽阔的视野下真正选出贤才,能使底层社会的`知识与体验进入高层政治,同时也使大多数人都觉得有出路、有希望,心情*顺,不会有被抛弃感。这应当说是很有现代性的政治因素了。有史家论及“盛唐气象”时曾归因于其时“人的*”;“人的*”在当时当然只能是相对而言,但科举制确实可以看做是对人的一种*。

      唐代科举重寒门有时甚至有点矫枉过正,有“科第之选、宜与寒士”的理论,这使作为世家子弟的杜牧大为不*,他在《上宣州高大夫书》中严辞质问:“科第之设,圣祖神宗所以选贤才也,岂计子弟与寒士也?”这也说明科举在唐代是大有益于寒门仕进的。科举同时也促使世家子弟埋头向学,因为考试的竞争激烈而又严酷。刘禹锡的一首送考诗写道:“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生长绮纨内,辛勤笔砚间。”他的另一首诗也赞美备考的世家子弟:“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似乎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创造出了一个各阶层都不能自外的“学*型社会”。

      还是刘禹锡一首送人“赴制举”的诗说得到位:“古来才杰士,所嗟遭时难。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科举制解决了古来才杰之士不得伸张的政治难题,使社会生活为之一新。唐代科考应该说是比较公*的,大家好像也都服气。岑参贺人考中的古诗写道:“君不见三峰直上五千仞,见君文章亦如此。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辞健笔皆若飞。”读来觉得这是由衷之言。即使落第者也并不埋怨社会,并不迁怒于朝廷,虽然内心难免惆怅、悲伤。温庭筠的七律诗句“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写的就是这种心态。崔涂的《喜友人及第》对自己的落第更显得达观,只是责备自己才学不够,丝毫不怨天尤人:“只应才自薄,岂是命难通。”总的来看科考失败者的心理是*衡的,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常有的被压抑的悲愤。此时的国家即使万方多难也仍然元气充沛。“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这是白居易的《早送举人入试》,让我们看到其时的政治与人生都是生机勃勃的。

      李书磊:学者,任教于中央党校。从事文化史、文化理论及城市研究,有专著与个人文集九种。

[阅读全文]...
  • 高中中秋节的诗句

  • 高中,中秋节
  • 高中中秋节的诗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的大喜节日——中秋节。下面是高中中秋节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苏轼《调歌头·丙辰中秋》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 辛弃疾《木慢·中秋饮酒将旦客...》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孤。 —— 晏殊《中秋月》

      绀海掣微,金井暮凉,梧韵急。 —— 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 苏轼《念奴娇·中秋》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超然到三境。 —— 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分明不受人间暑。 ——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 —— 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丹桂花开第二番。 —— 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 辛弃疾《好事*·中秋*上和王路钤》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 慧霖《闰中秋玩月》

      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 辛弃疾《好事*·中秋*上和王路钤》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 慧霖《闰中秋玩月》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 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谁与共孤光。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 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谁与共孤光。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阅读全文]...
  • 高中励志诗句

  • 励志,高中
  • 高中励志诗句

      诗句,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励志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修身 齐家 治国 *天下。(大学)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君子**之美,不**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最爱)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高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1、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8、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9、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阅读全文]...
  •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 古代,文学
  •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竞争的*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废除科举。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4.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周代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成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的生员。

      5.古代学官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汉唐后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1、古代要进入府,州,县学*,必须要通过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乡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称为秀才。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阅读全文]...
  • 高中努力奋斗的诗句

  • 高中,努力奋斗
  • 高中努力奋斗的诗句

      没有狂暴的风沙,就没有壮观的沙漠;没有汹涌的`波浪,就没有没有宏伟的大海;没有努力地奋斗,就没有绚丽的人生。以下是高中努力奋斗的诗句,欢迎阅读。

      NO1、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NO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NO3、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NO4、笛0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NO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NO6、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NO7、志当存高远。

      NO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NO9、有志者事竟成。

      NO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NO1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NO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NO1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NO1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NO15、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NO16、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NO1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NO1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NO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

      NO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NO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NO23、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NO2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NO2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NO2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NO27、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NO2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NO29、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

      NO3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NO3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NO32、丈夫不报国,终为愚*人。

      NO33、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NO3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NO3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NO3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NO3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NO38、业精于勤,荒于嬉。

      NO3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NO4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NO41、志不强者智不达。

      NO4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NO4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NO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NO4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NO4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NO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NO48、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NO49、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阅读全文]...
  • 勉励学*的高中诗句

  • 勉励,学*,高中
  • 勉励学*的高中诗句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语言节奏鲜明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勉励学*的.高中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礼记》

      1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6、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五代· 晏殊·蝶恋花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唐·王翰·凉州词

      3、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清·曹雪芹·红楼梦

      4、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元·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5、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

      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

      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 列传

      10、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1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1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14、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鲍照《代白头吟》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阅读全文]...
  • 高中分班怎么选科目

  • 高中
  • 高中分班怎么选科目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高中分班怎么选科目相关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新高考是怎么选科的

      1、在新高考选科的时候,有些人说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优势科目来选择,其实这种思考方式是对的,但是你要知道你的优势科目是什么,如果你的优势科目组合起来在选择专业有局限性又没有优势,那么你选择这个几个科目其实就并不是很好的,所以选科科目一定要在自己优势科目的基础上理性的分析一下,什么样的组合对自己以后有帮助!

      2、最好能够了解一下现在市场最缺少什么人才,在未来的几年内容,哪些专业就业会比较好,这是我们选择专业时候,要考虑的,但是由于新高考是选科的形式,所以选科之前我们就要考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一个很好的规划。

      新高考分班方式

      1、新高考的分班方式可能是走班制的',因为学生们都是根据自己喜欢的科目去选择的,所以学校也会根据学生们选科的方式,安排课程表,学生们根据课程表去进行流动式的听课,但是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最好是听固定的老师讲课,可能这个科目有两个老师再教,那么你一开始选择在哪个教室听,这学期就要在哪个教室听,因为如果你换班级的话,很可能有些知识点会听不到,毕竟每个老师讲课的方式都不一样,或者是这个来时在哪个教室讲课,你就去哪个教室

      2、而且可能还会有一个总的上课地方,走班结束之后,我们是需要回到这个班级来学*的,其实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考验,由于是走班制,所以老师教学的时候,难度会大大加大,一般班级的学生是好是坏,都是不清楚的,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这个班级的学生好坏,都是带有不确定性。

      3、走班制的方式也算是让学生们能够有字注的选择权,学会生们喜欢什么就可以学*什么,如果是自己喜欢学*的科目,会更加愿意学*。

      第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

      一般学生都会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科目和比较擅长的科目。新高考采用赋分制,所以不仅要看科目的卷面成绩,还要看年级排名。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文科科目成绩好,但实际上排名并不高。虽然理科科目成绩偏低,但只要年级排名靠前,还是有优势的。所以学生要理性看待自己的成绩。

      第二、要考虑高考填报志愿

      科目组合直接影响到填报的专业,据统计,47%以上的大学专业都要求高中学物理,如果高一新生以后想报考一些理工科专业,最好是选择物理科目。想要医学类准耶,一般就需要选择物理、生物等学科。另外除了专业,还要看院校的要求,不同大学的同一个专业对高中科目的要求可能会不同。原本高考后才需要思考填志愿的事情,高一可能就需要提前考虑,这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考虑难度

      高中的学*时间紧张,应该在同等时间内有效提高成绩。不同的学科组合对应的难度是不同的,如果选择全部理科三门,学*负担可能就比较重,在同等学*时间内难以提高成绩。不过也不能单纯选择难度小的科目,比如文科三门比较简单,但想要提分也不容易,一些问答题比较难得分,最后赋分的成绩并不高。所以要注意学科组合的难度,不要太高,保证最后的成绩偏高。

      第四、文理搭配

      到底选择哪一种学科组合,建议高一新生要学会文理搭配,难易程度适中,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保证成绩比较好。文理搭配的学科组合对应的大学专业比较多,对高考填报志愿有好处。给高一新生推荐几组学科组合,第一是物理、政治、地理三门,第二是历史、化学,再加上一门理科或者文科。如果物理和历史两门一起学的话,最好谨慎思考,因为这两门的难度都不小。

[阅读全文]...
  • 高中古诗文大全及赏析(教科书必背的64篇古诗)

  • 高中,古诗文
  • 1.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⑤,金就砺则利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⑧。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⑪。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⑫。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⑬。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⑮。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⑰。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⑱。

    【注】

    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

    ②青:靛青,一种染料,从蓝草中取得。蓝:草名,也叫蓼(liǎo)蓝,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③中(zhònɡ)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通“煣”,使弯曲。规:圆规。

    ④虽有槁 (ɡǎo)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复:再。挺:直。

    ⑤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⑥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靠*。砺:磨刀石。

    ⑦“君子博学”一句: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检查、省察。参(cān):验、检查。一说,参,通“叁”,多次,表概数。省(xǐnɡ):省察。乎:相当于“于”。

    ⑧须臾:片刻,一会儿。跂(qì):提起脚后跟。博见:见得广。

    ⑨见者远: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清楚。

    ⑩假:借助,利用。舆:车。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能水: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游水,指游泳。绝:横渡。生(xìnɡ):通“性”,资质、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积善成德”三句: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骐骥(jì):骏马。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锲:刻。镂:雕刻。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用:因为。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腿。螯:蟹钳。躁:浮躁,不专心。

    【赏析】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着重论述学*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学*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

    首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论述学*的重要意义。作者先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然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3段,论述学*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4段,说明学*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2.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是故无贵无贱⑥,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⑦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⑩。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⑪。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⑫,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⑬,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⑮,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⑱!

    圣人无常师⑲。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

    ②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孰:谁。

    ④闻: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⑤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⑥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⑦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⑧出:这里指超出。犹且:尚且,还。

    ⑨众人:一般人。下:低于。于:向。

    ⑩“圣益圣”两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耻师:以从师为耻。耻:意动用法。惑:糊涂。授之书而*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或师焉”两句: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不:通“否”。遗:丢弃。百工:各种工匠。相师:拜别人为师。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位卑则足羞”两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乎谄媚。谀:阿谀、奉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二句:如今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工匠这类人,真是奇怪的事啊!常师:固定的老师。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chánɡ)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dā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研究。六艺经传(zhuà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时: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贻(yí):赠送。

    【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2段指出今人不从师的恶果、表现和原因,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对待老师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应有的态度,阐明教和学的关系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3.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③。《齐谐》者,志怪者也④。《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⑤。”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⑧;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⑨。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⑩,抢榆枋而止⑪,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⑫?”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⑬;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⑭。之二虫又何知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⑯。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⑰,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⑱。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⑲!汤之问棘也是已⑳。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科举高中的诗句 - 句子

科举高中的诗句 - 语录

科举高中的诗句 - 说说

科举高中的诗句 - 名言

科举高中的诗句 - 诗词

科举高中的诗句 - 祝福

科举高中的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夜雨的拼音 古诗描述化学的都 表达难受想哭的古诗 赞美长江的古诗 有关春天鸟的古诗词 田园风格的古诗 描写口衔喂食的古诗词 描写春天的所有古诗 关于看书的古诗词 冬月腊月的古诗 出远门鼓励的古诗 有关风雨的古诗 植树节的古诗大 寓意人生顺利的古诗词 关于勤奋的古诗 上联**仄仄*的古诗 描写郁金香的古诗词 牧童古诗的想想图片 描写住所破旧的古诗词 描写风铃的唯美古诗 描写春天和美女的古诗 描写雨的优美的古诗词 经历磨难的古诗词 江南的古诗及含义 韩愈的古诗一嗅春 国学礼仪伴我行的古诗 含春风的古诗 关于茶的古诗及说明 第七个字是春的古诗 初中的全部古诗 别董大的古诗意思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