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菩提的经典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菩提的经典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菩提的经典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关于菩提的经典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菩提偈》
生长菩提子,遍盖天中天。——寒山《诗三百三首》
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白居易《赠僧五首·钵塔院如大师》
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贾岛《夏夜登南楼》
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白居易《道场独坐》
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白居易《因梦有悟》
暗数菩提子,闲看薜荔花。——皮日休《寂上人院联句》
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台上菩提树。——皮日休《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司空图《与伏牛长老偈二首》
珠穿闽国菩提子,杖把灵峰榔栗枝。——曹松《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惠能《菩提偈》
我生不识须菩提,薛鹤杨梅姑置之。——钱时《袁尚右座中王屯田出与可竹甚奇归成古调》
菩提一切皆具足,刮膜分光诚岂弟。——苏籀《龙翔真歇和尚求诗赠一首》
怪来尊老升歌*,移就菩提养病坊。——刘克庄《三和妆字韵陈魁载酒》
菩提只在摄心官,日观元同月观看。——吴潜《再用出郊韵似延庆老三首·菩提只在摄心官》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李群玉《法性寺六祖戒坛》
我行蒋山来,解辔菩提坊。——赵蕃《九月十一日雪二首·九月天雨雪》
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苏轼《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老可能为竹写真》
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黄庭坚《南山罗汉赞十六首·万山相倚碧漓岏》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翰墨场中老伏波》
菩提熏种,慈氏言参。——黄庭坚《头陀赞》
菩提本自非言说,默默知师得更深。——张耒《赠圆明老》
菩提无树镜非台,虚净光明不受埃。——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菩提无树镜非台》
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释正觉《偈颂二百零五首·云开青山横屋头》
心心不触菩提用,法法无依般若光。——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功转密藏》
须菩提慧空了了,憍尸迦华雨毵毵。——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默而非缄》
文殊靠倒维摩诘,帝释仰赞须菩提。——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雪发霜髭》
须菩提坐空而谈,维摩诘卷辨而默。——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松老有骨》
功忘自据菩提座,照尽谁传般若灯。——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写出老僧》
须菩提坐禅,憍尸迦雨华。——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心心无住》
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释正觉《偈二首·心地含诸种》
手中撚着白菩提,拄杖过头眉下垂。——宋登春《老僧》
劲挺铁石心,直取菩提路。——寒山《诗三百三首》
个中若不会,学取须菩提。——释印肃《李总干遗诗十四句师於一句之下加颂七句·我要警昏迷》
尽登无上道,俱证菩提路。——拾得《诗》
葛楠合翠盖,上有菩提坊。——李石《送杨德源》
念念精进须向前,菩提烦恼难了解。——敦煌曲子《五更转·其七·假托禅师各转十首》
居士应无垢,菩提各有因。——袁说友《慈感寺四月八日浴佛会》
菩提简介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关于菩提树的诗句
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对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六零六?—七零六),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自从佛祖释加牟尼在灵山上捻起莲花,台下的迦叶尊者收回会心的微笑,禅就产生了。关于家乡的诗句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此中翘楚者当属首坐弟子神秀大师。
神秀是靠自己的修为逐步成为了弘忍的首坐弟子,并成为“传授僧”。五祖弘忍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我弟子八零零,这里面没有人能逾越神秀的见性”。于是,整个东山寺里的广大僧众,自然就认为神秀是五祖弘忍的接班人了。
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爱情诗句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切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慧能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弘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
菩提相思的诗句
思念,是西域广阔无垠的沙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提相思的诗句,欢迎来参考!
1、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3、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
4、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
5、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6、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
7、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
8、人如风*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
9、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
1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
12、*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
13、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
14、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15、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
16、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
17、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
18、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
19、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20、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
21、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
2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
2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
2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25、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
26、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
2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28、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
29、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
30、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
31、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
32、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
33、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
34、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
35、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
36、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元稹
37、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
39、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
40、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
扩展:
相思无奈句子
1、整夜里我叹息,不得好睡,当膝陇的曙色升起,那燕子又绕着我的四周,絮絮不休。小燕子啊,静静吧,让我再睡一下,也许我会入梦,梦见她温柔的手臂绕着我。
2、这几天,我真正知道什么叫坠人情网,那种思念那种渴盼那种迷乱那种不安,是怎样的缠人撩人折磨人啊。
3、在一年的每个日子,在一天每个小时,在一小时的每一分钟,然后在一分钟的每一秒,我都在想你。
4、夜深了,我还伏在案头给你写信:然后天天掰着指头计算着你的归期,可日子像和我作对,踱着方步迟迟不肯离去。
5、无限相思一个字,怎能诉尽缠绵意?
6、无论在何地,千里或万里,无论在何时,十年或百年,我都深深地思念着你,然后疼爱着你。我虽然否认一切神灵的存在,然后但我要永远信奉你这个“新上帝!”
7、无可奈何中,再重翻你往昔的情书,不禁泪落如雨!心中忍不住升起一阵愤恨,竟把它们烧成了纸灰,和泪吞下。倘若有一朝纸灰能复燃,请它把我那深藏着爱情之火的热心肠也燃烧成灰吧!
《菩提偈》原文及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提偈》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菩提偈
朝代:唐代
作者:惠能
原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
赏析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论根据。
译文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
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
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禅。
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
烦恼放下成菩提,心情转念即晴天。
以淡然的心态看世界,
人生才会多些快乐。
天使之所以会飞,因为把世界看得很轻。
人生苦非苦,乐非乐,
一念苦,一念乐,
看重则苦,看轻则乐。
快乐的人,修炼了一份淡然的心态,
一切随缘,不为难自己,
不勉强他人,不和世界对立。
不争自然*安,无欲当然清闲,
心宽可享安乐。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淡然恬静,优雅从容。
世间事,
凡有一得必有一失,
凡有一失必有一得。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到和失去的过程。
得到时,不要得意忘形、张狂失态;
失去时,也不要悲观沮丧、锱铢必较。
得失之间,要细细品味和权衡。
拥有的,要珍惜知足;
得不到的,切勿不择手段、一味奢求;
已经失去的,
不要耿耿于怀,老是放不下。
人生本是过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有何得,又有何失呢?
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
以喜捨的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
以放下的心面对难以割舍的事,
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一切。
以宽广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
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
以愉悦的心分享他人的快乐,
以*常的心接收已发生的事实。
幸福,就是想吃一个馒头时,
就得到一个馒头并且安心地吃下去。
若只能得到半个叫不足;
更少叫匮乏;
若得到两个叫富余;
得到三个叫负担;
得到更多叫累赘。
幸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
幸福不是脸上的虚荣,而是内在的需要;
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心中。
你的幸福,你若不答应,
别人永远抢不走。
佛曰:菩提本清凉
一路的异地
一路的出生地。秋风,
已不翠绿,如我熟悉的……
眼镜的记忆
驮着逶迤山脊崎岖
背影画一个园心,在眼泪里。
一根佛的指
伸进
苦苦的海,我只有十指的问话。
因了,写的太多
讲了
唯一黑势暴虐致死的灯光故事。
一路的异地
一路的出生地。沧桑流尽的叶
大地不息地
收藏、生芽。佛曰:菩提本清凉……
泥路显足印,烦恼见菩提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泥路显足印,烦恼见菩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人生路途中,不要害怕困难与挫折,人生本来就需要风雨来洗礼,因为泥泞的路才能有脚印。人在困境中磨炼过后,在菩萨的心灯指引下才可破除烦恼,见得光明。若一帆风顺,反倒无黑暗无光明,见不到菩萨的心灯。
鉴真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主持让他做了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主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主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出去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做什么?”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瓦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主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寺前是一段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主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答:“想做名僧。”
主持捻须一笑:“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主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干又硬,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主持又笑笑说:“如果今天我们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主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历风雨,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又硬的大路上,什么也没有留下。”鉴真恍然大悟。
是啊,只有那些在风雨中走过的人们,才知道痛苦和快乐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泥泞中留下的两行印迹,就证明着他们的价值。
在一次十大杰出青年的座谈会上,人们的发言都挺精彩,但大多冗长。该他上台时,已过了预定的会议结束时间,于是主持人宣布让他讲3分钟。
他的开场白是:“日本有个阿信,台湾有个阿进,阿进就是我”。接着,他给大家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也是个瞎子且弱智,除了姐姐和他,几个弟弟妹妹也都是瞎子。瞎眼的父亲和母亲只能当乞丐,住的是乱坟岗里的墓穴,他一生下来就和死人的白骨相伴,能走路了就和父母一起去乞讨。他9岁的时候,有人对他父亲说,你该让儿子去读书,要不他长大了还是要当乞丐。父亲就送他去读书。上学第一天,老师看他脏得不成样子,给他洗了澡。为了供他读书,才13岁的姐姐就到青楼去卖身。照顾瞎眼父母和弟妹的重担落到了他小小的肩上——他从不缺一天课,每天一放学就去讨饭,讨饭回来就跪着喂父母。瞎且弱智的母亲每次来月经,甚至都是他为母亲换草纸。后来,他上了一所中专学校竟然获得了一个女同学的爱情。但未来的丈母娘却说“天底下找不出他家那样的一窝窝人”,把女儿锁在家里,用扁担把他打出了门。
故事讲到这里就停了,他说,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到此为止。这时,他提高了声音:“但是,我要说,我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虽然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至今我都还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炼,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我也感谢我的丈母娘,是她用扁担打我,让我知道要想得到爱情,我必须奋斗、必须有出息……”
他就是台湾第37届十大杰出青年,一家专门生产消防器材的大公司的厂长一赖东进。
在弱者眼里,苦难是鞋里的细沙;而在强者眼里,苦难则是一颗华丽的珍珠。苦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苦难让我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苦难让我们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它让我们学会了对生活的感恩,学会了对生活的珍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一个伟大事业完成的背后,总有不少感天动地的故事。而故事中的“英雄”、“伟人”、“名人”,却是在不为人知的岁月里,花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流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阿炳原名华彦钧。l928年,阿炳双目失明,人们从此*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家产也被变卖一空,阿炳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阿炳街头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就是这首曲子让阿炳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家。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人生苦难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乐曲是对阿炳悲惨一生的真实写照。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用音乐书写了他悲壮的人生,在困苦面前他没有屈服,没有听天由命,更没有沦为困苦的俘虏,而是把苦难当做修养,把音乐当做自己孤寂岁月里的一盏明灯,尽管无法使眼睛明亮,但可以使心灵沉淀。人生只有不惧苦难,敢于迎接苦难,才会获得新生。
曾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的瑞典政治家哈马舍尔德说:“我们无从选择命运的框架,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却是我们自己的。”人不能选择命运,却可以选择自己生命的道路。你选择艰苦的道路,你的脚印就会印在上面,被人们记住。
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经风不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我们不要只羡慕鲜花的芬芳,没有泥土的滋养,它们也没有绽放的机会。一分耕耘,总有一分收获,泥泞的道路上布满勤奋的脚印,路的那一端才能真正地通向成功。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语一世界,一词一菩提的人生感悟句子,希望大家喜欢!
1、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如白驹过隙,光阴迅速,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要及时行善积德。
2、人在落魄时,才知道谁的手最暖;情在吵架时,才明白谁的心最软。那个只懂流血却为你流了泪的人,是肝胆相照的朋友;那个只知流泪却为你流了血的人,是相濡以沫的爱人。
3、不要因为学历或专业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你的学校专业冷门不好而自卑,要记得,学历学位不是最重要的。
4、人生旅途,总有喧嚣、纷扰、挫折和磨难,但,只要我们轻握一份懂得,便能让自己远离纷扰,给自己一份宁静,远离痛苦和烦忧,悠然漫步于红尘的每一个季节。烟雨红尘,无论何时,无论何处,其实都需要我们懂得。
5、见到美色,唯恐心受到诱惑、连忙把眼睛挖出来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才是受诱惑的主角,*之心如能斩断,作为配角的眼睛就不会输入*了。
6、人生,很难称心,生活,很难如意,朋友不比高低,要相互真诚;穿着不比贵贱,要合身得体;房屋不比大小,要舒适温暖;车子不比名气,要一路*安;长相不比美丑,要心态*衡;身体不比胖瘦,要健康无病;财富不比有无,要节俭会理;生活不比奢侈,要知足常乐。
7、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畏惧,是做人最基本的良心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不抱怨,不等待,不盲从。
8、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
9、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10、不可说,不可说。
11、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12、人生需要四种修为:一是忍得过。忍得一时之气,消得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是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有担当,不推诿,不逃避,直面惨淡的人生。四是放得下。放下偏执,放下记忆,放下不甘,放下欲望,**淡淡,简简单单。
13、生命很残酷,用悲伤让你了解什么叫幸福,用噪音教会你如何欣赏寂静,用弯路提醒你前方还有坦途。
14、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凡。
15、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心经为你,菩提莲开现代诗外二首
今夜
你在我眼前
山水轻绕
魂萦挂牵
温暖
升腾的蓝莲花
缠绵于唇间
经幡一样萦绕
思念
穿越你前世的笑语回眸
牵你今生的手
是我佛前的虔愿
莲花如歌、菩提轻叩
三生外的印记
佛啊
请允许我
于莲香下为爱吟一生的心经
只为
只为换取今世这最美的相遇相知
无论多远、天绝地穿
我愿意
沾花解意
抚琴音弦窅
花落魂飞邈
穿花宫徵
谙尽梦滋味
又一年
丁香簇簇发
节节轻叹息
烟紫轻摇
想见君颜色
正相思
玫瑰园结玫瑰梦
并蒂新枝着春风
撷来书中薄香倚
轻唤郎
因为喜欢而停留
我愿意就这样
停留在你的视线里
你那海样的'眼眸里
映出我缱绻的柔情
一任物换星移
展这爱的羽翼
比翼长空
有佛光引领
兰香漪漪
彼岸
鹤舞菡萏一池香
彩虹上啊
是今生的福祉
有关菩提的诗词 菩提的古诗 菩提诗句 关于菩提的经典诗词 菩提树下的诗词 菩提语录 菩提句子 菩提的诗句 菩提叶的古诗 关于菩提树的古诗词 菩提的句子 悟空传菩提台词 关于菩提的诗句 菩提树的诗句 有菩提树的古诗词佳句 菩提树诗句 菩提树下的古诗 描写菩提的诗句 红叶菩提的古诗 菩提寺私成口号 白玉菩提的古诗 有关菩提树的诗句 关于菩提树的诗句 关于星月菩提的诗句 关于金刚菩提的古诗 菩提经典句子 关于金刚菩提的诗句 有关菩提花的古诗 长寿菩提山的古诗 爱上古诗的菩提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菩提经典句子 莲花菩提唯美句子45条 怎么鉴定菩提子的真假 怎么选购千眼菩提 林清玄《黄昏菩提》 曹德旺自传《心若菩提》 乐亭菩提岛旅游攻略 《菩提偈》原文及赏析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泥路显足印,烦恼见菩提 关于菩提的诗句 三生三世菩提树下经典语录 莲花菩提唯美句子45条 三生三世菩提树下经典名言 菩提经典说说句子 心若菩提,则步步生莲 菩提偈怎么读(佛教偈语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赞美金刚菩提的诗句 心若菩提,温婉若莲(组诗) 佛曰:菩提本清凉 每日一则菩提心语 一语一世界,一词一菩提的人生感悟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关于菩提树的诗句 关于菩提树的诗句的解析 菩提相思的诗句 心经为你,菩提莲开现代诗外二首 菩提经典句子
美人如玉诗句 春茶诗句 楼外楼诗句 洒脱诗句 古诗句网名 诗句搜索 芙蓉花诗句 夏字诗句 民国诗句 长诗句 我爱你诗句 枯木逢春诗句 重阳节快乐诗句 起名诗句 形容老师诗句 积累诗句 孔雀东南飞诗句 同学情诗句 小诗句 关于送别诗句 文雅诗句 七夕伤感诗句 通感诗句 输入名字自动生成诗句 绝句诗句 秋天诗句大全集 勇气诗句 疫情期间诗句 此生永不相见绝情诗句 幽默诗句 古代爱情诗句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