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家李斯名言 >

法家李斯名言

关于法家李斯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法家李斯名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法家李斯名言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有关李斯的名言名句

  • 名言,格言
  • 有关李斯的名言名句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名言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关李斯的名言名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2、昔者穆公制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3、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4、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7、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

      8、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9、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10、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拓展】李斯简介

      李斯(约前284年),姓李,名斯,字通古(其实应该是氏李名斯。先秦的男子称氏而不称姓,女子才称姓)。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阅读全文]...
  • 法家的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2、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3、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4、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6、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恬淡有趋舍之义,*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8、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9、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11、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3、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4、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15、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7、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8、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1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2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2、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24、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2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26、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2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0、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2、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3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3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2、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43、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46、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47、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48、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49、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50、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5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阅读全文]...
  • 李斯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昔者穆公制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4.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5.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6.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7.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8.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9.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0.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

[阅读全文]...
  • 法家的简短名言名句

  • 简短,名言
  •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释义: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释义: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释义: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释义: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释义: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释义: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结束语: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方法。以上选取的法家名言警句,从法、术、势三方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方略,而法家的思想,也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1. 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 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前后心皆在于臣,上何故调于马?

      3. 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觉得常。

      4. 君人者释其刑徳而青鸟使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5.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6.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7.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8. 世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9.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10.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2.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13. 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14.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15.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消固。

      16. 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堪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7.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神通,托长短于奖惩。

      18.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9. 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0. 世有不成得,事有不成成。

      21.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2.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23.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24. 不为小害善,故有年夜名;不蚤见教,故有年夜功。

      25. 澹泊有趋舍之义,安然知祸福之计。

      26. 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喷鼻;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正人慎所树。

      27. 去其智,绝其能,下不克不及意。

      28. 年夜不成量,深不成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度,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29. 时有满虚,事有益害,物有存亡。

      30.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31. 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年夜国而数变法,则*易*苦之。

      32. 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33. 目掉镜,则无以正须眉;身掉道,则无以知利诱。

      34.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2.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3. 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阅读全文]...
  • 法家名言阅读

  • 名言,阅读,语录
  • 法家名言阅读

      法家,诸子百家之一,是*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家名言阅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2、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3、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4、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6、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7、恬淡有趋舍之义,*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8、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9、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10、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11、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1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3、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4、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15、欲速则不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7、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8、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1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20、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2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2、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23、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24、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2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26、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29、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30、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3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2、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3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3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35、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3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3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2、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43、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4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4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46、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47、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48、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49、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阅读全文]...
  • 法家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1.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3.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5.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9.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11.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13.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5.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17.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19.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1.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23.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2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27.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

    29.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阅读全文]...
  • *历史十大书法家排名

  • 历史,教育
  • *历史十大书法家排名

      导语: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十大书法家排名,一起来看看吧。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4、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5、怀素

      怀素是*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

      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6、苏轼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7、文征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8、褚遂良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惟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9、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李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10、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阅读全文]...
  •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曲异同分析

  • 钢琴
  •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曲异同分析

      打开任何一本西方音乐史,肖邦和李斯特肯定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如此,从浪漫主义的更细致的划分上,二人显然不属于同一类型,两者的风格迥然不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曲异同分析。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练*曲异同分析

      摘 要:波兰的肖邦与匈牙利的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两颗璀璨的巨星,二者的所作的练*曲均在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本文主义从二者练*曲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从更深的层次上对二者的练*曲有所了解。

      关键词:肖邦 李斯特 钢琴练*曲 浪漫主义时期

      Abstract: The Polish Chopin and Liszt Hungary are two bright stars Romantic period, both of which are made of etudes in Romantic piano music plays give enough light weight status. This paper ***yzed doctrine from both etude creative background, creative approach, playing techniques and other aspects, trying a deeper level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two etudes.

      Keywords: Chopin Liszt Piano Etudes Romantic Period

      “练*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某种演奏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肖邦与李斯特练*曲的出现将钢琴演奏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是第一位将练*曲这个音乐体裁作为音乐会演奏曲目出现的作曲家,而李斯特创作的练*曲将钢琴演奏技巧发展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地步。

      肖邦一生一共作有27首钢琴练*曲,其中op.10 的12首,op.25的12 首,以及3首新练*曲。Op.10 的No.1、No.2、No.5、No.6 作于1830 年,No.8、No.9、No.10、No.11作于1829年,No.7、No.12 作于1831 年,No.3 作于1837年,这12 首作品是献给他的朋友李斯特的;op.25No.4、5、6、7、8、9、10、11作于1832 - 1834 年,No.1作于1834,No.2、3、12作于1836年,这12首作品是献给达左尔伯爵夫人的;3首新练*曲均作于1839 年。李斯特一生作有23首钢琴练*曲,其中超级音乐会练*曲12首,初创于1826 年,帕格尼尼练*曲6 首,出版于1851 年;3 首音乐练*曲,创作于1848年,两首音乐会练*曲,作于1862- 1863。

      肖邦练*曲的创作从1829- 1839年历经10年。他的音乐创作与19世纪上半叶波兰特定的历史社会境况和社会心理有着深刻联系。1829 年,肖邦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此时波兰民族斗争运动正在走向高潮,如火如荼的民族运动培育了肖邦的民族感情爱国热忱。在此后的10 年中,肖邦经历了与故乡、亲人的离别,在巴黎崭露头角,感情受挫,与乔治桑恋爱,健康恶化等一系人生的重大事件。因此,在他的练*曲中,有忧郁的感伤,激情的迸发,忧虑哀思的沉郁,也有坚强刚毅的不屈。而李斯特创作12首钢琴练*曲时只有15岁,已经被称为匈牙利神童。在创作手法上,肖邦练*曲让听众从车尔尼、克莱门蒂等作曲家传统的练*曲之下**出来,听到了光彩夺目的创新。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即使是练*曲,其音乐形象也让听众遐想不已。听他的作品,似乎从每一个音符中都能看到波兰民族性的身影。他精心地编织了各种更具难度、深度及更为新颖的技巧,并在每一个练*曲里面嵌入一个个性鲜明、充满灵气的主导乐思作为其主线,从而使他的练*曲在技术和音乐上具有极高的欣赏与练*价值。肖邦作为一位钢琴诗人,他的练*曲纯粹为钢琴而作,优雅而且细腻,李斯特的练*曲在音响效果上则更加交响化,更具有乐队的宏大效果。李斯特的钢琴练*曲可以通过配器改编成乐队作品而增加其效果,而肖邦练*曲离开了钢琴则会失去它最动人的魅力。另外,在篇幅上,李斯特的练*曲大部分略长于肖邦练*曲,有不少能划分出明显的段落来;肖邦练*曲在音乐上几乎都是一气呵成,要求音乐家的气息绵长而有弹性,内心的气息应该是长线条的,随着旋律线的发展来呼吸、换气、渐强或渐弱,这是演奏浪漫主义时期作品的一大基本要求。

      在技术上,肖邦练*曲中大部分作品以右手技巧训练为主,但是音乐变化及和声走向却大部分由左手来完成,所以说在肖邦练*曲中,旋律往往在左手上,故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左手的和声进行及旋律走向来划分肖邦练*曲乐句的走向。而在为数不多的右手演奏旋律的例子中,我们也是通过旋律声部的语气来划分乐句,例如op.10 No.9 、op.10 No.12。肖邦练*曲多偏重于一个技术特点,比如拉长的琶音的op.10 No.1,弱指独立的op.10 No.2,三度训练的op.25 No.8,以及八度半音阶进行的op.25 No.10等,都是一首练*曲偏重于一个技巧难点。而李斯特练*曲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两个或者多个技术难点所组成的综合性练*,例如帕格尼尼练*曲之六,在每一个变奏中都有不同技巧练*的侧重点,仅在这一首练*曲中就有如琶音、跳音、远距离跳动、八度、三度、颤音等数个技巧难点。又如帕格尼尼练*曲之三《钟》,在模仿钟声的过程中,李斯特结合了远距离跳动、重复音、半音阶、八度等多种技巧,因而使得钢琴家不仅要对多个技术难点各个击破,还要能在不同的技术难点中游刃有余的转换,这对钢琴家的演奏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速度上,

      肖邦的练*曲总的来说比较稳定,作曲家没有在乐谱上标记太多速度变化,大多是在同一个速度之下完成。而李斯特的练*曲则在速度上比较多变化。李斯特在很大部分练*曲中都有明确的速度标记变化,例如在《森林的呼啸》练*曲中,第14、26、36、53小节就有明确速度变化的要求;在轻盈练*曲中,第37小节也有速度变化的要求。还有大量的速度标记在乐谱中可以找到,这里不一一列举。在力度和表情符号上,肖邦练*曲较为精炼,没有李斯特练*曲那么多的标记。李斯特在其练*曲中写下了大量的力度和表情符号。在节奏上,肖邦练*曲多用均匀的音符时值,而李斯特练*曲节奏则比较多变。肖邦的练*曲要求的是整首练*曲跑动的均匀,声音的流光溢彩,手指的灵巧敏捷,如珠落玉盘;而李斯特的练*曲除了要求对不同技巧自如的组织外,经常有很多华彩跑动片段,专门用于炫技与表现其戏剧性,在技巧中,半音阶、八度及和弦所占的份量尤其重,几乎在每一个练*曲中都能找到。由此可见斯特对恢弘、华丽、炫技效果的重视。在织体上肖邦的写作手法较为细腻,层次分明;李斯特的练*曲较肖邦练*曲更为厚重,层次更多。因此在李斯特练*曲中,力度的范围相较于肖邦练*曲更宽一些。因此,从音色上来说,肖邦挖掘的是作为钢琴本身的声音,而李斯特则发掘的是以钢琴作为一个乐队的声音。李斯特具有冲动的,充满激情和追求诗意的性格,强调音乐与文学性,诗意的结合。在他心目中,标题音乐与诗意的、描绘性的甚至是叙述性的主题素材有着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肖邦与李斯特这两位伟大作曲家的练*曲在技巧与音乐的结合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大胆的和声变化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语言,拓宽的音域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响效果,大量新创作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钢琴的表现力。这两位作曲家留下的练*曲,技巧高难,音乐内涵极为生动且深刻,堪称是钢琴艺术史中的两块瑰宝。

      参考书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悲情肖邦.上海音乐出版社

      [2] 张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3]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人民音乐出版社

      李斯特与肖邦的故事

      李斯特即使不是唯一最伟大的、也堪称是顶尖的钢琴家之一。他的钢琴曲独树一帜,交响诗则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直是音乐界一位浪漫的谜一样人物,是天才而不乏狡黠机智,是炫技家同时也具表演天份。

      1.李斯特的'女婿是谁?

      瓦格纳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承上启下的完成了古典音乐和后浪漫主义音乐的衔接。在德**剧史上,瓦格纳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政治和宗教领域,瓦格纳的争议较大,他的思想复杂性造就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矛盾的不同的音乐体现方式。

      李斯特跟瓦格纳的交集冲突是因为李斯特的私生女竟然嫁给了比她大26岁的瓦格纳,李斯特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也开始不再联系瓦格纳。瓦格纳对女性的评判也是矛盾的,他认为女性有救赎和毁灭的两面,或许也是因为此,李斯特在女儿跟瓦格纳私奔之后,在将*十年的时间没有承认瓦格纳的身份。直到晚年期间,瓦格纳在歌剧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李斯特才渐渐的接触瓦格纳。

      瓦格纳只是李斯特的女婿之一,但是也是最有争议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一个。他在歌剧方面的造诣令人瞠目结舌,但是他在政治和宗教上的思想性,直到现在争议很大。他也是自传最多的音乐家。处于同时期的李斯特和瓦格纳有过一段时间的真空期,但是在对音乐上的执着和变革,李斯特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这个女婿,这些都不会影响他们在音乐方面做出的努力和突破。

      2.李斯特与肖邦的故事

      1831年,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李斯特已是名声沸扬的音乐家,而肖邦则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那时候,在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面,当灯一熄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琴声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着肖邦,大为惊愕。人们既为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钢琴演奏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艺术新秀的行为表示钦佩。

      李斯特用自己的方式把肖邦的音乐带到了巴黎,李斯特和肖邦的情义也变得更加浓重。同时肖邦开始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李斯特也因为自己高尚的品格受到人们的尊敬,肖邦和李斯特这段故事直到今天都流传,被人赞叹。

      钢琴诗人肖邦的爱国故事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的强烈愿望,所以德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舒曼对肖邦的音乐评价极高,他说:“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

[阅读全文]...
  • 波斯纳法官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1、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2、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康德3、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孟德斯鸠4、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共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

    ——【美】霍姆斯《普通法》5、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等。

    ——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6、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

    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

    ——著名大法官卡多左7、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深深地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著名的法律学者8、法律之内,应有天理人情在。

    ——安提戈捏9、法不禁止即自由。

    ——法谚10、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11、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法谚1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马克思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14、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1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16、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17、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萨维尼18、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19、法治意味着,*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斯宾诺莎21、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22、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23、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24、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25、在一个法治的*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

    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边沁26、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27、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

    ——西塞罗28、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举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举止才能维护法律。

    ——马基雅弗利29、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30、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这是美国大法官休尼特的名言。

    它所表达的意思是,尽管正义永存,但对于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迟到的正义”绝非真正的正义。

[阅读全文]...
  • 形容书法家名人名言大全46条

  • 名人名言
  • 1.受者名号 对别人以称字,号较为尊敬,如无字号者可称名,但最好不要连名带姓 受者官衔 古人常用“大人”,如“观察大人”“阁老”等,今人对教师称“老师”“校长”“教授”等。

    2.吃透了大自然的主要本质之后,就可以表达它,但是在表达的时候不应该过于偏向大自然。西川佑信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4.草木本无心,风月不关情。 ——天衣有风 《凤囚凰》

    5.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6.也许在一万幅画中有一幅应该活在人们的赞美之中,一代一代相传,直到消褪黯淡得难以辨认,或是那画布彻底腐朽。——霍桑

    7.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8.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9.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10.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11.我以为少年学木刻,题材应昕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观察多,手法熟,然后渐作大幅,不可开手即好大喜功。——鲁迅

    12.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王维

    13.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项穆《书法雅言》

    14.欢笑是我,悲伤是我,爱着的是我,恨着的也是我,痛苦挣扎的是我,不能舍弃的是我,从来都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而他坐壁上观,微微冷笑。 ——天衣有风 《凤囚凰》

    15.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董其昌

    16.看书画有三等:至真至妙者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钱泳

    17.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8.一字款 书法落款中有用一个字者称一字款。

    19.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20.四字款 多为姓名叁字再加“书”字或用二字姓名上加年,年则多用干支。

    21.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所独得。——苑补之

    22.喜欢上你,是我自愿,放弃回家的机会救你,也是我自愿,今天离开你,还是我自愿。

    23.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24.敬词 如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等。

    25.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26.短款 即简单签上姓名或年月,最多不过十字。

    27.有人以为素描本身是美的,而不知素描所以美,完全是由于所表达的真实和感情。——罗丹

    28.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29.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30.我愿终有一日,你付出一片真心,却被人弃之如履,因爱别离,求不得而失措发狂,身心千疮百孔。 ——天衣有风 《凤囚凰》

    31.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朱文长《续书断》

    32.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33.画法之妙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无定法也。——方熏

    34.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35.长款 即在落款中除年月姓名外另加入许多文字,一求变化,二求作品均衡,叁可补空位,四可写出作者感情。

    36.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37.书法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朱和羹《临池心解》

    3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变

    39.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40.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41.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扬雄《法言》

    42.加作者官名者 古人在题款时亦会加上官衔,以唐人写碑最为常见,如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署名“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奉 敕书”。

    43.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44.你心机深,你本事大,我栽在你身上也不算丢脸,刚才我就在想,只要你能好好的,我什么都不在乎了,现在能看到你,就觉得十分高兴,你爱骗几次就骗几次吧。 ——天衣有风 《凤囚凰》

    45.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46.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法家李斯名言 - 句子

法家李斯名言 - 语录

法家李斯名言 - 说说

法家李斯名言 - 名言

法家李斯名言 - 诗词

法家李斯名言 - 祝福

法家李斯名言 - 心语

推荐词条

关于祖国大山好河的古诗 关亍墨的古诗词 杜甫的古诗北征 带松的古诗借物抒情 牵牛花的古诗词 古诗陈奕迅的歌 杜甫写春天的古诗 描写淄博的优美古诗 陶渊明饮酒的古诗词 男歌手唱古诗改编歌的 有古诗风景元素的取名 11开头的古诗 形容美女玉容的古诗词 浩然的过故人庄古诗 恶毒老人的古诗词 关于夏天的自创古诗押韵 带铁锁的古诗 背一首古朗月行的古诗 塞上闻吹笛的古诗配图 有没有关于荷塘的古诗 关于春天的古诗5字 古诗人传谁写的 有没有关于考研的古诗 描写沙漠清晨的古诗 写景的古诗词朗诵led背景视频 有关睡的古诗词 海天相关的古诗 关于梅花和儿童的古诗 关于兰花的经典古诗 克佺的古诗 形容桃花朵朵开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