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采莲的诗句 >

描写采莲的诗句

关于描写采莲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采莲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采莲的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采莲曲》诗句赏析

  • 《采莲曲》诗句赏析

      《采莲曲》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译文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阅读全文]...
  • 关于采莲的诗句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江南》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王勃《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斜阳十里烟芜,六桥风浪,有谁掉、采莲舟去。——陈著《祝英台*·小盆池》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王勃《采莲曲》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王勃《采莲曲》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王勃《采莲曲》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王勃《采莲曲》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张籍《采莲曲》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杨果《小桃红·采莲女》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浣纱中争艳冶,采莲女斗蝉娟。——张可久《柳营曲·西山即事挽》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晚晴初获稻,闲却采莲船。——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莲渚愁红荡碧波,吴娃齐唱采莲歌。——许浑《夜泊永乐有怀》

    贪乘摘花马,乐搒采莲舟。——寒山《诗三百三首》

    采莲泾红芳尽死,越来溪吴歌惨凄。——杨维桢《双调·夜行船·吊古》

    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陆龟蒙《记事》

    尽日闲窗刺绣坐,有时极浦采莲归。——程长文《狱中书情上使君》

    云行风静早秋天,竞绕盆池蹋采莲。——和凝《宫词百首》

    因君奏采莲。——何逊《寄江州褚谘议诗》

    看花摘不得,屈作采莲人。——《铜官窑瓷器题诗》

    齐童如花解郢曲,起舞激楚歌采莲。——独孤及《东*蓬莱驿夜宴*卢杨判官醉后赠别姚太守置酒留宴》

    偶逢西家妹,隔浦来采莲。——张元凯《采菱词》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萧纲《采莲曲》

    内家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飞。——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少年相逐采莲回,罗帽罗衫巧制裁。——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绿头鸭儿栖萍草,采莲女郎笑花老。——秦观《秋兴九首其五拟李白》

    静逢竺寺猿偷橘,闲看苏家女采莲。——白居易《送姚杭州赴任,因思旧游二首》

    拾萍萍无根,采莲莲有子。——温庭筠《江南曲》

    拾萍萍无根,采莲莲有子。——温庭筠《相和歌辞·江南曲》

    年年采莲江浦口,扁舟遥唱江南春。——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凤舟时泛西海渚,采莲不唤如花女。——韩邦靖《长安宫女行》

    越奴青发艾悬香,踏踏采莲塘上曲。——李德《十二月乐章》

    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杜牧《怀钟陵旧游四首》

    船头画鼓催行酒,船尾红妆歌采莲。——戴表元《孙使君飞蓬亭》

    君不见吴姬采莲自唱曲,君王尚在舟中宿。——吴龙翰《西湖曲》

    少女明妆出采莲,双头并蒂独心怜。——沈明臣《采莲曲六首·少女明妆出采莲》

    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路德延《小儿诗》

    相逢绿浦采莲娘,相揖金鞭马上郎。——徐渭《若耶篇》

[阅读全文]...
  • 采莲曲的诗意

  • 诗意
  •   一、《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

      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阅读全文]...
  • 采莲曲白居易的诗(采莲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追逐着碧波,微风荡漾着新荷,在那荷花丛中,一叶小舟飘过。没料到碰到郎君,未语低头娇笑,一枝碧玉簪子跌落水中。

    [赏析]

    本诗写江南的风情,写少女的娇态,极形象,极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油然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它的前两句写釆莲女在荷花深处,荡着轻舟飘然而来,使人自然联想起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后两句写釆莲女的娇态,她笑着那样开心,连碧玉簪子都掉落水中了。与皇甫松塑造的那个“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采莲子》)的少女形象相比,㢠异其趣:一大胆,一娇怯;一无拘无束,一含羞带娇。而皆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心理刻画,传神逼真,虽丹青妙手,亦不易得。

[阅读全文]...
  • 采莲曲李白翻译赏析(采莲曲古诗意思全解)

  • 李白
  •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自汉代诗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绝美朴素的采莲曲一出,便千古难以逾越了。

    越是简朴,越是美丽,这真是大美无言的典范之作。

    按说,有了这么绝美的《采莲曲》,后世一般不会轻易再写。

    然而,翻开诗歌长卷,我们发现,写采莲的诗人还真不少,但遗憾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著名的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将夏天的思念,写到极致。至今,一吹到南风,“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句就会脱口而出,惬意之极。

    这首《采莲曲》,缠绵悱恻,意境高远,深得古乐府艺术美学之精魂。

    南朝梁萧纲的《采莲曲》,风韵奇高,唐人只能望其项背。

    到了唐代,写采莲的名家很多,如李白、王昌龄、白居易、刘方*、皇甫松等都写过。但出彩的很少。

    唐诗几万首,也就三首尚可,分别是李白、王昌龄、白居易的《采莲曲》。其余皆不足观。

    唐以后的《采莲曲》新作,几乎可以不看。

    而这三首,却以李白的这首为最上。这是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联系在一起的。而王昌龄的“七绝圣手”的美誉,让他在写出七绝《采莲曲》之后,成为永恒,再也无人超越。白居易的七绝《采莲曲》因一句“荷花深处小船通”,尚可体味,其余诸句与王昌龄实在差距甚远。

    言归正传。谈谈李白此诗的精妙之处。

    精妙之一,美在“若耶溪”。看到这三字,就想起西施,那采莲女子的形象,自然而然跃于纸上。

    精妙之二,美在“共人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让人沉醉在无边的荷香之中,增加摄人心魄的力量。

    精妙之三,美在“水底明”。临花照水,清澈见底,绿衣采莲女,无疑是最美镜中人。妙在水美,人更美。

    精妙之四,美在“空中举”。像里青衣的水袖,柔柔地在风中飘摇,轻盈的倩影,瞬间带入了李白特色的浪漫主义情怀。

    精妙之五,美在“游冶郎”。通过少年的眼睛,描绘出美丽的采莲女。这是衬托之美。

    精妙之六,美在“三三五五”。通过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烘托采莲女之美。

    精妙之七,美在“空断肠”。通过游冶郎的单相思,将一场盛大的心理活动写尽了。

    夏天,如果没有南风,没有荷花,没有烈日,没有暴雨,没有晚上清凉的月光,那还叫什么夏天呢?

    最后,让我们跟着李白的《采莲曲》,共赴一场诗意之夏吧。

[阅读全文]...
  • 《采莲曲》古诗鉴赏

  • 《采莲曲》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莲曲》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原文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诗文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度”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采莲曲》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古诗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翻译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解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诗文赏析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阅读全文]...
  • 《采莲曲》赏析

  • 采莲曲  刘方*

      落日清江里,

      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

      十五即乘潮。

      刘方*诗鉴赏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许多诗人都赋有《采莲曲》的形象,热情赞美她的美丽、勤劳和勇敢。

      开始二句,描绘江南日暮时分,晚霞映照着清江,江面金波粼粼。忽然,江风中传来清甜、宛转的江南民歌声。一叶采莲舟,从远处飘来,穿行在荷花丛中。

      舟上是一位风姿绰约的采莲少女。次句的“艳”字与首句的“清”字相互呼应,可以想见这位少女美丽的身影正在清澈的江水中荡漾。“楚腰”二字,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节,突现人物的轻盈体态。《韩非子·二柄》中有“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此后称女子细腰为“楚腰”“荆歌”和“楚腰”还点染出浓郁的江南水乡地方风情。“采莲从小惯”,这句话说得很*常、很朴实,却说明她从小就采莲,*惯了艰苦的劳动生活。“惯”字用得极妙,表明她采莲的熟练能干,她勤劳朴实的本色。紧接着“十五即乘潮”,是说她十五岁就乘舟弄潮、驱驾风浪。如此惊心动魄的劳动生活历程,她却以淡淡的口吻道来,足见这位体态轻盈的少女,非常勇敢,气魄非凡。至此,一位美丽爽朗、勤劳朴实而又勇敢豪迈的采莲女的形象,已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了。

      刘方*的这首《采莲曲》,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采莲女的勤劳和勇敢,使人读后能感受到劳动人民健康纯朴的外貌美和心灵美。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 江南可采莲古诗的意思(江南可采莲诗意解析)

  • 江南,诗意
  •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作者佚名,出自汉乐府《乐府诗集》,内容是描写的南方的一个采莲工作场景。

    乐府是古代中央级别的音乐管理机构。从周朝开始,古代*对音乐管理是非常重视的。《诗经》中的诗,就是采诗官负责收集各地的民歌占了大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如此。秦朝时代很短,不是很重视,但是同样设置了乐府。汉代延续了秦朝的机构管理办法,乐府用于管理音乐,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作品,同时召集文人进行创作。

    而在民间收集的这些歌是经过挑选的,比较好的。因为是自然生长的,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趣。

    《江南》的歌词就是采自南方民间小调。

    江南可采莲

    江南的这个地方可以采莲。莲蓬,莲子可食。最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采莲就是采莲蓬。

    莲叶何田田

    何:多么。莲叶非常的茂盛。田田:茂盛的样子。叠叠层层、迎风招展,茂密又动来动去,飘飘摇摇。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在莲花的叶子底下欢快地游来游去。可以感觉到采莲的小姑娘的心情非常愉快,可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对坏境的描写来反映出来。高手写诗不明写,但是能让人从字里行间感觉出这种快乐。写鱼的快乐,其实就是人的快乐。人心情好了,看什么都快乐、开心。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南西北,是不是真实情况呢?未必。毕竟写诗,唱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里叫做互文。就是参互成文,上面说的是这个事也在下面发生,下面说的也是这个事也在上面发生。实际上并不是强调东南西北,而是说四面八方到处都是。

    《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不是真的强调到东市买什么,到西市买什么,只是说我跑遍了城里的市场买齐了这些东西。这就是互文修辞手法。

    《江南》这首歌是唱的,前三句是独唱,后四句是合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曲子在汉乐府的《乐府诗集》中是放到“相和歌辞”里面的。歌就是带音乐的词,辞就是歌词,相和就是你唱一句、我唱一句、还有合唱(多声一起唱)、轮唱,都是音乐术语。

    整个场景就是描写了古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诗作为文学作品特点和历史记载不一样,历史记载是比较生硬、理性,看不到形象的东西。南方有莲花,莲蓬成熟的季节,人们都去采莲。文学作品则可以给我们一幅画面,尽管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想象到古人生活状态。这种感觉是非常感性、非常形象的,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那种生活出现在我们眼前,就好像我们穿越过去一样。

    《江南》是第一首描写采莲生活的,表现这种美景,劳动乐趣的诗歌。

    这首作品,其实文采并不讲究。因为民歌是老百姓自发的一种创作,咱们很难从文采的角度来评价。最自然的,最朴实的文字,虽然缺乏文采,却往往能达到文采不能企及的效果。

    在东汉末年曹植之前,古人对文采的要求、理解都比较淡薄,甚至没有。只要能表达就行,词句不讲究修辞,即便有,也是自然形成的。这类作品都很古朴,很朴拙,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效果。作为一种古朴的风格,却别有味道。

    到了南朝乐府,有个《西洲曲》,也是写采莲,就明显风格有所不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句子更加整饬,表现手法也相对复杂,出现了另外一种美感。

    因为汉乐府的作用,整体文化水*上升,民歌和诗人创作越来越多,音乐发展跟不上歌词创作,就出现了“徒歌”。徒歌的出现导致了汉字音韵学的大发展(又是曹植梵呗发端),并最终形成了*仄格律概念,在盛唐时诗歌创作达到顶峰。

    我们从小唐诗读得多,理解的诗都是有格律规范的徒歌。所以当我们读到《江南》,就觉得有点奇怪,感觉不像我们心目中的诗,其实只是音乐、文化和历史不断演变前进而已。

    现在有很多人为古诗配上音乐演唱,这肯定和原来的音乐是不一样的,不过倒是符合诗歌的初衷。

    《甄嬛传》里安陵容唱的就是改编自《汉乐府·江南》的曲子,也很好听。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我们将这首诗理解成一首江南小调,就明白了。

[阅读全文]...
  • 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意思(采莲曲全文及解释)

  • 诗意,解释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采莲的诗句 - 句子

描写采莲的诗句 - 语录

描写采莲的诗句 - 说说

描写采莲的诗句 - 名言

描写采莲的诗句 - 诗词

描写采莲的诗句 - 祝福

描写采莲的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考试顺利的句子 身体累的说说优美句子 形容很傻很天真的句子 孝道的句子 描写农民干活的句子 鼓励自信的句子 夜太美的句子 夸奖领头人的句子 傻人有傻福的句子 输了的句子 自我表扬的句子 冰心优美散文句子摘抄 城市变化的句子 五句子山歌歌词 用加点字写句子 形容欺软怕硬的句子 描写声音小的句子 填句子 感谢粉丝的句子 用竟然写句子 向往安逸生活的句子 关于大象的句子 描写蟹的句子 断发如断情的句子 雅思句子 描写餐厅温馨的句子 回忆校园生活的句子 形容心里不安的句子 描写周末的句子 微信朋友圈搞笑句子 表达对老婆爱意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