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偷采莲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偷采莲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偷采莲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偷采莲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采莲曲》诗句赏析
《采莲曲》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采莲曲》译文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采莲曲》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江南》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王勃《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李白《采莲曲》
斜阳十里烟芜,六桥风浪,有谁掉、采莲舟去。——陈著《祝英台*·小盆池》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王勃《采莲曲》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王勃《采莲曲》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王勃《采莲曲》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王勃《采莲曲》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张籍《采莲曲》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杨果《小桃红·采莲女》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浣纱中争艳冶,采莲女斗蝉娟。——张可久《柳营曲·西山即事挽》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晚晴初获稻,闲却采莲船。——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莲渚愁红荡碧波,吴娃齐唱采莲歌。——许浑《夜泊永乐有怀》
贪乘摘花马,乐搒采莲舟。——寒山《诗三百三首》
采莲泾红芳尽死,越来溪吴歌惨凄。——杨维桢《双调·夜行船·吊古》
料峭采莲船,纵横簸天浪。——陆龟蒙《记事》
尽日闲窗刺绣坐,有时极浦采莲归。——程长文《狱中书情上使君》
云行风静早秋天,竞绕盆池蹋采莲。——和凝《宫词百首》
因君奏采莲。——何逊《寄江州褚谘议诗》
看花摘不得,屈作采莲人。——《铜官窑瓷器题诗》
齐童如花解郢曲,起舞激楚歌采莲。——独孤及《东*蓬莱驿夜宴*卢杨判官醉后赠别姚太守置酒留宴》
偶逢西家妹,隔浦来采莲。——张元凯《采菱词》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萧纲《采莲曲》
内家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飞。——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少年相逐采莲回,罗帽罗衫巧制裁。——花蕊夫人《宫词(梨园子弟以下四十一首一作王珪诗)》
绿头鸭儿栖萍草,采莲女郎笑花老。——秦观《秋兴九首其五拟李白》
静逢竺寺猿偷橘,闲看苏家女采莲。——白居易《送姚杭州赴任,因思旧游二首》
拾萍萍无根,采莲莲有子。——温庭筠《江南曲》
拾萍萍无根,采莲莲有子。——温庭筠《相和歌辞·江南曲》
年年采莲江浦口,扁舟遥唱江南春。——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凤舟时泛西海渚,采莲不唤如花女。——韩邦靖《长安宫女行》
越奴青发艾悬香,踏踏采莲塘上曲。——李德《十二月乐章》
一声明月采莲女,四面朱楼卷画帘。——杜牧《怀钟陵旧游四首》
船头画鼓催行酒,船尾红妆歌采莲。——戴表元《孙使君飞蓬亭》
君不见吴姬采莲自唱曲,君王尚在舟中宿。——吴龙翰《西湖曲》
少女明妆出采莲,双头并蒂独心怜。——沈明臣《采莲曲六首·少女明妆出采莲》
合调歌杨柳,齐声踏采莲。——路德延《小儿诗》
相逢绿浦采莲娘,相揖金鞭马上郎。——徐渭《若耶篇》
一、《采莲曲》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1、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2、芙蓉:即荷花。
3、乱:混杂。“乱入”指采荷女子在荷花池中。
翻译: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
仿佛一色,分不清楚,
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
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
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二、《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翻译: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
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
便低头羞涩微笑,
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三、《采莲曲》
作者:李白
原文: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翻译:
夏日的若耶溪傍,
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
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
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
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
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
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
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
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
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
四、《采莲曲》
作者:贺知章
原文: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自汉代诗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绝美朴素的采莲曲一出,便千古难以逾越了。
越是简朴,越是美丽,这真是大美无言的典范之作。
按说,有了这么绝美的《采莲曲》,后世一般不会轻易再写。
然而,翻开诗歌长卷,我们发现,写采莲的诗人还真不少,但遗憾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著名的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将夏天的思念,写到极致。至今,一吹到南风,“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句就会脱口而出,惬意之极。
这首《采莲曲》,缠绵悱恻,意境高远,深得古乐府艺术美学之精魂。
南朝梁萧纲的《采莲曲》,风韵奇高,唐人只能望其项背。
到了唐代,写采莲的名家很多,如李白、王昌龄、白居易、刘方*、皇甫松等都写过。但出彩的很少。
唐诗几万首,也就三首尚可,分别是李白、王昌龄、白居易的《采莲曲》。其余皆不足观。
唐以后的《采莲曲》新作,几乎可以不看。
而这三首,却以李白的这首为最上。这是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联系在一起的。而王昌龄的“七绝圣手”的美誉,让他在写出七绝《采莲曲》之后,成为永恒,再也无人超越。白居易的七绝《采莲曲》因一句“荷花深处小船通”,尚可体味,其余诸句与王昌龄实在差距甚远。
言归正传。谈谈李白此诗的精妙之处。
精妙之一,美在“若耶溪”。看到这三字,就想起西施,那采莲女子的形象,自然而然跃于纸上。
精妙之二,美在“共人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让人沉醉在无边的荷香之中,增加摄人心魄的力量。
精妙之三,美在“水底明”。临花照水,清澈见底,绿衣采莲女,无疑是最美镜中人。妙在水美,人更美。
精妙之四,美在“空中举”。像里青衣的水袖,柔柔地在风中飘摇,轻盈的倩影,瞬间带入了李白特色的浪漫主义情怀。
精妙之五,美在“游冶郎”。通过少年的眼睛,描绘出美丽的采莲女。这是衬托之美。
精妙之六,美在“三三五五”。通过聚集的人越来越多,烘托采莲女之美。
精妙之七,美在“空断肠”。通过游冶郎的单相思,将一场盛大的心理活动写尽了。
夏天,如果没有南风,没有荷花,没有烈日,没有暴雨,没有晚上清凉的月光,那还叫什么夏天呢?
最后,让我们跟着李白的《采莲曲》,共赴一场诗意之夏吧。
《采莲曲》古诗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采莲曲》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原文
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
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诗文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此诗的起首二句中,用了两个“晚”字,强调了一种特定时间背景:笼罩着软和恬静夕阳余辉的傍晚——一个最能引起人的情思,让人沉浸的时刻。“风起”二名转入采莲的描写,从“难度”中透露出采莲女柔弱纤细的形象。“棹动”二名描绘的采莲场面只有两笔写实的白描:采莲的小船在荷丛中穿过,桨儿不时碰落盛开的莲花,一瓣瓣地飞落湖中,惊起了安详地栖息着的只只白鹭,打破了它们的宁静世界。末二句借物写情,别有一种趣味:采莲人欲归了,可是荷丝缠绕着她的柔腕,菱角又牵拽着她的衣裙。实际上是作者留恋这环境,故借采莲人写同。拟人手法运用十分巧妙,全诗情韵顿生。
《采莲曲》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古诗原文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翻译
其一
像吴国美女越国娇娘楚王妃嫔一样美丽的采莲女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其二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注释解释
采莲曲:古曲名。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劳动生活情态。
“吴姬”句:古时吴、越、楚三国(今长江中下游及浙江北部)盛尚采莲之戏,故此句谓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
浦(pǔ)口:江湖会合处。浦,水滨。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气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诗文赏析
第一首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莲娃们争芳斗妍,美色纷呈的景象。第二句正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唐汝询说:“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唐诗解》)因为要划船竟采,顾不得水湿衣衫。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乎于享受。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将采莲女应有的性格——活泼开朗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容貌,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小电影,对刻画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形象而别有韵味。
第二首诗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江南可采莲》诗词原文及译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译文]江南风景秀丽,到处都可划船采拾水面的莲叶。那一片片又青又圆的莲叶,盛开得多么美艳。
[出自]西汉无名氏《江南可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吓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1:
在江南可以采莲的季节,莲叶是多么的劲秀挺拔。鱼儿们在莲叶之间嬉戏,一会儿嬉戏在莲叶东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西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南面,一会儿嬉戏在莲叶北面。
译文2:
江南水乡有莲可采,荷叶多么茂盛,还有鱼儿嬉戏于其间。
一会儿出现在莲叶之东,一会儿游到莲叶之西,一会儿欢跃于莲叶之南,一会儿玩耍到莲叶之北。
赏析:
此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大体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
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莲”更多解释是“恋”。语境而言,表喻“欢快”、“兴奋”与“忐忑”交织的一种心理状态,亦有时时处处“恋着”的含义。
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临风望水,熏风绣鸳鸯,
波阔莲香,百日还轻扬。
艳阳乱洒砌穿云烟,
幽湖,卧在湾上闪烁着蓝光。
琥珀中,卷裹着层层莲浪,
翠描几笔清妆,
依偎几架藤蔓,
露洗满湖的心事,伤迟暮。
醉鱼逐凌波斑斓,
淘一浪千里香烟。
风外飐,此梦卷光阴沉淀,
叩响半卷疏帘的心窗,语缄。
风初歇,碧扇散万点琼珠,
无奈,莲闹心波斩两处,
一处朱雀桥外酌半阙旧殇,
一处逍遥人间添一笔新债。
虚幻中犹记着谁的模样,
靠着谁温暖的肩膀,
饮了谁珍藏的芙蓉酿?
一壶心事,忆一曲一调一伤。
模糊间,光线拉长的背影,
没入盛开的薄烟渗入苍凉,
谁在潸然一片淋漓的风景
依旧走不出阑珊的光茫。
今夕,坐数莲花瓣三三两两,
片片引渡迷津人,
划破世俗几多哀愁沉浮?
莞尔心悦,得花三分怜爱。
青冉梳洗着悠长的岁月,
淡瘦着记忆深入心,
剪短喧嚣的尘念。
忘却几时薄凉,得七分风流。
岸头采莲梦,无限意,
意满情浓,日尽踟蹰,归否?
洗礼十年陈心,已阑珊,
不记来路尘埃落何处?
心波泛起载浮荷瓣之舟。
莲香舒浮萍铺归路,
分附波长送十里,
归于天水相接处。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作者佚名,出自汉乐府《乐府诗集》,内容是描写的南方的一个采莲工作场景。
乐府是古代中央级别的音乐管理机构。从周朝开始,古代*对音乐管理是非常重视的。《诗经》中的诗,就是采诗官负责收集各地的民歌占了大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如此。秦朝时代很短,不是很重视,但是同样设置了乐府。汉代延续了秦朝的机构管理办法,乐府用于管理音乐,收集整理民间音乐作品,同时召集文人进行创作。
而在民间收集的这些歌是经过挑选的,比较好的。因为是自然生长的,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趣。
《江南》的歌词就是采自南方民间小调。
江南可采莲
江南的这个地方可以采莲。莲蓬,莲子可食。最喜小儿无赖,卧剥莲蓬。采莲就是采莲蓬。
莲叶何田田
何:多么。莲叶非常的茂盛。田田:茂盛的样子。叠叠层层、迎风招展,茂密又动来动去,飘飘摇摇。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在莲花的叶子底下欢快地游来游去。可以感觉到采莲的小姑娘的心情非常愉快,可是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对坏境的描写来反映出来。高手写诗不明写,但是能让人从字里行间感觉出这种快乐。写鱼的快乐,其实就是人的快乐。人心情好了,看什么都快乐、开心。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东南西北,是不是真实情况呢?未必。毕竟写诗,唱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文艺创作。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里叫做互文。就是参互成文,上面说的是这个事也在下面发生,下面说的也是这个事也在上面发生。实际上并不是强调东南西北,而是说四面八方到处都是。
《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不是真的强调到东市买什么,到西市买什么,只是说我跑遍了城里的市场买齐了这些东西。这就是互文修辞手法。
《江南》这首歌是唱的,前三句是独唱,后四句是合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首曲子在汉乐府的《乐府诗集》中是放到“相和歌辞”里面的。歌就是带音乐的词,辞就是歌词,相和就是你唱一句、我唱一句、还有合唱(多声一起唱)、轮唱,都是音乐术语。
整个场景就是描写了古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诗作为文学作品特点和历史记载不一样,历史记载是比较生硬、理性,看不到形象的东西。南方有莲花,莲蓬成熟的季节,人们都去采莲。文学作品则可以给我们一幅画面,尽管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想象到古人生活状态。这种感觉是非常感性、非常形象的,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那种生活出现在我们眼前,就好像我们穿越过去一样。
《江南》是第一首描写采莲生活的,表现这种美景,劳动乐趣的诗歌。
这首作品,其实文采并不讲究。因为民歌是老百姓自发的一种创作,咱们很难从文采的角度来评价。最自然的,最朴实的文字,虽然缺乏文采,却往往能达到文采不能企及的效果。
在东汉末年曹植之前,古人对文采的要求、理解都比较淡薄,甚至没有。只要能表达就行,词句不讲究修辞,即便有,也是自然形成的。这类作品都很古朴,很朴拙,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效果。作为一种古朴的风格,却别有味道。
到了南朝乐府,有个《西洲曲》,也是写采莲,就明显风格有所不同: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句子更加整饬,表现手法也相对复杂,出现了另外一种美感。
因为汉乐府的作用,整体文化水*上升,民歌和诗人创作越来越多,音乐发展跟不上歌词创作,就出现了“徒歌”。徒歌的出现导致了汉字音韵学的大发展(又是曹植梵呗发端),并最终形成了*仄格律概念,在盛唐时诗歌创作达到顶峰。
我们从小唐诗读得多,理解的诗都是有格律规范的徒歌。所以当我们读到《江南》,就觉得有点奇怪,感觉不像我们心目中的诗,其实只是音乐、文化和历史不断演变前进而已。
现在有很多人为古诗配上音乐演唱,这肯定和原来的音乐是不一样的,不过倒是符合诗歌的初衷。
《甄嬛传》里安陵容唱的就是改编自《汉乐府·江南》的曲子,也很好听。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
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
我们将这首诗理解成一首江南小调,就明白了。
《采莲曲》为唐代诗人所作。是上元二年(675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江南时写下的。下面一起来欣赏下该诗。
采莲曲(乐府作采莲归)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注释】
1、采莲曲:是乐府旧题《江南弄》七曲之一。乐府《清商曲》名。全诗校:“《乐府》作采莲归。”
2、绿水句:意谓绿水之上,长满着芙蓉。曹丕《游宴诗》:“兰芷生兮芙蓉披。”(见《文选》江淹《拟魏文帝游宴诗》李善注引)此用其意。芙蓉,即荷花。衣,意同披,指盖在水面。
3、凫:野鸭。
4、桂棹兰桡:桂和兰都是香木;棹和桡都是拨水的工具,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桡。”棹、桡、枻,均为船桨。《方言》卷九:“楫,谓之桡,或谓之棹。”下长浦,沿着水边向下游。浦,水边之地。
5、叶屿花潭,叶屿和花潭为互文,是说屿潭之间,都是荷叶和莲花。屿,水中洲渚。潭,水边。
6、佳期:屈原《九歌·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后因以佳期指欢聚的日子。
7、采:全诗校:“乐府诗作摘。”
8、倡家:妓。
9、官道句:乐府《罗敷行》:“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官道,大道。把,采。
10、稠:全诗校:“一作重。”
11、“花红”句:萧统《采莲曲》:“江花玉面两相似。”
12、佳人:指征夫。在兹:全诗校:“一作兹期。”
13、共蒂:并蒂莲。
14、折藕句:用藕丝暗喻两心相连的情丝。“丝”谐“思”,是双关语。
15、无:全诗校:“一作何。”
16、从:全诗校:“一作徒。”
17、西:全诗校:“一作南。”
18、歇:停止。
19、裴回:同“徘徊”。全诗校:“《乐府诗集》无此二字。”
20、丰茸:风姿美好。
21、江:全诗校:“一作光。”
22、路:全诗校:“一作更。”
【赏析】
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这个开头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
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
“叶屿花潭极望*,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
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盛世的劳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
“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
偷采莲的诗句 儿童偷采莲的古诗 古诗偷采白莲回的前句 偷采白莲回的古诗拼音 偷采白莲回是哪个古诗的 麦小麦偷采白莲回的古诗 采莲诗句 一个孩子偷采白莲的古诗 采莲的诗句 采莲花的诗句 采莲藕的诗句 关于采莲的诗句 江南采莲的诗句 描写采莲的诗句 夏天的采莲诗句 小儿采莲的诗句 划船采莲的诗句 采莲的名句 采莲的古诗 儿童采莲蓬的诗句 采莲的诗词 带采莲的古诗 写儿童采莲的古诗句 荷花的诗句古诗采莲曲 采莲曲的古诗画 古诗采莲曲的诗句王昌龄 采莲曲的古诗带 池塘采莲的古诗 描写采莲的句子 采莲曲古诗的名句
《采莲曲》诗句赏析 白居易 采莲曲_白居易的七夕诗句 采莲曲的诗意_诗意伤感的句子 《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原文及赏析 采莲曲古诗词 《江南可采莲》诗词原文及译文 采莲曲古诗赏析 关于采莲的诗句 白居易 采莲曲_白居易的七夕诗句 采莲曲的诗意_诗意伤感的句子 采莲曲白居易的诗(采莲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翻译及赏析(采莲曲古诗意思翻译) 采莲曲李白翻译赏析(采莲曲古诗意思全解) 采莲梦,渡阑珊 古诗采莲曲白居易(采莲曲白居易古诗鉴赏) 《采莲曲》赏析 江南可采莲古诗的意思(江南可采莲诗意解析) 采莲曲的诗意 采莲曲的诗意是什么意思(采莲曲全文及解释) 柳永:采莲令 白居易:采莲曲 他在梦里为她采莲爱情诗歌 《采莲曲》古诗鉴赏 江南可采莲古诗83句 采莲令·采莲女 《采莲曲》全诗翻译赏析 《采莲曲》王勃唐诗全诗赏析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诗词 采莲令月华收古诗鉴赏
名字有书的古诗 古诗作用题的答题方法 带半和夜的古诗 带有书影的古诗 古诗中描写季节的风 关于爱情的古诗长文 凋零几叶的古诗 芷字古诗寓意好的 古诗词中的西瓜 代名的古诗词 写古诗的信纸 路人开头有关的古诗词 提到嘉峪关的古诗 有任的古诗 诗里有项羽的古诗 描写瓦屋山的古文古诗 古诗中最深沉的绝望 女孩的心花古诗 时光留不住的古诗词 梅花古诗代的 关于冬天思念爱人的古诗词 人太软弱的古诗 仁者无畏的古诗 关于赞美六一的古诗 博苑书香会古诗滋养的孩子 有关草原豪放的古诗 描述女婴儿的古诗 关于泉水叮咚的古代古诗 描写校园雪的古诗 令人人的古诗 冼星海的古诗词艺术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