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藏族服装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藏族服装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藏族服装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藏族服装的古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藏族舞蹈服装的特征
民族舞也叫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藏族舞蹈服装的特征,欢迎大家分享。
藏族舞蹈服装的特征
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劳动和宗教,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加上了音乐并运用化妆、装饰、服装、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服装起着装饰和烘托舞蹈表现的作用,并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染力,我们可以从岩画、壁画、唐卡、彩陶、国画等资料上看到舞蹈艺术和服装的发展情况。
早在公元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创了“跳神舞”活动,随着“跳神舞”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舞蹈服饰艺术。时代发展至今,舞蹈的服装,是以舞蹈为主进行设计的,是为舞蹈表演服务的。因此,服装的式样、色彩、装饰,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的。
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装来表现,因此舞蹈服装设计在主动性上受到了舞蹈主体的约束,舞蹈服装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与编导密切的配合。要了解编导的`意图和舞蹈反映的主体和内容,使服装与舞蹈和谐一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有着歌舞海洋之称的*,不但各地区、市、县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饰也有较大的区别。有些舞蹈热情奔放、豪爽、强烈、粗旷,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静、欢快、活泼,像藏族弦子舞。而凤仪亭在选择表现藏族舞蹈内容的服装上,着意用不同的色彩来进行设计,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红色给我们感觉温暖、激情,使人联想到阳光、火。
在舞台上,红色最突出,显得非常鲜明、美丽,使人感到光彩夺目,所以表现一些热情奔放的舞蹈,往往用红色。如特有感染力的*昌都地区的热巴舞,不仅从舞蹈形式上还是从欢快的鼓点声中,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这个舞蹈的热情和奔放。凤仪亭的藏族舞蹈服装大多采用红色或者用红色装饰,这样就会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和表现效果,也可调整红色的明度和纯度,会产生更多不同色阶的红,如粉红色,给人一种娇美、清纯羞涩之感。
表现柔美、恬静的舞蹈,一般采用粉红色较多。像大型乐舞《珠穆朗玛》中表现母亲河的舞蹈,设计者就用较宽的粉红色作为装饰边,既有*族特色又表现了藏族女性柔美的一面。另外像桔红、朱红、桔黄这些典型的暖色调,它给人兴奋活泼、华美之感。黄色在七彩色中明度最高,最鲜明,往往会在独舞和领舞中采用。
另外,凤仪亭在制作藏族舞台服装时候,除了颜色之外,也很注重明度和纯度较低的色调,比如黑色、蓝色、咖啡色等的协调,它可以与其它色彩对比采用,能起到衬托的作用,尤其是进行装饰的时候,这种深色能使装饰纹样突出,使整套服装鲜艳度和明度增加,使色彩更加强烈、明亮、欢快。无彩色中的金、银色是华丽的颜色,在舞蹈服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装饰和点缀的作用,尤其在舞台灯光的照射下,更能发挥其特有的光亮度和华丽感。
在造型设计上,凤仪亭的设计观点是舞蹈服装不受流行因素的影响,主要受舞蹈内容的影响,也就是说舞蹈内容所要表现哪个地区、哪个民族,设计者就采用哪个地区原有代表性的民族生活服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造型变化和色彩的变化,当然,如果能融合尽时尚流行元素,凤仪亭也绝不会吝惜。
在面料的选用上,舞蹈服装不需要考虑气候冷暖影响,它的选料要配合舞蹈动作的完成,主要注重料子的悬重感、弹性和轻盈度,要用面料去尽量体现舞蹈者在舞台上表演的美感。舞蹈服装通过本身的造型,色彩面料的作用,配合舞蹈表现给观众一种美的视觉享受,使舞蹈增添更多的魅力,烘托舞台的气氛,使舞蹈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蹈的主题。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
1 果谐 藏族的圆圈舞
“果”,在藏语中表圆圈,“谐”在藏语中则表歌舞,二者合而为一,则表示圆圈歌舞。“果谐”,流传于*广大农村地区,常见于村头、广场、打麦场和旷地上,参加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百人,是最为广大藏族群众喜欢的一种自娱性歌舞。藏族传统节日“望果节”,中的“望”在藏语中表示“田野”或“田地”,“果”则表示“巡游”或“转圈”,二者合起来表示“巡游田野”,在这一节日里除白天要举行民间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农民们聚会在一起表演果谐。果谐动作源于农业劳动动作,但其艺术性远高于农业劳动动作。其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如下:表演时表演者围成圆圈,其中男、女各半圈,队列最前方分别为男、女谐本。歌舞表演时,顺序为男唱一段男女共舞→女唱一段男女共舞(称“谐个”),表演者边唱边舞,并从左到右沿圈顺时针踏步走动。踏步表演分为慢板和快板,表演时先跳慢板(称“觉谐”),慢板表演结束后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如“休休休休”)或说几段快板词,之后为快板表演(称为“谐休”),快板表演结束后再间以众舞者齐声喊号,舞蹈顿节结束。整个舞蹈表演中很少用到演奏乐器。
2 堆谐 藏族的踢踏舞
“堆谐”中的“堆”藏语指“上”或“高地”之意,“谐”表示“歌舞”,因此,藏族舞蹈“堆谐”就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定日、昂仁、拉孜、萨迦县以及阿里一带被称为“堆”的地区的农村圈舞。*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后,“堆”区出现了用作民间舞的伴奏乐器―――“扎年”,“扎年”逐渐被当地群众吸收为“果谐”的伴奏乐器,使“果谐”的动作向踢踏转变,在歌舞曲中也出现了前奏、间奏和尾声三个纯的、音乐的部分,这也构成了踢踏舞的雏形。十七世纪中叶,这种舞蹈流入*,其基本变化规律为“三步一变”,同时脚下踏出各种节奏音响,再配以由洋琴、京胡、笛子、六弦等多种弦乐乐器组成的乐队伴奏,“堆谐”舞曲结构形式逐步趋于完整,其整个体系主要由“降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其表演形式也由自娱性向表演性过渡。堆谐流传区域比较广,所流行区域的堆谐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目前有定日堆谐、拉孜堆谐和*堆谐三种民间堆谐歌舞音乐。拉孜堆谐又称“北派堆谐”,主要在拉孜、昂仁、定结、萨迦等县流行。其音乐曲调优美、韵律感强,音阶以七声音阶为主。伴奏采用一把或多把“扎年”,演奏技巧较高,加花较多。拉孜堆谐按音乐结构不同可分两种:第一种由“降谐”(慢板歌曲)和“觉谐”(快板歌曲)两部分结合组成;第二种只有“觉谐”。拉孜堆谐基本曲调结构包括前奏(“果觉”)、慢板、快板、间奏(“巴尔觉”)或尾声(“休觉”)中的四到五个部分。拉孜堆谐重歌重舞,舞蹈奔放热情。定日堆谐又称“珞谐”或“南派堆谐”,主要流行在定日、吉隆、聂拉木及萨噶等县。定日堆谐具有十分浓厚的高原特点,其音乐表现为古朴粗犷、舒展豪放。音阶以五声调式为主,同时兼有六声音阶。通常用一把“扎年”伴奏,伴奏音型比较简单,多为一拍一音。定日堆谐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降谐”和“觉谐”组成;第二种则只有“觉谐”,第三种则是由“降谐”和“觉谐”组成,且其散板部分没有乐器伴奏。其中前两种结构的歌曲流行广泛。此外,定日堆谐在演唱方式上较注重集体性,演唱时多采用真声,喉音较重,装饰较少。*堆谐是堆谐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城市堆谐,主要流传于*、江孜及日喀则等城市。*堆谐的伴奏乐器除“扎年”外,还包括京胡、横笛、扬琴、串铃、特琴等。*堆谐演唱者演唱时音域宽度最宽可达十二度。演唱时,演唱者一般独唱,且需真假声交替。*堆谐舞蹈动作轻而灵巧,舞步稳重而幅度较小,主要注重脚下踢踏动作的节奏变换与技巧。
3 弦子 藏族的弦乐舞
“弦子”,藏语为“谐”,*腹心地区称为“康谐”。巴塘、昌都一带称“叶”,因其舞蹈伴奏演奏乐器为牛角琴“白旺”而得名。弦子舞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其动力特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大腿带动小腿,小腿提得较高,两眼*视前方,舞步刚中有柔;二是送胯幅度较第一种突出,舞起时以臀带腰,前后闪动,柔中有刚或是刚中见刚。在跳弦子舞时,必须掌握“搓步”和“跳步”的基本要素,弱则“搓”步子小,落地轻,强则“跳”步子大,落地重,舞步的大、小、轻、重均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巴塘弦子一般在赛马会和“古多节”上出现,其唱词分颂歌、悲歌、情歌和固定唱词。表演时,男女或聚集围圈而舞,或各站一排,相对欢舞。一般排头为操“白旺”者,在其带领下,人群扬袖起舞,有时围集,有时散开,有时似长龙摆尾,绕行而舞,你唱我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在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指导下,舞蹈着的舞蹈也相应的产生一股“颤法”,这种“颤法”的形体特征多以模拟孔雀姿态动为主。其舞姿圆润而流畅、优美而抒情。
4 热巴 藏族的铃鼓舞
“热巴”,有人称为“康戏”,流传于*东部昌都、工布地区和四川、云南藏区,是一门融合有铃鼓舞、民间歌舞和杂曲三个主要部分的综合表演艺术。“热巴卓”是“热巴”中的骨干部分―――铃鼓舞。其表演风格粗犷奔放,通过各种技巧表演来抒**绪,是藏族民间舞“卓”类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鼓舞。铃鼓舞表演时,开头先要说称颂吉祥,炫耀技艺的“卡谐”,然后由男者执铜铃,支持手鼓,点点敲击,翩翩起舞,围圈走动。跳到情绪热烈时就可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表演时,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顶鼓旋转”、“扭腰打点”和“缠头击鼓”等鼓技,结束后女者散开站立一旁,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单腿跨转”、“躺身蹦子”、“躺身*转”、“兔子跳”和“踢腿跨脖”等不同的技巧动作。另外还表演“滚毛”、“抡背”和“抖脚尖”等小玩意儿。藏族舞蹈作为祖国的一块瑰宝,每一位舞蹈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学*和表演过程中都应不断的宣传*的藏族舞蹈,同时要不断给藏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更好的促进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是什么呢?*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吧。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1、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
2、蒙古舞的种类
2。1、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
2。2、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
3、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藏族舞的特点
藏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
在藏族的民间节日中,希冀丰收与欢度“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人们的最大期盼和喜悦。在藏语中“望果节”的“望”字,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的整个意思便是:围绕丰收的田野歌舞。
藏族舞的谐与卓
简介
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谐
藏族人民把*的最高处,雅鲁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萨迦以及阿里一带,统称为“堆”,流行在这里的农区自娱性圆圈舞,被人们称做《堆谐》。《堆谐》的最大特色与区别,是在人们以歌唱伴舞的同时,添加了乐器六弦琴。后因从《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渐盛行于*等地。
《堆谐》的历史十分久远,至今可见在公元10世纪时,建于*阿里地区古格王朝宫堡*议事大厅的壁画,绘有身着长裙、体前交叉连手、右脚在前左脚略后,面向左转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状与仍盛行于当地,被称为“旋”的《堆谐》舞蹈姿态几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娱性圆圈舞中,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是《堆谐》所独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来自于《堆谐》。公元17世纪以前,《堆谐》只由歌曲伴舞,后来六弦琴“扎木年”作为伴奏乐器进入后,逐渐担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间奏和尾声的演奏,使原来的《堆谐》随之在舞蹈形式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谐》渐渐摆脱了原有受唱词、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为能随不同节奏乐曲进行多种舞步变化的舞蹈。
至17世纪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顿节”上,各地藏戏团云集*。当时,在后藏“穷巴藏戏团”的藏戏中,穿插了由六弦琴进行伴奏的《堆谐》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欢快、热烈,引起了人们不约而同的新奇和惊喜。从此,这种舞蹈开始传入*。后经民间艺人们的相互交流与提炼,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强调了后半拍起步,并创造了用脚踏出节奏响声的新步法,对舞蹈结构和套路进行了重新的规范,从此,一个新的舞种——男子《踢踏舞》便脱颖而生。以后,在伴奏乐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铃等,使男子《踢踏舞》成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们喜爱。
以后,一人们为了丰富《踢踏舞》的音响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脚腕或小腿上缀满响铃,使响铃和踏脚声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铃声在踏脚过程中起、落的高难技巧,已成为衡量《踢踏舞》水*的一项标准。
《谐》,是即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曾盛行于现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区,但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弦子》。
每当节日,人们聚在一起,跟随着一位或几位手持胡琴,边拉琴伴奏边频频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后,甩动如云长袖在歌声和琴声的相互变换中,翩跹起舞,乐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令无论是舞者还是观者都陷于无尽的陶醉而难以自拔。
卓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
*的山南地区流行着一种身挎扁圆形腰鼓,双手持马蹄形鼓棰边敲击边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谐》,就是人们极其喜爱和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民间鼓舞。据说,这种“大鼓舞”产生于 8世纪左右,藏戏创始人,白教*汤宗杰布为修建铁桥造福于人民,组织歌舞表演班子四处义演过程中,所创作的。当年击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鸢寺金城公主殿内,硕大的“庆贺桑鸢寺落成图”壁画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挥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与《卓谐》的舞姿几乎仍无所出入。
《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流传在昌都、工部地区以及云南、四川省的藏区。
而《热巴卓》则是以表演“铃鼓舞”和各种高难技巧的舞蹈。《热巴卓》的表演,在由专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乐的祝词后,由男持铜铃、女持扁鼓和马蹄槌翩跹起舞中,拉开舞蹈的序幕。他们先以围圆圈跑动的舞蹈打开所需用的场地然后,由女子先表演集体鼓舞,在人数不限,刚柔相济的少女舞蹈中,以“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鼓技,表现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风采。之后,是在女子击鼓伴奏下的男子单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飒爽的健儿们,一个个在呼叫声中,以“躺身蹦子”、“躺身*转”、“踢腿跨脖”、“单腿跨转”和“兔子跳”等动作,博得在场观众的连连喝彩。在观众的要求下,随伴奏鼓点,还可以增加表演有着不同套路和高难技巧的女子“鼓舞”。舞蹈的快速、激烈、翻腾旋跃,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舞动,与节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体“鼓舞”形成了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的强烈对比。无论是《热巴卓》还是《热巴》中的“铃鼓舞”,因演出内容的丰富和舞姿的优美、技巧的高难而被人们所喜爱。
新*成立后,流浪四方的《热巴》没有了,但文艺工作者曾根据《热巴卓》编创的舞蹈《草原上的热巴》,却在世界舞蹈比赛中获得了铜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蒙古舞的艺术特征
蒙古族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依山傍水,以畜牧为主,同自然搏斗,这些生活特征便构成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舒展优美的动作勾画着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画境,热情豪放的动律使人感受到骏马的驰骋,含蓄沉稳的性格流露着牧民的憨厚,深沉等特点。
舞蹈应当是人民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必然表现,蒙古族舞蹈正是因为它蕴含了具有民族风俗特色的舞蹈动作而更加吸引人和感染人。从蒙古舞蹈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蒙古舞多是歌颂草原,歌颂母亲,歌颂爱情,歌颂生命,同时他们赞美勇敢,赞美自然,赞美顽强不息,展示草原儿女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
蒙古舞的风格特色
蒙古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从事畜牧狩猎生产。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因此舞蹈显得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民族个性。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安代舞,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程序,都由“博”来主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兴安地区带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民间歌舞传承下来。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等等,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安代舞的由来,相传很早以前,在*北方科尔沁大草原上,生活着父女俩。他们相依为命,有一天女儿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怎么治也治不好,老父亲只好用牛车拉着病重的女儿到外面去求医。不料车走在半路上,遇上风雨,车轮陷在泥里,车轴也断了,可怜的老父亲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围着牛车来回转。女儿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老父亲哭得泪也干了,围着牛车高声唱着祈求神灵的保佑。这歌声引来了众乡亲,他们见状也潸然泪下,跟着老人甩臂跺脚,围着牛车哀歌。这样唱着舞着,感动了上苍,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姑娘的病也好了,她也加入了舞蹈的人群,唱着,舞着。
这个奇闻不胫而走,后来草原上不管是求雨、祭敖包、那达慕盛会,都用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抒发人们的感情。人们围成一个圆圈,敞开长袍的下摆,右手拿一块绸巾,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人们给这种舞蹈起了个名字叫做“安代”。
四是查玛。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阻止邪恶诱惑、坚定佛门信念而举办的一种带有庆典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上,在“殿宇雄壮、比拟佛国”的科尔沁地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全境,绝大多数寺院召庙都曾一年一度由*们表演这种舞蹈。至今,部分召寺依然传承表演这种舞蹈。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尔沁地区查玛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二是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三是广场查玛。在大雄宝殿前广场上表演。人物众多,程式固定,动作规范,舞蹈性最强,流传较为普遍。在查玛表演中,登场者统称护法神。护法神分大查玛(主神)、小查玛(皈神)两类。查玛一般由13—15个舞蹈段落组成。凡属大查玛者,均以单人舞的形式表演一个独立舞段;亦有一神化作多神、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同时起舞的。小查玛多以四人舞的形式出现;亦可在主神舞蹈时,以侍者的身份在旁伴舞。相对而言,舞蹈中大查玛的动作沉稳犷悍,神态超然,举手投足都很有造型性,体现了强烈的宗教内涵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小查玛则动作灵活,节奏明快,不拘形态,较少神威,有很强的韵律性。某些规模较大的召寺,为了便于传承,还将*似的人物动作予以规范,确定名称。
五是科尔沁“博”舞。“博”,是萨满教中的巫师,研究者称之为“萨满”。蒙古人则自称为博。博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行博。博舞即指行博时所跳的舞蹈。博教曾为蒙古族所长期信奉,但自藏传佛教传入后即日渐衰落,仅有少量残存,主要流传于科尔沁草原。博舞保留较完整的是兴安盟和通辽市。博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由于其自身的丰富内涵及其所具有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不仅仍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科尔沁地区的行博,主要是用来祭祀求福和驱魔治病。以歌舞事神,治病驱魔,是其具有的主要特征。
科尔沁地区的博舞动作基本相同,但风格各异,有的古朴雄壮,有的典雅健美,有的刚柔相济,有的风趣幽默,有的舒缓曼妙,有的潇洒明快。个别女博跳的博舞,其舞姿更是细腻柔媚,别具风韵。博舞也有其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博们在行博时都须头戴沉重的铜制五佛冠,腰扎九个圆形铜镜,身着法裙、法服等;行博过程中要做出颤腿、扭腰、旋转、跳跃等动作,并且能够对神鼓、神鞭、铜镜、宝剑、腰刀等运用自如。粗犷、炽烈、颠狂的激情表演是科尔沁博舞的独特风格。
总之,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捷,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
萨*登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在各地蒙古族居区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新疆蒙古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跳萨*登。萨*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的草地上进行。萨*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
关于描写和赞颂藏族的诗句
(第一首)
藏传佛教亦悠长,
夙秉虔诚礼拜忙。
布达宫中香住久,
大昭寺外月来刚。
扎西德勒吟真善,
神圣慈航送吉祥。
雪域高原天路畅,
和谐正绽佛恩光。
(第二首)
一片天地,
在高山的格桑花中,
展现。
一朵奇葩,
在风雪中绽放。
布达拉的宏伟,
在活佛的心中,
升腾。
白边袈裟的,
汤东杰布,
女神古准卓玛的,
托梦,
*玛尼的形式,
在“宾顿巴”的,
白面具派支配下,
长成雪域高原的,
民族戏剧之花。
承古、察杰、
雄、喀谐、
郎菊、热则,
用艺术在雄辉激越的,
浓厚里站上山巅,
检阅藏女的思想。
古老的藏戏,
用经典,
在蓝天下成就。
雪域歌舞,
在佛教的哲学原始中,
沉淀。
羌姆雏形的腾闪,
果谐与堆谐,
囊玛与果卓,
弦子与热巴,
噶尔与法舞,
日启星的照耀,
镜鉴文史。
唐卡,
布绢卷轴里的典雅,
在塔尔寺金瓦殿的中,
楼上珍藏。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是什么呢?*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吧。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
2、蒙古舞的种类
2.1、是经堂查玛。表演者二至四人,于经堂诵经时主要通过手势动作对佛进行功德礼赞。
2.2、米拉查玛。在召寺前广场搭台表演。人物有米拉、黑白老头、狗、鹿(均由人扮演)等,以说、唱、舞、乐的形式,颂扬米拉撇家弃业,苦意修行,云游四方,传播佛理,终成正果的故事。
3、藏族舞的基本动作
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藏族舞的特点
蒙古族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依山傍水,以畜牧为主,同自然搏斗,这些生活特征便构成了蒙古族舞蹈的个性特征和感情色彩。舒展优美的动作勾画着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画境,热情豪放的动律使人感受到骏马的驰骋,含蓄沉稳的性格流露着牧民的憨厚,深沉等特点。
舞蹈应当是人民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必然表现,蒙古族舞蹈正是因为它蕴含了具有民族风俗特色的舞蹈动作而更加吸引人和感染人。从蒙古舞蹈的主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蒙古舞多是歌颂草原,歌颂母亲,歌颂爱情,歌颂生命,同时他们赞美勇敢,赞美自然,赞美顽强不息,展示草原儿女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帐篷,以绿野为毡毯,长期的牧放与狩猎生活,练就了强悍,矫健的体魄。
一、特点不同:
1.蒙古族舞蹈:
由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因而形成了蒙古族舞蹈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
2.藏族舞蹈:
不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而且继承和保留了在古格王朝时已有的《布马》等民间舞蹈形式。
二、分类不同:
1.蒙古族舞蹈:
主要分为安代、顶碗舞、筷子舞、盅子舞、角斗、普修尔乐舞、圈舞。
2.藏族舞蹈:
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
藏族的禁忌有哪些
藏族是*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在*境内主要分布在*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那么你知道藏族有哪些禁忌吗,下面就跟着小编来了解吧。
1、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户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坛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2、在长辈、尊者及父母前,忌讲丑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无论到寺院的大殿经堂,还是到佛塔、转经亭、烧香台、玛尼堆等处参观旅游,都必须顺时针方向即从左到右绕行;进寺院大殿前,要脱帽,忌携带刀枪及大蒜;忌摸寺院内的各种佛像、经书、法器;未经本人许可同意,不得进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间;觐见活佛、堪布时,说话举止要恭顺、文雅,递接东西时要双手献接,离开时要倒退几步,不得突然转身离去,否则被视为不礼貌;不能随手翻动玛尼堆上的石块;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到烧香台煨桑也是如此;在神湖和神朱里不能乱抛东西,更不能洗衣物等不洁之物,要饮水只能双手捧水而饮;神湖、神泉周围的神树上不能乱挂衣物,更不能随便取下经幡等物;忌用食指指点佛像,应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示崇敬;进寺院大殿经堂或家里经堂时,不得吸烟。
3、外地游客进入藏传佛教寺院后可向寺僧求购哈达然后献于佛祖像前。以表达对*族信仰的尊重。进寺后还可以请求到寺院堪布处进行布施,堪布会回赐护身结。据说凡脖子上带上结有佛家回赐的护身结的红线则会一生吉祥*安,逢凶化吉。
一、生活禁忌。
指除特殊场合禁忌之外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禁忌。从社会角色、行为领域、人体、生存状态四个方面划分,基本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外出等衣、食、住、行方面的禁忌,婚姻、生育和死亡禁忌以及性别禁忌、等级禁忌、生产禁忌、人体禁忌、排泄物禁忌和姓名禁忌,等等。此外,有关天体、天象的禁忌,动物、植物的禁忌也可归纳入这类禁忌中。
二、言语禁忌。
指某些语言在特殊场合下的禁用,它发展的极点便是对语言灵物的崇拜,如崇拜符、咒等。“符是一种奇特的图画,充当‘文字’代替语言力量,用来作避邪镇妖之用。咒是口头语言禁忌,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一旦使用,认为会置对方于死命”。
三、宗教禁忌。
是各类禁忌中最早的一种,指祭仪禁忌等。具体包括神圣实体的禁忌、祖先精灵的禁忌、崇拜对象的禁忌、崇拜场所的禁忌、仪式器物的禁忌、神圣时间的禁忌,等等。由于*族在各方面深受宗教影响,属于宗教民俗范畴的禁忌无不拥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四、接待客人的禁忌。
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屈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喝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出响。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惯和生活中的禁忌。内容如下: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别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1、年,前半年定的计划都在努力的完成,目前。我先去挣两个月钱,8月份我要去做支教。我去寻找自己的soul,寻找自己的信仰。
2、对汉族人来说,信仰就是信仰。对藏族人来说,信仰就是他们的生活。
3、很久没有看到如此纯粹的电影了,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去做一个如此简单而纯洁的人~坚守信仰的藏族人!
4、冈仁波齐,美丽纯净的*,善良纯朴的藏族人,坚定信仰的朝圣者
5、通过电影,有幸跟导演*距离观看了磕长头的*,连续三年进藏在路上看到*磕长头,我是不敢明目张胆举相机对准他们的,只是钦佩藏族人民那种信仰下的坚持。
6、很有文化价值和信仰的电影,身为藏族人的我,看了感触很大!
7、冈仁波齐》这部片子,简单的讲述的藏族家庭生死信仰,但是我看了没什么感觉。
8、冈仁波齐,一座对*意义重大的神山,怀着对藏族心中信仰的好奇去看了这部电影,希望自己的内心也能得到洗礼。
9、精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没有生活哪来的精神虽然很佩服藏族同胞的毅力和信念但是更加难以理解都说信仰比美景更令人震撼
10、力,中国*期难得的好片!一直很喜欢藏族人民,活的纯粹,质朴,更是被他们为了信仰所作所为折服!藏语很好听,尤其是诵读经文的时候!
11、有一个地方叫做稻城,有一个民族叫做藏族,有一种信仰叫做佛塔。今晚我很幸运的在转白塔的过程中,天上看到白塔的背光。所以大家转山转水转佛塔。
12、从一开场的绝不相信一路磕头朝圣*冈仁波齐,到后面的越看越惊叹、百度了藏族人民的转山朝圣,才发现信仰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13、博德纳是尼泊尔藏族社区的精神信仰中心,也是亚洲最大的佛塔所在地。佛塔白色的穹顶和塔尖十分壮观,吸引佛教徒从各地前来朝拜。
14、转山,对于藏族人民,那是朝圣;对于我,尊重别人的信仰,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15、冈仁波齐!满满的感动!信仰的力量!淳朴的藏族人!
16、离婚了还要来跟前妻算结婚挂历的钱,这种极品男人会出现在中甸,会出现在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身上,简直就是藏族男人的败类,是迪庆男人的耻辱。
17、我们的足迹来到了美丽的青海,感受了藏传佛教塔尔寺的独特魅力,转过充满信仰的转经筒,意会藏族阿嬷一生的虔诚祈祷。
18、那年~有一句歌词:命好的做*,命不好的去远方,确实如此。看到冈仁波齐,我想起了2014年那年我去*的所有经过!信仰的力量,虔诚的藏族同胞~
服装礼仪
*是个礼仪之邦,许多场合都需要讲究礼仪。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服饰礼仪。什么样的场合就该穿戴什么样的服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服装礼仪,欢迎阅览。
女士服装礼仪
女性职业装以套裙为主,所以服装礼仪首先从套裙讲起。
(1) 面料选择
面料选择抓两个词:质地上乘、纯天然。上衣、裙子和背心等必须是用同种面料。要用不起皱、不起毛、不起球的匀称*整柔软丰厚,悬垂挺括,手感较好的面料。
(2) 色彩
应当以冷色调为主,借以体现出着装者的典雅、端庄与稳重。还须使之与正在风行一时的各种“流行色”保持一定距离,以示自己的传统与持重。一套套裙的全部色彩至少不要超过两种,不然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3) 尺寸
套裙在整体造型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它的长短与宽窄两个方面。
商界女士的套裙曾被要求上衣不宜过长,下裙不宜过短。通常套裙之中的上衣最短可以齐腰,而裙子最长则可以达到小腿的中部。裙子下摆恰好抵达着装者小腿肚子上的最丰满处,乃是最为标准、最为理想的裙长。
以宽窄肥瘦而论,套裙之中的上衣分为紧身式与松身式两种。一般认为,紧身式上衣显得较为传统,松身式上衣则看一心一意更加时髦一些。
上衣的袖长以恰恰盖住着装者的手腕为好。上衣或裙子均不可过于肥大或包身。
(4) 穿着到位
商界女士在正式场合穿套裙时,上衣的衣扣必须全部系上。不要将其部分或全部解开,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随便将上衣脱下。上衣的领子要完全翻好,有袋的盖子要拉出来盖住衣袋。不要将上衣披在身上,或者搭在身上。
裙子要穿得端端正正,上下对齐。应将衬衫下摆掖入衬裙裙腰与套裙裙腰之间,切不可将其掖入衬裙裙腰之内。
需要考虑年龄、体型、气质、职业等特点。年纪较大或较胖的女性可穿一般款式,颜色可略深些;肤色较深的人不适宜穿蓝、绿色或黑色。
国际上通常认为袜子是内衣的一部分,因此,绝不可露出袜边。为避免这种尴尬,女士们要么穿长到大腿的长筒袜,要么索性不穿袜,但就是不能穿那种半长不短的丝袜。
(5) 妆饰
套裙上不宜添加过多的点缀。一般而言,以贴布、绣花、花边、金线、彩条、扣链、亮片、珍珠、皮革等加点缀或装饰的套裙,穿在白领女士的身上都不好。
在穿套裙时,既不可以不化妆,也不可以化浓妆。
不允许佩戴与个人身份有关的珠宝首饰,也不允许佩戴有可能过度张扬自己的耳环、手镯、脚链等首饰。
(6) 搭配
衬衫应轻薄柔软,色彩与外套和谐。内衣的轮廓最好不要从外面显露出来。
衬裙应为白色或肉色,不宜有任何图案。裙腰不可高于套裙裙腰而暴露于外。
商界女士所穿的用以与套裙配套的鞋子,宜为皮鞋,并以棕色或黑色牛皮鞋为上品。
袜子不可随意乱穿。所穿的袜子,可以是尼龙丝袜或羊毛袜。千万不要将健美裤、九分裤等裤装当成袜子来穿。
2、 职业装
穿着职业服装不仅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同时也使着装者有一种职业的自豪感、责任感,是敬业、乐业在服饰上的具体表现。规范穿着职业服装的要求是整齐、清洁、挺括、大方。
整齐。服装必须合身,袖长至手腕,裤长至脚面,裙长过膝盖,尤其是内衣不能外露;衬衫的领围以插入一指大小为宜,裤裙的腰围以插入五指为宜。不挽袖,不卷裤,不漏扣,不掉扣;领带、领结、飘带与衬衫领口的吻合要紧凑且不系歪;如有工号牌或标志牌,要佩戴在左胸正上方,有的`岗位还要戴好帽子与手套。
清洁。衣裤无污垢、无油渍、无异味,领口与袖口处尤其要保持干净。
挺括。衣裤不起皱,穿前要烫*,穿后要挂好,做到上衣*整、裤线笔挺。
大方。款式简练、高雅,线条自然流畅,便于岗位接待服务。
男士服装礼仪
1、工作时要穿工作服,不要太随意,工作服可以提高我们的企业形象和个人气质。要注意领子和袖口上的洁净,注意保持工装的整体挺括。穿工装时要注意检查扣子是否齐全,有无松动,有无线头,污点等等。
2、鞋子是工作服的一部分,在工作等正规场所要穿西装,穿皮鞋,一定要保持皮鞋的干净光亮。不要穿白色线袜,或露出鞋帮的有破洞的袜子。男职员的袜子颜色应跟鞋子的颜色和谐,通常以黑色最为普遍。女职员应穿与肤色相*的丝袜。
3、要佩戴好工作证,穿工作服要佩戴工作证,无论是哪一个具体部门的员工,均应把工作证端正的佩戴在左胸上方。
4、西装着装要讲究
A、要配套和得体
在正式场合,一般要求穿套装,色彩最好选用深色,给人稳重老成的印象。西服的;领子应紧贴衬衣领并低于衬衣1—2厘米。西装不宜过长或过短,一般以刚刚盖住臀部为宜,不要露出臀部。西装的袖子不宜过肥,一般袖口处最多到手腕的1厘米。胸围为穿一件羊毛衫感到松紧合适为宜,以保持挺括潇洒的风格。按照传统*惯,女西装配西装裙时,西装需做的稍短些,以充分体现女性的腰部、臀部的曲线美;如果是配裤子,则可以将上衣做的稍微长些。西装配裙子或裤子,无论是那种形式,一般都应是同一面料的。穿西装裙时,不宜穿花袜子,袜口不要漏在裤子或裙子外面。
B、 要穿好衬衣
衬衣领要硬扎、挺括、干净。衬衣一般以白色为宜,白色衬衣显得稳重。衬衣的衣领一定要高于西装后领1—2厘米 。衬衣的下摆要塞在裤子里,衬衣的袖口略长于西装袖口1—2厘米,应扣上袖口纽扣。衬衣里面的内衣要单薄,不宜把领圈何袖口露在外面。
C、应注意纽扣的扣法
一般站立时扣上西装的纽扣,坐下时要解开。西装扣子如果是两个,扣纽扣时只需扣上边一个(如果三个扣则只需扣中间的一个)。穿双排扣西装时,应把纽扣都扣上。
D、要注意整体协调
无论什么场合,穿西装都不宜穿喇叭裤,不宜穿毛袜。穿西装必须穿皮鞋,不能穿布鞋、旅游鞋、凉鞋或运动鞋,袜子应以深色为宜。西装上衣外面的口袋原则上不应装东西,钱包、名片盒等最好放在上衣内侧口袋,上衣外面左胸袋可插一条颜色调和的手帕,不要乱别徽章,装饰以少为宜。
E、 要注意领带的选择和佩戴
领带是西装的重要装饰品,西装与衬衣、领带的搭配十分讲究。领带与衬衫的配色规律是:黑色西装+银灰色、蓝色或黑红色条纹对比色调的领带+浅色或白色衬衣 灰色西装+砖红色、绿色、黄色领带+白色衬衣为佳 乳白色西装+最好选择红色为主,略带黑色或砖红色、黄褐色的领带+灰色衬衣 墨绿色西装+银灰色、浅黄色、红百相间的领带+银灰色或白色衬衣 暗蓝色西装+蓝色深玫瑰色、褐色、橙黄色领带+白色或浅蓝色衬衣 领带的长度一般要到腰部,如果未穿西装背心,领带要长到腰带上沿附*。如果要用领带夹,他的正确位置是在6颗扣衬衣从上朝下数第四颗扣的地方。领带夹不能太上,特别是不能有意的暴露在他人视野之内。
5、注意事项穿西装必须打领带,袖口和裤脚不能卷起,衬衣的下摆塞入裤内。穿西装必须穿皮鞋,袜子应该以深色为宜。无论男装还是女装,都应该坚持“内衣不外露”的原则。参加各种活动,进入之内场所时,应该摘帽,脱掉大衣风衣。在室内不要戴黑色眼镜,在室外隆重仪式或迎送等礼节性场合,也不要戴黑色眼镜;在与别人握手、说话时一般也需要将眼镜摘下,离别时再戴上。
藏族**礼*俗
藏族的意思是个古老的民族,藏族的古代*称为“吐蕃”。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藏族**礼*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藏族这个生活在世界屋脊的古老民族,它无论在物质,精神或者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些从古传承的*俗。仅仅在人生仪礼方面就有很多礼俗,从一个人在母亲肚里孕育开始直至结束自己的生命为止,就要经受很多人生仪礼。如:诞生仪礼,成年仪礼,婚姻仪礼等等。成年礼,对藏族人来说,是他们自诞生仪礼后的又一大礼。在藏区,任何地方都会举办成年礼,男女各个不同。在安多地区,比较盛行为女孩子举行成年礼,尤其是在青海贵德,女孩子长大后举行成年礼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不过,现如今在藏区有些地方,这个*俗已基本失传乃至消失。
在青海贵德,给女孩子办成年礼是一件必要的仪礼,因为它就如同一辆必须有通行证才能通过一样,女孩子必须要举行成年礼,长大后才可结婚。否则就同没有通行证而过不去一样不可心结婚的。所以,举行成年礼是每个女孩子人生当中,也是每个父母为之操心的大事。但就在定小小县城里,对这一*俗,每个乡与乡,甚至邻*的村与村之间都有很大区别,有的更为已经失传于这一*俗。而它们的区别又在于,比如:有些村子是白天举行,有些却是晚上。而它举行时所遵循的`规矩及每一细节也都有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成年礼这一*俗也在经历着种多的变化。
我今天就以我们村子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举办成年礼。成年礼,它不是一件随便能举行的仪礼。首先,年龄的选择是一个问题。它必须是在女孩子九岁、十一岁、十三岁、十五岁这些年龄中选择一个岁数为条件,而其它年龄段是不可以的。其次,就是请一位活佛或*打卦算卜,确定一个良辰吉时的日子。最后,就是要忙着准备了。而这方面也有很多规矩。在举行成年礼的前一天,就要为接受成年礼的女孩(我们家乡称之为“文玛”),也就是为“文玛”梳辫子也有很多要讲究的。先要找一个与“文玛”的属相配的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美满的已婚妇女来梳。在“文玛”的左右两侧各梳20个小辫子,中间梳一个大的,并在发尾用蓝色哈达绑上,再把镶有白色海螺及珊瑚等头饰系上去。这些都意为能给“文玛”一生都带来吉祥幸福。
第二天,也就是举行成年礼的那天,天还未亮,“文玛”就得坐在一张白毡子上听*们为自己祈福诵经。之后,就在妇女们的陪同下,唱着“成年歌”(只有举行成年礼时唱的歌),到自家大门外,对着家门口正在诵经的*们再听。等完了后,“文玛”就要把自己前面放有的几个土块一一踢开,并跳一堆用一根根小木块架起来的火堆进家门。这些都意为“文玛”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到困难就如同踢开土块一样能顺利走完自己的人生。而跳火是希望趋邪避魔,看起来有点迷信。等到“文玛”进了家门,就是整个早上最为热闹的一个环节——“抢文玛”。这时“文玛”由村里的妇女们保护藏在最后面。然后,就有男人们去抢,起先,男人们是一个一个去讨,到最后会一拥而上,但只要被妇女们抓住,就要经历揪耳朵,或者把穿着的藏袍又拉又扯,不过不会扯破的,所以在男人们逃过一个个妇女的毒手,跑出来时,显得很狼狈。但都不会在意的,仍然现得不亦乐乎。虽说是去抢“文玛”,但最终是不会真抢,只是作势而已。在“抢文玛”这出戏完了后,“文玛”又要唱着“成年歌”到主屋去,一进去,又要接受一位年老的妇女说唱并合的祝福歌。然后,如果有兄弟就要兄长或弟弟抱住房住,而“文玛”继续唱着歌围着抱着房柱的兄长转三圈。这可以看出一种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藏族一般把在婚礼等仪礼上的最主要的客人叫做“阿香”。而在经过一连串的规矩之后,把“阿香”及客人们迎接入座后,“文玛”家就要盛情款待客人们。期间,不仅是吃唱方面丰盛,而且还有一些能歌善舞的人来唱歌跳舞。而这一天最为有特色的就是论是客人们送贺礼,还是“文玛”家回赠礼物都会有一些祝词家,以说的形式,祝福“文玛”及客人们,而说的内容不外乎是一些吉祥、*安、如意等的祝福词,说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很是出色,成了这一天的一个亮点。
这就是青海贵德地区的成年礼,不过各地的仪礼是有很大区别,而这只是其中之一。现今,这此仪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个*俗却到现在还保持着,而它所包含的文化及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我们挖掘,并保护这一*俗的延续。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一起来看看吧。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天性豪放,生活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藏族历史悠久,早在7世纪初,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藏族以畜牧和农业为主,具有悠远的文化传统。藏语属汗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本民族文字――藏文,其历史久远,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藏医等著述。尤其他们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风格。青海藏族的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各类舞蹈分别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与风格。它既能使人们在尽情歌舞的欢乐中抒**感,又通过它与神灵沟通企求得到神灵之佑护。藏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因此,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那么民间舞蹈将会传延下去,并焕发生机。
(一)藏族民舞的分类及其特征
青海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从歌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分为“民间歌舞”与“宗教舞蹈”两大类。也可细分为“谐”、“卓” “热巴”和“羌姆”等类。凡以歌舞为主的集体自娱性圆圈舞蹈,一般被泛称为“谐”;而在圆圈歌舞中,具有较强表演性的集体舞,则被人们一般泛称为“卓”。此外,在具有表演性的“卓”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各种“鼓”作为舞具进行的舞蹈。
《谐》是为人们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这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姿最富魅力和潇洒,还要数巴塘地区的《弦子》。因此,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为“巴塘”。《巴塘弦子》的舞姿圆润、狂放而流畅。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转的琴声下,舞队忽而聚拢忽而散开,忽而跟随着领舞绕行,好似游龙摆尾,忽而又成圆圈扬袖旋转,如同白莲初绽。此外,由拖步、晃袖、点步转身及模拟孔雀等姿态动作的穿插、组合下,使整个舞蹈语汇丰富、姿态潇洒。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为“表演性的圆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藏族自古认为,“鼓”能给人带来吉祥与欢乐,是求得神灵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节日舞蹈中,必须要进行击鼓作舞的表演。《热巴卓》和《热巴》都属于“卓”中的表演性民间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难以分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热巴》是指过去流浪艺人卖艺为生,所表演的杂艺歌舞节目。“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和专长。其中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三部分,其舞种也同样流传在青海广大的藏区。
《羌姆》是藏族寺院的舞蹈,每逢重大宗教节日,*寺都要举行“跳神”活动。在唢呐、蟒筒、长号、鼓钹齐鸣之中,表演者头戴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装扮成众神列队绕场一周,揭开序幕。然后陆续表演《凶神舞》、《骷髅舞》、《牛神舞》、《鹿神舞》、《喜乐神舞》和《护法神舞》等,每段舞蹈都有一定的宗教内容。
青海藏族舞蹈作为舞台表演的民间艺术,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广大藏区,人们每当听到他们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藏族民间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如在表演过程中那犹如雄鹰展翅,更像神鸟飞翔的舞姿使人心旷神怡;那松胯、弓腰、曲背等常见的基本动作,以及在高潮时高呼“哦呀―”(好啊),随即互相扶腰,齐跳《骑令皆模》的舞蹈,两**换作,低跨腿快踢出”的动作,以抒发欢快的心情和美好的愿望。形成了融合农、牧、宗教三者为一体的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和高原农牧文化的舞蹈形式。它与高原生存环境中的劳动生活,虔诚的宗教心理、宗教礼仪及*俗有密切关系。从舞蹈角度来看,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颤、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它具有劳动生活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带有艺术性的创造。如锅庄舞者腰部多合着节奏,规律地起伏颤动,膝部松弛和腰、胯动作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动律,给人安详和谐的美感。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语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这些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
(二)藏族民舞的表演风格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此外,气息的运用也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藏族民间舞蹈的动律与风韵,内在美与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过特有的呼吸方法协调一致,最终达到艺术之升华。藏族民间舞蹈表现感情之奔放、含蓄、热情、沉着,以及节奏之明快、缓慢,都是通过气息的运用带膝部的屈伸和步法,并贯注全身,构成舞姿造型的流动和延续性。
藏传佛教在祭祀礼仪中,采用头戴各种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间舞蹈成份而编排的'程式性舞段,成为宗教本身和*用来驱鬼求神、造福来世、宣扬佛法天命、解说因果关系和表演佛经故事等的宗教舞蹈。这种祭祀舞蹈,被后来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所采用,称其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间“鸟冠虎带击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拟兽舞”和“法器舞”混杂而成。表演时,没有歌唱,气氛庄严、肃穆,具有很大的威慑力,青海地区又称作“跳欠”。每逢诞辰、藏历新年以及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教节日,青海各大藏传佛教寺院,如塔尔寺、隆务寺等,都要举行盛大的《羌姆》活动。
随着唢呐、法号、螺号、鼓钹等奏出的洪亮而庄严的乐曲。担任《羌姆》表演的老少*们,头戴各种神、兽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顺序出场。在震撼人心的祭祀乐曲伴奏下,这些“鸟冠虎带”的诸神一边接受着信徒们的伏地磕拜,一边列队环绕寺院表演场地,扬手、提足地旋转前进,以此作为整个《羌姆》活动的序幕。紧接着一组组具有专题宗教内容的神舞蹈,如突出显示神灵无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刚神舞”,表现地狱中小精灵们相互玩耍、嬉戏的“骷髅舞”,为人间带来福禄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经中“舍身饲虎”、“因果报应”等佛经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在这诸多的神兽舞蹈中,要数“骷髅舞”和“鹿神舞”最为活泼可爱、舞蹈性最强,也最受观众的喜爱。虽然这两个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却丝毫没有宗教桎梏下的肃穆、阴森感。为了活跃气氛,在连续的节目间隙,时而还插入由僧侣们进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赛的活动来娱乐民众。
有不少人认为目前的藏族民间舞太守旧,没有突破人旧模式了,许多已经加以改进的具有所谓“现代意识”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我们的确看不到新意,有的只是一些形式上、表达上的创新,脱离了现代的审美要求。因此,若要在原有的舞蹈上有所突破,就要加强其时代感,保持其新鲜活力。那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过分强调“原生态”会不会太过于保守,反而阻碍了它的发展呢?而又有一部分的人会说了:但你能说《酥油飘香》它不“原生态”吗?是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原生态”并非将最原始的东西放到舞台上面,民间的原生态舞蹈,一直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
总之,藏族传统民舞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因而,藏族传统民舞犹如雪山深处一朵鲜为人知的圣洁高雅的雪莲花。民间舞蹈具有奔放、热情、粗犷、刚健的性格特征,内容极其丰富。因此,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创新藏族传统民舞,使之发扬广大。
【拓展】藏族舞蹈的历史介绍
1、“果谐”(圆圈歌舞)的舞蹈历史
“果谐”是流传在*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果谐”的兴起和*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
2、堆谐(城镇踢踏舞)的舞蹈历史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x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日喀则最为盛行。
3、“果桌”--锅庄舞的舞蹈历史
“果卓”--锅庄舞,早期与*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相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在古代,锅庄多施于祭坛礼仪,宗教色彩很浓,跳时比较拘谨,神情端庄,“多垂头、俯袖、束手而舞”。
4、“羌姆”的的舞蹈历史
要说起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来源,就必须追溯到藏传佛教在*得以兴起的经过。在公元7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来到*宣传当时流行于印度的佛教。然而,*当地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深入人心,对外来宗教采取排斥、拒绝的态度。为了能在*推行佛教,印度高僧莲花生采取了将印度佛教与*原始苯教相互结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义、对唯一最高主神如来的崇敬,又将笨教中的各种神灵收纳为护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对原始多神进行崇拜的心理,至使*地区在唐代诞生了藏传佛教。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少数民族同胞总是有各种丰富多彩与众不同的节日可以欢庆,大家载歌载舞,一片欢腾。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也不例外,而藏传佛教对*的节日有着深刻的影响,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有的已演化成纯粹的宗教节日。按藏历( 与汉族的农历*似)计算,几乎月月有节日。小伙伴们不要太羡慕哦,来看看藏区主要的节日吧!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藏历新年
藏历元月,是节日最多也最隆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几乎天天都在过节。新年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从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将培育好的青稞青苗供在佛前的双柜上,到了月中,各家各户便开始用酥油和面粉炸果子。
接*年关岁尾时,每家必备的五谷斗上便盛满了酥油拌和的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等食品,上插青稞穗,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喜获丰收。
到了十二月二十九,人们打扫灶房,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傍晚,一家老小团团围坐吃“古吐”(一种煮熟的面疙瘩),吃完古吐后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以示避鬼驱邪。时至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符号,在打扫干净的室内铺上新“卡垫”,正房的佛龛前叠放各式油炸果子和各种水果以及酥油、茶砖、干果等供物。
初一这天一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说一些吉祥的祝词,接下来开始喝头天做好的热青稞酒,吃麦片吐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年初二,亲友开始互相拜年。
从初四起,*举行大规模的传召大会,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首先在*为纪念释迦牟尼神变降伏妖魔而创设的祈愿法会。起初是三大寺众僧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诵经祈祷,讲经辩经,相法立宗,考取新的拉让巴格西学位(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法会期间,除*给僧众发放布施外,各地的信徒也到此添灯供佛,发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二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才结束。
二、酥油花灯节
元月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即元月十五酥油花灯节。白天,人们到各寺进香朝佛,夜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者达三层楼房,低者也有两层楼高。上面摆有酥油做成的五颜六色的各种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或高大宏伟,或小巧玲珑,加上成百盏灯光的照耀,使整个街道光彩夺目,辉煌灿烂。__*和主要官员依例出巡观赏花灯,与僧俗大众共庆节日,将节日推向*。
酥油花灯节开始于明永乐七年,即1409年,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正月十五日,在*创办传昭法会时,陈列各种供品,隆重纪念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邪魔日,从此以后,人们便沿袭他们的做法,每年正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摆酥油花灯。藏语为“坚阿曲巴”。
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射箭比赛和跳神驱鬼仪式。这时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三、林卡节
藏历五月十五日是林卡节。藏语称“藏木林吉桑”,意为世界焚香日,世界快乐日,据说是以此纪念莲花生大师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
热爱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带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种美味食品来到林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边吃边喝边歌舞,尽情享受大自然。各帐篷间还互相邀请,并有民间艺人到此献艺,此节日常常延续达一月之久。
四、雪顿节
藏历七月一日,是雪顿节,意为“吃酸奶的节日”,由于雪顿节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雪顿”纯属宗教活动。按当时的法规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长净、夏安居之事,其间禁止出门,几十天开禁后方可下山,百姓们在下山时要准备酸奶布施,此为“雪顿”的来源。
17世纪中叶,加入了演出藏戏的内容,“雪顿节”也固定下来,但宗教及娱乐活动仍被限制在寺庙之外。直到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并成为__*的夏宫,雪顿节的活动才移至罗布林卡,百姓也被允许入园观戏,从此形成一整套固定的节日仪式。
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五、望果节
“望果节”是在藏历八月,是丰收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进行,“望果”是藏语,意为巡游田地。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祝丰收的仪式。一般以村子为单位,有本教巫师作法,村民绕本村土地转圈。随着宗教的发展和渗透,“望果”活动不断更新。
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遂受宁玛派影响,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收。到了14世纪,格鲁派发展起来并渐渐居于统治地位,“望果”活动则蒙上黄教色彩,*队伍之前要高举佛像并背诵经文。从此,“望果”活动固定为节日,并逐渐增加一些诸如赛马、射箭、歌舞、藏戏、抱石和摔跤等活动,除农区之外,有些牧区也举行类似活动。
六、仙女节
藏历十月,有两个较大的宗教节日,一个是十月十五日吉祥天母节,藏语称“白拉日卓”。由木如寺全体僧众向*大昭寺的护法王尊吉祥天女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僧众于十四日晚上迎请天母像至释迦牟尼佛殿,与释迦牟尼佛对坐。
十五日一早,旭日东升之时,僧众用头顶着天母像来到八廓街,众多善男信女向天母像敬献哈达,在举行一系列的降神活动后,重返大昭寺,天母像迎坐在原来的宝座上。妇女们对这个节日尤为感兴趣,称其为“仙女节”,她们在这一天要刻意打扮,并到天母像前焚香许愿。
七、燃灯节
十月的另一个节日是二十五日的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均要点无数灯,转经队伍川流不息,信徒们手持桑枝纷纷投入大昭寺前的香炉,祈祝神佛为自己带来好运。
*的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数不胜数,人们几乎隔三差五都在过节。
描写藏族服装的古诗句 藏族的古诗大全 描写民族服装的句子 藏族祝福 藏族说说 藏族古诗的生态 藏族名言 藏族格言 藏族人的古诗 藏族名言警句 关于服装的诗句 形容服装的古诗句 藏族祝福歌 赞美藏族的句子 藏族信仰的句子 藏族格言藏语 描写服装的诗句 赞美服装的诗句 形容服装的诗句 服装的句子 关于藏族的说说 藏族经典格言 古诗写服装的 我们藏族的糌粑古诗 藏族祝福语 古诗词中隐藏的服装店名 服装句子 和服装有关的古诗句 藏族人的说说 赞美藏族人的古诗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介绍 藏族的风俗*惯 藏族舞蹈小知识 藏族舞蹈服装的特征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的服装特点 古代服装介绍 服装礼仪 藏族**礼*俗 藏族舞蹈基本动作有哪些 藏族舞的特点有哪些 藏族舞蹈的特征与风格 藏族的传统节日 100首好听经典的藏族歌曲 藏族的新年祝福语大全 藏族的禁忌有哪些 藏族舞蹈的特点 藏族民间刺绣简介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藏族新年祝福语 如何跳好藏族舞蹈 服装的功能 藏族舞的基本动作是什么 藏族的传统舞蹈介绍大全 蒙古舞和藏族舞的区别 藏族传统节日介绍 藏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关于藏族信仰的说说 关于描写和赞颂藏族的诗句 服装店句子
激励努力读书的句子 关于幼儿画画的句子 夸人幽默的句子 表示生日快乐的句子 开店励志的句子 往事难忘的句子 不是我不够好的句子 形容人犹豫不决的句子 生活太累想清静的句子 描写心情差的句子 描写蓬莱阁的句子 含有说明方法的句子 形容穷人的句子 赞美雨后空气的句子 懒人说说句子 关于拿得起放得下的句子 生活中伤心委屈的句子 莫高窟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怀念情感的句子 感恩父母英文句子 表达爱意的句子简短的 损女人的句子 红叶的句子 每一天都是煎熬的句子 为我照顾好自己的句子 比喻绿色的句子 表示有缘无分的句子 孩子在玩的开心的句子 恋爱时的说说唯美句子 讽刺别人小心眼的句子 玩心计的句子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