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关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桂花的诗句李清照

  • 桂花,李清照
  • 桂花的诗句李清照

      桂花是*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

      鹧鸪天·桂花

      作者: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答许觉之惠桂花椰子茶盂》—— 黄庭坚

      万事相寻荣与衰,故人别来鬓成丝。

      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长沙寺桂花重开》——陈与义

      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

      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桂花五律》——谭嗣同

      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

      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

      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

      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杂曲歌辞?桂花曲》

      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厅前桂》——白居易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颜真卿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苏轼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清*乐 避暑神山咏桂》——许有壬

      堂前双桂。云泼交加翠。

      火老金柔花尚未。且爱清阴满地。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分赠元素》——苏轼

      月缺霜浓细蕊干,些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诫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阅读全文]...
  • 李清照桂花的诗句

  • 李清照,桂花
  • 李清照桂花的诗句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员工李清照描写桂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

      【小结】

      咏物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但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不乏形象,议论也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者评论古人,从多层面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

      【译文】

      色泽暗淡,颜色是轻黄色的桂花体态秉性柔美轻盈,情怀疏淡,足迹幽远,只是把花香留在世上。哪里需要一定是浅绿色或轻红色的花朵才叫美丽呢,(像桂花这样的花),自然是花卉中名列第一的。(与桂花相比),梅花定会嫉妒,菊花也应羞惭,桂花在雕饰有绘画的栏杆边开放的时候,是秋天花卉中百花之首。屈原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不然,为什么当年桂花没有被收录在他的作品中呢?

      【赏析】

      从文面字句上,不容易发现这首《鹧鸪天》是一首赞美桂花的咏物词;但倘若知道“画栏开处”的出处,则不难知道词人所歌咏的对象。唐朝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画栏桂树悬秋香”的诗句,李清照 的“画栏开处” 即是此句的'化用,由此推知,这首词赞誉的是桂花。

      第一二句总写桂花的特征——色泽“暗淡”、 “轻黄”, 秉性柔和、雅致;情怀疏淡,踪迹偏远(桂树一般生于山中),香气纯正。这两句言简义丰,从“色”“香”“性”“情”“迹”等方面概括了桂花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气质,说明桂花朴实无华,不以美艳、娇媚的外表取悦于人,而只将清纯的芳香留给人间。之后,词人转入议论抒情,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对桂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人先将桂花与缤纷艳丽的群花作比,说明桂花无须引人注目的“浅碧深红色”,那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气质是“花中第一流”;继而词人运用拟人手法,用梅、菊进行侧面映衬,说明桂花是“秋花之冠”,使梅花嫉妒,使菊花含羞,这种以美衬美的映衬手法,进一步彰显了桂花的内在美。最后两句,词人情思达到高潮,毫不客气地对骚人屈原进行批评。当年,屈原写《离骚》时,用各种香花芳草来比喻君子的高尚情操,却未将桂花收入。为此,词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屈原太缺乏情思,诘问其为何无视桂花的高洁芬芳,竟然不把桂花写进《离骚》中。这有力的诘问,把桂花之美推向了极致,意味深长地将全词收煞。

      显然,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意在托物抒怀,以物喻人。词人笔下其貌不扬、但质地不凡的桂花,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1、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2、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3、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4、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5、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6、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7、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8、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9、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10、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2、山云漠漠桂花湿。

      13、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14、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15、万事相寻荣与衰,故人别来鬓成丝。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16、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17、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

      18、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夜空中一轮孤月照得地上那树桂花亮晶晶,泛着清冷的光。一座土坯房坐落于桂花树旁,一地的香,弥散在空气中,却涌不进一陌儿小地方,涌不入老汉的心中。

      昏暗的房屋,老汉却没有入睡,只睁大了眼直直盯着*乎腐朽的房梁和瓦片。这样破败不堪的处所,难怪?难怪!老汉嘴里反复念叨着。

      小时候,孩子们可喜欢那棵桂花树了。那时那树还只他们一人高。我总能看到:他们追着、跳着,闹够了就折一枝桂花,放在鼻下深吸一口气。亦或是闹着要我也陪他们一起疯,他们的母亲只是远远地站在一旁,一脸宠溺的微笑。最难忘的是一次我们比赛跑步,我总要盯着他们俩,生怕他们一不小心摔了跟头。结果,自己绊在石头上,一下子就扑倒在地上,倒像个勇敢以身掩弹的军人。他们俩慌忙地涌过来,一会子为我呼气,一会子又柔声安慰。桂花的香味远远**地围绕着,甜甜糯糯的。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那几年,村里的青壮年陆陆续续进城打工,寄回来的钱竖起了一幢幢簇新漂亮的楼房,本来几百口人的村庄渐渐只剩几十个老的小的,越来越冷寂。我知道他们也想走,盼着城里的热闹,盼着过更好的生活,但终归是舍不得我和他们的妈,也怕只留我二人在家过得孤独。孩子们孝顺啊,我心里是高兴,可是看着他们时不时流露出的纠结与落寞,我,又怎能忍心呢?终于有一天,我私下里帮他们收好了行李,一个劲儿地把他们往外推。他们先是几般不愿,但我强硬的态度燃起了那一把火。他们接过行李,目光投向远方。临走时,各自折了一枝桂花,远去。香味从远方涌来,浓烈的、哀伤的,呛得我鼻头都红起来。或许,那时不该要求他们离开!

      现在啊!老人一声长叹,转而又陷入沉思。妻子也已逝去,只剩老汉和颓败的老屋相互依偎在渐渐苍老的树下,桂花的香味无处落脚,不知所措地尴尬着。他们前年倒是回来了:带来了自己的另一半和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女。他们说:城里有很多车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他们还说:城里的桂花一种一大片,可香了,而且比屋旁那棵还会茂密……孙女儿仰着笑嘻嘻的红脸蛋往老汉嘴里塞城里带回来的桂花糕,唔,甜到心里去。现在回头想想,孩子们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声音,还有那香甜的桂花糕,似乎让老屋也舒展明亮了不少。看来,这步路没走错!

      老汉披衣起身,缓缓地走出房子。月色明亮,他很顺利地走到了桂花树旁,抚摸着凹凸不*的枝干,抬眼望去,遥远的远方有孩子们意气风发的未来,而自己,就和这树、这屋一起,咀嚼*淡悠远的乡村之夜吧。

[阅读全文]...
  • 李清照关于桂花的诗句

  • 桂花,李清照,文学
  • 李清照关于桂花的诗句

      诗句就是组成诗词的句子。诗句通常按照诗文的格式体例,限定每句字数的多少。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李清照关于桂花的诗句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

      ①北宋党争期间,诗人和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之久,这首词写于这段时间。②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画栏开处”用唐人李贺“画栏桂树悬秋香”诗意。

      【小结】

      咏物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但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不乏形象,议论也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者评论古人,从多层面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

      【译文】

      色泽暗淡,颜色是轻黄色的桂花体态秉性柔美轻盈,情怀疏淡,足迹幽远,只是把花香留在世上。哪里需要一定是浅绿色或轻红色的花朵才叫美丽呢,(像桂花这样的花),自然是花卉中名列第一的。(与桂花相比),梅花定会嫉妒,菊花也应羞惭,桂花在雕饰有绘画的栏杆边开放的时候,是秋天花卉中百花之首。屈原可说是太没有情致了,不然,为什么当年桂花没有被收录在他的作品中呢?

      【赏析】

      从文面字句上,不容易发现这首《鹧鸪天》是一首赞美桂花的咏物词;但倘若知道“画栏开处”的出处,则不难知道词人所歌咏的对象。唐朝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画栏桂树悬秋香”的诗句,李清照的“画栏开处”即是此句的化用,由此推知,这首词赞誉的是桂花。

      第一二句总写桂花的特征——色泽“暗淡”、“轻黄”,秉性柔和、雅致;情怀疏淡,踪迹偏远(桂树一般生于山中),香气纯正。这两句言简义丰,从“色”“香”“性”“情”“迹”等方面概括了桂花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气质,说明桂花朴实无华,不以美艳、娇媚的外表取悦于人,而只将清纯的`芳香留给人间。之后,词人转入议论抒情,或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对桂花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人先将桂花与缤纷艳丽的群花作比,说明桂花无须引人注目的“浅碧深红色”,那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气质是“花中第一流”;继而词人运用拟人手法,用梅、菊进行侧面映衬,说明桂花是“秋花之冠”,使梅花嫉妒,使菊花含羞,这种以美衬美的映衬手法,进一步彰显了桂花的内在美。最后两句,词人情思达到高潮,毫不客气地对骚人屈原进行批评。当年,屈原写《离骚》时,用各种香花芳草来比喻君子的高尚情操,却未将桂花收入。为此,词人直言不讳地批评屈原太缺乏情思,诘问其为何无视桂花的高洁芬芳,竟然不把桂花写进《离骚》中。这有力的诘问,把桂花之美推向了极致,意味深长地将全词收煞。

      显然,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意在托物抒怀,以物喻人。词人笔下其貌不扬、但质地不凡的桂花,是情操高洁、特立独行的君子的象征,又是词人傲视世俗、卓尔不群的正直品格的生动写照。

      描写桂花的诗句

      1、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2、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欲折一枝桂,还来雁沼前。

      3、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4、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5、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6、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7、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8、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9、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10、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2、山云漠漠桂花湿。

      13、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不教居士卧禅榻,唤出西厢共看来。

      14、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15、万事相寻荣与衰,故人别来鬓成丝。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16、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17、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

      18、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阅读全文]...
  •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赏析

  • 李清照,桂花,诗人
  •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赏析

      《鹧鸪天·桂花》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咏物词。此词盛赞桂花,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宋代〕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译文

      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

      “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

      “骚人”二句:取意于陈与义《清*乐·木犀》的“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之句意。“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犹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此二句意谓《离骚》多载花木名称而未及桂花。

      赏析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在青州之时。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阅读全文]...
  •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鉴赏

  • 李清照,桂花,诗人
  •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鉴赏

      诗词歌赋于*人而言,怕已刻在骨髓里,无论时隔多久,总是心里一份抹不去的情怀。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李清照《鹧鸪天桂花》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 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韵,下片五句三*韵。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⑵暗淡轻黄:形容桂花的颜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体质柔弱,性格和顺。体性:本指人的体貌与性情,这里指桂花。

      ⑶疏:疏放。迹远:桂树多生长于深山中,故云。

      ⑷何须:犹何必,何用。

      ⑸自是:自然是。

      ⑹“画阑”句:化用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画阑:即画栏,指饰有彩绘的栏杆。冠:居于首位。

      ⑺骚人:指屈原,因其作《离骚》,故称其为“骚人”。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可煞:表示疑问,犹可是,是否。情思:情义。

      ⑻何事:为何,何故。

      译 文

      淡黄色的桂花,并不鲜艳,但体态轻盈。于幽静之处,不惹人注意,只留给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红碧颜色。桂花色淡香浓,应属最好的。

      (和桂花相比)梅花一定妒嫉,菊花自当羞惭。桂花是秋天里百花之首,天经地义。可憾屈原对桂花不太了解,太没有情意了。不然,他在《离骚》中赞美那么多花,为什么没有提到桂花呢?

      赏 析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陈与义在《清*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此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乡里约一年之久。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在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阅读全文]...
  • 李清照的古诗词有哪些(李清照的100首古诗集锦)

  • 李清照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也有济南章丘人一说) ,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代鲜伦”。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相看。因此,宋代周煇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古诗 婉约 闺怨 孤独 怀人 最美 声声慢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思念 闺怨 离情 一剪梅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厨 通:橱;销金兽 一作:消金兽)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初中古诗 重阳节 怀人 思念 醉花阴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初中古诗 女子 闺怨 感伤 武陵春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古诗三百首 地名 咏史怀古 爱国 忧愤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初中古诗 纪游 最美 闲适 如梦令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惜花 伤春 闲适 如梦令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豪放 理想 追求 言志 渔家傲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 一作:镕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古诗三百首 宋词精选 伤今追昔 元宵节 情怀 永遇乐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宋代: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宋词精选 婉约 寒食节 写景 惜春 浣溪沙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重阳节 思念 伤怀 行香子

[阅读全文]...
  • 描写秋天的诗句 古诗李清照

  • 秋天,李清照
  • 描写秋天的诗句 古诗李清照

      李清照描写秋天的诗句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语注释

      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白话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阅读全文]...
  • 醉花阴李清照

  • 李清照,诗人
  • 醉花阴李清照

      引导语:李清照写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下文是相关知识,大家一起学*吧!

      作品原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①愁永昼,瑞脑②消③金兽。

      佳节又重阳④,玉枕纱厨⑤,半夜凉⑥初透。

      东篱⑦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⑧黄花⑨瘦。

      注释译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品注释

      ①云:《古今词统》等作“雰”,《全芳备祖》作:“阴”

      ②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详见《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注。

      ③消:《花草粹编》等作“喷”。

      ④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⑤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宋·周邦彦《浣溪沙》:“薄薄纱厨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厨,《彤管遗篇》等作“窗”

      ⑥凉:《全芳备祖》等作“秋”。

      ⑦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唐·无可《菊》:“东篱摇落后,密艳被寒吹。夹雨惊新拆,经霜忽尽开。”

      ⑧比:《花草粹编》等作“似”

      ⑨黄花:指菊花。《札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绩《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作品译文

      整个白天都被薄雾浓云笼罩,香炉里的瑞脑香一点点烧光。今日又是重阳节来到之时,半夜的凉气开始将被子渗透。

      黄昏我来到东篱下举杯独酌,菊花暗淡香气盈满了衣袖。千万不要说没有凄然伤神啊,每当西风将帷帘卷起来的时候,人都要比那菊花还要消瘦呢。

      词牌格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词牌说明

      醉花阴,词牌名,小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后片各三仄韵。

      格律对照

      中仄中**仄仄,中仄**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中仄仄**,中仄**,中仄**仄。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中*中仄**仄,仄仄**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中仄仄**,中仄**,中仄**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说明:*,填*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可仄;加黑体字有韵脚所在。)

      创作背景/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阅读全文]...
  • 一剪梅古诗李清照朗诵及赏析

  • 李清照,诗人
  • 一剪梅古诗李清照朗诵及赏析

      一剪梅,是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句句*收。代表作品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一剪梅古诗李清照朗诵及赏析,一起来看看。

      一剪梅

      李清照[宋]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

      ③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词牌

      一剪梅

      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作者

      李清照

      (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因此,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像“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读者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像蜜一样的甜,也像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李清照的人生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再嫁时李清照46岁,张汝舟是一个年轻的公子。他并不为倾慕于李清照的才情,而是一心冲着她和赵明诚的金石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最后恼羞成怒对她拳脚相加,甚至想把她打死,甩掉这个年老色衰的包袱。

      然而李清照的刚毅与智慧是这个该死的男人万万没有想到的!张汝舟的野蛮行径,使李清照难以容忍。当李清照偶然得知张汝舟行贿以获取官职的证据后,她检举上告,经查属实,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将张汝舟送进了监狱。并要求离婚。宋法有:妻子控告丈夫,证据确凿也要入狱3年。故亦身陷囹圄。幸亏她得到了李,赵两家的帮助,只关押九天就重获自由。他们的婚姻,不过才百天。

      (对于李清照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颇有争议。其实,妇女改嫁在宋代前期并不少见,且不影响李清照人品,宋人多家谈及此事,应当可信。古人辩诬之说,实际是受封建礼教观念束缚的结果。)

      她的诗的确很具影响力,但想想,历史上少数几个留名的女子,她们的历史即使不被正史所记载,但毕竟还有这种叫做野史的'东西存在。

[阅读全文]...
  • 醉花阴李清照( 李清照最有名的十首诗 )

  • 李清照
  • 她是“藕花神”;

    她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她被誉为“词国皇后”;

    她是柔情与豪气并重的千古第一才女……

    她,就是号称易安居士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诸多坎坷与磨难。往事尘烟,恍如隔世,唯有美酒和诗词能安慰现实凄惨的心灵。

    李家有女初长成,雏凤清于老凤声。

    古往今来,能有大成就者,都和优秀的家庭脱不开关系。

    李清照的父亲是大学士苏轼的学生,不仅得到苏轼的真传,才气逼人,还喜欢藏书。

    母亲出生在当朝状元家庭,饱读诗书,蕙质兰心。

    李清照绝对没有辜负这好基因。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春日杏花吹满头,谁家年少足风流。

    少年的青葱时光总是如此惹人怀念,少女的心事最是迷人,千山万水终究敌不过惊鸿一瞥。暗恋的情绪如野草般肆意疯长。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沾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与她兴趣相投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佳节又重阳,只将相思附与诗词,这就是传唱千年的一首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十分甜蜜,两人之间的相思最是难熬,锦书也抵不过内心所想的心上人。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情深,却遭家变;忧国,偏逢乱世。

    父亲官场失意,丈夫为官,在国难面前临阵逃脱,后又染病身亡。七尺男儿的英雄气魄,才是李清照所敬佩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李清照一个弱女子,却有着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这是多少男儿所不及的。

    几经流转,李清照再嫁。不成想却遇人不淑。为了休夫,李清照宁愿坐牢。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 句子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 语录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 说说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 名言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 诗词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 祝福

描写桂花的古诗李清照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眼睛的词句 描写离愁的诗句 描写**的诗句 描写根的诗句 描写心理活动的好词好句 描写草原的好词好句 描写玩具的好词好句 写一句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 描写赵子龙的诗句 描写高粱的诗句 描写交友的诗句 描写悲伤的好句 描写芦花的诗句 描写雪莲的诗句 描写月的诗句大全 描写花草的佳句 描写不得志的诗句 描写山海关的诗句 描写火焰的诗句 描写莫干山的诗句 描写丹霞山的诗句 描写爱情的名句 描写睡觉的诗句 描写评弹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成语和诗句 描写客栈的诗句 描写正义的诗句 描写蜻蜓的比喻句 描写仙女湖的诗句 描写滕王阁的名句 描写秋雨的好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