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隐的古诗蝶 >

罗隐的古诗蝶

关于罗隐的古诗蝶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罗隐的古诗蝶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罗隐的古诗蝶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罗隐《蜂》赏析

  • 古诗罗隐《蜂》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罗隐《蜂》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罗隐

      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罗隐生当变乱时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经历,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

      他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表现出一些怀才不遇之感,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狭窄,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与其杂文相似。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语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炼民间口语,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

[阅读全文]...
  • 罗隐《蜂》古诗赏析

  • 文学
  • 罗隐《蜂》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隐《蜂》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蜂》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翻译

      无论是*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蜂》注释

      山尖:山峰

      占:占其所有

      尽:都

      甜:醇香的蜂蜜

      《蜂》赏析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有蜜蜂的出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阅读全文]...
  • 雪古诗罗隐带拼音(《雪》古诗罗隐赏析)

  •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朝代:唐 代 ‖ 作者:罗 隐

    原文: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注释:

    ⑴尽:全。道:讲,说。丰年瑞:瑞雪兆丰年。

    ⑵若何:如何,怎么样。

    ⑶宜:应该。

    赏析: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了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作者简介:

    罗 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三年)去世,享年77岁。

[阅读全文]...
  • 罗隐的诗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罗隐的诗》,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罗隐的诗

    1、《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2、《蜂》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3、《雪》

    细玉罗纹下碧霄,杜门颜巷落偏饶。

    4、《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5、《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6、《柳》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7、《鹦鹉》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8、《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9、《七夕》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10、《宫词》

    巧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11、《黄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12、《梅花》

    吴王醉处十馀里,照野拂衣今正繁。

    13、《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14、《竹》

    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

    15、《燕》

    不必嫌漂露,何妨养羽毛。

    16、《遣兴》

    青云路不通,归计奈长蒙。

    17、《蝉》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18、《咏史》

    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

    19、《牡丹花》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20、《巫山高》

    下压重泉上千仞,香云结梦西风紧。

    21、《菊》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22、《赠渔翁》

    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

    是不是觉得罗隐的诗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七夕的诗句古诗罗隐,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 罗隐的诗

  • 古诗文
  • 罗隐的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罗隐的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曲江春感(一题作归五湖)》罗隐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高阳酒徒半凋落,

      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皇陂》罗隐

      皇陂潋滟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垂杨风轻弄翠带,

      鲤鱼日暖跳黄金。三月穷途无胜事,十年流水见归心。

      输他谷口郑夫子,偷得闲名说至今。

      《寄郑补阙》罗隐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路从青琐无因见,

      恩在丹心不可忘。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牡丹花》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亦动人。芍药与君为*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黄河》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

      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

      《汴河》罗隐

      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

      水声何忍到扬州。乾坤有意终难会,黎庶无情岂自由。

      应笑秦皇用心错,谩驱神鬼海东头。

      《西京崇德里居》罗隐

      进乏梯媒退又难,强随豪贵殢长安。风从昨夜吹银汉,

      泪拟何门落玉盘。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锦鳞赪尾*生事,却被闲人把钓竿。

      《投所思》罗隐

      憔悴长安何所为,旅魂穷命自相疑。满川碧嶂无归日,

      一榻红尘有泪时。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浮生七十今三十,从此凄惶未可知。

      《经张舍人旧居(一题作河中经故翰林张舍人所居)》罗隐

      行尘不是昔时尘,谩向朱门忆侍臣。一榻已无开眼处,

      九泉应有爱才人。文馀吐凤他年诏,树想栖鸾旧日春。

      从此恩深转难报,夕阳衰草泪沾巾。

      《雒城作》罗隐

      大卤旌旗出洛滨,此中烟月已埃尘。更无楼阁寻行处,

      只有山川识野人。早得铸金夸范蠡,旋闻垂钓哭*津。

      旧游难得时难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罗隐

      水蓼花红稻穗黄,使君兰棹泛回塘。倚风荇藻先开路,

      迎旆凫鷖尽著行。手里兵符神与术,腰间金印彩为囊。

      少年太守勋庸盛,应笑燕台两鬓霜。

      《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罗隐

      多病无因棹小舟,阖闾城下谒名侯。水寒不见双鱼信,

      风便唯闻五袴讴。早说用兵长暗合,*传观稼亦闲游。

      须知谢奕依前醉,闲阻清谈又一秋。

      《送章碣赴举》罗隐

[阅读全文]...
  • 七夕罗隐原文与翻译(七夕古诗原文李商隐)

  • 七夕
  • 每日一首诗词,和孩子品读经典!

    父母每天欣赏一首古诗词,在浊世里洗涤心灵,修身养性。在观察生活,感受自然和生活的万千变化时拥有一双“诗性的眼睛”。

    孩子每天学*一首古诗词,领略中国古诗的精妙,继承中国的优良文化和传统。开阔与提高孩子的眼界。

    七夕

    唐 ·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阴历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渡过银河与织女为一年一度相会。这天晚上,民间陈列瓜果,穿针乞巧。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阅读全文]...
  • 《蜂》的诗人罗隐简介

  • 诗人
  • 《蜂》的诗人罗隐简介

      大家知道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吗?你知道罗隐为什么会创作《蜂》吗 ?如果想知道,就别错过这篇文章哦!下面是小编 为大家整理的《蜂》的诗人罗隐简介,希望对你 有所帮助!

      诗人简介

      罗隐(833~909)

      *唐代文学家。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桐庐)人。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罗隐生当变乱时代,大半生流落不得志的生活经历,养成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好为谐谑讽刺。

      他的创作以杂文小品成就最高。他将自己的小品文集题名《谗书》,并自述写作用心是“有可以谗者则谗之”,“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杂文小品表现形式上有直接发议论,有借寓言托讽,有用散文体,有用赋体,随物赋形,不拘一格,而皆能嬉笑怒骂,涉笔成趣,明快泼辣,一针见血。罗隐还有一些较好的记叙文和政论文,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诗歌多应酬赠答、登临写景之作,表现出一些怀才不遇之感,但总的说来境界比较狭窄,调子不免低沉。他的一部分讽刺小诗,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与其杂文相似。罗隐的诗风在晚唐属于浅易明畅的一路,述事真切而语言通俗,尤其善于提炼民间口语,有些诗句写来如同白话,成为后人常用的谚语格言。

      罗隐蜂译文及赏析

      蜂原文: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论是在*地,还是在那高山,哪里鲜花迎风盛开,哪里就有蜜蜂奔忙。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蜂赏析蜂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蜂与蝶在诗人词客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然而小蜜蜂毕竟与花蝴蝶不同,它是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诗人罗隐着眼于这一点,写出这样一则寄慨遥深的诗的“动物故事”。仅其命意就令人耳目一新。此诗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一、欲夺故予,反跌有力。此诗寄意集中在末二句的感喟上,慨蜜蜂一生经营,除“辛苦”而外并无所有。然而前两句却用几乎是矜夸的口吻,说无论是*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领地。这里作者运用极度的副词、形容词──“不论”、“无限”、“尽”等等,和无条件句式,极称蜜蜂“占尽风光”,似与题旨矛盾。其实这只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为末二句作势。俗话说:抬得高,跌得重。所以末二句对前二句反跌一笔,说蜂采花成蜜,不知究属谁有,将“尽占”二字一扫而空,表达效果就更强。如一开始就正面落笔,必不如此有力。

      二、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此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但议论并未明确发出,而运用反诘语气道之。前二句主叙,后二句主议。后二句中又是三句主叙,四句主议。“采得百花”已示“辛苦”之意,“成蜜”二字已具“甜”意。但由于主叙主议不同,末二句有反复之意而无重复之感。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觉感慨无穷。诗人矜惜怜悯之意可掬。

      三、寓意遥深,可以两解。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阅读全文]...
  • 罗隐唐诗《蜂》全诗赏析

  • 唐诗,文学
  • 罗隐唐诗《蜂》全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隐唐诗《蜂》全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蜂》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寓理诗。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蜂

      不论*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山尖:山峰。

      尽:都。

      占:占其所有。

      甜:醇香的蜂蜜。

      【白话译文】

      无论是*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创作背景】

      罗隐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对当时考试制度、当时朝廷的失望,以及在这样的情绪下,看见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与部分朝廷官员不劳而获这样相对立的情景而产生的愤懑,大致是罗隐作出这首讽喻不劳而获者的《蜂》的原因。

      【赏析】

      罗隐的咏物诗“切于物”而“不粘于物”,往往别出心裁,独具寓意,讽刺深峻犀利又耐人寻味。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罗隐正是在对物象深入细致的观察基础之上,对所咏之物融进他强烈的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慨,刺时讽世使得其能在晚唐诗坛脱颖而出。《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这首咏蜂诗运用象征的手法、设问的形式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现象,与张碧《农夫》中的“运锄耕劚侵星起”“到头禾黍属他人”以及梅尧臣《陶者》中“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可作同一理解,都是叹苦辛人生之历练,社会世道之多艰,于人于己都是一番深省之言。

      罗隐此篇歌咏“蜂”之作,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独具特色。以“蜜蜂”为张本,所咏之物形神兼备,更为难得是所咏之物兴寄明显、寄慨遥深,“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追求“神似”的工艺正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体物工妙,词*旨远,夹叙夹议的手法配合默契,语言叙述中不尚辞藻,*淡而具思致,清雅辅以言深。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罗隐的古诗蝶 - 句子

罗隐的古诗蝶 - 语录

罗隐的古诗蝶 - 说说

罗隐的古诗蝶 - 名言

罗隐的古诗蝶 - 诗词

罗隐的古诗蝶 - 祝福

罗隐的古诗蝶 - 心语

推荐词条

我在呀古诗的 有关鸟和花为美好意境的古诗 一共有九行字简单的古诗 带承和安的古诗词 写给女孩子温柔的古诗词 望岳的古诗的理解性默写 古诗文中白云的意象 请播放古诗代的歌 古诗春日的全释 写女生鼻子的古诗较多 古诗朗诵父母的爱 还有春季的古诗 疏离一切的古诗词 元旦的古诗配拼音 古诗词除非的用法 杜浦是哪个朝代的古诗 5首爱国的古诗4首爱国的名言 秋在古诗中的意蕴 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的古诗 有音字的古诗词语 7行8字的古诗书法 具有押韵的古诗 以高字为韵角的古诗 调侃幽默的古诗词 古诗粘贴画的目标 河流的古诗表达 赞叹物件的古诗 带仟陌的古诗 秋蒲歌古诗的手势舞完整版 送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古诗 赞美雄安高铁站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