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关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刘禹锡 始闻秋风_秋风引古诗

  • 秋风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刘禹锡 始闻秋风》,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始闻秋风》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注释:

    1、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翻译: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秋风引古诗。

[阅读全文]...
  • 刘禹锡《秋风引》

  • 秋风
  •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译文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阅读全文]...
  • 刘禹锡:秋风引

  • 秋风
  •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翻译: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

      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

      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m.ju.51tietu.net)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阅读全文]...
  • 刘禹锡的古诗

  • 刘禹锡的古诗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禹锡的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3、《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5、《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6、《江南春》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7、《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8、《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

      9、《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10、《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11、《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12、《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3、《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14、《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15、《竹枝》

      *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16、《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17、《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18、《步虚词》

      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城二千岁。海风吹折最繁枝,跪捧琼盘献天帝。

      19、《步虚词》

      华表千年一鹤归,凝丹为顶雪为衣。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20、《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21、《抛球乐》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幸有抛球乐,一杯君莫辞。

      22、《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23、《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24、《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5、《浪淘沙》

[阅读全文]...
  • 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

  • 秋风,诗歌
  • 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

      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聚焦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首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现在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在庭院、袭来耳边了。诗写到此,攒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 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此诗主要想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落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鍈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为什么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呢?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又为什么如此敏感呢?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 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广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

      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契合。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比照观之,可得诗法。

      翻译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和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有《刘梦得文集》。

[阅读全文]...
  • 刘禹锡古诗

  •   1、《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2、《浪淘沙》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3、《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5、《浪淘沙》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6、《浪淘沙》  鹦鹉洲头浪□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7、《浪淘沙》  濯锦江边*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8、《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9、《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0、《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1、《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12、《杨柳枝》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墀遥望□尘生。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13、《杨柳枝》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恨谁?

      14、《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15、《忆江南·春去也》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阅读全文]...
  • 望洞庭古诗——刘禹锡

  • 望洞庭古诗——刘禹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古诗——刘禹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拓展:刘禹锡的诗风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这种“感慨”不仅增加了其诗耐人涵咏的韵味,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诗的深度和力度。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1]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念乃是最重要的。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邃,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

      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定,是排除杂念的观照,慧,是一种灵感的获得。这样写出来的诗,便能容纳更丰富的内涵,有着更深的意境。因此,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前一首是诗人站在西塞山远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种永恒与短暂的强烈对比:千帆竞发、铁锁沉江,无论是战降治乱、分裂统一,这一切比起默默无言的大自然来,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后一首则通过王谢这些士族的旧迹变为寻常百姓家的历史变迁,呈现了人们心灵深处常有的对一切繁华与高贵都会被时间洗刷净尽的叹息。

      刘禹锡的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所以尽管受佛教徒影响,他却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样,时而满足,时而颓废,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语笑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此外还应该提到他受民歌影响所写的一些诗篇。皎然、灵澈等人生活在民歌兴盛的吴地,而在禅宗看来,民歌率直自然、活泼朴素,正是语言的极致,所以他们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来写诗,这无疑对刘禹锡有一定影响;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

      白鹭儿,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敌,

      众禽喧呼独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无云,

      飞去入遥碧。

[阅读全文]...
  •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古诗赏析

  •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古诗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前言】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秋词》二首诗语言朴素,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与喜爱秋天的情感。

      【注释】

      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遇到。

      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嗾:使,叫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本诗名句。也写出了作者不屈的性格。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一飞冲天,把我的赋诗情趣也带到了碧蓝的九霄。

      【赏析】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诗的主题思想。

[阅读全文]...
  • 刘禹锡的简介和代表作(刘禹锡最著名的8首古诗)

  • 我们知道,很多诗人都有雅称。如李白,本人好道,性格与诗风又很浪漫飘逸,潇洒不羁,所以称之为“诗仙”。杜甫忧国忧民,诗风苍郁顿挫,尊为“诗圣”。

    那么,刘禹锡何以谓之“诗豪”呢?

    刘禹锡被奉为“诗豪”,一方面是因为诗风“豪”:雄浑壮阔,豪气冲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性格“豪”:刚毅坚强,洒脱豪迈。

    那么,刘禹锡到底有多“豪”?看看这几首诗和诗背后的故事就知道了。

[阅读全文]...
  • 刘禹锡的诗句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刘禹锡《和乐天春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杨柳青青江水*,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 句子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 语录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 说说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 名言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 诗词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 祝福

秋风引唐刘禹锡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用于长期背诵的古诗 初一描写春雨的古诗 名人的古诗名字由来 新春元旦相关的古诗 观于山行古诗的诗配画 古诗渔家傲的诗注音 雨的古诗50首 猜出自古诗的小说男主名 带有源婷的古诗 称赞舅舅的古诗 古诗表达热爱劳动的诗 秋晚的江上古诗生字 古诗风景树的自白 古诗阅读的回答公式 川开始的古诗 第九册古诗的古文篇 有画字的古诗题目 赞扬内心美好的古诗 唐山河南的古诗 简单有诗意的古诗 带有骑的古诗 二卷常考的古诗 儿童学古诗鱼的视频 3周岁的小朋友会背古诗嘛 夸赞人独立自强的古诗 物是人非的咏史怀古诗 万卿的古诗 古诗情景的简易画 劝告的唐代古诗 幼儿园复*古诗的意义 写洛阳建筑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