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关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问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意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译文)

  • 河北,河南,杜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在杜甫的诗集里被推为突出的名篇,在杜甫的诗中极为少见,在古今的诗篇中也极为少见,因为这首诗是写极为喜悦的感情,热情奔放,但又极为深沉曲折。写极其喜悦的感情不容易写得深沉,热情奔放的诗篇不容易写得曲折,不容易写成格律诗;写得深沉而又曲折的诗,又往往缺乏奔放的热情,不容易写出极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是两者兼而有之,所以成为突出的名篇。

    这首诗开头用“忽传”两字,含有极为惊喜的感情。在上一年的十月,史朝义还占领东京,占有河南大部分和河北广大地区,完全想不到在三个月之后,他会众叛亲离,部下纷纷瓦解,唐朝全部收复河南河北的。这个“忽传”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但安史之乱到这时整整拖了七年零三个月,使广大地区的人民陷在水深火热之中,人们迫切地盼望*定叛乱,所以这个“忽传”又是长期盼望、求之不得的消息。出乎意料之外所以惊,长期盼望所以喜。极度惊喜的感情使他“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就喜极掉泪。在这个“涕泪满衣裳”里,包含着无数感情,包括在安史之乱中个人和全家所受的种种苦难,包含着人民所受的种种苦难,一起涌上心头,所以涕泪沾满衣裳。惊喜之极不是惊疑而是掉泪,因为这个消息虽然出乎意料之外,又是长期盼望的,所以不是惊疑而是惊喜。想到在安史之乱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所以不是喜而大笑,是喜极而掉泪。这样写真是写得极为真实。

    “却看”,再看看老婆和儿子还有什么忧愁呢?是跟自己一样高兴,忧愁已经没有了。这里的“妻子”是妻和子,与“诗书”指诗和书相对。随便把诗书卷起来准备回乡了。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全家漂泊到四川,一直在想回乡。在《秋兴》里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在《吹笛》里说:“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在《见萤火》里说:“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正因为一直在想回乡,所以一听到好消息,就想回乡了,这样流泪和准备回乡,正说明内心的“喜欲狂”。

    听到了这样的好消息,自然要歌唱,要喝酒,这是“喜欲狂”的自然表现。杜甫是在春天得到这个消息的,他迫不及待地想回乡,所以想立刻就走,想在春天就走。春天里到处景物宜人,草绿花红,花香鸟语,一路上有青春作伴,不会感到寂寞,正好回乡。怎样走呢?就坐船从长江东下,经过巴峡穿过巫峡,就从汉水到达襄阳,再走陆路到洛阳回到老家去。

    这首诗,从结构看,点明题目说明事件的只有一句,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在这句里表达感情的词是“忽传”,从忽传里含蕴惊喜的感情。从惊喜的感情里流露出泪满衣、喜欲狂来。从泪满衣里含蕴着长期漂泊中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不是他一个人的,是全家的,这就联系到妻和子了。从喜欲狂里表现出“漫卷诗书”来,这就同回乡结合,这是一方面;从喜欲狂里表现出放声歌唱、纵情饮酒,这是又一方面。从回乡里开出想立即动身的“青春作伴”,算计到由水路转陆路的旅程。全诗就这样紧密结合,一气呵成,又是曲折有致,确是抒喜悦感情的杰作。

    再从承转关系来说,有明显的,有含蓄的。从“忽传”里含蕴惊喜感情,这是含蓄的,不明显的。从惊喜里开出泪满衣、喜欲狂来,即承接“忽传”转入新意,这种承转是含蓄的。从“喜欲狂”里转入放歌纵酒,这种关系是明显的。从泪满衣里含蓄思乡之情在内,这是不明显的。从“漫卷诗书”准备回乡里,转入“好还乡”,它的承转是明显的。从“好还乡”里点出水路和陆路的旅程,这种承转是明显的。这样的承转关系,有明的有暗的,明暗交错,构成了热情奔放和深沉曲折相结合的作品。

    抒情作品要写出真实感情,又要写得曲折深沉,避免浅露。这种曲折深沉又是真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做作。这就需要有深厚的感情,有了深厚的感情,感情自然就流露出来,也就是深厚的,既是深厚的感情,自然不会浅露,自然显得深沉,有曲折,杜甫这首诗就是这样。因为杜甫是关心人民疾苦的,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他自己又经历了长期的苦难生活,这就酝酿成他的深厚的感情。在这首诗里,他只要把这种感情写出来,让这种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就是深沉的,不是浅露的;就是曲折的,不是直率的,就是自然的,不是做作的。要写出这样的好诗,主要在培养深厚的感情。

    这首诗的结尾也可注意,两句中用了四个地名,又是对偶句,却写得极为自然,是很少见的。李白的《蛾眉山月歌》:“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两句用三个地名,已经少见,而杜甫用了四个地名,就更难得了。但这也不是有意做作,因为从上文的“好还乡”,自然想到还乡旅程,自然想到水路陆路,用了四个地名,写得极为自然。这两句里的“即从”、“便下”也可注意,正写出“好还乡”的急迫心情,具有强烈的感*彩。

    作者简介:周振甫 (1911~2000),浙江*湖人。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开明书店校对、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中华书局编审。昆明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词例话》《文心雕龙注释》《中国修辞学史》《*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

[阅读全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

  • 河南,河北,诗意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闻:听见,看见。

      2、“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

      4、“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5、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6、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7、“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8、“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9、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诗意: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m.ju.51tietu.net)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阅读全文]...
  •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是什么?

  • 河南,河北,诗意
  •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是什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日的优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阅读全文]...
  •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译文

  • 河北,河南,文学
  •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译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阅读全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句)

  • 河北,河南,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杜甫称为“生*第一快诗”。下面让我们看看诗词的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白话来说,翻译如下:剑门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的时候这件事非常高兴,泪洒衣衫。转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云已经消失了,马上高兴地收拾好诗集书本。太阳出来照耀大地,我放声歌唱,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马上动身启程,通过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又直接奔赴洛阳。

    这首诗前半部分反映了诗人听到消息的兴奋高兴的心情,后半部分反映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之后有很多人给这首诗很多评价,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补充说明吧。

[阅读全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唐诗

  • 河北,唐诗,河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唐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唐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一个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唐代诗人杜甫正坐在一个书摊前品书。

      忽然,听到街道中间有一处地方人声鼎沸,诗人抬头向远处张望,发现在一处大告示栏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有些人一直在对着告示指指点点;有些人却是欣喜若狂;不过更有人潸然泪下。诗人顿时心里疑惑不解。想到:“这些人都在看什么呀?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才让这么多人如此兴奋。”他走上前来挤开拥挤的人群,看到告示上写着朝廷的官兵把河南与河北从敌人手中夺了回来。诗人见了心中立刻涌出了五味杂尘。回头对妻子儿女说道:“太好了,盼天盼地终于把这一天给盼回来了!河南河北终于回归了!”说着,诗人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欣喜泪水,竟然把自己的衣襟给哭的湿透了。抬起头来,看见妻子儿女激动万分,往日的烦恼与忧愁顿时一扫而光。

      诗人想让自己*静下来,便拿起书摊上的一篇古文随手翻阅起来,可是心里激动的简直要发狂,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读,就把书放了回去。回到家后虽然还没有到吃饭的时间,可诗人却邀请几位心情同样如此的亲朋好友,一起来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日子。杜甫倒上美酒说:“呵呵,这些年我们一直有家不能回,而现在,官兵们终于把河南与河北收复了,是我们这些浪迹天涯的人终于可以回家了,我明天一早就坐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走回洛阳。”

      说罢,诗人顿时诗兴大发,随即吟诗一首:“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明媚的清晨,蔚蓝的太空,洁白的云朵,衬托着清澈的湖水。和熙的春风吹着我的.脸,令我清爽神宜。生机勃勃的大树与嫩绿的小草,相互应和,时不时地与我们打招呼。

      因“安史之乱”从河南河北逃到了梓州的唐朝大诗人杜甫。日夜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杜甫全身蓝衣,衣冠整齐,戴着一顶小官帽,腰围中围着一条深红色的腰带。杜甫在梓州的一条路上走着,愁眉苦脸地冥思想想着祖国统一的事情,官军什么时候才可以将蓟北收复呢……快入家门口时,看着人们脸上洋溢的快乐的表情,杜甫疑惑了。杜甫上前一问:“小兄弟,发生什么事情了?”小兄弟说:“唐朝官军将蓟北收复了呀!真高兴。”

      杜甫愣住了,欢乐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杜甫赶紧把这好消息告诉娘子和儿子。“啪”直见妻子正在纺织衣服。杜甫泪水纵横,已经把衣裳全部湿透了。杜甫把这喜讯告诉妻儿后,再看看妻儿以前的忧愁已烟消云散,不知道都哪儿去了。杜甫冲入自己的画室胡乱地把他的诗稿和书籍一卷,我高兴得简直要发疯。杜甫自从得之这一消息后,每天白天放声高歌.纵情饮酒,杜甫多么想趁着这明媚的春光与自己的家人一起返回故乡。一天夜晚,杜甫沉睡在自己的美梦之中;树木郁郁葱葱.鸟儿齐声高歌,杜甫乘着小舟,从巴峡出发.穿过青翠欲滴的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杜甫突然醒到,写了了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百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春光明媚。可什么好春景都吸引不了杜甫,自从安史之乱开始,他就一直闷闷不乐。一直在想官兵什么时候才能收复蓟北啊!老百姓什么时候才能脱离战争呢?杜甫一边摆弄着桌上的诗书,一边念叨着。那诗书已经很久没有整理了,可是失地没有收复,他也就没有心思去收拾他们。

      四周静悄悄的,似乎一切都沉浸在淡淡的悲伤之中。杜甫铺好纸张,正准备挥笔作诗,好像只有写诗才能忘记心中的悲痛。忽然,外面传来了一阵阵笑声、说话声。“刚刚还很安静的,怎么忽然这么热闹?”带着疑问,杜甫打开了门,刚打开,他只见邻居家大爷的脸都笑成花了。“大爷,怎么了?什么事这么高兴?”杜甫疑惑的问道。“你看,那个小伙子刚从关外打仗回来,他说蓟北收复了呢!”老大爷指着对面的官兵说道。杜甫听了,马上跑回家,打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家人。可是他刚进屋,泪水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沾满了衣服,他知道,那是高兴的泪水,家人看见他这个样子,便问他怎么了。杜甫高兴地大喊道:“蓟北收复了!”说完,又回过头去抹了一把激动的泪水。待他又回过头去时,杜甫发现妻子和孩子脸上早已写满了喜悦,脸上的忧愁一扫而空。他高兴得都不知道干什么好,便胡乱卷起桌上散乱的诗书,他那手舞足蹈的样子,让人看了就觉得在发狂。然后,他走出门外,欣赏这美丽无比的春景,放声歌唱、纵饮美酒。杜甫不禁想起自己的故乡,他想现在官兵收复失地了,我要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的陪伴下回家乡去。我要从巴峡穿到巫峡,又从襄阳顺流而下到洛阳。

      这时杜甫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回家的急切心情,回到家中提起毛笔,挥笔写下他的“生*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阅读全文]...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 杜甫,河南,河北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欢迎阅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释】

      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话译文】

      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他听闻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安定的家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阅读全文]...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 河南,河北,杜甫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陈才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息。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句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南一带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初闻此讯,我止不住热泪滚滚,洒满了衣裳。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忽传”,表现捷报来得突然,如春雷乍响,惊喜的洪流,冲开郁积已久的感情闸门。“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满头白发的我,要放声高歌,还要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正好可以启程回归故乡。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也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

      “巴峡”,指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上游峡谷,非巴东三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杜甫祖籍在此。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洛阳”,今属河南。杜甫籍贯河南巩县,三岁时移居洛阳,故常以洛阳为故乡。句后作者原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即洛阳。

      评解

      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这一首即是最后一种情况。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这是“杜老生*第一首快诗”,这应缘于大悲之后的大喜。多年郁闷,一扫而光,岂能不快?兴致勃发,挥毫作诗,焉能不快?

      杜诗一千四百五十首,言喜者不多。这一首一变其一贯的沉郁顿挫之风,性情溢于笔墨之间。前两联写闻捷讯之喜,后两联写还乡之心切,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狂喜之情的。一般来说,悲哀之情容易动人,喜悦之情难以描状。虽然这是一首律诗,但读起来毫无律体的束缚之感,气势如风驰电掣,节奏像瀑水急湍,全篇就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浑成,绝无雕饰妆点,真可谓情至文生,愈朴愈真。这首诗将久经丧乱的人们听到战争结束时的狂喜之情强烈地表达出来,因而千百年来不知打动了多少乱世中流亡者的心。

[阅读全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 河北,河南,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杜甫称为“生*第一快诗”。下面让我们看看诗词的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白话来说,翻译如下:剑门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的时候这件事非常高兴,泪洒衣衫。转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云已经消失了,马上高兴地收拾好诗集书本。太阳出来照耀大地,我放声歌唱,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马上动身启程,通过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又直接奔赴洛阳。

    这首诗前半部分反映了诗人听到消息的兴奋高兴的心情,后半部分反映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之后有很多人给这首诗很多评价,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补充说明吧。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 句子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 语录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 说说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 名言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 诗词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 祝福

人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古诗意思 - 心语

推荐词条

赞美志同道合的诗句 赞美兰花精神的诗句 形容不顺心的诗句 形容音乐的美妙的诗句 形容勾心斗角的诗句 喝茶写字的诗句 关于大侠的诗句 酒醉后的诗句 大雾散去的诗句 形容秋花的诗句 带数字的诗句大全集 形容战斗激烈的诗句 有关蘑菇的诗句 关于爱情的诗经诗句 思乡感情的诗句 形容中医的诗句 有关秋风的诗句古诗 关于心有灵犀的诗句 形容霸气猛虎的诗句 含薇的诗句 无题的诗句 日字在古诗中当天的诗句 家有小儿初长成的诗句 关于射箭的霸气诗句 描述成功的诗句 想念家长的诗句 祝顺利的诗句 繁华落尽的诗句 母爱无私的诗句 发奋图强的诗句 抒写友情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