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关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桥的诗句《寄扬州韩绰判官》

  • 桥的诗句《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简介

      杜牧(8xx一8xx),唐朝诗人,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德宗(李适[kuo])时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文宗(李昂)太和H年(828)中进士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研究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经验,25岁那年写下有名的《阿房宫赋》。

      杜牧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突出;诗歌又以*体诗七言绝句特别受后人推崇。为了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和同时代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寄扬州韩绰判官》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阅读全文]...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迢迢:形容遥远。

      2、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阅读全文]...
  •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 诗意
  •   《寄扬州韩绰判官》

      作者:杜牧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3、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诗意: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

      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

      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诗的前两句写景。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

      二句以“江南草木凋”反衬地处江北的扬州的豪华热闹,是由人及景的抒情手法。在事实上江南若“草木凋”,江北就更应零落不堪。作者想象扬州就将是另一番大好景象了。这叫情至深时连天时气候都可为之改变。谢枋得认为这句写“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情虽切而辞不露”,是很有见地的。

      三四句以想象之辞写扬州名胜之美景,表达了诗人欲与友人再次共游的渴盼。“玉人教吹箫”中的“教吹箫”只是虚言,实处在“玉人”两字,即是友人韩绰。(m.ju.51tietu.net)此句一用以点题,二用来想象他的游踪,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现状的关心,同时也就表示了对他的遥念。其间抒情之迹线不可不审视清楚。“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作者虽重在抒情,但在后世读者的心目中,其中对扬州胜景的赞美成分已大大超过前者,成为描写古都扬州的不朽名句之一。

      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本诗中的二十四桥,在宋代依然是文人墨客的描写热点,姜夔的《扬州慢》词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的虽是旧时胜地,表达的却是伤乱忧世的悲情,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王士祯以后为此桥写诗赞美的有7000余人,编成300多卷的诗集一部,一时蔚为壮观,成为文学史上的美谈。最后两句在清风明月之夜,心想友人是否和女子倚箫歌舞。此诗之美,在于景致优美,意境深远。

[阅读全文]...
  • 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赏析

  • 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一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赏析二

      这是一首想念友人怀念故地的七言绝句诗。作者杜牧,字牧之,晚唐诗人,年轻时不思进取,无意于科举功名,依仗家中权势,处处冶游无度,寄情于山水之间,尤其在当时的扬州留恋日久,于青楼妓馆中多有声名,为时人所笑。有诗人自作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为证。

      在本文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朗读并理解古诗。至于文字部分的内容则应当予以简单介绍,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最后背诵全诗。切忌不能只要求背诵,忽略理解诗意,让学生囫囵吞枣。

      全诗大意如下:北望扬州,青山隐约可见,流水悠悠远去,江南的草木快要凋零,而扬州的人游兴不减。明月之夜,二十四桥箫声处处可闻,但那如话似玉的人儿今晚在何处教人吹箫呢?

      回顾前文,我们知道,作者年轻时曾在扬州优游十几载,整日呼朋引伴,乐不思蜀,尽管后来幡然悔悟,科举致仕,可往昔孟浪岁月怎能猝然消解于心?尤其青年时代的经历,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铭刻不忘的。何况此处的主人公是号称"晚唐诗坛双子星座"之一的杜牧呢?因此在理解诗人的独特经历之后,我们便很容易地体味出这首诗字里行间蕴涵的`浓浓的怀旧与失落之情。

      诗中作者景物描写入手,以隐隐青山迢迢碧水作背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凄迷惆怅的江南秋景图。其中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月,箫音水声,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诗人那根敏感而精灵的神经。整整二十年了呀,回首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般历历在目。而故事中的人物却早已是鬓如霜染,垂垂老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岁月无情催人老,玉人仍在桥畔吹洞箫否?

      世间文学之美,多如繁星。而小杜这一首七绝,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比清新凄美的思念之情。千年以降,至今读来仍令人嗟叹不已,唏嘘再三!

      最后,让我们再来一齐共同欣赏这首美丽缠绵千回百转的唐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 唐 )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三

      “十年一觉扬州梦”,小杜在扬州的那点事,许多扬州人都一清二楚。其实,杜牧在扬州只两年时间,他留下的绝不只是“青楼薄幸名”,更有众多的诗词佳句,还有《罪言》那样的名篇。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足以让扬州人永远感念它的作者,潇洒俊逸的杜郎。

      这是一首谜一样的诗。是谜,当然就各有各的猜想。

      “秋尽江南草未凋”,“未”一作“木”,历来两说并存。我宁可相信原文是“草未凋”,否则真是太*淡无奇了:秋尽了,江南的草木凋零了……哪里还像出自风流杜郎之手。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格外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地的故人。何况一片秋气肃杀的寒冷夜晚,不管玉人是谁,冻得瑟瑟发抖地吹着洞箫,这样的明月夜还有什么诗意可言?小杜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是对朋友的思念与调侃,那就注定了诗情是温暖的而不是萧索的。可见,“未”与“木”,一笔之差,却足有千里之遥。

      “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在哪里?是一座还是二十四座?忽忽千年,没有定论。我宁可相信这也只是诗人的虚指。设若桥是一座,则末句何来“何处”?既问“何处”,地点就有着明白的不确定性。当然,如果此时杜牧是站在一座名叫二十四桥的桥上,那就另当别论了:我站在月色如此之好的二十四桥上,朋友韩绰你在哪里呢?可是事实上杜牧远在异乡,所作的是寄赠诗。按照一般情理,诗人此时遥念扬州,遥念扬州的朋友,思绪自会牵绕于自己曾经生活于斯、歌哭于斯的扬州城,而不是只局限于扬州城的某一座桥上,更不会同时又作出“朋友你在何处”的发问。当然也可以是二十四座桥,但扬州城里似乎不会有这么多可资赏月吹箫的桥罢。杜牧是唐代诗人中有名的“算博士”,常常以数字入诗,诸如“南朝四百八十寺”,“汉官一百四十五”,“三十六宫秋夜深”等等,根本不能去深究细察。我总觉得宋代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二十四桥”的考证失之迂腐与牵强,不但将杜诗的意趣考证得所剩无几,而且考证本身的数字也并不对。扬州城以桥多著称,“入郭登桥出郭船”,“车马少于船”,杜牧当是以“二十四桥”虚指扬州诸桥,更是代指桥桥相连的扬州城。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指美丽洁白之女子,这是压倒多数的说法。不过,我宁可相信玉人是指朋友韩绰。因为玉人也用于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与杜牧同时代的元稹《莺莺传》中有“疑是玉人来”句,即是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可作证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来看,诗人本是问候友人*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吹箫取乐。

      因此,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是:“青山隐约,流水悠长;时令已过深秋,江南却草木葱茏,风光依旧;桥桥相连的扬州城,笼罩于美好月色之中,韩绰先生:你在哪里教着美人吹箫取乐呀?”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诗人与朋友亲昵深厚的友情也跃然纸上。诗中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缘由。

      一首短诗有这么谜一般的朦胧,怎么会不千古流传。谜是诱人的,常常不能硬解。谜又常常不止一解,那就让大家按照各自的喜好、阅历与审美情趣去见仁见智吧。

      谜是虚幻的,假若能有美丽的物体承载,谜虽依旧是谜,但至少能让人有所把玩与寄托。如今瘦西湖上的白玉小桥,就是一座谜的载体了。新建的二十四桥旁原来立有说明标牌,称新桥长24米,有栏杆24根,台阶24级等。于是,我不止一次听见游人们说:哦,怪不得叫二十四桥,原来有这么多二十四在里面……真叫人无言以对了。最*忽然发现那块说明标牌取消了。也罢,这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事,还是任其朦胧着为妙。

      我们或许应该远远地观赏秀气精巧的新二十四桥。远远地看,远远地吟哦小杜的诗句。如若有暇,不妨坐在树阴下,闭上眼睛,边吟诵边想象我们心中的二十四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译文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白话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阅读全文]...
  •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

  • 阅读
  •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1、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______的景色。[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诗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参考答案

      1、C

      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C

      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ji)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

      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阅读全文]...
  •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

  •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

      杜牧〔唐代〕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设问:

      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寄扬州韩绰判官》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阅读全文]...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

  • 语文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

      古文,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定义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在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①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②。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

      ①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府设于此地。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作本诗时,作者在凉州作客。②月出: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花门楼: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文学知识】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人。以边塞诗著称,想象力丰富,格调积极乐观。

      【参考译文】

      弯弯的月亮银光铺泻,照耀着整个凉州城。月光下的边塞重镇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夜已深深,河西幕府中仍传来动听的音乐声。,已分别了三五年的老朋友们今夕欢聚。花门楼前的草又已泛黄,岁月催人,哪能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定要一醉方休。

      【阅读训练】

      1.后一句的头顶住前一句的尾,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在前五句中表现这种手法的词语是________。

      2.前四句描写凉州的景象:_______,显示当时的凉州城____的景象。

      3.此诗的过渡句是“________”。

      4.此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其根据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顶真(顶针) 城头、凉州、琵琶

      2.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繁华安定

      3.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4.豪迈乐观,奋发向上 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

      二: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要点】景物的特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

      【评分参考】可考虑将景物的特点分解成如下要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边地色彩),能够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以此为标准向上浮动,答出三个要点可得5分。

      3.从上面这首唐诗“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要点】第一问示例: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感叹人生短暂,但不甘*庸,立志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人生态度。

      【评分参考】第一问3分。第二问7分,明确表态(是否认同作者态度均可)1分;联系实际,言之成理,6分。字数不足,酌情减分。

[阅读全文]...
  • 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

  • 文学
  • 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扬州慢古诗意思及全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是姜夔《扬州慢》中的下阕中的句子。此句通过写桥、写水、写月等景物,表达了作者的压抑心情,写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声”,写尽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原文翻译

      (序)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都是荠菜麦子一派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阅读全文]...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注释赏析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作品赏析

      【注释】: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整理:zhl201609

[阅读全文]...
  •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古诗词

  •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古诗词

      古诗原文

      廓落青云心,结交黄金尽。

      富贵翻相忘,令人忽自晒。

      蹭蹬鬓毛斑,盛时难再还。

      巨源咄石生,何事马蹄间?

      绿萝长不厌,却欲还东山。

      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

      叔继赵*原,偏承明主恩。

      风霜推独坐,旌节镇雄藩。

      虎士秉金钺,蛾眉开玉樽。

      才高幕下去,义重林中言。

      水宿五溪月,霜啼三峡猿。

      东风春草绿,江上候归轩。

      译文翻译

      空有青云直上的心愿,干谒交结百两黄金散尽。

      有的人富贵的时候早把贫贱朋友忘却,真令人独自哂笑不已。

      我如今蹭蹬不进,鬓毛斑白,年青强盛的时光难以回还。

      山涛曾经对石鉴大叫:知道司马懿称病不朝的意思吗?我们为何还留恋官职不回家呢?

      东山的'绿萝青翠得让人喜欢,我现在正想回归东山。

      你有曾子的风尚,对父母非常孝敬。

      你的叔叔赵中丞有赵*原的风范,得到皇上的喜爱。

      独坐朝堂而风霜骤起,旌节飘扬,雄镇边藩。

      朝堂上虎士手执金钺,内室中蛾眉靓装美女频开玉樽劝酒。

      你才高学识渊深.现在去你叔叔府幕里效力,就象阮籍与阮咸叔侄一样,义气为重。

      你此行要在五溪水宿,随便玩赏玩赏水月,秋天里三峡的猿啼如秋霜一样清冷。

      等到明年东风将春草染绿的时候,我会在江上等候你的船儿归来。

      注释解释

      巨源: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州辟部河南从事。与石鉴共宿,涛夜起蹴鉴曰:“今为何等时而眠耶?知太傅卧何意?”鉴曰:“宰相三不朝,与尺一令归第,卿何虑也?”涛曰:“咄!石生无事马蹄间耶?”投传而去。未二年,果有曹爽之事。

      曾子:曾参,南武城人,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原:*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至者数千人。

      虎士:有力之士,详见八卷注。《诗·商颂》:“有虔秉钺。”秉,执也。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金钺镜日,云旗绛天。”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 句子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 语录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 说说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 名言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 诗词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 祝福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首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励志亲情说说心情短语 三爱三节短语 采摘心情短语 个性说说短语霸气点 答谢客户的短语 看别人出去玩心情短语 对男朋友说心里话短语 分手伤感的情话短语 深夜搞笑说说心情短语 收到墨宝感谢短语 关于settle的短语 blast短语 爱一个人好难说说短语 刺猬的爱情短语录 结婚24周年心情短语 ignore的短语 介宾短语英语 有关learn的短语 四级必备短语 八上英语短语总结 任性说说短语女生 喝酒短语 孤独短语 内涵的说说心情短语 姐弟经典短语 孩子生日娘苦日子短语 晒花的心情短语一句 表白暧昧短语 想当兵的说说心情短语 爱心短语 名人鸡汤短语

随机推荐